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语录范例6篇

孟非语录范文1

关键词:战国诸子;叙事;中国古代;史传文;《史记》

在先秦典籍《尚书》《礼记》等书中就有对中国古代史传文的记载,但是直到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之后才进入了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的成熟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传文记载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我们在寻找这些因素时,可能重点都会放在司马迁的家世与个人才能上面,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战国诸子叙事所带来的重要作用。

一、以特定人物为核心的叙事结构

《史记》从编撰结构看,是以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组成的,其中列传的比例是最大的,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后人的影响深远。后面出现的家传、祭文、碑文等的叙事手法都源自《史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列传是作为成熟的史传文的代表。这种史传文的写作是取材于特定的历史人物,依照时间的秩序来组成一个整体,并且展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但是这种叙事手法在战国诸子的著作里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已经熟读战国诸子的各类著作,且他的生活年代相距战国时期并不久远,因此,《史记》的创作必然是受到了诸子百家叙事实践的影响。

自孔子逝世到秦统一以及中间历经的韩非子时代,都是战国时代,而在战国前后期诸子在叙事的手法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论语》《孟子》以记录师门言行为主,《晏子春秋》《管子》以记录贤人事迹为主,《韩非子》《荀子》以个人独创为主等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诸子著作。其中师门言行记录对司马迁列传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大多数篇章都是以特定的历史人物进行叙事的,叙法很类似,以核心人物作为写作中心,例如《论语》以孔子作为核心,《晏子春秋》以晏子为核心。不过,由于作者对于叙事材料的选取不同,叙事者和叙述对象之间的身份差异,导致这两种史传文的著作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是夫子卒后,由孔门弟子所记载的,这与当时的授问教学有关,因为在当时弟子们都是把夫子作为学习的榜样,然后对夫子所教导的内容进行重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迁对孔子及其弟子作传时,都是以《论语》中所记载的内容作为依据的,与《论语》是孔门弟子编纂所处的角度和位置都是不相同的。这类师门记,在战国诸子学派中出现过很多,但是在发展中又存在着变化。以《孟子》为例,《史记》上记载这本书是由孟子在晚年与其弟子共同编纂而成的。但是以现在的考究对于孟子是否真正地参与了《孟子》的编纂存在争议。《庄子》《韩非子》大多数的篇章是庄、韩两人的独创,而孟子处在诸子自著风气之初,难免会受孔子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但是孟子的生存年代略同庄周,因此,孟子亲自参加《孟子》一书的编纂也是有可能的。通过弟子来对自己生平进行词,从《论语》到《孟子》的演变可以看到,诸子越来越偏向于自著新书从而使师门记开始慢慢走向衰落。如《庄子》一书除庄周独作之外,还有一些庄周后学所写,所记录的并不是庄周的言行,而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发扬庄周的思想,这与之前孔子弟子注重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以《论语》作为开创先锋的师门记虽然受到战国诸子自行著书立说的风气的影响,但是也并未因此而完全没落。如《晏子春秋》并丰晏子的弟子所作,而是晏子去世百年之后由晏子的仰慕者广泛搜集材料编纂而成的,与《论语》《孟子》相比这类著作相对于师门记更加自由。

当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师门记转变到以《晏子春秋》为代表的记古类诸子叙事时,在叙事方式上无疑是一种突破。《晏子春秋》单独进行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晏子春秋》与战国诸子叙事联系到一起来看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演变,才能对其有本质的认识。当《晏子春秋》在战国时期的大量出现,无疑促使司马迁将特定的历史人物来作为自己的写作核心,以核心人物的成长次序来进行编排,从而使列传体史传文开始诞生。

二、多元化的叙事人物

战国诸子在叙事时有很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诸子叙事所表现出来的侧重点不同,如《论语》《孟子》是以学派宗师以及其优秀弟子为表现对象,而《晏子春秋》《管子》则是以历史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每类诸子在叙事时都会因为学派的不同所写作出来的多元化因素也是不同的,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局面。师门记中各学者所属的学派不同,叙写的对象也是不相同的,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以及所处的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而这些都是叙述的核心。在战国时期,有许多的诸子学派,而诸子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则成为了叙述的重点。战国时期不稳定的局面,每个诸子所代表的社会群体以及思想报复都是相当复杂的,因此在客观上,诸子叙事延及到当时社会中的各阶级的人物,如《论语》中童子、荷老人等,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存在于诸子叙事的实践中。这就代表着上层人物并不是唯一的叙事对象,各社会阶层的代表的人物才能在整体上体现一个时代的特征。

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战国诸子在叙事时将人物的范围扩大,将人物的特征和事迹变得多元化,叙述者与叙写对象的差异使其在进行人物特征的描述时手法细腻。如《论语》,基本上采用的是实录,重在记录夫子与弟子之间授学的情景,与周王朝记录上层人士存在很大的不同,将严肃和厚重的气息褪去了,用亲切、随和的氛围代替。如《晏子春秋》中多次叙述了晏子具有戏剧性的言谈举止,有些甚至是在非常庄重的场合也出现过这样的行为。因此,以战国诸子叙事的整体看,在叙事手法上向生动细腻的方向靠近,这一点代表着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战国出现的《左传》《国语》《战国策》这三部史传为例,它们在对人物进行刻画时,以小见大,能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种写作手法很明显地受到了战国诸子的影响,按照传统的说法,《左传》《国语》与孔子的弟子之间有莫大的关联。

战国诸子叙事人物范围的扩大,以及以细腻的写作手法来表现,这样的两个特点对于中国古代史传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战国诸子叙事的演变为中国古代史传文走向成熟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主要表现在:其一,战国诸子以特定的人物作为核心直接启发了司马迁在对《史记》创作是以单篇传记来记录历史人物;其二,战国诸子后期所形成的生动细腻手法的叙事特征对于《史记》中人物的刻画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三,战国诸子重义理的精神对后世史家所带来的深刻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君辉.战国诸子与民间智慧[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刘敏锐.从战国诸子典籍看孔子形象的变异[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3).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夏德靠.先秦“春秋”类文献的编纂及其文体的演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孟非语录范文2

关键词:《孟子》 论辩文 必然性 历史价值

战国年代,百家争鸣,儒学宗师孟子凭着其善辩、好辩称雄一世,千古留名。在其《孟子》一书中,对其论辩进行了系统的记录,跟孔子《论语》中反对“用佞”、只求“辞达”、言简意赅的论辞有所不同,跟《墨子》中缺乏文采、语言质朴、逻辑严密的立论也存区别,其以情辞激越、锋芒毕露、逞才使气的辩驳论战为特点,辩论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华、风采和思想,是一种独特的论辩文体。被后人称为我国历史上辩对散文的鼻祖,是驳论文体形成的开元者。

一、《孟子》概述

《孟子》一共七篇,其主要是对孟子的经典谈话进行了记录,对孟子的政治行动、政治观点和治国思想等进行了具体的记录,此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孟子》以性善论为学说出发点,主要主张以德治国。到了南宋时,著名思想家和儒学家朱熹将其跟《中庸》、《大学》、《论语》合称“四书”。从宋开始,都将其作为家喻户晓且家传户诵的著作。《孟子》不单单是传承孔子的学说,并且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是孟子独特的儒学,其中充分彰显着孟子的理论和思想。通过《孟子》,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孟子的思想、精神、情感、个性,能看到一个鲜活的儒学大师形象。

二、《孟子》论辩文的必然性

(一)孟子生活时代的客观要求

孟子“好辩”以及《孟子》论辩文的产生,其实跟当时时代背景和现实斗争有着必然的联系。孟子出生于诸侯争雄的战国中期,为了“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孟子不得已要跟各类人物展开辩论,就好像孟子自己所说的――“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可见,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观点,在当时气象万千、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不得不跟别的思想展开争辩,不得不进行论辩,这也就是《孟子》论辩文产生的时代要求。同时,孟子也善于辩论,在推广其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时,其跟其他思想进行论辩时,不得不以说服对方为目的,通过自身的战术和战略,战胜其他辩方。《孟子》中的论辩正是如此,他基本上是所向披靡,辩无不胜。

(二)孟子好辩和善辩的主观意愿

《孟子》中主要是对孟子游说诸侯以及跟人谈话进行的记录,而他的思想和观点大多在跟别人争辩中表露出来的,因此,《孟子》所记录的大多是孟子本人跟其他思想的辩论,其基本上是以论辩文出现的。可见,《孟子》论辩文产生的一个必然原因是孟子好辩和善辩的主观意愿。孟子论辩首先表现为善于探知到对方的矛盾,将对方陷于自相矛盾之中,使其首尾不可兼顾之境,从而使其自己获胜。这主要是使用了归谬法,比如在《藤文公上》中,其归谬过程是:如果薄葬合理,夷子就该薄葬其亲,但他却“葬其亲厚”,可见薄葬是不合理的。其次经常使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比如《梁惠王下》中孟子从现实的日常生活说起,设置了几个不是问题的疑问,使齐宣王按照孟子的思路进行回答。依次类推下去,从而让齐宣王走入了自身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境地。总之,孟子在跟别人或者其他的思想进行论辩,以及游说诸侯时所产生的辩论,这些善辩艺术成为《孟子》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孟子》论辩文体也是孟子本人好辩和善辩的必然结果。

(三)《孟子》论辩文是当时文学文体发展的趋势

《孟子》长于论辩,其文体是辩对散文,具有散文的特征,也有着论辩文的性质。但是,事实上,辩论文体不单单是《孟子》一家的特征,在当时的《韩非子》、《荀子》、《庄子》、《墨子》都存在这样的特征,都具有论辩的性质。历史上先秦出现的说理文中,应用到了论辩之术,其实这种论辩在《墨子》就已开始并且逐渐地走向了成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先秦说理文的产生和发展。可是,当时的墨家重说理而轻文采,文章质朴,却不够生动,使得其论辩逻辑虽然严谨,但文体却不够出彩。因此,在当时的文学背景下,孟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便创作了自己的论辩文著作,其在逻辑上尽管没有《墨子》的缜密、严谨,可是在论辩艺术上却有着更高的表现力,其论辩性质更为浓厚,出现了比喻、归谬等许多新的论辩艺术手法。因此,《孟子》论辩文是当时文学文体发展的趋势。

三、《孟子》论辩文的历史价值

《孟子》论辩文是我国文学历史上的千古一绝,它在如此浩瀚无比的时空中作为古今之人思想的航标带领着大家走向仁爱,走向光明,哲人思辨精神的精华,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其《孟子》一书中,对其论辩进行了系统的记录,跟孔子《论语》中反对“用佞”、只求“辞达”、言简意赅的论辞有所不同,跟《墨子》中缺乏文采、语言质朴、逻辑严密的立论也存区别,其以情辞激越、锋芒毕露、逞才使气的辩驳论战为特点,辩论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华、风采和思想,是一种独特的论辩文体。被后人称为我国历史上辩对散文的鼻祖,是驳论文体形成的开元者。

(一)《孟子》论辩文对当时文学文体具有创新意义

在当时气象万千、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之说大多使用的是散文文体,论辩文体非常罕见,尽管《墨子》中涉及少量的论辩之术,但其文体并不是论辩文体。只有孟子在跟各家思想进行论辩之后,在其思想著作中创造了《孟子》这一论辩文体,其实战国时期文学文体上的一种创新,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孟子》论辩文的诞生,标志着论辩文体在文学中的出现,体现了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的出现,带动着诸如《韩非子》、《荀子》、《庄子》、《墨子》等著作中渗透论辩的元素,领引着各家学说文体性质的发展,最终推动着先秦说理文的产生和发展。

(二)《孟子》论辩文对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孟子通过论辩之术游说诸侯各国,推行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易子而教、道德伦理,对当时各诸侯各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孟子依照战国时期所发生的经验,总结出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其次,关于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再次,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最后,对于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论辩中的这些思想和主张、观点对战国时期各国社会政治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着较大的社会效益。

(三)《孟子》论辩艺术对当今社会论辩的启示

《孟子》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论辩,在《孟子》论辩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论辩艺术,这些论辩艺术对当今社会在论辩和讨论上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依仗着这些辩论之术和心理素质,他成为战国时期技压群雄、首屈一指的论辩大师,是当时所向无敌、纵横辩坛之常胜之客,是我国历史上所公认的雄辩家。他所有的论辩艺术都值得现今人们去学习、去借鉴、去继承、去挖掘。总之,探究《孟子》论辩的技巧艺术,在当今社会,对我们探知真理科学,批判邪说歪理,乃至学习和掌握辩论艺术,引导指导社会论辩等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四、结束语

孟子通过其独特的论辩艺术展现出雄辩家的英魂和气魄,他那绝妙的论辩技巧附和着先进的思想和人性的主张在百家争鸣之中独树一帜,超群而出。在孟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论辩可以修身,论辩可以齐家,论辩可以安天下。《孟子》论辩文在我国文学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学历史中的光辉典范。在《孟子》论辩文中,后世各大家如韩、柳、欧、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论辩艺术的养料和乳汁,从而壮大自己。总之,《孟子》长于论辩,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学散文性质。其论辩主要运用类比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手引入自己的结论中。论辩中,文章风格犀利,有雄辩家的气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精练准确;由远及近,先纵后擒;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寓言。《孟子》论辩文可谓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 李红英.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J].古籍研究,2002(1).

[2] 高正伟,冯栎钧.《孟子》散文的论辩特色[J].河北科技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 李军.孔子思想中“个人的整体精神”论析[J].广西师范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孟非语录范文3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来源:文章屋网 )

孟非语录范文4

1、当受则受并不是出自佛经。出自《孟子》的《公孙丑下》,下句是当辞则辞。意思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辩证解决。用孔子、孟子等人的话说,这就叫通权达变。

2、《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孟非语录范文5

在收视率上领跑了近半年的《非诚勿扰》这下有大麻烦了!上周,广电总局连发两文,下令整改相亲类节目。更狠的是,《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新华社三家权威喉舌先后开炮,指责节目“恶俗、不健康、单纯追求收视率和知名度”,新华社更是点名《非诚勿扰》,称节目“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竟然上纲上线了,江苏卫视这下懵了,面对猝然而至的采访,竟然大喊骂得对,“我们支持广电局!”而其他各方的反应亦是相当有趣,且看本报一一道来。

孟非怨念:不发文怎么证明它存在?

此番总局发飙整治,江苏卫视也许早嗅到了风声,其实自宝马女马诺以后,节目中的言论渐趋缓和,甚至早在4月就安排一名相当主旋律的、符合“主流价值体系”的国家救援队员充当男嘉宾,而以往被贴上“拜金”标签的女嘉宾们忽然被这名月入仅千元的男人打动,纷纷泪洒现场。此外,制片人王刚在博客自爆,节目审片越来越严多达6次。不过今番遭总局重手,看来这些表白并未被认同。

《非诚勿扰》的核心人物,主持人孟非的态度也颇值得玩味,今年4月孟非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讥讽曰:“哪个节目火,广电总局都是有想法的,不然怎么证明它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他们有这样一种心态,人民群众喜欢的程度越高,它的警惕性就越高。”暗示总局彼时已有关注,而孟非及节目组也因此作出让步,孟非表示,“其实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比如性的问题,只不过我们的体制下不能再讨论了。”孟非称,某一期节目录制时,他曾引导一名美国小伙与台上24名女嘉宾讨论了处女的问题,编导剪辑殆尽。

事实上,总局发文前数日,局面已变得相当紧张。6月7日上海电视节开幕前,曹可凡在“中国电视主持人30年回顾与展望”论坛上,以《主持人怎样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为题,批评某相亲节目造假,所有人都听出来语锋所及正是《非诚勿扰》。赵忠祥则以前辈的姿态循循道:“我希望在节目中看到高质量的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而不是出位的言论。节目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嘉宾造假,言论出位,恰好是总局给相亲节目定下的两条重罪。

有趣的是,在赵忠祥和曹可凡炮轰后数小时,孟非在上海电视节获得“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称号,与那二老同列。

《非诚勿扰》喊冤:该聊的还得聊

接受采访时,《非诚勿扰》节目组似乎已统一口径,除了拥护广电总局的英明领导,虚心接受整改意见,把好内容关、嘉宾关、主持关,节目的宣传负责人刘原却并没有把话说死,争议性社会话题例如男爱豪宅女爱名车,“还是可以聊。”刘原被问到节目整改方向时表示,“现代社会的婚恋,这些物质的东西不能避免的,所以该聊的还是会聊,只是可能不那么极端。”

当然得继续聊!想当初《非诚勿扰》火爆全国,靠的无非是一个个身世比知音还知音的男嘉宾,以及牙尖齿利、以调笑男士没钱没貌没品位逗乐的女嘉宾。这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江苏卫视欲与湖南争锋,难能就此罢休?所以先前孟非接受采访时,亦曾为节目中的“拜金”叫屈:“我不认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就那么高尚。我那个时候,农村问成分,你们家是不是干部,能不能帮我农转非?城市问你是不是,那时一个连长的工资能养活两家人――都是物质的,再往前中国几千年讲门当户对,难道不是物质吗?”

《我们约会吧》隔岸观火:总局早该管了

这一波整改的口诛笔伐中,唯一没有被新华社点名的是湖南卫视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这其实才是国内新型相亲节目的鼻祖,也是《非诚勿扰》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却因平淡如水的言论和泯然众人的嘉宾,始终在收视率方面不温不火,不料祸福相倚,今番竟因此逃得一劫,令制片人刘蕾松了一口气,言语中竟难掩对竞争对手惨遭点名的得意:“说实话,(总局)下文前,我是很疑惑的,相亲节目再这样下去,太可怕了,你看浙江是第三家搞相亲的,为了赶上来,在节目里大谈性,那如果有第四家第五家,一定会更过分。所以总局的文下得非常及时。”

《非诚勿扰》红人撇清:此事与己无关

总局把遮羞布都撕了:嘉宾造假,言论出位,价值观不健康。但曾经的超人气嘉宾马诺和马伊咪至今抵死不认,据记者了解,两人都已接到电影公司的邀约,足见业内人士对其演技的认可。马伊咪针对“拜金”的批评辩解称:“我们很多的网络语言,都是调侃,被放大了。拜金这跟整个社会风气有关系,这叫一个巴掌拍不响。”而马诺则作无辜状:“整改?我不知道这事儿,你问我经纪人吧!”

教授力挺:总局不应一棍子棒杀

也不是所有人都抱以看客的姿态,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评论道,“作为管理机构,面对这些乱哄哄的相亲节目,广电总局首先不应该一棍子棒杀。而应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

孟非语录范文6

译为: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br>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br>《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