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I Love Country Life

I was born in the country, my family lived there before I was 6 years old. Then my parents moved to the city for their work, I had to stay away from my hometown. Though living in the city brings me a lot of convenience, and I eat the good food, I still miss country life all the time. I love to live in the country.

Living in the country, the time seems to be very slow. I woke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then took the walk. After eating the breakfast, it was about 8 o’clock. I went out to play with my friends or went to help my grandparents with their work. After doing these, it was just 11 o’clock. But in the city, I woke up at 9 o’clock, and then I ate the breakfast, the rest of the day was to play computer. How time flies to me.

I get so close to the nature and I find so much fun in the country life. I always want to live in my hometown. When I have the time, I will go back there and enjoy the moment.

【参考译文】

我爱乡村生活

我在乡村里出生,在六岁以前,我的家庭住在那里。然而父母为了工作搬去了市区,我不得不远离家乡,虽然在城市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方便,我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但是我仍然一直很想念乡村生活。我喜欢住在乡村。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一)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二)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

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话题作文;教学

话题作文一般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以标题的形式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同时,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相比,这种开放性作文的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当然也对思维相对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认真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要详细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写好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初中生觉得话题作文不需要审题,片面地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话题作文的审题切不可大意。“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所以话题作文一般都需要“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也是教学实践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偏差之处。比如:以“分享快乐”为话题,许多学生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快乐”做文章,写成了: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分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分享”上做文章。

具体而言,话题的表现形式一般是一个词或者短语,字越少则外延越大,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反之,字越多则外延越小,观点也比较明确,容易下笔。所以,审题时要准确把握话题作文的内涵和外延,确保切题。比如:话题“初中生活的苦与乐”,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苦与乐”前冠以“初中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苦与乐”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苦与乐”的内涵。如写“初中生活的趣闻”“小学生活的苦与乐”等都不符合题意了。

二、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拟好题目

不论何种类型的作文,一个新颖独到的好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亦是如此。下面以“学习”为话题,简述

如下:

首先,加词法。就是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些修饰、限

制、补充性的词或短语,从而使原本宽泛、抽象的话题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然后学生便可选择一个最为熟悉的角度来确定作文题目和写作范围。比如可以是《谈学习》《学习是我们进步的阶梯》等,从而使话题由大化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避免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其次,想象法。就是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展开想象,让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用想象法拟题,形成一个新颖独到的题目。比如可以是《假如人人都不学习》《未来的学习》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并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再次,拟人法。即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最后,悬念法。就是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

三、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选好文体

与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模式相比,话题作文一般都是“文体不限”,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是,“文体不限”并非“不要文体”。因此,写好话题作文,必须将其文体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

一方面,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话题作文选择文体,与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方面息息相关。所以,初中生在选择文体时,要根据自身性格和所擅长的文体进行抉择,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另一方面,要理解题意,因题选体。既要反复阅读,正确理解题意,确保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更要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四、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以小见大、创新立意

“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话题作文一般非常宽泛,要求学生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工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确保文章出新、立意新奇。

一方面,要开展多角度联想,从不同角度对话题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并从中优选出一个最佳的立意。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一些独特的视角,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比如以“读书”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读书使人进步”的思路写,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好读书、读好书”的思路来谈读书学习应该拒绝盲目性,则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摘要: 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具有变异性,但相关研究往往关注日常言谈语境,没有针对网络虚拟语境下话题优先序列变化的研究。通过对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中两性各约50万篇博客进行文本分类处理。在大规模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察了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及其组间差异。新媒体语境和日常言谈语境中的两性话题选择优先序列有明显区别。新媒体中的两性高频话题具有聚类相似性,但是话题组间序差明显,话题量的组间差异也存在显著性。女性在不同语境下均以“关系式”谈话为主,话题的优先序列稳定性较强。男性的话语方式由日常言谈的“报告式”向新媒体语境下的“关系式”转变,话题的优先序列波动幅度较大。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2022306

Key words: Gender Language;topic;corpus;text classification;priority sequence

Abstract:

The priority sequence of topic selection between genders is variable.The 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change of priority sequence in the daily conversation context,instead of the network virtual context.The thesis classifies 500,000 pieces of Chinese blog texts written by two genders respectively,which are gathered from the corpus of Network Media Language Branch in National Language Resources Monitoring Research Center(CNLR).Based on this largescale data,it investigates the priority sequence of topics and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s between genders.It finds out that the priority sequences of topic selection between genders in new media context and daily conversation context ar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Also,highfrequency topics between genders in the new media context have similarities,whi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sequences,as well as topic amount exist between groups.“Rapporttalk” always dominates females both in daily chats and new media contexts,consequently the priority sequence is relatively stable.However,the mode of discourse by men is transforming from “Reporttalk” to “Rapporttalk” in the new media context,thus the priority sequence is less stable.

性e语言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课题。近年来,性别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交际中的话语模式。话语模式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话题选择、话语量、话轮控制和交际策略方面(Wardhaugh 2010)[1]。其中,话题选择的性别差异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Klein(1971)、Kramer(1974)、Aries(1976,1982)、Tannen(1991)、Myerhoff(2006)[17]等考察了工人阶级、中产阶级等不同社会阶层,以及美国犹太社区等不同社会族群的日常言谈话题,发现男性之间的话题焦点围绕政治、经济、体育、商业等,通常不涉及个人情感;女性之间的话题焦点倾向于感情、家庭、孩子、夫妻关系等。许力生(1997)、李经纬(1998)、赵蓉晖(2003)、崔艳英(2012)[811]等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过探讨,但以介绍和综述国外研究为主,缺少以汉语为语料的实证研究。

话题选择优先序列会因语境、地域、种族、文化等差异而产生变化,以往针对家庭和公共社交场合的调查研究,说话人在话题选择时容易受到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场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结论真实,但并不具有普遍性。而网络虚拟语境下,交际场合由现实的语言生活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交际对象由特定受话人转变为网络中的预设受话人,外界环境因素对作者话题选择的影响降低。尤其是新媒体中的博客,因其具有个性化、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文章更接近于单向独白式语体,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双向会话式语体。文章更能体现的博主对话题喜好,能更真实地反映两性的话题选择倾向。同时,相比以往针对日常言谈语境的小样本调查,基于新媒体语料的大规模统计分析在数据处理上占有独特的优势,避免了因小样本和个案研究带来的偏差。再者,由于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符合汉语的性别语言特征,而且重视汉语语料、加强本土化研究符合当代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基于大规模新媒体博客语料库,在文本分类处理的基础上对汉语博客中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和探索,可以开拓汉语性别研究的新前景,拓展新媒体下语言研究的新视野,展现性别语言差异在时代变动中的新发展,对于新媒体语言研究和监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启示作用。

一、两性话题的文本分类过程

(一)实验文本的甄别与筛选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网络媒体监测分中心从2005年开始对网络新闻、网络论坛、网络文学,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动态监测,并建有网络媒体监测语料库。其中,博客语料来源于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搜狐博客(blogsohucom)、中国博客(wwwblogcncom)、博客网(bokeecom)、和讯博客(bloghexuncom)、博客大巴(wwwblogbuscom)等境内著名博客网站。本文选取其中的博客语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文章作者元信息的提取原因。博客、微博、论坛的作者在社交平台上注册时会提供包括性别在内的作者身份信息,因此可以在语料爬取过程中对作者身份信息进行元数据标注,进而便于提取出有性别信息的作者。其次,文本分类的技术原因。微博和微信都比较短小,计算机对其进行文本自动分类处理时效度不高,难度较大。而博客文本相对较长,分类效果较好。因此,博客文本比微博、微信等其他新媒体语料更能有效地进行话题分类研究。

两性博客语料的筛选步骤如下:第一步,甄别身份信息真实的作者,以筛选出有效的两性博客文本。博客文本在抓取的过程中对作者身份等元数据信息进行了采集和标注,根据元数据信息筛选出标注了性别的作者及其博文。由于少数作者虽然在博客平台登记了性别等身份信息,但信息并不一定真实,如果这些不确定的文本被用于统计分析,将会影响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与可信度,因此必须抽取作者身份相对真实的博文用于统计分析。为筛选身份可信度高的文本,本文依据博客作者的“博客等级”和“博客积分”高低、“博客访问量”和“博客关注量”大小,以及是否为“加V博客认证”等标准进行甄别,筛选出博客等级和积分较高,访问量和关注量较大,同时为加V认证的作者。这类作者的博客活跃度较高,作者身份信息较为真实可信。第二步,将筛选出的作者所有博客建立语料库,编写小型程序随机抽取了博客文本共计1 008 755篇,其中男性500 889篇,女性507 866篇为了有效的进行文本分类,本文在随机抽取博客文本时,剔除了文本词汇量小于100词的文本。〖ZW)〗。第三步,将筛选出来的语料建设成两性博客语料库,用于下一步的文本分类处理。

(二)文本分类步骤与统计结果

本文针对博客文本所特有的话题类别,进行了计算机文本分类处理,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对所有博客文本进行繁简转化,剔除表情符号、图片等非文字符号;第二步,采用中科院自动化所的自动分词工具对文本进行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第三步,用正则表达式和停用词表过滤已分好词的博客;第四步,参考新浪博客、中国博客网(博尚网)、网易博客、赵蓉晖(2003)[10]的主题类别,同时在文本抽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博客文本分类的27个话题类别。第五步,从语料库中人工筛选出用于机器学习的训练语料和测试语料。在这一过程中,人工筛选和机器学习两个方法交替进行,最后一共收集了26个话题(不包括杂谈)的文本训练语料各约500篇,测试语料各约500篇,将52组话题的约26 000篇文本用于机器学习,统计得到26个话题类别的词频表;第六步,对26个话题的词频表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筛选出各话题的高频独用词,以及词频、频序组间差异较大的词。由于这类词与话题内容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利用专家的领域知识,通过人工干预加强这类词汇的权重;第七步,按照朴素贝叶斯算法判断每篇博客的后验概率,取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分类结果。第八步,检验文本识别的效度,并调整识别方法,优化统计结果。表1为文本分类后各话题的文本数量及其差值。

二、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

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是建立在文本分类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是指将不同的话题类别按照其使用频率的高低进行分级或有序的排位,并对形成的优先序列做出合理的解释说明。下面将分别考察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并剖析两性高序位话题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男性话题的优先序列

在博客本文分类时,某些博客文本由于主题不明确而无法根据其后验效率将其有效归类,这些无法有效归类的文本,本文统一将其另列为“杂谈类”。“杂谈类”文章的平均文本长度最短,仅为561个字符,但其文本数量最大,约占男性文本总量的3025%,其位序居27类话题之首。其次是“家庭生活”话题,它是计算机自动识别所得到的文本数量最多的话题,约占男性博客文本总量的2528%,平均文本长度为793个字符,话语量高于“杂谈类”。位序居前列的“杂谈、家庭生活、感情婚姻、电子数码,体育运动,电视电影”等6类话题占据总文本数的8615%,而其他21类话题的文本量仅占文本总量的1385%,位序最低的“两性生理”的文本仅占文本总数的0025%。

各话题文本量的分布特征与Zipf定律中的词汇分布特征相似,呈现出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即只有少数的话题被经常使用,而大多数话题很少被使用。将各话题按照文本数量大小排列,得到男性博客话题的优先序列,见图1。

将男性博客话题的优先序列与日常言谈时的话题选择倾向比较后发现,两者的高位序话题存在较大差异。赵蓉晖(2003)[10]曾用双向横坐标描绘了两性的话题选择倾向,男性话题的优先序列依次是“政治、军事、性、金钱、体育、科技、自然”,本文与之对应的话题分别为“政治体制、军事战争、两性生理、经济金融、w育运动、科学技术”。从文本量上看,这6类话题所占比例非常小,仅占全部话题总量的745%,除“体育运动”比例达到573%以外,其他话题均未达到百分之一;从话题的位序上看,除“体育运动”的位序相对靠前以外,其他话题位序都较为靠后,其中政治体制第23位、军事战争第21位、两性生理第27位、经济金融第14位、科学技术第19位。可见,男性博客语境下的话题优先序列明显异于日常言谈时的话题倾向,日常言谈时的高频话题在网络博客虚拟环境下并非为优先话题。

(二)女性话题的优先序列

女性博客话题中,文本量最多的是“家庭生活”,占女性文本总数的4114%,然后依次为“杂谈、感情婚姻、娱乐追星”,所占比例分别为2283%、156%、355%,这四类位序居前的话题占女性文本总数的8312%,其他23个话题所占比例仅为1688%,位序最后的话题和男性相同,均为“两性生理”。从女性各类话题的文本量分布情况看,女性话题的文本量分布也呈幂律分布特征,但高频话题比男性更集中。将各话题按照文本数量大小排列,得到女性博客话题的优先序列,见图2。

女性博客话题优先序列中的高序话题与其日常言谈时的话题选择倾向比较相似。赵蓉晖(2003)[10]认为女性最感兴趣的话题依次为“时尚、感情、家务、家庭、儿童”等,本文与之对应的话题依次为“时尚消费、娱乐追星、情感婚姻、家庭生活”,这些话题位序都较为靠前,分别为第16、第4、第3、第1位。可见,日常言谈时的高频话题在网络博客虚拟环境同样是优先话题,主要围绕家庭生活与感情婚姻展开。

(三)高位序话题的稳定与变化

通过以上考察发现,虽然学界一致认为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两性高频话题存在明显差异,“家庭、感情、婚姻、时尚”等为典型的女性话题,“政治、体育、经济、军事”等则为典型的男性话题,但是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语言生活。网络博客中的两性高频话题已经变得趋同,两性话题优先序列中的高位序话题都是“家庭生活”和“感情婚姻”。

通过比较现实语言生活的两性高频话题和网络新媒体语言生活的高位序话题后发现,女性的话题选择倾向具有稳定性,高位序话题没有明显变化,最热衷的话题始终以家庭婚姻与情感生活展开;男性的话题选择倾向具有较大变动性,男性在日常言谈语境下“政治”“经济”等高频话题成为博客文本中的低位序话题,这两类话题总数仅占男性博客文本总数的097%,而“家庭”“情感”等话题却成为高位序话题,这两类话题总数占男性博客文本总数的39%。男性的高位序话题会因语境的改变而产生变化。

(四)稳定的机制及变化的动因

Tannen(1991)[7]将谈话分为关系式谈话(rapporttalk)和报告式谈话(reporttalk)两大类。前者以感情交流为主,其目的是通过交谈建立关系、维系感情;后者则是以信息交流为主,其目的是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提出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在日常言谈中,女性谈话以关系式为主,倾向于通过谈论涉及个人生活的内容,以交流情感的方式来建立社交关系;男性通常以报告式为主,信息交流量较大、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在日常言谈和网络博客中,女性的话语方式始终以“关系式谈话”为主,因此高频话题比较稳定;男性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报告式”动力相对减弱,“关系式”动力增强,话语方式的转变导致高频话题产生变化。

在公共社交场合,由于男性比女性更注重掌控话语权,以说教、演讲等报告式的话语姿态展现自身能力,通过较为正式的话语风貌获得社会认同和大众赏识,这种动力驱使男性在言谈时会优先选择擅长的优势领域,如政治、军事、经济、体育等。但是在非正式场合,尤其是在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两性的话语交际目的都是以建立和维系社交关系为主,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_抒感、记录生活。因此,博客中的两性话语方式都以“关系式”为主。在网络虚拟语境下,由于作者身份信息相对隐匿,话语身份构建和凸显的动力减弱,因而男性倾向于选择轻松的生活话题。

男性“报告式”动力减弱是多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交际场合由公共社交场合转变为自媒体环境下的非正式场合;其次,交际场景由现实语言生活转变为虚拟网络语言生活;第三,交际媒介变为网络自媒体平台;第四,交际“对象”由现实语言生活的特定受话人转变为网络语境中的预设受话人,虽然博客文本的受众具有不确定性,但是作者在撰写博文时会带着认知关联假设信息,以吸引读者、构建虚拟关系为目的。Yus(2011)[12]也认为作者对文章的受众和交际对象存在一种预设或假定。第五,交际目的由自我展示型向社交关系型转变;第六,交际身份由公共突显型向虚拟隐匿型转变,男性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下对性别话语身份凸显程度的改变对话题选择产生影响。以上因素促使社交媒体的话语方式以关系式为主,因此,女性的高位序话题保持不变,男性则发生改变。“家庭生活”“感情婚姻”等男性日常聊天较少谈及的话题,成为男性博客文本中的高位序话题。

三、两性话题选择的组间差异

虽然两性的高位序话题相似,但是话题优先序列的组间差异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话题位序的组间序差和话题量分布的组间差异两个方面。

(一)话题序差比较

由于同一话题在男性话题中的位序与其在女性话题中的位序存在一定差距,其组间序差反映了该话题在两性话题序列中的地位差别,计算其组间序差可以用于比较两性对该话题的偏好程度。序差越大,偏好差距越大,反之则小。例如“家庭生活”在男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2,在女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1,其组间序差为1,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家庭生活”,但差距较小;“游戏网游”在男性话题序列中位序为8,在女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19,其组间序差为11,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优先选择“游戏网游”,且差距较大。将全部话题的组间序差有序排列,构成话题“序差序列”。“序差序列”能将话题的“地位差别”集中并有序地表现出来。为较为直观反映两性对不同话题的选择偏好,将升序排列的序差序列绘制散点图,得到序差分布图,见图3。

从分布图可以看出,除了“情感婚姻”“两性生理”为零以外,其他话题均存在组间序差。男性比女性更优先选择的话题依次为:游戏网游、法律法规、体育运动、历史文化、经济金融、、军事国防、科学技术等;女性较男性更优选选择的话题依次为:美容护肤、时尚消费、星座占卜、美食佳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汽车房产、工作求职、娱乐明星等。

(二)话题量的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两性话题倾向的组间差异,下面以话题文本量为依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由于27个话题分类为非定距数据,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是不依赖总体分布的统计分析方法,指在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分布情况不明时,用来检验数据资料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假设的一类检验方法。本文采用卡方验证中的独立性验证,借助统计软件SPSS(220)得到卡方验证的结果,见表2。

通过表2中“Pearson ChiSquare”一栏对应的Value值和AsympSig值可以查到,x2值为86702647,P值为0000。当P值小于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假若P值大于005,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由于独立性验证中的自由度df=(r1)*(K1),即行的数目减1乘以列的数目减1,df=(271)*(31)=52。查卡方分布表,对应的自由度df=52,a=005的x2的临界值为6750,检验统计值x2为86702647,远远大于临界值,同时P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通过检验统计值X2和P值的所在范围可以判定:在博客文本中,两性话题量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两性在言语交际中的话题优先序列组间差异客观存在,不同语境下的两性话题差异不尽相同。日常言谈等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两性高位序话题完全不同,男性话题以政治、军事、体育、经济等男性擅长的优势领域为主,女性话题则以情感、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为主。但是在博客等虚拟网络空间中,两性的高位序话题变得趋同,话题优先序列中的前三位话题都是家庭生活、感情婚姻、杂谈。虽然高位序话题相同,但是优先序列中话题的组间序差明显,且话题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造成两性话题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两性固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受教育程度、身份角色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但根本原因源于传统社会文化下逐渐形成的性别文化、性别心理和性别角色的差异。男性由于更多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表现在话题上更多地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而负责执掌家庭内务的女性们则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话题,话题差异是两性社会分工不同的必然结果。但是两性的话题优先序列不是绝对的,往往会因场合、交际对象、个人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而变化,并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而相应发展。

参考文献:

[1]Wardhaugh,Ronal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 6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2010

[2]Klein,J The family in “traditional” workingclass England[C] In M Anderson(ed) Sociology of the Family,Baltimore,Penguin 1971

[3]Kramer,CWishywashy mommy talk [J] Psychology Today,1974(8): 8285

[4]Aries,E 1976 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themes of male,female,and mixed groups[J]Small Group Behaviour 7(1):718

[5]Aries,E 1982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in singlesex and mixsex groups[J] Psychological Reports 51,12734

[6]Tannen,D 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s[M]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1

[7]Meyerhoff,Miriam 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M] New York,NY: Routledge,2006

[8]S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1997(1):4348

[9]李经伟语言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8(3):1216

[10]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一、“话题”就是作文“题目”

例如七年级下册教科书(人教版)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人教版)以“爱”为话题作文。学生多直接拟定题目《成长的烦恼》《爱》或《XX的爱》,这样千人一面的作文题目,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有广泛选材自由的话题作文变成了狭窄的命题作文,于是出现了”新鞋走老路”,千人一面的局面。

二、“改头换面”迎合“话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学生掌握了一套快速应对话题作文的技巧,他们牢记一个典型事例,可以套进任何一个话题作文中,以不变应万变。例如有的学生牢记这样一个题材:“我”考试没取得好成绩,很悲观失望,天空也为我阴沉、哭泣,后来听到爸爸或妈妈的一番鼓励,于是重新对学习、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以“爱”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歌颂妈妈对“我”的爱;在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写了这件事感谢妈妈帮我解除了“成长中的烦恼”;在以“改变”为话题的作文中,他同样写这件事,感激妈妈让自己从此“改变”;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中,他仍然会写到这件事,只不过在文章结尾来段写景抒情“啊,这时我望望窗外,雨停了,天空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好美啊!”至于“妈妈半夜冒着大雨送我上医院”“老师给我补课,累得满头大汗”这样的事例,更是许多学生用来开启“话题作文”的万能钥匙。

针对作文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我深感引导学生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学会选材。没有真心打动小作者自己的素材,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情感可抒写?他们哪里有那么多人生感悟呢?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题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选材的过程,就是引导他们寻“米”的过程。我认为启发学生面对“话题”展开丰富的联想,让“话题”插上翅膀飞翔在每个学生心灵的广阔天地中,去触及那些令他们感动的人、物、事、情、景……这样学生才会抓住真正优质的好“米”,做出真正美味的佳肴。

在指导学生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时,我首先启发学生展开“追忆联想’一回忆:你曾经感受到哪些人对你的爱?学生纷纷回答:有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有同学、朋友的,有老师的等等。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展开“对比联想’一哪些人需要爱呢?大自然的哪些事物需要我们关爱呢?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有的同学说,街上的乞丐很可怜,他们最需要社会关爱;有的同学说大自然中的小鸟需要关爱……然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从众多与“爱”相关的材料中选出令自己最受感动的人或事来写作。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他们的选材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妈妈的爱、老师的爱”这一框框,能抓住许多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主题,题材明显广泛多了。

以生活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于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阅读“对话理论”,准确揭示了阅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通过多重对话的开展,形成心灵交流,产生个性感悟,最终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阅读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阅读对话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一般情境下的阅读对话呈现三类状态: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考场情境下的阅读活动,具有阅读对话的一般形态。生本对话,仍是阅读活动的中心环节。生本对话的有效建构,是决定考场阅读对话质量的主要因素。

文本的作者有自主表达自己思想、观点、态度和感情的权利,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主体性的。对学生来说,在与作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努力感受和理解作者所表之情、所达之意,进而扩大自己的情感视野,拓深自我的体验程度。

另一方面,作品的意义并非在文本诞生于作者手下时就已凝固,而是由读者逐步发掘出来的。阅读文本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即一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内容有很多,其中至少应包括搜集处理信息,把握基本语义,接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

在平素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好读深思,心知其义”,面对文本能做到“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荀子·劝学篇》),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等融为一体,产生独特而富有创造的感悟。

而在考场阅读文本时,只是一个人在战斗的考生,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惟有如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

有异于平素的课堂教学,呈现为特殊形态的考场阅读对话更具有受制性的特点。它不仅不容许生生对话的存在,而且其师生对话也呈现特殊形态:参与对话的“师”,是测试中的命题者及测试后的阅卷者。

考场阅读对话模式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是相关的教师参与者在充分尊重考生、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人本地和科学地履行命题、阅卷等系列检测任务。

考场情境下的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对于考生而言,是单向的、非互动性的,因而注定是不平等、不自由的。命题者、阅卷者把握了对话的话语权,他们决定了对话的范畴,掌控着对话的方向。命题者所命制的试题及预设的试题答案,制约了考生的阅读取向与阅读策略。其后,阅卷者对试题的理解,尤其对试题答案的判读,如果稍一刻板机械,即制约着文本最大化价值的呈现。考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否真实、顺利、有质量,除了自身与文本对话水准高低与策略当否的因素外,也取决于命题者、阅卷者与考生、与文本对话时能否具有尊重的态度。

作为命题者的教师应该明白,无论是在平素的课堂中,还是在应试的考场里,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是一种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从知的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其实只有先知与后知的区别,并不存在施与受的关系;从情的角度而言,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与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对话双方只有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触发智慧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命题教师要在尊重考生的前提下,巧妙设问,以期激活学生与文本相关的生活经验。要深刻体察学生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态,准确估计文本的哪一点、哪一线、哪一面最有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体验、精神活动,从而找到对话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

作为阅卷者的教师,也应充分尊重考生的独特体验。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阅读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本阅读后,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产生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阅卷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接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感悟,理解、认可、接纳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与文本实现有机的融合,从而提出的合乎情理的、具有独创性的对话结果(答案),使考场对话也能像课堂对话一样,成为点亮智慧火炬的愉快过程。

谈及命题者对文本的尊重之前,首先要强调,命题者命题(设计)的主体性也应该得到考生的善意接受与充分尊重。对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编辑,对话的设计者拥有以自己真实的、独立的感受和体验加以分析、理解和表达的权利。但是,他们对文本的加工、运用,是为阅读者(学生)了解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与文本进行前期对话,进而命题时,他们的主体性是有很大限度的。

命题者必须尊重文本,正视作者在自己的语境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权利。必须避免超越文本许可范围进行纯属于自己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发挥;必须杜绝脱离对文本作者的基本理解进行不着边际的思想批判和艺术挑剔;必须认可文本的文本空间与意义空间的存在,对于部分文本需要从基本理解、创新理解等层面解读出文本的不同层级的意义。然后,以作为先于表达和接受而存在的经验信息的“预设”为基础,围绕“角色”(诗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和叙述人)分析,紧扣那些“省略”、“隐蔽”(生成“象外之象”)、“中断”、“冗余”的话语,关注凸显“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及“隐喻化”的修辞手段,寻找对话的话题,设计对话的情境,并将这种对话的成果转化为试题的命制。

此一考量下命制完成的试题,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既有助于文本基本意义的生成,又比较契合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始期待;既隐射了重要的文本空间、涵盖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又关照了考生与文本对话的对话策略;呈现适度、适时地开放文本的召唤结构,以利生成基于积极、正确前提的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

考场情境下有效开展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切入口,主要如下:

形成“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重要美学概念。指的是接受主体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即阅读一个新的文本之前,已经具有的知识框架和理解结构。而能否形成期待视野,是阅读对话正常展开的前提。考生应立足各种形成因素,通过多种形成路径——回顾掌握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规律,建立与熟悉作品之间的推及类比,打通作品的虚拟世界与生活的现实情境的内在联系,等等——努力形成考场阅读对话中的期待视野。

还原语境。语境和言语一道生成。作品一旦生成,语境因素也就自然消失。读者与文本对话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言语表达,恢复言语与语境的关系。这就要以一种与语境生成相逆的心理程序,实现一个由言语到语境的过程。这一“还原语境”的过程,包括:充分利用上下文微观语境;探查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语境;追寻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状况等宏观语境。由此可知,还原语境,就是还原生活;理解语境,就是知人论世。

补充空白。文本的空白,是作者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构思,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未到,意有所忽”之处。而补足阅读文本中有形和无形省略的意义,填充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空框,可以生成“象外之象”和“言外之意”。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读者盲目地崇拜文本,机械地接纳文本,小心翼翼地解读、猜读作者的本原意义,而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空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加以填补。在考场实践中,可以按照“发现空白——填补空白——评价空白”的程序,与文本“对话”(答题)。可从精彩突出部分入手,如文章的重点词语、关键句子、标题、文眼、警句、过渡段,所记述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提出问题,带动整篇,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联想触发。指的是在阅读中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库存,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联想触发,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桥梁,是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理论与实际的相互印证。

颠覆重建。就是读者以颠覆表达意义的方式,重建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理解。

追本溯源。指探讨作者创作文本时的原初用意和基本母题,藉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深层意义,或使所读文本的意义得到新的开掘和升华。

汇聚比照。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一种孤立的、真空的存在。汇聚文本,形成文本之间的关联,并加以比照,是读者介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生成和创新意义的一个十分重要且饶有兴味的通道。

动态积储。指在考场阅读活动中,透过题目或注释等,自觉地与命题者联系,接受其阅读见解和经验。也包括读者自己与旧我之间的联系,因为与某一文本的对话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有一个不断调节、不断补充的过程。

冷观现实,虽然新课程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内化,但不太尊重考生、尊重文本,对考场情境下生本、师生等阅读对话的正常进行产生干扰的试题,目前仍有少量存在。探究其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命题者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而上的命题思想,以静止的、割裂的观点来对待考场阅读,将意蕴深厚的文本看做可着意肢解的,用于知识、能力的考查材料,强行塞进脱离文本语境的考查内容,刻意设置有违对话程序的阅读障碍。阅读测试的本质,是利用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考查手段(试题),来审视阅读的过程与结果。其对话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是本体与反映的关系。所以,考场阅读的设计,应该确立阅读与考查手段(试题)并重而内外有别的思想,使考查手段(试题)服务于阅读任务的完成,而不是迎合节外生枝的需求,努力体现阅读知识、能力考查的系统性。

其次,是命题者为了最大程度地追求试题的客观性,一方面忽视文本中文本空间的存在,在试题设计上使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简单化;另一方面漠视考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文本意义,否定考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产生的合理的、独特的情感体验,片面、僵化乃至偏颇地预设参考答案。

而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回溯考场情境下的生本、师生阅读对话,也可以触发两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