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文化范例6篇

湘商文化

湘商文化范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湘商文化;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79-02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而“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的明确规定。以传承发扬湘商文化为己任的湖南省高素质“湘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获得“全国市场诚信商贸联盟企业”、“湖南最受尊敬的非公有制企业”等荣誉称号的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在校企合作中,将湘商文化融入其中,取得了育人成才的良好成效。

一、湘商文化育人的目的与意义

1.传承湘商文化底蕴。将湘商文化丰厚内涵和优秀成果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湘商文化作为湖南商人长期经商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湘商表达”。同时,也让湘商文化在凝练传播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将其文化张力辐射到全社会。

2.树立湘商职业意识。把湖湘商人的职业意识、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展示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培养认真踏实的劳动态度和文明经商的行为规范,积极自觉地成为“责任、创新、和谐、诚信、务实”湘商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3.成就湘商新人梦想。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育人平台打造、品牌活动推广,使该项目贯穿教育教学,融入师生身心,培育出独具特色的高素质商科领军人才和大批优秀的现代商业企业从业人员,为“中国梦・湘商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支撑。

二、校企合作中的湘商文化育人机制建设

1.对接机制。湖南商务职院由经营管理系党总支书记陈晖牵头,成立了由经管、经贸两系的组织、宣传、教务、学工、团委等组成的工作小组;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由董事长王静牵头,成立了由综合部、策划部、市场部、财务部等组成的工作小组,签署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框架协议,组建了由两名牵头人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共同制订工作方案,使校企双方既分别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又能有效实现通力合作、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校企合作育人指导细则、重大事项会议决策制度、调研制度、监察制度、信息通报反馈制度、奖惩制度等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建立起来,实现了机构、人员、制度、信息等四个层面的对接,使定期会商、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表彰激励等更加规范,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2.联动机制。根据部门职责和大学生实际需求,浓厚“校企对接、部门协作、班区(片区)互动”的实践育人氛围。一是完善校企对接。明确各类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方面的育才积极性,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工作责任制体系,使校企各部门和人员能依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二是推进部门协作。要求各部门在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可以采取电话联系、会议交流、相互走访等多种形式,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尤其是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事项,一定要及时沟通,便于其他部门科学安排,全力配合和支持。三是做好班区(片区)互动。“班”指湖南商务职院经管系、经贸系各班级;“区”指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在长沙市内的各营销片区。明确要求班级和片区在进行育人实践活动时,要从全局性要求出发,不讲条件、不讲得失,无条件为对方做好服务工作,做到相互合作不推诿,相互支持不争论,相互尊重不推托。

3.考核机制。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将共建工作纳入《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文明创建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考评结果作为内部文明创建工作评先评优的依据,作为各级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订“人才培养考核办法”,纳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考核办法中,建立师资库,除了将参加社会实践与评奖评优、入党评先等有机结合之外,还通过考察学生在专业技能、集体性实践活动、自我实践和实践成果的情况,统一报学工处审核、认定,符合条件的予以颁发《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证书》。

三、校企合作中的湘商文化育人路径与方法

1.以湘商文化院为平台,建设爱国教育基地。湘商文化院是湖南省商业文化领域第一个集教学(培训)、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利用独具特色的湘商文化院,学院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历史中寻觅真迹,在文化熏陶中放飞梦想。近年来,湘商文化院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已被社会公认是一家藏品丰富、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特色展馆,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及科研成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湘商文化院充分发挥着教育教学功能。迄今已义务接待国内外各界来宾和社会公众参观,学生授课、实习及入学教育等近2万人次,年均接待1万多人次。湘商文化院充分发挥了思想道德及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金融会展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还依托湘商文化院面向师生开展宣讲活动,做到所有班级全覆盖、师生无遗漏,使湘商文化家喻户晓,湘商精神深入人心;设立“湘商文化大讲堂”,每年邀请知名湘商代表举办讲座十余场,受众师生1万余人次。

2.以湘商创业园为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学院与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打造了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设备先进、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湘商创业园新园区。新园区由学生自主创业区、学生商品交易区、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三部分组成,可同时容纳5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免费入驻,定期开放学生商品交易市场,充分挖掘蕴藏在学生中的创业潜力,引导全体大学生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创业实践与工学结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四方面的有机融合。还可以每月定期向省内各院校学生发出邀请,前来开展为期一天的商品交易活动,各校学生带来各式各样的货物,竞相销售,当天销售额前三名的同学获得湘商新人奖。这就能为校园“小老板们”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增强其成就事业的信心。

3.以市内定点家庭为平台,建设志愿服务基地。湖南商务职院经营管理系与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在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通过街道或乡镇推荐、网络征集、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联系到空巢老人家庭30多户,残疾人士家庭40多户,留守儿童家庭20多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志愿服务基地,由湖南商务职院经管系牵头选拔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并开展针对性培训,长沙湘贵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慰问品和物资,对基地内的联系对象开展定向式志愿服务。以此培养学生“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的友爱精神,和“互相帮助、助人自助”的奉献精神,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湘商文化范文2

洞庭湖边,一群人以风靡万千的姿态,转身向西、低调黔行。于是,这股以湘商统称的民间资本开始在黔中落地生花。从省城贵阳到市州各县,湘商军团逐渐崭露头角。这一转身,湘军在黔走过十余年。从挑担子的身影到来回穿梭的车轮印,湘商的创业足迹已经遍布贵州。

9月26日,随着由贵州湘商联合会承办的落实“湘黔两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湘黔经贸合作活动周活动在贵阳举行,在黔湘商开始踏入新的征程。

600亿元新项目落户

“‘湘黔经贸合作活动周’活动由贵州湘商联合会承办。期间,湘黔两省对近30个重大项目进行签约,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近600亿元。”贵州湘商联合会秘书长杨东胜说。

此次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为黔东南苗侗文化国际旅游城项目,涉及投资金额达400亿。此外,还有投资金额100亿元的贵州湘贵综合物流中心、投资20亿元的凯威物流园,投资10亿元的汤巴关栗坡棚户区改造、投资20亿元的贵州长隆金属公司技改项目等。签约项目涵盖涵盖了文化旅游、有色金属开发、物流、房地产矿产开发等众多领域。

这样的 “商会承办两省区域经贸活动,促进投资”在国内是首次。

贵州具有后发优势,拥有舒适气候、丰富矿产和众多文化旅游资源,且处在西南交通枢纽的中心地点具备区位优势,是投资的黄金热土。在贵州湘商联合会执行会长黄建军看来,贵州与湖南签订《关于加强黔湘两省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举办“湘黔经贸合作活动周”,对于湘商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承办‘湘黔经贸合作活动周’和创建贵州湘商联合会一样,有利于把在黔、不在黔却对贵州市场有兴趣的湘商联合起来,集中资源做大事、开发大项目。”黄建军说。

事实上,湘商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在黔投资最为活跃的民间力量之一。

据介绍,贵州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相融性高、互补性强,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扩大和深化湘黔合作开辟了新的契机,两地经济交融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强力推进,贵州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前景良好,引起湖南企业界关注。贵州正在营造重商、亲商、爱商、敬商的市场环境,许多企业都有投资贵州的意愿。湘黔两省工商联界也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积极为两省民营企业服务,共同推动两省开展经济协作、产业互补,建立有力有效合作机制,加强能源、有色金属、旅游、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等多方面深度合作。目前,在黔经商的湘籍人士逾60余万,工商注册经营户近20余万个。

在促进湘黔两地经贸交流合作方面,在黔湖南商会和在湘贵州商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思南县湖南商会成立以来,累计为该县引进、接洽客商前来考察100余次,成功引进50余家企业落户,其中总投资12亿元的“湖南商会工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

黄建军告诉记者,贵州湘商联合会200余家会员企业已涉及化工、电力、电器、房地产、医药、服饰、装修、酒店、金融等20多个行业,投资领域几乎涵盖所有贵州省业已对民间资本开放的领域。不包括此次新签约的项目,贵州湘商联合的会员企业在黔累计投资已超过150亿元,这些企业每年上缴税收5亿元,吸纳社会就业3万多人,为贵州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促进湘商在黔投资、推动湘商在黔发展壮大,是贵州湘商联合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仅在2011年,贵州湘商联合会就曾组织会员企业参与中国湘商黔东南招商引资活动,参与由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联合组织的贵州民间商会招商项目,先后组团赴遵义、毕节、黔东南等地考察项目等。通过这些活动,一些项目已直接签约进入实施阶段,一些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扎根贵州湘商抱团发展

“扎根贵州市场”,是湘籍黔商给予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

贵州湘商联合会创建人之一、会长曾左桥的“铝业帝国”就发迹于贵州、成长于贵州。

从一个贩卖太阳镜的小贩到一个小手工业作坊主,再到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上规模铝业企业掌门人,曾左桥的发迹史堪称奇迹。曾左桥1999年底来到贵州,其后的2000年,在六盘水创建了自己的双牌铝业有限公司;2001年2月,在安顺成立黄果树铝业有限公司;2005年7月,又在安顺平坝建立宏大铝化工有限公司……目前,曾氏集团在铝工业领域已形成年产电解铝51万吨、氧化铝15万吨、铝用阳极10万吨、铝材深加工10万吨的生产规模,并以贵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集团拥有固定资产70亿元,职工5000多人,年工业产值上100亿元,税收5亿元的上规模铝业企业。2005年,曾左桥被省政府授予“贵州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黄建军则更早来到贵州。他大学就读于贵州财经学院,1995年毕业后在贵阳市云岩区物资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其后下海创业,先是从事贸易,后又投身文化娱乐及房地产行业。目前,他名下所属的贵州宏宇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贵阳机场路云关村汤巴关地段项目占地面积270余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米,总投资12亿元;贵阳新天地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每年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为社会创造1000多个就业机会。他希望公司5年后成为西南地区数一数二的文化娱乐品牌。

副会长廖烨也是多年前就来到贵州,在六盘水盘县创业,从事煤矿机械贸易等。2012年,廖烨实现从贸易到金融的转身,4月其贵州金谷林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正式在贵阳成立,将发展为一家“投资银行”,是融资担保、私募股权基金、小额贷款、投资咨询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他给“投资银行”立下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将公司发展成跨区域、集团化运作的公司,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和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学习型企业和专家型组织。根据资本金规模,二年内担保余额达到资本金规模的5倍,五年内担保余额达到15亿。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很多湘籍商人目前已经在贵州生活多年,如今全家都已搬到贵州。“现在,人脉资源、事业发展的机会都在贵州,走不了了。”廖烨笑着说。

“扎根贵州市场”之外,“在贵州抱团发展”则是在黔湘商的另一个特点。

关于“抱团”,曾左桥曾把分散在贵州每个角落的湘籍企业比作一根或大或小的筷子,说,“一根筷子是比较容易折断的,但是十根、二十根、一百根甚至一万根筷子捆绑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是绝对不可低估的。如果说每个企业是根筷子,那么在黔湘籍企业联合会就是捆绑筷子的绳子。”

在黔湘籍企业家和企业界人士需要一个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交流信息、沟通思想、互相借鉴、互通有无、维护权益的目标和目的。

在曾左桥、黄建军、廖烨等众多湘籍在黔商人的推动下,贵州湘籍企业联合会(后改名为贵州湘商联合会)于2007年3月24日成立。

湘商文化范文3

【关键词】湘鄂渝黔边 旅游产业集群 保障体系 思考

湘鄂渝黔边是指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2000万,涵盖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渝东南地区;贵州省的铜仁地区的34个县、市、区。湘鄂渝黔边是我国少有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山水奇特,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点神奇迷离,名胜古迹闻名遐迩,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旅游产品原生状态完好。经过不断挖掘打造,旅游产业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发展势头,旅游产业已被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产业是湘鄂渝黔边和谐崛起希望之路已成为共识。研究湘鄂渝黔边旅游业及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而推进旅游产业集群保障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一、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发展带动战略的实施,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景区景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品牌、品位档次不断提升,旅游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呈几何增长态势,为湘鄂渝黔边旅游圈、经济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

1、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湘鄂渝黔边同属武陵山区,由于同属一个地理区域,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所以资源的雷同现象、产品的同构现象、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在张家界市,既在开发天下第一洞黄龙洞,又在开发亚洲第一洞九天洞,同时还在开发龙玉洞、卧虎洞,邻近地区的湘西州也在开发凤凰的奇梁洞等。再比如说漂流,在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开发了茅岩河漂流,又在慈利县开发了娄水漂流,还在桑植县搞了若竹河漂流,在邻近的湘西州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发猛洞河漂流、平湖游。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造成了争客流、争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原本有限资金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2、全方位盲目开发问题。由于脱贫致富愿望过于强烈,湘鄂渝黔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开发倾向。不管旅游资源的品位高低,都去投资、都要去开发,如黄龙洞由于资源优势和促销优势,效益十分丰厚,于是又在黄龙洞的旁边开发龙王洞,结果投入如泥牛入海;龙山惹米洞尽管景观秀丽,但因交道区位劣势,投资回报甚微。

3、缺乏精品战略意识问题。湘鄂渝黔边旅游资源品位高、类别全、卖点好,但由于精品意识淡化,导致特色不显著、效益低。以湘西州为例,在张家界--王村古镇(芙蓉镇)--古丈--吉首--凤凰这条近190公里的走廊,就分布着王村、猛洞河、老司城、小溪、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栖凤湖、德夯、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景区(点)。这些景区(点)均只相隔半个小时车程,布局非常合理,但如何形成特色,打造成旅游精品“黄金走廊”缺乏科学策划。

4、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高的问题。由于缺乏认真挖掘名人人文资源文化,深度挖掘整理古遗址的历史文化,深度挖掘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导致文化含量不高;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不能形成地方特色。

5、旅游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的调查,可以发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许多问题,以湘西州为例:一是从业队伍年龄偏低,解决与处理事务的能力较弱。中、青年从业人员占76.5%,年龄结构属年轻型,20~30岁年龄段的管理人员比重达45%;二是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企事业单位旅游专业人员比重为35.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仅占13%;三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湘西州旅游人才资源队伍总量中,中专、职高以下学历的人员占76.7%。

6、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的问题。湘鄂渝黔边有着丰厚散发着浓厚文化味,重重乡间泥土香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资源。但如何依托这些资源,提高文化品味,尽快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等问题未得到重视,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购物消费率低,导致许多游客想买到一份既有纪念意义,又物有所值的特色商品未能如愿以偿。

二、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路

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旅游大经济圈崛起,关键在于尽快构建和完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保障体系,应强化六种机制,构建六大体系。

1、强化协调机制,构建协调体系。产业集群之所以有集群效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积极参与、指导、服务,政府的作用不仅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还应促进市场更为有效。旅游核心吸引物在湘鄂渝黔边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管辖,要避免重复、盲目、粗放型开发,产生集群效应,必须建立有各边区政府参加的、具有权威性的专门协调机构--湘鄂渝黔边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实施大旅游战略,制定科学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勾勒和谐开发的“路径圈”;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与协调;统一进行营销宣传和推介;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边区政府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强化投入机制,构建多元筹措体系。湘鄂渝黔边区多属民族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旅游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为此,必须强化投入机制,构建筹措体系。一是加大政策性投入。充分用好、用活、用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省(市)政府所给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扶贫开发、生态治理、以工代赈、旅游国债等资金支持,在统筹兼顾情况下合理投向旅游产业,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性投入;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利用湘鄂渝黔边优质旅游资源,制定出台适度的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三是打包使用部门资金。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要承担起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结合本部门的投资要求,找准结合点,围绕旅游加大投入;四是加大银行信贷扶持力度。加强银企合作,已对外经营的景区(点)可以门票收入和资源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加速景区(点)建设,对正待开发的景区(点),可由政府以开发经营、未来收费作质押申请贷款,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3、强化培养机制,构建培养体系。旅游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必须强化培养机制,构建培养体系。一是完善湘鄂渝黔边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中专、职高为基础、普通高校为补充的培养教育体系;旅游乡土教材、民族舞蹈进课堂。编辑《湘鄂渝黔边区风情民俗》旅游乡土教材,作为初中地理、历史补充读本,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苗族鼓舞作为体育课增加内容,为旅游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重视旅游稀缺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旅游管理、营销、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人才。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采取“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以政府为主”的方式,筹措旅游人力培训基金,使旅游人才培训工程由企业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力培养的核心,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基础培训、提高培训,切实加强后备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4、强化服务机制,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营销、整合推介。尽快建立起湘鄂渝黔边旅游营销和推介网络,仅以湘西州为例,200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南方长城中韩国棋邀请赛、德夯国际攀岩赛、谭盾音乐会、凤凰卫视看凤凰、《芙蓉镇》剧组重返芙蓉镇、德夯·中国鼓文化节等重大旅游宣传造势活动,同时组团参加了中国国内和国际旅游交易会、泛珠三角“神秘湘西”旅游推介会、欧洲旅游推介会等,构建了庞大的旅游营销网络,旅游市场已辐射到韩日、北美、西欧等地,仅凤凰古城2005年门票收入一项就比2001年增长28倍,达5500多万元;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数字湘鄂渝黔边”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组成强有力的法律事务顾问服务团,加强对旅游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服务;建好游客服务中心体系。为游客提供咨询、推介、票务、交通、后勤保障一条龙服务,沟通游客与各景点的联系,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5、强化发掘机制,构建发掘、创新体系。湘鄂渝黔边文化厚重,应通过强化挖掘内涵,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品位。一是深度挖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古遗址的历史文化、认真挖掘名人人文资源文化,使游客既看到秀美的山水,又感受到神奇的人文环境文化、地理文化;二是深度挖掘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通过对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的深度挖掘,提炼升华内涵,让游客充分获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神秘等体验;三是充分展示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设文化等。通过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设文化,提升核心吸引物的品位,营造文化旅游氛围。

6、强化旅游商品开发机制,构建旅游商品研发体系。一是突出民族工艺产品开发。立足于特色经济的发展,使以土家织锦、苗族刺绣、民族服饰、蜡染、扎染、石刻、金银器为代表的民族工艺品形成品牌化、系列化和规模化;二是创新旅游商品开发销售机制。成立旅游商品开发公司,针对市场需求设计生产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可采取“旅游商品开发公司规划设计--农户、手工艺作坊加工--公司收购批发--零售商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联营形式,也可采取前店后坊的产销方式,集浏览观赏、参与制作和商品销售于一体;三是出台旅游商品开发的优惠政策。要研究出台《关于开发旅游商品的若干优惠政策》,有关职能部门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要进行引导性资金扶持,加大对民间工艺品开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张河清: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圈的初步设想[j]经济地理.2004(4)

[2]何仲鸣:等发慌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j]湘西工作.2006(3)

[3]肖小明等:旅业产业--撑起一片艳阳天[j]团结报.2006(9)

湘商文化范文4

一、湘阴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基本条件

(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湘阴先秦时期为罗子国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罗县,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设湘阴县,至今已有1545年历史。湘阴自古至今文化传统渊源流长、文化传承脉络清晰、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先后涌现出了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周式,明代历相五朝的户部尚书夏元吉,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中国第一位职业外交家、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民国元年教育部长范源濂,中国近代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现代著名作家康濯等一大批湖湘文化代表人物。作为湖湘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湘阴的历史文化厚重又富有色彩,湘阴的人文故事精彩又不乏教育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值得向全省乃至全国宣扬推广。

(二)文化遗存众多

湘阴拥有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湘阴文庙和左文襄公祠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岳州窑遗址、百梅窑、青竹寺窑、郭嵩焘故居、文星塔-状元塔、左太傅祠、中共湖南省委旧址-湘阴“徐正兴宝号”、岳州窑(增补点—于家咀窑址、马王墈窑址)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唐朝佛教名刹法华寺、南泉寺2处古寺,还有任弼时纪念碑、陈毅安烈士纪念馆、辛亥革命元老郑照熙故居、陈嘉佑将军墓、抗日阵亡烈士纪念塔等有纪念意义的近现代建筑。

(三)物产丰饶,风景优美

湘阴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鱼、商品猪基地县,水稻、茶叶、藠头和湘莲等经济作物具有较大规模,螃蟹、虾、甲鱼、黄鳝等特色水产畅销长株潭,成为远近闻名的“百里湖鲜水产走廊”。全县旅游商品丰富,有长康、义丰祥、华康、兰岭等中国驰名商标4个、湖南省著名商标20多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120多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湘阴美食文化悠久,是长沙臭豆腐、德园包子的发源地,是全国首个“湖鲜美食之乡”,特色美食小吃众多。鹤龙湖螃蟹、三井头炖肠子、湘阴面、瓦窑湾炖鹅等美食风靡省会周边,樟树港辣椒风味独特。

湘资两水经湘阴,流入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坐拥依江靠湖的自然优势,湘阴全境山水相映,风景秀丽。东部丘陵区郁郁葱葱,被誉为“天然氧吧”;西部水乡川流不息,被称为“负离子仓”。横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青山岛、鹅形山度假休闲村等风景宜人,是十分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四)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湘阴地处长沙、岳阳、益阳三市五县中心,紧邻省会长沙,处于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既是长株潭城市群沿江北上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第一站”,也是岳阳和武汉城市圈对接长株潭的“桥头堡”;因为临长靠岳、滨湖通江、贯通南北、多元交汇的独特区位优势,湘阴自古以来就是湘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高铁复线、长沙城轨等重要交通线路已经规划经过湘阴,加上G240、长湘公路等已有的交通基础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湘阴文化旅游发展的不足

一是环洞庭湖区域旅游发展具有同质化倾向。环洞庭湖各县市,因为地理位置邻近、文化历史联系紧密、发展背景相同等原因,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资源类似,具有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竞争倾向,包括岳阳、华容、益阳在内的县市和湘阴在地理环境、人文传统等方面与湘阴可能会形成竞争。湘阴县除左宗棠系列旅游产品和洋沙湖水世界具有较为明显的独特性之外,其他旅游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滨湖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洞庭湖沿线,鹅形山作为山地自然景观在区域内并无突出优势,法华寺、文庙、南泉寺等宗教类资源在领域内没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是旅游客源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作为湘阴旅游发展的主要客源地,长株潭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湖南省内最发达的经济中心,而且随着近年来周边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其周边已经形成数量庞大的旅游项目群落,这些项目都将对湘阴旅游形成一定的客源分流和阻隔效应,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也有弊,在同样的距离内,长沙周边的旅游资源丰富,而湘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可能与经济较发达的县市竞争,甚至可能本县内的客源也会向更优质、更完善、更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倾斜。

三、湘阴文化旅游发展的一点思考

个人认为湘阴县应利用区位、交通、资源与政策优势,抓住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良好的旅游发展外部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整合资源,突出主题,提高品牌知名度,引导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完善设施建设,差异化发展。

一是要创新管理模式。近些年来,旅游发展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越来越明显。以湘阴目前的旅游发展规模和旅游发展前景,单纯靠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一个单位是难以支撑起如此大的发展框架的,需要构建基于实际情况的多部门协作联合的管理机制,以管理体制创新和环境建设提升为重点,推动旅游健康发展。要出台政策、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以政府为主导,保障人力、智力、财力、用地等方面,为旅游发展作支持与引导。

湘商文化范文5

一、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发展带动战略的实施,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景区景点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品牌、品位档次不断提升,旅游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呈几何增长态势,为湘鄂渝黔边旅游圈、经济圈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

1、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湘鄂渝黔边同属武陵山区,由于同属一个地理区域,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所以资源的雷同现象、产品的同构现象、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在张家界市,既在开发天下第一洞黄龙洞,又在开发亚洲第一洞九天洞,同时还在开发龙玉洞、卧虎洞,邻近地区的湘西州也在开发凤凰的奇梁洞等。再比如说漂流,在张家界市的永定区开发了茅岩河漂流,又在慈利县开发了娄水漂流,还在桑植县搞了若竹河漂流,在邻近的湘西州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发猛洞河漂流、平湖游。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造成了争客流、争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造成了原本有限资金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2、全方位盲目开发问题。由于脱贫致富愿望过于强烈,湘鄂渝黔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开发倾向。不管旅游资源的品位高低,都去投资、都要去开发,如黄龙洞由于资源优势和促销优势,效益十分丰厚,于是又在黄龙洞的旁边开发龙王洞,结果投入如泥牛入海;龙山惹米洞尽管景观秀丽,但因交道区位劣势,投资回报甚微。

3、缺乏精品战略意识问题。湘鄂渝黔边旅游资源品位高、类别全、卖点好,但由于精品意识淡化,导致特色不显著、效益低。以湘西州为例,在张家界--王村古镇(芙蓉镇)--古丈--吉首--凤凰这条近190公里的走廊,就分布着王村、猛洞河、老司城、小溪、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栖凤湖、德夯、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景区(点)。这些景区(点)均只相隔半个小时车程,布局非常合理,但如何形成特色,打造成旅游精品“黄金走廊”缺乏科学策划。

4、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高的问题。由于缺乏认真挖掘名人人文资源文化,深度挖掘整理古遗址的历史文化,深度挖掘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导致文化含量不高;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不能形成地方特色。

5、旅游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通过对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的调查,可以发现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面临许多问题,以湘西州为例:一是从业队伍年龄偏低,解决与处理事务的能力较弱。中、青年从业人员占76.5%,年龄结构属年轻型,20~30岁年龄段的管理人员比重达45%;二是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匮乏。企事业单位旅游专业人员比重为35.4%,获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仅占13%;三是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在湘西州旅游人才资源队伍总量中,中专、职高以下学历的人员占76.7%。

6、旅游商品开发滞后的问题。湘鄂渝黔边有着丰厚散发着浓厚文化味,重重乡间泥土香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品资源。但如何依托这些资源,提高文化品味,尽快实现旅游产品的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等问题未得到重视,旅游产品开发滞后,旅游购物消费率低,导致许多游客想买到一份既有纪念意义,又物有所值的特色商品未能如愿以偿。

二、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路

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旅游大经济圈崛起,关键在于尽快构建和完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保障体系,应强化六种机制,构建六大体系。

1、强化协调机制,构建协调体系。产业集群之所以有集群效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积极参与、指导、服务,政府的作用不仅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还应促进市场更为有效。旅游核心吸引物在湘鄂渝黔边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管辖,要避免重复、盲目、粗放型开发,产生集群效应,必须建立有各边区政府参加的、具有权威性的专门协调机构--湘鄂渝黔边旅游目的地建设工作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实施大旅游战略,制定科学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勾勒和谐开发的“路径圈”;实施精品战略,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与协调;统一进行营销宣传和推介;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边区政府旅游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强化投入机制,构建多元筹措体系。湘鄂渝黔边区多属民族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着旅游产业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飞跃。为此,必须强化投入机制,构建筹措体系。一是加大政策性投入。充分用好、用活、用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各省(市)政府所给的各项优惠政策,争取扶贫开发、生态治理、以工代赈、旅游国债等资金支持,在统筹兼顾情况下合理投向旅游产业,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性投入;二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利用湘鄂渝黔边优质旅游资源,制定出台适度的优惠政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千方百计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三是打包使用部门资金。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要承担起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结合本部门的投资要求,找准结合点,围绕旅游加大投入;四是加大银行信贷扶持力度。加强银企合作,已对外经营的景区(点)可以门票收入和资源作抵押,申请银行贷款,加速景区(点)建设,对正待开发的景区(点),可由政府以开发经营、未来收费作质押申请贷款,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

3、强化培养机制,构建培养体系。旅游人力资源匮乏,是制约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必须强化培养机制,构建培养体系。一是完善湘鄂渝黔边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以高职教育为龙头,中专、职高为基础、普通高校为补充的培养教育体系;旅游乡土教材、民族舞蹈进课堂。编辑《湘鄂渝黔边区风情民俗》旅游乡土教材,作为初中地理、历史补充读本,土家族摆手舞、铜铃舞、苗族鼓舞作为体育课增加内容,为旅游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重视旅游稀缺人才的培养,注重培养旅游管理、营销、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人才。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采取“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参与,以政府为主”的方式,筹措旅游人力培训基金,使旅游人才培训工程由企业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力培养的核心,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基础培训、提高培训,切实加强后备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4、强化服务机制,构建和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营销、整合推介。尽快建立起湘鄂渝黔边旅游营销和推介网络,仅以湘西州为例,2001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南方长城中韩国棋邀请赛、德夯国际攀岩赛、谭盾音乐会、凤凰卫视看凤凰、《芙蓉镇》剧组重返芙蓉镇、德夯?中国鼓文化节等重大旅游宣传造势活动,同时组团参加了中国国内和国际旅游交易会、泛珠三角“神秘湘西”旅游推介会、欧洲旅游推介会等,构建了庞大的旅游营销网络,旅游市场已辐射到韩日、北美、西欧等地,仅凤凰古城2005年门票收入一项就比2001年增长28倍,达5500多万元;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数字湘鄂渝黔边”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宽带化和高速互联,提高信息网络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法律服务机构,组成强有力的法律事务顾问服务团,加强对旅游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服务;建好游客服务中心体系。为游客提供咨询、推介、票务、交通、后勤保障一条龙服务,沟通游客与各景点的联系,提高资源共享水平。

5、强化发掘机制,构建发掘、创新体系。湘鄂渝黔边文化厚重,应通过强化挖掘内涵,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品位。一是深度挖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古遗址的历史文化、认真挖掘名人人文资源文化,使游客既看到秀美的山水,又感受到神奇的人文环境文化、地理文化;二是深度挖掘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通过对民族习俗和民间古绝文化的深度挖掘,提炼升华内涵,让游客充分获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神秘等体验;三是充分展示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设文化等。通过民族服饰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设文化,提升核心吸引物的品位,营造文化旅游氛围。

湘商文化范文6

2014年11月1日,由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主办、《芒果画报》协办的大三湘第二届“油茶花节”开幕式暨“大三湘西岭孝文化园”开园仪式在湖南衡阳常宁市西岭镇平安村孝文化广场举行。

大三湘西岭孝文化园是“幸福乡村”计划的一部分。“幸福乡村联盟”由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报刊社、衡阳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和西岭镇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旨在以大三湘油茶基地之一的西岭镇平安村为示范,通过幸福乡村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现场,常宁市人民政府与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湖南常宁国际油茶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意向协议书”,标志着大三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油茶产业多元化发展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周新平讲述了六年间的奋斗故事:“6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现在差不多3000亩的荒山变成了绿油油的油茶林,有一万多农民从产业受惠。每当看到百姓的笑脸,我的心就像吸了油茶蜜一样甜。6年来,大三湘的团队和乡亲们为了油茶花开的梦想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是鲜血。正是有了这些勤劳和付出,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才有了今天的万亩油茶,鲜花盛开,才有了今天像花蜜般清甜的幸福感。感恩大三湘的家人、西岭的乡亲、领导和各位会员。带动千万农民致富,是大三湘的历史使命。‘百亩茶山万斤油,又讨老婆又盖楼’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

湖南大三湘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油茶产业的新型农业高科技企业,经过6年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中国纯茶油的领军企业。为了将最安全、新鲜的原香山茶油从工厂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大三湘采用“从茶山到餐桌”的会员制销售模式,油茶花节正是会员们和企业家共襄盛举的喜庆之会,本届油茶花节将持续到11月30日为止。

与会的会员和嘉宾,兴致勃勃参观了大三湘万亩高产优质油茶示范基地,在油茶林里与蜂共舞,与蝶同飞,采食油茶花蜜。目前,大三湘已经拥有高标准油茶示范种植基地4万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有机油茶基地26万亩。同时,大三湘自2012年成立了幸福基金会,为员工送温暖救急难,帮助茶山基地留守儿童和孤困老人。

大三湘坚守“循天道,益健康”理念,希望通过发展油茶产业,在为顾客提供优质茶油保障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民一起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乡村”,实现三个梦想:让三湘大地,满山茶果金黄,村村茶油飘香;乡亲们过上有尊严的日子,幼有所依,老有所养;农村的孩子像城里的宝贝一样,幸福生活,快乐成长!

嘉宾感悟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保育钧表示这次参观有四个感触:“一是大三湘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途径。新农村建设要有产业做支撑,周新平先生所走的路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走出了一条路子。第二是给民间资本、工商资本下乡提供了模式,大三湘把产业开放与扶贫结合,把地方政府、企业、农民、员工的利益都结合起来。第三是提供了一个品牌,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大三湘提供的油茶,凭良心,安全,这个品牌和产品是可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四是提供了一种企业家的良心和精神,敢下决心,赶冒风险,敢承担责任,这是很不容易的。”

中国湘商力量总评榜评委会主席伍继延认为,大三湘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建设,在行业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商业文化的建设上取得了新的成功。“众所周知,品牌的背后就是文化,文化的力量才是可持续的力量,历史上我们湖南人正是因为有伟大的湖湘文化作支撑,才涌现了一批杰出人才。在今天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有一批像周董事长这样的杰出书生出身的企业家,正在开创一个新的伟大事业,这就是湘商的崛起。通过湘商的发展推动湖南文化的转型,我和周董事长有共同的经历,上大学,留校,下海,我想我们身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就是我们湖湘文化的未来。今天大三湘以继承传统的方式,来开创新的商业文化。”

上一篇扩写作文

下一篇论文页码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