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轮和动滑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1

摘 要 本文从分析、讨论制定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策划方案的相关因素入手,通过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我国现阶段制定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策划方案的具体方法,以期为政府各级行政部门组织群体活动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 策划方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组织管理好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已成为各级体育主管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策划的内涵

策划是根据现有的资源信息,判断事物变化的趋势,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预算结果,再由此来进行总体设计构思,选择能产生最佳效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方案,从而形成决策规划的复杂思维过程。包括从构想、分析、归纳、判断一直到拟定策略、方案的实施、事后的追踪与估计的全部过程。大型活动策划和实施,一般包括立项、进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提炼主题进行创意和方案论证四个步骤。

二、制定项目策划方案的目的

在执行策划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对活动项目进行总体设计构思并提出组织方案,明确举办该项活动的背景条件、宗旨、预期目标、参加范围,以及活动各主要环节的操作形式、实施措施,为活动有步骤展开提供保证。

三、制定原则

包括四个方面:目标和规划要明确;实施形式应具有可操作性;定出方向,重视主要环节的完整和细化,同时忽略次要细节;使用经费预算注意留有余地但避免脱离实际。

四、包括内容

(一)对活动的概括介绍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所要举行的活动进行总体介绍和描述,由背景资料、活动名称、举办的目的和任务、活动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活动组织机构、活动计划五部分组成。其中活动计划部分是对活动时间、地点和规模的有关限定,具体内容包括:活动的时间和地点、项目设置、参加范围、参赛人员资格、参加办法、活动具体办法和要求、奖励办法,以及活动所用经费说明。

(二)宣传工作和开、闭幕式筹划

宣传工作主要明确针对活动所做的宣传活动情况,一般要写明宣传形式和媒体支持单位,媒体支持单位即参与活动宣传报道的媒体单位名称。

开、闭幕式是举办活动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策划方案时要写清开、闭幕式拟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活动内容。

(三)经费预算和资金筹集计划

经费预算包括活动各环节所需经费及其使用原则、经费来源与筹资计划等。组委会经营和管理费用(房屋、人工、基本办公经费、办公耗材等),前期宣传费用(新闻会、宣传、邀请嘉宾、礼品等),后期宣传费用(报刊广告、专访、专题节目、持续宣传报道等)。开幕式(场地租赁、组织、表演、邀请嘉宾、会场布置等),闭幕式(场地租赁、邀请嘉宾、表演、酒会、会场布置等),奖杯、证书、奖品。比赛费用(场馆租赁、比赛器材购买、聘请裁判和仲裁、工作人员劳务费等),各协作单位工作人员劳务费,秩序册、会刊、纪念品等。不可预计费用(用于处理突发或未考虑到项目)。

资金筹集计划是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集资手段,通常包括总冠名、单项冠名、主要赞助商、户外广告、场地广告等项目,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来决定。

(四)优秀组织奖评比表彰办法

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者为了扩大活动效果,奖励参与活动单位或个人,通常会开展优秀组织奖的评比表彰工作。优秀组织奖评比表彰办法包括:评比组织机构、奖项设置、评比标准和奖励办法。

(五)赛事安保工作

赛事安全保卫工作需要说明整个赛事过程中所采用的安全保卫措施。包括成立由组委会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的领导小组,成立责任明确的专门工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预案和安保方案,与参加人员签定安全协议书或统一为参加人员购买人身安全保险等。

(六)工作步骤和关于上级单位支持的建议

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经常需要多个单位或部门协同工作,而且前期准备工作对于计划性和时限性要求很高,因此还需要在方案中确定活动整体工作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工作的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步骤,同时要写出关于上级单位支持的建议部分,提出需要支持的主要方面和支持形式。

五、写作格式

正式的项目策划方案由封面、目录和内容三部分构成。封面标题为项目名称+文体,主、承办单位名称,制定方案日期;目录部分,由序号、项目名称和页码三部分构成,顺序要和后面内容部分一致。

做好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方案策划,需要严格遵守方案策划的目的、原则和内容要求,方案在文字表述上要清晰、准确。同时,方案必须具备良好的操作性能,制定者要切实做到与方案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确保方案在工作过程中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宁,丛冬梅.体育强国目标下全运会对举办城市群众体育积极作用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2(16):224.

[2] 薛建爱,毕存箭.全民健身视角下新疆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性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第19卷第12期):64-66.

[3] 卢文云,熊晓正.大型体育赛事的风险及风险管理[J].体育文化导刊.2007(8):18-22.

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标;自主;获取

一、案例背景

目前,教师一般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脚手架,肯定、鼓励学习者,在帮助其成功获得知识过程中促进学生实现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围绕解决问题展开的探究教学,学生能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探究、成功解决问题过程,主动建构包含在问题中的概念及提高科学探究技能与方法,提高对学科积极情感,进而提高科学素养。

二、案例描述

《定滑轮和动滑轮》是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单元,《认识简单机械》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两种滑轮在生活和实际中的应用;明确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是变形杠杆;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组成滑轮组,达到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初步了解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初三的学生有摩擦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经验;在小学阶段已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与滑轮组的特点,能独立通过实验确认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但没有关于动滑轮(或重物)移动的距离与拉力移动的距离关系的前概念,“距离”概念也是学习机械效率的前提知识;研究滑轮组机械的实验操作难度大,对思维要求高,学生需要在外界帮助下,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理解滑轮组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分析教学内容、学生,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最大教学价值在于通过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让学生理解使用这两种机械时,拉力和阻力移动的距离关系,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方法;通过研究滑轮组特点和工作原理,锻炼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习科学兴趣。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我首先用画图方式演绎杠杆渐变滑轮,让学生了解定滑轮本质上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本质上是动力臂等于两倍阻力臂的省力杠杆,帮助学生以杠杆角度来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让学生比较分别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提升重物时的区别,学生快速发现动滑轮的中心轴随着重物一起移动而定滑轮没有,接着让学生举例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生活中的利用,一个学生就举出很多事例,并解释人们对定/动滑轮特点的利用。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验文本资料,自主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生通过定量实验确认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接着我让学生分别观察安装在电路演示板上的定滑轮和动滑轮在提升重物时,动力和阻力移动距离的关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在竖直方向上提升重物,使用定滑轮时,动力和重力移动的距离相等;使用动滑轮时,动力移动距离等于重力移动距离2倍。此时设问:使用定滑轮斜着拉物体是否能省力?然后演示通过定滑轮沿不同方向提升钩码,学生观察到沿不同方向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都是2牛现象,追问原因,学生解答:定滑轮的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是半径,半径没有变化,所以沿不同方向所需要的拉力大小一样。提问:使用动滑轮斜着拉物体是否能省力?学生没有反应,我只好按照研究定滑轮的程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动滑轮的动力臂逐渐变小,动力(拉力)将逐渐变大。在教学设计中用以锻炼抽象思维的学习活动――研究滑轮组,几乎变成教师独自呈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单边活动!学生安静地听我介绍滑轮组的怎样组装?怎么判断滑轮组的重力由几股绳子承担?然后练习判断滑轮组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计算巩固。

如果只关注传统学习的结果,比如信息的记忆或者是知识概念运用、多选问题的回答,显然,我的教学是成功的。但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逐渐“安静”、“等待教师呈现知识”的细节分明告诉我:学生的逻辑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被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获得有效发展,更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了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而获得知识,学会学习,主动追求发展。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节内容时,关注兴趣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具体过程如下:

(1)观察、描述滑轮特点,并举例生活中应用滑轮事例。(约4分钟)。学生描述滑轮的特点,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生活中应用的许多事例及人们对定动滑轮的利用。

(2)提供材料:铁架台(带支架)、一个滑轮、一根绳子,让学生把钩码运到高处?(约8分钟)学生马上想到直接用绳子、用定滑轮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三种方法,并进行操作展示。在交流定滑轮和动滑轮提升重物区别过程中,学会依据“中心轴是否随重物一起移动”为标准区别定滑轮、动滑轮。

(3)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根据实验文本要求(与书本相比,增多了研究距离内容)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约9分钟) 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

①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G1= 。通过定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弹簧秤的读数F1= 。同时注意观察F1拉过距离与重物上升高度间的关系。

②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G2= 。通过动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弹簧秤的读数F2= 。 时注意观察F2拉过距离与重物上升高度间的关系。

在自主性的定量实验中,学生自己解决定滑轮倒拉重物时需要重新调零问题,通过实验获得“定滑轮不能省力,不能省距离;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阻力(重力)移动距离2倍”的结论。

(4)思考:是否在任何情况下,定滑轮都不能省力?动滑轮都能省一半的力?请你利用课堂里现有的器材说明。(约8分钟)

马上有两个学生自告奋勇上台,合作演示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提升重物,学生发现使用定滑轮沿不同方向提升钩码时的拉力大小都是2.3牛;使用动滑轮沿与竖直方向夹角逐渐增大的不同方向提升同一钩码时,拉力大小分别为1.1牛、1.8牛、2牛,学生从杠杠角度分析实验,理解定滑轮是力臂为半径的等臂杠杆,动滑轮是动力臂最大为直径的杠杆。

5.让学生利用材料:铁架台(带支架)、两个滑轮、一根绳子,实现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提升重物。(约16分钟)

师生合作组装出如图的实验装置提升钩码,发现拉力大小为 1.4牛。教师点拨:现在绳子连接的起点是在定滑轮上,还有其他连接方式吗?学生组装出如图四的实验装置,并通过提升同一钩码发现拉力的大小为1牛。这时的学生们已经非常兴奋,他们要求测一测动滑轮和钩码总重,测得动滑轮和钩码总重为2.5牛。学生热烈讨论:同样由2个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为什么省力情况不同?滑轮组中起省力作用的是哪一部分?这两组装置中连接动滑轮不同点在哪里?最后形成统一的观点:如果连接动滑轮绳子股数是2根,则拉力等于总重的二分之一;如果连接动滑轮绳子股数为3根,则拉力等于总重的三分之一,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判断四个滑轮组装成的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大小与总重的关系,学生理论判断、演示实验确认,概括而导出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的规律,然后通过计算巩固这一规律。

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3

关键词:滑轮组;绕法;“定起、动起”“少起”;规律

作者简介: 江永盛 (1973-),男,四川成都,大学本科 ,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初中物理教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滑轮组”是初中物理“简单机械”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素材.《物理课程标准》也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因此,我把本节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型,让学生经历探究滑轮组的过程,得到滑轮组绕法和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及省力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真的科学精神.

1条件限定

本节只探究用一根绳子绕成的含一组定滑轮和一组动滑轮的标准结构的滑轮组,重点探究其绕法和承担重力的绳子段数以及省力规律.

2几个名称

“对称”滑轮组:是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相等,滑轮的总个数是偶数的滑轮组.

“不对称”滑轮组:是指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个数不相等,滑轮的总个数是奇数的滑轮组,即要么定滑轮的个数多一个,此结构可叫作不对称的“定多”,要么动滑轮的个数多一个,此结构可叫作不对称的“动多”.

“定起”:是指线结从定滑轮的下挂钩起绕.

“动起”:是指线结从动滑轮的上挂钩起绕.

“少起”:是指不对称滑轮组,线结从较少滑轮的挂钩起绕.

3自主探究过程

第一步以画图的方法探究滑轮组滑轮分配及绕法

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并布置各小组任务,分别以画图的方法探究滑轮个数为2、3、4、5、6、7中的一种情况的滑轮分配及绕法,然后各组进行成果交流.同时把探究滑轮个数是2、4、6的小组称为偶数组,是3、5、7的小组称为奇数组.

学生经过探究和交流后得出:

(1)偶数个滑轮的滑轮组定、动个数平均分配,绕法两种,“定起”和“动起”.

(2)奇数个滑轮的滑轮组有两种分配,即“定多”或“动多”,而绕法只有一种“少起”.

第二步实验探究各绕法绳子段数n与滑轮个数N的关系及省力情况

按上面分组方式及任务安排,各小组组装滑轮组,实验探究各种绕法承重绳子段数n及省力情况.如:偶数组探究2个滑轮的小组,就要分别组装“定起”和“动起”结构,探究承重绳子段数n,及其与滑轮个数N关系和省力情况,并填入表1对应栏.奇数组也同样,并填入表2对应栏.

表1

绕法滑轮个数N承重绳子段数n省力情况对称滑轮组(偶数个滑轮)定起动起221244346656232345456767表2

绕法滑轮个数N及分配承重绳子段数n省力情况不对称滑轮组(奇数个滑轮)只能少起357定多323动多434定多545动多656定多767动多878第三步分析推理,归纳结论

偶数组三个小组学生一起综合分析偶数滑轮组表格数据,奇数组三个小组学生一起综合分析奇数滑轮组表格数据,并推理w纳结论,然后展示交流.

于是,总结出如下结论:

对称滑轮组定起n=N即承重绳子段数等于

滑轮个数

动起n=N+1即绳子段数等于滑

轮个数加1

不对称滑轮组均少起定多n=N即承重

绳子段数等于

滑轮个数

动多n=N+1即绳

子段数等于滑

轮个数加1

省力倍率等于承重绳子段数n,即F=G/n

第四步结论的理解与记忆

上面结论不难看出,标准结构滑轮组承重绳子段数n,要么等于滑轮个数N,要么等于滑轮个数N加1.是N,还是N+1,可对应于定滑轮、动滑轮作用“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来理解记忆:“定起”“定多”是定滑轮占优,当然不多省力,所以承重绳子段数n等于滑轮个数N,即n=N;“动起”“动多”是动滑轮占优,当然要多省力,所以绳子段数n等于滑轮个数N加1,即n=N+1 .

第五步应用及推广

(1)程跃要提起重800N的物体,但是他的最大拉力只有300N.于是,他找来了一些滑轮,想利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重物.已知每个滑轮重20N,程跃想站在地上向下拉绳,他最好选择(图1)中哪个滑轮组?

解析:据图重物和滑轮总重820N或840N,最大拉力只有300N,所以至少需要3段;而A图2个滑轮,可绕成2或3段,但3段时拉力方向向上;B图3个滑轮,动多,绕成4段,但拉力方向也向上;只有C图,3个滑轮,定多,绕成3段,拉力方向向下;因此选C.

(2)如图2,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F=G

解析:图中滑轮组不是所探究的标准滑轮组,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由两个标准滑轮组构成,左边部分,两个滑轮,动起,因此是3段,于是F′∈=1/3G;右边部分,两个滑轮,动起,因此也是3段,所以F=13F′=19G.

物理教学中,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真的科学精神,可挖掘和深化的素材还很多,上面对滑轮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考,仅作抛砖引玉,力求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4

一、滑轮组绕线问题

作图题是中考中滑轮组知识的常见题型,重在考察学生对于滑轮组的固定端位置的确定能力及承担重物绕线段数、进行合理绕线的分析能力,学生解答该类题型时可灵活应用以下两点技巧:

1.奇动偶定

鉴于定滑轮只用来改变绳子的动力方向,而不用来省力,动滑轮则恰恰与之相反.因此,决定滑轮组是否省力的因素只有绳子的段数这一项,在确定固定端问题时,可以采用“奇动偶定”这一规律来判断.该规律作为确定滑轮绳索固定端的方法,指凡是用来承重的绳索,其段数n若为奇数,则固定端必定位于滑轮组的动滑轮上面,若其段数n为偶数,则该绳子的固定端位于定滑轮之上.如某中考题所示,题目给出图1这一滑轮组,要求学生进行绕线,以使重物G被匀速提升时最为省力.学生可以根据“奇动偶定”规律来绕线,作出如图2所示的滑轮组绕线图.

2.定下动上

解答上题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用到“奇动偶定”这一规律之外,还牵涉到滑轮组的绕线规律.即从内到外,拴动时上绕,拴定时下绕,这就是所说的“定下动上”技巧.具体指绕线顺序应该从内向外.若滑轮组绳子的固定端居于定滑轮上面,则将绳子向下绕,若固定端居于动滑轮上,则将绳子向上绕.使用此规律对考试问题进行具体地解答时,学生还要充分考虑动滑轮的数量这一问题.如上题所示,题目中动滑轮只数为1,其绳子可绕3段,若动滑轮只数变化,则相应地对绳子段数加以判断.

二、滑轮组的功与功率

中考中学生对滑轮组的功与功率两问题进行解答,首先应当熟练准确地找到有用、额外及总功,然后从题目中找出绳子段数,及是否计量摩擦与绳子重量的隐含条件,再使用力与距离计算,对两物理量进行快速准确地解答.接着以此为基础,结合功与功率计算公式,对滑轮组的功和功率进行最后计算.

以某题目为例,题目给出如图3所示的图形,不将各滑轮之间存在的摩擦与滑轮自重考虑在计量范围内,要求学生对功和功率进行计算.题目中,左方向受力为3F,右方向受力为物体和地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力的平衡公式规定向右的作用[HJ1.7mm]力等于向左的作用力,得出f=3F这一结论.可以看出,解答该题目时,功的计算不需考虑给定物体的重量.

再以另外一类较为特殊的题型为例,题目见图4,要求学生求功与功率.学生根据力平衡法则可知F等于2G+动滑[TP8CW18.TIF,Y#]轮的重量G动,然后再使用移动格数方法查出滑动物体滑动的实际距离SF,将力F的移动格数设定为向上1格,从题中给出的图可知,动滑轮上面存在2段绳子,因此,滑动物体这一绳子的自由端向上移动的格数即为2,所以,SF=0.5h.找到这些条件之后,便可以将功和功率求出.

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5

一、掌握规律,轻松作图

跟滑轮组有关的作图题是中考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其难点是判断和确定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以及确定固定端的位置。作图题解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判断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判断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可以采用“分离法”,即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用虚线分开,凡是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就是承担重物的绳子。如图1a中有2段绳子与动滑轮直接相连,则n=2;图1b有3段绳子与动滑轮直接相连,则n=3。那么,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方法自己找出图1c,图1d,图1e,图1f的n各为多少?

2. 确定承担重物绳子段数的方法有:(1)根据物重G与拉力F的关系确定:n=(如果结果是小数则进一取整)。(2)根据物体升高的距离h和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的关系确定:n=。(3)根据省力要求和拉力方向确定。例如,用2个滑轮组成最省力的滑轮组,则应按图1b组装。

3. 确定绳子固定端位置的规律是:奇拴动,偶拴定。仔细观察图1中的各滑轮组,你会发现凡是承担重物绳子段数n为奇数的,绳子固定端必拴在动滑轮上;凡是承担重物绳子段数n为偶数的,绳子固定端必拴在定滑轮上。

4. 滑轮组绕线规律:由内到外,拴定绕下,拴动绕上。就是绕线的顺序是由内往外绕,如果绳子固定端拴在定滑轮上,绳子向下绕;如果绳子固定端拴在动滑轮上,则绳子向上绕。

例1一条绳子只能承受3×103 N的拉力,用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怎样组装滑轮组才能把104 N的物体拉起来?(滑轮和绳子的重以及摩擦不计)

解析:1. 确定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因为n===3.3,结果是小数,故进一位取整n=4。2. 根据“奇拴动,偶拴定”,绳子固定端拴在定滑轮上。3. 根据“由内到外,拴定绕下,栓动绕上”的顺序绕线(应照如图1e所示组装)。

二、滑轮组问题的常规解法

有关滑轮组的基础题难度不是很大,一般采用常规解法,即依据题目意思,选取相关公式代入数据求解。为了使同学们尽快熟练掌握解题方法,根据目前出现的各种与滑轮组有关的题目及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我们把滑轮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理想型、考虑动滑轮重型、完全考虑型。

1. 理想型。这类题目不考虑动滑轮重、绳子重以及摩擦等,难度不大。使用这类滑轮组提起重物时,滑轮组中承担重物的绳子有几段,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计算公式为:F=。

例2如图1a图所示,若不考虑摩擦和动滑轮、绳子的重,当G=100 N时,拉力F=_________N。

解析:因承担重物的绳子的段数n=2,故拉力F=G=×100 N=50 N。

2. 考虑动滑轮重型。这类题目一般只考虑动滑轮重、不考虑摩擦和绳子重,难度有所提高。计算这类题目有公式:拉力F=•(G+G),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例3如图1a所示,一人用该滑轮组提起重为200 N的物体,此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120 N,不计绳重及摩擦。若要提起600 N的物体,求拉力F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析:这道题隐含的条件是动滑轮的重,要解答此题必须先把它找出来。由“提起重为200 N的物体,此时人对绳子的拉力为120 N”可以求出动滑轮的重G。由F=•(G+G)得G=nF-G物=2×120 N-200 N=40 N。当提起600 N的物体时,拉力F=•(G+G)=×(600 N+40 N)=320 N,机械效率η====0.94=94%。

3. 完全考虑型。这类题目既要考虑动滑轮重、绳子重还要考虑摩擦阻力等,因此难度更大些。

例4用图1b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600 N物体时,人手实际提供的拉力F应该是()

A. 小于200 N B. 等于200 N

C. 大于200 N D. 大于300 N

解析:本题中“人手实际提供的拉力”意味着该题必须考虑动滑轮重、绳子重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则拉力F=×600 N=200 N,考虑这些因素后F必定大于200 N,故选C。

例5用某滑轮组将重800 N的重物匀速提升0.5 m。已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80%,动滑轮总重60 N,求:

(1)拉力所做的功。

(2)在这一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

解析:拉力所做的有用功:W =Gh=800 N×0.5 m=400 J;拉力所做的功即总功:W===500 J;拉力所做的额外功(包括提起动滑轮所做的功以及克服摩擦所做的功):W=W-W=500 J-400 J=100 J;提起动滑轮所做的功:W=Gh=60 N×0.5 m=30 J;克服摩擦所做的功:W=W-W=100 J-30 J=70 J。

三、利用“平衡法”巧解滑轮组难题

一些滑轮组题目利用常规解题方法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把滑轮组水平组装时,拉力与物重无关了,有些同学们便觉得无从着手。利用“平衡法”,也就是当物体所受的力相互平衡时,分析物体所受的力,根据平衡力的条件求解,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例6已知500 N重的人站在2 500 N重的船上,如图2所示。当他用50 N的力拉绳子时,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船所受阻力为()

A. 50 N B. 150 N

C. 3 000 N D. 3 100 N

解析:由于船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船受力平衡。在竖直方向上,人和船的重力跟所受的浮力是一对平衡力,与船所受阻力无关, 这两个数据皆为迷惑人的无用数据。把船和人看作一个整体,它在水平方向所受的阻力和绳子对船和人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拉着船的绳子有3段,每段的拉力为50 N,所以船受到的阻力为150 N,故选B。

例7如图3所示,摩擦不计,动滑轮重30 N,重500 N的人站在重100 N的吊篮内拉绕过滑轮的绳子使吊篮匀速上升。

(1)人拉绳子的拉力多大?

(2)人对吊篮的压力多大?

解析:由于拉自由端的人不是站在地面上,利用“承担重物的绳子有几段拉力就等于物重几分之一”的常规解法已经行不通。采用“平衡法”可使问题变得简单:把动滑轮、吊篮和人看作一个整体,他们匀速上升,表明他们受力平衡。他们的总重与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绳子有三段,每段拉力为F,绳子的总拉力为3F,动滑轮、人及吊篮总重:G=30 N+500 N+100 N=630 N,因为3F=G=630 N,所以人对绳子的拉力F=210 N;人对吊篮的压力:F=G-F=500 N-210 N=290 N。

四、变换角度,一题多解

对于同一滑轮组,从不同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类题目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提高同学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如图4所示,每个动滑轮重均为20 N,横杆重量及摩擦不计。现用此滑轮组匀速提起重G=760 N的物体,那么需要施加在自由端的动力F为()

A. 200 N B. 180 N

C. 190 N D. 170 N

解析:解法1:常规解法。先确定承担物重绳子的段数n=4,根据公式:F=•(G+G)=×(40 N+760 N)=200 N,故选A。

解法2:平衡法。把动滑轮、横杆和重物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它们受力情况。由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受力平衡。它们所受总重力G与绳子拉力F是一对平衡力,这对平衡力大小相等。F=G=G物+G=760 N+40 N=800 N,绳子有4段,每段拉力F==200 N。

总之,滑轮组是初中物理“力和机械”的重要内容。要学好这方面的知识,就必须熟悉这方面的解题技巧,掌握解题规律。总结如下:

1. 作图题解题步骤:(1)确定承担重物绳子的段数n。依据n=、n=、拉力方向或省力要求确定。(2)确定绳子固定端。规律:奇拴动,偶拴定。(3)绕线。由内到外,拴定绕下,拴动绕上。

2. 基础题常规解法。(1)理想题,公式:F=。(2)考虑动滑轮重型,公式:拉力F=•(G+G),机械效率:η==。(3)完全考虑型,根据条件,灵活解题。

3. 对于复杂的滑轮组,常运用“平衡法”“受力分析法”求解。通常把动滑轮和重物等看作一个整体,分析受力情况,运用“平衡力”条件解题。

练一练

1. (2008•广州)在图5中用线代表绳子,将两个滑轮连成省力的滑轮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

2. (2008•贵阳)用如图1a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8 N的物体匀速提高 2 m,所用拉力F为5 N。则此过程拉力所做的有用功是_____J,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

3. (2008•长沙)小明用如图6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为120 N的物体匀速提升2 m,所用的拉力为50 N,此时拉力所做的功为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若仍用该滑轮纽提升一个重为170 N的物体,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A. 240 J,80%,85%

B. 300 J,80%,85%

C. 300 J,80%,80%

D. 240 J,75%,80%

4. 如图7所示滑轮,用它们组成滑轮组,按各自的要求,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绳子的绕法,并填写出省力情况。(不计摩擦及绳子和滑轮的重力)

定滑轮和动滑轮范文6

―、精心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课教学要紧紧围绕“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这个中心,教师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活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情感卷入认识探究的对象,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自觉参与、主动探究。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证科学课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1、创境激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在《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我从情境问题“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顶上的?”导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猜测,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阐述自己对升旗的认识。这样把学生快速地带入探究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点燃了求知的火花。

2、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我抛出一个问题“是啥样的滑轮在起作用呢?”滑轮学生是有前概念但是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类别却不一定很清晰,我就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分发两种滑轮,引导学生观察滑轮、认识滑轮,并了解滑轮的分类――定滑轮和动滑轮。再让学生看书本中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图片,初步感知动滑轮与定滑轮,简单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活动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确定研究的问题,不仅决定一节课的内容,而且决定他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又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材需要,结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具,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的学习,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寓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能唤起思维去探究。

二、引导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体的学习活动

科学探究这一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基点应该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在一定的科学探究环境下动手做科学、体验科学发展的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永远留在脑中、不可磨灭的。经历就是人生,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多一段研究科学的经历,所以,我们强调科学不是用来讲的,而是用来“做”的,在“做”中学知识。

1、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五年一班科学课《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的教学活动中,接下来我安排孩子们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我只是让学生根据书本及实验盒中的组装说明书分组自由组装,因为本节课作为研究科学课程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所以我不参与指导与协助。纵观整堂课下来,14个小组只有一个小组能准确地组装好定滑轮与动滑轮,其中有10个小组能准确地组装好定滑轮。可是实验记录表却没有一个小组能准确完整地完成。小学科学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强调让全体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探究目标,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路径;教师要积极地深入到学生的每个小组之中,适时地帮助、鼓励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有效保证

因此,我又安排了五年二班科学课《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的教学活动,前面的情境导入是一样的,但是在动手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我先引导学生猜测“用定滑轮与动滑轮拉同样重量的重物哪个省力?”并要求学生把猜测填写在记录表上,然后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根据确定研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笔者认为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实验方案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它处在探究过程的核心地位,应该成为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充分体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尽管有时有的实验方案可能被后来的事实所否定,但毕竟是学生科学探究的源头。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