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范例6篇

功高震主范文1

关键词:单台;地震分析软件;数字化测震;地震速报

中图分类号:P315-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3)02-0224-07

0 引言

国家测震台站已经实现了从模拟观测到数字化观测的完全转变,数字化测震具有频带宽、分辨率高、动态范围大并且便于计算机进行资料处理等特点(刘瑞丰等,1997)。测震资料的分析实现了从过去的完全由人工处理到现在主要依靠地震分析软件进行人机交互处理的巨大转变,因此功能强大、操作便捷的单台地震分析软件对于提高测震效能、增强地震速报能力、减轻人员工作强度、保障测震分析质量、对震后抢险救灾的快速决策至关重要,也是台站工作人员追求的。但目前台站使用的几款单台地震分析处理软件在某些功能上未展现数字化测震工作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台站测震工作的需要。为此,云南个旧台通过多年台站测震工作的实践总结,自2004年起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单台全球地震快速分析软件,于2009年开始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原有地震分析软件的不足

目前台站常用的地震分析软件如:EDSP-IAS、SSDP、MSDP、WgsnPlot等,在台站日常测震分析工作中普遍存在如下不足(汪贵章等,2003;包秀敏等,2005;刘克骧等,2006;邓存华等,2006;和跃时等,2006):

(1)软件不能同时显示原始地震波形和多种仿真仪器波形。分析远震、极远震时,需要在短周期、中长周期、长周期几种模拟仪器仿真波形上对比识别和标注震相、振幅来定位以及测定各种震级。而现在很多单台地震分析软件一次只能显示一种仪器的波形,因此分析人员经常要进行多次打开和仿真波形操作,既繁琐低效也不便于对比分析。

(2)软件地震定位功能不齐全。地震分析软件应该具备根据人工标注的定位震相来自动选择震相走时表并完成不同深度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和极远震定位的功能。但有的软件远震定位功能不完整、缺乏极远震定位功能。有的软件甚至无法定出震源深度,需要人为地根据震中距远近配置震相走时表。

(3)震中定位地图显示不够细致。软件配置的地图数量少且幅面小,以致无法直观的从定位地图上看出震中地名,无法显示国外地震的位置,有的软件甚至不能显示发生在国内边境上地震的位置。

(4)震级计算不完整。分析远震、极远震时要测定多种震级,如中长周期水平向面波震级Ms、短周期体波震级mb、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长周期垂直向面波震级Ms7。例如不能同时计算出mb和mB,因为它们对应的振幅名称都是PMZ,所以标注时会相互覆盖。

(5)对于一个地震波形文件只能分析保存一个地震的震相数据。地震观测连续数据一般以小时为单位进行保存。由于目前的分析软件大多不具备多地震管理功能,软件分析地震时,一个波形文件生成一个震相文件和一个定位结果文件,其中只能保存一个地震的分析结果。对于一个波形文件内包含多次地震的情形,分析人员分析完一个地震后必须人工将震相数据、定位结果数据导入到观测报告中,然后清除此地震的震相再标注下一个地震的震相,如此反复,效率低且无法重载震相数据。

(6)不能完全自动生成地震报告。几款软件都不能完全自动生成地震观测报告,即使能生成部分的报告,格式也不完全符合要求,还要依靠分析人员辅助编辑修改完成。效率低,易出错。

针对软件存在的上述不足,有些台站的科研人员编写了相应的辅助程序来解决。如刘克骧等(2006)针对EDSP-IAS软件编写了实现观测报告自动生成、震相理论到时计算功能的辅助软件,邓存华等(2006)针对WgsnPlot软件编写了实现计算地震参数、编辑地震报告和大震速报功能的辅助软件。编写辅助程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和改进问题,只能修改完善软件原代码(和跃时等,2006)或自主研制开发地震分析软件。为了从根本上改进和提升本台的数字化测震工作效能,云南省地震局个旧地震台自主研发了单台全球地震快速分析软件,并成功应用到台站测震工作中。

2 软件主要功能介绍

单台全球地震快速分析软件采用VC++6.0、MATCOM、CMAPX、MSWORD等编程语言混合编程,是基于Windows 32位操作系统开发的用于EDAS格式地震数据文件分析的单台地震分析软件(图1)。它主要为满足国家数字化测震台站测震工作的需要而设计,也适用于地方台站简单的地震定位。台站人员只要具备基本的测震知识,就能很容易掌握该软件的各项功能并熟练地分析处理地震。其主要功能为:(1)文件操作:包括打开/关闭文件、打开一段波形、跨接两段波形、文件统一命名等功能;(2)波形处理:包括显示、缩放、放大窗口、通道排序、仿真、滤波、剪辑合并、波形自动滚屏等功能;(3)震相分析:包括震相走时表设置、震源管理、震相标注、震相理论到时计算等功能;(4)地震定位:包括近震、远震和极远震的地震定位、震中地图显示、地图位置标注测距等功能;(5)资料生成:包括观测报告生成、报告格式查错、报告地震查漏、地震目录生成、波形断记统计等功能;(6)震害估测:包括震害粗略估计、地震换算等功能;(7)地震科普:包括测震分析知识、防震避震知识、抗震设防知识等。

3 软件的创新与特色

单台全球地震快速分析软件是在认真分析台站测震工作的特点和几款传统地震分析软件的不足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功能完备、适应性强。

3.1波形文件打开方式

根据台站测震工作的实际需要,本软件设置了4种打开波形文件的方式:

方式一: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打开”菜单项,使用“打开文件对话框”打开任一地震波形文件。

方式二:单击工具栏上的“打开前一个文件”、“刷新当前打开文件”或“打开下一个文件”按钮可以顺序打开当前打开波形文件所在文件夹中的每一个波形文件,特别适宜打开小时文件。

方式三:单击“文件”菜单下的“打开一段波形”菜单项并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好要打开波段的起止时间(软件限定长度不超过3h),软件就会根据给定的起止时间自动从一个或几个小时文件中合成这段波形,此方式特别适宜分析跨小时的地震波形,省去传统的剪辑、合并、删除波形的一系列烦琐操作。

方式四:单击“文件”菜单下的“连接两段波形”功能并在打开的对话框中指定要连接的两段波形的文件名,软件可以将两段时间上连续波形连接在一起甚至两段时间上不连续在10min以内(地震P波与S波最大到时差不超过12min)的波形跨接在一起来分析定位地震,适用于由于仪器记录故障造成地震波形文件成两截且时间不连续这种极端情形。

3.2波形仿真、滤波和显示功能

本软件采用双线性变换法(王洪体,2006;李万金,邓存华,2011)将原始记录波形快速仿真成短周期模拟仪器(DD-1、WA)波形、中长周期模拟仪器(SK、DK-1)波形、长周期模拟仪器(763)波形。采用MATLAB滤波技术(宋建锁,2006)进行滤波。软件波形窗口可同时显示多种波形,波形既可按仪器排序,也可按分向排序。

3.3多地震事件管理功能

一个小时地震数据文件经常会连续记录到多次地震,本软件通过“震相”菜单下的“震源”菜单弹出的“震源管理对话框”来管理地震,软件设置对每个小时波形文件最多能分析20个地震,完全满足了多地震事件分析的需要。对于同一个地震事件,不管复制或剪辑保存成几个文件都只对应着共同的一个小时震相文件,这样既不产生数据冗余,又保证了震相数据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3.4震相标注功能

该软件的震相标注功能具有严格、高效、完整优势。严格,即将测震观测规范中有关震相、振幅的规范要求设定在软件中,使软件对震相标注进行实时检查,对于严重违反标注规定的(如规定LN振幅只能在仿真后的中长周期的NS分向上标注),弹出警告并禁止标注;对于轻度的违反(如振幅的周期不满足范围的),先给予标注并弹出要求测震人员调整的提示。高效,就是简化了震相标注,如振幅的标注,只要单击鼠标左键并拖动鼠标拉一个方框将所要量取的波形振幅框住,并确保所要量取振幅的波峰和波谷是此框内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软件就能自动收缩此框到刚好框住最大振幅;如标注或调整初动,三个向一起标注或调整。完整,例如针对震级mb和mB的振幅名称都是使用垂直向纵波振幅PMZ的问题,本软件用sPMZ表示在仿真后的短周期波形上量取的用来计算mb的PMZ,用lPMZ表示在仿真后的长周期波形上量取的用来计算mB的PMZ,这样在定位时就可以同时计算出这两个震级,在生成观测报告时sPMZ和lPMZ又被还原成PMZ。这样既保证了震相分析工作的科学严谨,又可以对每个地震一次完成全面分析。

3.5人工剪辑和自动剪辑波形功能

单击“地震”-“批量计算”-“编辑地震目录”菜单项并按规定的格式把地震目录存入一个文本文件中;再单击同级“计算理论参数”菜单项,软件就能根据地震目录中每个地震的发震时间(国际标准时间)、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和当前打开波形文件中隐含的台站经纬度来反推计算每个地震的基本定位震相的理论到时(采用北京时间)(图2);最后选中“标注理论震相”菜单项,软件就会将每个地震的理论到时以虚竖线的形式标注在对应时段的波形上。软件还能在已经标注的实际的基本定位震相定位后算出的发震时刻、震中距、深度的基础上,自动计算其他震相的理论到时并标注在波形上,测震分析人员只需对照波形特征来调整震相,再也不需要靠人工费时地查找纸质走时表,震相分析精确、高效。

3.5人工波形剪辑功能和自动剪辑功能

在地震波初动前面,按一下A键并在波形上单击鼠标左键即完成开始时间的拾取;拖动滚动条到地震波形结束,按一下B键并在波形上单击鼠标左键即完成结束时间的拾取;然后单击工具栏上的剪辑按钮,弹出波形剪辑对话框,软件已经将自动拾取的时间填入到时间框中并自动命名文件名,最后单击对话框上的“确定”按钮,即可轻松的完成波形剪辑。

“地震”菜单下的“批量剪截”子菜单能根据地震目录文件中各地震的基本信息(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震级)计算出地震波到达台站的理论时间以及地震波要保存的理论时间长度,再从小时文件中快速自动剪辑出地震波形并保存为事件文件。

3.6文件统一命名功能

不同的地震数据实时记录软件或同一地震数据实时记录软件的不同版本,所记录的EDAS格式小时文件的命名方式会不同。本软件默认SRTS_NET记录软件所采用的小时文件命名方法,即××××(年占4位)××(月占2位)××(日占2位)××(时占2位)(后跟台站代码).dat。为了使其他EDAS格式地震记录软件记录的非上述方式命名的小时文件也能完全用本软件的各种功能来分析,可以借助“文件”菜单下的“文件正名”菜单功能将文件名转换成上述命名方式。如果小时文件名不是采用上述文件名格式,必须在分析地震前使用此项功能来转换,因为上述“文件”菜单下的“打开一段波形”功能以及“地震”菜单下根据地震目录自动剪辑地震事件功能都需要统一文件名的小时文件。

3.7自动翻屏功能和地震事件自检功能

地震分析软件窗口波形显示长度一般调整为30、60或120s三档最适合辨别震相,按此计算要用鼠标单击滚动条翻屏30~120次才能浏览完一个小时文件,用鼠标拖动滚动条太快会漏过地震波形。针对这个情况,软件设计了波形自动滚屏功能,滚屏速度为每秒1屏,可以通过按键随时停止滚屏或继续滚屏。测震人员就可以专心盯住滚动的波形来辨别地震,既减轻了测震人员负担又不会遗漏地震。打开一个波形文件后,按检测键就能根据幅度变化粗略检测波形中是否有显著的地震。

3.8地方震、近震、远震、极远震定位功能

本软件使用在IASPE191二进制走时表文件结构基础上改进后的走时表文件结构(李万金,2012)来存储走时表数据,配置了J-B走时表、IASPEI91走时表、中国地区走时表、华南地区走时表、以及多种区域平均地壳模型(包括全球模型、中国地区模型、川滇地区模型、甘青地区模型、华南地区模型、高原模型)(图3),使本软件具有适应性强、灵活、完整的定位功能。先根据标注的基本定位震相问的走时差在震相走时表文件中采用逐步搜索法确定震中距、深度以及发震时刻,再采用单台方位角法(孟晓春,2005)或偏振法(周彦文等,2010)来确定震中方位角和经纬度。本软件完成地震定位所使用的震相:地方震用Pg、Sg定位;近震用Pn、Pg与Sn、Sg组合定位;远震用P、S和pP、sP、sS深度震相之一定位;极远震用PKP、PP震相和pPKP、sPKP深度震相之一定位。

3.9震中地图显示、切换、标注和测距功能

为了使全球任何地方发生的地震的震中位置都能精确的显示在定位地图上,本软件精心制作配置了130多幅位图型地图,囊括了世界地图、南北极地图、世界各国地图、中国各省地图、云南各地州地图和个旧市地图。还通过链接方式将数量庞大的地图组织在一起,切换相当便捷,单击地图上次一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位置就自动切换到下一级地图,单击“返回上级地图”按钮就切换到上一级地图。

单台地震定位精度有限,与台网测定的震中位置不可能完全一致,为此本软件还增加了根据点的经纬度值在地图上标出位置的功能,便于很直观地测算定位精度。在地图上单击鼠标,地图下方就显示出此点的经纬度以及此点与上一次单击位置的距离、方位角数据。对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近海的9级地震进行定位,虚线圆圈圆点为公布的震中位置,本台单台测定的震中位置时伴随着同心圆圈闪烁放大,两点相距约30km,方位角约为286°(图4)。

3.10观测报告自动生成、格式错误查找、自动查漏功能

运用“定位”菜单下的“单台报告生成”功能,软件就根据震相文件和地震定位结果文件,自动生成5日地震观测报告(图5)和月地震观测报告(图6)。

“定位”菜单下的“报告编辑格式检查”功能,能对报告中存在的各种格式错误进行排查并记录在错误结果文件中。根据错误提示人工修改和软件修改相结合来改正错误,可生成格式正确的报告。

根据每个月完整的地震目录文件和没有错误的观测报告,运行“定位”菜单下的“报告分析质量检查”功能,软件就会计算出每个地震的理论到时、震中距,再查找地震报告中是否已经正确分析过此地震。

3.11地震目录生成功能

本软件“定位”菜单下的“地震目录生成”功能,能从地震定位结果文件中提取出每个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经纬度、震源深度,震中地名(由于地理信息数据库不完整,因此查询出的国内地震地名为中文,国外大陆上及近海的地名为英文,发生在远海中的地震无地名,需人工添加),并统计出每月分析地震的总数和各种类别震级的个数,从而形成月地震目录(图7)。虽然此地震目录与台网公布的地震目录有偏差,但它对于台站掌握每月的地震分析情况很有帮助。

3.12细致精确的地震波形断记统计功能

国家数字测震台使用的SSDCS断记统计软件只能对地震波形断记做粗略的统计,仅能给出本月中每天的断记秒数和本月总的断记秒数,断记的起止时间要人工来查找。本软件“定位”菜单下的“小时文件断记统计”功能,先对本月地震波形进行逐段断记统计,并详细给出每段断记的起止时间和本月总的断记时间,然后统计出每天的断记时间,最后统计出本月记录的连续率(图8)。

3.13震灾粗略估计功能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台站除了快速准确测定地震三要素之外,还迫切希望知道地震成灾的级别和范围,为此本软件添加了震灾估测功能。根据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震中情况来综合估测地震释放的能量、震中区烈度、不同震中距的烈度等。此项功能极大的提升台站地震监测的功能,定性和定量估测灾害。

以2011年3月24日21时55分13.8秒发生在缅甸(20.8°N,99.8°E)的7.2级地震为例(图9)。震中烈度为9度,地震波及距震中约429km外的个旧引发的震感为4度,相当于个旧地下10km深处发生一次3.4级地震引发的震感。测算结果与灾情调查结果一致。

4 应用成效

本软件在台站投入使用几年来,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软件的各项功能日趋成熟,使我台测震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测震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原来台站的测震分析工作要多人参加,该软件在本台应用以后,自动化程度提高,测震工作大大简化,经过对比表明我台现在的测震工作效率比没有使用该软件前提高了3~5倍。

(2)测震成果质量提高

本软件创造性的把测震规范设计到软件中,观测报告完全自动生成、只要测震人员认真按软件功能操作,报告格式错误完全排除、无地震漏分现象。

(3)产出的资料产品丰富完整

每月除保存小时波形文件外,还形成测震报告、地震事件波形图、地震目录、断记统计清单,地震事件文件、完整的震相文件、定位结果文件等。这为今后研究这些观测资料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台站地震速报效能显著提高

本软件能迅速测定出地震三要素并将震中精确显示在地图上。再借助软件的震中标注、地图测距功能、震害估测、震级换算等功能可以对地震灾害进行粗略的估算。

功高震主范文2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技术;抗震技术

对住宅室内的家具排列和材料的选择等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考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保障住宅建筑中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建筑施工的框架具有非常多的优势,例如,框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总体功能非常好等等。在目前的住宅建筑施工中,抗震施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构形式。于是,技术工作人员一定要依据图纸的设计实行施工与操作,以保障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特别是要对抗震施工质量给予高度的关注,注重对抗震建筑的督查与专门的查看,对抗震设防进行规范化管理,住宅建筑的施工质量有了一定的保障以后,才能适应住宅结构对抗震设防的需求,才能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掉。

一、影响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的要素

有很多要素影响到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而且这些影响要素间相互作用和联系。影响到抗震性的外部要素为,住宅建筑未依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施工,主要有施工的质量偏低,建筑结构设计不科学,建筑所选定的地址不合理等等;就住宅建筑自身来讲,主要包括房屋的结构和时间等层面上的问题。文中主要就建筑自身方面进行研究:

(一)房屋的结构。如果房屋的结构匀称,规则,则它的抗震性要比同条件下其他房屋的抗震性强。如果房屋的结构不规则,比如上大下小,一面偏重一面偏轻等。这样的房屋抗震性就不是很强。就跃层和复式以及错层户型的住宅房来讲,它的居住环境以及居住舒适度要比平层的房屋好很多,但是它的抗震效果却不如平层房屋的抗震效果好。

(二)房屋的居住时间。通常情况来讲,时间越早的房屋它的抗震设防标准越不强,由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后来建筑的房屋的抗震性能要以前建造的房屋的抗震性强很多。通常情况下,抗震标准会依据具体状况每隔十年调整一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地提高抗震防设标准的要求。就这个层面来讲,居住时间越久的房屋抗震性就会偏低一些。

(三)住宅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以及施工的质量。建筑材料的质量会影响到住宅的抗震性能,住宅建筑施工时,所使用的混凝土的质量与规格是否满足要求,所使用的钢筋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存不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等,这些都会对住宅建筑的抗震性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筑施工技术也对住宅建筑的抗震性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施工时,所使用的施工技术比较到位,则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就比较好;否则即使建筑设计的再好,施工技术不到位也会对住宅建筑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四)房屋的后期改造。对建筑住宅进行设计时,大多数的房屋结构都是依照房屋的抗震要求进行建造的。房屋里有的地方是一定不能改变的,不然就会改变房屋抗震性的总体设防,在遇到地震时它的抗震效果就会降低。特别为当期有很多建筑住宅的一层变成商铺。通常状况下,假如一层的居民把承重墙拆除以后,就会造成这个楼的抗震性降低,它的承受能力就会降低,假如发生震级较强的地震,整个住宅楼就可能出现倒塌。除此之外,也不可以在承重墙上凿洞,屋内强上的门窗等不可以随意的改装,扩大门窗的比例等等,这些都有可能降低住宅建筑的抗震性。

二、住宅建筑抗震技术的应用及优化对策

近几年来,虽然抗震施工技术逐渐地有了一的发展与完善,但是在实际的运用里有一定的不足与弊端。于是,根据本人的积累的经验,就使用抗震施工技术提出几项粗略的意见。

(一)注重提高墙体砌筑的抗震功能。墙体的框架为维护构件,对于砖混结构来讲,它为承重构件。虽然砖的强度不如混凝土的强度的好,但是抗震性能的好坏是受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和承重结构的衔接方式,施工的质量等影响。就砖混结构的住宅建筑来讲,它是经过提高圈梁的数量来提升房屋的整体性。从中可以看出,建筑住宅的整体性与强度为墙体抗震设防的主要部分,要想使得墙体的强度与整体性有保障,就要做好组砌方式与泥浆强度等方面的工作。砌块一定要满足抗震设防的需求,除了使用高规格的水泥以外,也要处理好砂浆的配比,使得砂浆的强度满足需求。在施工时,有的湿砖不彻底,干砖的使用造成泥浆在墙体中不能满足设计的强度,水分就会砖吸收,导致泥浆的强度下降。

在框架结构施工时,事先在墙体里安装一些短小的钢筋,在进行砌筑之前再对其焊接,这种方法、连接的比较稳固,但是可能存在事先埋藏钢筋的位置与实际需要出现偏差,导致拉结筋在墙体里的摆放比较随性,可能会影响到结构的质量。因此,就要在施工时,就要从标高等多方面去埋置钢筋,以提高其位置的准确性,使得拉结的质量有保障。砖混结构里砖墙的转角处安装拉钢筋,有事在施工时,会出现拉筋被遗忘的问题;配筋的砖缝里没有足够的泥浆,时间长了,就会导致漏出来的钢筋生锈。于是,在施工时对全部砌地方的配筋一次性解决,并查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

(二)注重提高构架节点的抗震功能。住宅建筑的构架节点具有连接框架柱与梁间的作用,于是框架节点满足抗震标准的要求,才有可能提高住宅建筑的总体抗震功能。假如框架节点受到了损坏,就可能造成住宅的总体结构产生位移,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倾倒,从中能够看出,它的重要性。要提高框架节点和附近地区的混凝土的硬度,与之有关的装置也要采用高校地抗震性的手段。在进行抗震技术施工时,通常状况下要把混凝土浇到梁底的标高地方,再对框架节点的混凝土与梁板一起浇筑。就是施工人员而言,要提高他们运用抗震技术的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按照图纸进行施工的意识等,保障住宅建筑的框架节点的强度是最高的。在其附近地方,建筑框架柱的横断截面一般情况下含有梁的截面,这就需要在梁箍筋等方面上,一定要谨慎,禁止出现“形式箍筋”,一定要采用一定的手段,保障框节点的总体质量。

总结

依据人们的居住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在提高住宅建筑抵抗抗震能力的前提下,也要将抗震施工当成提高抗震措施一个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影响了住宅建筑抗震性的要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住宅建筑施工时的抗震技术的使用。在建筑设计规范里,即使住宅建筑楼盘的结构不一样,但是它们的抗震规格是相同的,工程师都会保障抗震功能。文中对和抗震功能有关的几项建筑结构进行了阐述 ,也阐述了影响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的要素。

参考文献

[1] 董胜华,胡海波,刘劲松.某小学砌体结构教学楼抗震加固技术及施工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1(08).

功高震主范文3

关键词:城市建设 ; 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 ; 协调发展

Abstract: China is the world's one of the earthquake-prone country, seismic intensity, high frequency, wide area, weight loss, the old city, urban construc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y, poor seismic capacity. City as a highly accumulation area population, economy, culture, but also a great bearing body, very fragile in the face of disaster appear. In case of a disaster, it will result in huge loss. Our country i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speed up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ity disaster;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is a matter of social stability, social welfare undertakings relating to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dhere to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的几个关系

1.1经济发展与防震减灾事业的关系

促进防震减灾等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经济的发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防震减灾事业不仅服务于经济发展,还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经济发展与防震减灾事业既相互依存,有相互促进。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一起抓,相互推动、共同促进,才能协调发展。

1.2部门主管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地震工作机构是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承担具体的防震减灾社会事务,其作用是有限的。且防震减灾的大量工作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所以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全社会共同努力、公众广泛参与、多部门配合协作,才能把政府主导的防灾意识和民众安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防震减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社会的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才会得到加强和提高。

1.3城市建设与减灾设施的关系

减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会使城市环境和减灾基础设施功能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加快城市地震地质环境科学研究和城市地震危险性、危害性预测,为城市发展环境提供基础资料。在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建设中,增加应急避难设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转化功能,拓展城市防震避险空间,使社会公众在突发状态下能及时应急疏散。

2促进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协调发展

2.1在社会和谐进步中融入积极防御、科学减灾的减灾文化。

先进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以“积极防御、科学减灾”为主题的减灾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指出:“灾前预防比灾后救援更人道、更经济。”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也明确了“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可见,灾前的预防是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持续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把地震科学知识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切实提高广大公众防震减灾的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御措施,才能取得科学的减灾实效。因此,应建立常态化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机制,各级政府和地震、宣传等部门应开拓思路,开展形式多样、持久广泛的公益科普教育活动,大力提高全体公民的防震意识;建立城市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基地,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示手段,向社会公众传授灾时应对、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众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强化对领导干部地震形势的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防御灾害风险的管理水平;强化对在校学生的宣传教育,把科普教育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受到防灾减灾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减灾效果。

(2)在建设生态园林化城市中确立全面防御、预防为主的核心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做好如下工作至关重要。一是应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所有改建、新建、扩建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二是要做好城市震害预测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工作。对已建工程,特别是城市重大建设工程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对低于当地抗震设防标准统一要求的,逐步加固改造,消除城市建筑物的安全隐患。三是需加快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力度。在妥善安置的基础上,尽快搬迁城市中地处不安地段的居民,对城市死角和城乡接合部抗震设防较差的房屋要坚决拆除。四是要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和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示范点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防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

通过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达到基本防御的目标:遭受小地震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基本不被破坏;遭受中地震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被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和运营;遭受大地震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线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

(3)在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中建立重点防御、主动减灾的应急体系。各级政府要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加强重点防御、主动减灾的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一是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加大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切实保证把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二是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级管理、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工作体系,根据现实情况发展变化,修订完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地震应急准备方案和突发事件紧急疏散方案,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实战能力。三是结合城市发展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中,拓宽城市应急避险空间,满足社会公众紧急疏散和应急避险需求。四是发挥行业积极性和优势,组建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形成社会基础广泛、指挥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援力量。五是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形成应急物品储备,备足备全救灾物资,确保应急需求。

3结语

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遍布灾害的世界,与灾害共存是客观规律,同灾害抗争是必然选择。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城市防御灾害的功能,提高城市防范各种灾害的能力,不断激发人们依靠科学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才能正确面对灾害,运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坚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文献:

功高震主范文4

关键词:建筑设计 抗震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10-01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如果建筑师能在建筑方案、初步设计阶段中较好地考虑抗震的要求,则结构工程师就可以对结构构件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置,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以及相应产生的地震作用和结构受力与变形比较均匀协调,使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震承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如果建筑师提供的建筑设计没有很好地考虑抗震要求,那就会给结构的抗震设计带来较多困难,使结构的抗震布置和设计受到建筑布置的限制,甚至造成设计的不合理。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或配筋用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由此可见,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对整个建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二、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3]。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三、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3]。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

四、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

总的来说,建筑设计是建筑杭震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设计与建筑抗震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它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为此,要充分重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Jll-89)[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包世华,方鄂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功高震主范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ismic building size, building layout and vertical layout, the design limits of the control specification, roof construction.

关键词:建筑设计;抗震;设计;建筑体型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anti-seismic;design;building siz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082-01

0引言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别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唐山地震就有不少这样的震例。平面形状简单规则的建筑在地震中未出现较重的破坏,有的甚至保持完好无损。沿高度立体空间形状上的复杂和不规则在地震时都会造成震害。特别是在建筑结构刚度发生突变的部位更易产生破坏。因此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无论是单层或多层,还是高层建筑或超高建筑,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有多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发生了中间楼层的整体坐落倒塌破坏。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4建筑上应满足的设计限值控制问题

根据大量震害的经验总结,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89)对房屋建筑在建筑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些抗震要求的限值控制提出了规定。这些规定,建筑设计应予遵守:一是房屋的建筑总高度和层数;二是对房屋抗震横墙问题和局部墙体尺寸的限值控制。

5屋顶建筑的抗震设计问题

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屋顶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设计部分。从近几年对一些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审查结果来看,屋顶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过高,二是过重。这样的屋顶建筑加大了变形,也加大了地震作用。对屋顶建筑自身和其下的建筑物的抗震都不利。屋顶建筑的重心与下部建筑的重心不在一条线上,且前者的抗侧力墙与其下楼层的抗侧力墙体上下不连续时,更会带来地震的扭转作用,对建筑物抗震更不利。为此,在屋顶建筑设计中,宜尽量降低其高度。采用高强轻质的建筑材料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地震作用沿结构的传递比较通畅,使屋顶重心与其下部建筑物的重心尽可能一致;当屋顶建筑较高时,要使其具有较好的抗震定性,使屋顶建筑的地震作用及其变形较小,而且不发生扭转地震作用。

功高震主范文6

关键词:抗震;结构设计;加固;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结构抗震加固是针对正在使用的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检测、评价、维修、加固改造的总称。我国建筑抗震加固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经济水平有限以及人们对地震灾害严重性、建筑物抗震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着手对已有建筑抗震加固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大量的震害表明,结构抗震性能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设计”。概念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并通过构造措施来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设计师在提高抗震设计意识和水平的同时,建筑方案的选择不受业主的干扰,避免建筑的形状、尺寸、布局等表现出明显的抗震缺陷;结构方案更不能受业主的经济观念和使用功能的影响,降低下部结构的延性,使抗震墙的数量、形式、布置严重不合理,包括构件的构造措施不力等。

2.建筑结构性能抗震设计

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含义

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为基础,根据设防水准的不同。将结构的抗震性能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设计者可根据业主的要求,采用合理的抗震性能目标和合理的结构措施进行抗震设计。除了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还包括目标性能的确定,它是整个设计的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地震设防水准

在设计基准期内,定义一组参照的地震风险和相应的设计水平,是基于性能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应追求能控制结构可能发生的所有地震波谱的破坏水准,为此,需要根据不同重现期选择所有可能发生的对应于不同等级的地震动参数的波谱,这些具体的地震动参数称为地震设防水准,分为常遇、偶遇、罕遇和稀遇地震,并给出了其重现期和超越概率。

(2)结构的性能水平及其量化指标

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表示结构在特定的某一地震水准下一种有限程度的破坏,包括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破坏以及因它们破坏引起的后果主要用结构易损性、结构功能性和人员安全性来表达。按照不同的地震动水平,结构的性能水准可分为四级,即功能完好、功能连续、控制破坏与损失、保证安全。其中,简化的三级性能水准,即可继续使用、修复后可再使用保证安全。

(3)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

结构的抗震设计的目标性能是针对某一地震设防水准而期望达的抗震性能等级,抗震设计目标性能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场地特征、结构功能与重要性、投资与效益、震后损失与恢复重建、潜在的历史或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及业主的承受能力等诸多因素。我国抗震规范的目标性能实际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2 抗震设计的常见问题

(1)建筑体形

由于建筑地形的限制,或为了形成街景,业主常要求设计单位在建筑体形上赋予变化,以求美化。主要表现在:a.建筑平面因地势需要设计转折;b.结构平面凹凸不规则,有的凸出或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尺寸的30%;c.上部砌体总层数不一致,有的层面差达到两层甚至以上;d.楼板局部不连续或刚度突变,出现楼板错层,或楼板开洞率太大,有效楼板面积不足结构典型平面的50%;e.为了满足下部大空间的利用,下部框架投影面积大大超过上部砖房面积,质量出现较大偏心,使结构出现较大的不规则扭转;f.楼层之间大刚度和承载力变化明显,变化率超过20%~30%以上。

(2)框架结构

框架的设计问题出现的形式多样:a.框架柱网不规则,开间不均匀;b.底部框架梁跨度太大,曾出现9m的跨度,必然导致“强梁弱柱”;c.框架梁柱截面偏小,表现为“剪压比”和“轴压比”超标;d.梁、柱的纵向配筋率和体积配筋率小于抗震要求;e.起转换作用的楼面的次梁设置不合理,有的偏少,有的不便于施工。

(3)抗震墙

底框结构没有按要求设置抗震墙,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抗震墙数量;强调空间功能分布,抗震墙分布不对称、不均匀;有的工程抗震墙布置过多,使薄弱层上移,由于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变形、耗能能力差,地震时破坏往往更加严重;剪力墙没有注明抗震等级。

3.我国建筑抗震加固发展的过程

抗震鉴定的结论是抗震加固的目标和依据,抗震加固是抗震鉴定延续。回顾过去.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及加固经历了试点起步、蓬勃发展到综合开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致由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到1976年唐山地震,是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试点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探索抗震鉴定及加同的基本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实践中证明了抗震鉴定及加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第二阶段,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至1989年基于概率可靠度理论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ll.89)正式,是抗震鉴定及加固蓬勃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这种主要特点是:建立了抗震鉴定及加同的基本管理体制,制定了主要着眼于安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CrJ23—77),在国家计划的统一安排下,7度及以上抗震设防地区完成了一批现有建筑的鉴定和加固,使我国城市现有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在这个阶段.抗震加固提出了提高强度、提高变形能力和加强整体性的三种同标,以外加圈梁、构造柱、夹板墙和钢构套为基本手段,形成了增强自身法、外加构件法和替换法等基本加固力法。

第三阶段,大致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lI.89)开始执行起,是抗震鉴定及加固综合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要求扩大到6度设防区,制定了与GBIll.89设计规范配套的鉴定及加固的技术标准,强调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综合分析开发,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抗震鉴定、加固与建筑功能改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抗震加固,不仅要考虑安全,还要考虑扩大使用面积,改善使用功能并保持建筑造型的美观。此阶段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结构抗震加固中,如碳纤维片加固技术、钢筋化学锚固技术、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等。

4.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

新的加固材料的研制是推动加固技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检测鉴定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检验测试仪器的发展,加固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新材料的发展。由轻质、高强、抗腐蚀、耐高温的新材.料构成的效果好、易施工的加固方法可推动加固材料的发展。加固改造理论的提高是该项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目前的加固基本上是针对构造和承载能力不足的构件,缺乏从结构总体上的把握与判别。在结构设计领域则有相应的理论,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强节点等。目前的加固有时会适得其反。例如:对多层砖混结构的某一层墙体做夹板墙加固,使得该层墙体的钢度大幅度增加,形成与相临楼层的钢度差,对结构-的抗震不利。此外还有加固后构件的承载能力提高,防火等级大幅度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靠加固理论的提高来解决。加固改造技术的提高还体现在施工技术改善和提高及施工机具上,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相对较少。

5.总结

综上所述,在合理确定结构型式和体系后,结构的布置就成为建筑抗震的重要问题,抗震不利的结构布置会导致严重震害。所以一定要做好结构方案,做好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寇秀梅.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J].中同西部科技.2012(6).

[2]胡选军.论建筑结构的检测与加同[J].学术理论与探索.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