仲夏之夜范例6篇

仲夏之夜范文1

在仲夏的一个宁静的夜晚,婉欣坐在院子里数星星。数着数着有几颗星星围成了一个“仲”字,然后是“夏”“夜”“之””星”.婉欣看到了这一奇景,正要去告诉奶奶,突然看到由小星星组成的“欢迎你”三个大字出现了。忽然,这些组成字的星星聚在了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球体,发出了一股蓝色的光,一下子把小婉欣吸走了。

婉欣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座很大很漂亮的宫殿里,旁边坐着一位蓝头发的小女孩,正笑咪咪的看着她。婉欣一下字坐了起来,问小女孩;“这是哪里?是天堂吗?”“噢,不,这是我漂亮的星球,仲夏夜之星。”“那你,你又是谁?你是天使吗?”“我不是天使啊,我是这个星球的公主,夏星。你叫什么名字啊?”“我,我……”“你放心吧,我不会伤害你的”“我,我叫婉欣。”“哦,婉欣啊。我们去换衣服吧!”换衣服?”婉欣满脸的疑惑。“是这样的,我父亲也就是国王,为你的到来准备了一个欢迎仪式。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快去吧!”

“好的!“婉欣转身跳下了床。

(未完待续)

仲夏之夜范文2

唯一遗留下来的是你我曾经的聊天记录,我一页一页的翻着,一页一页的看,看我们的曾经,当我看到“宝贝,睡觉吧,晚安”这句话时,眼睛已经含下了泪水,泪水滴到了键盘上。还有我们的合影——大头贴,我看到了当时我们可爱的笑容,我深深的吻了你一下。。。(那是照片啊。。。。)

不知道我恋恋不忘的是你的什么。我确定的是我很珍惜那些日子,那短短的有你在的日子。或许对你来说我什么也不是?其实我也比谁都清楚?我在你的心里没有任何的位置?你到底能不能告诉我啊!我曾经在你的心理到底有没有位置,到底是什么位置??

从你去云南时候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来往,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可能,你连我是谁都早已忘记。可笑的是,我也很希望你早已忘了我,我喜欢默默心里有你的感觉。从分手以后,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你,我的朋友们都是知道的,只是会遇到某些情景不经意让我想起你。而总是那时,才突然清醒,你没有离开过我的心里,就像是此刻。。。。

刚刚看到偶像剧,他说“而钻石和手链相和在一起,就象征的男女之间协和的完美关系,但是把耳钻卸下,彼此又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就算这一对恋人有一天必须要分开,曾经有过对方的记忆,也会牢牢的刻印在心里,永远不会改变。这就是仲夏夜之星原始设计的精神意义”知道就是什么电视了吗,《放羊羊的星星》这部电视我已经看了5遍了。。。。

因为我根本忘不掉。所以渐渐的我也不再勉强自己了,想就想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就当时一点弥补,虽然这和吸毒的道理有点类似,可是我真的戒不掉这个瘾啊。

向自己妥协了,是的,我还想她,我甚至还爱着她。可是没办法,她看不到我的心。所以就关起门来,所有的想念让自己独吞,所有的难过自己承受,所有的错我自己背。不想让你分担。我最清楚被伤害的痛苦,所以我不能让你像我现在这样辛苦。真的。。。。

仲夏之夜范文3

我从不知道什么叫做仲夏,因为某一件事,我明白了,我第一次体会仲夏的情感。

凭窗而望,看见天上最亮的那一颗星星,我凝望着它,突然发现在她的周围有许多的小星星,它们是那样的努力发出最亮的光芒,但始终不可取代那颗最亮的星星。心中有感而发:在平凡的人都可以变成耀眼的六等星!。不是只有出身高贵的人才会有的命运,对于那些微弱的小星星,它们又是怎样在别人的身躯下度过的?我沉默了......

萤火虫,只在夏天生存的小昆虫,不轻易被人们察觉,却总是在最黑暗的时候闪烁出自身最强烈的光芒,至于萤火虫发光的目的,早期学者提出的假设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但是除了求偶、沟通之外,其它功能只是科学家观察的结果,或只是臆测。

仲夏之夜范文4

你就站在里面,踮起脚尖,旋转着身姿。夏夜的风呼呼地吹过,树叶发出簌簌的声音,仿佛在给你?E奏。你闭上眼睛,嘴角轻轻扬起,陶醉在你自己的世界里。月光泻了一地,你踩在上面,就像置身于天堂里面。时间停在了这一刻,全世界为你停下了匆匆的脚步,静静观赏你迷人的舞姿。鸟儿全部立在枝头,吱吱地为你配乐。知了也在叫着,仿佛宣布着你是这个月光舞会的王后。

披在你身上的薄纱闪闪发光,随着你的舞蹈闪烁着。此时的你比阳光明媚,比月光优美。

忽然,你停下了舞步,静静地看着天空,月亮挂在天穹,仿佛在与你对视。你微启朱唇,却没有说话,缓缓摘下头发上的簪子,黑亮的头发如瀑布般泻了下来。你坐在秋千上,随手摘了一片树叶,放在唇边,吹奏了起来。

悠扬的声音贯穿整个树林,风停止了吹拂,叶子停止了摇曳,蝉鸣也变得无声无息了。所有声音都停止了,只为听你唇边的天籁之音。

你的眼神像一眼清泉,跳跃着金光,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你创造了一个世界,让所有事物沉浸在这个光环里。

这一夜,月华正柔……

月色渐渐消退了,光明逐渐延伸至整片天空。你望了望天空,轻轻皱了皱眉头。慢慢走到远处,渐渐地,你也随着月光消逝了。

只是一晚,时间的齿轮只是停止了一晚,你离开了。所有事物也从梦中醒来,继续他们的人生轨迹。没有人知道你是谁,去了哪里,但所有人都记得,那个夏夜最初的美好。

仲夏之夜范文5

一.对传统戏剧创作的颠覆

古典主义戏剧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之间保持一致性,即“三一律”原则。

而莎翁在他的《仲》中,从出场人物,戏剧冲突,情节设计方面大胆颠覆了这种“巴特农神殿”似的戏剧框架,给读者举办了一场狂欢大派对,在盛宴的背后,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合,将纷繁复杂的万象一一呈现。

1.精心设计的巧合

从人物关系上讲:赫米娅与拉山德相恋,赫米娅与海丽娜是好朋友,狄米特律斯是赫米娅的未婚夫,而海丽娜却深爱着狄米特律斯。四个人关系的复杂促成了巧合的发展。赫米娅告诉了海丽娜私奔的计划,在友情与爱情面前,海丽娜选择将这个消息告诉狄米特律斯以换得他的感激。这样四个人的行动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地点的选择上:私奔的地点和剧团排演的地点都选择了雅典城外的森林。而这片森林恰巧又是仙王仙后狭路相逢的地点。仲夏夜的各种条件、因素之和,构成了戏剧冲突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契机。

2.多层次结构与复杂的主题相呼应

《仲》开篇就出现的违抗父命,对抗封建礼制的冲突讲矛盾至于社会大背景中,暗示了冲突的复杂性,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各种场景相互转换,各方力量相互渗透,用一系列的巧合将出场人物都纳入到这条崎岖坎坷的爱情道路上。

一边,奥布朗为了报复仙后,派迫克去寻找爱懒花的花汁,恰巧听到了狄米特律斯与海丽娜之间的对话。不明所以的仙王希望利用魔汁帮助可怜的海丽娜,然而调皮的迫克误把花汁滴在拉山德眼皮上,拉山德恰巧就碰见伤心的海丽娜,于是着魔似的爱上了她。为了弥补过错,迫克将花汁滴在狄米特律斯的眼皮上,拉狄俩人依旧是情敌,只是突然间情人同时变为海丽娜。海丽娜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她不知突变的缘故,以为自己被两个男人嘲弄了,痛苦不堪。赫米娅追上了拉山德,被海丽娜误以为在侮辱自己。好友间发生了极为尖刻的口角之争。两个男人准备决斗来决定爱情的归属。眼看喜剧将变为悲剧。迫克用计使四个青年人身心极度憔悴而睡着了,在拉山德眼皮上滴上解药。第二天打猎的提休斯和伊吉斯在森林里发现了四个熟睡的年轻人。拉山德依旧深爱赫米娅,而狄米特律斯爱上了海丽娜,之前的矛盾一夜间就迎刃而解了。另一边,为了排演话剧的需要,夜晚和森林是最佳选择,这与故事主线又构成了一个桥面而自然的重合。迫克体内爱捉弄问的因素在看到滑稽愚蠢的线团之后被激发出来,被变成驴头的线团又误打误撞地出现在被滴了魔汁的仙后眼中。一个巧合接着一个巧合,戏剧就在这精心的安排中不断推进,带给读者奇妙和惊叹,让你无法错过其中的任何一幕。恩格斯说过“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有一种必然藏在里面的。”

《仲夏夜之梦》的第一幕第一场中,诗人有过这样的感叹:“真正的爱情的道路从来没有平坦过。”人心是流动变化的,爱情更是随着心灵的变动而起伏不定,只有形式上的跳跃才能婧真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莎翁用人神交织的行动线,错落有致的情节,恰当地做到了复杂的结构与主题相照。

二.对真实人性的写照

古典主义的戏剧家遵从着“三一律”原则,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创作戏剧,从精神层面维护者君主专制体制。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莎翁在《仲》通过对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和人物内心的独白,刻画人性的多姿多彩,解放内心的激情澎湃,维护人性尊严,强调自由和平等。

莎翁是语言的大师,他懂得用最精准的词汇给读者呈现最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勇敢杜丽德女性新形象――赫米娅,海伦娜:前者依靠自己特有的真诚、执著、忠贞和坚强,冲破了现实的樊篱,驱散了生活的迷雾。后者依靠自己的坦率,执着,可爱和勇气赢得了爱情保卫战;具有人性的统治者――奥布朗,提休斯公爵。以仙王奥布朗为例,当他发现狄米特律斯想冷酷无情地抛弃现在仍一如既往地痴恋着他的少女海丽娜时,心生一计,命令迫克运用魔法使狄米特律斯回心转意,行其初衷,终于成就了这对青年男女的婚姻。这里,仙王是仙,同时又是人。他的行动具有巨大无比的神力,但他对婚姻的态度却显然是要求个性解放、追求幸福这一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其次,作为雅典的统治者,提休斯公爵并没有冷酷无情,死守不合理的法律。对于自己的婚姻他像邻家大男孩一般充满喜悦和期待,只盼时间能快快到来。当伊吉斯要求公爵处置赫米娅的时候,公爵并没有立刻宣判赫米娅的死刑,反而开导她:“或受死刑,或永远禁绝与男子往还。所以,美丽的赫米娅,询问你的欲望;要顾及到你的青春,要好好检讨你的情感,如果你不顺从你父亲的选择,那么,披起尼姑的道袍……能这样压抑她们的情感,忍受贞女的生涯,那固然是无量福缘;但是一朵被提炼过的玫瑰,究竟比孤芳自赏的自生自灭的萎在处女枝头的花儿,更多些人间的乐趣。”莎翁公爵之口,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宗教思想对人身体和心灵的禁锢,警示世人要鼓起勇气,冲破枷锁,大胆追求幸福;淘气小精灵――迫克。这个小精灵的糊里糊涂,自作聪明推动戏剧剧一步步向高潮发展;顽固守旧的封建父权制代表――伊吉斯,这位坚守封建礼制的父亲,他对婚姻的态度体现出体制与理性对人性的束缚,甚至对亲情的泯灭。他们的因循守旧,禁锢主义造成了人间的悲剧。

千人千面,人间百态。《仲》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他们个性迥异,生动形象,没有哪一个完美的如同天神,给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己,真实的他人,真实的人间。

中国的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传统戏剧创作就致力于规则和框架之下的结构美。莎士比亚和他的《仲夏夜之梦》在当时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文学里的新天地,世人在那里畅快的生活,心灵享受自由的乐趣。(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辉辉,回归・狂欢・蜕变・新生――《仲夏夜之梦》中的“绿色世界”之原型解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5

[2] 李志斌,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J].湖北大学学报,1993(4):6―11

[3] 李林峰,《仲夏夜之梦》的喜剧性分析[J].安徽文学,2009(6):70

[4] 莎士比亚全集8,仲夏夜梦/(英)莎士比亚著: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7

仲夏之夜范文6

关键词:狂欢化;《仲夏夜之梦》;喜剧

1999版的电影《仲夏夜之梦》(以下简称《仲》)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根据莎士比亚早期的同名经典喜剧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具有狂欢色彩的五月节里,四个沉浸在爱情纠葛中的青年离开制度森严的雅典城,来到充满爱与和谐的雅典森林里,与他们不期而遇的是一对任性、妒忌的欢喜冤家仙王、仙后,还有一群为公爵婚礼而排练戏中戏的工匠们。在象征着超自然力量的花汁的驱使下,人们上映了一部浪漫、怪诞而又笑话迭出的爱情狂欢剧。影片扑朔迷离的爱情纠葛,人物异乎寻常的言行举止,人仙共处的梦幻世界使该剧充满狂欢化色彩,洋溢着狂欢精神。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和中世纪民间诙谐文化(笑文化)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诗学理论。所谓狂欢化,即“狂欢节上形成的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为文学的语言”……。将狂欢式的语言转化成文学语言,这就是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它的渊源是狂欢节本身。它在形式上具有狂欢节的特点――大众性、仪式性、戏谑性、超时空性等,在意蕴上体现的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将狂欢式世界感受的核心归结为“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巴赫金在其狂欢化诗学理论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潮流可以说打破了许多壁垒而闯入了常规生活和常规世界观的许多领域……整个文学都实现了十分深刻而又几乎无所不包的狂欢化。”他认为,拉伯雷、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等人的创作是狂欢化文学的典范。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剧作,尤其是其早期喜剧,在外在形式上明显带有狂欢化特征,如狂欢广场的构建、狂欢仪式;在深层意蕴中则体现出快乐、平等、自由的狂欢精神。这种狂欢化的特点,在其浪漫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示。

喜剧是一种笑的艺术,要理解笑的现象,“就不能脱离它们所在的那个舞台、那个广场,不能脱离它们的身体坐标和宇宙坐标”。显然,这个舞台、广场就是狂欢广场。狂欢广场即狂欢演出的广场,它是全民性的象征,也是狂欢的象征。据巴赫金的观点,文学作品中一切可能出现的场所,只要能成为形形的人们相聚和交际的地方,诸如大街、澡堂、酒馆、船上甲板,甚至客厅、卧室……都会增添一种狂欢广场的意味。在狂欢节的广场上,人们上下颠倒,尊卑易位,人人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接触,人的被压抑的情感和心理能量得到释放,人的自然天性得到了恢复,随心所欲、无所畏惧。

《仲》剧的狂欢广场是具有绿色世界之称的雅典森林。弗莱在《批评的剖析》(1957)中指出,莎士比亚数部著名的喜剧,皆以青葱翠绿的森林为背景,这些森林互相交织成一片绿色世界,故而弗莱把这种喜剧称为“绿色世界的戏剧”。绿色作为莎士比亚这些喜剧的基本色调,是一种蕴含丰富的原型意象,它意味着春天、生命、青春、憧憬、爱情、希望甚至嫉妒等,

在仲夏夜的雅典森林里,没有森严的法律,没有尊贵卑下,没有人神之别,只有象征着爱情的花汁。在神秘花汁的驱使下,沉醉在月夜森林的人们冲破白日理性的樊篱,纷纷登上广场做出了形形、淋漓尽致的表演。演绎了一场轻狂荒诞的爱情狂欢剧。在这里,爱情中充斥着误置,纠纷,冲突;恋人们表现出纷争的激情:痴情、怀疑、嫉妒、仇恨、抱负、绝望、惊喜、疯狂;工匠们卖力地排练着滑稽可笑的戏中戏;人格化的仙子们则进行着浪漫迷人的轻歌曼舞。而花汁魔力的解除使旧的纷乱的爱情秩序得到复位、重组,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和谐的爱情秩序。终于,错误得到纠正,矛盾得到解决:两对恋人各得其所,;一对夫妻尽释前嫌。就连粗鄙滑稽的线团儿也意外地享受到了一段天上人间的爱情。可以说,雅典森林成了一个爱情狂欢场,它体现出狂欢式的世界感受――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这是一个爱情净化器、染色场,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人“不爱的被爱,爱的更爱”。

《仲》剧的另外一个狂欢广场是宫廷舞台。17世纪狂欢开始进入宫廷,伊丽莎白时代依然流行狂欢节,并且那时演出戏剧的剧场,本身就是一个各阶级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寻乐的狂欢的场所。“没有一个正派的女性是不戴面罩去看戏的。在这样一种化妆的狂欢节日的情况下,许多在别的场合将会是完全不适合去谛听的话,都可以当着她们的面说出来。”

为了庆祝自己的婚礼,公爵希修斯点了一场喜剧,他明确地说:“我要用豪华、夸耀和狂欢来举行我们的婚礼。”台上,彼得・昆斯的业余剧团的演员正在使出“吃奶奶”的力气在表演戏中戏――《情郎皮拉摩和情妹瑟丝贝》(以下简称《皮》)。他们是几个“作过工活的胼手胝足的汉子”,并不懂戏剧,只是机械地追求字面意义上的真实,尽一切破坏戏剧错觉之能事。其戏文浅薄无聊、演技粗鄙,还时不时出现误读、破旬、错词。同台上观赏《皮》剧的观众一样,台下的公爵、王后和大臣们对这场“长得要命、苦得要死”的喜剧及“硬逼着糊涂脑子将台词背下来的工匠演员们”进行着肆无忌惮的批评、嘲讽、谩骂。另外,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还时不时地跳出扮演的角色,以自己真实的身份与观众进行现场交流。台下的贵族观众也不时地与台上的工匠演员们聊上几句。他们语言粗俗、低下,完全与这群工匠演员们粗鄙、拙劣的表演融为一体。显然,《皮》剧的表演过程荒诞不经,是一场十足的闹剧,演员与观众,贵族与平民随便地亲昵接触,插科打诨,宫廷舞台成了他们集体狂欢的广场。在这里,上流社会与官方文化被降格,传统的尊卑秩序被颠覆。

巴赫金认为,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脱冕“是狂欢节上的主要仪式”,是狂欢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仪式出现在“毁坏一切与更新一切的时代”。它具有“新旧交替的创造意义,它还说明任何制度和秩序、任何权威和地位(指等级地位)都具有令人发笑的相对性”。被加冕为狂欢国王的通常是外表最丑陋、地位最低下的、最为人们所不齿的小丑或傻子。

《仲》剧中的狂欢国王是织工线团儿,他言语粗鄙,滑稽可笑,却又机智幽默、伶牙俐齿,是狂欢化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小丑形象。由于小精灵蒲克的恶作剧,正在和其他工匠演练戏文的他一下子变成了驴首人身的怪物,成为中了“花汁”魔法的仙后的情人。于是这个“最蠢的蠢货”被加冕为这场爱情狂欢剧中的狂欢国王。他“坐在仙后用鲜花铺成的床上,戴着一顶芬芳鲜艳的花冠,嚼着仙子们偷来的‘好干草、香干草”’,在他面前殷勤服侍的是伺候仙王、仙后的林中仙子。让他达到狂欢顶峰的是,被圣洁美丽的仙后搂在臂弯里,对他倾诉着一片痴情。于是,在 这场爱情的狂欢剧中,“神圣同粗俗,崇高同卑下,伟大同渺小,明智同愚蠢等接近起来,团结起来,订下婚约,结成一体”。当然,随着“花汁”魔法的解除,这一切都烟消云散,贵为“狂欢国王”的线团儿被脱冕,复位为小丑织工“线团儿”继续演他最可悲的悲剧。但是,作为下层人民的代表的小丑线团儿,利用他特殊的身份,在特殊环境中,对权威与神圣进行了侵犯,也体现了一种对等级制度的暂时颠覆。在这样一个暂时被颠覆的时空里,他制造出了狂欢式的笑。因为小丑有权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面具,享有独具的权力,他们不只自己在笑,别人也在笑他们。他们以及他们制造出的笑声带着公共的民众广场的性质,是狂欢式的笑。这种狂欢式的笑及其体现出的狂欢精神的确是莎士比亚浪漫喜剧的灵魂所在。

在莎士比亚早期喜剧中,包含着各种狂欢式的变体或者狂欢节的辅礼仪。巴赫金将这些狂欢式的变体仪式或者狂欢节的辅礼仪归纳为婚礼、宴会、葬礼、假面剧、更换衣服、改变地位与命运、程式化等形式。

《仲》剧中,命运的互换和婚宴是狂欢化的变体。该剧一开始是恋人的感情纠葛。其中,赫蜜雅是这场爱情游戏中的宠儿,她既与莱珊德相恋,又被第米特律疯狂追求。海伦娜则是一个可怜的爱情弃儿,她被第米特律无情地抛弃。然而,她爱得执著、爱得痴狂,她不仅忍受着痛苦为第米特律通风报信,还“像狗一样”屈辱地跟着他来到森林里。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动了仙王,使他动用“花汁”的力量,令第米特律一下子回心转意,第米特律对莱珊德说:“留下你的赫蜜雅,我才不要。海伦娜的怀抱才是我归宿的圣地。”不幸的是,蒲克的误点鸳鸯又使莱珊德抛弃了赫蜜雅,将感情也毫无理智地倾泻到海伦娜身上:“别提赫蜜雅吧,我爱的是海伦娜。谁看见了白鸽,还使劲儿爱乌鸦?”这样,海伦娜从爱情的弃儿变成了爱情国王,而赫蜜雅则被降格到海伦娜原来的命运之上,忍受着被爱人抛弃、厌恶、咒骂,变得失魂落魄。这场命运与身份的互换,使恋人、情人纷纷转变为仇人。而海伦娜与赫蜜雅这对手、身子、声音、思想都好像连联在一起的朋友纷纷转换为情敌,也以现有的身份参与到了这场两男共追一女的闹剧中。这样,本来不和谐的爱情秩序变得更加糟糕。终于,“花汁”魔力的解除使个人的命运复位、重组,恋人们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婚礼是一以贯之的狂欢仪式,他往往用两对以上的婚礼来渲染这种大团圆的气氛。威尔逊在《莎剧演出的原理》一书中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具有典礼性和仪式性。他说:“《仲夏夜之梦》的结尾有舞蹈,有游行,都是一种仪式。”《仲》剧的最后一幕是盛大的婚礼――三对新人喜结良缘,整个宫廷一片喜庆和狂欢。仙王奥伯朗、仙后蒂妲尼霞在为他们做祝福新床的仪式,还有一群人格化的仙子在新房里载歌载舞,渲染出一片祥和、狂欢的气氛。

上一篇超级工程

下一篇这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