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例6篇

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文1

背锅子上山歇后语的答案

背锅子上山—— 前(钱)短

背锅子上山歇后语的答案拓展【经典篇】

烟袋锅烤手 - 没有热乎劲

烟袋锅里炒芝麻盐儿 - 豆馋不逗嘴几

肉骨头落了锅 - 啃(肯)定了(比喻确定无疑)

灶王爷打跟头 - 砸锅了

热锅上的蚂蚁 - 团团转(比喻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急得走来走去,坐立不安)

热锅里的螃蟹 - 爪子紧挠(比喻十分难受)

热锅炒辣椒 - 够呛(比喻不怎么样)

啄未鸟下油锅 - 嘴硬骨头酥

腊鸭子煮到锅里头 - 身子烂了,踊头还硬(比喻身子受了苦,嘴上还是不肯说)

砸锅卖铁 - 豁出来了

炊事员行罩 - 替人背黑锅

挡凤板做锅盖 - 受了冷气受热气

废日堆里的铁锅 - 破烂货

沸水锅里煮螃蟹 - 看你横行到几时

滚水锅里捞出的棉花 - 熟套子

滚水锅时捞出的棉花 - 熟套子

滚水锅时劳活鱼 - 荒唐

背锅子上山歇后语的答案拓展【热门篇】

一锅稀米汤 - 全靠熬

一锅子浑汤面 - 糊涂到一块了

一锤于砸了锅 - 捅个大漏子

黄连锅里煮人参 - 从苦水中熬过来的(比喻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难)

铁锤当炒勺 - 砸锅

属烟袋锅的 - 一头热乎

拿着草帽当锅盖 - 乱扣帽子(比喻对人或事不经过调查研究,仔细分析,就轻率地加上现成的不好的名目)

马勺碰锅沿 - 常有的事(比喻屡见不鲜)

烟袋锅里煮饭 - 捣鼓不开

烟袋锅里炒芝麻 - 小捣鼓

烟袋锅里炒鸡蛋 - 请的哪门子客

背锅子上山歇后语的答案拓展【最新篇】

滚油锅里捡全子 - 难下手

高粱米塌饭锅 - 闷(焖)起来了

锅台上种地 - 没几分

锅台上种瓜 - 不发芽

锅堂里的老鼠 - 灰溜溜

锅里扔石头 - 砸啦

锅里的瘦油条 - 受煎熬

锅里的炸油条 - 翻来复去

锅盖上的米粒 - 熬出来的

滚水锅里煮棉花 - 熟套子

砂锅里的火药 - 容不得半点火垦

腊鸭子煮到锅里头 - 身子烂了,踊头还硬

客锅的虾子 - 还想跳几下

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文2

关键词:蚂蚁;理据;异名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且久负盛名的昆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蚂蚁不但常见而且种类繁多,目前地球上的蚂蚁有近万种。蚂蚁是陆地上一股强大力量,已知的蚂蚁有8800种,其中有一种大头蚁就有100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类。除了两极地区以外,在世界上大部分陆地都有蚂蚁出没,以数目来说地球上所有的蚂蚁数以亿兆计,远远超过全部哺乳类动物、鸟类、水陆两栖动物的总和。蚂蚁的异名也非常丰富。据查,汉语典籍中有三十多个,还有些方言地区没有实际记载的书面材料。俗话说“好汉有三个绰号”,蚂蚁也许就是昆虫世界中的一条好汉。

让人们瞠目结舌的应该要数蚂蚁所特有的精神品质了,古代很多历史故事都与之有关,现在流行语中也不乏体现:民间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谚语。今俗谚云“蚂蚁戴笼头”,例此言,亦可言蚁著辔可驾乎!还有歇后语“热锅子上蚂蚁――走头无路”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不少的附加意义来丰富词汇的运用范围。如当今广为人知的以蚂蚁群居性特征命名的“蚁族”,它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同名图书《蚁族》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这个形象的名称很显然是来源于蚂蚁天生的群居性。

一、蚂蚁的古籍理据

“理据”一词,在中国占籍中应最早见于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纤辱还海,优指仍降,庄援释,理据皎然。”其中“理据”一词的意思是“道理和根据所在”。词的理据(motivation),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事物的得名之由,即我们为何会选用这个词语称呼它而不用别的词语。其概念基本相当于认知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指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或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天然联系,即是有理据的(motivated)。1940年,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识到,每种语言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蚂蚁的文字记录,成书于汉代初期的《尔雅》中就有蚍蜉、蚁、打蚁、飞蚁等字,但这里所指的蚁有的与白蚁相混。据考证,直至南宋罗愿著《尔雅翼》(公元1174年)时,才把蚂蚁和白蚁真正分开叙述。

《尔雅・释虫》:“蚍蜉,大蚁,小者蚁。”《尔雅注疏・释虫第十五》:“蚍蜉,大。(俗呼为马蚍蜉。)小者。(齐人呼蚁蚁蛘。),打。(赤蚍蜉。),飞。(有翅。)其子。(,蚁卵。《周礼》曰:“蜃酱)。”,鱼绮切。,音聋。,直耕切。,音尉。,音池。)

《方言》云:“蚍蜉,齐鲁之间谓之玄蟓(驹、养二音),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燕谓之蛾蛘(蚁、养二音),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是也。其大而赤色斑驳者名,一名。有翅而飞者名,即飞也。其子在卵者名,可以作醢。

《说文・虫部》:“,yi3,蚍蜉也。从虫。切。”《说文・虫部》:“蜉,lie4,商何也。从虫。力切。”

《说文解字注・十三篇下》:“蜉,蚍蜉也。《部》蚍蜉,大蚁也。此不言大蚁者,义见上一字,全书之例如是也。蚍蜉,大蚁。释文。郭云:俗呼为马蚍蜉,按:马之言大也。从虫橐声。缚牟切。【三部】。蜉,蠹或从虫从孚。孚声,古音孚读如浮。”

《说文解字注・十三篇下》:蚍蠹,双声。蠹见《虫部》。大蚁也。《尔雅》文。从毗声。房脂切。【十五部】蚍,蚍或从虫比声。《方言》作“蚍蜉”。

《文解字注・虫部》:“蚁,蚍蜉也。俗作蚍蜉,非是。今正。《部》曰:蚍蜉,大蚁也。析言之也。浑言之则凡蚁皆曰蚍蜉。《尔雅》:蚍蜉,大蚁。小者蚁。亦是析言。从虫义声。鱼绮切。按:当鱼切。古音在【十五部】。《广韵》入尾韵者,古音也。入纸韵者,缘蚁字而合之也。”

《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也”。汉・郑玄注“蛾,蚍蜉也。”

对蚂蚁的各种异名,前人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多数已涉及其理据。在公元前123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就有蚁生活史的记述。其后《酉阳杂俎》、《太平御览》、《六收故》和《本草纲目》等历代文献,都记述了古人对蚂蚁的观察和认识。

《尔雅・释虫》中的名物词存在着各类理据,通过对散佚在各种文献中资料的爬梳,可以将其理据(包括间接理据)归为形体特点、生活习性、于人利害、喻代命名、借称命名、同义相授、音转途径、合音途径等方而,分大、中、小三个层次。

《诗・东山・正义》引舍人曰:“蚍蜉,即大蚁也,小者即名蚁也。”

《楚辞・招魂・注》亦云:“小者为蚁,大者为蚍蜉”。

郝懿行《尔雅义疏》云:“蚍蜉,今顺天人称为”马蚁’。”“马”有“大”义。

【子部・清记】清・许奉恩《里乘》-卷三/《笔记小说大观》本云:“海州四怪,一鳢、一蜘蛛、一蜈蚣、一蚂蚁也……蚂蚁,大若栲栳,臀坚胜铁,五兵不能入。”“蚂蚁殿其后,以臀堵洞口。……人以蚂蚁臀肉之坚,皆称为“铁屁股蚂蚁”云。”

【子部・清记】清・陈恒庆著《谏书稀庵笔记》-一卷/虞初近志本云:“又见珠宝市街天合金店,蚂蚁大如蜂,聚生于楼下窟中。”

由此可见,蚂蚁的得名应得义于其形体特征,古之“蚍蜉”被称作当今“蚂蚁”或“马蚁”,“马”形体肥大,有“大”之义。因此有,小者为“蚁”,大者为“蚍蜉”的记载。

二、蚂蚁异名的方言造词理据

下面从各方言区方言点的实际语料,我们可以纵观“蚂蚁”一名在不同方言地的异名:

(一)“蚂蚁”在吴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中的异名

蚂蚁的称呼也合乎一定的地域性,在吴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中对蚂蚁的称呼大多是一样的,如吴语的福建浦城、南浦,赣语的福建建宁,客家话的福建永定,以及闽语福建的南平等地,蚂蚁被称为蚁子,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他们在地理位置上是接近的,在方言接触过程中会互相交流学习。闽语中蚂蚁的称呼比较丰富,广东的揭阳把它称之为蚁寿或蚁空;在福建一带更是有五花八门的称呼,福安称为蚁蚣(蚁公),莆田却称为蚁婆,根据其用词的异同,我们看出方言词汇是当地民众根据性别特征来为事物命名的,又如福建邵武和松溪把蚂蚁称为蚁子子,蚁蚁蚂,福建清流的客家话作蚁蚁公,是用重叠式造词的形式来为蚂蚁命名。

(二)“蚂蚁”在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中的异名

据本人调查发现,山西省境内及周边地区对蚂蚁的称呼可谓是千姿百态,如晋语区有代表性的称呼有蚂匹蜉(定襄)、蚂白皱(静乐)、蚂变蜂(山阴)、蚂蚍蜉(岚县)、蚂蜉儿(孝义)、蚂蚍蜉儿(榆次)、蚂变媳妇儿(河北张家口);中原官话中有蚁羊(山东曲阜)、蚂蚁王子(新疆)、蚂蚁撇蝠(山西河津)、蚂蚂蚍蜉(山西临猗),以上称呼是人们从蚂蚁这一昆虫的色泽、形状、性能等散发出的特征来冠以亲昵的称呼,并在大多数地区用“儿化”的构词口吻来表现它本身的娇小可爱以及表达人民对它的喜爱之情。

把蚂蚁称作“蚂蚍蜉”,在山西境内的晋语区大都如此,只山西东南说“蚂蚁”,不说“蚂蚍蜉”。《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共收录93点方言,“蚂蚁”条除晋语区外,只有甘肃天水说“蚍蜉蚂蚂”、西安说“蚍蜉蚂”。(词序与晋语不同)韩愈的著名诗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指的就是大蚂蚁。

据1925年河北《献县志》记载:“《释文》:北人谓蚍蜉曰蚁。《方言》云:蚍蜉,燕谓之蚁羊。”以及古代文学作品《醒世姻缘传》第五六回中:“无千打万的丑老婆队里,突有一个妖娆佳丽的女娘在内,引惹的安人就似蚁羊一般。”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中的“鲁人呼蚁为马蚁,齐人呼为蚁羊。”和《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回中“我想那严公子,待杀个州县官,只像碾杀个蚁羊,有何难哉!”今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把蚂蚁称作“蚁羊”(也作“蚁蛘”)的历史源来已久。在1928年的《胶澳志》还有这样的记载:“蚁羊,蚁群之谓。”即胶县方言称“蚁羊“是对聚在一起的蚂蚁的总称。

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一带对蚂蚁的称呼主要是蚂英子(四川重庆)、蚂蚁子(四川成都)、蚂蚓子(贵州沿河)、蚂蜒子(湖北天门)、蚂燕子(湖北武汉)、蚂英(江苏连云港)、蚂米(江苏如皋)、蚂蚁子(安徽芜湖)、蚂蝇子(安徽芜湖),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称蚂蚁为蚂蚁子。早在唐枢《蜀籁》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慢慢走看把蚂蚁子踩死了。”还有克非的《悄悄地回声》中这样描述:“他羞愧得后颈窝里像有一堆蚂蚁子在爬。”中原官话中,蚂蚁的称呼“蚂蚁王子”,指体大长翅膀的蚂蚁。如:新疆吐鲁番、兰银官话和新疆乌鲁木齐等地。

根据相关统计,蚂蚁在各方言区的异名已达38种之多,好多方言沿袭古代叫法,如晋语“蚂蚍蜉”;还有根据蚂蚁的雄雌来命名,如“蚁公”“蚁蚣”“蚁蚁公”,“蚂娘子”;有的把蚂蚁类人化,称之为“蚂蚁王子”“蚂变媳妇”,有的名称儿化、子尾化、重叠化如“蚂蚍蜉儿”、“蚂蝇儿”“蚂蜉儿”“蚂蚓子”、“蚂虮羊子”、“蚂蝇子”、“蚂蜒子”、“蚁蚁”;还有更具蚂蚁的形体特征命名,如“蚂蝇儿”,是蚂蚁张成大蚁时有两翼类似蝇状。可见,从古代造词开始就显示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蚂蚁的观察和称呼是有差异的,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来给蚂蚁命名。有大的共性,但也有细微的个性来体现它的异样。

参考文献:

[1]许宝华,宫田一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编。

[2]黎良军.螳螂异名的理据[J].广西民族研究,1999,(4).

[3]胡奇光等.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文3

(2016・山东泰安市第22题)填写出歇后语的后半截。(3分)

⑴泥菩萨过河――____________

⑵哑巴吃黄连――____________

⑶徐庶进曹营――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就是考查考生对歇后语的掌握情况的。如果平时注意学习歇后语了,此题回答起来就非常轻松了:⑴自身难保⑵有苦说不出⑶一言不发。如果平时没有注意过,那就难回答了。

中考为什么要测试这样的题目呢?我想,命题者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要检测同学们对各种语言形式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以便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题目命制得非常好,它能大大地促进同学们对歇后语的学习热情。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歇后语,这种语言好不好用,有什么作用或特点呢?我们不妨来多谈谈,详说说。

在汉语中,有很多特殊的语言形式,譬如,谚语、俚俗、俗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等,正因为有这些特别的语言形式,汉语才是丰富的、多姿多彩的。这里,我们不及其余,专门谈谈歇后语。

什么是歇后语呢?顾名思义,所谓歇后语,就是前后两部分的语言,歇去后一部分的语言,即为歇后语。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往往就把后面的“一清二白”歇去(隐去),即不说出后半部分,只说出前半部分。虽然不说出后半部分,但大家都心知肚明。

歇后语往往由前后两截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实际运用时,往往只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读者也能根据前半截领会和猜出后半截。

“歇后”这一名称最早见于《旧唐书・郑綮列传》:“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幽默风趣,耐人寻味;它简洁明快,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言简意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正因为有这诸多优点,所以,如果我们的作文中,能够用上一些歇后语的话,会立即活跃作文的语言,增色于作文。不信?请你看段例文吧:

我是一个话筒子,简直是,青蛙张嘴――呱呱叫。

说来也巧,我表哥和我是,乌龟找甲鱼――同是一路货。

前几天,表哥来我家做客,我们两个杠上了。

表哥自信地说:“跟我比?你是,蚂蚱斗公鸡――自不量力。”

我反击他:“你不要,盲人学绣花――瞎逞能。”

表哥说:“你和我比就只有,捏鼻子吃葱――忍气吞声的份。”

我火冒三丈:“哼,你不要拿着,碾盆打月亮――不知轻重。”

“哎,你还真是,鸟枪换炮――-抖起来了!”表哥笑道。

“你跟我对是,阿公吃黄连――苦也!”

“哦,你想打败我是,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你想打败我才是,南无门种南瓜――难上加难。”虽然我嘴上这么说,但是我心里也有些心虚,毕竟我“弹药库”里的“真枪实弹”不多了,我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糖衣炮弹”,如果把他们“放”出来,表哥打败我还不是像,捏死手中鸟――容易得很。而且我年纪小,歇后语懂得也没有哥哥多,灯笼壳子――外头好看里头空。

妈妈回家了,看见我俩在,螃蟹吐沫――没完没了地对歇后语,对我们说:“你们是,牛鼻子上的跳蚤――自高自大,你们要,瞎子背瘸子――取长补短……

这段文字之所以活泼、风趣幽默,一个很多大的因素就是歇后语的运用,大量的歇后语运用,15个歇后语的连续运用。如果抽去这些歇后语,这段文字的表达效果会立马逊色,会黯然失色。有了这些歇后语,不仅把“我”写活了,把表哥写活了,而且将“我”与表哥那种少不更事、争强好胜的个性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将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歇后语,既能应对考试,又能增色作文。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掌握一些常用的歇后语吧。譬如:

1.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2.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3.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4.白糖嘴巴刀子心――口蜜腹剑

5.窗户上的纸――一捅就破

6.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7.打开天窗――说亮话

8.打破砂锅――问(焖)到底

9.断了线了风筝――有去无回

10.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11.鳄鱼流眼泪――假慈悲

12.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1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4.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15.哈哈镜照人――走了形

16.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17.狐狸尾巴――藏不住

18.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

1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0.脚踩两只船――左右为难

21.快九斩乱麻――干脆

22.孔圣人搬家――尽是输(书)

23.浪子回头――金不换

24.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26.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

2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28.泥牛入海――无消息

29.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3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31.墙上画饼――中看不中吃

32.墙上的蒿草――随风倒

33.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34.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35.偷鸡不成――蚀把米

36.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7.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38.外甥打袅――照旧(舅)

39.瞎子点灯――白费蜡

40.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41.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

42.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43.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4.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

45.榆木脑子――不开窍

46.芝麻开花――节节高

47.霜打的茄子――蔫了

48.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49. 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50.冲着窗户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掌握歇后语,关键还是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文4

20xx年五一劳动节是星期几公历:20xx年5月1日,星期一。

农历:农历四月初六

20xx年五一劳动节放假安排20xx年五一放假安排时间表暂未出来,但根据往年的放假安排,可知,20xx的放假时间也是20xx年5月1日至5月3日放假调休,共3天。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1889年7月,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会议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作出决定,将5月1日确定为劳动节。1989年后,国务院基本上每5年表彰一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次表彰3000人左右。

五一劳动节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五一国际劳动节

外文名称: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或者May Day

别名: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

时间:每年的五月一日

起源:1886年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

中国:法定节假日

劳动节在中国的发展1、中国起源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20xx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2、首次纪念

1920xx年5月1日,《新青年》7卷6号“劳动节纪念号”出版。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同时,还登载了《旅法华工工会简章》及唐山、山西、长江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

五一劳动节祝福语1,五一来到畅欢笑,缓解压力朋友邀。带着家人外出游,怡情满怀摄像照。留住人生幸福笑,放唱歌谣多美好。添增雅兴无烦恼,朋友齐欢好热闹。五一劳动节:朋友一起来聚会,天南海北游一回。

2,五一到,热天到,出门记得要戴帽,五一到,假期到,放下工作,出门游玩心情好,呼朋唤友,大家一起闹一闹,五一劳动节,快乐非你莫属!

3,劳动节到了,鉴于你的良好表现:早晨不起床,天天不洗脚,鞋袜随处放,是活不会干,就会瞎嚷嚷。特颁发个“最不会劳动奖”给你,祝你五一快乐。

4,劳动节,开心过,放下工作歇一歇;爬爬山,过过河,好友聚聚乐一乐;游游园,唱唱歌,发发短信说一说;物价涨,琐事多,生活包袱搁一搁。五一快乐!

5,鲜花满园,你是里而最美的一朵;星光灿烂,你是中间最亮的一颗;话语虽少,但每个字都是我真诚的祝愿。五一劳动节,愿朋友忙中偷闲幸福快乐每一天。

6,趁着五一节春风,为爱情劳动劳动。发一条甜蜜短信,打一个温情电话,度一个缠绵时光,吃一桌烛光晚餐。愿我们的爱情茁壮成长。

7,平常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真是劳累,五一劳动节,愿你是只可爱的小猪,睡觉睡到自然醒,无忧无虑,幸福满心,欢乐满怀,节日快乐。

8,淡淡雨中情,思念为你开,细雨迎面来,浇灭我心伤。晴空万里云,挂念在心间,五月红日照,念你放不下。五一到,想你无边。

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文5

“你最爱吃的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上学的小书包,有人她给你拿。啊~这个人就是母亲…”不经意又想起了《母亲》这首歌。我的妈妈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披着一头栗色的卷发,俩个大眼睛炯炯有神。每次上班她都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可一回家,便变得严厉起来。我的妈妈对我十分严厉,但有时却对我特别好。在我生病的时候,那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妈妈守在我的床前,看着我入睡才离去,每隔几分钟她就进来查看我的病情,一边温柔的询问我哪里不舒服,一边帮我检查病情。妈妈做一大堆好吃的东西给我吃,可是我却没胃口,她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绞尽脑汁哄我吃一点,那时我便觉得她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可是待病一好,她又恢复往常严厉的态度,严厉的叫我去学习,学习久了,感觉有点乏了,便歇息一下,母亲见状便说?“现在这几年最重要了,要抓紧时间学习,你不是小孩子了,不能老想着玩,现在主要目的是学习,快去把我跟你买的资料做了。”于是我不得不继续去写作业。随着越来越大的我,跟她也有了较为严重的代沟,对母亲也产生了比较大的意见。记得那一次,她偷看我的日记,知道我有喜欢的男孩子了,便问我他是谁,就这样我跟她吵了起来,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事后我再也不敢写日记了,也不敢轻易的喜欢别人。每当母亲训斥我的时候,我就会毫不犹豫的反驳,如果在反驳的过程中我胜利了,我会用讽刺的眼光轻撇她一眼,看着她呆滞的目光我心里感觉十分痛快,却殊不知她的心是多么的难过!如果我我反驳不过她时,我便委屈的流眼泪,暗暗骂她,认为这个家中没有亲情。现在的我上初三了,经常不在家,与母亲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争执,离开她的我感觉是多么的快乐。星期天回家也是十一二点钟,,打开家门便看见桌上有很多我爱吃的菜,香喷喷的!母亲夹了很多菜在我碗里,看着面前的“小山丘”我的眼睛仿佛蒙上了一层水雾。饭后母亲问我学校的情况,我也是用简单的‘嗯’和‘哦’搭腔,直到我回学校时,母亲倚在门口用带着眷恋的语气问:“这么快就走了,迟一点再去学校好吗?”我没有应,飞快的跑下楼梯。现在想想也太对不起母亲了。我真想对她说?“对不起,妈妈,以前是我不好,我爱你!”我爱我的母亲,她是天底下最好的母亲!

初三:陌筱娜

热锅上的蚂蚁的歇后语范文6

[关键词]歇后语 优劣 语言

通常意义上的歇后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它来源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广大群众之口,而创造者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阅历习俗、世界观价值观等千差万别,所以,歇后语的队伍中也难免良莠不齐。判断一则歇后语的优劣可从如下几个角度去看。

一、从内容方面看

1.好的歇后语应该是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积极向上的。比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借自然之理描绘人事,通过植物生长的特点不仅展示大自然的生命图画,还形象地表现了人事之理,极富张力。

不好的歇后语则相反,一般由庸俗低级污秽的语言素材构成,或宣扬落后、封建的思想意识。如“城墙上屙屎――好高的眼;出嫁的姑娘――有主了”。前例低级庸俗,后例暗示女人没有独立性,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而有些歇后语感彩不恰当,比如,“盲人学绣花――瞎逞能”。该语带有明显的人身侮辱的性质,容易引起误会。

2.好的歇后语应是通用的。使用歇后语的最基本的标准是双方都能够听懂,正确理解其含义。歇后语本身局限性的大小决定了其效果的优劣:局限性小,则该语容易被接受使用;反之,则会妨碍双方的交流。歇后语的局限性大致包括地域性、民族性和行业性。

(1)歇后语的地域性。最常见的就是方言歇后语以及地方文化、事物在歇后语中的体现,如黄牛角,水牛角――各(角)归各(角)(角:谐音“各”,江浙方言);满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满:即小。湖南方言);一嘴食胡椒――胡溜溜(福州方言,很会撒谎的意思)。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语言相对复杂,仅大的方言区就有七个,方言之间千差万别,像这类过于局限于某些地域的歇后语,就不宜在广大范围内使用,就算要用,也要适当地加以注释。

(2)歇后语的民族性。歇后语的创造者不仅有汉族群众,也有少数民族同胞。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习俗差异就会造成民族特色歇后语在理解上的局限。如“班鱼婆―不识娘;朝鲜人过年――要狗命;火烧不燃摔火筒――怪鬼”三例中,“班鱼婆”是壮族的方言;过年时喜吃狗肉是朝鲜族习俗;“吹火筒”是壮族使用的着火工具。不了解这些民族的语言或习俗的人就不理解这些歇后语的含义。我们鼓励各民族保留自己的独特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间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大,在本民族外的交流最好还是使用普通话构成的、人所周知的歇后语。

(3)歇后语的行业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语言,这些语言经过加工后,就可以成为行业性歇后语。例如,“木匠弹木线――一分不差”是木匠行业的歇后语,“木线”是该行业里的专业术语;“蟒蛇上树――盘升”是股民创造的当代歇后语,不熟悉股票交易的人就难以领会其表意。

3.好的歇后语也应该是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的,这样才能便于人们使用和传播。比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相对来说,劣质的歇后语则失去了这一特点,比如以下几则歇后语非但读起来拗口,而且整体偏长,不利于记忆和使用:一天三刮络腮胡――他(它)不叫我露脸,我不叫他(它)露头;遇文公施礼乐,见桀纣动干戈――投其所好。

二、从修辞角度看

优秀的歇后语往往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相对来说更具语言美。

有的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设计或描绘了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形象,效果诙谐、活泼,因而具有更强的渲染力量。如老鼠钻进书箱――咬文嚼字;有的运用双关,这种歇后语不但形象,而且含蓄幽默,耐人寻味。例如,盐店的老板――咸(闲)人;有的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言过其实地渲染某个事物或某种情形,唤起人们的想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有的运用借代的手法,在设喻部分选择形象化的具有鲜明特征的借体替代本体,使语言新颖独特,语义丰富深刻,如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气;有的歇后语运用对偶,使其形式整齐匀称,音律和谐,内容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犬守夜,鸡司晨――各守本分;有的歇后语运用对比手法,使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矛盾问题揭示得更加尖锐,如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这些风格各异的修辞手法使得歇后语更加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三、从构造方面看

我们知道,歇后语前后由描绘性语言和抽象说明性语言两部分组成,实际上前后两部分是要表达同一个含义。其前面的“引”和后面的“注”从逻辑上讲应是统一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歇后语“引”“注”之间是否统一,以判断其优劣。

1.看其能否转化成合理的语法上的判断句。例如,“画上的春牛――中看不中用”是规范的,它可以转化成“中看不中用的是画上的春牛”;而“纸糊的驴――大嗓门”则不规范,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大嗓门是纸糊的驴”,这个逻辑关系是完全说不通的。

2.看其能否转化成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例如:“鸡骨头熬汤――没有多大油水”是好的,它可以转化成“因为是用鸡骨头熬汤,所以没有多大油水”,这一逻辑是合理的;而“过年吃饺子――都是一家人”则不好,它转化一下就成了“因为都是一家人,所以过年吃饺子”或“因为过年吃饺子,所以都是一家人”,而吃饺子和一家人没有必然的联系。

3.看其“注”所表达的事理是否蕴含在“引”中。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中的“引”能出“注”,现实生活中黄鼠狼一心只想吃鸡,从来没有祝福。而“一不打鱼二不晒网――观潮”则“引”不出“注”,因为不“打鱼”和“晒网”,也不一定要“观潮”,还可以游泳等。

当然,歇后语的优劣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例如,在过去,下面两则歇后语通俗易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而现在,在城市生活长大的孩子,由于见不到类似的生活现象,这两则歇后语便会渐渐失去其优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学季.中国歇后语[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上一篇下一个夏天

下一篇十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