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将莫邪的故事范例6篇

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1

大唐法宝有2个。二级法宝是七杀,作用是3个回合内减少对手的一定防御。特技法宝是干将莫邪,作用是3个回合能增加自己的伤害。

干将莫邪:中国古代传说名剑。干将莫邪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最早出自出汉代刘向《列士传》和《孝子传》中,后来由历史上诸多著作摘录和引用。现如今,最流行的版本为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干将莫邪的故事。

七杀:中国民间流传七杀是指非常凶恶残暴、不吉利,一颗孤零零的星,同时指这剑十分凶残。

(来源:文章屋网 )

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2

1、凤头:起要美丽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游员应特别注重第一印象。因为导游员与游客相处的时间较为短暂,游客多以第一印象来判断导游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这第一印象除了你的衣着打扮、仪表仪态外,你的言谈举止也格外重要。有时只要你一开口就知道你有几斤几两。所谓文如其人,声如其人是也。一个好的开头要做到亲切、热情、新颖六个字。开头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介绍式开头、故事式开头、朗诵式开头、猜谜式开头和投其所好式开头等。

(1)介绍式开头。这是一种常用的开头方式,特点是较为全面地介绍各方面情况,使游客尽快知晓。比如: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旅行社向前来杭州参观游览的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各位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汪,名亚明,大家可以叫我汪导,接下来我把杭州的概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2)故事式开头。故事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能激发人的情感,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与激励,可增加游兴和艺术感染力。例如《莫干山名称的由来》:各位游客,在游莫干山之前,让我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相传在我国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命令干将和莫邪夫妻俩在三个月内铸造一对宝剑。于是,夫妻俩来到一座山前开炉铸剑。可是不知为什么炉中的铁总是不熔化,眼看期限要到了,如不按期交出宝剑,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时,妻子莫邪问道:铁汁不下,有何妙计?干将沉思良久说:先师欧冶子铸剑不销,是把爱妻嫁给炉神而炼成的。说完他想起了什么似的,立刻用刀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扔向炉中,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炉中火光四溅,铁石熔化,夫妻俩赶快铸剑,一对绝世宝剑铸成了。夫妻俩把宝剑分为雌雄,雌剑称莫邪,雄剑称干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对聪明的夫妻,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莫干山。

(3)朗诵式开头。此方式开关,句子要精美,朗诵时要有感情,时间不宜太长,结束后马上进入自我介绍。例如:朋友,当您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时,就仿佛进入了讲情画意之中。古往今来,名人墨客赞美她,风流人物向往她,英雄豪杰追寻她。今天这片美丽的土地正张开她的双臂,热烈地欢迎着你们的到来!这是热情性朗诵。也可用其他景点之美来衬托本地风光之美,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您见过大海的壮阔之美吗?您见过草原的苍茫之美吗?您见过峡谷的幽深之美吗?今天黄山的雄峻之美、白云飘逸之美,晚霞瑰丽之美将一起展现在您的眼前 !这是衬托式朗诵。

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3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荔枝蜜》《小麻雀》两课是讲读课文,《猫》与《挖荠菜》是自读课文,《榆钱饭》是练习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线索上都是以对小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 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 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干将莫邪》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干将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何莫邪的名字要与干将并列?一般学生对课文理解限于表面,认为莫邪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是引起以后人物和情节的联结点,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只能起到陪衬作用,没有分析必要。但通过争议,从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分析中,学生会得出很有深度有质量的见解。莫邪虽在故事中没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但她嘱儿实现父亲遗愿,命儿报杀父之仇,显然儿从母命后凶多吉少。莫邪已经痛失丈夫十几年,又要舍出含辛茹苦养大相依为命的儿子,面临抉择,她忍痛割爱,宁忍今后孤寂无依之苦,也要报杀夫之仇,忍离子之痛也要铲除暴君。干将之妻莫邪铲除暴君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不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不能不说莫邪也不失作者笔下的一除暴巾帼。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是当之无愧的,决不是人物陪衬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 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

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4

鸟飞兔走,转眼间,72年飞逝而过,可谓人生苦短。

我生长在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爆发,我不满10岁。整天头上盘旋着机翼涂着药膏旗的鬼子的飞机,不时投下炸弹。我们村里的老年人愁眉苦脸,痛骂“蒋该死”不抗日。热血青年商议着去找八路军,拿起武器,消灭鬼子。

我们这群小学生怎么办?

1938 年,我们村里来了八路军,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和村长把全村几十个儿童组织起来,建立了“游击小学”。同时,成立了儿童团,小伙伴们选我当了团长。

夏天,我们每人背个小草筐,上面放上青草,底层藏着抗日课本。没有敌人,就聚在一起学习。课本是油印的,只有《国文》。 数学是老师自编教材。我们学过“鸡兔同笼”。第三门课是读《晋察冀日报》。也学歌、练操、扭秧歌。我们经常化整为零,三两人一组,出没在路边田头,监视汉奸、特务,手握红缨枪,轮流在村口站岗、查路条(人们外出要由村政府开事由证明),有时为区干部送“鸡毛信”。

当时,十几岁的孩子都那么勇敢,接受送信的任务以后,连夜往返十几里也不怕;也很聪明,老师教的课文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作文也不费力,有许多话要说,一写就是四五百字;又那么“成熟”:整天关心抗日形势,主动要求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大家都把自己当成八路军战士,认为自己就是“王小二式”的小英雄。现在回忆起来,仍心旌摇曳,热血沸腾!

没有敌人,便集中起来上课。我们村边的一间教室被鬼子烧了,所以,只好在青纱帐里。当时不用黑板、粉笔,只用铅笔,或者在地上用小木棍练字。

有一堂课印象最深。

夏日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区长,兼我们的音乐教师,在村头的青纱帐里,低声教我们十几名儿童团员学唱《延安颂》。她讲歌词,并介绍作者:莫邪(笔名),青年女诗人。她讲了“莫邪”的故事: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令干将在匠门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遂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听了这“传说”,我们对女诗人“莫邪”肃然起敬。她要化作一把利剑,刺进鬼子的胸膛。

七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忆起,当时的情景宛若昨日。这位“老师”魅力无穷,她给了我们儿童团员为抗战胜利而努力学习并完成各项任务的动力。

我们的教师多为区政府文教干部(都带短枪),每遇敌情,教师总是先把学生隐蔽到安全地带,然后才考虑自己的安全。一次敌人“扫荡”,教我们“鸡兔同笼”的老师,为了学生的安全,故意暴露目标,边跑边射击,不幸壮烈牺牲。我们被老师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宣誓:一定完成老师教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为老师报仇!

为县、区干部往青纱帐里送饭的任务非常艰巨。干部们白天在青纱帐里开会、学习,由我们儿童团员送饭。青纱帐那么密,那么高,怎么找到干部叔叔、姑姑呢?

由村干部告诉我们路线(轮到哪组去送,才临时告诉哪组,是绝对保密的)。到了地头,看到用高粱叶子编的“门”,就往里走,边走边喊几句“暗号”,大约十几分钟就找到了。饭,是“黄金塔”(玉米面窝窝头)和咸菜,可叔叔、姑姑吃起来那么香。

我们的“游击小学”按年龄分年级,施行“小先生”制,老师先给他讲学习内容,然后,他再教其他小伙伴。当时,环境残酷,经常有敌情,鬼子常下乡“扫荡”。八路军反“扫荡”,经常打仗。我们仍然坚持学习,也经常遇险,现在回忆起来,还“后怕”呢。

我是个“小先生”。一次,老师正在我家布置学习内容,突然,听到村里有枪声,鬼子进村了。老师把我举上墙头(我家住在村边),他随即翻过墙,拉着我跑了一百多米,仰卧在一米多高的“麦浪”里。约半小时后,听到鬼子哇啦哇啦乱吼着走远了,我俩才站起来。我说:“好险啊!”老师说:“没关系,鬼子如果发现我们,我至少也要倒他们8个!”(老师带短枪)

啊!青纱帐里的童年岁月,我怎么能忘怀!

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5

(1)桃符是怎么来的对联又叫桃符,这是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茫茫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这棵桃树,铺天盖地,树枝盘曲有3000里。在东北方向上,有一个地方桃枝疏稀,形成了一个门,叫做“鬼门”,天下所有的“鬼”都从这里进进出出,接受检查。在这里看门的有两位神,一个叫荼(音舒,shū),一个叫郁垒(音玉立,yùlì)。他们是兄弟俩,都有识别“善鬼”和“恶鬼”的本领。凡看到不讲道理专门祸害人的“恶鬼”,他们就用苇绳子捆起来,喂给老虎吃。因为这兄弟俩能帮人驱鬼避邪,据说从黄帝那时候起,人们就在门上钉桃木板,画上两位神的像,这就是门神。大约到春秋战国或者还早些,有的人不再画门神,只是在桃木板上写两位神的名字。可一边是一个字“荼”,一边是两个字的“郁垒”,不对称,也不美观,就在前头加个“神”字,

成为:郁垒神荼

“郁垒;神荼”,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门对,这就是“桃符”。它的出现是产生对联至关重要的一步。后来用吉祥话代替两位神名,用普通木板(或红纸)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对联的演变。这时,摆脱了以往的神话,走向现实生活。

但是,直到今天,人们还把春联(或对联)叫做桃符;而“桃符的故事”大概永远也说不完呢!

(2)拆字为对唐代的莫宣卿,是封川(今广东封开)人。他17岁就成为两广的第一个状元,被誉为“岭南八大才子”之一。他7岁时,就作过一首明志(表示自己志向)的诗: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我本岭南风,岂同凡鸟群。

因此被称为神童。有一个姓梁的知县,路过封川,想见识见识这神童到底有多“神”,就去了莫家。有人一喊“梁大人到!”,莫宣卿便很有礼貌走出来迎接,行了大礼。梁知县问:“你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家公子吗?”莫宣卿回答:“是,大人。”知县一听,我给你个“大名鼎鼎”,你一点不推让就“接”过去了,便出了个上联责问他:

廿日小孩岂称大

这是将“廿”、“日”、“大”三个字合在一起为“莫”。莫宣卿心想:“大名鼎鼎”又不是我说的,你干吗奚落我呢?就对了个下联:

三两木头不成官

这是把“梁”字也给拆成“三”、“刃”(商业上对“两”的俗写)、“木”。知县由此知道这个小孩确实聪明,逢人便说,莫宣卿真够得上“大名鼎鼎”了。

(3)西湖岳坟联语岳飞于1142年1月27日被高宗、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杭州钱塘门外九曲城下五显神祠附近,宋孝宗时以礼改葬于栖霞岭下,这就是西湖边上的岳坟。在岳坟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这副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岳飞和秦桧的不同态度。

岳王庙殿门两侧的另一副对联是:

青山有幸埋忠骨,

干将莫邪的故事范文6

3000万美元成本换来的过亿票房,证明《致》所做的尝试并未失败。它不像一些多重人格题材电影那般扑朔迷离,它直接用人格再现的方式,普及和传播多重人格异常这种病症。如果说《爱德华大夫》是老派心理分析电影的奠基作品,那么《致命ID》便是新式心理分析电影的里程碑。

电影中,长达近2个小时的故事百分之99都发生在一个人的精神幻觉里。这个精神幻觉制造了12个性格、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格,并且制造了连夜的暴雨和一座汽车旅馆以及旅馆周围的州际公路与沙漠。人的精神力量在遭受压力时会被挤压,当挤压形成绝对的重量时(压力达到一个阈值),精神所依附的人格便会造成分裂,形成所谓的多重人格。

《致命ID》的编剧迈克尔·科尼具备很强的心理学基础,他在电影里以“多重人格同时出现在同一时空”的方式,为影迷在心跳之余普及了一把多重人格病症的知识。影片主角马尔科姆·里弗斯是一个曾在汽车旅馆残忍杀死6个人的连环杀人犯,他被警方逮捕,但在庭审时,却被心理医生发现其患有非常严重的多重人格异常。为了证明心理医生的推断,心理医生利用药物和催眠手段,同时唤起里弗斯内心的所有人格,并让其被迫互相见面。心理医生这么做的目的,第一是通过让某一个人格占据主人格来向法官展示患者的确患有多重人格异常,第二,是为了让善良一面的多重人格杀死邪恶的多重人格,以证明主人格不会再行凶。这虽然属于电影化的表现手法,但戏剧化、舞台化的故事完全重现了多重人格异常这一神秘而复杂的心理疾病。

里弗斯的12个人格在电影里冒着大雨来到了一处汽车旅馆。大雨代表里弗斯在药物和催眠的双重影响下神志已经异常,汽车旅馆则是潜意识里对四年前自己犯下杀人案地点的重现。在汽车旅馆里,12个人格中有2个人格以死者的方式呈现,其余的10个人格先后被某一人格逐一消灭。人格和人格之间的杀戮游戏看似只是精神体之间的斗争,实际上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来说极为重要,一个人格的灭亡代表了一个性格的消失。多重人格分裂造成的结果就是善恶人格极为分明,如果善良的人格最终死亡,那么多重人格异常会导致患者性情大变,并具有极强的攻击和犯罪性,最终使患者成为精神分裂。

马尔科姆·里弗斯(主人格)

里弗斯是影片中所有精神分裂体的主人格,片中一切人格都是从这个主人格中分化出去的。里弗斯曾犯下了重案,他在雨夜的汽车旅馆里杀死了6个房客。杀人后被捕的里弗斯,在做心理检测时,被心理学家判定为多重人格异常。心理学家发现从里弗斯主人格分化出去的多重人格极为复杂并且数量众多,人格数量越多,越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一种人格主导了里弗斯的杀戮行为。里弗斯的母亲是名,父亲在他年幼时便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由于对丈夫(男人)的憎恨,母亲从小便虐待里弗斯,造成了里弗斯强烈的童年创伤。由这个童年创伤开始,里弗斯分裂除了多重人格以补偿自己的童年创伤。

卡罗琳娜·苏珊娜(女明星人格)

卡罗琳是一位已经度过辉煌期的女星。她功成名就,身上总是装有过量的钱财,有自己的专职司机。她骄横、高傲而自私,她是里弗斯潜藏在潜意识中的两种情绪的反应,第一,她是里弗斯对上层生活的一种正面向往所生;第二,她同时也是现实生活中里弗斯因嫉妒和自卑而产生出来的仇富人格(创造出这样一种人格的另外目的,就是将其灭亡)。这个人格在影片中阴差阳错的住进了10号房,成为了被邪恶人格第一个害死的死者。这显示出卡罗琳在众人格中卑微的地位,她产生的原因和童年创伤关系并不深切,只是源于里弗斯对虚荣的两种极端反应,所以人格的力量很弱。

路·易斯安那(新婚丈夫人格)

路这个人格同样具有双重性,他既是里弗斯对于自己父母年轻时短促爱情的一种补偿,也是对自己父亲的一种幻想(对缺少父亲记忆的补偿)。路和妻子吉妮·路·易斯安那是凭着一时的冲动结婚,路不思进取,婚后也只想着找个地方混日子过活。他和妻子之间的感情在婚后一落千丈,他和妻子大吵一架后愤怒的摔门,让本来是6号的门牌号码倒转成了9号。因为里弗斯的邪恶人格是按照门牌号倒推的方式消灭其他人格,所以路是因为自己的冲动而成为了第二个被杀死的人格,而他的这种冲动,完全源自里弗斯对亲生父母婚姻失败的过程重现。

吉妮·路·易斯安那(新婚妻子人格)

吉妮这个人格,一部分来自于里弗斯对母亲年轻时的幻想,但她更像是被“过滤”过的母亲。她此时没有里弗斯生母的身份,也并不暴戾,反而性格柔弱,十分依附男人,对世间万物都抱有怀疑,且第六感很强。吉妮相对来说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人格,她以假装怀孕的谎言来获得路的保护,这谎言一被揭穿,她便陷入崩溃的边缘。吉妮的脆弱表明她绝对是一个善良的人格,她在母亲的化身之外,也是里弗斯自身胆怯性格的分化(她恐惧那些邪恶的人格)。

艾莉丝·约克(蒂莫西的母亲人格)

艾莉丝是典型的补偿人格。她和现实中里弗斯的母亲形成了完全对立的反差。艾莉丝对儿子蒂莫西(里弗斯的童年化身)照顾有加,甚至有些溺爱,她从不打骂蒂莫西,甚至不会对儿子大声说话。这样一个母亲是蒂莫西渴望拥有的,他在人格中自己创建了这样一个角色。但艾莉丝很快便因为车祸而受到重伤,濒临死亡。这个完全臆想出来的人格在里弗斯的内心是站不稳脚跟的,她没有凭借创伤直接生成的人格强大。而造成艾莉丝重伤最后死亡的,恰恰是象征里弗斯真实世界中母亲的帕丽斯·内华达扔下的一个高跟鞋。

乔治·约克(蒂莫西的父亲人格)

和艾莉丝一样,乔治也是里弗斯对现实中父亲形象的再造。现实中里弗斯的父亲偏执而疯狂,他一个人抛妻弃子远走他乡。乔治这个人格,遇事懦弱,性格内敛。他缺乏主见,但待人绝对温和。他是蒂莫西的继父,可见里弗斯多么希望当年自己的母亲能够给自己找一个继父。乔治戴着眼镜,心理承受能力不高,总是习惯在紧张和不安时自言自语。这样一个父亲的形象,是里弗斯极其喜欢的父亲形象。他暗地里还代表了主人格对亲生父亲的厌恶,以及自己对做下恶事后的忏悔意识。

罗伯特·缅因(被囚禁的犯人人格)

罗伯特按照童年创伤引发多重人格的理论,是里弗斯遭受苦难而启动心理自我保护机制的产物。这个犯下了杀人案的凶手,是里弗斯邪恶人格之一。但罗伯特的力量有限,他没有另外一个邪恶人格罗德·萨缪尔(罗伯特曾经的同伙)狡猾,生命力也并不顽强。罗伯特可以视为是罗德这个主要邪恶人格的分裂体,罗伯特更纯粹和单纯的坏,他是里弗斯儿时接触到的(电视、电影或现实中)某个坏人的投影。他虽坏,但外强中干。另外一种猜测认为,罗伯特是罗德掩盖自己真实身份的自造人格(罗伯特是罗德人格的多重人格,罗德基于里弗斯,而罗伯特是罗德再分裂的结果)。

赖瑞·华盛顿(汽车旅店假老板人格)

赖瑞是最接近里弗斯父亲的一个人格。他混杂了里弗斯对母亲()的恨意,并将自己父亲的行为(抛下妻子)套在了赖瑞的身上。赖瑞举止猥琐,热爱。猥琐的性格描述,是里弗斯对父亲的负面想象。热爱恐怕就是现实中父亲的真实爱好,他正是因为欠下赌债而离家远去的。赖瑞一个人经营着一家汽车旅馆,虽然这旅馆在电影后半段被揭示并非赖瑞所有,但他显然此前的生活经历了一段惬意时期。这证明赖瑞这个人格相对其余人格来说,他产生的时间更早,并相对隐蔽。他是里弗斯无法遗弃的人格,某种意义上讲,拥有这个人格就等于拥有了半个父亲。

罗德·塞缪尔(假警察人格)

这是里弗斯所有显性人格里最邪恶的一位。他也是犯下现实中连环杀人案的人格。罗德这个邪恶人格远比罗伯特阴险。他冷静、沉着,并且随机应变。他演技高超,假扮的警察没有被任何人格察觉出来。在对往事的回忆中,罗德与罗伯特两人联手杀死了押运他们的警察。而被杀死的警察其实也是里弗斯的人格之一,只是这人格稍纵即逝,代表纯粹正义的人格在里弗斯的精神世界寿命很短。罗德脱胎于由蒂莫西所代表的潜性邪恶人格,他非常像是蒂莫西的杀手,但罗德本人并不自知。他源于里弗斯的童年创伤,这个人格越是可怕,里弗斯的童年创伤越深(安慰机制)。

帕丽斯·内华达(人格)

相对于赖瑞这个父亲投影的不堪,作为最接近现实中母亲投影的帕丽斯形象更为鲜明。她虽身为,但极力想要摆脱这个身份,一心只想回老家种橘子。帕丽斯面对赖瑞对的仇恨,表现得不卑不亢,她甚至获得了唯一代表正义的人格爱达荷·达科塔的青睐。里弗斯显然对母亲还是带有强烈的偏袒,这种偏袒恰恰出于现实中母亲的堕落。帕丽斯本身并非善良的人格,根据影片点滴的信息,她很可能是杀死了一个自己的顾客,然后携款潜逃的。那名顾客同样是里弗斯的一个分化人格,赖瑞是杀死了一个带有恋母情节的人格后来到汽车旅馆的。而且是她的高跟鞋最终导致了雨夜公路上的车祸。而之所以她能够活到最后,也是真正邪恶人格的阴谋——只有这个人格最后死去,才能彻底消除昔日人格的影响而占据主人格(帕丽斯是现有人格中最能影响主人格的人格,因为她贯穿了让里弗斯引发多重人格异常的母亲形象)。

爱德华·达科塔(明星司机、前警察人格)

在里弗斯的所有人格中,爱德华代表了正义。但这个正义并非绝对,爱德华本人一直处于游离状态。根据电影中的细节,爱德华曾经是一名警察,但因为遭遇一次自杀事件,而受到了心理创伤,从而辞职。他在里弗斯的人格里,是“解决问题”的。他完全脱胎于主人格的善良一面,并且是唯一能够被心理学家召唤而出的人格(这也表明里弗斯“超我”的能量并不孱弱)。爱德华出场时,车上露出了《存在与虚无》的书籍。这本探讨“存在主义”的哲学经典,标志着爱德华对自我的怀疑。罗德和罗伯特应该部分脱胎于爱德华,或者说罗德和罗伯特是爱德华被过滤后的产物。

蒂莫西·约克(儿童人格)

蒂莫西是一切多重人格的起源。他早在主人格童年时期便已形成,最早产生蒂莫西的原因是母亲对其的无休止虐待。蒂莫西产生后,从中分化出了其余的人格,分化人格越多,蒂莫西的人格越是可怕(一层层分化后,邪恶的纯度提高)。他在心理学家设的局中,运筹帷幄,不急不躁地杀死了每一个人格。并借汽车爆炸的机会隐遁于其它人格之外(一说隐遁在人格之中,因为人格无分善恶),他在最后一刻杀死了(母亲),独占了主人格。现实中里弗斯杀害警察的行为,是蒂莫西浮现的结果。在此之前他用再造人格的方式隐蔽自身,这隐蔽的行为在里弗斯杀害警察之后,同样会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