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闻琵琶已叹息范例6篇

我闻琵琶已叹息范文1

时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

地点:江西九江郡(今江西九江市)盆浦口

人物:白居易——字乐天,诗人,现为九江郡司马。

元稹——现为通州(今四川通县)司马,白居易好友,诗人,字微之。

歌女——三十六七岁,原为东都(长安)歌伎。

船夫、随从若干人。

幕启:

黄昏时分,盆浦口浔阳江头,落日余晖洒在水面上,宁静,安然。已入秋,微凉。江边树上拴着两匹马,一两个随从在整理马鬃,江上几叶扁舟往来。

这时白居易和元稹一同走至江畔。

白居易:微之,你也多住几日再走啊!刚来一两天,我还没来得及请你观赏这就九江的景色呢。

元稹:乐天,不是我急着走,通州郡守只允我一天假。你有所不知,我当这个通州司马静受那郡守的闲气,咳。

白居易:咳,也好,春天我会到通州去拜访你,今天就此告别。(向船家)去通州何时开船?

船夫:随客人的意。

白居易:微之,我让随从带了些酒菜,不如我们去小舟中畅饮一番,也算我为你饯行。

元稹:也好,现在时间还不晚,请。

二人上船,随从将酒菜摆好,二人对饮,天渐晚。

白居易:虽有好酒,却无歌舞助兴,未免凄凉。你也知道九江郡民风淳朴,不尚丝竹之音,比不得京都,也只好委屈你了。

元稹:(喝干杯中的酒,叹息)是啊,乐天,想当初在京都时……

白居易:(给元稹斟酒)不说也罢,九江虽无京都繁华,但民风淳朴,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元稹:也是。乐天,想当初在京都时,我们都怀有多么大的抱负啊,现在却都策划能够了区区司马。

白居易:咳……

元稹:你这次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左善赞大夫贬为江州司马,我知道你心里肯定不好受。我很早就想来拜访你却一直无暇分身,好容易聚一聚我又不能长留,咳,我只希望你砍开一些。

白居易:(举起酒杯)元兄,现在何必说这些不痛快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现在主要的任务是莫使金樽空对月,来,喝。

元稹:(喝酒,无话,看天色已晚)乐天,天不早了,不如就此别过吧。

白居易:(看天,作揖)也好,元兄保重。

白居易起身走至船头,就在此时江上飘来琵琶声,琴声纯净悲凉,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被琴声所吸引在船头驻足。一会儿,从江上飘来一只小船,琵琶声似从船中传出。此时月色正浓,江上水雾蒙蒙,飘渺朦胧。白居易忘了要走,元稹忘了要出发,都沉浸在悲凉的琵琶声中。曲罢好一会儿白居易回至舟中。

白居易:(激动)微之,此处竟会有人弹得如此好琵琶,我们不如去拜访弹琵琶的人吧!

元稹:对,这琵琶声听来还有些京都的味道,一定要去拜访。

白居易:(对船家)老伯,能不能把船移近那只有人弹琵琶的船?我们想去拜访。

船夫:好嘞,二位司马坐稳咯!

二船靠近,白、元立在船头,作揖状。

白居易:在下乃江州司马白居易,方才闻师傅弹得一手好琵琶,好生佩服,能否请师傅出来一见?

无人答应,白、元二人纳闷。

元稹:请师傅出来一见,在下是通州司马元稹,与这位江州司马都略懂些音律,希望能向师傅请教。

过了一会儿,一位穿白衣的妇人自船篷中走出,怀抱着琵琶半遮着面,面对元白二人行曲膝礼。

白居易:(作揖)哦,夫人,如有失礼请原谅。听夫人弹琵琶,非等闲之辈,能否请夫人再奏一曲。

歌女:久闻二位大名,有幸在此相见是奴家荣幸,奴家就再奏一曲,有不好之处轻二位原谅。

元白:哪里。

白居易让随从将桌椅摆置船头,二人坐下饮酒。歌女整理衣衫,坐于舟中一凳上,转轴拨弦调音后开始弹奏。同时,幕后一人开始朗诵(慢速)。

拢然抹挑信手弹,弦声低徊生生泣,似诉心中无限事,初时霓裳后六幺,琵琶声出惊闻人,嘈嘈急雨切私语,铮铮声如珠落盘,回弦婉转似莺啼,曲高忽降牵人心,似是无声实酿情,忽来急奏似破瓶,四弦同奏如裂锦,锦裂弦停音未停,余音缭绕感煞人。

曲罢,歌女整顿衣衫站起,面容稍显严肃,元白二人都沉浸在这悲凉的曲中,好一会儿才缓过来站起身。

白居易:夫人技艺超群,只是曲中传出无限悲凉,不知夫人又何心事。

元稹:(见歌女只是叹息而不会到,忙接话道)闻夫人曲风好似京都知音,不知夫人可到过长安?

歌女低眉,微微叹息,重新坐下,欲奏琵琶。

歌女:二位大人请听。

边奏琵琶边唱出自己身世。

奴家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师从穆曹二善才,十三琵琶技超群。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竟追逐,一夜红绡不知数。纸醉金迷欢畅饮,歌舞升平夜夜同。今年欢笑复明年,暮去朝来颜色故。自此门前愈冷清,年老色衰无人故。老大嫁作贾人妇,此人重利请别离,日日守得空船度。今感身世多悲凉,奏得一曲诉衷肠。

曲罢白居易低头感伤,连声叹息。

歌女:(弯腰)请大人恕罪,奴家本应奏欢快的曲子……

白居易:不是夫人的过错,你刚才的曲子引起了我对自己身世的感伤,我们其实同是天涯沦落人啊!也是相逢一场,我送你一首诗吧。

白居易吩咐仆人笔墨伺候,洋洋洒洒挥笔写下六百一十二言歌,命曰《琵琶行》。元稹看过颇有同感也自感伤。白居易以此歌赠歌女,歌女退去。

元稹:好一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人都感伤了一回。

白居易:元兄,天色已晚,不如就此别过,一路顺风。

元稹:就此别过。

白居易上岸。

元稹:船家,开船!

白居易在岸边目送小舟离去,直至看不见方才上马,在马上独吟“坐下泣者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数遍,渐渐消失在夜色中。

我闻琵琶已叹息范文2

【关键词】一段描写;两个人物;三次闻曲;四个相同

一、一段描写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集中展示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曲调的悲怆;“低眉信手续续弹”,写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花底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让人荡气回肠。

二、两个人物

这首叙事诗共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琵琶女、一个作者自己。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惟其萧瑟落寞,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三、三次闻曲

第一次是暗写,作者浔阳江头夜送客,醉不成欢残将别时,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女没有出场,是先闻其声未见其人,让人产生悬念。

第二次是详写,集中展示琵琶女的高超演奏技艺,写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将听觉化为视觉,形象直观,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次是略写,是在作者再次邀请并许诺为君翻作《琵琶行》后,琵琶女再次演奏,略去演奏的内容及过程,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来渲染气氛,将感情推向高潮。

三次闻曲中还穿插了三次描写江月,即第一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次“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三次描写既烘托了气氛,也渲染了主题,描写抒情相得益彰。

四、四个相同

一是来历相同。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作者“我从去年辞帝京”,两人都是来自京城。

二是遭遇相同。琵琶女先是“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等到“暮去朝来颜色故”后,“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作者27岁中进士,因取中“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司马。两人都是先喜后悲,先被赏识后被冷落,有相同的遭遇。

三是才华相同。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作者也是才华横溢,名噪京城,两人才华都是出类拔萃,后人望尘莫及。

四是性格相同。作者只是邀请琵琶女来演奏,但演奏完,琵琶女主动自诉身世,俨然把作者当成了朋友,显得质朴憨厚。作者听了琵琶女的自诉后也主动感慨自身经历,并流下了伤心的泪和同情的泪。可见两人都很真诚、率真。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次他又用浅近流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动人怜惜的风尘女子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玉凯.白居易的《琵琶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我闻琵琶已叹息范文3

—窥《琵琶记》遐思随感

高铁被众人关注和谈论已不是因为它能够跑的比火车快多少的原因了,而往往是因为人们生活中需要它时感觉总有些不合心中所想之处。回首高铁疾驰而过留下的迹痕,或许有时你会哀伤于它们在日晒雨淋下、朝起夕落中的渐发消散;或许有时你可以透过那些迹痕看到曾经被一辆辆马车、骡车、牛车压过时留下的痕迹;或许某一时刻,你还可以越过那些痕迹望见一匹匹的骏马良驹驰骋而去;或许有一天太阳将眠时,你甚至能够穿过那些奔驰的身影间隙朦胧的望到一位老者踏着自我的步子走过一座座的高山与河流。再回想我们人类的行进历程,太多的事物幻灭难随。同时又不得不说,对于一些事物的永恒而言,让人感觉到我们仿若总在难以获得“永久”的危机中前进着,这就像是总有一种缺陷感伴着我们,催促着我们似的。

在今天,我们的社会迈着快步向前!而昨天的一切事物中,却有太多太多在风云变幻中消匿沉尘。但没有绝对,尤其在时间的操作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物会否定绝对两字的权威。有些事物总能够透过历史的重重埃幕来展现她们永驻的颜容,或者穿过历史的层层尘屏将她们亘定的韵律来唱吟。这并非是因为她们寂寞难耐,主要是因为我们需要,不论是在物质的生活中,还是在精神的世界间,我们都需要有些事物可以如芳草香魂般吐香溢清以醉我醒我尘心和似甘醇玉液般以润泽我们的生与活;我们更需通过她们而获得如清风浮云般飘逸的感悟和似电闪雷鸣般的刹那明悟来发展自我、全面自我。在她们中,戏剧有着其该有的王座。戏剧是那可越历史尘埃,似香如润,以其无穷魅力牵人思肠心海的永存之一色(我很喜欢王蒙在《红楼梦启示录》中的“色就是色,色不是空。色是魅力,色是吸引,色是紧紧地抓住人的,色是值得人为之生活,为之哀乐,为之死亡的。”这两句话,故此在这儿将戏剧写成“一色”)。《琵琶记》被人捧为曲中神品,自有其价值。其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不是一个初窥戏剧门墙,不晓不懂一个音符丝律的盲流外人的我所能言论品评的,就只能在观看听闻之余,陋笔记录点遐思随感以慰心潮罢了。

即使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物质更加的繁多,社会更加的喧闹,可像《琵琶记》这样对人生缺陷的叹息声总会时不时的惊着整个的社会为之静思。我们总是会通过像《琵琶记》这样,凝聚了对人生思考的文艺来完善我们自己的生命历程。正如《琵琶记》结尾所演唱的“是悲,是喜;是恨,是怨;是愁苦,还是凄惶。”这样的语句与演绎是值得我们去沉思静想的。当今,我们总是在提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人文精神。而全面发展往往是需要通过我们切身的感悟才能够更好地来发展自我,全面自我。可对于时间而言,我们的人生驹隙,不值一提,他会让一切在匆匆间变成沧海桑田。“朝闻道,夕死足矣!”是一种豁达,是一种建立于朝夕间的豁达。可是对于常人而言,朝夕之间往往是难以知味的。这就让人惶恐难安了。但纵观历史,一切的发展都是建立于前历史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要全面发展自我时,像《琵琶记》这样在长久流传间历经时间与空间的炼历,早已具有历史沧尘魅力的文艺作品,何尝不是我们所需所求的呢。

在我感忧于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现状时,曾思考有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思考其本质和能够长久流传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在阿波罗登月之后的今天,其是否同样因失去些许的价值而将渐渐沉寂于滚滚尘埃中的问题。其实只要明确了其本质与意义,就想通了其问题。当时我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想完之后也就由不得我不感叹于其所凝结的全是智者的精华。首先,想明白嫦娥是怎样奔月的,是因为她服了长生不老的仙药,可她为什么要吃仙药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又极易回答的问题,这是因为受生存欲的驱使,对生的渴望与追求。其次要问,她为何要奔月,而不是奔太阳呢,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深究又极易想到答案的问题,是因为在生存欲得以满足之后又受到物质欲的驱使,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最后我们要问问,她到月宫后到底怎么样,这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感悟又极易触及到的问题,她奔月后,无需担忧容颜的苍老与死亡的威胁,也拥有一切人世所梦想的美好事物,可她是孤独寂寞的,是忧愁苦闷的;是见喜狂欢,见愁断肠的;是永恒叹息的。通过了长久的思虑与感悟之后,我个人偏执的认为这三个问题所在既是此传说千古难息的本质与意义所在,亦是其将永远流传下去的永恒价值所在,除非人们超脱于对生存欲和物质欲的念欲,超脱于对情感难耐的觅宿,超脱于对初性奈何的回轮。

当这段时间我沉醉于《琵琶记》,在其无垠的道海里畅游时,虽被其“动人的场面,优美的曲词”所迷醉,也被其“精致的结构,巧妙地关目”所折服,但最扣人心弦的还是其“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对历史的写照,对神话故事的渲染和对人间真情的抒发”。若说前面是戏剧外观颜容的魅力的话,后面的就是其内在心灵的魅力;前面的可以使我们的心为之剧烈跳动的话,那后面的就足以让我们的心以强有力的律动撞击我们的心怀,甚至会让我们的心为之永久地静默。

《琵琶记》整个的剧幕是作者高明用心血构思的一个完美。其如两条舞龙在尘俗的云雾风雨间盘缠环绕,时隐又时现;时如龙头迎来高嗷,时如龙尾摆去留叹;时如行云令慕令庆,时如兴雨招泪唤泣,终使人愁惆哀叹,不罢不停,不止不休。从有“三逼”到有“三辞”至“三不从”,这“三三”自有“三唱段,三剧情,三意蕴”;又因连理分枝,五娘留陈土,伯喈赴京云,这两主翁分“两尘嚣”,自有“两处情,两处景”。伯喈心中固然有情怀意、含忠蕴孝,然世事缠杂,尘世几多奈何,由此终须唱演一曲感慨万千难消,逢时惘然长叹的透尘之音来以慰藉。且说五娘,夫妻俩月,曲回长水逝郎影,万里关山绝音尘,天不为美兮孝感地,琵琶弹唱寻夫泪,此间万般心酸之泪,断肠之愁,绝念之痛等等皆煞人难以言道,唯有经以言辞、动静、神情态以示其场景,便使读观者以自悟。

回想整个的剧幕,不论人物形象的命运,亦或剧中的大情小事,最乱我心湖,让我感触最多,也最深的就一个“叹”字。这不知是因我对生活中太多事不愿碰触,往往临而叹之的缘由而有的感触,还是作者高明的高明之处就是将《琵琶记》本身也就写了个无奈而长叹。回首已被渐渐尘封的封建社会,我们对其兴盛与衰亡已随时间之故而淡然视之,虽在淡视中不免除感叹,但终究难以如智者的作者对当时的生活体悟那般深刻,无奈之处有叹息那么深长。伯喈非僧,五娘非尼,思想都也非空;也都非孤世而居,或繁尘孤行。他们只是凡尘之中,众多行者之中的两位,且在今看来本就生活于多是悲哀的一片烟尘之中,这怎不让人感叹呢。

《琵琶记》是一部关于才子佳人的故事,但不同于以前与之后的那些因缘欢聚庆喜的陈故;是一部短合久别的愁苦之新论,论一幕牵肠过活,论一曲世态炎凉。

伯喈称才子,完全就是我国才子形象的结晶所孕而生。作者已将其写得如同文曲星、智多星下凡般的人物了,无法再另找词语来称赞。其有“将莱彩欢亲意,戴儒冠尽子情”之情怀;且在其面前“宋玉多才未足称,子云识字浪传名”;况其更有“经世之手,济世之英”。如此之人不称才子,谁人敢再言自己胸怀大才,可为栋材。同样将五娘谓作佳人,亦难以另寻它物以饰,其貌美心惠,能生计,知韵雅。可见作者将女性的所有美好形象都注入了其血肉里。如此才子佳人,不能为人们演绎一曲轰轰烈烈的婚姻爱情喜剧,本就让人难免暗自常叹。但作者并非是想让人们目此而叹,作者是想通过这样一对天作之合来演绎一场世态炎凉,使世人在观赏时大叹息,长叹息,最终得以自悟。

若说像伯喈与五娘这样的才子佳人,是人人所希望,所追求的,他们的璧合当为之赞叹的话,那他们所演绎的则为惊尘震世的悲叹。

谁不想郎才女貌,外圣內贤,夫情妇意,君忠妻孝;谁不愿得妻如五娘,嫁郎似伯喈。像伯喈与五娘这样的结合,可谓是千古至今众人所梦寐的。但作为智者的高明,他洞彻世态,看到当时人们所追求的梦想的惨淡之处。这或许也是他抒发《琵琶记》的感怀吧。同时,此曲既然被众人奉为神品,或许正是因为曲中人物命运的奈何难释触动着以往至今所有观赏者那颗满是尘埃的心吧。

叹调永恒,三叹足矣!我个人将其悲叹以三叹而言吧。其一,称之为梦念之叹,连理共祝,比翼互庆,永恒的梦念之境,可在生活中诸多好时瞬息间,长时难待良辰;喜事喧闹闹,清福静难待;共枕忧溺愁荣生,离别生恨悔当初。想伯喈与五娘不过俩月就遥离远别,此为婚姻爱情之永恒悲叹。其二,为尘阳之叹,想伯喈身为人子,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身为人夫,结不能久合,难不能共度,苦不能同受;身为人才,寒窗读罢不能试,登程夺魁不能臣,应官理朝不能安然若,作为男人雄者,何其悲哉!其三,为俗阴之叹,想五娘身为新人,在南浦,倾尽千言万语,顾虑左思右想,最终还是阁泪汪汪不敢流,依楼遥望孤帆远;身为人媳,闲言难辨当自嗟,糟糠自餍愁噎喉,长云断处启阴司,麻裙裹泥血手铺筑送亲路;身为人妻,一条琵琶路,滚滚江河多少落颜泪,万里关山谁人知晓坎遗血泪,绝念峭崖处,此为女性,我们虽不得不赞叹五娘贞烈,可如此的悲惨相摧怎不让尘惊世叹,若不惊世何来感阴司。

生活的无奈,精神的无可寄托,情性的难以抒发,这些是我们人生路上三座难以避免大山。想多少的人们因这三座山而绝世,化为历史的尘埃;在此刻与今后又不知还有多少的人会被它们压成尘埃、化为飞灰。不要否认这个世界满是花色,即使同样不可否认这个世界满是尘埃;也不要否认这个世界总是让我们为之痴恋,哪怕曾与今我们在这个世界感受着痛与累。那么我想,我们确实需要全面发展自我,需要通过对人生的沧桑经验的感悟来全面自我,需要通过对尘世幻化中的永恒的把握与超越来发展自我。尘之色,生之色,尝辛甜苦辣,感欢喜悲哀,认同自然发展,确立自我定位;历经沧桑,体现自我价值,肯定自我人生。

我闻琵琶已叹息范文4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4、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5、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6、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7、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8、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9、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0、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1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1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1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5、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6、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7、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18、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0、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2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2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2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24、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25、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26、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27、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28、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9、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30、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31、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3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3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4、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35、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36、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37、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8、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9、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40、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41、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42、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43、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我闻琵琶已叹息范文5

一.白居易的迁谪恨

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但白居易“出官二年”,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诗人开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惨别的凄凉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在空旷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怅惘、冷寂孤苦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诗人,而是“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后悲凉酸楚、飘零孤苦的迁客形象。其次,“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说明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前,琵琶曲已经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欢乐的、安适的,而是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慨的“叹息”,说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诗人已经郁积了浓烈的悲情,只不过是被琵琶女触发了而已。最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自己被贬之后生活的自叙中,我们看到的是卧病、苦闷、怨恨、悲切、孤苦的诗人形象。

我们也可以以诗证诗,从诗人被贬后所做的其他诗词来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元和十一年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鹏鸟,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这些诗,让我们清晰地发现,诗人被贬之后情感是愤懑抑郁悲苦的,诗人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这显然只是自我安慰,或者说是深意隐忍,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认为“乃白氏故作镇定之语,非其本心”。

对于被贬,诗人并不能“恬然自安”,而是有着浓烈的怨情恨意,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究诗人的被贬原因。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梳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一越职言事,二不孝,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宰相被杀,忠臣见黜,显然是朝败,唐朝衰落的象征。诗人首先承担的是自我个体的迁谪之痛,而更深层面,是个体命运在一个朝代的衰微中的无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沦落苦

琵琶女自叙身世后,白居易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说白居易的沦落是由一个位高权重的京官变成了卧病浔阳的迁客;那么琵琶女的沦落就是由一位色艺双绝纵情欢乐的京倡变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妇。但很多同学对琵琶女的失意心态不理解,认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给一个商人,也是一件幸事,应该满足。那么琵琶女嫁给商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她的沦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这里,我们必须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记载:

皇帝为了享乐,把大量的艺伎征入教坊,然而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首先即克扣她们的粮饷。……当宫廷到了不能养活她们的地步时,只有同意她们对外营业。开始,“凡朝士宴聚”,“新进士设筵顾吏”,便出资请她们表演和伴饮。后来,京中那些纨绔子弟饮酒作乐,也少不了叫她们来歌舞助兴。……教坊由仅为皇帝服务,发展成为同时也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务,这不能不说是教坊的一个巨大变化,皇帝虽然不愿意这样,但是国库的逐渐空虚,使皇帝无可奈何。

唐朝末年,统治者越来越重色而轻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教坊妇女们人老珠黄,便被统治者厌弃了,由能歌善舞的艺伎,变成了宫中的杂役,陷入了十分悲凉的境地。……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统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妇女放出了宫禁,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无法摆脱人间的蹂躏,只有作了出家的选择。……教坊中放出的妇女,多数是靠卖艺为生,有的嫁人为妇,也有的靠卖艺和卖身两者度日。这时的教坊妇女生活更加无着落了。

……

唐教坊妇女由献技,到卖艺,再到卖身的历史,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结合资料,再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我们细加分析,琵琶女落寞失意,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但深层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所交代的社会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镇,国库窘迫,权令断乐。联系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它以李龟年这一位宫廷歌唱家的颠沛流离反映了时代的由盛而衰,世运的由治而乱。那么琵琶女的漂沦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败落和统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轻艺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誉盛名,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乐描写。我们需要鉴赏比喻、摹声、以有形写无形等等技巧,我们也应该把握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对丰富人物形象,增添人物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但我们更应看到,琵琶曲是作者与琵琶女情感沟通的桥梁,细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

诗歌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以第二次写得最为详尽。从旋律上看,先是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的大弦小弦之声,清脆圆润;再是“莺滑花底”“泉凝冰下”,轻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向着低沉凝滞转变,逐渐至凝绝无声的状态;而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进入高亢激越的状态。这样的旋律在听者白居易耳中,他所听到的情感是有选择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白居易就听到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于“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样美妙的琵琶声诗人没有什么感受,而于“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无声处,作者却感受到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说,没有欣赏就没有音乐,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沧桑演奏的,白居易是处于被贬谪异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的。乐曲本身或许并不悲凄哀婉,因为我想,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经人间冷暖沧桑的乐伎绝不会在初识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倾诉自己的身世。只是弹者和听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两人又都有着卓绝的音乐造诣,所以白居易透过旋律的表层直抵内心,在琵琶女的乐曲声中演绎了身世的“漂沦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却省略了白居易的问。因为白居易怎么问的其实已藏在小序“铮铮然有京都之声”中,藏在听曲的“不得意”“无限事”“幽愁暗恨”中。诗人沿着乐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一直走进了琵琶女的心灵深处,于是才有了两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如果说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对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饰的,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开了,在知音之感中尽情倾泻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让乐曲负载起两种曲折的人生,一种沉重的命运。

我闻琵琶已叹息范文6

唐诗宋词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经典。在万余首唐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抒发忧愁的诗,在多数宋词中也是这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挚友离别的忧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夫妻之间的深情忧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千愁万怨凝结其中,组成一曲豪迈悲壮,铿锵有力的交响曲。读其则“黯然销魂”,思绪为之所牵。仕途被无情地否认,才华被世俗所冷落,这是大凡人所无法忍受的。但诗人词人们却顽强地支持下来,直到阴霾尽散,光明复返。这是诗人,词人坚毅的精神。

但是,浪漫主义在唐诗宋词中也佼佼不群,脱颖而出,另辟新途,与现实主义形成了诗词中的“绝代双骄”。人们在水深火热的社会中苟延残喘,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和追求。大凡诗人寄情山水自然,悠然自得,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如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牧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们把满腔柔情与赞颂都赋予了山水,同时也把自己的失意与忧愁全部发泄其中。风雨过后仍然是个男子汉,贵在能摔倒就爬起,不屈不挠,行事无愧于心。其实,浪漫背后深藏的是无尽的忧愁,伤恨,苦恼。

浪漫主义像一曲华丽的提琴曲,琴曲悠扬而悦耳动听,若听其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心情舒畅,思绪纷扬。这是盛夏樱花里的浪漫主义世界。在这里世界不在残酷,没有刀光血影的厮杀,只有母亲般的与温柔。

在漫长的诗海中,最能警醒世人的莫过于咏史诗。如杜牧的《泊秦淮》《赤壁》,杜甫的《蜀相》《秋兴》。诗人以史实告诉我们,必须摒弃旧念,开创新文学,不拘泥于古老文献的束缚。结果,一个辉煌的时代被开创,独具一格的唐诗出现。这是创新的力量,社会是慢慢走向进步的,新陈代谢是不可避免的。从最初《诗经》的四字句开创为五言,七言,乃至后来宋词的无规律,也成了进步之最。所以咏史诗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社会进步,还在于警醒世人。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