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范例6篇

论毅力

论毅力范文1

(一)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打好“预防针”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耗费大量的脑细胞来思考分析和解答,这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数学教师在学习之前要为学生充分讲解,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不至于为以后学习的艰难而打退堂鼓.高中数学比以前的数学学习更加有难度,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更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要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拥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骨子里不服输的性格被激发出来,促进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知道数学学习的困难之后,明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斩掉学习中的荆棘,让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深入学习数学,把一切困难挫折当做前进的阶梯,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逐步培养学生的毅力.例如,必修五的不等式不仅仅是初中的一元一方程,增加了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基本不等式等方面的知识.

(二)树立榜样,帮助学生毅力的自觉培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多少著名人士走向成功都是因为在心中有一个榜样,他们努力向榜样靠近,自觉培养了自己的毅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向学生讲述各种不同的事迹和人物,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坚韧不拔、刻苦努力地追求真理的事迹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毅力,让他们向名人学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毅力.每一个班级总有几个埋头苦学的学生,他们身上散发的学习毅力甚至让一些老师都动容.数学教师可以将他树立成榜样,号召全班学生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多多接触,这样的榜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毅力.

(三)加强学习目的性学习一个人做什么事情如果没有目的,就不会有做这件事的动力,甚至是敷衍了事,只要是能够蒙混过去就行了.数学的学习是非常乏味枯燥的,拥有着较强的理论性,一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不是特别的广泛,如果仅仅是凭借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是不能保障学生会在数学学习上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毅力,让他们可以持续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是很简单的,是为了高考做好准备,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让自己的前程光明美好.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短期目标,让学生树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只有更长远的目标才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毅力,让他们的行动毅力更加持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教育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毅力.

(四)利用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测试和练习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这门学科连贯性、趣味性、抽象性、逻辑性等学科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兴趣爱好而努力钻研学习,在其钻研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毅力.数学教师可以将必修一的《函数与基本初等函数》、必修三的《算法初步》和必修五的《不等式》组合在一起来讲解,让学生对这些知识重点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在一步步解决难题的时候,培养了其毅力的形成.数学教师还可以在必修二讲解《立体几何》的时候做几个几何模型,把抽象的空间几何概念变成一个具体的事物,方便学生的理解记忆,更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在解决相关立体几何的题目时,可以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自己的毅力.测试和练习在数学教育中十分常见,它们可以向教师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自己的讲解方法是否适合学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测试和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状况,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知识掌握不足,每一次的进步都会让学生欣喜不已,更期待进一步的学习,每一次的退后都会让学生警醒,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所以,测试和练习成为了教师培养学生毅力的重要手段,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让学生的毅力获得长足的进步.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毅力

每一个成功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得他们比常人拥有着一些优势.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让这个良好习惯可以一直保持下去,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非常自然的事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述学习的目的,对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地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一)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合理性,让他们可以完整地实施,不会半途而废.有了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之后,学生在计划一步步实施的过程中,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了若指掌,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可以逐渐培养他们的毅力.这个学习计划不仅仅要配合数学教师的教学进程,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让学生不会因为计划过于困难而望而却步,可以逐步实施,不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扰,施加不小的压力.

(二)让学生自己努力,收获成功的喜悦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老师不会因为你一个人而耽误自己的教学进程,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所以一个学生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不断刻苦努力,顽强拼搏.教师不可能总是盯着你一个学生,不停地督促你学习,只有学生自觉学习,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自己努力达到自己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在漫长的人生中,更多的是自我监督和自我督促,如果不是你自己努力,你会产生一种惰性,因为某些原因就放弃自己拼搏的事业.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在学生一遇到数学难题时及时地伸出了自己的援助之手,要让学生在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感到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为其改正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且提供一个思路,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努力,不会对别人形成一种依赖,有利于其毅力的形成.在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要及时地表扬,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充分肯定,增强学生自己解决难题的信心,以此来保证学生自己解决难题的延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毅力.

(三)要慢慢培养,切忌急躁“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时,要逐步进行,层层递进,让学生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不能急躁冒进,想着快速形成,一蹴而就.数学教师如果过于急躁,急于求成,会忽视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出现欲速而不达的状况,不仅仅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还会对学生的正常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干扰.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客观规律,一步步进行培养,维持规范的操作,避免“快走一步,原地停十步”这种状况的发生.俗话说得好:“饭要一口口吃”,“一口不可能吃成一个胖子”.毅力的培养也是一样的,数学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当然地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学习,对学生施加原本没有的压力,造成更加严重的心理负担.在讲解必修二的立体几何时,可以从比较简单的正方体开始,等学生适应之后,再依次讲解长方体、圆柱体、球体和锥体等其他立体图形.

三、结论

论毅力范文2

林毅夫拥有一张线条硬朗的脸,这使他看起来,比一名纯粹的知识分子更有力量。在春节前,他就“将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传闻,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一句平实的“现在还未确定”背后,让人无法想象他的表情,更无法猜测他的内心。

几乎所有媒体的采访,要发生在春节之后。因为在2月5日,春节放假前的一天,所有一切的传闻才最终尘埃落定――这一天,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正式宣布,任命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任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即使在一切明晰之后,林毅夫对外辞令的语气和内容,依然是那样的严谨而低调――他表示,“准备5月底上任,一方面是因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春季学期的课程已有安排,总要教完再去;一方面是在教书之外,补上世行的课,关注一下国际问题,特别是非洲、南亚、中亚、拉美这些地方的事务,尽量多吸收、多了解、多向人家请教。”

三农助推

对中国“三农”问题有着深刻的研究,应该说是林毅夫此次获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关键所在。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是,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是,世界银行的主要功能定位就是帮助贫困国家消除贫困、关注并扶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对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而言,“三农问题”理所当然都是个重大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钟情于林毅夫的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在任命林毅夫的声明中明确表示,“林毅夫的到职将会给世行带来‘一套独特的技能和经验’,他期待在非洲发展、南南合作以及农产品和能源价格等诸多领域与林毅夫进行密切合作。”

事实上,林毅夫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始于其任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之前。他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就是《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此论文被他的导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教授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林毅夫还曾在中国农业政策部门工作多年。他于1987―1990年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专门研究“三农”问题。他还曾于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同年他因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获得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家粮食和农业研究中心政策论文奖。

与国内其他经济学家相比,林毅夫是当之无愧的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第一人。林毅夫的“新农村建设”体系有两大特色:1.从社会主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而非从农民组织、从教育为切入点。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而非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切入点。

尽管时隔近一年,但许多人仍记忆犹新,在2007年3月6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办的主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记者招待会上,林毅夫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曾表示,“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庄建设”,要农民拆掉旧房子、盖新房子。我们知道,房子不是公共产品,如果把新农村建设引向‘新村庄建设’,确实会增加农民的负担,给农民带来伤害,这是应该避免的。”

在世界银行对其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职务正式任命后,林毅夫对其5月后正式赴任的世界银行,作了部分阐述,“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机构,世行非常需要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面对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在这种限制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这也是世行从发展中国家选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最重要的意义。”

中西相合

在林毅夫之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办公室,还从来没打算“屈尊”迎接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这一历来为西方经济学界占据的职位,此次为林毅夫破例,其人中西结合的文化背景亦至关重要。

从台湾―大陆―芝加哥―耶鲁,再回大陆。在林毅夫的人生经历中,拥有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习、工作经历6年。在这6年里,林毅夫一方面身边大师云集,对西方文化深有体悟,另一方面与爱人陈云英还要养育一儿一女,简朴的生活亦使他对西方民情洞若观火。

正是这样中西相合的文化背景,在世界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卸任后,考虑从发展中国家选择经济学家担任这一要职时,遴选委员会才选择林毅夫作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候选人之一。在加里・贝克尔、罗伯特・福格尔、道格拉斯・诺斯、贾格迪什・巴格沃蒂四位著名经济学家对林毅夫作了联合推荐之后,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职位最终在林毅夫身上定格。

与当代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往往“言必称希腊”不同,林毅夫更为强调现代经济学理论在中国本土的“落地”,且话语表现形式中也常常伴有浓厚的“中式”元素。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在林毅夫对经济学理论的诠释中,时不时引用诸子百家的经典。

比如在解释经济学理论的因果逻辑时,林毅夫认为,“经济学研究必须从变动的现象出发,观察其背后的理论。就像孔子在川上的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真实的世界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的,而理论一被提出来就变成了老子所说的‘前识’,如果把现有的理论当作是必须遵守的真理,就会犯了老子所说的‘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在解释我国20世纪60年代“大集体会出现‘磨洋工’,而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则迅速提高生产效率”的现象时,林毅夫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里寻找到佐证。他说:“《吕氏春秋・审分》里面曾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反映的就是一个生产者在监督困难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制度安排,会有不同的选择。”

林毅夫“西天取经”的经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汇于一身,再经由他过人的“调和”能力,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继而厚积薄发为全球经济学界所认同。

术道相融

在中国经济学界,很难有人如林毅夫那般“上得学堂,入得庙堂”。他自如地游走在学界和政界之间,均有建树。作为学者,林毅夫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权威经济学刊物最多的中国经济学家;而论对政策的切实推动,林毅夫作为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是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的第一人,而自2004年起,“三农”问题已连续5年作为“中央1号文件”所提及。

与纯粹的学院派相比,林毅夫更强调经济学对现实环境的实践性。例如:林毅夫关于“通过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提供来拉动农村的内需。不管是企业自生能力还是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论述,其本身就为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留下了极大的操作空间。

林毅夫对经济学的实践功能的强调,在持续2年之久的“后发劣势PK后发先势”的争论中可见端倪――这场争论的对手是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杨小凯博士(现已逝世),曾被誉为华人经济学界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人。

虽然,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不宜妄加评论,臧否两位经济学家各自理论的短长。但我们从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理论所引发的“制度内生说”(制度是重要的,但一个最优的制度实际上是内生的,内生制度其实与发展阶段有关)中,可以看出,林毅夫在经济学理念的研究中,并非理想主义,而是强调经济学理论在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

不空谈“道”,而是“术道相融”,注重经济学理念在现实情况下的可操作性,显然也是林毅夫最终赢取世界经济学界最高职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的要旨所在。因为作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其职责除了自身对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外,还有更多的管理协调工作,包括管理世行庞大的研究部门,担任世行发言人,研究和制定世行发展战略,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对重大决策作出战略性研究等。

正如林毅夫此次世界银行职位的推荐人之一、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对林毅夫的评价一样,“林毅夫在中国长期致力于新农村发展,这对世行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农村问题是经济发展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而CCER是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研究中心之一,这表明了林毅夫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未来之路

就如同当年1979级的北大同学,无法预料林毅夫这个大龄同学,20多年后会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这些似乎都证实了,对一个人宽泛的人生预测,在林毅夫身上并不适用。这就无怪乎,众多媒体在对他进行访谈之后,对其人都用上了“传奇”二字。

对于一个在更广阔领域博取持久声名的人来说,56岁其实还很“年轻”。但通观林毅夫过往57年的岁月,“传奇”用在他的身上,其实一点都不显得过誉。

今天,在林毅夫尚未正式履新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之时,我们预料他世界银行之后的人生,诚然会显得空泛。但此刻,我们却可以预测他的“世行之旅”――一定会顺畅。这不仅因为他的学术成绩、来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和努力。

在北京大学,林毅夫的勤奋众所周知。一个众口相传的事例就是:2004年3月13日晚上,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演讲,而林毅夫白天上了一整天课后,在办公室吃了个盒饭,就又匆忙赶去接待这位欧洲前政要,第二天还接着上课。

与这一事例相对应的,北京大学还流传着林毅夫的一句话,“军人的理想是马革裹尸还,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累死在书桌上。”

论毅力范文3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有关坚毅的格言。

2.懂得毅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情感:

1.崇敬有毅力的人。

2.愿意做一个有毅力的人。

行为:

1.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主动战胜自己的惰性,磨练自己的毅力。

2.学习和做事不怕困难,持之以恒。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勇敢坚毅”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这一课与下两课同属一个单元。设置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培养坚强的意志。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差,因而在学习、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上课听讲精神不集中;想改正缺点,却又管不住自己,等等。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培养坚强的毅力,是促使他们进步的重要一环,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有坚持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分三个板块。

1.第一个板块是导入,用讨论问题的方法引入课文的学习。三年级有《做事有始有终》一课,让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知识,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很有好处。这为学生巩固已有的道德知识和学习新课,深化对该观点的认识,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2.第二个板块是课文,分为三部分。

3.第三个板块是练习。

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为什么做事要有毅力,教师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告诉学生有毅力的重要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怎样做到有毅力,因为懂得做事要有毅力容易,而要做到有毅力,那就比较难了。同时,该课的教育效果也不能立竿见影,因为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给学生一些行为上的指导。

2.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四点:一是知道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有毅力;二是懂得什么是毅力;三是明白怎样去培养毅力,即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主动锻炼,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3.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列举自己在语文课、思想品德课里学过的事例和自己熟悉的其他事例,来认识培养毅力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课有毅力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一些有关坚毅的格言。

2.懂得毅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情感:

1.崇敬坚韧不拔的人。

2.愿意做一个坚韧不拔的人。

行为:

1.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战胜自己的惰性,磨炼自己的毅力。

2.学习和做事不怕困难,能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幻灯片打出图一,图意是:一个老大娘手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的情景。图二是老大娘拿着磨好的针,满脸笑容。

师:哪一位同学能用一句话说出这幅图的图意?(只安功夫深,铁杆磨成外。)

师:这“功夫深”指的是做事应当怎样?(有毅力。)

师:为什么做事要有毅力?怎样才能做到做事有毅力?学了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这些道理。

板书课题:有毅力

二、学文明理

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1.《国榷》是谁写的?这是一部什么书?(我国清代历史学家谈迁写的,反映明代历史的书。)

2.谈迁开始写《国榷》时遇到哪些困难?(家境贫寒,藏书有限。)

3.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东奔西走,到处借阅和抄录资料。)

4.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这部书的?(对明代一百多位历史学家的史籍进行考证、分析、研究,经过六次改写和补充,才完成《国榷》一书的。)

5.《国榷》一书写完后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花费了二十多年心血写成的书稿被盗走了。)

6.碰到这个打击,谈迁开始是怎样的心情?(肝胆欲裂,大哭一场。)

7.人们都认为谈迁会怎么样?(从此一蹶不振。)

8.但谈迁是怎么想的?(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再写,一定要写成这部书。)

9.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谈迁做事怎么样?(有坚强的意志力。)

10.谈迁重写《国榷》,是容易还是更难了?(因为年纪已大,记忆衰退,困难更多了。)

11.但谈迁是怎么做的?(四处奔走,借书抄资料,搜集的资料更广,钻研得更择。)

12.谈迁在什么时候完成了《国榷》?(63岁那年。)《国榷》一书和过去相比有什么不同?(更准确,更详实。)

13.人们称赞什么?敬佩什么?(称赞《国榷》是一部非常好的明代史书,敬佩谈迁楔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14.谈迁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师小结:一个人要想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

三、深化认识,指导行为

1.师用幻灯片出示“想一想”栏目中的资料:

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5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用了30年;

李时珍编《本草纲目》用了27年;

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40年。

问:上面这组数据再次说明了什么?(要成就一件事,必须要有毅力。)

师:毅力不但在文学创作、科学研究、发明创造领域里创造了奇迹,而且在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和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中都大显神威。因此,从小培养自己有毅力的品质非常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毅力呢?

板书:从小培养毅力

2.请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问:培养毅力首先应该做到什么?(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板书:目标明确

师:目标明确后还要怎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战胜各种困难,长期磨炼自己的意志。)

板书:长期磨炼

师小结:毅力是一个人战胜困难,争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毅力,做一个有毅力的人。

板书:做一个有毅力的人

四、检测

1.出示“辨一辨”中的题。

2.完成“讲一讲”中的题。

3.读“读一读”冷的格言。

4.请学生谈自己在学习和做一件事时,是怎样做到有毅力的。

五、学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小学生从小应努力培养自己的毅力,做到目标明确,战胜困难,长期磨炼,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

板书设计

三有毅力

论毅力范文4

没有任何想要贬低范志毅的意思,更没有任何苛求范志毅的意思,尤其是没有将范志毅的冠和范志毅的官强扭在一起的意思。不管是范志毅还是范志毅的拥护者,都有理由相信,范志毅无愧于国家队队长和申花队队长的职务。在国际足坛,也从来没有如此的传统:国家队的一队之长,必须具备“足球先生”的称号,还必须永久地蝉联下去;当年法国的天王巨星普拉蒂尼,当队长的年份也比当欧洲足球先生的年份长得多。谁也不能要求范志毅把个足球先生的宝座坐穿,不要说范志毅真要坐起来要累死累活,恐怕像郝海东、李明也不会同意,他们也早就觊觎着被范志毅已经坐热了的霸王座,凯觎着被范志毅戴旧了的桂冠。但是,官冠相护,毕竟是美事。而如今,桂冠旁落,再虚怀若谷,也难以抹去心头的伤感。倘若说,无官还能一身轻的话,那么,无冠却是一身重了,那是凝重的意思,甚至是沉重的意思。可谓是叫桂冠太重。

而且无可否认,与范志毅桂冠旁落相辅相成的,是范志毅从3年前火暴中国足坛,打出了范大将军的天下,到如今固守范大将军的城池,就如同进了对方一个球,便打起防守反击的战术。范志毅进的球,一年比一年少了。去年属于运气不好,今年连不好的运气也轮不上了。而在这一年比一年少的进球中,点球倒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越来越少的进球中,更加越来越少的,是赏心悦目、叹为观止的进球杰作。那种长途奔袭的彪悍,那种虎口拔牙的凶恶,那种拦路抢劫的有恃无恐,那种鱼跃冲顶的奋不顾身,还有那一脚力拔山分气盖世的任意球,以往,几乎就是范志毅的代名词,如今只能从前两年的录像中才能寻觅到。当然,还能从录像中看到范志毅两三年来的另一种显著的变化:火暴的范志毅变得绅士了,不可理喻的范志毅变得文质彬彬了,斤斤计较的范志毅变得大将风度了:除了不随地吐痰还没有在球场上做到,范志毅几乎就可以成为“七不规范”的执行模范了。这种变化,曾经被舆论引为美谈,认为是范志毅走向成熟的标志,范志毅本人对这种结论似乎也深表赞同。这种变化确切发生的时间是在1995年甲A联赛十几轮过后,范志毅以不破之金身(未领受红黄牌)笑傲足坛。

问题是,成熟了的范志毅、绅士了的范志毅、大将了的范志毅,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今不如昔?为什么会名气上天桂冠落地?

范大将军当然不是骄傲的将军,凭着范志毅球场上的兢兢业业,看不出他功成名就便刀枪入库:范大将军也不像是一现的罢花或才尽的江郎,人家一年

也红不起来,而他毕竟已经红了好几年

既不是骄傲使范志毅落后,也不是昙花使范志毅凋零.那么是什么呢?

是范志毅的金身。是范志毅在舆论的烘托下竭尽全身心建立起来的足坛楷模形象;是范志毅忍痛割爱自己的火暴脾气的形象;是范志毅刻意追求风度的形象:是范志毅越来越不像范志毅的形象。

比如,范志毅似乎很担心自己被“扫黄”——领受黄牌。或许是中国足坛具有太多的野蛮,所以当范志毅那一年小别黄牌时,成了一时的美谈。范志毅在接受采访时,也对自己以往频频黄袍加身,不甚歉疚,而且似乎有决心要拒黄于球场之外。范志毅果真是严格要求自己了。即使在几轮过后,国际级的郁静裁判就狠狠地扫了范志毅一黄,范志毅仍是不敢越黄池一步。其实,黄牌虽然不是好东西,却也不是公安局的手铐脚镣。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踢球总会有黄牌,只有一种球员是不会吃黄牌的:板凳队员。如今的范志毅,黄牌着实是越来越少了,与之同步下降的是范志毅的火暴脾气。而几乎所有的球迷曾经如此确信:范志毅的火暴,往往就是范志毅的兴奋点,而范志毅的兴奋点,正是范志毅狂枫般进球的前兆。从性格上说,一个人的缺点就是一个人的优点;一个人的优点也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倘若一个人改掉了自己所有的缺点,他肯定丧失了他所有的优点。有一句老话可以佐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还比如,范志毅似乎很在意自己射门的脚头是否精确。不必讳言,范志毅在成为足球先生前,脚法是力量型的。美其名曰:似德国而不如巴西;丑其名曰:勇猛有余,精致不足。大凡射门时,只要范志毅能够把球踢在球框范围内,其力量之大,其速度之疾,几乎就是到了对方守门员捶胸跺足的时候,并且在这样沮丧之时还要重温“迅雷不及掩耳”的含义。但是,更有不少时候,范志毅的射门就像导弹一样冲天而去,真可谓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当然,在中国,范志毅的冲天炮并非绝无仅有。自从范志毅以足球先生的身分闪亮登场以后,他的冲天炮越来越少了,但是他的进球也越来越少了。似乎不可思议,却是事实。只要看看范志毅主罚的任意球,就会找到答案。以往主罚任意球时,范志毅必定有一段助跑,然后才是大力远射。重磅炸弹虽然会扔错地方,但是它的杀伤力却是巨大无比。如今,足球先生范志毅主罚任意球已经不再助跑,那脚法倒真是精准,十有八九打在球门的死角,但是八有九十被对方门卫没收。这样的球,能够换取初入球场的少男少女的崇敬,却蒙不了油子球迷——这是没有力量的缘故,也就是没有助跑的缘故。温情脉脉的射门实在像是抛向对方的彩球。足球先生范志毅或许很担心自己的射门不着边际,因为他是足球先生。

类似的温柔还有一些。但是温柔给范志毅带来的不是好运。其实范志毅的活宝脾气有点像法国球星坎通纳。坎通纳除了踹球迷的那一脚不登大雅之堂,他踢球时的火暴极其生动,踢球时撒的“野”更是美不胜收。范大将军为什么不在球场上撒点“野”呢?足球不应该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那样温良恭俭让。

论毅力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五字教育;学习动力

一、拆分与整合:“五字教育”的内涵解x

“五字教育”(又称“孝宽诚责毅”教育)首提于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指的是以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孝、宽、诚、责、毅”意识为切入点的德育模式,目的在于培养拥有职业道德素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孝宽诚责毅”和“孝、宽、诚、责、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一种教育模式,后者是一种教育实践主题。模糊了这两个概念,在实践上就会导致教育主题针对性不明的风险(例如:照顾病床上的父母,这到底该定义为“孝”还是“责”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如果这个材料定义为“责任教育”,那么就不应该过多去强调“孝”,因为过多强调会弱化另一面)。因此,笔者此处采取“孝、宽、诚、责、毅”的表达方式。

“孝宽诚责毅”在观念上被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被考量与反思;在实践上,它被拆分为孝的教育、宽的教育、诚的教育、责的教育以及毅的教育五个方面。“孝”即孝心;“宽”即宽容;“责”即责任;“诚”即诚信;“毅”即毅力。基于这种理解,笔者发现这五个字包含了一个人对他人、对事情(物)、对自己应持有或必须持有的“一种的”或者“混合的”态度,几乎牵涉到了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见下表:

一个人的生活无外乎就是面对他人、面对事情(物)以及面对自己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判断和反应。所以,一个人是否拥有孝心、宽容、诚信、责任、毅力也是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因此,“孝”“宽”“诚”“责”“毅”是统一于一个人的内在的。并且,通过“人”这一主体实现了五个孤立个体的相互交融与影响。至此,孤立的“孝”“宽”“诚”“责”“毅”便获得了整体性,并统一于“孝宽诚责毅”的整体概念之中。

“五字教育”就是根据这五个字采取多维度的、多层次的教育方法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整体提高。“五字教育”在高校中的实践,就是通过对大学生“孝、宽、诚、责、毅”的教育来影响他们的内在,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释放的前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新解

在传统意义上,研究者认为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大致可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表现为: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人生目标;学习态度不能得到端正;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等。

客观方面表现为:就业难使大学生认为学无所用;大学的自由环境易产生懈怠心理;课堂环境与质量的好坏等因素。

可见,前人的分析仍停留在表层原因。因此,笔者尝试从“孝宽诚责毅”入手,来考量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内在原因以获得一个关于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系统说明,即把具有人内在统一性的“孝宽诚责毅”通过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这一手段给外化出来,以求得外在的系统性。

对“孝”理解的不全面,使得“孝”这原本应为大学生学习动力源的道德因素没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据观察,大学生的孝多表现为“给家里打电话”“给父母买点礼品”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而超出18岁,父母就没有法定抚养义务。当父母没有抚养义务却还在为大学生本人支付高昂的教育费用时,大学生的“孝”,其实应该着力体现在努力学习上才对。而这一点,在多数大学生的意识中好像被忽略了。因此,对“孝”理解的不全面,是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宽”应是同学和谐相处的基础。古人亦有云:“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古人把“学”和“宽”放在一起说明,“宽”的道德素养和学习之间会产生一种精神追求上的相互促进:一,以“学以聚之”提高素养,才能“宽以居之”;二,以“宽以居之”获得“往来无白丁”的境况。因此,“宽”应该主要通过“从容以和”来获得一个“学以聚之”的条件。当代大学生的“宽容”更应在共同学习中去寻得一个基础。“宽”也由此获得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功能。

“诚”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侥幸心理的存在。当这种侥幸心理与学习相结合的时候,就会弱化了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考试作弊,是当代大学生最容易出现的诚信问题。更有甚者,考试作弊成了一种寻找刺激的尝试和体验。

另外,还存在着抄袭作业的现象。抄袭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大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不主动思考问题;其二,不重视某些科目,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其三,忙于玩乐等。显然,抄袭作业也是缺乏学习动力的表现。因此,“诚”的教育也具有刺激大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有回报社会、回报家庭的愿望。对于前者如果一个人都不能对自己负责,那么更不要提对社会和家庭负责了。而实际上,“对自己负责”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而作为学生,最大的责任就是搞好自己的学习。因此,对“责”理解的不全面是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又一个因素。

“毅”是大学生坚持学习,努力学习的根本保障。“毅”的缺乏会导致学习上的半途而废。伤仲永的故事就从反面说明没有毅力是不可行的。所以“毅”对于渴望成才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持久的影响。即使我们有了上述意义上的“孝”“宽”“诚”“责”,但如果没有“毅”的支撑,也终将归于失败。因此,“毅”是作为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根本保障而存在的。

至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孝”和“责”分别是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外因和内因;“诚”倡导一种学习的态度;“宽”构建的是知识追求过程中人与人相处的心态;“毅”则是对知识追求的最后保障。这样,“孝宽诚责毅”在人内在的统一性就通过“分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这一手段给外化了出来,获得了外在的系统性。一种拓展与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德育尝试也由此展开。

三、释放的途径:“五字教育”中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双抓手

通过前文的一系列论证可知:“五字教育”的作用对象是人内在的“孝”“宽”“诚”“责”“毅”。通过对这五个方面的教育,促使大学生对这五个字加强理解,进而影响到他们内在对“孝宽诚责毅”的把握,然后通过实践把内在的“孝宽诚责毅”外化出来。因此,通过“五字教育”释放大学生学习动力必须要以此为落脚点,从理论教育和活动教育两个维度着手。

1.拓展“孝宽诚责毅”的内涵,以此为基点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本研究中,“五字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对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释放。那么在规制“五字教育”的内容时,就应该按照上一节中对“孝”“宽”“诚”“责”“毅”的理解,构建一个相应的以释放大学生学习动力为目的的知识体系。而后在辅导员范围内进行培训,使得辅导员对这个知识体系的目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一工作会为以后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带来教育方法的创新,还能促进班级学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选取实践较好的辅导员或对此体系理解深刻的班委通过主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把这种观念宣传并传递到学生中去,使学生重新认识并接受这五个字,以对学生心灵产生冲击,起到释放学生学习动力的作用。

2.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能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孝”“宽”“诚”“责”“毅”活动,在实践上巩固理论宣传与思想教育成果。例如:对于旷课现象,可以督促学生自己给父母打电话,以主动承认自己没好好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感受到“孝”和“诚”的含义;也可以开展“写学期小结见家长”的活动,让学生进行学期小结,然后寄给父母,不仅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一个学期的收获,还能让父母感受到孩子在大学期间的变化;对于喜欢抄作业的学生,可以让他自己在作业上标明“自己是抄的”这种类似的记号,然后隔一段时间把他的所有抄的作业给他看,相信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是会有所触动的,这不仅培养了“诚”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通过职业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对未来的向往,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现在负“责”,强调当下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一种充满“毅”的坚持,不断对他们给予鼓励;在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鼓励他们一起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互相帮助实现“宽”容等。综上所述,“孝宽诚责毅”的五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论毅力范文6

棉纺厂学徒投身抗日,屡遭坎坷始终矢志不移

1917年11月16日,许毅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姜灶镇。这一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而许毅的家乡南通,曾出过清末状元张謇。张謇后来辞官经商,被誉为近代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先驱。风云年代与人杰地灵的时空背景为许毅的成长历程增添了些许不平凡。许毅的父亲许嵩涛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也是一名左派成员,在1926年前后曾积极致力于组织当地农民打倒军阀、劣绅等活动。“四一二”反革命后,许父为避祸远走他乡,殷实的家境自此每况愈下。1930年,许毅苦于生计、求学无路,年仅13岁的他到最初由张謇创办的海门大生第三棉纺厂做了一名学徒工。在称棉花、复核账簿、照料账房先生之余,许毅常常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每月用于买书的一块银元,足足是他月工资的一半。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随着军事侵略的深入,经济掠夺也紧紧跟上,其中倾销日本布匹,就使南通民族纺织业丧失了东北这一主要销售市场。许毅和工人们的劳动强度一再增强,很微薄的薪水却持续下降。中国工人的生存条件日益艰难,促使许毅为思索中国社会的出路开始了新的探求。他更广泛的阅读进步书籍,列昂捷夫的《政治经济学大纲》、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从上海生活书店邮购来的书籍,成了许毅最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新的阅读,产生新的思考,许毅开始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了解阶级,由此对共产党产生了向往之情。

帝国主义的盘剥与压榨,造成中国民族资本运营举步维艰。1934年,大生棉纺三厂大规模裁员,许毅失业。1935年,他到如皋一家盐店做了助理会计员。当时,盐税被国民政府作为借外债的抵押,所有食盐的运销,要按旬、按月向盐务稽核所报送报表,而盐务稽核所由外国人控制。许毅亲眼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盐政的盘剥,也发现了资本家的敛财秘密:账房分为内账房与外账房,内账房做两种账本,一种是含水分的,交与董事会;另一种是真实的,由老板亲自掌握。而许毅所接触的外账务多是为了上报盐务稽核所而做的假账。对于这类人际纷争与利益倾轧,许毅深恶痛绝。

1935年,继占领东北之后,日军的铁蹄踏进华北,妄图制造“华北自治”的野心昭然若揭,而国民政府继续妥协退让。当年冬天,大批日军涌进关内,威胁北平、天津。许毅自童年起就有同姐姐一起参加游行、张贴标语的经历。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日军的暴行深深地刺激着这位爱国青年,故在做工之余,他常与上高中的弟弟以贴墙报的方式四处宣传抗日思想。

1938年3月18日,南通沦陷。次日,日军占领如皋。许毅与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青年先后返回家乡姜灶镇。比照南通城里的“战时青年救亡宣传团” 组织,许毅同其他爱国青年李继清、沈守礼、张冰、张炎等人在同学樊举成的家中讨论了组织章程,在姜灶镇组建了“战时青年救亡宣传队”,几天之后,成员便发展至30余人。宣传队在姜灶小学北校举行了成立大会,推举杭志清为队长,张冰为副队长,许毅任组织股长。宣传队向群众宣传保家卫国、抗战必胜等思想,编印《救亡报》《民锋》,排演话剧《最后的一课》《放下你的鞭子》等名剧并组织演出。后来“战时青年救亡宣传团”的领导杜诺、陈昌谦等人到姜灶镇串连,看到宣传队的工作如火如荼,在许毅等人的建议下,便将团部设在姜灶镇来组织协调并进一步扩大队伍。这一时期,《救亡报》和其他宣传品成为“战青宣”向群众宣传全国抗战消息和日军罪行的主要阵地。

通过杜诺的联络,许毅等人在金沙镇见到了南通才子李俊民。李俊民是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曾得到过鲁迅的赏识。因徐州会战台儿庄失守,“战青宣”唯一所知的去延安的交通路线中断,在李俊民的指引下,他们暂时放弃了去延安的打算,加入了南通县县党部秘书孙精一等人组织的“宣慰队”。在许毅等人的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县的群众便被组织与发动起来了,南通县四乡八镇的巡回演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此时,孙精一却对他们的抗日救亡活动进行限制与刁难,要求审查抗日宣传内容,并禁止其后的巡回宣传工作。在抗议无果之后,许毅等人毅然脱离了“宣慰队”。屡经辗转,他们加入了石港有共产党地下党活动的特务总队队,希望通过大队政训室和总队训政处找到共产党党组织。不曾料想,因特务总队是的部队,不久便在内部派系斗争中被缴械而解散。抗日行动虽历经坎坷,许毅等人并未灰心,在海门茅家镇开明士绅陈昌谦的联系下,他们与党部的宣传委员顾子宽合作开办《新海门报》,然而顾子宽只顾贪污经费,对编辑宣传工作不闻不问。在附近的进步青年都被动员起来后,许毅等人的行动竟再次受到县党部的警告。随着海门的沦陷,这些爱国志士的抗日理想又一次化为泡影。

受片面抗战路线的限制,许毅最初的抗日之路屡遭坎坷,一连串的打击使他彻底醒悟:要寻求民族救亡之路,只能依靠共产党,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活动的向往之情也愈加强烈。

追寻光明的路途中,他是革命队伍中的“红色白丁”

一番周折之后,许毅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党组织,开始走上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崭新道路。1938年11月,许毅加入了“江苏省民众抗日自卫队独立支队”(简称“抗支”),被分配到马塘北乡的沙庄政工队。后经组织批准,敌占区成立了“苏北敌占区救亡工作团”,杜诺任团长兼组织部长,林劲秋任宣传部长,许毅任联络部长。

在敌伪顽的三重压力下,许毅等人以“读书会”的名义开展组织活动,将原来“战青宣”积极分子中的骨干作为基础,逐个联络,成熟后再吸收至“读书会”,联络地点设在姜灶镇。为了掩人耳目并取得经费来源,许毅同张冰、张炎、罗立人(庄志奎)等人在姜灶镇集资开办了新民绸布店和声百货商店分别动员、组织男女青年。生百货商店的负责人罗立人后来成为许毅的恋人。很快,南通城内“读书会”发展至4个,共有成员20余人。在油印出版《导报》的同时,“读书会”还在姜灶镇和南通城设立了流动图书馆,传阅的书刊包括马列著作、的《论持久战》、鲁迅的《狂人日记》、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作品,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开始接触共产主义理念,并投身于革命洪流中。

在暗夜中摸索真理的方向并非易事,许毅等年轻人在众多革命同志的帮助与指点下一步步成长起来。在回忆这一时期的工作时,许毅曾说:“我们每得到一点教育、帮助,就如黑夜中见到光明,非常珍视,因而我们既重视书本的学习,又珍视同志们对我们的教育和帮助,所以我每次联络回来,总是感到眼前更明亮了。”可惜天有不测风云,随着“抗支”领导人的调任与敌人的搜捕,姜灶镇的抗日工作再次面临难题。

经历过革命斗争血与火的初步考验后,许毅开始取得地下党组织的信任。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斗争形势愈加复杂。许毅顺利完成了组织上委派的搜集军事情报、协助部队解决给养等工作任务。但由于保密工作的疏漏,姜灶镇的地下工作遭到破坏,新民绸布店在1940年2月遭到了顽固派的突袭,所幸许毅当时正在护送有关同志前往刘桥而躲过了搜捕。

为了下一步革命工作的展开,地下党负责人陈伟达、梁灵光等人准备率领抗支二大队转移,并指示许毅留守参与营救被捕的张炎、杜诺等同志,做好善后工作。适逢此时财政部所属的两淮盐务税警招考政工人员,许毅与七名“抗支”成员以应考的方式成功打入了税警一团。税警一团的团长陈振是位正直、思想进步的军人,曾提议由许毅等人组织政工队。在此期间,许毅以税警一团政工队副队长的身份为掩护,为中共地下党的抗日活动积极奔走,参与组织动员群众并筹备成立青年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1940年6月,郭村战斗后,税警团的一些政训干部对许毅等人产生了怀疑,所幸在陈振的帮助下,许毅及七名“抗支”成员以请长假的方式全部安全撤离出来,重新回到了党组织的怀抱。解放战争中,陈振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从事军反工作。56年后,许毅在给这位老战友的回信中饱含深情地提到:“说到底,我们都同样具有一颗爱国、爱民、为人类的幸福未来做贡献的心愿,所谓‘志同’则‘道合’。当年为此,现在依然为此,今后仍将为此。”

抗战时期,苏北地区是沟通华北、中原和江南的重要区域,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敌、我、顽三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为了展开苏北地区的统战工作,许毅来到了黄逸峰身边。黄逸峰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因受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打击被排挤出党,后来利用在军界和政界的良好关系从事进步活动。此时,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设计委员。

1940年7月,、粟裕率领新四军攻占顽固派韩德勤部盘踞的苏北重镇黄桥。在此之前,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两淮税警总团总指挥陈泰运一直受韩德勤排挤,正期望得到中央大员的支持。黄逸峰遂按照指示以中将委员的公开身份,劝说他们与一切抗日武装结成统一战线,并派许毅以税警总团指挥部副官的名义,负责陈泰运与新四军的联络工作。在新四军与顽固派交锋时,当时率部驻扎在姜堰镇东面的陈泰运信守保持中立的诺言,并特别安排许毅到税警团的前沿阵地观看他们朝天开枪。1940年9月,陈泰运等人将韩德勤进攻黄桥的军事布置通报给黄逸峰,并同意新四军部队穿过其防区突袭韩德勤主力部队指挥部,许毅及时将相关情报送达新四军领导手中。最终,新四军在10月3日至10月6日的黄桥决战中以少胜多,以5000余兵力击溃韩德勤4万余部队的进攻。1943年,顽固派制造了第三次高潮,陈泰运等人日益反动,与新四军摩擦不断,在当年9月被新四军击溃。许毅后来心有余悸地说:“那时真是把脑袋提在手上搞统战啊,只要陈泰运一变卦,他第一个要杀的人就是我了。黄桥决战的关键时刻,我军黄桥阵地相当吃紧,陈泰运不愿见我,他是随时准备在我军失利后转变立场的。”

随着新四军的发展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需要,应地方实力派李明扬、陈泰运的提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决定成立一支执行统战工作任务的战斗队。于是,一支以特殊形式存在的抗日部队―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联合抗日司令部(简称“联抗”)―诞生了。打着部队的番号,坚持着新四军的建军原则,“联抗”于1940年10月10日在曲塘成立,黄逸峰任司令,副司令由李俊民、周至(兼参谋长)担任,张孤梅任政治部主任。

许毅最初踏上抗日道路时参加过好几个属下的抗日团体,在“苏北敌占区救亡工作团”做地下工作时,还接触了许多党政机关和部队中的人物,这给他在“联抗”中做党的统战工作准备了条件。许毅被任命为司令部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继续负责与陈泰运、李明扬等人的统战工作与军事情报工作。为了建立政工干部队伍,在联络了原“苏北敌占区救亡工作团”的骨干分子之后,许毅赴南通、如皋以及上海,仅用半个月的时间便动员爱国青年二三十人参加“联抗”,随后以党外人士的身份调任一大队任教导员,从事党组织的建设与思想建设等工作。长期的革命经历与出色的工作成绩使党组织对许毅极为信任。

1941年2月13日,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投敌。20日,许毅跟随联抗部队参加了新四军第一师发起的讨伐李长江战役,由于在雨水中征战日久,加上过度疲劳,许毅染上伤寒,生命垂危。张孤梅闻讯后,速请新四军一师卫生部长李振湘来为许毅救治。许毅养伤期间,于1941年5月,经中共泰县县委批准,许毅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负责粮秣供应时起,他与财经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1941年9月,许毅任“联抗”司令部粮秣管理处主任兼泰北办事处粮赋科长,1944年兼任江苏省紫石县财政局副局长和生产建设科科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许毅调任苏中行政公署财政厅任军粮特派员。在赴任途经东台时,许毅得知恋人罗立人正在七纵队医疗队工作,便匆忙赶去。这是分离五年后的重逢,一位战友拿来相机,为他们的东台相见摄下了珍贵的瞬间。遗憾的是,七纵队即将西去高邮,许毅则要南下如皋赴任,临别之际,两人依依不舍,再次互道珍重。后来,在财经处领导马一行和七纵队政委姬鹏飞的关照下,罗立人调任根据地建新厂任党支部书记,两位青年终于在革命征程上相依相伴。

1946年7月,面对反动派的强大攻势,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等部在苏中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战果,许毅此时在陈丕显的直接领导下负责部队的粮草供给。随后,新四军主力北撤,许毅留守根据地,任苏皖一分区财经分处主任兼粮秣总站站长,后又在裕丰实业公司任总经理。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搞建设并非易事,军队来了,根据地军民就把简陋的设备沉到河里,等他们撤走后,再打捞出来修整一番继续生产。在根据地“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的艰苦条件下,许毅等人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开办油厂、米厂、面粉厂、肥皂厂、毛巾厂满足部队和根据地群众的生活需要。许毅还主动探索经营管理制度与按劳分配问题,充分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一系列的实践尝试为许毅后来研究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8月,许毅调任华东行政公署任粮食局副局长。同年11月,淮海战役期间,任华东支前司令部粮食局副局长兼财粮部副部长,负责战时财粮支前工作。为了确保部队的粮食供应,许毅等人在慎重考虑了战场形势后,决定紧紧跟随部队并将各路粮队向西疏散待命。正当许毅在宿州疏散运粮队并要将之转移至四铺、烈山一带时,11月28日,徐州的部队向西南的永城突围。许毅当机立断,在将情况汇报给司令部部长龚意农后,及时将濉溪镇粮站改为前沿粮食供应总站,供给追堵敌军的部队。淮海战役时期,解放区动员的支前民工人数与参战部队人员相当,仅华中支前司令部就组织了几十万民工。许毅回忆说,解放区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靠最原始的运输工具,打到哪里,他们就把粮草送到哪里。

1949年渡江战役时,许毅任苏北粮食局局长兼支前司令部财粮部副部长。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了粉碎敌特势力和无良资本家企图利用“米粮之战”搞垮上海的阴谋,许毅在陈云的领导下指挥数十万水运大军,自苏北地区向上海、苏州运输粮食和棉花,为打击投机资本、平抑物价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初,许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计划处长,开始从事上海的城市经济工作。至此,从踏上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之日起,许毅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许毅并没有居功自傲、坐享其成。为了使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早日正常运转,他积极投身于财经工作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中,在虚心请教与刻苦钻研中,许毅从进城干部成长为“红色专家”。1956年,针对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的冒进思想,许毅坚持将比例、平衡关系作为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财政经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1958年“”时期,许毅依旧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在国民经济出现诸多方面的“经济危机”特征时,他在工作报告中直言不讳:“热情是可贵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1959年9月的庐山会议上,鉴于紧张的政治气氛,李先念没有提交许毅的工作报告,许毅也因之免去了一场政治上的无妄之灾。

1963年,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任行长五年的许毅,主动请调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弃官从文的举动令许毅身边的许多人不解,许毅说:“我从小爱读书,对做学问的兴趣一直比做官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次重大失误,我都亲身经历过。我痛感应该找一找经济建设的‘理’,可是在官场上,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去找这个‘理’。而从‘’到庐山会议,再到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理论界对经济规律的痛苦认识过程,使我深深感到‘知理’之难,知与行的统一之不易。”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八年的劳动改造也没能使许毅一蹶不振,他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财经规律,终于成为财经战线上常青树式的调研专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他号召众人从被狭隘化的“国家分配论”以及西方社会“公共产品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倡议建立“广义财政学”,强调市场运作与国家宏观调控的辩证关系,超前研究“三农”问题,为全新的社会主义财政学理论体系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