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峙的意思范例6篇

对峙的意思范文1

努力的“丑小鸭”

其实,从2007年到2009年,繁峙县已连续3年被山西省爱卫会授予“山西省卫生县城”荣誉称号。然而繁峙县的决策者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为了更好地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时任繁峙县委书记的武宪堂在提出繁峙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构想后,得到了忻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要以壮士断腕之勇气,开晋北之先河。”自此,一场改天换地、全民参与的“创卫”攻坚战在繁峙县率先打响。

2010年,繁峙县举全民之力,集全民之智,并以“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常态”,开始了这场繁峙县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经过近一年的扎实工作和艰辛努力,繁峙县以“当年创卫、当年挂牌”的惊人成绩,获得了全国爱卫办授予的“国家卫生县城”光荣称号,同时县委、县政府也收获了上下干群的信任和拥护。

如今已是忻州市副市长的武宪堂跟记者聊起当时创卫的缘由时说,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不单纯是一项卫生工作,而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抓手,是推进向绿色发展转变的加速器,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一种方式,为的是让这一方水土的人们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不仅县城要创卫,还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创卫成果。”繁峙县委书记范波涛认为,“国家卫生县城”是繁峙的品牌和形象,其影响和价值无法估量,既要珍惜、保护,同时还要有拓展、有延伸。

“2013年繁峙县的砂河镇创卫就是延伸。”繁峙县卫生局局长王兆平讲道,目前县里已有近20万人享受到了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好处。“接下来繁峙创卫还将继续扩展,要让全县27.34万人都享受到创卫成果。”

繁峙,不凡

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凝聚全县人民群众的力量,珍惜民心民力,在基础较差、机制缺乏的困难条件下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的“创卫路”。

“创卫是一项系统工程,起点高,规模大,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当然,一开始也有不少人表现出了畏难情绪,比如清除陈年垃圾、粪坑改厕、拆除乱搭滥建等都是大动作,不知道怎么做。”但是,武宪堂认为,创卫不怕问题困难多,就怕思想认识不到位。为了解除干部们心中的思想疙瘩,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门召开各级层面会议,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为保证“创卫”活动中不走过场,繁峙县坚持“一把手”负总责,所有机关干部分别加入市容保洁、市场整治、健康教育、爱卫教育、除“四害”等工作组,形成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包点干的网格化管理,确保不漏掉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死角,不留下一个盲点。

创卫是一项利民、为民的工程,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卫生保洁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抓手和载体。要创卫,必须真创卫,创卫是为民,而不是作秀,不要为了创卫而创卫;要创卫,必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卫要上下一心,众口一词才能众志成城;要创卫,必须大员上阵,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创卫,必须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支持,创卫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要创卫,必须得到省卫生、城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半途而废。

特别是当时在繁峙县挂职的县委副书记尚建军,被县委任命为繁峙创卫指挥部的总指挥。正是这位“临时工”不惜牺牲双休日,亲自了解每个地方的情况,解决一个又一个“创卫”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以实际行动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合力,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干部开始在创卫中脱颖而出。再加上前后任领导的“无缝对接”,当地的老百姓不仅理解、支持这项工作,还主动与干部们协同作战。

数字见证成果。创卫期间,繁峙县对城区主要街道进行了改造,硬化80多条小街小巷;彻底清除街头小广告和“牛皮癣”18000多条;新建5个便民市场,使全县市场总数达到8个,彻底取缔了马路市场;对213户“五小”行业和公共场所单位进行了达标改造;新建、改建24座公厕,在城中村改造了3500多个无害化卫生户厕;对火车站站前广场进行了改造,并新建了候车室;滨河公园向西延伸1.3公里,与新建的县城西环路相对接;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等。

以制度固成果

如今,走在繁峙县城里,已看不到所谓的“污水横流靠蒸发,垃圾遍地靠风刮”的“惨烈”景象,不仅垃圾不见了,管网也悄然入地了;公厕建起来了,市场也规范了,俨然一派城市景象。

忻州市委、市政府曾提出,要及时总结提炼创卫工作中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坚持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标准理事,抓好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那么,近年来繁峙县又是如何将“创卫”成果保持得这么好呢?

对峙的意思范文2

群众救亡歌咏运动的广泛开展,需要不断提供歌唱材料,为此,巍峙同志及时编印了歌集《大众呼声集》,该歌本收集了新的反映人民生活和要求的歌曲创作,同时还介绍了苏联的歌曲作品。歌集的出版不仅为歌咏团体提供了歌唱材料,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歌咏运动的开展。

在开展群众歌咏运动的同时,巍峙同志也积极从事群众歌曲的创作活动,他为孙师毅同志的词作谱曲的《上起刺刀来》,就是当时传唱的有影响的歌曲之一。在从事歌曲创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开展音乐理论活动。在文学界提出“国防文学”的同时,巍峙同志在七君子之一沙千里和徐步主编的《生活知识》月刊中,发表了题为《国防音乐必须大众化》的文章,文章指出“关于歌曲的写作,除了在原则上是要有力地反映现实外,同时要写得非常通俗,使农工商学兵,老女都能懂得;只有大众能明了歌词的意义,才能形成大众一致的救亡意识”。又说“单是歌词的通俗还是不够的,难唱的旋律也会限制歌曲的流传”。这些话尽管是对当时的创作而言,但它涉及音乐的群众化和音乐家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上个世纪卅年代在上海开展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在反动派和租界当局的限制监视下开展的,需要坚毅的意志和灵活的手段,巍峙同志在当时就展现出这样机智灵活的对敌斗争方法,是他聪明才智的体现。

后来巍峙同志去了延安,直至建国后他担任了文艺团体以及文化部门的诸多领导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整理和挽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巍峙同志还担任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副主编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的主编,直至编纂完成,期间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巍峙同志在创作上非常愿意倾听不同意见。记得在创作《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曾征求我的意见,原作中的E调2/4 6 5|3 6 5|我建议改为6 5|3 5|这样比较简单有力,他听后欣然接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峙的意思范文3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社会;辩证;道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90―02

现代社会,对于阴阳五行说,有热衷的、有怀疑的、有鄙夷的,而之于我,我只想说一句: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而不是迷信,更不是巫术。

1 什么是阴阳五行: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点类似于现在说的矛盾双方,这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阳代表事物的刚性、外在、向上、运动、简明、积极的一面,阴象征事物的阴柔、内在、低下、静止、细腻、消极的一面。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分析:木指事物的萌发、成长阶段;火指事物的鼎盛阶段;金指事物的衰退阶段;水指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土的终结与水的终结是两个概念。水的终结是整体意义上的,土的终结是阶段性的。所以五行并非表示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象征事物发展的状态。五行表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时间意义上概括。

2 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1]: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现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觉的辩证法思想,它以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进下孳生、开展和变化;并以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根本的物质是组成世界不可短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随后现代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现代的地理学、气候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帮助下开展起来的。

2.1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一对范围。阴阳的最后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随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形态的躁动和安静等。中国现代的哲学家们进而领会到自然界中的所有景象都存在着互相对峙而又互相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峙和互相消长的物质权力,并以为阴阳的对峙和消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进而以为阴阳的对峙和消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以为,世界是物质性的全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而对峙的单方又是互相一致的。阴阳的对峙一致运动,是自然界所有事物出现、开展、变化及消亡的基本缘由。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说,阴阳的矛盾对峙一致运动规律是自然界所有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自身就是阴阳二气对峙一致运动的后果。

阴和阳,既能够表示互相对峙的事物,又可用来剖析一个事物外部所存在着的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普通来说,但凡猛烈运动着的、内向的、上升的、温热的、亮堂的,都属于阳;绝对运动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冰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上司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能够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需是针对互相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践意义。假如被剖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一致体的两个对峙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绝对属性及其互相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这种绝对性,一方面展现为在一定的要求下,阴和阳之间能够出现互相转化,即阴能够转化为阳,阳也能够转化为阴。另一方面,表现于事物的无穷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包括阴阳对峙、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2.2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现代人民在临时的生活和消费理论中认得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根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人间所有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根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互相滋生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不停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静态的均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根本涵义。

按照五行学说,“木曰曲直”,但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酣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养、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实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类事物和景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辨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以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能够说明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络,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能够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均衡被打坏后的互相影响。

西医学使用五行学说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效,解释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医治。中科院曾邦哲的构造论以为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剖析,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衔接模型,因此称之为超稳态构造模型。

3 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重要解释事物对峙单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解释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西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根底;都是从微观自然景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办法,来剖析、探讨、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类关系,并指点临床辨证与医治。

4 阴阳五行的最新训诂与解析:

纵观整个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道”,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宇宙的本源,它超乎物质和意识之上而存在,因此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他的描述都不过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西方人从“道”的物质性出发,曾经断言宇宙中肯定存在一种基本物质“以太”,并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学试验,企图证实这种基本物质的存在,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道”其实是超乎物质而存在的,它既是物质又包含物质,既拥有物质的一切属性同时又包含一切超越物质属性的更无限宏大的内容。那么这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的根源了。

很多人以为只有道教才谈“道”才说“阴阳”,其实这是很肤浅的认识。“道”的世界观是中国古老哲学之总纲,后来诸子百家包括道家的思想都只是在这个总的世界观基础上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道”的世界观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它是辩证的、合乎规律的,它涵盖了直到今天一切辩证思维体系的全部内容并有比现代辩证法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精致的形式和更加精巧的运用方式。

5 现代社会中的阴阳五行[2]: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老的辩证法,它有比现代辩证法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精致的形式和更加精巧的运用方式。

“阴阳”其实就是“矛盾”,从高处看他们没有不同的地方,但在进行具体运用时,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矛盾论”思想体系比“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显得要单薄和肤浅。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中,“矛盾”双方是没有具体的属性差别的,“矛盾”只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中,“阴阳”却不仅体现事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对矛盾的双方进行了属性的规定。比如:上是阳下是阴;左是阳右是阴;山南水北是阳,水南山北是阴;脏是阳、腑是阴;热是阳,冷是阴,日是阳,月是阴……等等,这种规定使我们观察事物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直观整体认识。因此阴阳又是对事物内部各方面最初步的人为属性标记,就像在实验室将指定标本固定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样。而“矛盾”专指“对立统一”性,不具备这种细致的标记功能,它只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并没有进一步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做好属性标记而便于直观的观察研究。

“阴阳辩证思维”不仅在划分对立双方的属性方面非常细致,而且在运用方面更加精巧,在阴阳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古老东方先哲们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详细过程,进一步将事物的属性划分成“金、木、水、火、土、空”六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春秋时期又因为某种原因,减去其中的“空”而使得这种划分变成今天的“五行”格局,并将事物内部的关系根据“五行”的规律,进一步划分成了包括对立(即矛盾)在内的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这些连续变化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清晰观察现代辩证法中有关“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具体过程了。

其实“空”的失去是可惜的,“数子”有了“零”的概念以后才有了无限扩展的数学天空,“空”也一样,失去它是阴阳辩证思维体系出现的倒退。

在现代辩证法中我们看不见这个细致的转化过程,只有一个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概念,而在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中,我们可以看见从冲(对立)、半冲、刑、克到生、半合、合的完整转化过程。所以说阴阳五行学说要比现代辩证法更加精巧和精制!

在这个体系中“阴阳”是本质的东西,是纲,存在一切系统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五行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当阴阳相互转化的时候,事物的五种组成属性的演变过程正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不知道司马南先生、何祚庥院士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本质的,我们的祖先早已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如此精妙的辩证认识世界的理论体系而不为今天的人们所重视,这是一个悲哀。

参考文献:

对峙的意思范文4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第17天,《中国城市经济》对周干峙院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永远不能忘记的唐山大地震

《中国城市经济》: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类似灾难就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据了解,您作为第一批技术人员在震后第6天就赶到灾区。

周干峙:当时重建的工作落在国家建委下的城市建设局头上,我当时是这个局的规划处处长,局长是曹鸿滔。昨天我还去拜访了他,今年九十多岁了。地震以后一个礼拜我们就到了唐山,当时大家都很积极,建设局几乎倾巢而动,“唐山重建小组”的成员还有河北省建设厅组织的河北省各市的一些建设规划力量,那时的技术力量非常薄弱,河北找不到什么很有经验的工程师,整个唐山市只有规划科科长赵振中是唯一一个了解规划专业的人。

《中国城市经济》:当时灾区的条件一定很艰苦,您和同事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周干峙:当时没有地方好待,大家就在飞机场跑道边上搭了帐篷住下。为了了解地震的损失跟地震恢复重建的选址情况,我们局的车队里天天有车子来往唐山,住飞机场帐篷的经常跑北京,有些事情回来汇报,要弄清楚地质构造、断裂带,要找地震局、地质部,与地质部的工程师会商,给图纸,来来回回。唐山到北京的国道,我们不知走了多少回。

《中国城市经济》:到了唐山后,灾区给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周干峙:所有的地震都是非常可怕的,可怕在于一瞬间你所看到的景观全变了。我们一到唐山灾害现场就闻到一阵奇臭,后来才知道是一个肉制品的冷冻库,在河边上,地震以后没电了,肉全腐烂了,味道几里外都能闻到。找埋人的地方都来不及,路边都是一个一个小坑,很浅浅地埋上去的。后来又集中重新掩埋过一次。可见那时候的紧急状态。

《中国城市经济》:您是第一次到唐山吗?

周干峙: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唐山。建国后建委就在全国各地搞城市规划的调研,为了推进城市建设,我们在50年代开始搞重点城市的调查研究,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考察唐山这类二线城市,我已经到过唐山好多次。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都知道唐山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达到24万之巨,造成这样后果除了天灾外,是否也存在建筑设计等缺陷?

周干峙:那个时候的唐山还没有很多高层楼房,但死这么多人,问题主要还是出在建筑结构上。当时,绝大多数楼房包括平房,都使用了预制楼板。墙砌起来以后将预制楼板两头各十公分搭在墙上,没有其它固定措施,结果一遇地震就垮下来了。因此,建筑的设防标准非常重要。

《中国城市经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千头万绪,当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周干峙:首先要解决喝水解决救人。为什么规划重要,因为哪里埋着水管,是多大的口径这些资料全都掌握在规划人员的手里。再就是临时建筑的搭建,这个临时建筑还不是几个月的过渡,比如说当时天津的临建普遍住了四五年。

《中国城市经济》:接下来的工作是怎样开展的?是否有个先后主次的问题?

周干峙:你说的没错。弄清楚了损失的面积损失的工程量,哪些地方可以用,哪些地方不能用了。震中位置,就是路南区、老京山铁路以南的小山地区,因大量压煤、震毁严重、工程地质条件差,是肯定不能用了。但是上面的铁路、火车站怎么办?我们把情况向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汇报了,结合各个专家意见,当时确定了新唐山分点重建的规划指导思想,实行规划、设计、投资、施工、分配、管理“六统一”,按“先、后中心,先地下、后地上,先住宅、后其他”的顺序组织施工。

《中国城市经济》:据说,重建唐山的讨论一开始,就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将原有的城市放弃,异地进行建设,一种是立足于原有的城市,原地进行建设。最后,第二种意见占上风。

周干峙:不是这样的。应该说,那时候救灾重建规划效率真是非常高。几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争论。没有个人之争、权力之争、部门之争。集体主义意识很强,大家都很关心全局。当时我们进行了很认真的勘查,看了一圈下来,大家就都明白了,完全在原地已经不可能了。震中在市区南面,东矿区灾情轻一些,房子也全倒了。这两个方向被否决后,接下来只有是向西向北,但是向北马上就是陡河电厂,也没有太大余地,西边是飞机场。选来选去,最后选的是我和吴良镛先生两个人定的,在丰润东面建城,同时,城市用地向北、向西适当扩展。这样一来,新规划就成了鼎足而三的一个局面:老唐山、正北10多公里新唐山、再向东是东矿区,三角形,中间是陡河电厂,留了一些环保绿地。

《中国城市经济》:在唐山重建过程中,您觉得哪些经验值得认真借鉴的?

周干峙:在汇报唐山地震恢复重建的时候,我们还画过一张二十万分之一比例的区域规划图,我们汇报不完全讲唐山,还讲京、津、唐地区,这张图上有北京、唐山、天津,还有燕山山脉。我当时跟吴良镛先生讲,这是我们国家很早的一张区域规划图了。这张图考虑到城镇要均匀分布,城市大小得当。可以说当时的规划已经完全是就城市论城市,已经有了区域的观点。30年以前,这个观念已经很不落后了。

《中国城市经济》:后来您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参与天津震后重建的?

周干峙:唐山地震中人员伤亡最惨重的是唐山,经济上最惨重的其实是天津。1976年国家注意力都在唐山,三年以后,建委主任谷牧去天津大吃一惊,看上去太破烂了,就又派工程组到天津去,我就从唐山到了天津做规划,我根据天津重建规划做了个预算,报了24.6亿元,国家把这笔钱批下来并分三年给,天津重建就全靠这笔钱了。

汶川地震破坏力远大于唐山地震

《中国城市经济》:当前,有多个观点认为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大于唐山地震,有些观点是从经济损失分析,有些是从地震区域范围比较,您对此有何见解?

周干峙:这次汶川地震损失和影响力大于唐山地震是个不争的事实。就地震的惨烈程度而言不亚于唐山地震,从破坏力看也远远大于唐山。目前我们所能了解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城镇,如果加上农村,估计损失会更大一些。

《中国城市经济》:造成这种结果是否与两个地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有关,比如唐山处于平原地区,汶川处于山区?

周干峙:应当说有这个因素,但还要更复杂一些。我认为三个方面决定了汶川地震的后果比唐山严重。首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汶川虽处于山区,但决不是一般的山区,因为它周围山的高度一般在3000~4000米,最高到5500米,而且坡度也非常大。从电视画面看,有些地方的地形地貌的改变非常巨大,很难看出原来的模样。发生大规模坍塌和滑坡的地方,植被完全破坏,恢复起来绝不是一朝一夕。相比较唐山毕竟处于平原地区,不存在这些问题。其次是水利设施的破坏。这个地方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近些年修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水库,现在一震,不仅自身受到破坏,而且还对下游产生威胁。此外,还形成很多堰塞湖,这段时间我们的主要精力就放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下游的绵阳城区就不得不紧急疏散市民才能保障安全。第三就是交通设施的破坏。汶川的道路在修筑的时都是顺着山势水势在峡谷里一点点挖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在笔陡的山腰上生硬地辟开一条路,结果地震中很容易被滑坡泥石流中的巨石将路堵塞,有的地方被堵上千米,依靠人类的力量是很难一下子清除掉这些下来的石头。唐山地震,路坏了,把废墟扒开就能走,这里的情况严重得多。而人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水利和道路的严重破坏也决定了汶川震后重建的复杂性。

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中国城市经济》:汶川地震对您个人有哪些触动?

周干峙:这次地震让我很心痛,损失这么大。同时也很感动,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体现了全民族的凝聚力。得知消息后,我很着急,也很想去灾区。

《中国城市经济》:汶川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第一时间号召全国人民协力抗灾救灾,行动迅速,效率非常高,信息披露也透明公开迅速,受到了海外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国外应对此类灾难的情况看,我国此次抗灾救灾的特点是什么?

周干峙:可以说,发生在中国的一切,国外根本是学不到的,这次救灾是极其有力、极其成功的。我们这样的凝聚力,我们这样的效率。我们能够调动十几万的军队,别的国家是很难做到的。这叫什么?这叫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是中国了不起的地方,要感谢社会主义制度和坚强有力的领导。没有这些前提,要实现这样的抢险救灾成效,根本不可能。有人把计划经济说得一无是处,现在地震了就看出来它的长处。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招标,谁去。我们需要市场经济,但是把市场经济说成是万能的是不对的。我这个观点是非常明确的!

震后重建是个特殊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

《中国城市经济》:对于当前灾区重建来说规划部门能做什么?

周干峙:我认为首要问题就是要弄清楚灾害的损失情况。一个是地质条件,一个是工程地质条件,这两个还不是一回事。地球内部自身是活动的,历史上就留有不少痕迹,所以要弄清下面断裂带的情况。这次汶川大地震的地方就处于两大大陆板块碰撞带,也就是所谓的龙门山大断裂带,而且这个断裂带很长,一直延续到德阳、广元、汉中及西安。这也就是离震中很近的成都为何受影响小的原因。对于规划部门来说,震后一定要早介入,这样可以亲身经历受灾情况,看到损失情况,目睹清理过程,才能把损失的账算清,为下一步重建做好准备。要将临时设施与永久设施相结合,把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统一,统筹考虑规划措施。

《中国城市经济》:此次汶川地震对于我国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有哪些启示?

周干峙:目前全国城市设防等级分为12度,地震分为9级。唐山地震后北京的设防标准是8度,汶川我了解大概是按照6度设防,而且很多建筑实际上还没有按照这个标准设防。特别是中小学校教学楼坍塌造成巨大人员伤亡,令人痛心。如果按照设防标准,预制楼板的坍塌应该是连续的,因为中间应该有个焊接点,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块分离开的,显然设防标准没有达到。因此,我认为国家和地方要补充制定、修改建设标准,公共建筑、中小学建筑不但要加强一般意义上的防震,而且还要做到比其他的建筑更结实,在大灾的情况下,这里要成为避难所。而且,对于城市来说,居民区的密度和楼高必须控制。这次地震提醒我们,再也不能以城市的短期利益、开发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一定规模的居住区必须留出“救命用地”,不然,真正遇到地震真的连个跑的地方也没有了。

《中国城市经济》:这次地震中我们看到有些靠近山体的建筑受损严重,有些村庄甚至被大山泥石流和滚石掩埋,对于这些的确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灾后应当有怎样的安排考虑?

周干峙:没有到现场,我无法做准确判断。如果仅从表面现象看,有些地方的确是不适合再建建筑。此外,灾区的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死了一半,没有那么多人了。还有就业问题,农田尚在的农民可以生存,没有农田的干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移民问题。还有就是城镇的布局,须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必须尊重地质情况,不能看表面现象。如果按照目前已知的地质条件,汶川这个地方就不应该成为县城,因为它很明显地处于断裂带上。还有就是不应该再往里增加新的企业了。矿业可以。

《中国城市经济》:说到这里,我们觉得灾后重建涉及点多面广,非常复杂?

周干峙:是这样的。前一阶段抗震救灾的任务是救人。目前就涉及到重建问题,但所面临的任务绝非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既要有快速有效的解决方式,也要有长远的考虑。现在主要解决堰塞湖的问题,估计大的至少也有几十个,直接威胁到下游城市的安全。况且,城乡规划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选址到规划,有多少地可以利用,还要根据地方的具体承载能力决定去留多少人,还有各个行业的产业问题。还有就是生态环境被改变了,地质条件被改变了。没有水利规划,人怎么生存,没有交通规划,如何与周边联系。这就决定了除了城乡自身系统以外,与其紧密相关的生态、水利、道路等三个大系统必须要考虑进来。用系统工程来讲,这是个特殊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光做城市规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在全国几十个规划单位等在那里要规划任务。不了解具体情况,不了解地质情况,怎么搞?这个重建规划绝不是看看表面现象再画画图纸就行的。由于系统的开放性,所以各个有关部门包括规划部门,需要连通交流,互相影响,协作好。

对峙的意思范文5

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状貌的时代悄然而至,站在这个文化勃兴的时代长廊,我们没有理由回避那些最为活跃的文化类型。青年亚文化,无论从其承载、消费、再生产环节看,还是从其不断涌现的态势看,它都是当代中国文化版图不可或缺的地标。“研究个体心理,就是要分析个体在其身临的社会条件和具体情况下的活动。”[1]我们首先要清楚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界定。普遍来讲,传统文化接受群体大多是80年代以前的人群。而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则是80年代之后,具体说就是所谓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间产生的心理对峙原因分析如下。

一、童年经验的排他性

童年经验,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它是一个人在童年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各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印象、记忆、意识等等。这一元素不仅是人认知积累的来源,更对个人的心理发展,即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两种文化接受群体心理对峙的原因。

传统文化接受群体的童年时期所接受的文化多是道德、教条、伦理等等,这些文化也就潜藏在他们的内心,当他们对外在事物进行批评时,就会本能地显现出这些童年经验的迹象。因为随着他们后天的知识积累这些经验会随之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既定观念,致使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有了一个“标准”,对于不满足“标准”的事物本文由收集整理便会一定程度上的排斥。而“青年亚文化是由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2]青年亚文化的属性特征几乎与传统文化是对立的,所以会被本能地排斥。而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多出生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时代,他们受物质享受的影响极大,致使陷入一种“迷狂”,又由于与前者相同的原理,他们大多本能地排斥传统文化,或是无法使其成为他们的中心兴趣。

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观点说:“一个人的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段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现出来,但是其力量却丝毫不会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3]将人的童年经验可以看作是一种内心潜力,当人们的主导观念受到充斥时它便会发挥作用,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力量去抵制外侵的与观念不符的事物。所以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必会因此而形成心理对峙。具体说来,这就是二者童年经验的对峙所导致的。

二、恐惧感下的自保心理投射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真切地热爱某种事物时,当有人试图推翻甚至威胁到其存在和发展时,便会本能地站出来保护它们,而且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这是心理保护机制的一种变式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从这一角度讲,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与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的心理对峙就是源于彼此的自保心理对对方的投射。就像两个对立的学派为了自身不被对方驳倒,就要不断地去攻击对方,并认为对方是“错的”,把对方看成是自身所不能接受的某种事物。同时,传统文化接受群体也存在一种恐惧,即他们担心后生群体对新文化一味地沉迷接受,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淡化而失去主流地位,甚至在几十年、几百年后可能会是传统文化的末日。因而他们要去抵制亚文化以自保。而青年亚文化接受群体则是受于传统文化对其的压制和批判而同样地进行自我保护。

三、个性干涉下的抵触

对峙的意思范文6

一、对峙源于菲律宾的误判

在侦察机发现黄岩岛附近中国的渔船后,菲律宾巡逻舰“德尔皮拉尔号”4月10日慢悠悠地驶抵黄岩岛海区,准备抓扣中国渔船和渔民。附近中国海监船及时赶到,横在渔船与军舰之间,菲律宾抓捕行动失败。消息传回菲律宾国内,政府官员和媒体渲染这是中菲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对峙。其实,菲律宾海军和执法人员在南海对中国渔民下狠手早已有之。2000年5月26日,琼海市01068号渔船在南沙海域作业时,船长符功武被菲律宾海军无理打死,其余7名船员被菲军抓扣,中方对此类事件很少有过激反应。

此次对峙发生后,中菲互派船只到事发海区,双方召唤对方外交官员,以示抗议。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时而表示中菲关系重要,时而又认为不能容忍中国在该海区的活动,提出要把与中国的官司打到国际法庭上去。事发后,中国稍有犹豫,但很快打出组合拳,除外交抗议外,还进一步强化海上执法力量的存在,并小试“香蕉战”效果显著,显示中国保卫黄岩岛的意志。

此次对峙至今,菲律宾至少犯了两个判断错误:

第一,菲方认为,中国不会在该海域对其抓捕中国渔民和抢劫行动做出除外交抗议以外的其他行动。但事实是,2007年以来中国海上执法力度大增,海监、渔政船积极参与到维护海洋权益斗争中。对峙后,中国石油企业公开在南海相关区域招标;中央批准建立三沙市,不但拥有行政管理权,而且还拥有军事力量。这种政策调整让菲律宾难以适应。

第二,菲方认为,中菲间纷争升级,美国会伸出救助之手。美国亚太政策调整对地区国家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回顾2008年前的南海形势,总体是平稳的。此后,奥巴马政府官员发表重返亚太言论,南海矛盾升级,美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利用地区旧有领土或海洋权益纠纷,挑起地区国家与中国的对抗,美国从中渔利。地区国家感觉到中国强大后的压力,希望找靠山保持其在南海既得利益。菲律宾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它与美国有悠久历史关系,包括总统在内的现领导人受的是美式教育。但对峙后美国的表现却让菲律宾失望,4月30日美菲2+2会议后,美国只对菲律宾拨出3000万美元援助款,连菲律宾官员也认为如此援助太少。

黄岩岛对峙发生在中国海洋政策出现调整、美国重返亚太且重点经营东南亚地区以及菲律宾急于固守南海所占岛礁和海域的大背景下,产生“最为严重对峙”是有关国家还没适应新环境、靠惯性思维来对待南海争端的结果。

二、对峙事关中美菲三方

表面看,黄岩岛对峙是中菲两国争端,但中菲谁都不能把美国真正排除在南海之外。中国长期坚持通过双边与谈判途径解决南海岛礁和水域争端,包括“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不允许美国参与谈判过程。某些国家认为,这种立场代表了中国的焦虑,即南海问题国际化将使中国面对众多对手,最终中国失去南海的主动权。因此,中国始终排斥美国等域外国家的介入。目前最大挑战是,中国手中有何政策能保证其阻止美国的卷入。在高调重返亚太后,美国“再平衡”的目标已锁定中国这个企图打破亚太地区旧有平衡的国家。要想让美国不插手南海事端,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菲律宾则希望美国能为其撑腰,据守甚至扩大其在南海的利益。美国出于其战略利益考虑当然不会轻易离开南海。

1.菲律宾。对大多数东盟国家来说,它们长期采取“二元外交政策”:一方面,对中国保持着强劲的经贸往来,经济依靠中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坚持不贬值人民币,对东盟尽快走出危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支持作用。此后,中国和东盟国家关系得以全面提升。

第一,中国当前是东盟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额达到3628.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4%。按照总理的设想,到2015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可达到5000亿美元。菲律宾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2011年8月,在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访华期间,中国与菲律宾签署上百亿美元的合同。但这位带中国血统的总统尽管在华期间访问祖地并说了很多好话,但一回马尼拉他就开始向中国发出不寻常的语言。

另一方面,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东盟国家又担心安全受威胁。1986年,马来西亚出版迈克尔・亚胡达的小册子《中国》。他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阐述中国令他国不安的原因。在安全领域,东盟国家愿意与美国合作,包括采购武器装备,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尽管可诉诸经贸手段对付像菲律宾和越南之类国家,但时至今日中国依旧保持着克制,因为中国非常清楚,域外国家希望中国与东盟国家把关系搞僵,它可从中渔利。中国不可能轻易地向东盟国家进行国家战争,但存在着冲突的可能。1988年3月14日中越海军赤瓜礁冲突,其实是局部摩擦失控后的结果,并不是国家战争。在审视中国对南海的政策时,我们必须把国家战争和地区冲突区别开来,把现实战争与口水战区别开来,这样才有可能控制危机升级。

第二,中国维稳与美国国会介入。菲律宾认为,中国在维护南海权益方面一直在退缩,很虚弱,特别是当中共2012年十开幕前,维稳会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中国不可能在南海动武。在总统阿基诺眼里,中国不会打第一枪,因为它要考虑形象、声誉、国内发展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2012年4月,阿基诺总统在记者会上指出,就“目前形势来说,中国不愿意运用武力解决南海问题”。他指出,“来自北京的新抗议只是口头上的,不代表北京方面真实的意图”。与此同时,菲律宾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前国防部长、现议长恩里莱在国会听证会上指出:“一旦南海问题升级,我们不可能不把它国际化。这是为什么中国不敢对该地区军用舰艇开火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还有同样重要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存在于世界上。”他继续说:“如果中国真敢对这一地区的任何军舰开火,那它将适用于《共同防御条约》范畴之内。”在恩里莱看来,不但有美国给菲律宾提供保护,而且中国是爱面子国家。他说:“如果中国敢开火,那就让它显示出一个扩张式政府和社会的真面目。我认为中国不愿意在世界上显露出如此形象。”显然,菲律宾政府把中国动武的可能性排除在其决策之外。

错误判断导致菲律宾的错误行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把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关系当成是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对侵犯中国南海权益的国家采取忍耐和克制姿态,希望采取通过走经贸合作道路接近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外交政策。但中国的克制和忍让并没得到相关国家的理解。相反,部分国家始终认为中国是软弱的。而且中国在当前集中于国内经济建设时期不会对在南海的蚕食采取过激行为。

持续数月的黄岩岛对峙已显露出初始结果:中国已牢牢掌控着这片水域和岛礁,但菲律宾并不死心,也不会或不敢承认在这次对峙中的失败,因为对阿基诺来说,承认失败就意味着现政府的无能,最终只能提前下台。中国会继续在黄岩岛对峙中保持克制与忍耐,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继续“软弱下去”。2012年5月由《环球时报》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在中国七个大城市中有78.5%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动用武力维护国家,31%认为南海会爆发战争,28.6%选择武力收回被占领的岛、礁、沙洲。这项民间测验并不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反映,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形象、责任以及国内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领土完整的问题。

2.美国。4月美菲2+2会议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重申美国的立场是一贯不变的,美菲双方讨论了地区安全形势,对朝鲜半岛形势发展和黄岩岛事件“深为关切”,尽管美方对争端不持立场,但“作为一个太平洋大国”,美方在航行自由、维持和平与稳定、尊重国际法等方面有国家利益,美方将与菲律宾就此保持密切接触。

但外长德尔罗萨里奥承认,美国在会议期间并没有给予菲律宾一个明确要保卫菲律宾南海争议海域的承诺。他指出,在义务方面,美国一直以来已经表明了它不会直接卷入领土纷争当中,美国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南海的纠纷,通过多边渠道和与国际法相一致的法律机制(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解决争端。

如果回顾一下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的双边关系发展,我们很容易解释,美国的这种模糊政策也许是其最好的选择。美国学者葛莱仪在她的报告“南海的武装冲突”中指出,从美国自身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利益考虑,这是最好的选择。首先,美国必须坚持利用国际法或原则来支持除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诉求。第二,美国应该保持其对盟友的义务承诺并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第三,美国应该保护其在南海的经济利益。第四,美国必须与中国合作。她指出,任何美国所卷入事件的影响和意义都是其他事件不能比拟的。美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来保证中美关系的稳定,从而继续保证北京能够在更广泛的地区和全球事务中进行合作,并把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当中。

美国的官员同样表达了这种关切。在美菲2+2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希拉里・克林顿重申对华立场。她说:“中美关系重要,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对我和奥巴马总统,而且是对美国人民和世界。我们一直在努力建造一种有效、建设性和全面的关系,从而保证我们找到一起工作的道路。就目前来说,一种建设性关系包括了坦率地谈论我们观点并不一致的领域。”

然而,尽管奥巴马政府始终公开声称不站边、不干涉,但是其立场已完全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上。美国声称,其南海利益是维持南海航行自由,不偏袒任何一方,支持通过规范南海行为的政治或法律文件,反对声索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各方在南海行动必须符合国际法。美国还声称,南海也是日本、韩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利益所在。奥巴马政府一直宣称,南海地区若出现形势紧张或不稳定,将危及国际航行自由和安全。美国还暗示,将启用同盟条约,保护菲律宾在内的地区国家。

2009年以来,东南亚地区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点经营区。美国利用地区固有的领土或领海冲突,鼓吹中国,以重新把到该地区,而地区国家出于据守既得利益考虑,积极与美国相呼应。美国的做法主要有三:

一是在南海周边巧立名目,租借军事基地,以点带面掌控南海。经过几年的经营,美国已经在南海周边国家建立起点状基地网,采取临时租用或部队轮换形式,平时在菲律宾苏比克湾、越南金兰湾、新加坡樟宜港和泰国的乌塔堡关键点建立起维修、补给设施点,战时美国可立刻进驻大规模部队。按来访部队协定,美国已经长期驻扎菲律宾苏比克基地;美国军舰在金兰湾获取了维修和补给等后勤保障服务;2012年秋天,美国的濒海战斗舰将进驻新加坡;在泰国的乌塔堡基地美国则用国家宇航局观测天气的名义避免了泰国敏感的政治。

二是加强与有关国家的军事交流,以期显示存在和兑现义务。两年来,美国明显地加大南海纠纷背景下的军事演习,其特点是:联手国家多,涵盖了菲、越、文、马等国,还把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拉入南海军演当中。针对性强,包括夺岛、登陆、保卫钻井平台等,如美菲军演中设立了“小艇登陆突击”和“两栖登陆突击”科目。演习靠近有争议的海区。美国与东盟官员来往频繁,东盟国家军政要员频访华盛顿,请求军援和安全承诺;美国军政领导人也频访东南亚国家。美国承诺将帮助菲律宾升级武器装备,建立最低限度的有效防御系统,“以达到共同的安全目标”。在美国指使下,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不断向南海渗透,日本自卫队和韩国海警分别参加了与菲律宾等国的军事演习,承诺为菲律宾提供巡逻艇,建立情报预警和军事培训。菲律宾则表示愿意让美国和日本等国进入南海,赞同美国把P-3C反潜巡逻机部署在菲律宾。目前,美国海军和陆战队每年在亚太地区至少参加170场军事演习,对该地区进行250次左右的港口访问。未来,美国将增加太平洋联合军演的数量,扩大军演之规模,海军舰艇不仅要访问太平洋港口,而且还将远赴印度洋进行港口访问。

三是强调国际法和自然地理环境为解决南海争端的依据。奥巴马政府在多个场合均表示,当争议涉及领土时,美国希望以和平的、符合国际法方式解决争端。国务卿希拉里声称,要以自然地理结构划分海域和岛礁归属。美国奥巴马政府强调,亚太地区国家应通过协调的外交方式,而不是强制、胁迫和冲突来解决南海问题。所有存在主要纷争的领土、海洋都应该依据国际法,特别是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解决问题,这明显放大该公约的适用范围和作用,也否认美国对二战后国际划界和归属的法理依据。同时,为干涉南海事务,奥巴马政府正在推动国会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理由是:美国“从这项公约中获益最大,超出任何其他国家”。国防部长帕内塔也指出,新防务战略强调从西太平洋延续到印度洋和斯里兰卡。“如果不批约,美国就放弃了行动最有力的法律基础。”

三、对峙涉及几对关系

要准确理解此次对峙的深刻含义,有几对关系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维稳与维权。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出于维护地区稳定和睦邻关系、保持负责任大国形象考虑,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维护稳定为主的政策,面对部分国家不遵守相关文件的做法妥协和忍让多于斗争,并希望通过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来缓和紧张局势。然而,这种忍让被部分国家视为“软弱”,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敢在南中国海有实质性作为。菲律宾和越南,不论是言还是行,是最具有挑衅性的两个国家。殊不知,中国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正如中国外交官员所说,“软”与“硬”都是外交政策。所以只看“软”中国,那会引来严重的后果。中国国家副主席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世界和平论坛上阐述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他说,将继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分歧、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在这里,维权是基础,维稳是条件。把维权放在基础位置,这是今后中国外交必须的抉择。

历史与现实。中国一直认为,南海相关岛屿和水域属于中国是历史定论。建国后,中国海上实力不支和海洋意识淡漠,多年里中国缺乏对海洋国土的经略。中国能在南沙占有一席之地,应感谢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建立海平面观测站的决议。中国承担第74号海洋观测站任务本身就证明,联合国也不否认中国对南沙岛屿和相关海域的。然而,现实是有关国家从1970年代后加大对南沙群岛的侵占,并加大对地区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的掠夺。历史证明是中国的范围,现实中却被践踏。这种时空差距是引来当前南中国海纷争的主要原因。

旧法理与新法律。当前,国际体制仍旧沿用二战后有关安排,它是以战争胜负来确定的,想变更并非易事。近年来围绕联合国改革,争取入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并未取得进展,关键是用战争打造的国际秩序不可能轻易发生巨变,二战后对领土安排也是不可能任意改变的。二战结束,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中国政府派出舰队接收南沙相关岛屿,行使,这是世人尽知的历史,中国不放弃对南沙拥有是国际法规定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改变南沙归属。

当前,几个声索国及部分国际法专家喜欢引用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与中国讨说法,特别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规定,成为声索国的主要依据,认为中国在该公约签字,就等于放弃历史主张,这显然是拿着新法律要讨已归属他人的财物。中国不反对使用《公约》说事,但《公约》不是问题的全部。菲律宾要把黄岩岛争端提告到国际法庭,它并没有百分之百把握打赢这场官司,因为法庭判案不是依据一部法律,它当然要考虑法律本身,也要考虑事实。

四、对峙影响深远而重大

黄岩岛对峙不论结果如何,都将成为影响国家关系、海洋意识、军事准备甚至地区新安全架构的里程碑式事件:

第一,将刺激相关国家重新思考南海政策,而中国必然要有应对。短期内菲律宾会把这种强硬态度维持下去。长远看,它会强化与美、日,甚至印度及东盟有关国家的关系,大幅度引进军事装备,以武力据守既得利益,还会在南海其他方向与中国展开争夺。其他国家,不管是南海声索国,还是地区外国家,也会对中国日趋积极的海洋政策做出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难度和成本。

第二,成为大国在亚太地区较量的风向标,南海非声索国的卷入会加深。实力上,菲律宾在几乎所有方面都不是中国的对手,但敢于挑战中国,除了战略判断失误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即大国介入。黄岩岛对峙正演变成大国间较量,尽管这种较量还是若隐若现。但中美围绕南海隔空喊话的频率越来越频繁。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承诺加强与菲军事合作,但公开强调在和领土冲突中美国不选边站队。不过,细品美国近期表态,会有别样感受,主要有二:一是不能动武,这显然是说给中国听的;二是按照国际法和地理环境解决争端,这是对菲律宾谋求南海争端国际化论调的重复。从美菲协议看,美国不承担保卫黄岩岛任务,有学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对峙如果演变成冲突,美国不会卷入,但这只是推测。事实上,美国卷入南海事态发展是肯定的,只是介入方式会不同,如向菲提供军事装备、情报和后勤支持,甚至会以“人道主义援助”为借口派军舰和飞机插入冲突地区等,这是多年来美国“环太平洋演习”的重点课目,中国对此要保持清醒。美国一直在强化亚太地区防范中国的安全体。地理位置上看,一旦中国军管黄岩岛,等于在菲以西海域撕开个口子,同时在苏比克湾外建立了堵截屏障,美国怎能放任不管?

日本最近几年在南海表现活跃,不但派兵到此海域联合军演,而且在黄岩岛对峙事件之后公开提出派兵驻守菲律宾,都说明日本愿与菲站在一起与中国抗衡。日本首相说,日本在南海有“重大利益”。不管这种利益何在,卷入对峙确实能给日本带来不少好处:一是借机进入南海;二是加强与菲军事合作;三是减轻中日纷争压力;四是向菲律宾出售军火。2011年底,日本政府解禁武器出口限制,可向除美国之外的第三国出售武器。由于历史原因,地区国家对日本制造的武器保持谨慎,而菲律宾与中国在黄岩岛对峙正好给日本机会,无孔不入的军火商除“慷慨”向菲赠送巡逻艇外,大宗军火交易还在后面。

对菲律宾来说,当然乐见美、日等国卷入对峙事件当中。但殊不知,大国怎会为菲火中取栗?更何况把大象拉到甘蔗地,让它们搏斗,遭殃的不仅是大象,菲律宾要承担的损失会最大,而参与大国角逐的小国历史上没有几个能得到好下场,更多的是成为大国的牺牲品或垫脚石。

第三,破坏东南亚共同体建设的进程,甚至导致东盟分裂。长期以来,建立东南亚共同体一直是东盟的愿望,也提出了日程表。共同体一旦建成后,东盟将从较松散、以经济合作为主体的地区联盟,变成成员国间政治与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各领域关系更紧密、实现一体化的区域组织。

但是,菲、越等国一直希望把东盟打造成能与中国就南海问题抗衡的地区同盟,抱团与中国“打群仗”。但东盟不是每个国家都是南海声索国,相反,对华都保持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关系,菲律宾等鼓动抱团对付中国是不现实的。黄岩岛对峙后,菲律宾领导人要东盟国家选边站队。然而,就连对华“强硬”的越南也没正面回应菲律宾,可见,建立对付中国的地区共同体的设想难以实现。2012年7月的东盟外长第45届会议因为菲律宾和越南坚持把南海问题列入其中而不欢而散,第一次未发表会议文件。南海问题已经把东盟的团结给割裂开来。

上一篇入党宣誓誓词

下一篇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