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范例6篇

老山界范文1

起伏不平的火山口绝壁提醒着人们,火山活动曾经多么强烈。75000年前,这座超级火山大规模爆发,喷发出3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等物质,浓重的云霾遮天蔽日,随之而来的硫酸雨和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地球上60%的生物(包括一大部分古人类)消失。此后,火山口坍塌,雨水日积月累,与地下泉水一起源源不断地汇入其中,形成了东南亚最大的火山湖――多巴湖,同时也缔造了一个土地肥沃、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看似宁静悠然的多巴湖底下,是一座休眠中的超级火山。

如果你看过讲述南美丛林中玛雅人故事的电影《启示录》(Apocalypse),可能会对生活在火山口里的土著——巴塔克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前不久火热上映的反映高山族同胞的电影《赛德克·巴莱》更让我心中一动,台湾的山地同胞和巴塔克人的部落实在太像了,都是生活在山地雨林里,狩猎,身上文着文身,唯一的区别可能是住房:高山族同胞住在木屋茅棚,而巴塔克人住的是“船屋”,因此巴塔克部落又被称为“船屋部落”。

通往多巴湖的山路还是荷兰殖民时期开辟的,现在只是拓宽了一点点,依旧曲折。据当地老人讲,过去的多巴湖神秘莫测,外面的人都不敢贸然进入湖心小岛——沙摩西岛。因为在传说里,巴塔克族人有着另外一个称呼——“食人族”。一百多年前,荷兰人侵占苏门答腊,沙摩西岛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伊吾是生活在沙摩西岛的土著,下午阳光明媚,他正蹲在树阴下抽烟发呆,穿着竖条纹的深色衣服,皮肤棕黑,短发卷曲。我问他附近是否有吃饭的地方,他吃力而执着地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向我讲解,我们手舞足蹈比划了很久,终于搞清楚了方位,都如释重负地哈哈大笑起来。伊吾从兜里掏出一支烟递过来,我抽了一口,发现鼻腔里溢出的竟然是一股奇特的甜味。他说这烟是多巴湖边一种野生鲜花晒干后制作的。一支烟之后,伊吾成了我在当地的向导。

巴塔克人住的一排排水牛角形状的木质房子,就像一只只待发的船,船尖统一朝向北方,船头就是房门。进屋需要梯子,女人住的船屋梯子在门里,男人住的船屋梯子在门外。男子若向女子求爱,就折下一根扫把枝,放在门里的梯子下面。船屋的空间不大,几乎没有任何“家具”,晚上,一家十几口人就在地板上席地而卧。

这种船屋也被当作证明巴塔克人从海外迁徙而来的证据之一。根据传说,当年有一群勇敢的人,驾船漂洋过海,突然被海啸抛到了火山口里的陆地……大难不死的勇士们醒来后,发现这里是一个世外桃源,于是因陋就简,以船为家,船屋就成了沙摩西岛土著最显著的人文特征。

伊吾带我去了当地酋长的家,一样是船屋,一样空空如也,唯一不同的是,他家有一张红木大床,这在当地是极其富有和尊贵的表现。老酋长是个眉毛花白的精瘦老人,穿着印尼的国服——巴迪克衫,肩头斜披着镶有金边的英雄带,不苟言笑,坐下的时候腰板挺得笔直。伊吾说,老酋长年轻时是族中最英勇的勇士。老勇士非常倔强地拒绝了我的拍照请求——当地人依旧认为相机这种神秘的东西会带走被摄者的灵魂。

如今巴塔克人多以打渔和农业为生,主要种植水稻、旱稻、玉米、木薯、甘蔗、椰子、咖啡等。伊吾比划着一个飞掷的动作告诉我,大约30年前,他们还在用最原始的鱼叉在湖里捕鱼,现在他们发现渔网更好用。巴塔克的女人外表非常野性,她们从不和陌生男人讲话,在这片土地上,女人被认为是属于某个男人的财产。在湖边、屋外,总能看到女人们忙碌的身影,男人们则显得优哉游哉。

印尼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而沙摩西岛却独树一帜,岛上的宗教建筑不是清真寺,而是清一色的基督教堂,岛上的巴塔克人都是基督教徒。

当皓月冉冉升起之时,银色的月光洒在湖面上,点点渔火如星星般闪烁,远方朦胧的峰峦融在茫茫的月色里,呈现出一种墨绿色,一切仿佛都静谧地睡着。是的,多巴湖的火神睡了,足足睡了75000年,这岁月对地球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人类来说已经足够漫长。

多巴湖食住行

附近有很多餐厅,可品尝中餐、印尼著名的巴东菜以及当地美食——通常是野菜,鱼是炸着吃的。不过当地的烹饪技术不敢恭维,有一次竟然把一大把生豆角直接端上来请我享用。米饭是当地特有的黄色大米,口感奇特。

巴塔克人把部族驻地改造成旅馆,出租给外国游客,价格低廉,渡船可以把你带到任何旅馆或者附近。我住的旅馆BAGUS BAY(40000印尼卢比/晚,1人民币=1400卢比)靠近湖边,设施有些简陋,却是最典型的巴塔克“船屋”,打开窗就能看见美丽的湖光山色。多巴湖四周耸立着许多火山,云雾缭绕,深绿色的湖水如一大块岫岩玉,厚重、冷峻而深不可测。每天早上与黄昏,我都会在旅馆的花园里流连,每次按下相机快门,都是一次美的摄取。

在BAGUS BAY船屋里,每周三/六晚8点-10点,还能欣赏到当地土著的现场音乐秀,通常是一个大叔用高音假声领唱,另有一群大叔负责和声。他们的长相有点像印第安人,身上穿的带有流的外衣又类似美国牛仔,具有很特别的原始风味。

鹰航能提供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直飞雅加达的航班。抵达后换成雅加达至棉兰的班机,再租车从棉兰出发,约4小时(185公里)到达巴拉巴特(Parapat),即前往多巴湖的最后一站。在巴拉巴特码头乘船半小时到达湖心岛沙摩西岸边任意村落。

老山界范文2

百年陈醋 历久醇香

山西早在3 000年以前就有了醋的萌芽,随着时间的发展,醋几乎和这片黄土地上的民众一起跨越千年,历久弥醇,形成了独特的醋史体系。山西醋由于酿制得法,不但品种繁多、质量精美,也是山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从生产工艺分有熏醋、黄醋、回流醋、封缸醋和淋醋等;从所用主要原料分有高粱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醋、果醋和红薯醋等;从所用曲的类别分,还有大曲醋、快曲醋、自然发酵醋等。北魏大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从春秋到北魏1 400年间前人的24种制醋方法,基本都出自山西。

一直以来,山西老陈醋广受美誉,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物产基础平台是分不开的:山西老陈醋地理特征――它产自太原盆地,即北纬37°16′~38°02′,东经112°18′~113°10′的区域内。这里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空气流动性大,温度偏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范围包括省城太原在内的古晋阳、晋中地理核心区域。

老陈醋一直是山西驰名天下的特产,更由于山西人吃饭离不开醋,给国人留下许多笑谈,解放前晋军就有“缴枪不交醋葫芦”之说。当然,这些都只是笑谈而已。在古时,醋被叫做“醯”,醯之醋也,由于山西人爱吃醋、喜吃醋,常被外地人称为“老西儿”,这里讲的“西”字就是古代“醯”字的谐音。其实,这是带有地理位置的雅称。

山西酿醋起源于周,元代以前,山西是以陈年白醋知名,还不叫老陈醋。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美和居”在传统的醋化与淋醋工艺之间,增加了一道熏醅工艺,以促进酯化、增加醋的色泽,抑制部分细菌的过度繁殖。熏蒸法的发明再加上“夏伏晒、冬捞冰”的隔年陈酿工艺,做成了口感“绵、酸、香、甜、鲜”,颜色呈黑紫色的醋,因此,人们才将“美和居”酿造的醋称为老陈醋。与此同时,老陈醋也从民间走进王府、宫廷,成为王公贵胄、皇亲国戚佐餐的调味佳品。老陈醋这种民间的创造之物,自此逐步登上了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步的大雅之堂。

到公元1644年(清顺治年间),“美和居”发展至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最大最有名的制醋作坊。跟随晋商的足迹,“美和居”的这种酿醋工艺传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老陈醋也因此名扬天下,芳香越飘越远。各个地方的人结合当地的原料、水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来酿醋,于是才有了今天国内不同派系的醋。而驰名中外、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的山西老陈醋,是山西醋的精华和代表,自“美和居老醋坊”首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着“天下第一醋”的盛誉。

食醋鼻祖 传承有序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倡导下,“美和居”联合了21家老字号公私合营而成立企业,并于1957年注册山西老陈醋的第一个品牌“东湖”,从此,山西老陈醋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发展新纪元。1996年,经省市政府批准以“东湖”为核心组建了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

“东湖”品牌作为山西老陈醋历史最长、文化悠久、老工人技术力量最集中的老厂和品牌公司,为山西醋品牌厂家输送了众多技术工人和企业负责人,被人戏称为山西醋业的“黄埔军校”。在计划经济时期,“东湖”承担了全国内拨外调的所有任务,目前在同行业中也是出口量最大的企业,而且完整地保留和继承了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工艺。因而在2002年4月8日,国家质监总局在调研了整个醋行业后,根据工艺、人文、历史等综合因素评比之后,颁发给“东湖”“美和居”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这是整个醋行业中唯一的一块注册证书,也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认定“东湖”“美和居”的鼻祖地位。 “东湖”人继承先辈的古法工艺,用心传承、真心酿醋

在山西闻名全国的三大宝中,山西的汾酒和老陈醋之所以最出名,关键在于大曲。民国二十九年,中华书局发行的、方乘撰写的《农产酿造》中主要讲到“大曲是山西醋的骨头,是山西醋的精华”,可以说醋中大量的有益成分都是大曲发酵而成的。迄今为止,中国制醋行业唯有“东湖”能制作大曲,并用大曲再生产老陈醋。

方心芳老先生是中国微生物学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批留学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方先生曾骑着毛驴来山西的“美和居”考察,并根据美和居的做醋工艺及老陈醋的特色,著《山西醋》一书,在著作中将山西醋与镇江醋作了一个详尽的比较,科学公证地介绍了山西老陈醋,这本著作更加奠定了山西老陈醋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的地位。在本世纪,他的弟子程光胜教授也对“东湖”醋倍加关注,曾多次到“东湖”指导,称赞东湖老陈醋的制作工艺堪称“醋行业的活化石”,称东湖老陈醋是“华夏第一醋”,这一称谓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同行对东湖老陈醋在醋行业特殊地位的认可,以铭记“东湖”对整个醋行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上,山西老陈醋的产品只有家常调味的单一品种。“东湖人”挖潜研究,以纯粮酿造、酝酿老道、绝无添加剂的山西老陈醋为母体,开发出保健醋系列、醋饮料系列、美容醋系列等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品。“东湖”的产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代化科学酿造的工艺醋,一种是传统古法酿造的手工醋。其区别简单来讲是做醋工艺的粗糙与精细,深入来讲则是陈酿时间、营养成分、所含菌种等方面的不同,就如同人们吃的蔬菜一样,天然的总比大棚种植的营养价值要高一些。

东湖醋园 亮丽名片

为了给更多人提供一个了解山西醋、解释山西醋的平台,“东湖”以历史文化元素为基点,以旅游文化发展为先导,创办了全国调味品行业唯一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湖醋园,成为山西接待国内外各界人士、展示山西悠久特色文化的“亮丽名片”。 山西老陈醋技术中心现代化设备 山西老陈醋技术中心白醋生产线 东湖醋博园

东湖醋园以醋文化为主题而建,其创意构想最早成型于1998年,经过不断完善,已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文化强省的个性亮点。2004年,国家旅游局认定东湖醋园为部级旅游示范点并颁发牌匾。目前在太原市,东湖醋园是与晋祠并驾齐驱的两家部级旅游景点之一。

2005年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年,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热潮中,东湖醋园作为展示山西醋业智慧创造成果的基地,在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首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景点”之后,作为山西乃至全国酿造业唯一的旅游著名品牌,又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东湖醋园旅游商标的注册。东湖醋园及醯园、醯坊作为注册商标,其保护范围不仅涵盖旅游,还包括醋文化展示、老陈醋工艺操作现场表演,以及旅游品牌拓展的经营方式等,它的成功注册不仅是山西老陈醋集团的大事,也是山西醋业的大事。

近年来,东湖醋园接待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参观者对这种全新的展示工业品牌和山西醋独特魅力的方式赞不绝口。目前,东湖醋园已形成一个包含着山西老陈醋工艺和生产发展历史以及深远醋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其中,有被业内誉为“中国酿醋第一坊”的美和居作坊,向游客展示老陈醋的全套工艺,有展示老陈醋与健康的醋疗园,有“东湖”品牌的荣誉展示室,还有山西老陈醋的现代化包装过程等项目。东湖醋园不仅凝结了山西醋的文化底蕴、历史积淀和智慧成果,也承载了山西老陈醋集团全体员工的辛勤创造。 东湖醋博园内的万吨醋湖,它是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山西老陈醋陈酿池

行走世界 香飘五洲

近年来,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俊陆为“东湖”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东湖人实现“一带一路”的方法:一带老西全球化,一路老醋世界行。他率领团队作为山西醋业代表参加上海世博会,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和平与健康”专题论坛活动,在纽约办“东湖、美味、健康”巡展,在哈佛大学进行“东湖老醋文化”交流活动,在意大利参加“国际醋酸菌大会”,在中国台湾开办“东湖老陈醋体验店”等。带着一颗中国老西“走出去、请进来”的心开展多项国际交流活动。 由山西老陈醋集团设计的2015世界名醋博览会吉祥物:东湖醋娃

2015年9月16―18日,由山西老陈醋集团承办的“第四届国际醋酸菌大会”暨首届“世界名醋博览会”在中国山西晋祠国宾馆(太原)召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和国内醋酸菌专家学者、国际和国内醋行业和企业、醋相关设施设备代表、媒体、消费者等共同参加的盛会,也是首次由中国举办的国际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名醋盛会。“两会”吸引了1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著名专家学者参会,世界上顶级的56个品牌的163种醋产品、众多国内品牌食醋参展。

“世界名醋博览会”期间,在世界名醋专家品评会上,经过10个国际食醋专家和7名国内专家的共同品鉴,“美和居、东湖”等品牌类山西老陈醋被大会评为“金奖”产品。与此同时,“东湖”品牌一系列走出国门的宣传推广活动,深得国际市场认可和外国朋友的高度赞赏,为山西醋赢得了很好的国际声誉。

传承人档案:

郭俊陆,男,汉族,1952年2月出生,山西太原人。1970年参加工作,一直与食品营销相伴,并作为山西地产名品“东湖”牌山西老陈醋计划调拨业务的承办人,与老陈醋结缘。1994年,郭俊陆率领企业团队买断濒临经营危机的山西老陈醋厂,全身心投入老陈醋酿制技艺的钻研、传承、保护、市场开拓和文化发展之中,2009年被授予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部级传承人。

郭俊陆自1994年至今担任山西美和居陈醋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至今担任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自主创立的“五定三明”管理模式,推进了标准化的落实,并严格考核,还着力组建学习型团队,运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培训员工队伍,拓展了管理人员和生产骨干的视野,推动了生产的细节变化,使员工规范操作和产品质量都较前有大幅度提升。

1999年,郭俊陆带领企业创办山西醋业首家工业旅游示范园区“东湖醋园”,开创了山西老陈醋文化体系传承、保护、建设和发展的新方法,为醋产业发展提升了文化气息。同时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机关、省、市各级领导的多次亲临视察指导,为山西醋业做大做强起到了身先士卒的模范带头作用。

老山界范文3

大家好!我是导游员

非常欢迎大家来到中国道教源头老君山参观。在参观期间有两个小小的要求:第一,请不要吸烟,因为老君山是天然林海,一级防火单位;第二,请大家在参观的时候,不要离开登山盘道和休息台,因为老君山地势险峻,并有野兽出没,以免发生危险。谢谢合作。

第一项:老君山的得名

老君山旅游风景区位于西岳华山之阳,地处秦岭东南段北端的陕西省洛南县巡检镇,在该地有一历史非常久远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名曰老君洞,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洞内溶柱林立,姿态万千,错落有致,特别是与道教传说中的神物酷似的系牛柏、炼丹炉、圣君卧榻、天门、豆腐坊、仙塔、玉柱、青牛等溶柱景观更是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相传太上老君从周国赶往秦国途中,在河南灵宝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太上老君迫不得已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

太上老君对受制于人的尴尬处境深感关切,发誓要修得正果,他便来到洛南老君山潜心修炼。时年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在老君洞终于功德圆满,修炼成仙,玉皇大帝亲驾相迎,也到此处与太上老君切磋仙道,遂成道教一统。后太上老君到达秦都西安,又降至终南山楼观台讲道,至此,道教传统才深深的扎根于中华大地。故民间人士在这陡峭的山崖上建造老君庙、玉皇殿以志纪念,老君庙、玉皇殿那历尽苍桑、饱经风霜的铮铮风骨,浩立于峭崖绝壁之巅,俨然向世界宣告中华道教在这里诞生。遍布山间的秦砖汉瓦、古迹遗存,承载着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民们虔诚的神灵崇拜,民国八年,这里的乡民又勒石树碑,记载着这一史迹,于是,老君洞所在的群山峻岭也就叫起了老君山,老君山也就成了中华道教第一山。

第二项:道教文化艺术碑林

道教文化艺术碑林是老君山旅游开发项目的一个人文景观,将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线,辅以各界名流和游客的诗词、散文、观感、题词,全面、系统地再现道教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多角度、全方位地记录道教文化在老君山发扬光大的不朽历程。如果那位来宾有兴趣,我们可以给您免费提供一块碑位,永久留下您的人生足迹。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县原人大常委会主任闫光臣先生游老君山的观感诗。

第三项: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

老君山和太上老君联系在一起,就有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太上老君的学名叫老子,他的著述叫《道德经》,是道教始祖和中国的哲学之父。

黑格尔把老子的思想和欧洲人的老祖宗的哲学相比,认为有着重要的共同之处,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黑格尔尊崇老子哲学,把它同希腊哲学一样看成人类哲学的源头。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最伟大的代表,他的宏大的思辨哲学体系的建构终结传统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诞生的。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第60章)这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要慢慢地将它煎熟,要自然而然,不要多翻动,否则就使鱼破碎得不成样子了。美国前总统里根很欣赏老子的这一智慧,深知其三味,他在1987年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这句话,用这一理念来指导其经济政策,引起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这一团紫气,是飘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祥瑞,带来智慧的,这一团紫气不仅在中国飘了几千年,又飘出了国门,给世界带去了智慧的芳香。

因此,当老君山生态旅游与老子文化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洛南老君山就成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我们又成功地在旅游服务领域注册了老君山商标,开创了我国旅游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先河。

老山界范文4

“快停车、停车......”在距离连队500米处,已是花甲之年的弓建民站长,不顾88岁的高龄,直喊着驾驶员停车。他和4名战友要将信念和坚守化作脚步,走进连队。

最近,地处祖国西北的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连迎来了50年前的第一代老兵,他们相聚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连队,见证着边防的变迁、见证着祖国的变化。

重返边防哨所

这些老人、这些老兵、这些对边防有着特殊感情的一群人,他们是新疆阿勒泰军分区红山嘴边防站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妻子。五十年前他们正值青春年华,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奔赴西北边防,在这里建站守卡。

5名老兵一下车就被高矗的哨楼和红顶的楼房所吸引。“距离我们离开红山嘴边防站整整40年了,今天我们终于来了。”72岁的老战士王多仁边吃药边激动地说,“1962年7月19日建站时,我们从分区所在地爬了4天4夜才上山,那时没有房屋住地窝,没有粮食吃野菜,真不敢想象这里还能见到楼房。”

这是一次希望之旅,是一次信念之旅。

“重返边防哨所是多年的夙愿,为了这次上山计划了半年多。”红山嘴第一任报务员王祥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满含热泪地说:“我们这次来时,一位战友总认为边防还是住的石头房、吃的大白菜、喝的雪水。一直想回来看看,一次次决定,一次次因种种原因后推,他在患绝症后, 嘱托我们一定要回到第二故乡,带上一把泥士洒在坟茔上……”

正是这位战友唤起了他们对红山嘴边防站的怀念,他们几个战友最小的也有72岁了,一起商定不能再拖,特别是第一任站长弓老,从年初就准备上山,年龄都88岁了,还每天锻炼身体,就是等到这一天的到来,来到这里太激动了……

500米的路,在老战友心里是50年的一段边防情。

老战友们手拉着手,在官兵的簇拥下流着激动的泪走向连队,他们不时地拉拉战士的衣服,关切地问吃的是什么?烧的是什么?关切的话语让战士们感受到的是老一辈边防军人的眷恋,一种对国家边防变化的喜悦。

红山嘴也能种出菜

“这些蔬菜都是连队官兵自己种植的。”红山嘴边防连连长雷建平介绍说。

“红山嘴也能种出菜?”5名老战友都震惊了。

菜对平常人没有什么?但在红山嘴老战友心中比什么都重。提到蔬菜,老战友们又回到了那个激情守防的年代。

1962年红山嘴边防站建站的见证者,第一任军医王多仁,他回忆说:“连队成立之初的3年,没有种出一颗菜,冬天没有吃过一根青菜,最好的菜就是土豆,还冻的和石头一样,很多人吃的都得了肠炎……虽然条件苦一点,但我们心中装着祖国。今天能够吃上自己种的韭菜、西红柿、生菜……如果不亲眼看一看,真是想都想不到。国家富强了,边防生活条件改善太大了。”

“快拿西瓜吃、快拿一牙瓜。”老站长弓建民不顾身体疲劳给每个官兵分西瓜。

这位1943年入伍的老兵,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小战斗90多次,他随王震部队来到新疆,在阿勒泰守防14年,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他说:“那些年没有吃过一个水果,连香蕉是什么都没有见过。”

看到官兵正在宿舍上网,王多仁老人非常好奇:“你们都有计算机了?”“报告老班长,我们每个班现在都有微机, 还联通了全军政工网。连队网络室联通了国际互联网,我们可以浏览新闻、听音乐、看电影,已经与时代实现了同频共振。”战士李国帅高兴地拖动鼠标让老班长们一一观看。

王老感慨地说,刚建站的五年没有什么通讯工具,外面发上来的密码报只有站长知道,其他人只能听传达。找个对象,往往是半年通一次话,8个月写一麻袋信是常有的事,你们看这几张照片。

王老拿出发黄的照片,指着上面的几位战友说,他们在巡逻途中因道路太窄而滑入水中牺牲。这几位战友是6月份下山送信发生雪崩而牺牲……

听着老战友的介绍,看着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又一次被过去边防官兵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震撼。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发扬老战友的优良传统,守好边戍好防,让祖国放心,让人民放心。

重走边防巡逻路

“界碑前走一走,看看我们的边防线”是老战士们共同的心愿。在他们心中,界碑最神圣,是边防军人永恒的信念。

“虽然老了,也要为界碑增色。”说话间,老人弓建民拿起笔为17号界碑描红,泪眼汪汪地说:“过去边防没有界碑,双方经常发生争执,走在巡逻路上是生与死的考验。但我们以巡逻执勤为荣,大家都争着去,是因为祖国的国土,必须由我们来守卫。”

战士唐正奎说,老战友们“三峰骆驼一口锅、爬冰卧雪住地窝”的守防精神,值得我们新一代红山嘴边防连官兵学习和传承,更激励我们守好边、戍边防。

落日下,新老官兵重走在边防线,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72岁的第一任翻译裴国良说,我还年轻不用搀扶,挺着腰板往前走。同去的干部乌拉赶紧扶住了老兵。在老兵心中,自己永远是一名勇敢的边防兵。

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每一条河、每一颗树都对这群老战士有着更特殊的感情,这就是祖国。守住这里的一切是对新一代官兵的嘱托。

连长雷建平介绍说,现在边防有铁丝网,还有摄像头监控,管边控边的手段有了新的提升,基本杜绝了人畜越界问题。

老战士们听后,心里非常高兴。科技管边代替了人走、马巡的模式,与过去那个年代今非昔比。

在红山嘴边防站第一任报务员王祥的提议下,新老官兵在这里合影留念、向界碑深深地敬一个军礼。大家唱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嘹亮的军歌在祖国边防线上久久回荡。

落日下,新老官兵重走在边防线,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72岁的第一任翻译裴国良说,我还年轻不用搀扶,挺着腰板往前走。同去的干部乌拉赶紧扶住了老兵。在老兵心中,自己永远是一名勇敢的边防兵。

相关链接:

老山界范文5

盛夏时节,也正是职业院校教师走村串户、跋涉在崇山峻岭从事招生最累最艰苦的季节。周末,和学院陈院长等一行驱车数百公里,来到海拔1700多米的湘鄂边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的香党坪,亲身感受这里的民族风俗,感受山民们待客的淳朴真情,感受这里的蓝天白云,感受世外桃源的神奇之美。

暮色苍茫中,看空旷的山间看一轮红日缓缓没入远山,感觉人世间的种种烦恼显得何等渺小!一席人围坐在火炉边烤火,围炉夜话,别样风情,从山下到山上,从夏季的炎热转变到仿佛冬季的寒冷。如此气温的突变,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听主人介绍湘鄂边界的各种故事,山间的老鸦此起彼伏的呼唤,大自然的奏鸣曲显得是那般优美!

翌日清晨,阵阵鸟鸣唱着欢快的晨曲,穿行在山间小路数百米,就来到湘鄂边界。这里的界碑显示着两个不同省域的管辖范围。我们进入了边界另一方,在湖南省壶瓶山自然保护风景区,山间一处木板屋里走出两位老人和他们的女儿。听我们说是来自湖北的客人。老人们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坐,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当我们流露出想探访保护区的纵深处的想法时,老人的女儿建议我们天晴之后再来,下雨时分,山里雾气迷茫,很容易迷路。告别了淳朴的山民们之后,我们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小路上踏上返回的归程。其实,两省之间也就是一步之遥。真真体会到一脚踏两省的奇妙!

这里也是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的边缘地带。我们在走过崎岖的山路,找到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座古碑。虽然自己已经模糊难辨,抚摸碑文,感觉到岁月沧桑,世事无常。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踏上归途。车在盘上公路上盘旋,我的思绪却一直如天上的浮云,久久起伏。那山那水,还有那好客的山民,山民们讲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间!

老山界范文6

湖南灵山秀水,一路美景阅不尽。说到山,张家界的山是我见过最美的山,它不同于福建名山的连绵秀丽,它是突兀、怪异、神奇的。人坐在缆车里,只见山突然间冒出来,从上往下望,如盆景一般。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斧鬼工。张家界的山中,有一处叫袁家界的,尤其迷人。人坐着天梯上山,于天梯中隔着玻璃,已抹杀菲林无数。我们看见远处,太阳升起处,一大片广裹的群山,云蒸霞蔚,仙境,一一般。正看得入神,导游又在耳畔说:“袁家界山上以前有人家居住,有许多百岁老人哩。”于是大家起了幻想,都表示如有可能退休要在此颐养天年。

张家界山奇,洞也奇。说到洞,张家界有一个闻名国内外的溶洞一黄龙洞。洞中有一根擎天柱,据说高度全国第一,为它还投了上亿元的保险。黄龙洞最奇处,不是它千奇百怪的熔岩地形,而是此洞有大面积的水,所以进出洞分别得走水陆两种路径。

但我对张家界之行最迷恋的地方,还是一凤凰古城。在导游的介绍中,知道这座古城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当年开发它的股东打出一句无比浪漫的广告“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了上千年。”在导游的介绍中,我有一种迫不及待飞到她身边的渴望。车在奔波四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见到这座古城的姿容了。看着这座古城,我们就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一千年以前。小城一路古街石路,依山傍水,险险地建着些木房子。可能因为地方太狭窄的缘故,有的房子还建在桥上。我们来到时正是午后最热的时候,艳阳高照,沱江边上许多光溜溜的孩子“扑腾扑腾”地往水中跳。踏过石墩到了对岸,我们相继坐上游船。行至水中央,突然天气骤变,“哗哗”下起了暴雨。我们上了岸,坐在亭边等,亭的两边有些积水。这时,天却突然转晴了。早听说湘西气候诡秘异常,今天遇上,果如传说。雨停歇后,我们又参观了黄永玉的画展,参观了熊希龄的故居、杨家将的遗址等。

是夜,居住在凤凰古城。入夜的凤凰古城,江两岸灯火点点,岸边的酒吧里,散落着各种肤色的游客,大街上,有唱着民歌的湘西妹子。有叫卖湘西特产的商贩……沿着古城环走,恍如身在桃源,出世一般,一时恍惚忘了回家的路。

以后的岁月里,我常常梦到凤凰古城。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那神秘的地方,一直让我魂牵梦萦,也许我们魂牵梦萦的,就是刻骨铭心的!

愿望达成

一对同年同月同日生的老夫妇过60岁大寿。宴席期间,上帝降临,说可以满足夫妻二人两个愿望。

老妇说:我的梦想是周游全世界。上帝将手中的魔术棒一挥,哗!变出了一大叠机票。

老头说:我想和小自己30岁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上帝将手中魔术棒一挥,哗!把老头变成了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