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范例6篇

竹里馆范文1

[论文摘要] 王维“辋川诗”之《竹里馆》,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以王士祯“神韵说”的三个层面对其加以品读,我们更能体会作品“兴会神到,天人圆融”之美,同时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神韵说”的精髓要义。

王维晚年将其在辋川别墅与裴迪吟咏山川景物的各二十首诗合编为《辋川集》,集前王维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泮、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1]集中诸诗,皆系题咏别业诸景,寄寓闲适之情的作品。而清初文坛盟主、一代诗宗王士祯标举“神韵说”,在其《蚕尾续文》中说: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1](P83)

可见渔洋先生对王维推崇备至,在其编选之《唐贤三昧集》中选王维“辋川诗”十五首,《竹里馆》便是其中之一。王士祯“神韵说”之要旨可概括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从审美角度看,“诗之美”乃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从意境角度看,“诗之境”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从创作角度看,“诗之作”乃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笔者拟由此三个层面,深入赏析《竹里馆》,以期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更为确切地理解王士祯“神韵说”之特色。兹录王维原诗如下: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诗之美:“传神”与“余韵”的结合

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洵为的评,揭示了王维诗富于诗情画意的特征。绘画是以线条、颜色为媒介,具有诉诸视觉的具体形象,可以使观画者直接感受到;诗歌则是以语言为媒介,无法被读者直接感受到,但是诗歌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自行在脑中描绘一幅有色彩、形貌的图画,而且因个人的品味、兴趣、想象力、文字敏感度等等的不同,有时甚至能赋予诗歌更丰富高远的意涵。王维“诗中有画”,就是因为他擅长使用平淡、清丽的语言,塑造生动活泼的意象,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组或一幅生动的图画。

以《竹里馆》为例,王维对竹林中纷扰变幻的景物,略去次要的部分,只抓住其主要特征,如“幽篁”、“深林”、“明月”等景物,用素描的手法勾画出来,不假雕琢,不加藻饰,留给读者充裕的想象空白。但若单是白描,则会流于平淡寡味,所以王维又用“独坐”、“弹琴”、“长啸”等动态之行来与超远清寂的静态之景相配合,从而表现出个人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类似的经验,使之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并且感同身受。

通观全诗,读者眼前仿佛可见一幅“幽篁图”:一片茂密修长的竹林中,幽静空寂,一人闲坐抚琴,打破林中寂静的是那悠远的琴声和自得的长啸,不论有无其他人经过或是朋友到访,这些都不要紧,因为皎洁月华映照身上,以月为友便不孤单。短短二十个字,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意象,将外界景物与诗人内在情感融为一体,自然入妙、意境浑融。

二、诗之境——“禅境”与“诗境”的融通

欣赏《竹里馆》,若仅见其诗意的清幽、孤寂,则只见表层;若见其入禅,觉得“身世两忘,万念皆寂”[4],则仅得禅的消极面,未臻禅悟之境。究竟禅宗对王维及其诗的影响在哪里?禅对诗趣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诗富有了无穷意蕴,二是让诗富于含蓄性,三是让诗具有神秘性。

《竹里馆》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写景抒情,首句写静境,次句写动境,三、四句也是一静一动,而愈见动中之静。与《鹿柴》不同的是,本篇不着重写景,而是侧重写人,写诗人的自我形象。诗中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清幽空寂的月夜、竹林为背景,把外物(幽篁、深林、明月)与人的活动(独坐、弹琴、长啸)结合起来,突显出与空寂之境相伴的空寂之心,但是诗人的心虽然空寂,却不颓废感伤,而是拥有超然物外、潇洒绝尘、悠然自得的情趣。在诗人与自然身心交融、化而为一的时候,其心境也进入了心如朗月、性似幽篁的禅悟之境。诗中无一字提到空寂、虚静,却在描述自然的神奇美妙时,予人以幽远深邃、朦胧迷离的感受,而这感受是似有似无、若即若离、隐约而无法确切捉摸的,因此又使之沾染了神秘色彩。

总之,王维诗中“空寂”之美,是受禅宗“不立文字”的影响,《竹里馆》的一静一喧,既给人以直观的美感,又传达出圆融一体的机趣,创造出浑然一体、生动活泼、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

三、“兴会”与“性情”的共鸣

王维在《竹里馆》中安闲自得地弹琴、长啸,浑然忘我,不觉时间流逝,这种“时间的超越”正是人与自然浑然交融的表现,正是由于超越了时间,诗人方能超乎悲喜,从而获得心中的静定。

人对自然的态度或曰方式可分为介入和静观二种,而人欲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则务必摒除造作和干涉。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没有人为干扰、自由无碍的环境中,芙蓉花纷纷开放,又纷纷凋落,自在而又自得,这正是王维在包罗万象的世界中静观自然、泰然处之的人生观之写照。

由于日常生活的繁琐、重复、单调、无聊,使人类渴望找到一片心灵的休憩所,而只有将被生活拘束、束缚的经验,转化为不为所拘、别开生面的经验,方能超然物外,最后达到浑然与自然统一的原始生命之和谐。王维的“辋川诗”均有这类想法,他甚至不加掩饰地表白“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人生态度,从而做到“超越时间”、“摒除造作”、“转化经验”,而达到人天圆融的境界。

“人天圆融”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是自足之乐。《竹里馆》中作者“独坐幽篁”,“弹琴长啸”,不欲人知,以月为友,显现出其性情旷达、人格高洁。其次,是逍遥之趣。《竹里馆》所追求的境界正是诗人与天地寂然感通、浑然同化的消遥之趣。再次,是无言之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与道家“得意忘言”异曲同工,他们并非完全排斥文字,而是以文字为工具,借由文字表达的直觉达到自我感悟的目的。王维《竹里馆》没有独白、对话,没有激愤之情,也没有婉转藻饰,有的只是作者与明月之间的心灵交流沟通,这是人心与天机交融的写照,也显现出“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无言之美。最后,是朴素之心。《竹里馆》从“独坐”、“弹琴”到“长啸”,诚恳、实在、自然,毫不矫情作态,因此表现出物与人之间交融无间的和谐之美。

王维诗上承陶谢,又融入其画家之思及禅宗之趣,造就了其诗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的特征,带领着唐代山水田园诗进入全盛时期。通过对其辋川诗的品读,我们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王士祯的“神韵说”。

参考文献

[1](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241.

[2](清)王士祯著,(清)张宗柟纂集,夏闳校点.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竹里馆范文2

关键词:小型专题博物馆展示特色

一、引言

小型专题博物馆由于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其规模影响不可能和大中型博物馆竞争,但是这些众多的小型专题博物馆拥有的观众却占了全国博物馆观众的很大多数,其社会教育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如何发挥小型博物馆自己的特色,更多的吸引观众、服务观众是小型专题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研究的课题。

长期以来小型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布置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器物、版面、文字说明,再加上讲解员讲解这一传统模式,内容与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因而对参观者而言确实已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以致造成许多博物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境。

为改变这一现象,较多的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的形式上更新理念,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动漫、幻影成像等手法,较好的反映和体现了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由此而来带来的是昂贵的经济代价和必须有宽敞的展览场地这一现实问题,而这又恰恰是小型专题博物馆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wWW.lw881.com

如何根据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弱点、特点,因陋就简最大限度的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小型专题博物馆更吸引观众,太仓江南丝竹馆的设计布馆值得借鉴。

江南丝竹起源于江苏太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太仓市文化局兴建了江南丝竹馆,意图通过这一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建立让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发扬。

由于展览场地有限、资金缺乏,为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的丰富内容,做好江南丝竹馆的设计、布馆、展示工作,让参观者在有限的范围内了解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过程,得到一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视觉上的享受,太仓江南丝竹馆在以下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二、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内容。

太仓江南丝竹馆整个场馆占地面积77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从大门进入依次为小天井、门厅、戏台、天井、露台、花篮厅、后天井、及两边的回廊。其中天井和露台占去整个面积的二分之一多,余下的27平米的门厅,80平米的正厅和两边各长约20米的回廊,真正能作为展览的可用面积极少。为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内容,充分体现江南丝竹的魅力,设计时将江南丝竹馆在总体上作了参观、教学、接待三个区域的划分。

两边各20米长的回廊作为主要展览参观区,将江南丝竹的形成过程、流传范围、传承与发扬等主要内容在回廊里布置陈列,将展览的内容从室内移至室外,这样既增加了展示的空间,也避免了因展厅的狭小而导致参观时的局促。

另辟18平米的一间展室作为教学区,专门陈列了江南地区最典型的丝竹乐器和原始的民间乐谱、完整的丝竹曲目歌带、碟片等丝竹实物及太仓丝竹班社情况一览表等内容。

将最大的一间约45平米的建筑作为接待区,配备了电视、音响用来播放丝竹音乐和丝竹资料片,并设有桌椅供参观者喝茶小憩,同时配备了古琴等乐器,参观者在这里既可欣赏优美的丝竹乐曲,也可自弹自娱。

院中可容纳十余人的精美古典戏台作为丝竹表演区,演奏人员可在此向参观者现场表演,这样的功能划分将室内、室外、回廊、场地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有分有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既解决了展览场地的局限,又丰富了展示的内容

三、格调统一,展示形式和建筑特色有机结合

江南丝竹馆是一幢前后二进具有江南风格的庭院建筑、因此设计者将整个展示的格调也设计为江南园林风格,让展示的形式和所处的环境相吻合。借鉴了江南园林特有的漏窗表现方法,将16块展板量身定做成矩形、八角形的漏窗形式镶嵌在回廊里,使展板和回廊组成一个整体,这样既避免了矩形展板单一呆板的模式,又使展板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在门厅中,制作了高约2米、宽约2.5米的仿红木屏风,用于和大门外街面的隔断,屏风同样采用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风格,中间镶嵌圆型刻有“江南丝竹馆”的彩绘浮雕玻璃,周边镂空雕刻牡丹、月季花卉图案,透光的彩绘玻璃,产生了一种迷离斑斓的效果,使人一进大门,便有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感觉,成为江南丝竹馆的一大亮点。

在展示的内容上也尽量照应到与形式的统一,除必不可少的文字外,将大量的图片、实物等展示内容做成如仿青铜浮雕的“魏良辅像”、“吴伟业像”、仿青砖雕刻的“王锡爵家乐班演奏图”、木板雕刻的“丝竹演奏图”等江南民间传统形式的各类工艺品,间以木雕角花、浮雕图案做辅助装饰。这些用石膏仿制的青砖、石雕图案,线条流畅、雕刻细腻、起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制作成本,获得了参观者的好评。

同样的形式贯穿于门厅的前言、接待区的仿古院墙、展室的橱柜等地方,整个丝竹馆的展示手法都不游离于江南园林特色这一大环境,既统一又有变化,产生了较好的艺术视觉效果。让参观者在了解江南丝竹的同时也得到环境装饰的艺术享受。

四、加强互动,展示与参观揉为一体

作为专题性的小型博物馆应当成为给大众提供高雅文化交流的场所。设计时以此作为江南丝竹馆的功能定位,在观众参观了以图片、文字、实物展示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内容后将观众的视点引到古戏台的丝竹表演现场,清新流畅、细腻柔美的丝竹旋律通过台顶雕花穹隆藻井良好的音响效果传至整个丝竹馆。好多丝竹音乐爱好者,参观之余也登台演奏,与乐师相互切磋技艺,往往是台上丝竹声声,台下掌声阵阵,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示的结合,将展示与参观揉为一体,丰富了参观的内容,增加了参观的亮点,激发了参观者的兴趣,拓展了丝竹馆与社会大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开馆后的江南丝竹馆,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有限的展示场地,较好的反映了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过程,对弘扬江南丝竹,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江南丝竹馆也因此成为展示太仓新貌的一个靓丽窗口。

通过实践证明:小型专题博物馆要吸引观众,服务观众必须做到功能定位正确、表现手段新颖、展示规划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小型专题博物馆才能有效的起到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竹里馆范文3

在低碳风潮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竹元素”是建筑明星――越南、印度,印尼馆都运用到了竹元素,既有本国特色,又体现环保概念;中国的浙江馆有“竹立方”的别称,外墙用竹子制成,取代了原先的通体透明设计,浙江人认为这样更有浙江的味道。

在世博会的历史上,爱知世博会日本国家馆的构架是竹子编成的竹笼,长90米、宽70米、高19米。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竹笼’,被制成小学生教科书用纸。作为一种可降解的天然材料,竹子对减少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垃圾污染作用突出,但是“竹子的耐久性相对还是比较差,作为永久材料时比较不适用,因此容易在临时性的构筑见到”,建筑师阮庆岳总结道。

竹别墅的售价少过房贷首付

1991年,哥斯达黎加大地震,2000幢建筑在7.7级的震动中被夷为平地。在一片钢筋混凝土废墟中,由德国工程师建议修建的700座低价竹屋毫发不伤。在台湾9・21大地震之后,建筑师谢英俊集合当地邵族人,推广协力造屋,重建家同,使用的主要建材也是生长在台湾山区的竹子。

汶川大地震一年之后,四川茂县太平杨柳村56户村民住进新居。这个造价每平方米400元左右的轻钢结构的房子,充分利用当地的竹子和石料,节约了建筑成本,让自立自助造屋成为可能。现代建筑被资本和技术所垄断,弱势的族群往往无力修建自己的栖身之所。像竹子这样的草根建材,给乡村建设带来一些希望。

建筑师阮庆岳有一次看谢英俊搭棚,把活的竹子,在现场拉弯、铺上棚子,做成临时性建筑。之后拆掉棚子,竹子回复原状,继续生长。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竹建筑,也惊叹于竹子柔韧的生命力。

在森林飞快消失的今天,竹林的面积每年都在不断扩充。而且,相同面积的竹林比树林产生的氧气多30%,从砍伐到加工生产出成品又可比木材的碳排量低30%――竹子从草根建材进阶到了低碳环保材料。

浙江的安吉盛产竹子,当地人头脑灵活,有很多竹制品生产企业。生产预制的竹屋、竹别墅。一般竹别墅每平方米680元左右。加上内部水电、地板、装修,一栋使用面积在100平方米的竹别墅的售价大约是10多万元,这在许多城市买房还不够房贷的首付。制成亭子、房子的竹子都经过特殊处理,能防虫、防潮,保养得当,最多能使用30年。

除了没有足够的空地放置一栋竹屋,人们从心理上也难以接受这样的“非正式”住宅,大家情愿在城市买一个“水泥箱子”,也不愿买一栋休闲度假风格的竹屋。目前竹屋、竹别墅的客户主要是风景区、农家乐经营者。

“被低碳烧成焦炭”的环保建筑

2002年,英超曼联队长加里・内维尔为自己在兰开夏郡丘陵地带上建造了一所低碳的退休养老地。这个拥有太阳能板、风力涡轮发电机和地热装置的房子将成为整个博尔顿地区第一座低碳住宅,却因为环保的原因而被勒令停工――当地村民抗议房子造在绿化带上是对环境的破坏。54米的风力涡轮机相当于一个博尔顿市政厅的大小,而它只为一个住宅服务,有村民担心它的噪音污染。

“被低碳烧成焦炭”的内维尔也不是特例,《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指出,简单地堆砌“节能技术”,忽视技术的鉴别和科学的运行管理,建筑物的实际运行能耗反而会大大增加。北京某新建住宅采用了高效率的中央空调,实行“全时间、全空间”的恒温恒湿控制,被誉为建筑节能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夏季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能耗为传统空调能耗平均值的8倍。

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马德里案例的竹屋真正代表了低碳住宅,这个低收入者的住宅建造预算被控制在每平方米600欧元之内,设计师使用成本低廉的竹子,制成可推拉折叠的竹百叶板,将房子包裹了起来,有效阻隔了马德里强烈的东西向日晒,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保证居住的舒适度。竹材料的运用,也让建筑产生了全新的肌理。马德里“竹屋”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奖。

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总全国能耗的30%,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每1万平方米建筑施工过程中将产生500―600吨建筑废弃物,仅北京奥运前的大拆大建,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吸纳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0%,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中国传统建筑倒是天生的低碳建筑。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总结:木头是建筑的主体、骨干,墙壁“如皮肉之附在骨上”。近代之前,中国人的住宅“在使用时间的设计上不超过主人自己的寿命”。这一度让中国学者感到无奈和自卑,在今天看来却是最符合低碳环保潮流的,容易毁于天灾人祸,换而言之是可降解的,能减少碳足迹。

竹建筑的象征意味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长城下的“竹屋”曾一度引起轰动,朱锷称其为“对西方建筑方法的一个视觉上的征服”。竹子在京都的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等日本传统的建筑中,一直作为外层的装饰材料使用。而隈研吾则试图将竹子作为一个建筑元素,比如横梁和支柱。但是需要解决竹子耐久性差的问题。他用特殊的钻机切割掉竹子的竹节,在植入钢铁框架和加强钢条后,注入混凝土。保持竹子外观的前提下,提高其坚固性。“使得在城市中创造出一个特殊的竹林成为可能”。

这类繁琐的竹建筑达不到碳中和的目标,反而象征意味更重,就像隈研吾说的,如果我们烧毁竹子或者任它们腐烂,二氧化碳就会再一次回到大气层。而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竹子作为建筑材料,二氧化碳会存留在竹子和建筑内,不会释放到空气中。就审美学来说,“竹屋”就像大自然,它不仅仅使我们感觉和自然在一起,也改善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找回地球环境的平衡。

上海世博会的竹建筑

印度馆用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为展馆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就需要40吨的竹子。印尼馆的内部吊顶,室内外墙体装饰,包括地板,以及室外点缀全部采用毛竹,印尼馆总设计师还要求在室外栽一些活竹。估计总用竹量在100吨左右。

越南馆外墙被波浪形的竹子所环绕,看起来像一条河流,同时竹子有助于减少太阳光带来的热量,对建筑物内部有降温作用。

德中同行之家顶部由96根玉龙竹支撑。内部是用竹子或者复合板做梁建造起来的。二楼内部的结构用精细的竹材料复台板建造,长达7米。整个展馆的建筑面积仅250平方米,周身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薄膜”,是一个犹如两层公寓大小的建筑物。

竹里馆范文4

8000平方米的竹枝园位于白帝庙后。在这朗阔秋意里,曲池回廊的竹枝园清幽生凉,令人灵台明净。微风吹过,处处竹影绰约,一年四季里,园中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真是妙不可言。园内铺锦列绣,和集大成,有白帝竹枝词碑园、竹枝楼、三峡木石艺术馆。竹枝楼处更有唐代诗人――曾经的夔州刺史刘禹锡的塑像矗立其间。说到竹枝词怎么能避开刘禹锡呢?“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就曾打动过十岁的我。现在,看着刘先生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很想调笑一声:“敢问此间居处,与阁下《陋室铭》里的陋室,哪个更好?”走了好远,还想补他一句:“其实,你跑到长安写啥子桃花诗去得罪皇帝老儿,倒不如好好在夔州写你的竹枝词。”

竹枝词碑廊风水极好,临水而立,青瓦白墙好样貌,处处透着雅洁古朴。竹枝词书画石碑超过百余,皆是各种流派、书体的书画大家手笔,所刻竹枝词全从夔州竹枝词中精选而来。此碑廊不愧有“三峡第一碑林”之称,东西碑林分别陈列着从隋代至清代的碑刻70多块,篆、隶、楷、行、草,精品琳琅满目,各领,不计其数。最为难得的是两块隋碑:古朴大方的金轮寺舍利塔碑和刚劲疏朗的龙山公墓志碑。金轮寺舍利塔碑是隋文帝仁寿二年所刻制,懂书法的行家评道:书法笔画劲健,结体疏朗洞达,使人窥得初唐楷书渊源所在,开欧、虞、褚、颜先河。龙山公墓志碑则刻有“同治九年六月十五日大水为灾,高于城五丈”的小字,是珍贵的水文资料。清雅绝伦的竹叶碑诗画一体,构图精巧,是清光绪年间浙江工艺名匠曾崇德的手笔。碑上远观修竹三竿,近看则片片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当然,这三竿漂亮的有节之竹,是在赞刘、关、张三兄弟的节烈堪比三光日月星啊!

三峡木石艺术馆则集中展示了三峡树根雕、三峡阴沉木雕作品,执刀者巧借大自然之浑然天成,成就了作品的精美绝伦,栩栩如生。馆内作品多走大气路线,放眼观去,格调高雅,天人合一。想想也真奇妙,每一截树根,都曾埋在地下有着沉郁磅礴不可阻挡的生命力,而此时,却脱离泥土,生机隔绝,经过人工的雕刻、打磨,以另一种形式展示强烈的活力。打量着这并不幽阒陌生的世界,观者也会忘记它们只是一截截早已生命凝止的树根。我顿时觉得整个木石艺术馆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些根雕作品在生死轮回里展示着禅意深深,待人参破。

古象馆里陈列着从白帝镇瞿塘村出土的一具古剑齿象化石。这家伙大约是两百万年前的某一角落霸主,身高约3米,长约6米,保存完好。想那两百万年前,这个庞然大物,在陆地上走动、咀嚼,谈情说爱,繁育后代,然后老去、死去、被深埋,再以这么完整的骨架穿越烟云到我们眼前,我便一下觉得,无论时光再长,只要有物证来印证,也不过惚惚如昨日。

竹里馆范文5

自17世纪初,竹刻制品已经成为嘉定当地知名的地方物产。其后的400多年里,竹刻(器)便一直归属于嘉定所出重要的物产之列。清代前期,由于众多重要文人的推介,嘉定善于刻竹之名更是闻名于世,并且声震内廷。其时,嘉定竹刻制品便已“与古铜、宋瓷诸器并重,并以入贡内廷”了。

嘉定竹刻后来得以为更多的人欣赏与推崇,有两件事需要提及。一是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嘉定竹人的杰出代表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封始镐、封始岐等进入清宫造办处,以雕刻技艺服务皇室,嘉定竹人的才情与竹刻的形制之美、工艺之美,得到当时工艺美术界顶尖高手的推崇;二是乾隆皇帝对嘉定竹刻的赞誉,其影响如清李赓芸《竹人录序》中所说的 ,“(竹刻)其佳品尝入内府,仰荷纯皇(乾隆)御题”,而“名播海内”了。

我在这里介绍一些入京奉值内廷的嘉定竹人及其传世作品,同时也兼带着介绍一下乾隆皇帝对嘉定竹刻的题咏诗。清朝的嘉定竹人中,奉旨入值内廷的前后有五位,他们是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封始镐与封始岐。其中,封锡禄与封锡璋为兄弟;封始镐与封始岐为兄弟,皆为封锡禄子;施天章则为封锡禄弟子,与封始岐、封始镐为师兄弟。

查清金元钰所著《竹人录》写:封锡禄,字义侯,晚号廉痴。其为人品性,“天资敏妙,奇巧绝伦”。清封导源著录的《马陆志》又评其生活中“性嗜酒,落拓不羁”。而封锡璋字汉侯,为封锡禄弟。兄弟二人皆“专工刻竹,制竹根人物尤为神妙”。

康熙四十二年,兄弟二人以擅长竹刻而名“闻于朝”,“同侍直养心殿”。养心殿为皇帝的寝宫,位于紫禁城内乾清门以北,在乾清宫西侧,属于内廷的范围。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同值内廷,当时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其族兄封毓秀曾作诗记录此事,有“吾宗得两弟,竹刻亦汇征”,“宠锡侍殿陛,大匠仰仪型”之句。

嘉定竹刻特点有三大块,一为朱鹤、朱缨与朱稚征祖孙父子开创的深刻技法,一为封氏兄弟发扬光大的竹根圆雕技法,一为周颢继承并发挥到极致的浅刻技法。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奉诏入京同值养心殿后不久,封锡禄便以病颠归里,封锡璋则依旧在内廷奉值,何时结束此段生涯则无从查考了。

那么,封锡禄的雕刻技艺如何?《竹人录》的评价是:“吾疁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其模拟梵僧佛像,奇踪异状,诡怪离奇,见者毛发竦立;至若采药仙翁,散花天女,则又轩轩霞举,超然有出尘之想。世人竞说吴装,义侯不加彩绘,其衣纹缥缈,态度悠闲,独以钴刀运腕成风,遂成绝技,斯又神矣。”其传世作品鲜少,可靠的为《竹根圆雕罗汉》,今藏上海博物馆。而封锡璋的作品,存世罕见,所见有封锡璋款的《浅浮雕竹雕抚松图笔筒》,今藏上海博物馆。

封始镐,字彝周,“好读书,旁及雕剔人物,纤穠合度”(《竹人录》载),“善刻竹,刀法精工,无愧家学”(《马陆志》载)。封始岐,字时周,为封始镐幼弟,“性恬淡……所制亦工妙”(《竹人录》载)。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以下简称《造办处档案》)记载,封始镐与封始岐兄弟,也曾于雍正、乾隆年间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当差。两人在宫廷中当差时,名唤作封岐、封镐,从事于象牙雕刻,其身份为“牙匠”。从《造办处档案》知,封始岐在雍正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时犹为雕竹匠,而后到乾隆七年十月十九日,则都称为牙匠。

封始岐的才能,深得皇帝的赏识,其在宫中的待遇优渥。据《造办处档案》可知,雍正五年十一月封始岐回家探亲与完婚,告假半年。其回家期间的差事,则有其兄封始镐代替,封始镐可以领取封始岐的“月份钱粮银”。乾隆三年十二月,封始岐提出回家葬亲请求,皇帝不仅答应其所请,并关照赏给其“银三十两准给假四个月其回家并携家眷来时往返盘缠费俱着织造海保料理”,以期“到京永为报效”。

据杨伯达《清代苏州雕漆始末——从清宫造办处档案看清代苏州雕漆》(《历史博物馆馆刊》,1982年第四期)一文可知,封始岐除了善于雕刻象牙,还会髹涂漆汁。他曾于乾隆初期,成功地将雕刻与髹漆技艺结合,回复了造办处的雕漆技艺。

封始岐的传世作品,有《象牙山水小景》,现藏博物院。另有一件《竹根圆雕伏虎罗汉》,为叶恭卓先生旧藏。封始镐的作品,惜无从见闻了。

施天章,字焕文,“工绘事,以竹刻名,巧若神工。雍正间,织造使者以所刻进,命供奉如意馆。所造益精,一时无两。乾隆初,念其淹久且技之工也,官鸿胪寺序班”(《竹人录》载)。如意馆原来是圆明园福园门内一处房屋的名称,乾隆元年始将其设置成一处地位较高的作坊。如意馆内有画艺精湛的画匠与技艺高超的牙匠、玉匠等,由于受到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重视,如意馆地位特殊。据《造办处档案》知,施天章的身份是“牙作南匠”,在雍正九年前后,他是长住在圆明园的。

施天章除了善刻竹牙之外,还能为器物配置座子等。《造办处档案》记载,在雍正十年,皇帝曾多次交出玉石、象牙等器物,命其配置座子;也曾交出玉石盆景,要求按照式样另做几件,还需为其配置合牌匣;此外,他还擅长设计盆景。乾隆元年二月,曾交出一批雍正七年的玉石、玛瑙原料,由他来“持进摆山子用”。

竹里馆范文6

唱金钱板的艺人叫邹忠新,上世纪40年代,他在城隍庙附近的茶馆唱得红透了天。只要有他的表演,茶馆内定是座无虚席,茶馆外拉客的车子能堵半条街。邹忠新靠着三块竹块和一张嘴皮,唱遍了老成都的茶馆。每逢他表演,茶馆的茶能多卖几百碗,所以各大茶馆竞相邀请。有的茶馆不单为他演出提供场地,还每天奉上20碗茶钱作为辛苦费。1947年,成都北东街的“岁寒春茶楼”干脆改名为“忠新书场”,成为邹忠新个人表演的专门场所,茶楼为此赚足了人气财气。

茶馆里的金钱板

“上午上班,下午喝茶。晚上听戏。”成都人如此悠闲地安排生活。1947年的某个下午。城隍庙的老街热闹起来。黄包车丁当作响,一拨拨涌来。 “忠新书场”门庭若市,茶馆里的招呼声、笑声和“茶博士”的吆喝声喧哗成一片。能容纳200余人的书场早已满座。茶客们一面细啜清茶,一边轻声攀谈,还忍不住盯看唱台。

邹忠新出场了。他不过是20多岁的小生。他一身蓝布褂子,稳立台中,轻轻试了嗓门,台下顿时寂然无声。他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拿起一块竹板,只听到“噼里啪啦”一串响声。邹忠新亮出看家招牌(亮招牌为曲艺表演术语,指正式开场前先表演金钱板的各种击打方式),立即赢得满堂彩。

“岩上松柏岩下花,乾隆皇帝五月五日到江南转河坝。河坝上正在把龙船划……”邹忠新用韵味十足的川剧唱腔唱起《乾隆访江南・闹河坝》,适才还似文弱书生的邹忠新,在金钱板轻快的打击声中,变得激情澎湃。那抑扬顿挫的唱腔,音清韵正,悠扬婉转。那简陋的三块竹板,也似乎蕴含了五音十二弦,竟然击出风云雷雨的不同声响。

邹忠新从14岁开始到成都说唱金钱板,几乎唱遍了成都所有的茶馆。他的《武松打虎》、《乾隆访江南》、《龙凤配》、《胭脂配》、《芙蓉配》、《金蝉配》、《珊瑚配》成为成都曲艺界的绝版。

暮年走进故事大厅

2007年1月2日,总府路繁华依旧,在豪华气派的群众艺术馆新馆故事大厅,83岁的邹忠新再次登场,台下欢声雷动,犹如回到他当年在“岁寒春茶楼”表演时的盛况。但是,此时的邹忠新再也看不见台下满座千人的盛景了――他双眼失明。已在黑暗中生活了十余年。

邹忠新当天一身大红布褂,他在弟子的搀扶下走上舞台。依旧是三块竹板,依旧是先亮招牌,那三块光亮的竹板在他手中仿佛生命无限。噼噼啪啪地上下翻转。节拍声中。他抑扬顿挫地唱起了《三国演义》。在那沉郁有力、直指心底的声音中,在宛若风云的板击声中,人们仿佛坠入无边的历史。

演出结束后。邹忠新和老伴黄桂英在弟子护送下来到托老中心遐龄居,在那里,他俩已生活了一段时间。老伴今年85岁,视力尚行,但腿脚不便。邹忠新双目失明,腿脚却还有劲。两人相濡以沫。互相搀扶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