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技术范例6篇

雷达技术

雷达技术范文1

2.电子干扰条件下的预警雷达功能仿真曾益君,万华,ZENGYi-jun,WANHua

3.MEMS-IMU/GPS组合导航系统仿真研究宋玉珍,刘炼,SONGYu-zhen,LIULian

4.基于并行DSP的实时ISAR成像系统设计王瑞君,邱兆坤,黎湘,李东泽,WANGRui-jun,QIUZhao-kun,LIXiang,LIDong-ze

5.干涉SAR系统测高精度仿真分析,江凯,湛金童,郑陶冶,WANGYang,JIANGKai,ZHANJin-tong,ZHENGTao-ye

6.SAR图像主干道路自动提取算法研究朱昌盛,关键,周伟,何东亮,ZHUChang-sheng,GUANJian,ZHOUWei,HEDong-liang

7.基于成像时间段的高海情舰船ISAR成像方法尹松乔,姜义成,YINSong-qiao,JIANGYi-cheng

8.FRFT在SAR运动目标定位中的应用易航,范崇祎,黄晓涛,YIHang,FANChong-yi,HUANGXiao-tao

9.一种基于步进调频高分辨SAR接收与信号产生方立军,吉宗海,马骏,谭剑美,FANGLi-jun,JIZong-hai,MAJun,TANJian-mei

10.通用雷达数据处理系统仿真测试平台设计李海贵,孙俊平,LIHai-gui,SUNJun-ping

11.基于平面显示的雷达脉冲分选研究张西托,饶伟,刘向君,陈珊珊,ZHANGXi-tuo,RAOWei,LIUXiang-jun,CHENShan-shan

12.基于改进"当前"统计模型的目标跟踪算法王树亮,阮怀林,WANGShu-liang,RUANHuai-lin

13.一种基于Runge-Kutta积分的UKF跟踪算法宗志伟,饶彬,丹梅,张文明,ZONGZhi-wei,RAOBin,DANMei,ZHANGWen-ming

14.K分布雷达杂波中两种非参量检测器性能分析金伟,刘向阳,许稼,JINWei,LIUXiang-yang,XUJia

15.时延估计技术研究李雪梅,陶然,王越,LIXue-mei,TAORan,WANGYue

16.时钟抖动和相位噪声对数据采集的影响段宗明,柴文乾,代传堂,DUANZong-ming,CHAIWen-qian,DAIChuan-tang

17.21kW18脉冲自耦型变压整流器的分析与实现李善庆,陈乾宏,张巍,程心前,LIShan-qing,CHENQian-hong,ZHANGWei,CHENGXin-qian

18.天线阵角分辨率准则的比较研究谢俊好,杨曦,XIEJun-hao,YANGXi

1.LFMCW激光雷达测量方法赵继广,张晓永,张智诠,ZHAOJi-guang,ZHANGXiao-yong,ZHANGZhi-quan

2.分布式雷达空间目标定位系统性能分析贾高伟,常,JIAGao-wei,CHANGWen-ge

3.多径条件下雷达探测巡航导弹的性能研究王利军,朱和平,郭建明,薛春华,WANGLi-jun,ZHUHe-ping,GUOJian-ming,XUEChun-hua

4.2010雷达组网抗复合干扰能力动态评估研究向龙,丁建江,周芬,XIANGLong,DINGJian-jiang,ZHOUFen

5.一种机载PD雷达可检测区域计算方法金术玲,JINShu-ling

6.弹载SAR脉冲重复频率设计研究郑陶冶,俞根苗,ZHENGTao-ye,YUGen-miao

7.典型地面车辆目标SAR图像仿真与评估计科峰,张爱兵,邹焕新,孙伟顺,JIKe-feng,ZHANGAi-bing,ZOUHuan-xin,SUNWei-shun

8.步进频率连续波探地雷达数字信号处理机陆必应,宋千,周智敏,LUBi-ying,SONGQian,ZHOUZhi-min

9.基于FPGA的多路信号处理设计买培培,苏涛,齐红涛,MAIPei-pei,SUTao,QIHong-tao

10.雷达信号参数类型的图像识别法陈婷,CHENTing

11.跳频相参脉冲串信号的模糊函数娄昊,LOUHao

12.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最优M序列码搜索危涛,宋万杰,张林让,WEITao,SONGWan-jie,ZHANGLin-rang

13.基于频域延时FRFT模函数对消的检测方法郭海燕,于仕财,陈小龙,关键,GUOHai-yan,YUShi-cai,CHENXiao-long,GUANJian

14.扩展目标检测的陷落损失问题与改进方法陈远征,赵宏钟,付强,CHENYuan-zheng,ZHAOHong-zhong,FUQiang

15.X波段可扩充相控阵雷达接收机实验研究程焰平,CHENGYan-ping

16.2010基于Farrow结构的分数时延滤波器吴高奎,严济鸿,何子述,胡进峰,WUGao-kui,YANJi-hong,HEZi-shu,HUJin-feng

17.一种新的点目标无源极化校准方案何密,刘勇,李永祯,代大海,肖顺平,HEMi,LIUYong,LIYong-zhen,DAIDa-hai,XIAOShun-ping

18.2010电液比例泵控试验系统控制特性研究彭国朋,周建华,PENGGuo-peng,ZHOUJian-hua

19.机载雷达吊舱的结构设计谭贵红,张志毅,宋志行,程林,TANGui-hong,ZHANGZhi-yi,SONGZhi-hang,CHENGLin

1.相控阵雷达中相位误差分析及补偿方法张祖伦,ZHANGZu-lun

2.线性调频脉冲压缩雷达视频回波模型于宵晖,罗鹏飞,YUXiao-hui,LUOPeng-fei

3.基于MapX的雷达网干扰仿真实现王晓伟,陈国忠,向龙,陈,WANGXiao-wei,CHENGuo-zhong,XIANGLong,CHENYan

4.基于目标RCS特性的有源对消隐身分析曲长文,向迎春,QUChang-wen,XIANGYing-chun

5.一种VSAR地面目标估计和定位新方法赵军,许稼,夏斌,杨健,彭应宁,ZHAOJun,XUJia,XIABin,YANGJian,PENGYing-ning

6.基于GPS卫星照射的SS-BSAR系统信噪比研究甄杰,张振华,吴顺君,ZHENJie,ZHANGZhen-hua,WUShun-jun

7.一种宽带雷达回波信号模拟器设计刘夷,宿绍莹,陈曾平,LIUYi,SUShao-ying,CHENZeng-ping

8.一种基于正交信号的角估计算法王赞,曹晨,汪学刚,WANGZan,CAOChen,WANGXue-gang

9.数字下变频与脉冲压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关涛,朱运航,常,黎向阳,GUANTao,ZHUYun-hang,CHANGWen-ge,LIXiang-yang

10.基于WPT-FRFT的微弱动目标检测及性能分析陈小龙,关键,郭海燕,黄勇,CHENXiao-long,GUANJian,GUOHai-yan,HuangYong

11.冲击噪声环境下的快速实值算法黄蕾,HUANGLei

12.频率步进雷达高速目标运动补偿新方法左衍琴,朱永锋,赵宏钟,付强,ZUOYan-qin,ZHUYong-feng,ZHAOHong-zhong,FUQiang

13.相关非高斯分布雷达杂波仿真与验证谢洪森,邹鲲,周鹏,XIEHong-sen,ZOUKun,ZHOUPeng

14.两均匀阵型在互耦影响下MUSIC算法的性能分析王鼎,李长胜,吴瑛,WANGDing,LIChang-sheng,WUYing

15.炮位侦校雷达的数据处理研究单奇,钮俊清,李川,SHANQi,NIUJun-qing,LIChuan

16.基于EMD算法的海杂波信号去噪王福友,刘刚,袁赣南,WANGFu-you,LIUGang,YUANGan-nan

17.基于改进PASTd的MUSIC算法的DSP实现黄秋钦,余嘉,梁炎夏,李会勇,HUANGQiu-qin,YUJia,LIANGYan-xia,LIHui-yong

18.宽频带双圆极化单脉冲馈源设计秦浩,万笑梅,卢晓鹏,王小陆,QINHao,WANXiao-mei,LUXiao-peng,WANGXiao-lu

1.基于FM广播的无源探测系统干扰抑制研究李飞,赵洪立,郑恒,LIFei,ZHAOHong-li,ZHENGHeng

2.多径效应对雷达探测低空巡航导弹的影响王利军,郭建明,郝晶,WANGLi-jun,GUOJian-ming,HAOJing

3.火控雷达抗干扰能力评估指标与测试研究韦乃棋,韩壮志,王志云,WEINai-qi,HANZhuang-zhi,WANGZhi-yun

4.气球载雷达云雨杂波建模与仿真战立晓,汤子跃,朱振波,付莹,ZHANLi-xiao,TANGZi-yue,ZHUZhen-bo,FUYing

5.SAR干扰信号产生系统设计张宏荣,唐月生,ZHANGHong-rong,TANGYue-sheng

6.对SAR干扰效果的评估方法韩国强,吴晓芳,代大海,邢世其,王雪松,HANGuo-qiang,WUXiao-fang,DAIDa-hai,XINGShi-qi,WANGXue-song

7.高分辨一维多普勒像祝依龙,范红旗,卢再奇,ZHUYi-long,FANHong-qi,LUZai-qi

8.FRFT在空间监视雷达中的应用袁振涛,胡卫东,郁文贤,YUANZhen-tao,HUWei-dong,YUWen-xian

9.一种Chirp雷达包络对齐新方法夏卓卿,陆军,陈伟建,XIAZhuo-qing,LUJun,CHENWei-jian

10.一种无源雷达的数据关联技术马敏,张承志,薛萍冰,MAMin,ZHANGCheng-zhi,XUEPing-bing

11.面向识别的雷达回波仿真技术可信度分析陈秋菊,莫翠琼,CHENQiu-ju,MOCui-qiong

12.近程杂波的非均匀分段处理法李萍,韩伟,王彤,LIPing,HANWei,WANGTong

13.海杂波中非参量恒虚警检测器性能分析赵志坚,关键,ZHAOZhi-jian,GUANJian

14.双偏振多普勒雷达测量参数KDP的估算分析曹俊武,陈晓辉,方文贵,陈俊,CAOJun-wu,CHENXiao-hui,FANGWen-gui,CHENJun

15.基于逆Radon变换的微动目标重构研究李康乐,刘永祥,姜卫东,黎湘,LIKang-le,LIUYong-xiang,JIANGWei-dong,LIXiang

16.相控阵雷达事件调度中的时间窗研究何金新,邱杰,王国宏,HEJin-xin,QIUJie,WANGGuo-hong

17.基于FPGA的雷达回波信号设计与实现张国兵,赵严冰,ZHANGGuo-bing,ZHAOYan-bing

18.双模微带三角形贴片滤波器的改进设计崔鹤,魏彦玉,曹锐,宫玉彬,王文祥,CUIHe,WEIYan-yu,CAORui,GONGYu-bin,WANGWen-xiang

1.基于数字调幅广播的无源双基地地波雷达万显荣,邵启红,柯亨玉,龚子平,WANXian-rong,SHAOQi-hong,KEHeng-yu,GONGZi-ping

2.飞机尾流X波段雷达散射特性的实验研究李军,王涛,李文臣,刘忠训,王雪松,LIJun,WANGTao,LIWen-chen,LIUZhong-xun,WANGXue-song

3.弹道导弹中段目标进动角估计的新方法龚仕仙,魏玺章,黎湘,GONGShi-xian,WEIXi-zhang,LIXiang

4.高分辨SAR目标散射中心模型分析张爱兵,计科峰,邹焕新,丘昌镇,ZHANGAi-bing,JIKe-feng,ZOUHuan-xin,QIUChang-zhen

5.基于时间-调频率分布的多目标ISAR成像苏鑫,张月辉,朱玉鹏,付耀文,SUXin,ZHANGYue-hui,ZHUYu-peng,FUYao-wen

6.多通道MTI系统的幅相均衡技术张绪锦,张卫华,邓海涛,ZHANGXu-jin,ZHANGWei-hua,DENGHai-tao

7.基于修正核函数SVM的一维距离像识别刘江波,席泽敏,卢建斌,吕建慧,LIUJiang-bo,XIZe-min,LUJian-bin,LVJian-hui

8.VxWorks平台下的米波雷达点迹凝聚方法研究熊毅,张承志,XIONGYi,ZHANGCheng-zhi

9.雷达相关杂波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沈慧芳,赖宏慧,SHENHui-fang,LAIHong-hui

10.单通道无人机载GMTI系统的点迹处理研究王志红,WANGZhi-hong

11.LFM信号检测算法的性能分析李俊杰,李建忠,何友,LIJun-jie,LIJian-zhong,HEYou

12.基于改进不确定集的稳健波束形成算法戴凌燕,王永良,DAILing-yan,WANGYong-liang

13.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非均匀稀布阵列优化夏菲,陶海红,李军,XIAFei,TAOHai-hong,LIJun

雷达技术范文2

【关键词】光纤技术;雷达;高速通信;技术;研究

雷达对物体探测的原理较为复杂,人们根据探测传输的信号,可实现对物体各种运行参数的分析与判断,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其对接收系统信号带宽及信号处理速率要求较高,因此,注重对所用通信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雷达宽带信号接收系统分析

雷达接收系统主要有宽带数模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宽带模数转换器、射频前端、接收天线等构成。在科技发展推动下,目前雷达接收系统已运用数字化技术。尤其光纤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大提高雷达接收系统信息传输速率。当前雷达数字接收系统借助带通采样定理采样模拟中频信号,并在数字域下实现滤波的抽取与变频,得到基带信号,进行处理操作后,利用高速数据传出技术,将信号传输给接收端。接收端获得信号后,进行数字上变频处理,得到模拟信号,或通过显示器进行完成成像。为保证雷达带宽信号接收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应在明确系统构成部分及各模块负责的功能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光纤技术应用要求,尤其在通信协议上应做好充分的研究,在光纤技术支撑下,完成接受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促进提高通信质量与效率。

2硬件结构研究

本文研究的系统功能强大,在接收光纤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解码、校验以及调制等处理,最终将中频模拟信号加以输出。这些功能的实现,无疑需要硬件系统的支支撑,因此,需要对雷达接收硬件结构进行充分研究,为设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依据。系统电路模块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电源供电单元、数字正交调制单元、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单元、光纤通信单元以及时钟驱动单元。2.1电源供电单元电源供电单元主要作用是:为整个系统的运行供应电能,可提供的电源电压有1.2V、2.5V、3.3V、5V,能够满足系统不同构成部分运行对电压的需求。2.2数字正交调制单元数字正交调制单元包括低通滤波器、AD9957变频器。在该电路支撑下,完成上变频基带数据,并转换成中频模拟信号进行输出。2.3FPGA单元FPGA单元是系统的控制核心,由电路、配置电路以及FPGA芯片构成,负责采集、解码、校验高速并行数据。同时,配置相关器件。2.4光纤通信单元光纤通讯单元包括电路、高速串行器/解串器、光接发器等,负责光电转换信号,以及串/并转换高速串行数据。其中光收发器接口电路负责实现高速串行数据流向光信号的转换,而后借助光纤加以输出。应用的光收发器采用符合工业标准封装而成的MXP-243S-X系收发器,该收发器由发送器、接收器构成,可传输1310m长的光波,传输距离远达10km。另外,系统以LVPECL电平为电气输出标准,传输数据速率较高达1.25Gbps,1.2Gbps的传输速率即可满足系统要求,考虑到为近距离传输,因此,传输数据速率能很好满足系统运行需要。2.5时钟驱动单元时钟驱动单元由时钟驱动器、变压器构成,负责处理输入的时钟信号,使其能够兼容FPGA专用时钟引脚。系统的核心为MC100ES6210,其为全差分输出与输入专用时钟扇区缓冲器,其拥有的扇区缓冲单元相互独立,均能完成1:5差分时钟分配,输出的信号电平能够对PECL/ECL兼容。

3控制核心设计研究

系统控制核心为FPGA,其设计内容较为复杂,流程较多,共涉及八个步骤,是整个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应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接下来逐一对各步骤进行分析。①设计之初应完成设计定义,即,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要求设计人员认真分析设计需求、设计指标以及设计复杂程度,确保选用的设计方案科学合理。一般情况下,采用的设计方法为自顶向下,即,将系统划分若干模块,而后继续划分属于每个模块下的相关单位,并完成不同模块相关功能。②硬件描述语言是FPGA设计的重要内容,目前来看,Ver-ilogHDL和VHDL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硬件描述语言,其中前者具有较强的建模能力、扩展性能优良以及语法简单等优点应用较为普遍。本文探讨的系统就是应用VerilogHDL进行开发。③功能仿真。使用GPGA设计软件对设计功能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设计是否满足要求。仿真由前仿真与后仿真之分,其中前仿真的工作重点在于测试逻辑功能,并不考虑器件内部的情况,因此,速度较快。④后仿真同样需应用FPGA设计软件,不过其重点在于对模拟器件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仿真,以了解运行中的各项参数。后仿真作业在布局布线工作完成后,实现对连线延时、器件延迟等参数的提取,通常需要考虑器件内部具体性能。⑤逻辑综合。在逻辑输出及相关条件约束下,借助FPGA软件实施优化,得出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实现方案。其中约束条件与逻辑设计描述是逻辑综合实现的主要依据,最终得出的电路结构涉及综合器与物理器件的工作性能等内容。⑥进行布局和布线操作。其中布局主要借助FPGA开发软件在参考网标信息的基础上,在器件内部完成实施方案的分配。布线在布局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实施全部的电气连接。一般情况下,在相关条件约束下,FPGA的操作可更具目的性,最大程度的实现布局和布线的优化。⑦静态时序分析。GPGA设计中静态时序的分析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需要完成的任务量非常大。分析过程中并不需要用户进行输入测试激励,即,设计者可对关键路径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时序报告,更好的掌握各种性能满足的条件。如进过分析得知,时序处于临界状态或无法满足要求,需要重新进行逻辑综合、布局和布线、后仿真以及静态时序分析。⑧系统调试。当功能与时序仿真均正常完成的情况下,利用JTAC电缆将综合后形成的位流 下载到GPGA芯片,对相关器件进行物理测试,以验证设计是否存在瑕疵,如测试未出现异常,可对FPGA进行相关配置。

4结论

基于光纤技术的雷达高速通信技术,能显著提高雷达数据传输质量与效率,但其涉及的技术知识较为专业,因此,需要科研人员结合当前信息传输技术发展状况,做好技术攻关,在确保雷达高速通信中光纤传输信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光纤技术的雷达高速通信的实现需各个系统的支撑,尤其雷达接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应充分利用光纤技术优势,进行充分的论证分析,保证接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2)基于光纤技术的雷达接收系统设计包括诸多内容,其中硬件结构以及控制核心的设计是整个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要求设计人员在明确相关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明确设计工作重点,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工作。同时,设计工作完成后应做好充分的测试,及时发现与改进存在的不足,为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韦阮威.关于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信号损伤缓解与补偿技术的研究[J].通讯世界,2016(13):91~92.

[2]朱皓然,郑力.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电子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5(21):38.

[3]王伟.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信号损伤缓解与补偿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2):210~211.

雷达技术范文3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在雷达中的大量应用,雷达技术和装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雷达的作战能力显著提高。在21世纪的信息化战场上将形成一个以高信号密度,大带宽大时宽、多频谱、多参数捷变以及多种工作体制和多种抗干扰技术的综合应用为特征的极为复杂的雷达信号环境,从而对现有雷达对抗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日益复杂的雷达信号环境,不仅要求利用当代高新技术加速更新现有的雷达对抗装备,而且必须瞄准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体制雷达,探讨对新雷达的对抗技术和加速研制、装备更有效的雷达对抗系统,特别是研究各种雷达对抗的综合应用,以摧高雷达对抗的总体战斗效能。根据目前电子战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采用的雷达对抗将有以下几种技术。

2、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

2.1 辐射源的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分布范围宽、信号交叠严重

由于雷达的广泛应用,许多作战飞机、舰艇、战车和作战单位都配有一定数量的雷达,分布范围很大,特别是在重要的军事集结地,雷达的分布十分密集,N的数值往往为数十、数百甚至上干。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脉冲信号平均数少则数万,多则数百万,在同一时间可能有多个信号同时出现(交叠)。

2.2 信号调制复杂,参数多变、快变

雷达通过信号调制波形和参数的选择与变化,可以获得诸多目标信息检测和抗干扰等方面的利益。随着信号产生技术和处理技术的发展,一部雷达往往能够根据需要,产生多种不同调制特性的波形,特别是在脉冲持续时间内的频率和相位调制;此外,出于反侦察、抗干扰等的需要,许多雷达都可以改变发射信号的载频、脉冲重频、脉冲波形或其它调制参数;这种变化的时间可能是数秒、数十毫秒,甚至到每个发射脉冲都发生捷变。

2.3 信号综合成胁程度高

现代雷达与各种杀伤性武器系统的结合十分紧密,如制导雷达、炮瞄雷达、反辐射寻的等,都直接威胁到雷达对抗设备和人员的生存。内干受到杀伤性武器系统威力范围的限制,这些雷达往往在目标尚未进入攻击范围时保持电磁静默(不发射),由其它探测设备提供信息保障,一旦目标进入攻击范围则立即投入工作,迅速捕获目标,引导武器攻击。

3、雷达对抗技术发展趋势

3.1 扩展雷达对抗的频率覆盖范围

随着对参数捷变、米波、毫米波、扩谱、跳频等新型雷达广泛应用于战场,宽频谱响应已成为提高雷达对抗系统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雷达对抗系统的频率覆盖范围:雷达侦察告警0.03―40GHz,可扩展到0.03―75GHz(甚至140 GHz);雷达干扰0.5―40GHz,可扩展到0.5―94GHz(甚至105GHz)。

3.2 提高雷达侦察祝接收的性能

在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战场上,各种新体制雷达在战场上的应用比例将迅速增加,雷达侦察接收将面临着高密度、高复杂波形、宽频谱捷变的强雷达信号环境的威胁,因此必须提高雷达侦察接收机的灵敏度、动态范围、测频和测向精度以及适应密集、快速多变的信号环境摧力,以适应未来雷达对抗的需求。

3.3 人工智能在雷达对抗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是当代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思维或决策过程,从而实现人类某些知识智能的活动,如学习、思考、判断、对话、图像理解、普通人类语言理解等思维活动,是一种具有人一定智能和经验的知识系统。因此,人工智能化是今后实现雷达对抗系统智能化、自适应能力的一种关键技术。研究的技术包括情报搜集、分析、处理和综合,目标识别和辐射源位置的实时数据处理,威胁告警和评估,干扰功率管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以及雷达对抗系统智能管理等方面。

3.4 发展计算机实时控制的自适应雷达对抗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电磁信号环境复杂、密集、快速多变。为了在这种电磁环境中对多传感器信息进行实时的综合处理和软硬杀伤雷达对抗系统的自适应响应,新一代雷达对抗设备必须以实时数字控制、自适应阵列天线、自适应信号处理以及功率管理等技术为基础,构成在领域、空域和时域管理的雷达对抗系统,以便对动态变化的威胁做出快速反应。

3.5 探讨低截获概率雷达的侦察和干扰系统

在未来高技术战场上,各种低截获概率的新型雷达将大量应用于各种作战平台,以提高其反侦察、抗干扰、反辐射武器攻击的能力。因此,必将展开对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各种信号截获、分析、识别和定位技术、干扰体制和干扰样式以及新的信号处理技术进行研究。

3.6 研制新型无源干扰器材和投放技术

无源干扰是一种低成本且实用有效的雷达对抗手段,也是目前飞机、舰艇等大量应用的干扰器材。但随着雷达对抗无源干扰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新的无源对抗技术是以发展雷达对抗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的发展技术如从气动特性(形状、散开与下降速度、姿态、留空时间、风的影响)、频带宽度、雷达反射面积、综合特性、极化形式、投放时机、效率、材料诸方面研究箔条的基本特性,以及在生产、包装工艺和运用的技术;能干扰多种雷达的宽频带、大容量箔条干扰技术;利用机载雷达告警系统控制投放的技术;箔条自动切割技术;提高极化干扰能力的技术;研制新型无源干扰投放技术;欺骗性更强的假目标技术;能干扰毫米波雷达的毫米波箔条、毫米波反射体以及毫米波等离子体等新型雷达无源干扰技术。

参考文献

雷达技术范文4

【关键词】雷达组网 设计原则 组网技术

现代空间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单雷达部署在连续探测、跟踪、数据处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雷达监测在时域、频域、空域的覆盖要求,使用不同极化方式、工作方式、适用频段以及雷达体制的雷达进行组网布站,通过控制中心进行统一管理与控制不仅能够形成大范围全面性的情报覆盖网,还能够充分发挥各雷达设备的功能优势,实现最优化协同运作,实现覆盖区域内的目标探测、定位与跟踪。

1 雷达组网系统及其特点分析

雷达组网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多个雷达通过统一的时间进行时间同步,所采集的数据可以使用通信链路汇总到信息融合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指挥控制中心通过监测与数据分析等手段确定后续的计划制定和功能调整。

具体的,依照组网雷达类型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单基地雷达组网、双(多)基地雷达组网以及混合组网。

第一种组网类型中的雷达采用单基工作体制,各雷达处于相对独立状态。该组网方式对雷达工作方式的约束性较小,各雷达可以依照工作需求实时调整工作方式,还可以依照部署要求在空间位置进行多区域部署,即便与指挥控制中心断开连接也能够继续完成工作任务。

第二种组网类型中的雷达采用双或多雷达体制,即为单发射机分配多个分开的接收机。该组网方式下的雷达系统在电子对抗、抗辐射、反隐身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若配合空中平台继续拧协同工作,还能够有效提升雷达系统在抗低空突防方面的性能。

第三种组网类型中的雷达使用收发异地及单基混合组网,网内的雷达可以工作在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显然,该组网方式继承了上述两种方式的优点,还能够进一步提升雷达系统的“抗四大干扰”能力。

2 雷达组网原则

雷达系统中可以使用多种类型的雷达进行组网,考虑到系统的时域、频域以及空域性能需求,在组网中应该综合应用适用于多波段、多体制、多程式的雷达进行组网部署。雷达组网设计原则有:(1)安全性。雷达系统在组网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主备结合的方式即使用光纤通信网搭建主干通信网,使用卫星通信网或其他无线通信网搭建备用通信网。组网的拓扑结构应该选用可靠性和安全性相对较高的格型或星型与树型混合型的结构。(2)全频段覆盖。雷达系统的最显著优势就是全频段覆盖,因而组网中的雷达类型选取要满足宽频段要求。(3)补盲。该原则即要求雷达网在空域、频域、距离区间内没有忙点。(4)抗四大威胁。该原则要求雷达网能够有效抵抗反辐射导弹、电子干扰、目标隐身以及低空突防等威胁。(5)适当的重叠系数。重叠系数越高,其性能越好,但是需要的成本投入越高,因而在实际组网中需要依照应用需求设计适当的重叠系数。

3 雷达组网中的关键技术

3.1 时间同步技术

雷达系统中的雷达数量较多,为实现协同工作和信息融合,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时间同步。雷达间的时间同步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卫星的时钟定位,该技术使用卫星时钟信号作为同步时钟信号,如我国的双星定位系统和美国的GPS系统等,该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时钟同步要求,但是所使用的电磁信号易受到干扰。二是基于高稳定度时钟的时间同步技术,如铷原子钟同步,该技术在实践中同样可行,但是需要在应用前对各时钟进行统一的时间校准。

3.2 精确标定站位和标校技术

定位精确度和空间几何标校是后续雷达网数据共享的基础。地球表面存在曲率,雷达工作中也缺少目标高度数据,若直接进行坐标变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该误差的存在会对雷达的跟踪精度带来较大的影响,为消除该误差就需要对雷达进行标校。全相对坐标变换技术可以将网外雷达作为参考对象计入定位或标校算法中,通过测量其与真实目标中的相对坐标来校正定位位置,进而消除坐标变换过程中的误差引入因素。

3.3 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处理是雷达系统的核心功能。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是选用特定的雷达作为主站,其他雷达数据以拼接的方式将所采集到的数据交接到处理中心进行处理。显然,该技术中的交接过程容易出现信息错误或丢失,特别是隐身目标的信息。数据融合技术则是一种精确度更高、评估更全面的数据处理技术,该技术利用既定的规则对雷达所采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融合处理,而不是以某一雷达信息为主体,以便于获得完整度更高的估计结果。典型的数据融合技术有分布式、集中式、混合式等三类。

4 总结

雷达组网是现代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中所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不仅能够该来巨大的效益,还能够促进雷达应用向系统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推动雷达应用性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万安民,陆静.雷达组网的特点及其抗干扰设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1,26(3):41-44.

[2]李丹,乔晓,毛少杰.雷达网设计分析工具[J].现代电子工程,2000(4):73-79.

[3]花汉兵.雷达组网的特点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8,30(23):33-35.

[4]邵锡军,周琳.预警探测系统雷达组网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03,25(9): 1-4.

雷达技术范文5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成为现代社会地形测绘发展方向的主导,并且不断完善自身,会具有更多的领先技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测绘技术来与其他不同类型的测绘技术相配合,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激光雷达测绘技术所具有的效率以及质量。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激光雷达地形测绘技术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还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使得激光雷达测绘技术能够不断发展。

一、激光雷达技术分析

1.1 激光成像雷达技术

激光成像雷达技术作为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空间数据获取技术,是目前测绘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现代化测绘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产生与发展有赖于遥感方式的存在,是遥感技术在测绘技术应用的产物。这种技术的应用优势在于空间时间分辨率高、探测动态数据范围大、能够穿越较薄的云层、稀疏的树木遮挡,直接获取相应的三维信息,同时还存在着数据点密度高、准确性能好、能够全面反映地表表面存在的各种信息。

1.2激光成像雷达技术的发展

激光成像雷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测绘遥感技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记载、星在平台的出现,激光雷达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人,无论是从城市建筑、山川、河流以及地形高度等方面都能够得到一个系统、可靠的数据,能够在工作中形成一种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的系统体系。

二、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人类社会发展和探索各种客观事物的本质、性质的过程中离不开激光雷达地形测绘技术的支持与配合,也无法替代其在工作中存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近年来,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与发展,成为现代化地形测绘技术中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一个全新的测绘技术方式,这种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广泛的测绘

这种雷达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各种数据的收集,无论是从收集的速度还是控制策略上进行分析都是一项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整个领域中备受重视的环节己一般来说,在广泛的庙会技术应用电,对于宏观上各种食物的创造和分析,这些数据的存在都可以使得视觉空间的季度扩大,为宏观把握各种数据的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2.2 可以动态地检测地面事物的变化

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检测,它可以定期重复的地球观测同一区域,这有助于人们通过遥感数据的访问,发现和动态跟踪地球上的很多事情。同时,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使用雷达地形测绘远程传感技术,尤其是在监测河流水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甚至军事目标都尤为重要。

2.3 获取数据综合性的综合性

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是涵盖范围广泛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集成到地球上的许多自然和人为的现象表明,宏观反映的各种事物的形态和分布上地球。真正体现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表面特征,如人造结构,充分揭示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的特点。并及时将这些数据提交潜力。

三、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3.1 基础测绘

在对地形进行基础测绘的过程中,主要测绘的目的包括了对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栅格地图以及数字线划地图这个几个方面的数据。在进行数字正射影像以及数字线划地图采集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精度较高的三维信息来为这两项数据的产生提供支持。又由于数字摄影测量采集工作过程中的程序较复杂,对设计要求与技术路线也非常严格,同时对生产人员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而机载激光雷达技术所提供的地面三维坐标,则可以满足高精度影像微分纠正的要求,让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更加容易,并不需要数字摄影测量平台,极大降低成本,在一般遥感图像处理系统中就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另外,高精度的激光点云数据,可直观反映地物、植被等三维信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实现更加精准的判读与测量,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与质量。

3.2 精密工程的测量

很多精密工程的测量,都涉及到测量目标的采集,并获得三维坐标信息或者三维物体模型,例如在水文测量、建筑测量、沉降测量、电力选线、文物考古、变形测量等行业中。地面激光雷达和机载激光雷达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利用数码相片获得纹理信息,并与构筑物模型实现叠加,以构建三维模型,可有效实现对景观的规划分析、物体保护、形变测量、规划决策等。例如激光雷达技术在铁路设计、公路设计中提供的高精度地面高程模型,可便于线路的设计与施工方法精确计算。在电力线路设计过程中,利用激光雷达技术的成果数据可以对整个线路有所了解,包括公共区域内的地物、地形等要素;另外,在树木的密集区内,也可利用激光雷达估算出需要砍伐树木的面积与木材量。

3.3 森林工业的应用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最早应用的商业领域即森林工业,由于森林业发展与国土管理都需要森林及其树冠下端地形的准确数据,而传统技术中很难获得树高及树的密度的精确信息。机载激光雷达与卫星成像不同,当利用这种技术勘测树冠下的地形时,还可同时获得树的高度。在对数据的后处理中,独立的激光返回值可分为地面返回值与植被返回值两部分,并以此计算出更多林业相关信息,如树高、材质、树冠覆盖以及生态环境等,这些都是传统摄影测量或者地面测量无法获得的信息内容。

3.4 规划城市建设

自从进入 21 世纪,数字电视已成为各地力争构建的信息化目标。空间信息则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与框架,也是规划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与数字地面模型,为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空间信息资源,也是构建数字城市的重要技术支持。

3.5 电力传输与管道布图

在直升机平台上工作的激光雷达系统,最适用于测量传输线路。由于直升机可以沿着电力线或者管道传输的走廊飞行,比固定翼飞机节约成本,并且直升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高度和速度,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如果在激光雷达应用平台中同时使用录像机、数字相机及其他传感设备,既可实现激光雷达测量,也可同步进行线路检查及制图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十年的发展激光雷达地形测绘遥感技术,已成为日益成熟和产量估计的技术手段,可以在一个长期的时间里起到带动生产力的优势。除此之外,开展激光地形遥感调查,在卫星遥感分辨率上大大提高,使之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实施此类工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各项操作,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为此我们需要严格遵守以下准则,必须遵循要求的作业规程,着实把握好工作中的主要环节,认真负责认地执行每项操作,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取得较高水平的遥感影像数据,也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我们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激光测绘遥感的原理已清晰可见,而实践却不能一概而论,目前尚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筱菌,基于激光雷达的数字化精密侧量技术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2010.

雷达技术范文6

地质雷达技术是近年来发展得非常迅速的一项探测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和高工作效率正逐渐成为地下隐蔽工程调查的一种有力工具。随着信号处理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实践操作经验的丰富积累,地质雷达技术不断发展,地质雷达仪器不断更新,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建筑结构调查、无破损检测、水文地质调查、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

1地质雷达原理及特点

地质雷达(脚udprobing/pentratingradar,简称GPR),是一种对地下的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体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高频电磁以宽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被定向送入地下,经存在电性差异的地下地层或目标反射后返回地面,由接收天线所接收。高频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路径、电磁场强度与波形将随所通过介质的电性特征及几何形态而变化。故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确定地下界面或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长久以来,对埋藏物体的探测是一项使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至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方法能提供一个十分准确的答案。地质雷达技术作为一种迅速发展、且具有特殊吸引力的方法,主要是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无破损性和高效率的特点。体向后散射截面因数g,媒介的衰减系数a所决定。在均匀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波长入与衰减系数a为:(公式略)其中c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ur为介质的相对磁导率;er为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a为导电率;助为自由空间的波阻抗;W为能量衰减系数。磁导率的影响可忽略,则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仅由介电常数、导电率与波的频率决定,可由能量衰减系数W来表示:(公式略)

2地质雷达的技术参数

2.1地质雷达的探测距离地质雷达所能探测到目的体的深度称为地质雷达的探测距离。当一个雷达系统选定后,地质雷达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R主要由电磁波波长入.目标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它在介质中衰减越快,传播距离越短;当电磁波的频率一定时,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越大,电导率较大时,地质雷达波会很快衰减,传播距离短,地质雷达的探测深度浅。反之,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较小,导电率也较小,地质雷达波衰减慢,传播距离远,地质雷达探测的深度较深。

2.2地质雷达的分辨率分辨的定义是分辨最小异常体的能力。分辨率可分为垂直向分辨率与横向分辨率。垂直向分辨率是指雷达剖面上所能够区分一个以上反射界面的能力。理论上可把雷达天线主频率波长的1/8作为垂直分辨率的极限,但由于外界干扰等因素,一般把b二入/4作为垂直向分辨率的下限,当地层厚度b小于入/4时,复合反射波波形变化很小,其振幅正比于地层厚度,这时已无法从时间剖面上确定地层厚度。水平分辨率是指地质雷达在水平方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异常体的尺寸,根据波的干涉原理,水平分辨率通常为:式中入为雷达子波的波长;h为异常体的埋藏深度。

3地质雷达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3.1地质雷达技术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在桥梁和隧道设计、施工时,详细了解地下水情况、岩面的起伏、破碎带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工程钻探方法费时、费力,同时采集的数据有限,不能全面了解某个地区的工程地质情况,特别是在地下水丰富、岩面起伏剧烈,破碎带又相对发育的地区,实践证明单纯依靠工程钻探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显然不能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结合钻探,地质雷达能给出整个工区的剖面图,使我们能较全面的了解整个工区的工程地质情况。

3.2地质雷达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静压预制桩若施工不好,会造成桩身的倾斜,影响到桩的承载能力,施工后桩身倾斜性的检验,可以通过地质雷达进行,效果良好。地下连续墙损坏后,对其质量的评价也可用地质雷达进行检测。在存在流砂层的地区进行深层基础施工时如果施工质量不好,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大量地下水渗流,带走大量粉砂,造成基坑旁侧产生地下空洞,从而使周围下沉,甚至导致基坑坍塌事故。在基坑开挖过程,除进行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观测外,用地质雷达在基坑周边进行探测,可以及时发现地下空洞,消除隐患。大口径钻孔灌注桩作为桥墩基础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钻孔灌注桩截面积越大,承受荷载越大,故对其质量要求严格。钻孔灌注桩在桥梁工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从对采用的钢筋、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竣工后的质量验收全过程均形成了规范。在质量验收时往往采用反射波或机械阻抗法检测桩基完整性,但无法检测桩基钢筋笼的布置情况,钢筋属于低阻抗体,吸收系数大,反射强度亦大,波形粗黑,用低频探头可以探测出钢筋笼的布设情况和桩的长度。

3.3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近年来,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原有钻探取芯或开挖抽样的公路质量检测方法不仅效率低,代表性差,而且对路面有损坏,为此极需发展一种快速、简便有效的无损检测技术。地质雷达可以满足这种要求。

3.3.1公路路面厚度检测路面厚度检测是公路检测的主要内容之一,高等级公路路面厚度0.2一0.3m,这就要求公路路面厚度检测有很高的分辨率,厚度检测误差小于0.01mo当介质厚度大于子波波长的l/4时,可以认为能被地质雷达分辨出。一般机场和公路路面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电磁波传播速度约为0.1-0.12m/ns,从而可以换算出用于检测0.Zm厚度以上路面精度<0.olm,地质雷达应使用gooMHz以上的中心探头。目前地质雷达已有2200MHz的探头,其天线的信号脉冲宽度为0.42ns,波长小于scm,分辨率为1.25cm,完全满足测试精度的要求。

3.3.2路基与路面病害的调查公路在修筑过程中已对路基进行处理,随着公路投人使用、路基经历压实或其它外来扰动的影响,使原来轻弱地基发生变化,承载力不足,使路基产生过量沉降,形成空洞、暗穴,有时局部还会产生滑坍等;面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自然风化因素的影响下,会逐渐出现损坏,形成路面沉陷、车辙、推移、开裂等;另外,由于公路结构层透水问题使局部积水,产生软弱体或软弱层等病害。公路病害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本身质量原因,也有外界自然作用原因,同时路基病害与路面病害不是独立形成的,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公路病害调查中,查明“病因”十分重要。用钻芯取样法调查速度慢,仅能以点带面,取得的资料代表性差、不全面。用雷达可以非常迅速的探测出路面各层及路基情况,绘出整段路基、路面的剖面图,直观的反映出路基、路面的损坏程度、范围,以及是否有脱空、积水现象,为维修和养护提供资料。

3.4地质雷达技术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在隧道建设中,所面临的质量问题如欠挖、超挖、衬砌厚度不足、衬砌后有空洞、积水等。传统检测方法大都采用破损检测,检测频率不够,同时会造成新的质量隐患,地质雷达可以提供一种高效、全方位、准确的无破损检测手段。用中频雷达探头可以定量地探测出隧道的衬砌厚度、钢筋网、钢拱架,以及衬砌后脱空、积水情况,为维护提供详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