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小年范例6篇

北方小年

北方小年范文1

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由于各地风俗差异,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所以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北方小年范文2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异记录日记1

南北方习俗不同点:

不同一:吃糖瓜、饴糖、麻糖

北方小年习俗。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南方小年没有吃糖瓜、饴糖、麻糖的习俗。

不同二:吃火烧

北方小年习俗。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那看完上面的文字后,是不是觉得咋们北方人过小年也是很热闹的,但是现在南北方过小年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除了时间不一样以外,很多东西都普通化了,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没有这么多要求,就是想吃就吃,但却一家人一起团聚吃饭的时光。

南方小年没有吃火烧的习俗。

不同三:掸尘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

南北方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不同四:贴窗花

北方小年习俗。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鸳鸯戏水等等。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剪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自然为家中增添不少喜气。

南方小年没有贴窗花的习俗。

不同五:沐浴理发

北方小年习俗。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南方小年没有沐浴理发的习俗,南方是除夕前沐浴理发。

不同六:赶乱婚

北方小年习俗。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南方小年没有赶乱婚的习俗。

不同七:祭灶王

南方与北方共有的习俗。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到小年,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不同八:吃饺子

北方小年习俗。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南方小年没有吃饺子的习俗。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异记录日记2

小年日子究竟是哪天:

小年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也指出,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我国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另外,我国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以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则为腊月二十二,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当然,无论是在哪里、在哪天过小年,汉族群众辞旧迎新的愿望是一致的。

南北方小年为何差一天南北过小年的区别:

南北小年不同日,跟我国古时“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有关。古时过小年曾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这一说法的形成有何典故已不得而知,但推测应为我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等级观念比较强,因此过小年也分不同的身份地位及职业的原因。

由于中国北方在更长时间里是国家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他们的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当然北方的船家并不遵循“船五”的习俗,他们多还是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中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多一些。

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差异记录日记3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不务正业,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让他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天汇报百姓功德,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认为灶王上天汇报,一定不能得罪,所以流行起来祭灶。于是,民间就在腊月二十四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发财。早先人们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灶小年,后来官家(朝廷)为了显示高人一等,开始腊月二十三祭灶,比普通百姓早一天,慢慢的官家所在的北方(历朝历代的首都多在北方)都开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仍然保留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惯。另外还有腊月二十五甚至除夕前一天过小年的。

南北方过小年从时间上有差别,实际上习俗也有不同。

北方的小年当天有两个重要的习俗——扫年和祭灶。所谓扫年就是扫房,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早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进行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至于祭灶,各地的习惯不同。首先有蒸花馍的,蒸花馍分两种,一种为敬神用的,另一种用来走亲访友;还有制作大枣山的,放在供桌上献给灶王爷;正所谓上车饺子下车面,很多人家会选择包饺子来给灶王爷送行。另外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还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蒸粘糕,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只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同时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在南方过小年也有扫年的说法,俗称为掸尘。南方小年祭品的区域性很强,例如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而在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荸荠,则是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谐音,寓意好运从年头一直延续到年尾。

除了注重打扫、吃食外,南北方还都有贴窗花的习俗。以前窗花都是新媳妇用剪刀剪的,谁家的窗花剪得精美就代表这家的媳妇心灵手巧。当然现在人们再贴窗花基本都是在商场、超市、摊贩那里购买,贴上去更加美观耐看,却少了一些劳动的喜悦。

另外,有些地方过小年还有贴春联、沐浴理发、赶乱婚、吃火烧等习俗。

其实现在南北方过小年的习俗已经没有太大的差别了,尤其在城市人们整日忙碌,重复着上班下班的日子,过小年、吃年糕、贴窗花基本已经成为一种回忆。另外南北方通婚普遍,风俗习惯也都进行了融合。

今年的小年(2月4号、5号)不是周末,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庆祝,不妨提前购买一些节日用品,例如写对联用的红纸、笔墨,打扫消毒用的山诺士随行保,包饺子用的面皮、饺馅儿,或者粘糕之类放在家里准备好,等到小年的时候也让自己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增添点仪式感,也许我们会感觉到一种久违的幸福呢!

小年节日习俗文化

腊月二十四小年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过小年祭灶的传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一定要敬重灶王,这样他上天汇报才会为自家多说好话。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的民俗。

宋代的范成大在他的《祭灶诗》中说:“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以说,这首诗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民有关祭灶的风俗习惯。

小年日记:小年中的诗意

小的时候,过年的快乐是吃吃喝喝,现在长大了,觉得过年除了吃吃喝喝,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品味。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非常好奇,为什么称为小年呢?想来想去,终于找到答案,小年是与大年相对而言的,比如“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从来没有叫过“小年三十”“小年初一”,我恍然大悟,进入小年,就意味着,年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打开了。

小年是祭拜灶神爷的日子。相传,腊月二十三,灶神爷要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大家为了让灶神爷在玉皇大帝面前说点好话,就用灶糖来祭拜它,扫尘土,剪窗花,贴对联……小年就是为灶神爷饯行吧?让灶神爷高高兴兴地上玉皇大帝面前汇报工作,来年让百姓吃穿不愁。

——小年的文化,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小年这一天,走在小区里,虽然寒气袭人,但是我从来不感到寒冷,因为年的热情让我充满了喜悦。小区的大门在这一天挂上了大红灯笼;小区的树虽然已是枯枝败叶,没有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色彩,但在这一天,由于披上了彩灯,它就有了不一样的风采,比任何一个季节都美,谁都会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小年的氛围,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日落时分,家家户户的灯火都亮起来,大家都开始为包饺子做准备。我家也不例外,和面的和面,调陷的调陷,我也加入了干活的行列。此时此刻,一家人,在一起,或说点什么,或什么也不说,不一会,饺子就包好了。妈妈把它们下入锅里,腾腾的热气,将厨房的玻璃上了一层霜,外面的世界开始变得迷离,而屋里的生活依然清晰。很快,饺子好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让我感觉年是多么的亲切。

——小年的温馨,是不是充满了诗意?

吃完饭,我走进房间,开始准备写春联。虽然我的字不算好,但是每年我家的春联,都是由我亲自执笔,这与买来的春联相比,有一种更真诚的感觉。一张张大红的纸铺开来,把房间映得红火。“张灯结彩迎新春,欢天喜地庆佳节。”一幅不满意,又连写几幅。从小年开始,我的房间就会天上地上摆满春联,直到选出一幅满意的为止。

北方小年范文3

 

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及实施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助力健康中国、健康北京建设,实现《“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控制在58%以内,肥胖检出率控制在19%以内”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落实“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强化政府、学校、家庭、个人责任,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师生建立正确健康观,养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师生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原则,把解决问题作为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之上。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常抓不懈、全员参与的原则。

三、重点任务

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我市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管理,重点督促建立健全北京市中小学校防近视控肥胖工作体系,深入探索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广大师生的健康水平。

(一)开展以近视防控为主题的“一起守护睛彩视界”健康月活动。

定于2021年9月,开展以近视防控为主题的健康月活动。各区各校要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次主题校园宣传、一次眼保健操评比、一次家校沟通活动、一次爱眼知识宣讲会、一次视力状况检查,向师生及家长广泛传播普及近视防控知识,确保提升学生爱眼护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家校携手的综合防控统一防线。

各区各校在开展健康月、健康科普宣传等活动中,注意收集特色活动及有效干预措施进行总结并报市教委,我委将进一步组织交流和宣传,供全市学校学习参考,提高我市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宣教水平和效果。

(二)组织专家进校园健康知识示范课活动

针对影响学生健康的重点、难点、普遍性问题,各区负责组织专家进校园授课,向师生和家长普及健康知识。同时,评选出10节优质课程报市教委,市教委将组织专家再次评选出10节精品课程,发放到各校用于宣传教育活动。2021年,市教委组织一次全市范围的专家进校园健康知识课交流研讨活动。邀请市级专家对校医进行培训,内容包含市级专家示范讲课、区级获奖专家讲课并现场点评、健康教育传播方式及授课技巧等。同时,将为每区安排3次市级专家示范课。

(三)开展“正确饮水,远离含糖饮料”主题宣教活动

长期喝含糖饮料不仅会直接导致儿童超重肥胖、患龋齿等口腔疾病,也会增高近视的风险,为宣传含糖饮料的危害及健康饮水的知识,市教委组织专家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健康饮水讲座,其中包括“饮料的勾兑”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饮料的制作原理,自觉远离含糖饮料。

(四)开展假期在线学生健康教育活动

假期是近视、肥胖防控薄弱时段,在此期间,市教委拟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在全市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闯关小游戏或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防近视控肥胖知识。

(五)开展防近视控肥胖短视频制作及展示活动

各区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开展“我的健康我做主”等小视频征集展示活动。经过评比,将优秀作品报市教委通过视频网络平台进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宣传主阵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营造大中小学生做自我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人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氛围。

市教委将组织制作防近视控肥胖内容的健康科普知识短视频,通过“北京学生健康教育宣传活动中心”的视频平台进行,供各校在学生健康教育活动中宣传。

(六)制作防控近视主题系列动漫

针对低龄儿童的特点,市教委将制作10集近视防控知识系列动漫片发放至各校,各校可用于低年级学生的近视防控教育活动中。

(七)开展小学一年级新生健康管理工作

策划、制作《小学新生家长健康必读》、家庭护眼按摩操挂图、眼保健操图解等健康相关材料,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加学生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工作,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各区要配合做好材料的发放工作。

(八)组织开展“防近视控肥胖专题手抄报”活动

各区组织学校开展“爱眼手抄报”活动,学生将爱眼护眼、健康锻炼、营养膳食的知识点、方法、经验,或生活中的小故事通过手抄报的方式表现出来,评选出的优秀作品推送到市教委,通过专家再次评审,选出获奖作品进行宣传。

(九)组织开展“我和家长一起锻炼”及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组织中小学校开展“我和家长一起锻炼”活动,倡导增加户外锻炼次数及时间,缓解视力疲劳。征集拍摄学生和家长一起锻炼的照片,各区筛选出优秀摄影作品推送到市教委,通过专家评审方式选出获奖作品。

(十)组织开展“我是健康小卫士”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大赛

组织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健康科普知识的比拼和展示活动,评比出“健康小卫士”。促进学生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内容包括:近视防控、传染病预防、营养、控烟、运动等健康知识。展示形式:朗诵、快板、三句半、歌舞、情景剧等。请各区在辖区中学和小学各选一支队伍准备参加市级健康知识竞赛。同时,将展示节目录制的视频于10月1日前一并报市教委参加评选。市教委将择时组织健康科普知识比拼决赛和现场展示活动。

五、组织实施

(一)工作部署

2021年7月,市教委组织工作会议对2021年防近视控肥胖工作进行部署。征集学校及学生对近视防控大讲堂的建议及需求。根据需求制定课程内容及具体安排。

(二)工作要求

1.各区教委要指定专人负责制定本辖区内防近视控肥胖工作,按要求完成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内容,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2.统筹安排专家大讲堂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得到专家的科学指导。同时,配合做好专家授课现场录制与评估。

3.各区教委、各学校要注意收集文字、影像等活动资料,根据各项活动实施方案的不同要求,及时总结、上报材料。定期反馈各项活动开展情况、完成学校、参加学生家长人数及效果,保证各项工作的及时推进和取得实效。

北方小年范文4

关键词:北方小民族;俄罗斯;十月革命

中图分类号:D751.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2-0071-02

自20世纪20年代起苏联把生活在欧俄北部地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人口极少的民族称为北方小民族。根据2002年俄罗斯人口普查资料,这样的民族共有37个,总人口近24万。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先进民族几乎隔绝的状态,使这些小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直到十月革命前,这些小民族仍在从事渔猎和养鹿业,仍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中。

沙皇俄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沙皇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因此,十月革命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复杂的民族问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一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立即签署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从法律上确认了废除任何民族特权,各民族一律平等。300年来饱受沙俄殖民统治和俄国商人盘剥之苦的北方小民族终于获得解放。十月革命的胜利成为北方小民族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为他们开辟了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国家经济崩溃、供应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拨出粮食、布匹等物资对北方小民族进行紧急救助,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苏维埃政权明令禁止私商以不等价交换方式剥削北方小民族;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包括免除其一切赋税。为加强对北方小民族的保护和扶持,1924年夏全俄中央执委会成立北方民族促进委员会(北方委员会),后来又成立了北方海运总局,由它具体负责对小民族的援助工作。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北方小民族获得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政治权利。根据小民族的具体情况,从1926年起首先在北方地区建立了氏族苏维埃,30年代初将其改建为地域性苏维埃。按照1930年12月10日全俄中央执委会的决定,在北方地区建立小民族自治机构,先后为较大的民族建立了科里亚克、涅涅次、泰梅尔(多尔甘―涅涅次)、汉特―曼西、楚科奇、埃文克、亚马尔―涅涅次等七个民族自治专区,总面积为410万平方公里;为较小的民族建立了93个民族自治区;为散居在较大民族之中的小民族群体建立了民族村。民族自治地方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古老的氏族制度已彻底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正如苏联学者所说,这是跨越千年的一步。从此每年的12月10日就成为北方小民族的节日。

从20年代末开始对北方小民族的自然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西伯利亚农业全盘集体化初期的冒进错误也多少波及到北方地区,但很快得到纠正。1932年联共(布)中央决议指出全盘集体化的做法不适用于北方地区,可在那里建立初级生产联合组织。从1938年起初级生产联合组织开始向集体农庄过渡,到1940年基本结束。这一年被看作是北方小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

北方小民族的文化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苏维埃政府从1919―1934年共组织了90次对北方小民族的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改造小民族原始文化的措施:1.创办学校。到1934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60.5%。2.培养小民族教师。1925年在列宁格勒大学设立北方民族系,1930年在列宁格勒成立北方民族学院,此外还建立一批北方民族师范学校。战前这些学校为小民族培养了2 000多名教师。3.开展扫除文盲运动。1937年小民族识字率达到65%。4.建立文化机构和设施。到1934年北方地区有文化基地18个、民族文化宫53个、阅览室189个、“红帐篷”(流动阅览室)64座、流动电影放映队87个。5.为小民族创造文字。1931―1932年先后为13个人口较多的民族(涅涅次人、埃文克人、汉特人、曼西人、埃文人、科里亚克人、楚科奇人、爱斯基摩人、那乃人、乌德盖人、尼夫赫人、开特人、谢尔库普人)制定了文字。1934年用小民族文字出版了教科书20多万册、政治读物10万册、科普读物6 000册。到1937年出版小民族文字报刊30多种。

对小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改造:1.宣传无神论,破除陈规陋习。2.宣传卫生知识,建立卫生医疗机构,1937年已有540个卫生所。3.向定居生活方式转变。政府拨款为小民族建立新村,到60年代中期游牧民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已降至30%。4.在开发北方地区过程中吸收小民族居民参加工业生产,进入城镇的小民族居民越来越多,到80年代已占总人口的1/3。5.传统经济部门得到改造,集中放牧的养鹿业和圈养毛皮兽业占主导地位,并采用先进技术如机械运输、无线电通讯、机械化屠宰等。

总之,十月革命后北方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这些巨大成就是不容抹杀的。然而,斯大林的左倾冒进错误也给北方小民族造成了伤害和损失。例如,在30年代北方委员会和一些自治构成体被撤销,民族区逐渐丧失自治权;在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发生冒进,一些人被错划成富农遭到镇压;40年代初关闭了北方民族学院,为小民族创造文字的工作也停止了;向小民族的传统习俗发动“无情斗争”,并简单粗暴地对待萨满教,等等。

50年代以后,在对待小民族政策上苏联党和政府也有失误:1.不适当地强调掌握俄语的重要性。在50―60年代苏联当局在民族地区大力推行俄语―民族语的双语制,但在北方地区的实践中却把俄语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学校减少了小民族语的授课时数,甚至从教学科目中取消了一些小民族语,至于用小民族语讲课已很难见到。其结果是小民族人口中把本族语当母语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根本不会说本族语。2.强化寄宿学校教育体制。寄宿学校体制曾为提高游牧民子女入学率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小民族的大多数人转入定居后理应逐步缩小寄宿学校的规模,实际却恰恰相反,这种体制被不适当地强化,甚至推广到托儿所和幼儿园。到60年代中期寄宿学校成为北方地区教育的惟一模式。在这种体制下小民族儿童从入托儿所起就脱离家庭,完全由国家抚养和教育,从而导致年轻人对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淡漠,他们被俄罗斯化的速度加快。3.强制并村和迁移。1957年以后,根据中央关于把土著民族的社会经济水平与全苏平均水平拉平的号召,在北方地区掀起大规模运动:在定居地区强行废弃小村庄,把居民迁移到大型村镇居住;在游牧地区与游牧生活方式作斗争,强制转入定居;同时把小型集体农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把一些大型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其后果是,大多数人脱离了传统经济行业,成了无事可做的“闲人”;住进各民族混居的大型村镇后,“民族接近”的速度加快了,族际婚姻成为普遍现象,混血儿越来越多,导致小民族体质人类学类型的改变,同时混血儿的民族属性观念已经淡化,不能靠他们去传承小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必然威胁到小民族的存在。4.忽视环境保护。苏联在开发西伯利亚北方自然资源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小民族的利益,因此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制止污染,致使被开发地区生态遭破坏,直接威胁到小民族的生存。千百年来小民族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其衣食住行所需一切皆取自自然,而苏联当局粗放的、掠夺式的开采方法使小民族赖以生存的森林、河湖和苔原遭到破坏和污染。例如,由于工业污染使整个北方地区牧鹿苔原面积减少了2 000万公顷,使10万头驯鹿失去生存场所;森林采伐浪费惊人,约30%砍下的树木没有运到目的地;秋明油田每年烧掉的伴生天然气约有100亿立方米,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上述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制定政策时没有从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因而不能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政策,一味强求一致或“拉平”,必然酿成苦果。民族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而民族的融合、语言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历史过程,人为地加速这个过程,只会对弱小民族造成伤害。急于过渡是自斯大林以来苏联党的痼疾,这种左倾冒进的指导思想对苏联社会的危害是严重的,也是苏联留给我们的沉痛教训。

综上所述,十月革命打断了北方小民族自然发展的进程,根本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

北方小年范文5

关键词:东北方言;影视文化;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02-01

一、文化和方言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方言是地域文化形成的载体,地域文化使方言更具有语言魅力。

二、“土”的掉渣的美

东北方言是隶属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的东北方言,主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由于“东北板块”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大风大雨、大山大水、大江大河,造就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热情爽朗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东北大汉”和“东北辣妹子”的性格特点。东北这块独特的地域所形成的文化的载体则是富有生命力、鲜活可爱的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语音和词汇方面,东北方言语音高亢、铿锵有力、抑扬顿挫―“钢钢地”!词汇幽默、生动、诙谐,还带有一点夸张。作为一个东北人,我认为,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更生动、更活泼,而且极具亲和力,让人听了倍感亲切―“老妹、大兄弟、冻坏了吧,快来炕上暖暖……”。有人说,东北方言土、粗鲁、没文化,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正是这种“土”的掉渣的美把东北人热情豪放的性格表性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东北人,“我骄(jiao 阳平)傲!”(一小品语)

三、东北方言与影视文化

“俺们这噶都是东北人,俺们这噶都是活雷锋……翠花,上酸菜!”(雪村歌曲《俺们这噶都是东北人》)

“那就拿着吧,要多(duo阳平)少是多呀……要啥自行车”(小品《卖拐》)

“你让大伙瞅瞅你那张老脸,长的和鞋拔子似的我能上赶子追你呀”(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

“谁告诉你打电话地,你胆怎么这么匪(阳平)呢(ni阴平)?我怀疑你这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为,其产生的后果老严重了,你知道不!整不好就得(dei上声)弄个海湾战争、开个六方会谈、爆发个金融危机啥地。你瞧你干那(nei去声)点事儿,我都不惜说你,你说你没事老实儿看点二人转多好啊,瞎得瑟!诶呀呀……”(小沈阳歌曲《小沈阳教训人》)

近年来,用东北方言表演的小品、影视剧、部分歌曲,还有极富东北特色的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有很多的词语甚至成为社会的流星语,如“不差钱”“忽悠”“你说这是为什么呢(ni阴平)”。小沈阳、赵本山、范伟……这些家喻户晓的明星,可以说,是东北方言成就了他们,同样,他们也成就了东北方言。

以东北方言形式所表现的影视文化虽然看起来很直白,很“土”,但却能够直通人心,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正如东北人常说的那句话:“可着劲造,多着呢”。正是这种充满了地方情趣和富有张力的影视作品让人永远感到一种丝毫没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四、东北方言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现象,是一定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中相沿而成的表现在生产活动、交行方式、家庭称谓、社会组织、婚丧嫁娶、节日庆祝、文艺活动和服饰用具等方面的习惯。

在诸多的民俗中,婚俗和年俗是民俗中两个代表性的方面。在我的那些亲戚里,我算是很小的了,所以参加了很多次哥哥姐姐们的婚礼。东北农村结婚可谓是热闹非凡,而且有很多讲究和避讳。在布置婚床时在床上撒上枣、栗子,这是利用“枣”谐“早”“栗子”谐“立子”,而取“早立子”的吉祥意向新婚夫妇祝福,如果再加上花生,那就是“早生贵子”之意,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五、东北方言与年俗

北方小年范文6

新时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个异常活跃、成绩显著的时期,而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湖北文学是其重要的构成。从全国文学形势来看,新时期湖北文学总体上与全国文学同步,但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文学特色,具体表现为三次文学创作潮: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湖北文学是众声和鸣,花团锦簇,领全国文学之先;而在中国文学最为活跃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湖北文学明显“失语”,远远落后于全国,直到80年代末,挟新写实和“现实主义冲击波”等文学浪潮,后来居上;当90年代全国汹涌着长篇小说创作大潮时,湖北创作界反响寥落,直到新世纪,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湖北才出现蔚为壮观的长篇小说创作潮。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湖北文学;三次创作潮

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思想活跃、收获颇丰的时期,新时期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术语已被广泛认可。它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延伸,历史地记载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和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嬗变,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能与“五四”时期相媲美的时期。

同全国文学形势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文学也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新时期湖北文学的总体进程是与全国文学一致的,但由于湖北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积淀,使得湖北文学形成自己的特点和流变轨迹。回顾近30年文学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湖北文学大致出现了三次创作潮。

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众声和鸣中的星光灿烂

随着中国社会历史性的巨变,湖北文学终于走出阴霾,迎来光明,走进文学的春天。湖北作家以各自坚实的努力和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使得湖北文学在新时期初期勇立潮头,领全国文学之先。可以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湖北文学可谓佳作迭出,捷报频传,湖北文学的星空称得上群星闪烁、星光灿烂。

这时期湖北文学的繁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领潮头之先,充当新时期文学“报春的燕子”。在新时期文学中,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白桦的话剧《曙光》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这三部作品,以其主题的深刻和题材的新颖,突破由战争规范文化传统形成的文学创作模式,对此后的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三只报春的燕子”①,成为新时期文学复兴的标志。而在这“三只报春的燕子”中,湖北就有两只。

二是各种文体齐头并进,反响热烈。这时期的湖北文学,伴随着改革的和煦春风,湖北作家以自己卓尔不群的思考和言说,引起全国观众的侧目;湖北文学以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成为新时期文学初期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时期是湖北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呈多元立体发展态势,不仅品种齐全,而且发展态势均衡,在同期全国文学整体格局中,湖北文学在许多品种上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地区。

小说方面,湖北中短篇小说虽然出现了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如歌颂青年工程师爱岗敬业的《[镜》(刘富道),表现青年工人新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南湖月》(刘富道),但由于远离新时期文学主潮,因而未能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也就远远落后于全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北戏剧也迎来了当代戏剧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湖北戏剧园地满园春色、春光明媚。

白桦《曙光》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报春的燕子”之一。首开全国话剧风气之先。与以往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不同,它不是简单地抒写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而是严正地反思光辉革命历程的曲折。《曙光》第一次将反思意识引入新时期话剧创作之中,警示人们要重视我党历史上存在的历来为人忽视的另一面,即极左路线同样也具有极端的危险性,开同类题材创作之先河。

植根于中华大地现实的沃土,秉承屈原铸就的楚风楚魂,这时期湖北文学以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变革创新意识,引起全国性的震动,湖北文学以自己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主义品格独步于新时期中国文坛。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湖北文学之所以能在全国文学格局中保持整体领先优势,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湖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九省通衢”的华中重镇武汉,聚集了大批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早已崭露头角的作家,尽管他们大多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风暴中受挫,因被放逐而“失语”。但正是这“失语”成就了他们,使他们得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坚守业已习惯的文学传统,远离当时文坛盛行的,以假、大、空为特点的“瞒和骗”的文学模式。所以,当寒潮退去、坚冰溶化之后,他们自然浮出水面,以自己嘹亮的歌喉唱出动听的歌声,从而成就了湖北文学的光荣。

二、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沉寂多时后的异军突起

湖北文学在新时期初期尽管以其个性化的言说和开创性的精神,成为新时期文学华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全国读者瞩目的焦点,但在文学大爆炸、大裂变的80年代前期和中期,湖北文学却失去了往日的光荣,尽管也出现了一些产生全国影响小说,如表现特定时期女大学生心灵创伤和追求的《女大学生宿舍》(喻杉),反映改革之初农民心灵变化的《赔你一只金凤凰》(李叔德),反映都市个体经营者自强不息的人生追求的《第九个售货亭》(姜天明),还有王振武《最后一篓春茶》、楚良《抢劫即将发生》等,这些作品先后获得第四届至第六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但大多呈散点分布,且远离全国文学主潮;当全国掀起一轮又一轮大潮时,湖北文学始终徘徊在浪潮之外;当文学成为一个时代人们的中心话语、频频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时,湖北文学却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在边缘彳亍着。所以,在作为80年代文学标志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的]变中,我们很难看到湖北文学的身影,也鲜有湖北作家的声音。

当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湖北作家在浪潮迭起的时代,没有人云亦云,追潮逐浪,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品格,走自我言说的个性化之路,但回顾这一阶段的湖北文学,我们说,这时期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冲击波,没有出现作为湖北文学代表的重量级作家,也没有产生全国性轰动的标志性作品,也就是说,在全国文学最为活跃的时期,湖北文学明显被边缘化,湖北作家多少显得有些“失语”,这不能不说是湖北文学的遗憾!

这种黯然失色的局面直到80年代后期才得以改变。

湖北文学在沉落多时后的重新崛起,有赖于两位女作家的联袂登场。对新时期湖北文学而言,1987年是值得书写和记忆的。这一年,方方《风景》和池莉《烦恼人生》两部中篇小说同时问世,两位作家像两颗耀[的星星,在略显暗淡的湖北文学天空划过一道闪光,沉寂多时的湖北文坛,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学春天!

《风景》借一个亡魂——小八子之口,叙说了汉口河南棚子一个市民家庭几近原始的生存状态;《烦恼人生》描写了一个青年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流程,展示了当代中国人无穷无尽的烦恼。这两部中篇小说所展现的是一种迥异于前人的小说观念和美学追求:反对生活的提炼和净化,着力表现原汁原味的生活;杜绝主观情感的渗透,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方式,追求“零度情感”;淡化经典现实主义对典型的塑造,注目于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中止追问本质的努力,放逐虚幻的理想,着力再现“生存状态”和“生存本相”;放弃对小说结构的精心设计和惨淡经营,采用与生活同步的“记流水账式”结构,串起“一地鸡毛”。

方方、池莉以其贫民化立场、平视生活的态度、世俗化的追求,创作出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引起全国读者的强烈反响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与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文学创作潮,在全国范围内刮起“新写实”旋风,引起一阵阵“世俗化震惊”④,并一直延续到90年代,成为众声喧哗的90年代前期中国文学创作中具有主导性的创作潮流。

方方、池莉的走红,使得新写实成为一种引领全国的文学创作潮,湖北小说终于改变了“慢半拍”的局面⑤,充当了80年代末到90年前期全国小说创作的排头兵。

与此同时,刘醒龙携《村支书》、《凤凰琴》、《黄昏放牛》、《分享艰难》、《生命是劳动和仁慈》等一系列小说现身90年代文坛,以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和深深的现实忧愤,形成轰动一时的“现实主义冲击波”,直接带动了90年代后期的“反腐小说”潮,“不仅使沉寂多年的‘改革文学’重放异彩,而且让20世纪中国的乡土文学焕发出新的生机”⑥,以至于被评论界誉为“新乡村小说”。

邓一光在文坛边缘游走多年,却在文学日益世俗化、快餐化、患“软骨症”的90年代中后期横空出世,他以血性、英雄、浪漫为基本元素,接连推出《远离稼穑》、《父亲是个兵》、《战将》、《大妈》、《我是太阳》等一系列作品,以一种迥异于传统的视角和话语方式,使得背影模糊的“红色经典”小说重新呈现出勃勃生机,直接带动了后来《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等为代表的“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大量涌现,使新时期文学得以“补钙”,增添了几分刚性和硬朗。

这时期的湖北文学不仅领全国文学之风骚,而且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掘,文坛“鄂军”以昂扬的斗志和整体的实力,赢得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湖北一改80年代前期、中期“失语”的状况,一跃而为全国瞩目的中篇小说强省,在各种全国性的中篇小说评奖中,湖北文学占尽先机,风光无限,湖北文学也一跃为文学大省。

惟一遗憾的是,湖北文学失去了往日多元发展、各种文体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学景观!

三、新世纪之初:奋起直追中的长篇小说大潮涌动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沐浴着新世纪阳光的湖北文学也迎来又一个新的时期,湖北文学界依然保持中篇小说强劲的创作态势,方方以《奔跑的火光》、《树树皆秋色》等中篇引起评论界的热情关注,池莉也以《生活秀》、《有了快感你就喊》延续了90年代的光荣,依然走红于新世纪的中国文坛。与此同时,陈应松深入神秘的神农架,挂职锻炼,体验生活,寻求创作上的突破和超越,连续推出《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豹子最后的舞蹈》、《太平狗》等一系列“神农架系列”小说,这些小说以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浓厚的楚文化氛围,引起了评论界的震动。

尤其令人可喜的是,湖北长篇小说创作也一改往日较为沉寂的局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不仅数量可观,且广有影响,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诸多评论家的关注,一些作品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与火的缠绵》凭借9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的“池莉热”在全国掀起新一轮的“池莉冲击波”;方方《乌泥湖年谱》也以其题材的特异引起评论界的广泛注意;蒋杏《走进夏天》、王建琳《风骚的唐白河》以其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现实的深邃思考,在“后改革文学”中独树一帜;李修文《滴泪痣》、《捆绑上天堂》以其对青春、爱情、死亡的书写,吸引大众的[球,一举获得2002年“春天文学奖”。更值得一提的是,熊召政的《张居正》以其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创作态度,赢得了全国读者的欢迎,先获得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后荣登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榜首,又一次成为新时期湖北文学的标高;刘醒龙沉寂六年精心打造的《圣天门口》也荣获中国小说协会设置的长篇小说大奖,这些无疑扩大了湖北文学的影响,成就了湖北文学的光荣。

湖北长篇小说的繁荣首先得力于党和政府的倡导和鼓励。长篇小说是一个时代文学的精神标高,它巨大的精神容量和厚重的品格,是其它文体无可比拟的,因此中央十分重视长篇小说的创作。长篇小说创作由一种文学创作行为一变而为一种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对此十分重视,这必然会推动长篇小说的发展。

其次,湖北长篇小说潮的出现是90年代以来全国长篇小说潮刺激的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每年都有几百部长篇小说问世。这股澎湃汹涌的长篇小说创作大潮直接刺激了湖北长篇小说的创作。如果说80年代湖北小说由于种种原因远远落后于全国小说创作的实际,使得湖北小说界失去了追求与全国同步的勇气,那么,90年代随着湖北小说拳头产品的形成和创作实绩的显现,湖北一跃而为令人瞩目的文学大省乃至文学强省。而湖北长篇小说创作力不强的缺陷就日益显示出来,成为湖北小说发展的一根软肋。湖北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成绩与湖北文学大省乃至文学强省的地位明显不符,改变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就成为小说界共同的心声,而形成在长篇小说方面能与“陕军”、“湘军”、“鲁军”等相提并论的“鄂军”,就成为湖北文学界共同的期盼!

最后,湖北长篇小说潮的涌现与湖北小说家的创作心理也有直接关系。新世纪湖北文坛的主力军如方方、池莉、刘醒龙等尽管在90年代佳作迭出,风光无限,但他们在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同时,也不无隐忧。他们都是以中短篇小说著称于世而与长篇小说无缘。长篇小说以其丰厚的意蕴和史诗品格成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巍峨璀璨的巨大纪念碑。古往今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往往是长篇小说。因此,对于已经处于创作高峰状态的湖北著名作家而言,没有被誉为时代精神大宫阙的长篇小说这一事实,是他们一个巨大的遗憾,于是一种急于弥补缺憾的内在心理就驱动着湖北作家们投身于长篇小说创作。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还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心灵隐痛:如何在高峰状态中保持自己的创作水平?如何突破自己业已形成的创作模式,而重新焕发创作热情?而转向长篇小说的创作,则是解决这一心理疾患的一种上佳选择。

当然,世纪之初的湖北长篇小说尽管数量多、影响大,也有一定的特色,但与陕西、山东等长篇小说强省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如何克服浮躁、形成特色、锻造精品,就成为湖北作家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注释:

①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② 姚雪垠:《谈〈李自成〉的若干创作思想》,《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1期。

③ 陈美兰:《试谈〈李自成〉一、二卷李自成形象的塑造》,《湖北文艺》1977年第5期。

④ 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2页。

⑤ 曾军、李骞:《文学生态中的湖北作家创作——王先霈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7期。

⑥ 王文初、江胜清等《新时期湖北文学流变》,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觹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新世纪湖北长篇小说研究” (项目编号2004q036)。

湖北小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长篇小说方面,其标志是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的问世。小说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它以史诗般的气度和品格艺术地再现了明末清初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立体画卷,视野开阔,场面恢宏,气派宏大,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百科全书’”②。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个性突出、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尤其是精心塑造了古代农民英雄的杰出代表李自成,“让三百年前倒下的英雄再站起”③。一时间,《李自成》风靡全国,洛阳纸贵,并顺利地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李自成》的问世,无疑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它首开风气地把人们的[光重新聚焦到尘封已久的历史,直接开启80年代中期以后的历史小说创作大潮,还直接影响湖北历史小说的创作,使得历史小说成为湖北文学的一个特色产品,此后湖北小说界不仅出现了鄢国培《长江三部曲》,杨书案《九月菊》、《老子》、《孔子》,胡晓明、胡晓晖《洛神》,而且还出现熊召政的巨构性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