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打天下范例6篇

抱团打天下范文1

“青岛国际建博会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回想起建博会成长的历程,总经理刘宝芳也是感慨不已。青岛国际建博会立足青岛、面向国际,作为主要承办方――海宸会展从建立之初就本着“为展商效益最大化而努力”的办会宗旨,全力打造北方建材行业品牌展会。而当时在青岛本地就多达四五个同类题材展会,“09年,第五届青岛国际建博会有700多个展位,而其他同类展会项目多在100多个展位左右”,刘宝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参展商也十分头疼,因为都是‘青岛’,第一次参展他们根本没法严格区分哪个会好还是不好”。由此可见,当时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而且,从展会影响和品牌性来说,不利于展会长期发展,“很多参展商都是参加过青岛的展会之后说,青岛的展会真差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的主导下,青岛的建材类展会迎来整合的契机。“当时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主任鞠正球也在整合展会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9月份,在会展中心组织的展会竞标会上,海宸会展获得了建材展的唯一举办权,不仅减少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对展期进行了整合、调整。2010年,展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青岛)国际建筑材料及装饰材料博览会,与各商家见面,展会首次突破1500个国际标准展位,展会的实效性与专业的服务得到了商家一致认可和好评。“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展会,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刘宝芳说。

作为整合建材展的倡导者,鞠正球可谓感受良多,“当时青岛展会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局面很严重,对市场秩序健康发展不利。”鉴于客观情况,以及未来青岛会展市场发展秩序,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联合当地四家会展主办企业负责人成立了“青岛会展中心展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共同通过了展会项目管理办法,统一整合当时的四家建材展,最终设立一个建材类展会项目,并进行招标。“我们本着就是扶持和打造青岛展会的品牌化、国际化、规模化。”最终促成了如今青岛建博会的茁壮成长。

青岛建博会一跃冲天,与北京建博会、广州建博会并成为中国三大建材展,也是青岛市政府重点培养的品牌展会。然而海宸国际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刘宝芳爱琢磨的“毛病”多多少少也为展会带来另一种发展气息。“我也关注北京、广州等地的建博会,早在很多年前就想着是不是能够和这样的全国性品牌展会合作。”刘宝芳说,经过实地考察和多方面走访,她发现,合作并不是难事,关键在于如何执行和保持竞争优势。据刘宝芳分析,北京的建博会注重墙纸布艺,广州的建博会注重卫浴五金,“但是青岛建博会恰恰相反,种类繁多,以建筑节能展为主,门窗、木门。建筑材料等都是热门的题材。”她还特别强调,青岛建博会更注重落地效应,也就是更注重实际贸易性。

展会不仅实现了“统一”,而且也逐渐培养品牌展会,目前的青岛石材展就属于单独剥离出来的展会项目,其成长速度也十分惊人,一跃成为国内知名的石材类展会,并且按照刘宝芳的分析,石材展的参展商国际部分占到了35%以上,“定位国际性展会是我们最终的市场定位,也是未来努力的目标。”相比较而言,说青岛建博会是定位区域性展会,刘宝芳说确实心有不甘,但是宣传是国际性展会,“实力和规模又稍显不足。其实我们对展会的定位挺尴尬的。”这也是区域性展会整合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烦恼,而这种烦恼又是成长期必须经历的“酸楚”。

当然,当时会有一些企业“不甘心”,可是站在维护市场秩序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种整合是很有必要的,分化的市场资源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坚实的竞争力。”鞠正球提起往事依然义正言辞,虽然也有企业来找他谈话,但是当把前因后果和利益敝处摆在面前时,那些想不通的企业也一样同意了鞠正球的做法。“作为当地会展业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扶持和鼓励规模大、品牌性、有生命力的展会。”他也强调,地方必须客观分析当地展会的发展优势,用发展、长远的目光来考虑其未来定位。

“我觉得现在展会要讲求差异化竞争,而且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一味地补足自己的劣势。”刘宝芳感慨,如果只是强调补充劣势,忽略了发展自身优势,那么相当于展会没有进步,反而还属于倒退;相反,如果发挥展会自身优势,综合区域特点,充分发挥优点,这才能进一步巩固展会的品质。7月21日,第七届青岛建博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刘宝芳告诉记者,目前的招商情况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当听到很多参展商说“来青岛参展效果真不错”时,她总是心情愉快,“因为这就是品牌效应,这也是区域性展会发展成为全国、品牌性展会的一个鉴证。”

鞠正球告诉记者,目前青岛国际会展中心除了接待外来五个大型全国性巡展之外,展馆75%的展览面积还是被当地会展项目所占据;不仅如此,中心的展会项目管理委员会还完成了对当地礼品展、面料展等项目的整合,市场秩序趋于正常有序。这也说明:对于二线城市来说,如何更好的整合当地区域性展会才是主要任务和业务构成。

不仅是青岛,其他很多二线会展城市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整合工作。其实,不难理解,从市场出发,从客户需求出发,展会在搭建平台的同时,需要估计到更多客观实际情况,而且因为区域的不同,产业构成不同,消费市场不同,办展环境不同等,即便是同行业的展会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以全国大型展会为统领,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弥补全国性、国际性展会的不足,调动市场活力,挖掘展会潜力,区域性展会在未整合之前还是担当着重要角色。

困惑与踌躇

我国会展业之所以被认为是快速发展的市场,一方面因为地大物博,还拥有众多空间需要来填满;另一方面,展会项目粗放式的增长,以及经济泡沫下催生的会展经济泡沫成为重要“现象”。不得不承认,我国会展市场的众多展会依旧是区域性展会,从面向市场范围到参展商构成,无不存在重大水分。尤其在个别成长性的区域性展会中,虚报、夸大等宣传方式占据了一定成分,直接威胁我国会展市场的稳定与秩序。

僧多粥少的战争

根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的数据表明,仅上海市2010年的会展项目总数超过了500个,展会题材丰富,以专业展为主,“但是会展项目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在延续性上还存在问

题。”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会长龚维刚向记者表示。展览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仅有不超过10个。

从业界各方反应的情况来看,如何把展会做大做强是主办方最需要考虑的事情。然而在上海2010年的展会项目中,大量充斥着展览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的项目,并且展会题材也出现了严重的恶性竞争,一个月可以举办2 3场鞋类的专业展会,所以就造成了展会题材冲突严重,展会效果差。

参展商、专业观众,这些决定着展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从社会总体构成量来说趋于有限。虽然每年也在呈现着不断的增长,但还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区域性展会发展需要,这样就是所谓的僧多粥少局面。在众多政府报告或研究文献中都提及:要把会展产业的蛋糕做大。不禁想,如果这蛋糕的大小根本赶不上前来分享的人群增长规模,肯定将会是一场鸡飞蛋打的狼狈局面。

区域性展会的妄自菲薄

会展产业只是服务业中渺小的一部分,并没有实质或强势的地位,也就造就了产业发展呈现出发展不稳定的局面。“妄自菲薄”,这是区域性展会的一大特点,也是其致命的问题所在。

南宁的东盟博览会、长春的东北亚博览会、乌鲁木齐的中国欧亚博览会等,这些在我国均属于高层次、高品质的展会,从辐射范围来说,担负着辐射我国周边国家经济贸易的重任,因此从全球范围来说,也属于区域性展会。再把目光放回到国内,各个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展会铺天盖地,最为突出的当属汽车类展会。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城市经济增长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提升,汽车的需求成为当前城市人群中的必备品。不管是以消费为主,还是以展示为主,各地车展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也把参观车展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享受。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均创下年年突破的目标,以2011青岛国际车展为例,不仅因为展商过多而取消了原有的试驾面积,全面启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室内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全部6个室内展馆、5个序厅以及所有室外场地5万平方米,总规模超过10万平方米,为青岛国际车展历届以来的最大规模。

有了以上成绩,不难发现,区域性展会也有其重要的作用,链接地区发展,平衡贸易水平,同样也达到了繁荣国民经济的间接作用。但是大多区域性展会的主办方,诸如二线城市消费类展会、专业展等均宣称本身展会辐射范围有限,并不面向全国,只是针对区域性观众或企业存在展会效应,规模小、参展商数量相对少等都成为共搪塞的借口,丝毫没有“气吞天下”霸气。

妄自菲薄,这就成为限制展会发展的重要枷锁。总是将展商、规模、创意局限在一个笼子里,事实警惕被吞掉的危险,却一步也不向前发展。即便两个甚至更多的展会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主办方也是鲜有往来,而且提到对方展会的好处,恨不得让自己主办的展会熠熠发光,毫无缺点,就是要盖过对方展会的风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会展业出现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不仅是会展产业,我国其他产业也出现此类现象,之所以说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这也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正视缺点的存在

我国区域性展会发展的速度托起了整个会展产业的繁荣,但是仔细分析,这种繁荣呈现出一种泡沫。2011年第二季度,全国性的汽车配件展会有两场,而区域性展会为2场,根据调查,下半年的汽车配件类展会数量达到了5个,除去全国性的展会两场之外,其他均是三线城市或其他城市的展会。不仅题材严重重叠,而且对于参展商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合作是区域性展会最为缺乏的方式。如分别在南北方举办的同类题材的安防专业展,产品大同小异,但是观众和专家买家各有千秋。如果两展会的主办方能够坐下来,认真研究一下如何共享其专业买家资源,甚至参展商资源,互相提供必要的支持,那么安防类展会可能会出现一个巨头,不管是谁兼并谁,安防展――这块蛋糕着实做大做实了,真正迎来共赢局面。并且对于消除展会项目的恶性竞争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商场如战场,在战场上解决敌人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敌人变成你的朋友。在会展强国德国,其发展模式正是突出区域性展会的特色,和国际展会并举发展。2007年德国举办了展示地方特色的当地展会和跨区域展会167场,展商达54222家,展台面积为1542631平方米,观众6461399人。而我国展会一味强调高、大、全,恨不能在西北地区的三线城市立刻推广为全球知名城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云集于此,此行为莫过于画饼充饥。正确归纳当地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升展会的规模、品质和辐射范围,方能一步步赢得市场。

未来会展业发展的趋势必将是展会项目数量越来越少,但是展会层次、品质、规模肯定是稳步上扬。区域性展会在这个过程中会死掉一批,但是其中的利益和效益是呈现增长态势的。尽管目前我国会展经济并不像德国、英国一样贡献高额收入,但其庞大的带动效应是不可忽视的。区域性展会满怀志气,但是在路上充满了困惑和踌躇,寻找进一步腾飞和发展的办法与途径才是王道。

谁为区域性展打入催化剂

我国会展业并没有达到火山进发、不可收拾的状态,从理性角度分析,真正走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还有非常一段艰辛且长时间的路要走,就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一样,不仅需要时间、机遇、实力和支持,更需要各种不同区域性展会的共同努力。生存,是当前区域性展会的最直接状态,但是不可否认,中长期来把握,这些区域性展会不但短时间不可能死掉或灭绝,很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充当着重要角色。

从青岛建材展的例子不难看出,在区位不同的地域,根据产业、经济结构、消费市场等因素的不同,其所依靠的生命源也就不相同,青岛建材展是靠市场存活,而沈阳制博会更多是依赖老东北工业基地的生产力而存在。但是他们如今都面临着抉择:生存还是升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各地区域性展览或会议创立之初,必然对当地或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进行过产业、经济、消费等各项调查,并不是一味强调经济利益而设立展会项目。而这种定位直接决定着城市会展工作的定位。

2011年3月底,济南市在北京举行专场推介会展环境的推介会,在事后《济南日报》发表的新闻稿中,列举了济南发展会展业的六大优势,分别从区位交通、配套设施、政府支持、产业及市场、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阐述。济南市商务局副局长张欣说,近几年济南会展业在全国中心城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逐年提升,会展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济南市品牌展会少,特别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大型品牌展会偏少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可是从前者分析的各种优势来说,

济南俨然已是非常具备各项实力的区域性会展名城,特别是以当地知名会展企业举办的各种区域性行业展会,风生水起,名声在外。如果按照“高、大、全”的思维逻辑思考,济南必须要成为全国会展中心城市才能称得上是会展之都,这仿佛丧失了当初对济南会展业的定位。就当地会展市场而言,确实无法与北京、上海、广州城市相比,因为国字号展会并没有很多光顾。同样也会发现,济南是众多区域性展会必争之地,这充分说明了其辐射的范围和影响最够强。

其他城市也依然如此,成都,承担起的是西部会展业的重任,而其区域性展会则是为繁荣以成都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经济;昆明,肩负繁荣西南地区城市经济的重任,也是区域性城市的代表;乌鲁木齐,是我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的重要窗口,而升级之后的中国一亚欧博览会不仅政治性、经济性提高,就区域辐射力来说,也提高了一大截;还有廊坊、沈阳、银川、湖南、杭州、南京、安徽、武汉等一批城市,他们的首要任务必定是繁荣区域经济,而非一股脑儿地为国家总体经济“埋头苦干”。

当然,从后续影响以及深度分析来看,以上城市的会展项目都将促进我国经济,不管是对外还是内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想要申明的是让这些区域性展会带好“繁荣国家经济”这顶帽子,而不是任意强加。

动不动就是国际,国字号,让展会打破了原有发展规律,而丧失其本能,这只能是揠苗助长,绝非一日千里。为城市带来沉重压力,也将展会办成了“决定国家经济命脉”式的展会,呜呼哀哉。

对于区域性展会来说,生存是第一选择,也是为日后升级所做的必要准备。

首先,积累、整合资源,扩充实力,学型品牌性展会的运作模式与方法。区域性展会的优点在于熟知当地经济市场情况,能够清楚了解区域性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大量的积累资源,并在相应时机整合各方资源,壮大主办方实力的同时,也打响了区域性品牌展会的名头,为更大程度的“成长”奠定基础。此外区域性展会不等于封闭性展会,一定要能够从当地或区域内为数不多的国字号、国际性知名品牌展会项目中学到其运营的模式和方法,为将来提供经验。

其次,正确分析展会竞争优势。大多数展会主办方与大型国字号展会相比较时,总是一位强调自身所具备的缺点,诸如规模小、资金少、展会参展商层次不高等,却忽略了展会熟知当地市场、快速召集当地主要大型企业、清楚当地需求等优势,这是本末倒置的思考方法,也并没有看清楚区域性展会的强大生存和发展优势,所以区域性展会一定要走出必须要与大展比较规模、资金等全国性展会的比较标准。

第三,充分发挥灵活、机动性强的优势,展开各种合作。我国会展业即将进入整合的时代,行业内展会数量繁多已经成为一种负担,因此,合作甚至兼并都是必须经历的过程。那么区域性展会就要发挥灵活机动的特点,掌握区域性市场特点,与其他地域展开诸如展商互相观访展会、参展商互相优惠等合作,用开放的方式经营展会,说不定在某个行业区域性展会将成为巨无霸。

第四,依托各地政府政策及支持。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会展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那么这些政策不仅对国字号展会有用,同样对于区域性展会也是效力相同,充分利用现有政府支持政策,为区域性展会发展添砖加瓦,这样才能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也能促进区域间会展经济的交流。

第五,依靠当地会展行业协会或场馆,“合理越位,整合资源”。青岛建博会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并且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主任鞠正球提出,展馆作为当地会展业载体,应当承担起规范行业秩序的责任,并且有义务培养品牌性、国际化、大规模区域性展会,那么在整合展会项目的过程中,会展中心操作了一些本职工作之外的行为,“但是对地域展会发展有利,那么这种越位我认为是合理越位。”所以二线城市应当主动进行当地同质化展会的整合,保证当地会展秩序政策,才能形成具备强劲竞争力的展会项目。

总之,会展业在每个地域发展的状态、趋势不同,那么每个展会也就不会有同样一种发展结果,同样是生存,如果是为区域性展会壮大而生存,这叫成长;相反只是为一己之力或一方繁荣,那这是狭隘、自我会咩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对于现阶段我国会展业来说,极为不利。

合作――区域性展会生存之道

和,一个字可以包括中国的文化内涵。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顺其而言,我国的经济基础也应建立在合作共赢之上,绝不是用所谓精神硬生生套取繁荣且充满“和谐”的经济实体。

会展城市不断崛起,除去北京、上海、广州,其他均被归结为二线、三线、四线会展城市,与其说是城市规模上的差距是分水岭,不如说是因为北上广三大城市的全国性、国际性展会数目居多,基本可以勾勒出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骨骼。同样,以每个城市为中心,区域性的会展城市和会展项目却填满了整个之前提到的构架,让世界可以了解一个更加丰满、具有生命力的会展市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只是就会展而论会展,未免有些狭隘,从产业地位来说,会展业并没有与之影响相称的名声。按照笔者的理解,如今的会展业已经渗透在各行各业,只是研究会展业的相关问题,只能成为钻牛角尖儿的老顽固。所以,从产业发展和布局来看会展业发展,这将是一条新思路。我国产业发展地域性、区域性强,无论是生产或消费都呈现一定的区域特点,而非全国一个样。以往的观点认为,全国行业领先展会只能有一个,或者两个,不然容易搅乱市场秩序。仔细分析,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笔者也发现,目前展会的乱并不是因为大家一窝蜂地举办展会,恰恰是少了“合作共赢”的精神,对于实际展会的运营情况来说,也是充满了敌意或恶性竞争的味道,注定创造出来的市场气氛就是独裁、乌烟瘴气、没有秩序。

区域性展会在我国有生存的必要,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充当着重要角色,比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体通过展会将先进技术、知识、资金引入到西部真正需要的城市或产业上,如何促进西部与中部、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正如之前提到的情况,我国产业发展不均衡,注定其相关产业的展会也必须照顾到区域性的特点,形成一批具有区域性特点的展会项目。

抱团打天下范文2

跳还是不跳?领头人到底靠谱吗?

销售女,Caroline,房地产公司,工作时间:1年半

前几天,部门领导Sam第3次同Caroline提起抱团跳槽,Caroline依然用“再给我点时间”为由,婉拒了他。但Caroline不敢肯定,4次、5次……当Sam第10次将诱饵抛出的时候,自己是否还有这番定力,坚持到底。

Caroline进公司还不到两年,一来便在Sam的手下干活。Sam是个有能力的领导,带着销售组屡屡创下业绩。Caroline坦言,在Sam这儿也学到了不少本事,但这并不能成为她抱团跳槽的原因。她最怕的便是:在这场“抱团跳”风波中,成为Sam手中的筹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伙伴。

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Caroline直觉Sam是个自我感觉过高的人。他会将原来的业绩都归在自己的名下,将原来企业投入的影响、老板的影响、下属的贡献等统统归于囊中,忽视团队的力量,“对于这样的领头人,手下的跟随者只是一颗颗供他随意发挥的棋子。”更怕他到了新公司后,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抛下兄弟,一个人闯天下。那这样子的“抱团跳”还会有意义吗?前景不妙!

打死不跳!你带走的资源,是原有企业赋予你的

销售男,冬冬,4S销售中心,工作时间:5年

冬冬曾收到过不少“抱团跳”的邀约,都被他一一婉拒,“我从未考虑过,因为我基本上不赞成这种行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你把客户群拿走了,技术拿走了,如果企业的经营机制不健全的话,可能随时会有倒闭的风险。所以如果你一走,前一家企业被弄得倒闭了,后一家企业会非常地害怕,你即使为他们带来繁荣,也只是暂时的。”

到目前为止,冬冬还没看到过“抱团跳”成功的例子。有一组同事,1年半前跃跃欲试地筹划着跳入别家4S店,虽然跳成功了,“下场”却不咋地。“一方面,他们高估并夸大了自己团队的实力。别家公司接受团队跳槽,必是看中了你们的稀缺性。可后来发现,原有的销售团队就很强,想要在短时间内超过对方几乎不可能。领导得不到他想要的,自然没好日子过。”另一方面,“抱团跳”在冬冬的眼里实在不是什么放得上台面的事。“集体跳槽无疑会对原有企业造成不小的冲击,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不道德、不符合职业经理人精神的行为。”

跳过……我成了束手束脚的木头人

IT男,胡小立,民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抱团跳”规模:同组7人

前不久,在IT行业待了6年的胡小立,做了有生以来最大胆的一次决定——抱团跳槽。虽然跳得爽快,跳得风光。可眼下,他却后悔了。

胡小立原先是在一家民办的信息技术公司工作,公司规模不大,但作为元老级别的员工,待遇还是不错的——饭碗稳定、薪酬不薄。如果不是谁挑起了“出逃”的念头,这样平淡的生活还将一直持续下去,很久很久。

6年的时间里,小公司发展了不少,逐渐壮大。但其内部的管理制度却一成不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少员工抱怨“没有安全感”。胡小立虽然不是其中之一,但也渐渐心生厌倦。某次员工大会后,同组的阿丹找了个空当,把胡小立拉到角落,轻声道出了自己的“出逃”计划。对于当时的胡小立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邀约,阿丹承诺,若是和他一同跳槽,不仅待遇翻番,工作环境也会有本质性的变化。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已经有不少哥儿们打定主意跟我走了,你呢?这句话更是加深了胡小立“出走”的信念。对于老公司,虽然说不出哪边不满意,但实在没有不跳的理由。若是同组的人跳了一半,只留下几个毫无价值的员工,那接下来如何“生存”还是个大问题。还不如,眼睛一闭,赌一把。

这一赌,输得挺惨。起初,计划进展得相当顺利。落脚新单位,工资、待遇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只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却不是胡小立想要的。在这儿,技术俨然成了商业机密,领导总是藏着掖着,员工不再有最基本的自由度。“一旦被冠上‘背信弃义’的标签,新东家也会避你三分,以防你过两年故伎重施。”

一片忠心,无奈跟错了队

保险男,刘文,某知名保险集团,“抱团跳”规模:4人

两年前,刘文跨入了保险行业,对于这个行当,刘文向来抱有矛盾的情绪——又爱又恨。爱的是,若是运气好,接到了一笔单子,收入不菲;恨的是,自己本是个社交能力差的人,为了工作,只得主动同人打交道,苦得很。

刚进单位的前几个月,别说完成业绩了,几乎一单都接不到。看着空白的业绩表,刘文只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心想着放弃的他,却在这会儿遇上了大前辈小莉。小莉从事保险销售已近7年了,手上有一大笔“待宰”客户,看刘文摸不着门道,便简单支了几招。没多久,刘文便在小莉的帮助下,接到了第一笔单子,顿时钦佩得五体投地。

依照小莉的经验,刘文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慢慢地,手上也有了自己的客户。而此时,却传来小莉要跳槽去别家保险公司的消息。刘文硬着头皮找到小莉,证实了此事,顿时六神无主,“我当时想的便是,如果她走了,我怎么办?如果没有她教我,我的业务会不会一落千丈?”同刘文一样的人也不少,最终有人提出了跟随跳槽的主意,刘文第一时间举双手同意。

跳槽前,小莉同一伙“菜鸟”跟班摊开了讲,进入新单位后,人生地不熟,一切还得从头做起。到那会儿,她未必还有精力兼顾到大家,如果有人想退出的话,现在还来得及。有几人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只剩下刘文和另外两个“铁杆老保”。

进入新公司,环境确实如履薄冰。领导防你一脚,同事动不动排挤你,而小莉也同当初说的那样,自个儿忙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顾大家,就这样,6个月过去,刘文一个单子也没接到,每个月拿着可怜的底薪过活,还不招领导待见,“若是留在原先的公司,不定现在已经混出了名堂。真是一片忠心,无奈跟错了队啊!”

“抱团跳”问卷(共91人参与答卷)

1.你曾萌生过,或是有过“抱团跳”的经验吗?

a.是(13人) 14.29%

b.否(78人) 85.71%

2.在你看来,“抱团跳” 较于“单个跳”的优势是?a.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26人) 28.57%

b.更容易引起领导重视(13人) 14.29%

c.便于整体业务转移(52人) 57.14%

3.“抱团跳”较于“单个跳”的劣势是?

a.领导有戒心(39人) 42.86%

b.环境改变,导致原有团体分解(26人) 28.57%

c.其他同事将你们视作假想敌(21人) 23.08%

d.其他(5人) 5.49%

4.如果你是随从者,你是同谁一起跳槽的?

a.部门领导(21人) 23.08%

b.业务骨干(67人) 73.63%

c.关系要好的同事(3人) 3.29%

5.你为什么愿意同他/她一起跳槽?

a.对现有工作环境不满(14人) 15.38%

b.满意并信任领头人(26人) 28.57%

抱团打天下范文3

公司有个下属,早上上班不坐电梯,每天从一楼爬上19层,已有10个月;

我有个习惯,每天开完例会,一定会抽一个小时回复各大区经理的邮件;

公司直辖区销售团队一个员工,只要他看见你几乎每次都笑的露出牙齿;

……

以上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现象,却值得让人注意;

每天锻炼身体的下属身体没得说,估计他老了身体一定也很棒,还继续坚持的话!

我这个习惯,让下属每次写邮件都很认真表述总结,他们成长,我更了解下面情况!

爱笑的员工透过坚持不懈的笑,打开了自己!

……

再说《西游记》,看到十集之后感悟:唐僧有个不起眼的优点:为什么他从不抱怨?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从没有抱怨过他的直接领导“观音”(否则观音在启用唐僧的考察过程中,可能撤了他项目经理的职位)。

等到自己做到总经理职位后,也明白已经失去了抱怨的权利。谁都可以抱怨,唯独总经理不行,谁让你是团队的最高负责人,这个责任你必须得承担!我肯定:唐僧一定是明白这个道理!

唐僧向下从来不传播负面的消息,从来不面对徒弟说“高层”的坏话,说“西天”的坏话,或者消极负面的情绪。

西天取经一路“十万八千里”,他与徒弟的关系如同上级与下属,拿捏得当,他爱徒弟,徒弟同样尊敬他。

我们各自回顾对照:我们的企业有没有基层抱怨发牢骚的情况?

——如果有,那是非常正常的,任何企业相信都会有!

但是,如果你的企业中高层表现出抱怨的迹象,表现出不和谐的迹象,甚至部分中层当着员工的面来数落高层的决策、公司的管理以及某某领导,要小心了!你的员工会被这样的中高层带到沟里去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迹象却可能让你的团队夭折!

如果一个领导,能做到在下属面前不抱怨,不发牢骚,你知道员工会怎么看你吗?

——这个领导,一身正气,总是让人感染积极的情绪,我喜欢他!

试想,谁也不喜欢一个整天抱怨的上级,跟着这样的上级,估计谁都没信心,这样的领导会带你成功的“取到真经”?

小时候发现一个现象,我家地窖里,母亲经常隔三差五的下去,上来时框里经常躺着几个腐烂的土豆,母亲说:这些腐烂的土豆,若不快速拿掉它,一整窖土豆很快就被感染,全坏掉!

我吃一惊,一整窖土豆烂掉、罪魁祸首竟然是这些不起眼的腐烂了的土豆。现在联想,这不就如同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的抱怨者一样吗,他们会快速感染团队的其他人,他们会做情绪和气氛的污染者!让其它好的人也“坏掉”。

如果你是领导,你还觉得他们不起眼吗?

如果你的下属经常制造“抱怨”传染源,估计你的团队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认为你这个领导,也不怎么明察,而你可能还被这一切蒙在鼓里。

喜欢唐僧的第二个理由:唐僧从不抱怨,这是中高层领导要必备的一种职业风格。团队好与不好,在于传染源是“抱怨的”还是“积极的”。

我自己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为了纠正公司里团队风气,我首先先从领导层入手,通过“会议学习”改变这些中高层领导的思想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爱抱怨的领导”绝不是一个好领导,也肯定当不上一个好领导,会让下属看不起你!

抱团打天下范文4

抱头鼠窜造句 1、小偷们见到警察,像老鼠见了猫,抱头鼠窜。 2、那家伙被人识破把戏,不得不抱头鼠窜,逃之夭夭了。 3、红军经常猝不及防的袭击鬼子,使得鬼子抱头鼠窜的逃走。 4、突然的变故让他触不及防被我这一顿暴拳打得抱头鼠窜,杀猪般的叫。 5、要说胆量,据说有一次一只并不算大的雄火鸡,刚张开嘴巴啼了一声,就把她吓得抱头鼠窜。 6、我通常只会吓得抱头鼠窜,你知道吗? 7、看看这个!你们抱头鼠窜吧! 8、防守什么?墨西哥军队已经抱头鼠窜了。 9、越过寨子的这四个人中,只有一个没被干掉,他把弯刀丢在了地上,正被死亡吓得抱头鼠窜哩。 10、敌军既已抱头鼠窜,且让我们乘胜追击。 11、让我们养精蓄锐,好将敌人杀得抱头鼠窜。 12、这种恶徒,恨不得将他打得抱头鼠窜,以解我心头闷气。 13、才听到警笛声,聚赌的一群人立即抱头鼠窜,逃之夭夭。 14、地震时,只觉天摇地动,所有人无不惊惶失措,()抱头鼠窜。 15、两军对垒后,敌军被打得抱头鼠窜,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16、一见警察来到,原本要聚集打群架的不良少年,个个抱头鼠窜。 17、也许是上天可怜他们,只见一道闪电霹靂打下,吓得那些劫财的小毛贼抱头鼠窜。 18、那窃贼从二楼阳台纵身跳下,慌不择路,抱头鼠窜,被两名巡警迎面抓获。 19、整团整营的敌人被我军打得弃械丢枪,抱头鼠窜。 20、一个个抱头鼠窜的土匪,最后全部进入我武警部队的包围圈,只得乖乖地投降。 21、国民党匪军抱头鼠窜,溃不成军。 22、这一仗,把敌人打得抱头鼠窜。 23、在我边防战士的坚决抗击下,敌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 24、立刻指挥轻机枪打得那些黔军抱头鼠窜。 25、我们抓住了匪首,其余的小喽罗便抱头鼠窜,各自逃命去了。 26、日军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只有抱头鼠窜的份了。

抱团打天下范文5

■ 在SAE的聚光灯下

“用眼花缭乱形容我当时的感受,一点都不为过,我屏住呼吸,想用脑袋将所见所闻全部记下来,通用、福特、伟世通……看这些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看他们的过程管理经验……”时任重庆镁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曹建勇是当年抱团“走出去”的一员。

对于“重庆军团”的到来,那些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工程师和企业家们,除了吃惊,还有欣喜。参加SAE的美国企业家大多数没去过中国,甚至没有听说过重庆,但是,这群重庆人的到来,让他们对遥远的东方浮想联翩――原来重庆是中国的百年制造基地之一,拥有60多万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拥有大量劳动力……

在底特律,社会各界对这支来自重庆的队伍刮目相看。底特律市政府破天荒地一次性授予8位重庆企业家“荣誉市民”称号。通用、福特、伟世通等巨头的高层人士,数百家设备供应商和采购商,纷纷与重庆企业家深入交流,结对谈判。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如果不是抱团出击,重庆企业家要想在SAE上出风头,简直是异想天开。

2005年3月,曹建勇再赴SAE大会。这一次,他辗转来到芝加哥,参观了国际镁协主席布拉特先生所属的企业――朗特镁业。然而,当曹建勇热切地表达想与对方合资的愿望时,布拉特先生却告诉他朗特镁业已经在中国沿海找到合作伙伴。

被拒绝的曹建勇其实没有想到,他连续两年参加SAE大会,已经引起了另一个世界巨头的关注。这就是加拿大玛瑞丁公司――由全球排名47位的菲亚特公司和全球排名79位的海德鲁公司两大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组建的全球最大的镁合金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多亿美元。

2006年3月,曹建勇第三次参加SAE大会。当年5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市政厅第二会议厅的镁光灯闪耀下,曹建勇与加拿大玛瑞丁技术公司董事长、CEO保罗先生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重庆博奥镁业有限公司与加拿大玛瑞丁公司正式签订合资协议――成立重庆玛瑞丁博奥镁业公司,曹建勇出任总经理。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镁合金压铸企业,它借助跨国巨头迅速让“重庆造”镁合金汽车零部件进入世界汽车巨头的配套体系。

■ 给世界500强嵌入“重庆造”

在SAE中有所斩获的不止曹建勇。

“重庆军团”的整体吸引力,使得秋田齿轮、渝江压铸、超力科技等一大批重庆本地汽配企业的产品,成功打进宝马、本田等世界500强采购体系。

目前,重庆超力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垄断全球汽车市场90%的份额――“6+3”集团”(即:通用、福特、戴克、丰田、大众、雷诺6大集团和本田、宝马及PSA3家有特色的汽车公司)的零部件主力供应商,公司生产的汽车空调被装在奔驰、宝马等世界顶级轿车上。总经理陈苏红说,这一切,也要归功于他跟随“重庆军团”的底特律之旅。

其实早在2003年,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就有480家,工业总产值213亿元。但与庞大的整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单个零部件企业的实力非常脆弱。就连重庆最大的零部件企业渝江压铸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也仅有5.8亿元。“正因为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缺少‘明星’,能够打进我国其他汽车集团配套市场或通用、福特等国际汽车巨头采购体系的微乎其微,就连进入重庆本地汽车企业采购体系的都不多。”重庆市经委汽车处负责人谭晶宇说。

陈苏红也遭遇着同样的尴尬。没到底特律之前,他也想发展出口业务,但没有路子。陈苏红迫切想要找到一条合适的渠道了解国际市场行情,真正理解国外公司的采购标准要求。重庆企业抱团出击底特律,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收获不单单是这些,在底特律之行中,重庆方面获得一个信息:底特律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将向中国西部转移。这对重庆汽配企业来说,更是一个难得机遇。

抱团打天下范文6

今天,我的小表弟欧伟标来我家做客,他刚满月,整个脸像肉团团似的,真好玩!那张小嘴不一会儿动一动,圆溜溜的眼睛常常好奇地看着我们,真是可爱极了!

舅妈让我抱着小表弟,自己和妈妈聊天,我哄着他玩,过了一会儿,妈妈提出跟住在农村里的舅妈到街上走走,买衣服,舅妈说:“好哇,但小标怎么办?哎,大姐,不如让星星(我的小名)做一天的小保姆,帮我带他,好吗?”我一听,可乐了!做小保姆,我可没做过,说:“没问题,我能行!”舅妈将小表弟的用品一一讲了给我听就跟着妈妈走了。

舅妈走了,我就抱着小表弟玩,当他是团面粉似的,搓来搓去,不料,玩的好好的,小表弟“哇”地一声哭了,我哄也不行,只以为他饿了,但想了想,不对路啊!舅妈说过,小表弟在中午12点才喝奶粉,哎,做小保姆还真难啊!我机灵一动,小表弟会不会要换尿布啊?我打开他的裤子,果然,不出我所料,小表弟拉屎了!刚打开尿布,哇!全屋顿时臭气冲天,不会吧?要我堂堂小表姐为你这个小不点儿洗尿布,妈啊!我只好捂着鼻子照干了,我原来只以为做小保姆只是哄小孩就行了,没想到这么难!我又哄到他到吃奶粉的时间,我用白开水冲开奶粉给他喝,他死活不喝,又哭了,我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抱起他,他才不哭,我摸了瓶,我冲的奶很冻,难怪他不喝。哎,我又重新冲过,这会不小心烫伤了手,起了个水泡,看着哭得伤心的表弟,我根本顾不上自己,我拿了给他喝,他“咕噜咕噜”,不大一会儿他就喝完了,真是个小馋鬼!我摇着他轻轻地拍着他,哼着歌曲,他就睡了,我把他抱到床上,我终于可以休息了……

做保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到现在才明白,带孩子是这样难,这是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