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范例6篇

求学之路范文1

都说,老师培养着祖国的栋梁,其实,老师本身才是真正的栋梁。因为老师们用自己厚实的双肩撑起了祖国一代又一代人的脊梁。而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不知疲倦地行走在教育事业的行列中,不愧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三千桃李,十万栋梁

“三战蔡,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说的是和陈昌立校长、卢恩成校长一样的老师们。陈昌立校长是香港可风中学创校校长,卢恩成校长是香港裘锦秋中学校长,种花容易树人难,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不计辛勤一砚寒,既传授知识,更传递做人的道理,多年之后,桃熟流丹,诗满人间,画满人间。几十年来,那份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也早已经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淀中,变得更加浓烈,孩子们的未来,成为了老师心中最牵挂的事。

1996年,卢恩成校长去广东韶关考察之后,当地的教育情况让他心忧,他和校友们一起捐建了裘锦秋中学校友会瑶族希望小学和元朗裘锦秋校友会银山小学两所学校,陈昌立校长也和他的校友们一起在韶关捐建了一所可风中学校友会陈江小学。学校建成之后,陈昌立校长将出资捐建学校的同事、学生、朋友带到了新学校,让他们亲自感受内地的教育情况,激发起他们的爱心,让他们都参与到这个爱心活动中来,“大家都觉得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陈昌立校长说。从此之后,捐资助学的脚步开始一步步向前迈进。

2000年,当他们先后从三战蔡ㄍ讼吕粗后,两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立了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继续着他们为教育事业的付出与贡献。中国烛光基金会干事吴红Z女士说:“他们的奉献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长年累月的,他们付出了很多,这种付出是无私的。”

时至今日,他们无私的付出已超过十年,捐款的数目已接近一亿元, 恩泽各省贫困地区,获益学生的数量则难以统计,因为,奉献还在继续。

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说:“我们希望能在教育事业上多做一点贡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多一点希望,不要让人才因为贫困而浪费,孩子们高兴,我们也高兴。”这是他们俩的心声,朴实的话语中,包含着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对孩子们的挚爱。他们的关爱,让孩子们的心田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他们的信念是:“国家的繁荣安定,必须从教育开始,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孩子们受了教育,可以有美好的将来”;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有你活着而得到益处”。真可谓:“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他们是可敬的,他们是伟大的!

他们才是栋梁

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心中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寻找善心人, 积聚更多精神力量与善款, 援建更多的学校,造福更多的孩子。十年以来,他们的脚步从来都是匆忙的、不曾停歇的。”

2000年,在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成立的前后日子,他们俩人为了对内地贫困山区办学艰难的情况尽量了解,不断地到各地山区考察。虽然山路崎岖,遇雨天路滑更危险,但是依旧没能阻断他们的脚步,他们还是坚持要看一看山区的孩子们,看着孩子们在没有门窗的教室上着课,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的心中很难过, 同情及爱护他们,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自此便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一个牵挂,他们为支持当地政府建设希望小学,先后寻求捐款,协助重建教学楼、饭堂宿舍综合楼,卫生间和运动场等,并引荐香港及国外善长及慈善机构重建广东及湖南山区小学的教学楼。随后又发展至中西部贫困山区,协助各省市县政府援建学校。

祖国山区贫穷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有很多的孩子在没有标准的及安全的教室上课。每想到这些,他们就无法让自己的脚步停下来。

2004年底至2005年初,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与中国烛光教育基金的同仁们率领外国友人分别考察了内地更偏远的地方,在他们的积极推介下,加上他们的知名度、影响力、善心和专业精神,得到了香港知名人士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对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给予了善款的支持,共引荐捐助了数百万元。

从2000年到2005年五年的时间,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先后向各地贫困山区学校捐资,捐建了教学楼、科学楼、饭堂宿舍综合楼等项目,这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山区学校比较差的办学条件,解决了山区孩子“读书难”的问题,更是促进了山区教育,让孩子们学好知识,燃起希望,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从成立到现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走过了广东、湖南、河南、贵州,走过了四川、江西、安徽、陕西、湖北、山东、广西、黑龙江、新疆等整整十八个省,他们甚至走到了以前从来没有去过的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云南等地,不知道有多少个山区泥泞的路上留下了他们或深或浅的脚印,只知道,短短十年的时间里,通过中国烛光基金会捐建的学校、教学楼或设施项目已达330个,总捐款近亿元人民币,受惠学子成千上万。

除了硬件设施的捐建,中国烛光教育基金会还每年在师资培训、教学及文化交流、山区优秀校长教师奖励计划,全国学术比赛(华罗庚数学金杯奖比赛、全国文学之星比赛) 等多个方面为山区教育提供了支持。他们还资助了许多的贫困生上高中及大学,从升学到毕业四年的时间,连续不断,还常组织内地的学生们到香港进行交流学习,扩阔他们的视野。

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一直在忙于实地考察,一直在忙于为孩子们寻找捐款人,他们一直在往前走。他们每到一处,都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田,让美好的灵魂之花绽放。他们心中不曾想过捐建的学校到一定数量就停止,只想着要为更多的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想往前走,不想停,因为还有很多的孩子们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要让济济英才笑开颜。

他们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年过七十,但是那份对教育的执着没有减少,那颗善良仁爱的心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他们真正做到了“人活着,应该让别人因为有你活着而得到益处”的承诺。

他们乐观,豁达,他们有颗不老的心,吴红Z女士说:“他们是快乐之源,能让周围的人也快乐起来。”他们的博爱感染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这个有意义的慈善行动中来,燃点烛光,照亮的是孩子们的未来,照亮的是祖国的未来。

陈昌立校长和卢恩成校长说:“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工作,不断回馈社会的过程。”他们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们将来能做个有良心,有贡献的栋梁,能够发扬烛光精神,将烛光精神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直至永恒。

他们撑起了成千上万学子的脊梁,他们才是祖国真正的栋梁。

求学之路范文2

但是,在这个近乎完美的学霸故事里,只有她自己知道有哪里不对头。因为随着学历的增加,她的自信心和学习的效率都在急剧地消减。她频繁地做着重回高考考场却什么题都不会做的噩梦,看着周围的同学觉得自己是最差的那一个。每天起床去实验室干活儿都不情愿,甚至产生过很多不想读下去的念头。年少时大家都想当科学家的梦想近在咫尺的时候她一点兴趣都没有,就想随便找一个工作就行了。

曾经意气风发的天子骄子,突然成了眼前这个过着浑浑噩噩日子的人。她回想起进入大学的时候,她的斗志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因为在这之前她的人生目标简单而清晰,就是考上名牌大学。这也是现在很多家长认同的,只要实现了这样一个目标,从此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个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很明确,就是考高分。就不用再思考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也从没有想过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只要修炼好考试技能就好,其他活动通通都是浪费时间。

后来她意识到,最后成就卓越事业的人,都是对自己的事业带着一种热爱和热忱的,这种热爱和热忱才是长久的,是帮助他们不断地克服各种艰难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动力,当然也是带给他们最真实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一部分。

最后,她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人生和生命重新做了一个梳理。她改变了自己的路程,她曾经有一度非常迷恋科幻小说,那么就重新开始寻找在这一方面的兴趣,希望能做一些事情。她认为,无论这个世界怎么改变,这些都能够成为伴随她一生的幸福之源。

王威

抓马宝贝CEO,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MBA学院,而后在英国考文垂大学获得了管理学硕士学位。在2007年,她有了自己的女儿后,她意识到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并不能充分发掘孩子的潜能。基于此,她决定从英国引进教育戏剧的理念,并于2009年成立了抓马宝贝(Drama Rainbow)。

现在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时,显得特别地“忙”,忙着带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同时,有一种声音在质疑这种做法:这样“忙”对孩子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母子健康》特邀抓马宝贝(教育戏剧)创始人王老师,来谈谈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编者按

“什么才是孩子的起跑线?”这是一个特别有挑战的思考。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在某种限制中,这种限制大到基因带来的因素,小到你的生活地点、你能够接触到的教育资源。这种限制,不是说你做很多努力就可以打破。但是有一件事情出现的时候,这些制约都会显得微不足道了。我呢,想分享三个案例。

王老师爱心贴士

求学之路范文3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也作现代转换)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美学由“热”转沉寂后成了“没有热点的热点”,在众说纷纭中表征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的焦虑与急躁。

在这里,我们从哲学文化整合的发展趋向中得到了启示,在思维方法论的关注中找到了方向,在寻求内在精神融通、整合的理论重构过程中看到了希望,而此中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论无疑是架起古与今的必经的桥梁,是东方与西方互通的航船。就东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来说,就是在东西方美学传统之间对话、交流、交融,在远古与现代美学内在阐释、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在纵向历时比较、横向共时对照以及纵横交错网络性复杂比较研究中,从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通。也就是说运用比较研究这一科学方法论原则潜入东西方自古至今的美学遗产,在条分缕析出其中具有活力因子的基础上,寻求东西方美学精神的融通,从而整合出新的辨证理论系统。

2.精神整合:美学转型的曙光

东西方哲学、文化精神融通、整合的发展主调无疑给焦虑中的美学研究以“新世纪的曙光”。

2.1 “整合”的源起及当代意蕴

整合作为普通词语首先运用在数学(积分、积分法)和物理学(匹配),并已涉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哲学意蕴上运用“整合”一词最早要推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在论述进化论哲学时第一次使用了“整合”(注:斯宾塞最著名的进化论公式(即“进化是经过不断的整合与分化,是从不确定、不协调的单纯性到确定的、协调的繁杂性的变化”)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包含着分化阶段和随后的整合阶段。)。随后,他又将之运用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从而使“整合”一词广泛应用开来。

在当代社会实践中,整合已成为显态的重要表征。其一,整合是当代国际社会实践的指向性之一。不可否认,当代社会依然有冲突、有分化。然而,综合乃至整合作为主题正在悄然兴起。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艰难地形成愈来愈发达的网络,产生愈来愈强有力的功效。全球生态问题的提出及其对策的制定与实施,预示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整合趋势。人们愈来愈自觉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系统的整体协同、各系统间及系统内部的整合是其最内在的、最重要的趋势和特征。其二,整合是人类主体性的趋向之一。主体性的整合与人类社会的整合是同步发展的。人类主体性的一般历程是:原始主体性——异化主体性——自由主体性。当代人类正处于由异化主体性向自由主体性跃进的特殊阶段。当代人类主体对象化所实现出来的种种整合事实,无疑体现着主体性的整合。与此同时,人类主体性本身的整合趋势,在对象化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积淀:认识及思维中,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整合;在精神活动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整合;在价值重建中,人们的终极关怀、终极价值对价值观念的整合作用;人格境界中的最高整合——天人合一,等等。在当代整合已成为人类自由主体性的普遍本质特征,整合趋势已孕育于人类现实主体性之中,虽然其普遍性程度尚有历史局限性。其三,80年代中期以来,整合一词被创造性地运用,在许多学科中提出了很有建设性、颇具学术价值的整合概念及有关理论学说。整合概念的广泛引用,使我们对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外与内诸维度的运动变化过程换了一种新视野,尤其在哲学人文学科中,整合概念的创造性运用,成为哲学人文学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简言之,整合概念及其整合哲学的自觉形成,是对科学的辨证思维方法的一种具体落实。

2.2 东西精神整合:世纪之交哲学、文化等发展的主调

20世纪回眸,东西方哲学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以往任何世纪都没达到的危机。与此同时,我们并不悲观,因为东西方哲学文化中具“优等”因素的融通、整合已经开始。“我们所要创建、缔造的中国现代新文化……是对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新的综合;这种综合不是新旧文化的杂糅,不是中、西文化的调和,不是世界各民族文化机械的拼凑,而是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基础,并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激情,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特质而实现的新的文化‘突变’,由此产生出与中国相适应的文化新特质、新结构、新体系。”(注: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4页)“哲学发展史上有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现象,即不论其地域的、民族的渊源多么复杂、多么差异迥然,都会在其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中相互融通、吸收,并都会在这种相互融通中得到发展,从而超越自身,也超越对方,这似乎是哲学和文化自身发展的一条规律。”(注:刘学智.中西融通: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主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具体说来,整合表现为本世纪“对话”关系与整合趋向在当代人现实生活层面上初露端倪。

“对话”是人类与自然、社会和历史相沟通的生存方式,从而带有人类学本体论意义。它不仅消解并超越了抽象普遍性对人的统治,使普遍——特殊结构向整体——部分结构转变,而且还消解并扬弃了人的自我中心化结构,使人的存在获得了开放性和独创性(对话者参与了意义的生成)。同时,它还使得不同视野的整合成为可能。对话双方的地位和独特视界,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平等性和相斥性。他们有可能通过互斥所形成的张力来限制各自的自我中心化扩张,打破抽象普遍性的垄断和支配。这种互斥性恰恰蕴含着整合的要求,对话双方彼此都同时拥有发言权,才有可能把各自的视野整合起来。双方视野的独立,则使整合成为必要,视野独立意味着一方不能被还原和归结为另一方。这种不可替代的关系,决定着两种视野的互补性。总之,对话过程实际上是两种尺度的相互矫正和耦合,其结果是消解自我中心化结构及其所带来的独断化,并在此基础上,使两种视野在互参行为中自觉意识到各自的局限性从而容忍对方的存在并融为有机整体。因此,对话关系的出现,预示着人类的一种更加健全的存在方式的崛起。

“对话”关系的直接后果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维度上得到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受虐、施虐到平等的演变轨迹,即人类开始企图超越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奴关系模式,走向一种共生并存的新型对话关系。虽然这种企图在实践上尚有相当距离,但在反思层次上它无疑已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生态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就是明证。此外,在人与人的维度上对话方式主要表现在当代国际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普遍交往之中。G·巴勒克拉夫提出“新的历史观”,以此取代“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

在哲学文化界,随着国际交往普遍化的提高,整合就成了这种多元文化互补格局的显态表征。当代人类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为不同文化系统实现自我意识提供了契机。因为作为一种互参行为,冲突的每一方都既能找到理解对方的先在结构,又能找到理解自身的中价(这其实就是一种深刻的比较参照行为)。在这种对话关系中,彼此既相互限制、又相互补充。每一方都既消解自我中心倾向,又不放弃自己的独特话语,从而使互补整合关系的确立成为现实的可能。体现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进步与道德完善等一系列两极对立关系中的各种冲突、对立,通过对话而实现整合,这也正是21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可以相信,20世纪遗留给21世纪的种种问题,将有赖于这种整合的真正实现。

2.3 精神整合的趋向与美学“转型”的可能性

面对哲学文化在对话关系基础上企求精神整合的未来趋向,美学如何创造性地作出调整与适应,这是当代美学工作者的最前沿的课题。然而,我们不禁扪心自问:“对话”关系的双方均是持之有物的,在中国,除了传统美学之外,如前文所论,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作为与他者对话的前提?无法否认的是,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美学,并不缺少与西方美学并驾齐驱的范畴和体系,但是,至今我们对这个古老的美学形态的挖掘还十分不够。可见,“对话”关系的真正确立在东西方美学研究(其它如经济、哲学、文化等亦如此)视野中仍非易事。或者说,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

况且,“对话”关系的真正确立并非目的,而仅仅是必要的前提而已。最终实现东西方美学精神整合才是“对话”的真正旨向。如此看来,东方美学(尤在中国)若要在冲突、碰撞中实现精神整合更非易事,因为她首先要挖掘传统,重新阐释、转换传统话语并真正确立自己平等的“对话”关系地位。其次,面对的才是创造性地回应西方美学的挑战、未来美学的要求。中国美学能够站在平等“对话”关系的相应位置,吸融东西,容纳古今并最终以吞吐宇宙文化精华的精神整合美学理论形态的形成来回应时代的要求。可以说,精神整合之路,无疑是中国当代美学“转型”的希望之路。

3.比较研究:寻求出融通、整合之路

精神整合的实现过程,即该方法论系统在主体内在心灵上的展开过程。此间,“对话”等关系的确立是前提,比较研究方法论是必由之路,辨证思维建构方式又内在于比较研究的运思行程之中。

3.1 比较研究的双重目标

美学之比较研究的目标是双重的,即美学史范畴内的目标和美学范畴内的目标。美学史范畴内美学之比较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即通过对几种美学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人类审美现象的共同规律和本质,揭示他们的美学传统之间的差异性及各自的个性特征。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可比性的问题,也就是确定比较美学具体研究题材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原则,即只要有助于上述美学史范畴下的比较美学目标的完成,任何一种可比性标准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这种可比性标准能够把人类在以审美眼光观照自身或异已之物时对诸如美的本质、审美问题、审美创造等问题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以求从美学理论本身的角度去把握人类审美现象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各个美学体系的审美个性。这种标准除了能够完成美学史范畴下美学比较研究的目标外,还与美学范畴内的比较美学的研究目标密切相关。

由此看来,比较研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旦选错了比较的对象,其后果是不可设想的。比较研究必须建立一种科学的历史的可能性的比较立场。必须考虑相通或共同的文化背景。今道友信说:“产生比较的理由与一切哲学相同,可以说自“惊奇”(注:(日)今道友信.东方哲学美学比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这种“惊奇”就是对文化差异、民族个性和独特精神的认同。所以“所谓比较研究,我认为本质上应该把以各种不同的语言为母语的许多人得以作为对话场所的那些共同主题作为研究的线索,使我们成为对世界更加开放的研究者。其中,应予比较的项目及轴心的设定,文献学的实证考察以及逻辑的论证这三者是必须确保的条件”(注:(日)今道友信.东方哲学美学比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诚然,美学史是美学的具体展开,美学是美学史的总结,美学史范畴下的美学比较研究自有其独立的价值。但比较美学研究范畴不应囿于此域,而应当超越美学史的范畴并指向其最终目标:新美学的创造(即本文所倡的精神整合理论的重构)。美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与美学史范畴内比较研究价值取向不同。美学史范畴内的比较研究将不同时代、不同体系的美学思想辨异同、判得失,其目标是把握共性,揭示个性;美学范畴内的比较研究目的是为了汲取灵感,吸收“优等”美学精神,以求得对一些根本性美学问题的新解决,从而推进美学本身的演化和进展。

总之,从美学的比较研究的双重目标看,比较美学旨在追求多姿多彩的个性化的(主要指民族性而言)新美学体系的创造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讨论氛围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比较研究之于美学的创造是无可或缺的,没有这座桥梁的中介作用,就没有融合的可能,也就没有新美学理论的创立、美学困境的解决、美学的现代转型可言,也就没有美学的发展可言。

3.2 比较研究与美学精神融通、整合

黑格尔说“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认为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注:(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3页)

同中求异即着力发掘中西美学之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征,异中求同,则尽力发现代表不同地域、文化与民族的中西美学所体现出来的人类审美活动和美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即着力于“同中求通”,其旨在于东西方美学实现融通性精神整合。在这里,“求通”即必须选定东西方美学可以比较的共通问题,必须着眼于人类共通的根本经验和基本理念,尤其是东西方对心理、情感、伦理的认识。只有在精神深处获得一种沟通,外在的不同概念才能融解。与此同时,“求通”的完成还必须依据相互历史的互补意图的批判性的实现而设定人类的立场。因为无论多么优秀的文化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从全人类的立场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自律自足的。希腊罗马文化由繁荣走向衰落,印度、埃及文化由灿烂走向落后,中国文化由发达走到今天,完全可以预见,欧美文化(现时态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相对衰微的时候。因而在现代世界,拯救民族文化和民族美学的唯一策略,即站在开放的立场,通过东西方文化和美学的批判,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王国维是最早实践同中求通的美学家。

基于此,我们认为求同存异的美学比较,最终将导致一种封闭性结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美学比较能够形成一种开放性视野;同中求通的美学比较才能最终导向美学发展的融通性精神整合之路。

4.比较研究:辨证思维与理论重构

以比较研究为科学方法论指导的东西方美学融通性精神整合的过程即明异同、同异之中求通的过程。而从异中求同(亦即由“多”而“一”)到同中求异(由“一”而“多”)的完成恰恰暗合了从具体到抽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重构过程。其中同中求通、异中求通的要求自然地内在于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思维行程之中。同时,辨证理论建构过程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跟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建构方式是相协同的。

4.1 异中求同,由多而一

融通性精神整合性理论系统首先是由多而一、异中求同的。整合性理论系统,顾名思义,它就不仅仅是西方的、中国的或印度的独立的美学理论系统;但是,它又以比较双方或多方的“优等”美学精神为基础。因为不包含东方智慧的美学是“某种程度的失落”;同样,没有西方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体系严整的美学体系,美学发展也无法设想。当然,也并不是各种美学体系简单相加就可以形成精神整合性理论系统的。若干个“一”用算术方法相加,结果只是一个多数,而不可能是“一”。当然,精神整合性理论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必须是一个整体,必须是“一”。我们可以把整合之前的各种美学体系的“一”称为“小一”,亦即“异”,而把整合性理论体系的“一”称为“大一”,亦即“同”。从这一角度看,“大一”由诸“小一”集合起来,是“小一”的继续,但是诸“小一”的集合直接结果只能是“多”,是一种量变。要使诸“小一”的集合成为“大一”,那必须是一种质变,必须经过否定或扬弃的过程,即辨证思维的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实际上由诸“小一”经否定而达到“大一”的过程,在逻辑上就是抽的过程。清初画家石涛的“一画”说也可以说明诸“小一”经否定、扬弃、合取并行而质变的过程。其核心即“担尽奇峰打草稿”。我们不妨将众“奇峰”比作诸“小一”,而“打草稿”即否定、扬弃的过程。艺术创作中即将诸“小一”内化、升华的过程,而“搜尽奇峰”与“打草稿”的完成即意味着诸“小一”经否定、扬弃而获得“大一”的出现。可以看出不辨异同,就无从进行抽象,而如果没有比较的研究方法,也就无从明辨“异”“同”。在这里,比较研究中的“辨异同”,恰好在方法上构成了整合性理论系统建构的必要条件。至此,融通性精神整合理论重构过程完成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逻辑行程。东西方美学遗产中诸种美学体系的“小一”均在人类审美现象的某些特定领域把握了相对合理的层面。但是由于众多原因,东、西方均难以宏观、全面地把握人类审美特质的个性特征和共同规律。只有在比较研究它们各自的“同”与“异”的基础上,经过否定、扬弃的过程,才能初步寻求诸“小一”的共“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大一”的归纳与升华。东西方美学遗产中诸种美学体系的“小一”的合理因素在现代参照系中经价值厘定之后,经抽象上升成理论形态的元范畴,期待着创造者独特个性在内在心灵上展开。美学转型完成对传统美学的价值厘定,进而寻找到东西方现代视野下的中介后,才在思维行程中完成理论建构的第一步。

4.2 同中求异,一中涵多

融通性精神整合理论同时又是同中含异、一中涵多的理论。它是一个有机整体,那么这个“一”就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一”,或者说是纯粹的“一”。这个“一”必然像黑格尔的逻辑起点的纯粹的“有(Sein)”一样,它在一方面是无所不包的,同时在另一方面又是一无所有的。所以它必然会直接地转化为无。按照逻辑学原则,一个概念的抽象程度越高,它的外延就越大,同时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就越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反比。因此,一旦美学理论的“一”的抽象程度达到了最高点,它作为概念的外延便接近了无穷大,相应地,它的内涵就接近了零。内涵近于零的美学理论,就不成其为美学理论;它不可能作为实际的历史存在,也不具有存在的价值。柏拉图论证过绝对纯粹的“一”是不可能存在的。《左传》中齐晏子与国君的对话也说明了这一问题。齐景公对晏子说:“唯据(宠臣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说:“据亦同也,焉得为和?”齐君说:“和与同异乎?”晏子说:“异……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所说的“专一”同样是不应存在的。

由多而一(或异中求同),我们抽象、概括出“一”和“同”。否则,就只能是杂乱无章、各自独语的多个体系并存的混乱景象。同样,如果把美学理论看作抽象的同一,那么整个美学理论又变成一大袋马铃薯。从外表的口袋(抽象)来看,它是“一”,而从其内容(具体)看,它们仍然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多”。如果要想把整个美学理论体系看成有机的“一”,那么势必要把认识再深入一个层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也就是从同中求异,展示开那些各异的部分是怎么样即互相拒斥又互相渗透地构成为有机的一体的,亦即包含了异的同或者包含了多的一。怎样才能使认识深入一个层次,从而由同中再看出异来?这就需要比较研究要深入下去,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论建构方式。

求学之路范文4

尊敬的***如晤:

我是您资助的学生之一***,下个学期我就是***大学大四的学生啦。您的恩泽如雨露一般,润物细无声,却花重锦官城。不知不觉,您已经资助我四年的学费了,让我得以顺利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涯,我们虽然未曾见面,但我感受到您非常亲切,在默默地见证我的大学生活。

大三已经是准毕业生的分水岭了,就业或是继续深造都成为我们的首要思考问题。经过权衡,我还是决定去试着考研,继续深造。这是因为我这个专业的学术性是很强的,仅读到本科是比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班上的同学大多数选择考研或出国,对于我来说,在国内读研时最好的选择。因为学费相对来说不是很高,而且研究生还有各种补贴,是可以相抵学费的。如果能成功读研的话,我就不再需要您的资助啦,研究生的补贴还是不错的,将来有个硕士文凭就能有更优厚待遇的工作了,我就能改善家境,并有能力反馈我们的***以及社会。

言语寥寥,不足以向您道尽我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亦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感谢之情,希望这封信能给您带去我的感恩,祝福,给您带来一些美好。最后由衷祝福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生活愉快!

致敬!

求学之路范文5

关键词:中国文化年;视觉教育;国家意识;边缘化

应意大利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邀请,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于2011年6月赴意大利进行了访问及学术交流活动。此活动既是两所院校学术交流项目,同时也是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活动项目之一。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并且产生了欧洲的近代文明。古老的中世纪建筑,恢宏的宗教壁画和雕塑比比皆是,似乎在向我们这一行东方人诉说古老欧洲的文明,而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参观米兰布雷拉艺术学院,以此了解西方当代艺术教育的传统和现状,寻找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

布雷拉美术学院(意大利语Accademia di belle arti BRERA DI MILANO)位于意大利伦巴第大区的米兰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美术学院。开设了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专业与课程,本科专业有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遗产修复、企业艺术设计、剧院空间设计、艺术新技术、艺术交际与教学等;研究生专业有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产品设计、时装设计、摄影艺术等。美院现今大约有3000多名学生,其中350名为外国留学生。古老的艺术传统和开放的教学理念使之成为当今代表意大利视觉教育领域最高水平的学院。

上午九时,我们应约来到学院,正巧赶上比利时一所美术院校的学术访问团,简短的欢迎仪式之后,我们共同在院长办公室就学术交流等问题进行了交谈。据介绍,意大利的美术院校为了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都积极加入了欧盟框架内的苏格拉底-伊拉斯谟交换生计划(终生学习计划),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部分高校签订了友好的双边协议,互换师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增加师生的教育和生活阅历。而意大利政府于2009年推出的图兰朵计划(意大利语:Programma Turandot)是主要针对艺术、音乐和设计专业的中国学生,为其提供在意大利艺术和音乐类院校学习的机会的政府计划。这在大大提高意大利艺术教育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这在整个欧洲大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当今,拓展海外教育市场战略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被邀请参观了几乎所有专业的工作室。首先引发我们感慨的是校园环境。校园为古代教堂改建而成,呈环形建筑群落,设有中心广场,虽面积不大,但庄重而优雅。台阶和草坪上到处是三两成群享受阳光和咖啡的学生,鸽子悠闲地在人群中散步。走廊两侧随处摆放着古代雕塑和巨大的油画作品,大多是出自学院历届学生和教师之手。整个校园就像一个博物馆,彰显着学院的悠久历史和学术传统。与国内相比,这里的学科设置较为新颖和注重实用性。鼓励学生动手,教室就是实验室,工作室就是车间。尤其是剧院空间设计工作室,我们看到了由学生手工制作的大大小小的舞台模型,设计构思不说,单就手工制作的技术和材料的运用水平已是很高了。每一个设计都有大量的结构图纸和效果图纸,教学的严谨一目了然。据介绍,剧院设计是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在意大利的美术院校里都很突出。歌剧艺术在意大利甚至欧洲历史悠远且长盛不衰,也造就了大量的舞台设计人才和就业机会,学院正是为此培养专业应用人才。与此相似的还有艺术遗产工作室。意大利的文物保护是国家意识,其重视程度在其他国家都无法想象。几百年不变的建筑和道路,变化的只有穿行的人群和车辆。所有的建筑哪怕是私有住宅都不可擅自拆除和改建。米兰教堂广场上标志性的鸽子也因其粪便对于建筑的腐蚀性而被控制数量,可惜我们再也看不到一群鸽子落在游客身上拍照的情景了。政府对于文化保护的强硬态度可见一斑。在文物修复工作室,我们正好看到学生在进行湿壁画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在一个特制的画板上认真的复制古代大师壁画作品的局部,从表面上看有点类似于我们国画专业的壁画临摹,不同的是,我们只关注绘画语言而忽视材料及制作技术。而这里对于壁画颜料及墙面土质材料本身的学习和研究就非常的深入和严格。架子上摆放的各类瓶装材料,让人会误以为这是个化学实验室。工作室给学生免费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专业材料,国内的学生肯定艳羡不已。

求学之路范文6

[关键词]认真审题 弄清题意 确定研究对象 明确解题思路 纵向思路 横向思路 解物理题的一般原则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难学、难教,尤其入门更难,物理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生理、心理特点不相适应,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学习过程中分化现象严重。若加之解题方法不得当,一次又一次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将造成了“精神创伤”,形成了心理上的沉重负担,从而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甘当“差生”,造成“英才”升学深造,“庸才”推向社会的现象,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当前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以来,经过反复实践与探索发现,要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的关键: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真正科学有效解题方法与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

但物理计算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初学者,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解题思路明确而清晰呢?本人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审题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审题,发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弄清题目中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建立一幅关于所求问题的比较清晰的物理图景,初步构成解题的思维框架。在审题时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间接的、隐含的条件往往隐含在关键的文字、符号、图表、数据词语之中,甚至在题目的所求之中。因此,审题时绝不能轻易放过每个细节,挖掘并转化隐含条件。

例1.如图所示,一块冰浮在水上,露在水上部分冰的体积为1m3,求这块冰的总体积。

分析:“一块冰浮在水上”隐含了三个条件:物体是冰,密度已知;其中“浮在水上”则水密度已知,还说明冰是漂浮,受力平衡,F浮=G物。

“露在水上部分冰的体积为1m3”分析发现V露与所求V总有关,V排=V总-V露,这样V排和V总就存在数量关系

二、确定研究对象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复杂的题通常先选择己知量充分的物体入手,再考虑它与涉及所求量的物体之间的等量关系。研究对象确定以后,如涉及到力学就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受力分析注意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分析出物体所受的全部外力;如是电学问题,首先要分析电路图中各用电器是串联还是并联。

例2.如图所示,巳知电源电压为6V,电阻R1为10Ω。闭合开关后,电流表示数为1A,则R2=______Ω,通过R2的电流等于________A。

分析:首先判断出R1和R2并联,等压分流,

在图中标出已知,R1己知量更多,可求出I1=U/R1=6V/10Ω=0.6A;而要求的是I2和R2,联想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已知I总,所以可求I2=I总-I1=1A-0.6A=0.4A再根据R2=U/I2=6V/0.4A=15Ω

三、明确解题思路

其实物理计算思路归纳起来,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纵向思路,一种是横向思路。

纵向思路就是用研究对象的其他物理量与未知物理量组成的公式来求未知量。首先联想已知量与未知量共同出现在哪个公式中,然后把公式变形成未知量单独放在左边,根据等式右边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

另一种是横向思路就是利用同种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等式来求未知量。比如求电压,那么就想一想所求的电压和其他用电器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其他的电压是否都可以求出。

再以浮力为例,浮力计算尤以灵活多变著称,解题思路似乎很多,学生不易掌握,是物理计算中的难点。如果用上述方法,就能充分体现出思路清晰的特点。我们一旦判断出物体受到了浮力,第一种纵向思路—阿基米德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只要已知G排或m排或同时已知ρ液和V排,就可以直接求F浮。万一这三组数据都不知道,那么就考虑横向思路: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是平衡状态,若是平衡状态就进行受力分析,受到哪几个力,这几个力平衡,得到浮力与其他力之间的等式关系,求出浮力。

平衡状态大致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漂浮或悬浮F浮=G物;

二是称重法平衡(吊浮)F浮= G物-F拉;

三是压浮平衡F浮= G物+ F压。

例3. 将一体积为0.1m3的蜡球轻轻地放入一装满水的容器中后,从容器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为0.08m3,求:(1)蜡球受的浮力为多少 ?(2)该蜡球的重力是多少?(3)蜡球的密度是多少 g/cm3?(g取10N/kg)

分析:首先判断出蜡球受到了浮力,ρ液和V排都已知,可以直接用阿基米德公式求F浮。

要求蜡球的重力,先从纵向思路考虑:G球=m球g,m球未知,m球=ρ球v球,v球虽然已知,但ρ未知;所以只有从横向思路来考虑,G球是力是否与其他力平衡?先确定蜡球的运动状态.从蜡球体积为0.1m3,而它使装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水的体积为0.08m3,所以球在水中漂浮,处于平衡状态,所以蜡球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得出球重和球受到的浮力应相等。

求蜡球的密度没有横向思路,因为蜡球的密度与其他物体的密度都无关;纵向思路,ρ球= m球/ v球,v球已知,m球= G球/g解:(1)

(2)因为蜡球在水中漂浮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得

G球=F浮=800N

(3)

若不是求浮力而是其它量,一般要综合纵向和横向这两种思路,先用一种思路求出浮力,再把浮力代入另一种思路的等式中求出未知量即可。

当然纵向涉及的公式可能不止一个,如密度ρ,ρ=m/v F浮=ρ液gV排,也可以由两个纵向的公式相结合来求未知量。

例4.如图所示,装有少量细沙的长直平底玻璃管漂浮于水面.玻璃管的底面积为5×l0-4米2,浸入水中的长度是0.1米.求:

(1)玻璃管和细沙总重多少?

(2)当向水中撤入一些食盐并搅拌均匀后,玻璃管向上浮起0.01米,此时食盐水的密度多大?(ρ水=1.0×l03千克/米3,g=l0牛/千克)

分析:(1)求总重,质量无法求,所以只能用横向思路。玻璃管漂浮受力平衡,总重和它受到的浮力相等。(2)求食盐水密度,没有横向思路;纵向思路ρ盐水=m盐水/v盐水其中m盐水和v盐水都无法求;撒入食盐后F浮′=ρ盐水V`排g撒盐后玻璃管仍漂浮,浮力仍与物重相等,而V`排也可求出。

解:

四、解物理题的一般原则

在解题过程中,有些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

1.不同物理量不能相加减,单位不统一不能代入公式相乘除。

2.公式的同一性原则,如欧姆定律中的R、I、U三个量必须是同一用电器同一时刻的物理量。

五、回顾解题过程,总结解题经验

上一篇我们一起走

下一篇最开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