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阅读答案范例6篇

兰草阅读答案

兰草阅读答案范文1

当读者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时,那醉人的书香会萦绕在他身边,一切困惑,一切疲倦都被这神圣的香味驱走。因为书香使人振奋,使人喜悦,使人不觉得劳累,总会让人想起那荡气回肠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办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被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联系上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出含有“饱”字的成语。

(2+1分)

意思: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

2.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3.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请为哲学家写几句合适的话,解释一下没到的原因。

(2分)

4.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________ ”、“ __________ ”这种写法对你在写作文时的材料选择上有什么启发?(2+2分)

参考答案:

1.略(3分)

2.怎样除掉旷野里的杂草(2分)

3.我因为有事去不了,

但是答案你们应该都看到了,明白了之类(3分)

4.点点头,微笑了一下,详略之类(4分)

最后一课读后感人总是如此,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能否明白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去不返的时光,还有那流失在时间拐角的真情就像云,散在风里。——题记

我们曾经不假思索地挥霍钱财,至囊空如洗才顿悟纸醉金迷的虚无;我们曾经无休止地挥洒着青春,直至青春已逝才痛悔当初的放荡不羁。

我的上述感慨源自于今天观看的一部电影《最后一课》。

那天下午,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天有点热,课堂上老师还是那么平淡的讲着课。有一个女同学为老师谭千秋画了一幅画像,正在课桌间频繁的传递。突然间,一场悲剧上演了:课桌、讲台都在一刹那剧烈震动着。同学们惊慌失措,谭老师知道是地震来临了,组织学生们往外逃,可就在这时候有4个学生被困在教室里,包括那个调皮的女生。谭老师不顾生命危险,冲进了教室。

就在这时,房屋坍塌,水泥板瞬间朝他们砸下来。谭老师为了保护他们,将他们扑到在地,水泥板无情的朝他砸下,重重砸在他身体上。他,牺牲了!

当他们被救时,回忆着当初那些自己的放荡不羁,他们悔恨,悔恨他们的叛逆、他们的玩世不恭、他们的调皮捣蛋。可现如今,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时常发生。在青春期,我们讨厌父母的絮絮叨叨,讨厌老师的严格教诲。但又有谁想过,这都是为了谁呢?因为我们的叛逆,赶我们所谓的“潮流”,张扬我们所谓的“个性”,这使老师、父母为我们操了多少心,那头上的银丝正是最好的证明!同学们,不要用我们的叛逆去颠覆传统,挑战老师与父母的极限啊!

我告诉自己,不要在失去后悔恨,要在拥有时珍惜。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份情,因为它们都是生命中永恒的美丽。

后记:那些痛的记忆,落在春的泥土里,滋养了大地,开出下一个花季,让我们取名叫珍惜,让我们懂得学会珍惜。

兰草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语文;文本;辩论;深思;追问

时下,学生手头的学习参考资料十分繁杂。每每布置预习作业后,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的答案严谨、周全。面对这样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交流,我在欣喜之余,不免多出了几分担忧,学生是否走的是“终南捷径”,并非自己思考所得。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文本中真真切切地走一遭,学思共生,通过提出问题和探寻答案来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唤醒文本生命,在分析讨论中经历共生共长的学、思过程。

一、引领学生辩论深思,加深学思体验

在复习中,有这么一道题:“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画线部分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出这样几个答案,让他们来判断:

A.“迫不及待”用得好,它写出了蜜蜂急切的心情。

B.“迫不及待”“钻”用得好,从蜜蜂这样的表现,我们可以体会到广玉兰花的魅力。

C.“迫不及待”“钻”用得好,这与前面花儿刚开了一点,缝隙小相照应。

经过学生的分析、判断,由他们自己得出答案。这样的训练之后,教师再出示一个相似的句子,交由学生自主讨论:“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并提示学生从“手法、作用、反映的特点”三方面来进行分析,感受此句妙在哪里。

这样的自主探究过程,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表达的完整和概括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同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充分表述,相信他们都能从中学会缜密思考和尽量全面地表达,而不会满足于片面的体悟、片面的思考。如果教师能认真解读参考书或其他资料给出的答案,那么,标准答案也就不再成为一种束缚、一个现成的结果,而成为一种引领、一种有益的启发,对于教师备课、上课也有积极的指向作用。

二、促进学生学思结合,迸出精彩思维火花

文本,需要学生富有个性的解读,从中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这是阅读探寻之路上的美妙风景。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除了把“标准答案”视作一种参考、一种指向,让它引领学生走向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的解读,还要尽可能地激发“课堂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让他们融入文本,充分思考,探讨碰击,相互补充,主动地接近甚至超越“标准答案”,形成更个性化的思考。

在教学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个字来评价李时珍辛苦编写《本草纲目》的行为。学生可能给出“甜”“甘”“乐”“福”等答案,但此时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课文中李时珍的话里有一个“值”字,“甜”“甘”“乐”“福”等是对“值”这一理性概括的具体化。教师可以做进一步的点拨,继续追问,让学生的思维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甲:甜。

师:李时珍因什么而甜?

甲:李时珍因为造福人民而甜。

师:所以李时珍觉得——

甲:再苦也是值得的!

乙:乐。

师:李时珍因什么而乐?

甲:李时珍因为发现药草的功效而乐。

师:所以李时珍觉得——

甲:再苦也是值得的!

……

一些预习充分的学生,有可能已经获得了非常完整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也可能是从一些参考资料上获得的。因而,教师不能止步于学生给出的答案,还要引导他们明晰抵达这一答案的路径,多加追问,激发探讨,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投机取巧,暴露出他们理解不透、不深的问题,让他们获得更深刻而全面的学思体验。当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了大多数的理解障碍,“标准答案”被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了,并学会了自主探究与思考,才是真正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倪鸣.标准答案,应该是什么[J].江苏教育,2012(4) .

兰草阅读答案范文3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二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应依据教材特点,抓住言语实践点,让学生有机会多理解、多想想、多表达。本文主要以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尝试对阅读课堂中的言语实践进行归类,并探讨完善阅读课堂言语拓展训练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阅读课堂 拓展训练 归类与策略

语文教师应善于在语文教学中,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锻炼孩子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创造性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想。

一、言语拓展练习的主要种类

1.句式模仿类

句式模仿类的拓展训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乡下孩子》这首诗,有这样的基本句式:“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在请学生试着自己来创作一句时,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指导。一是动宾搭配。学生们就会格外注意用词的准确。二是句式整体上是,“一个动作一件事”,只要大致符合这样的造句规律,我就会认可学生的创作。

2.情境描述类

这一类句式拓展练习多见于写景状物的课文或课文片段中。这种训练令一些“薄”的教学内容变得“厚”了,让课文也更加丰满。《秋游》一课,出现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这成为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秋游时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活动的模板。

3.升华深化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这样的训练帮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内化情感道德教育。

《小动物过冬》的最后,小动物们商量好了,约定第二年春天再次相见。在这里,我引导学生们想象说话,动物们再次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呢?学生们兴致勃勃,在他们的想象中,动物们会相互聊聊自己过冬的情况,对冬眠、贮藏食物过冬的小青蛙、蜜蜂表示关心。除此之外,小蜜蜂还会热情地请朋友们吃蜂蜜,小松鼠请朋友们吃果子。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学生们更明白什么是朋友,懂得了相互关心。

4.归纳重组类

逻辑思维的训练,在二年级的语文阅读训练中,难度并不大,不过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整理思路的意识。

在教学《鸟岛》这一课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鸟儿多、鸟窝多、鸟蛋多三个方面凸显了“热闹”。在引导了学生找到了“热闹”的原因后,我出示了“因为六月的鸟岛( )、( )、( ),所以我觉得( )。”这既是信息重组,也是对段意的总结。《花木兰》一课中,第一自然是对木兰的介绍,“我国古代有一个女英雄,名叫花木兰”。我让学生用“花木兰是 ( )”对信息进行重组,总结第一段告诉了我们“木兰是谁”。

二、有效开展言语拓展训练的几点策略

1.丰富学生课内外阅读,奠基辞藻积累

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丰富多彩的词汇主要是从语文课文中来。

(1)从“飞翔”到“展翅高飞”

一个句子,既要表达清楚意思,又要说说得生动,一些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辞藻是必不可少的。如从“绿色”到“绿油油”,再到“碧绿碧绿”。在《美丽的丹顶鹤》中,“一群群美丽的丹顶鹤,唱着嘹亮的歌儿从遥远的北方飞来”。我让学生替换“一群群”,学生们回答“三五成群”“成群结队”等,接着把这次词语带进去,再读内化。

(2)从“五彩斑斓”到“色彩斑斓”“五颜六色”等

在语文课堂上,当遇到重点词汇时,我就会鼓励学生“换着花样”说,也就是同义词替换。如教学“密密麻麻”时,学生们想出了“数不胜数”“许许多多“等替换词语,我趁机拓展孩子们的词汇量:“数以万计,成千上万。”

(3)从“红彤彤”到“亮晶晶”“胖乎乎”

这一类的词语学生们早已熟识其组合规律,形象地成为“ABB”“AABB ”“ABAC”等。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或者是在讲解学生练习时,可以抓住机会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思考,促进形式多样的词语的积累。

2.生动善诱的引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进行句式训练时,如果单单地说:“小朋友,这样的句子你会填么?”“小朋友们,你想说些什么呢?”等引入方式,会让学生们提不起兴趣的! 教师改变一下引导语,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如“谁愿意做个小诗人,用你的创作让小诗更美啊!”这样的导入会提升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意识,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3.巧设层次,引导学生步步为赢

二年级小朋友,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不强,教师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巧设层次。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中,有这样的基本句式:我想变成什么,做什么。第一步,教师可以提问:“你想要变成什么啊?”第二步,再出示“我想变( ),在( )。”第一问简单又有意思,孩子们轻易就会被吸引,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给了学生们充分的时间组织好语言表达“做什么”。

4.评价灵活多变,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在进行语言拓展训练时,教师的评价语要科学而充满激励。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中,“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我出示了拓展训练句式“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就像( )。”有个学生的回答是:“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张张彩纸。”我问:“蝴蝶似乎没彩纸大吧?”学生调整了自己的答案:“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张张彩纸的碎片。”我又接着问:“碎片怎么会是一张张呢?”最后,学生将答案调整为:“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彩纸的碎片。”这样的答案,符合了在空中飞舞的蝴蝶的场景特点,也关注了量词的搭配。只要根据学生的答案一步步修改、润色,孩子们终会获得成功体验。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全新定位,在低年级的学段目标中,也将阅读课堂的效果重点放在“喜欢阅读,对阅读感兴趣。”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合适的时机,选取适当的例子进行拓展训练,会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语文课文不再是沉默的文字,而将变成“无声的教师”。

兰草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图、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单元前的这两段导语,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学法指导。先点明文章体裁: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再说明学习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最后明确学习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优美的两段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谓十分精辟:完成了为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的目的。

再看课文前导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寻着本文的记叙,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这篇导语是属于新旧知识串联的导语。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李白的两首诗《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导语的第一句是属于“温故”,第二句则属于“知新”,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语:“先忧后乐”。“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一分句以“先忧后乐”对范仲淹的忧乐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抓住这四个字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但第二句话的前三个小分句信息量不够大。考虑到本文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岳阳楼记》为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求书记》与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借想象写下《岳阳楼记》,学生至少应当了解两个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官,也属于“迁客骚人”;二是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凭借着胸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这两个信息能对学生理解岳阳楼记起到补充激发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话中的前三个分句。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这三个分句不变,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

注释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阅读有四级思维层次。其中第一级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释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达到“直觉的阅读”。要帮助学习者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准确”是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这不仅指注释的内容应当无误,也指要使学习者准确理解,不能产生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个标准,笔者检查《岳阳楼记》注释,发现有五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

一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为“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职到”的“到”不精确,应改为“去”。《宗谅求记书》里,滕子京说“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而《岳阳楼记》中讲滕子京谪守时间为“庆历四年春”。这时间差应该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职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间的时间为路上的时间。看似只是一个字的不精确,其实关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释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从字面上解读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职,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阳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应此,注释应改为“滕子京降职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注释为“属”通“嘱”。其中,并没有“之”的解释。关于“之”,一直有两种见解,一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二是指“岳阳楼”。而滕子京《求记书》称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与景接”,要求他“发挥此景之美”,“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阳楼记》写景状物,记“岳阳楼”,而不是叙事写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求记书》里,对于重修岳阳楼只有“又明年春,鸿材沱工,稍增其旧制”寥寥十三字的记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便不会如此简略地向范仲淹介绍。一个“之”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却关乎滕子京请求范仲淹写记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本文的理解,因此应当补注出。

三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为“鸟停歇在树上”。“锦鳞”为“美丽的鱼”。其中,“游泳”未注。编者可能认为“游泳”为常用义,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对偶句,句中,“集”、“翔”是鸟的两种动作,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游”为“在水上漂浮”,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而泳为“在水中潜行”。“锦鳞游泳”一句意为“美丽的鱼,时而漂浮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此处,“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为人误解。

四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岸芷汀兰”的翻译看似准确,实则十分生硬:难道小草只长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兰花?这句话实际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与兰花。此外,“青青”无注释。可能编者认为“青青”为常见意:颜色青翠的样子。其实不然。上句为互文,难道兰花的颜色也是青翠的?《诗经》中有“绿竹青青”一句,朱熹认为“青青,坚刚茂盛之茂”。《楚辞》中有“秋兰兮青青”,显然也不是说秋天的兰花是青翠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观汉语词典,“青青”的第一条解释即为“茂盛的样子”,所举例句之一即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释“茂盛的样子”也应当注出。

最后一处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释:“长烟一空”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其中,“烟”释为“烟雾”,欠妥。“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宽泛,但学生理解时,很可能理解为更熟悉的“含有高浓度工业烟尘的雾,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学烟雾”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烟”为“空中的云气”,因此,“长烟一空”可翻译为“大片的云雾完全消散”,这样更为精确。

此外,阅读的第二层次为“理解的阅读”,能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层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等。《岳阳楼记》关于此点注释为:“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本文为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同样为“记”的作品《小石潭记》,因此,无需注释“记”这一体裁。关于岳阳楼地理位置等,简要了解即可,本条中关于岳阳楼的注释也是适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级与八年级上的课文中从未出现过,有必要对范仲淹其人进行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如果导语中不涉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就应当加以注释。

《岳阳楼记》的注释,总体而言比较详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图分析:

《岳阳楼记》插图为张建武所作黑白图画,为岳阳楼俯视图,一半为楼景,一半为楼前江景,江上有数帆,江边有远山。

首先分析本图的内容。范仲淹当年从未到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记》依据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图》,然而此图已失传。网上查找后人复原图,再与本文的插图对比,发现插图与复原图构图相近。本图契合文本内容,也利于教学。可以利用本插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洞庭风光图,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其次,本插图形式为黑白图,形式也是合适的。对于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无需再刻意借助彩色图提升学生兴趣。本黑白图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抽象,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插图的选择是适合的。

二、《岳阳楼记》练习分析

练习分析:

本课练习共有三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但本题的问法有问题,“异”的词性是形容词,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内容”的词语词性应当是代词。因此应当改为:两句中分别是什么内容“异”。从而回答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一般文言实词等解释其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忧谗畏讥”的“谗”,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题目中一个“或”带来了歧义。我们知道,意义是指语词的词义,用法是指语词的词性,那么这题如果学生回答时不写意义,只写词性,这样是否算正确?如果算正确,那么这样的练习便不能达到巩固文言词汇的目的。如果算错,这样的答案又是符合题意的。更多情况下,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只写用法,会只写意义,让我们看人教版给出的题目参考答案: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在全部六个题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释了意义,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又为何在题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为达到设题初衷,应将题目变更为: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词注明其用法。

第三题:思考“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设置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于本文重难点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问题语言来讲,这个题目设置的很好。

《岳阳楼记》这三个问题都关于课文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但一些问题的语言有不妥当的地方,应当作出修改使之精确。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兰草阅读答案范文5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名著阅读题怎样创新,总的说来其考查的内容都没有太多的变化,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性阅读。考查学生对作品作者、作品名称、作品人物和基本情节等的了解和掌握;(2)欣赏性阅读。考查学生对作品精彩片段的欣赏理解能力,把握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3)评价性阅读。要求学生对作品人物、故事情节、作品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点评。

因此,解答名著阅读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与技巧可言的,下面以几道具体的题目为例来谈一谈如何做好这一题型。

一、常见题型

例1法国作家()写的《名人传》,赞颂了三位名人为了艺术创作而顽强奋斗的精神。()克服耳聋等困难,创作出伟大的音乐;米开朗琪罗倾其毕生精力在()领域追求着真、善、美;托尔斯泰用文学作品深刻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2007·辽宁中考】

分析:这道题既考了作者名称,又考了作品内容概括及部分细节。

参考答案:罗曼·罗兰贝多芬雕塑、绘画(答对一个方面也可以)

以上是填空式的题型,下面一道是连线题。

例2将相关内容用线连接起来。

示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孔明拳打镇关西寄人篱下

鲁达挥泪斩马谡费力不讨好

猪八戒进贾府打抱不平

林黛玉背媳妇顾全大局

【2007·长沙中考】

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及相关情节的把握程度。只要学生平时对名著略有了解就不难做出该题。

答案:孔明—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鲁达—拳打镇关西—打抱不平;猪八戒—背媳妇—费力不讨好;林黛玉—进贾府—寄人篱下。

例3在语文课上开展的“走近名著”活动中,李强同学讲述了自己熟悉的一个名著中的故事,请你接着发言,讲述一个节选自某篇名著的故事。(要求:说出名著名称、有关人物及故事,在叙述中至少用到一条成语或俗语、格言、名言警句等)

分析:这是一道限制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名著阅读题,题干创设了一个语文活动的情境,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理解、运用能力。解题时可充分利用题目的开放性,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如以大家都应该熟悉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为例,再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这样就很容易答出该题目了。

参考答案:《三国演义》中,恃才放旷的主簿杨修屡犯曹操大忌,终因道破曹操口令“鸡肋”中的天机而惹来杀身之祸,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是一道很有代表性又有灵活性的题目。

二、解题策略

1.提纲挈领地抓住作品主要情节

名著中的情节内容往往繁多复杂,但是我们可以以主要人物为纲,把那些精彩的故事、关键的章节进行列举,我们可以把它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梳理,或用图标把它标示出来,或借助目录予以记忆。如:《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巧说周瑜、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

2.细致入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试题所涉及的名著人物往往都是个性鲜明、可圈可点的,其命题意图是引领考生向真、向善、向美,健全人格。因此答题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或污秽点:或积极健康的一面,或高尚伟大的一面,或消极低沉的一面或阴暗奸猾的一面,等等。答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言简意赅的词语对人物的人格、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点评。

3.字斟句酌感受作者的思想倾向

作品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即是其思想倾向,其往往流露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从中我们能意味出其褒贬。因此,我们应当细细品味,透过字面深入其里,把握住作者的内心。这样,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答好题目。

4.认真领会命题者的出题意图

在主观性的文字表达题目中,似乎留给考生很多的发挥余地。其实不然,答题时仍需要细细琢磨,注意题目中流露出来的一些带有倾向性的东西,最好不要为了求新求异而一反常态地随意发挥。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基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忠、智。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其的定性评价。要是为了答题出奇出新而说其“愚忠”可真算得上是犯众怒,一般也不会得到评卷人的认可。

兰草阅读答案范文6

对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解答时要注意“四要、四不要”:

一要认真审题,紧扣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不要草率作答。

二要依据并利用材料作答,不要偏离材料胡诌乱侃。有些非选择题的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材料中,材料与高考参考答案的区别,不外乎一个详一点,一个略一点。只要认真阅读、准确理解材料,将相关文字摘抄出来“对号入座”,便可比较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

三要注意动态回答,不要用静止的观点答题。学会多用“越来越……”“剧增”“骤减”“大辐上升”“迅速减少”等词语。

要注意行文的规范。高考阅读评分是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的。答题时不要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让阅卷老师在茫茫字海中寻找要点,而要力求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规范化。

题型一 图片图表型非选择题

【题型特征】

历史图片图表型试题是以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从命题形式来看,在高考中这类题目主要是利用图片和数据统计表两种载体进行命制。

【解题技法】

图片图表型材料解析题将一定的信息隐含在图片里,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等,解答好这类题,需要坚持“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审,一是审图,要求弄清图片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是审注,注的内容是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有好处,三是审设问,设问是图片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第二步:比,即对图片中的内容或横向或纵向比较。第三步:联,即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相关知识的联系。

【考题例析】

【例1】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一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据图二和材料2,说明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的主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民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解析】解答本题应紧扣地图反映的信息,围绕秦在西南地区采取的管理措施及历史意义,抗日战争时新建公路在抗日战争中的的作用,条理作答。

(1)问依据所学知识梳理出秦代采取的相应措施即可,历史意义要站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角度分析。

(2)问要依据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同时提炼出各民族同仇敌忾、维护民族利益的民族精神。

【答案】(1)措施:设郡县;修驰道。意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应从“加强对地方管理”和“促进国家统一”两个角度回答)。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

题型二 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

【题型特征】

混合型材料解析题是将文字材料、数字图表型材料和图形材料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旨在考查阅读多种类型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将信息处理、再认再现史实和准确表述结合起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型分三种形式:以文补图型、以图补文型、图文互补型。

【解题技法】

(1)浏览各类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知识定位。

(2)依托试题设问,精读各类材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构思答题,根据设问中不同的试题类型,立足材料,依托所学知识,条理作答。

【考题例析】

【例2】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

(2)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解析】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已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第(2)问发展阶段划分是关键。划分阶段时把握好特殊信息。如1956年公私合营、1992~1999年的茶叶公司、股份制等。2002年扩建为饮品责任公司。第二小问,选一个阶段即可,切忌多选,按题目要求做答。

【答案】(1)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2)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2)1925~1956年: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3)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4)1999年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历史图片图表型、图文混合型非选择题的最基本解题策略是:

1. 一有信心——获得心理优势

2. 二需静心——仔细审题、细心答题

3. 三要思维——联系图片、联系教材

4. 四循科学——根据题意和知识点科学组织答案

注意:在解答图表型材料题时,既要遵循材料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又要结合图表的特点适当变通,把一般规律与具体分析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解答能力。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