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作者范例6篇

春晓作者

春晓作者范文1

充满自信,败犹言勇

从1988到1991年,在连续四届的中日围棋名人对抗赛中,中国名人不仅一届未赢,而且一盘未胜,真可谓“满盘皆输”,而后三届均由马晓春名人出战。尤其是1991年,当马晓春在北京以0∶2再败于小林光一,中国围棋痛苦到了极点,马晓春头上的那片天空更是一派昏暗。当时,他从棋院出来,被两棋迷拦住:“嫌奖金少吗?我出10万元能不能赢?不能赢干脆让老聂上!”晓春无言,羞愧地脱下外套蒙头而去。

是啊,连中国围棋的大本营,也开始对这位18岁就勇夺全国冠军的天才开始摇头了。然而,马晓春却不慌不忙,对传媒振振有词:“我的棋长了。1989年,我输给小林二目半,1990年我输给他一目半,这次我只输了半目。”面对抓耳挠腮的记者,他反客为主,安慰别人:“不要急……”然后,依旧是打棋谱;依旧是酒酣耳热、谈笑风生;依旧是轻抚琴弦,一任心灵自由地翱翔。

于是,有了一种议论:“屡战屡败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马晓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应该给别人让道了。”

马晓春不必去与别人当面论理,但他私下里对相知的记者却有他的说法:“输了棋就非得垂头丧气,一副负罪的样子,自虐般地把自己搞垮不成?真是愚不可及的思维方式。我不行,别人就一定行?既然别人行,那就请先在内战中打败我吧!”

第二年,马晓春终于在第五届中日围棋名人对抗赛的东京决战中,以2∶1拿下了小林光一。并以此为契机,马晓春昂然地走向世界。

狂而不傲,袒露真我从外表上看,马晓春不属于那种慷慨悲歌、舍我其谁的豪迈之士。高挑的身材,轻言慢语,字斟句酌;下棋时,微摇折扇,斯言斯行活现一副江南才子的飘逸风流。

但是,虽然是儒雅才子,也有他拍案而起、振臂呐喊的时候。当1995年初,马晓春在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半决赛上战胜“世界第一人”曹薰铉后,他喊出了世界棋坛很多高手都不敢轻易喊出的口号:“我现在谁也不惧。”很显然,这句豪言壮语不仅仅体现了一种自信。十年磨一剑,甘苦谁人知?无数次的失败,都没有使马晓春趴下。他带着微笑去攀登,终于战胜了小林光

一、赵治勋、武宫正树、林海峰、加滕正夫、小林觉、曹薰铉、李昌镐、刘昌赫、徐沣珠、聂卫平等当今世界的超一流高手。

胜利的同时,马晓春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时时提醒着自己。如在第六届东洋证券杯决赛中战胜聂卫平后,马晓春颇有分寸地说:“我太幸运了,第一次进入世界大赛的决赛就拿了冠军……”须知他的对手、同胞聂卫平已是三获世界亚军,多么想拿这个世界冠军啊!晓春的这番话对老聂来说聊可作为一种安慰。

1995年8月5日,马晓春在富士通杯决赛中力克宿敌小林光一,夺得冠军。赛后,面对众多的中日记者,他充满真诚地说:“今天,我虽然战胜了小林光一,但我内心还是非常感谢小林光一。在和小林先生进行中日名人战前,我的水平不太高。在与他这些年的17盘对局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许,这句话或多或少会给沮丧的小林某种宽慰与回味。

机智过人,话锋圆通

队友刘小光昵称马晓春为“小妖”。这是指马晓春的棋太智慧、太难对付。棋如其人,马晓春的辩才也是圆通而轻巧,平淡中透露着灵气。

当马晓春夺得两项世界冠军后,国内舆论有了“聂马时代”到“马聂时代”的转换之说,这可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此,马晓春一如棋盘上的潇洒:“这都是人家说的,胜了一盘就是‘时代’,输了就没有了,这些都是空的。”什么是实的?马晓春让记者和读者自己去解答!

去年,有个叫王凡的棋迷,拿了一把扇子,请马晓春题“一举两得”四字。晓春欣然允诺。但在提笔写下“一”字后,却对“举”字下面是两横还是三横犹豫起来,最后,他还是坚定地写了三横。一写出,他又马上意识到错了。本来棋迷请他题“一举两得”是为了祝贺他在70天内连拿两个世界冠军,这下却弄出个大错字,如何拿出示人并传之后世?可是马晓春偏偏不改。

你看马晓春如何妙语解围:“我还想拿应氏杯的冠军呢。多一横就多一横吧。”看似强词夺理,但你又不得不心服口服。其中有幽默、有机智,又似乎孕含着某种不可言传的神灵的启示!马晓春两夺世界冠军后曾放言:要夺取应氏杯,圆世界冠军的大满贯之梦。

可是,在中国棋院作出决定,拟派以马晓春为首的五员中国大将角逐第三届应氏杯时,有记者问及参赛前的打算,马晓春却口气一变,环顾左右而言他。对此,记者赵牧对他的语言艺术进行了很好的概括:“你没当真时,他很认真,你一认真,他又立即变成条泥鳅,含糊地一滑而过,不再正面回答这类问题。因为他不想还没比赛就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

进退有路,攻守平衡

被称为“外星人”的顶尖高手李昌镐说过:围棋是一种讲究平衡的竞技艺术。这也许就是围棋的最高境界吧!

马晓春无疑达到了这种境界。他在有意无意中将中国文化的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融入了他的围棋艺术和生存方式里。如果说围棋的黑白之道里,需要讲究大局观、攻守平衡的话,那么,在世俗的生活法则中,也要前后照应、进退有路,方能左右逢源、应付裕如。

因此,滥觞并生长于中华文化土壤之上的围棋艺术,就体现着一种生存艺术。至少,马晓春是这样理解的。第七届东洋证券杯大赛,是马晓春的卫冕战。四分之一决赛,他轻取日本棋圣小林觉,挺进前四名。进入前四名另三位选手是赫赫有名的韩国大将曹薰铉、李昌镐、赵治勋。一个中国人对付三个韩国人,太刺激了。对此,马晓春是怎样应对记者的刁钻提问的呢?请看下文:

记:祝贺你马晓春!卫冕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马:卫冕也许比夺冠更难,现在还不是笑的时候。记:你们四人的确代表了当今世界棋坛的顶尖水平……下一轮,谁赢谁都是合理的,胜率差不多。马:每个人夺冠的概率都是四分之一,可韩国人夺冠的希望却占三分之二,别忘了赵治勋也是韩国人。

春晓作者范文2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共8页.

春晓作者范文3

红茶性暖,祛寒、暖胃,冬季饮用更有利于健康,也更符合人体健康需要,尤其适合寒冷天气里,胃寒的人饮用。红茶中所含的锰元素对骨骼强健有益处,据国外相关资料显示,经常饮红茶还有防治流感、中风及皮肤癌的效果。另外有研究表明,红茶似乎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并使冠状动脉硬化症患者恢复健康。总之,冬季保健喝红茶最适宜。

青岛晓阳工贸有限公司于2003年组织精英团队开始研制晓阳红茶。经研究表明,用春天的茶鲜叶做红茶口感更好。本着对质量的追求,晓阳春用最好的春茶于2004年制作出品质优良的晓阳红茶品系――崂山金螺。自研制成功以来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第六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九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名茶评比金奖、第七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等奖项。青岛,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红茶。

与南方茶相比,崂山金螺具有氨基酸含量丰富、香高味醇的优势,先进的加工工艺加上优质的崂山茶鲜叶,制作出的红茶具有一种独特的蜜香味,因此受到各消费者的喜爱。晓阳公司是江北最早研制红茶的企业,堪称江北红茶的“开山鼻祖”。

继崂山金螺引领“江北红茶”后,晓阳公司推出又一大手笔倾情力作――檀香红韵。由青岛崂山茶叶研究所与中国西南大学茶学系合作,经过多年努力,研制成功,并申请获得中国专利产品。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檀香红韵”红茶采用崂山春茶鲜叶精选加工而成的高精品红茶――晓阳金螺,选用高级龙眼木,历经三次焙火,层层烘焙,历练而成。在加工设施上配有专业的发酵室和烘焙室,由专业人士进行焙制,独特的加工技术配以专业化的操作,使檀香红韵无可争议地成为高档红茶中的新宠。

商务快茶引导都市时尚风

作为青岛“崂山茶第一品牌”的老字号“晓阳春”商务快茶,打破过去用简易棉纸包装的低端粉末状茶叶,独创透明三角立体茶包,采用日本进口、耐热摄氏130度、高质感的耐温材质,具备茶香释放性与视觉高透度,让茶叶在三角立体间延展,原片茶叶美丽绽放,原味茶香完整释放。从入世到出世,经过了一番羽化为蝶的嬗变,一改往日本色,高贵上市,与时尚人士共舞在都市之间。这一切无不与晓阳茶道思想相吻合,与青岛国际化都市的格局所融合,如若说爱品茶的人是时尚的创造者,那么晓阳商务快茶就是步履在都市中的贯彻者和补充者。

春晓作者范文4

3日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出席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并讲话。

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龙超云在黔西南州晴隆县走访慰问贫困农户。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群山出席省委保密委员会全体会议并讲话。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出席第四届贵州省政府文艺奖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石晓在黔东南州剑河县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4日 王正福(省委常委、省政协主席、省纪委书记)、张群山在贵阳出席凯里市委、市政府迎春团拜会,王正福讲话。

龙超云出席贵阳地区侨界新春联欢会并致辞。

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崔亚东在贵阳市公安局小河分局走访慰问。

谌贻琴出席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并讲话。

5日 王正福走访慰问省政协省级老同志及老同志遗孀。

张群山出席省直机关第十五次党的工作会议并讲话。

崔亚东在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走访慰问。

谌贻琴出席全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并讲话;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

5日至11日 王正福、王晓东、龙超云、张少农(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黄康生(省委常委、副省长)、崔亚东、谌贻琴分别走访慰问省级老同志及老同志遗孀。

6日 石晓出席2010年军地迎春体育联谊活动;走访慰问省军区离退休老同志及老同志遗孀。

8日 林树森(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晓东出席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并讲话。

王富玉(省委副书记)、黄康生率省拥军优属慰问团走访慰问贵州预备役师、省边防总队、省警卫局和省军区第一干休所。

王富玉主持召开座谈会慰问省管专家和联系的党外朋友。

王晓东出席全省财税金融工作座谈会并讲话。

龙超云出席贵州省第三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并讲话;出席省工商联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迎春团拜会并讲话。

石晓走访慰问省军区南岳山哨所执勤战士。

8日至9日 王富玉出席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并讲话。

9日 石宗源、张群山走访慰问省管专家和知名学者。

林树森、王晓东、黄康生出席省政府办公厅春节团拜会,林树森讲话。

林树森走访慰问省管专家和知名学者。

王正福、龙超云出席省纪委、省委统战部、省监察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通报会,王正福讲话、龙超云主持。

龙超云出席贵州省统一战线迎春招待会并讲话。

张群山出席全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崔亚东在贵阳市公安局看守所、中东派出所和高速交警贵新一大队走访慰问公安干警。

谌贻琴走访慰问省直宣传文化系统专家、学者。

10日 石宗源、林树森、王正福、张群山率省拥军优属慰问团走访慰问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省消防总队和省军区第五干休所。

石宗源、李军(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张群山、谌贻琴出席省委机关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张群山致辞。

林树森、龙超云出席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员迎春茶话会并讲话。

王正福出席省政协机关2010年春节团拜会并讲话。

王富玉在铜仁地区走访慰问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和城市低保户;在江口县走访慰问贫困农户和农村老党员。

王晓东出席全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会议并讲话。

石晓出席省军区2010年春节联欢会。

11日 省委、省政府召开春节团拜会,石宗源致新春祝辞,林树森主持,王正福、王晓东、龙超云、李军、张群山、黄康生、崔亚东、谌贻琴、石晓出席。

石宗源、林树森、张群山走访慰问正省级老同志。

崔亚东出席全省公安机关春节期间社会稳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12日 省委印发《中共贵州省委常委会2010年工作要点》(黔党发[2010]2号)。

石宗源、王正福、龙超云、张群山走访慰问各派省委和省政协机关并与省政协和各派省委负责人座谈,石宗源、王正福讲话,龙超云主持。

21日 林树森在贵阳会见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一行。

王晓东出席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并讲话。

21日至22日 李军考察贵阳市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畅通工程”工作。

春晓作者范文5

这一天,是2006年9月17日上午8时30分。

这一天,国家体育场“鸟巢”四万二千吨重的钢结构,将脱离一切支撑,独自站立――专业术语叫“卸载”。这是对“鸟巢”的设计、“鸟巢”的焊接技术、“鸟巢”的钢结构是否成功的最后一次检验,也是最大的一次检验。

这一天,世界瞩目,电视台将直播“鸟巢”最后两步卸载的全过程。

事实上,从9月12日开始,“鸟巢”的卸载已拉开帷幕。七十八根支撑塔架、一百五十六只二百吨液压千斤顶,由外而内,分级同步卸载。建造者们科学地将其分为七大步五小步,逐一拆除。

五个白天、四个夜晚,分分秒秒都需格外慎重。这是把一个概念彻底变成现实的关键之关键,可以说,成败在此一举。

那几天,谭晓春都是晚上12点以后才吃晚饭,面包或蛋糕就白开水,胡乱凑合。

尽管每个卸载点都有仪器监测;尽管参与人员每人都发了一本卸载手册,并事先看了模拟幻灯片,甚至挨个进行了培训;尽管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开始卸载之前都已被充分考虑到,所有的数据都已核实过无数次;尽管每一步骤都有指挥部统一号令,但毕竟,四万二千吨的重量,“鸟巢”从此将独自承担。

谭晓春为“鸟巢”捏着一把汗呢。

最后两步是直播,最揪人心。

所有人的心,随着液压千斤顶的升升降降,起起伏伏。

上午10时30分,第七大步,第五小步,也就是最后一步了。

预备――启动――顶升――脱离――撤垫片。

悬空了!悬空了!现场所有的人,电视机前所有的人,都看到了,看到了液压千斤顶缓缓将钢结构顶上去后,支撑塔架的垫片撤出,千斤顶复缓缓回落,整个“鸟巢”巨大的钢结构彻底脱离了一切支撑――这个具有“国际显微镜观察下的工程”之称的“鸟巢”,此刻独立在世人面前。它,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矗立在大地上的中华民族的骄傲!静默的现场欢呼声起,人们彼此拥抱,电视镜头前的一片笑脸上都挂着泪。

谭晓春也笑了。像看着自己亲生的孩子,在襁褓中一点点长大,终于沉稳地站立于大地之上。他笑得那么开心。一口整齐的牙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重担如何落到他的肩上

谭晓春是怎样一个人?作为承接“鸟巢”建筑项目的总经理、总指挥谭晓春,肩上承担的该是何等重量?这副重担又是如何落到他的肩上的?

事情得从2003年说起。

2003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之时,国家体育场等一批运动场馆的建设招标工作,也在酝酿中展开了。北京城建集团一举在“鸟巢”诸项目中获头标。那阵子,城建集团董事长刘龙华日夜思忖:国家体育场,众目睽睽,开闭幕式之地,当属重中之重。站在城建集团十九层办公室窗前,刘龙华边俯瞰下面的车水马龙,边在脑子里翻检合适的人选。猛然,一个名字跳了出来:“谭晓春!”

远的不说,在刚刚过去的非典战役中,谭晓春身先士卒,抢修温泉胸科医院那一仗干得漂亮。

2003年4月中旬,城建集团总公司领受了抢修温泉胸科医院SARS病房的任务,这个任务派到了谭晓春的头上。正值京城非典肆虐之时,人人躲之犹恐不及,谭晓春却要率领八百部下,进入SARS病人的病房了。

他们的任务是进行老病房改造。老病房没有独立的卫生间,而住院的SARS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必须要给每一间病房加盖一个卫生间,而且下水道要作专门处理。五十间老病房,此时住满了SARS患者,医院里到处弥漫着令人恐怖的氛围,排泄化粪池又是病毒聚集之地,万一在施工中被传染上,怎么办?

谭晓春先把战友们集中起来,掏心窝子地叮嘱大家,一再重申注意事项,并表示作为领军人物,他会尽全力保证每一个人的人身安全。然后,他观察地形、布置任务、安排人员、采购材料,夜以继日,忙得不亦乐乎。

随后,他从山西省军区紧急购买来一百套防化兵用的防毒面具,分发给距离危险最近的工人。为了鼓舞士气,他一分钟都不曾离开医院,晚上就在车里凑合着休息。在连呼吸都让人感到紧张的每一天,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施工人员,并对他们说:我们的消毒工作做得很好,医院的隔离也很好,很完善,大家不用怕。现在国家遇到了特殊事件,我们赶上了,是热血男儿,就要帮国家分担困难。

七天七夜,几乎每天都有死尸从他们身边推过,工人们心里能不害怕吗?整天囿在可怕的传染病人所在地,分分秒秒都能感受到死亡的恐惧,说不怕那是假话。但城建集团的工人们在谭晓春的带领下,咬紧牙关,顽强奋战。短短时间内,老病房卫生间的改造工程大功告成。在生命随时处于威胁的情况下,能圆满完成任务,且队伍没有发生一例感染,作为领军人物,谭晓春的付出可想而知。非典过去后,谭晓春作为建筑行业的代表,与钟南山并肩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谭晓春却绝口不提,平静得如同做完任何一次工程一样。

刘龙华爱将惜才,他清楚谭晓春的能力和人品。他深信,再大的项目,谭晓春也能处理得得心应手。因为谭晓春身上具备部队人的好传统和特质。

谭晓春曾经是一名军人。

1983年,铁道兵十二师五十九团集体转业,京城建筑行业自此多了一支劲旅,称“北京城建集团”。谭晓春随部队转业后,成了城建集团的一分子。多年来,他一直跟隧道、跟土木工程打交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挥锹抡镐扛水泥,摸爬滚打,从工程设计到工程指挥,积累了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既有承接大项目的经历,又具备组织协调能力;既了解基层的难处、苦衷,又不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锦囊妙计。

2001年,北京城建集团承接了中关村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这是国内首个超大型地下综合管廊,地下建设面积近三十万平方米。该管廊被称为“科技园区的心脏”,是从来没有做过的项目,整个工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在国内尚属首例。谭晓春担纲该工程,历时三年,完成了科技园这一投资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完善的建设项目,并因此荣获北京市优质工程“长城杯”奖。

还有中华世纪坛、地铁复八线……这些引人注目的优质工程,也都是由谭晓春率领城建施工队一个一个攻下来的。

刘龙华果断点将,将国家体育场项目交给了谭晓春。2003年7月的一天中午,刘龙华郑重地跟谭晓春说了集团党委的考虑。谭晓春二话没说应允下来,像每次接受任务一样。他渴望挑战,盼望有生之年能做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大工程。现在,建造奥运会主会场的重担放在他肩上,他深知领导的信任。迎着刘龙华注视的目光,他坚定地说:“请领导放心!”

从那时起,谭晓春走马上任了中国超大工程――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指挥,那年,他已经五十二岁了。

笔者在采访时,听到不止一个人戏谑地说:“谭总是中国最‘大’的项目经理。”那个“大”字统统被拉长了声。原来,他们说的“大”里,有两层含义:第一,“鸟巢”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最大项目;第二,谭晓春是项目经理中前所未有的最大年龄。

在接手国家体育场项目之前,谭晓春从来没做过钢结构工程。也可以说,钢结构从来就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领域。

而“鸟巢”,恰恰以重钢为主。钢结构是“鸟巢”的重中之重。

有报道说:国家体育场工程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因其新颖的设计理念和特殊的结构造型,成为目前国际关注度最高的奥运工程项目。其中,钢结构工程是整个国家体育场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关键项目,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复杂、安全风险最大的超大型钢结构体育设施工程。

钢结构卸载,则是在整个钢结构从研发、加工、生产、运输、吊装、焊接等一系列繁杂的过程中,一路攻克无数难题,一路冲过急流险滩,连成一体之后的最后一步了,也是最关乎成败的一步,是“鸟巢”雏形呼之欲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专业人士说:“钢结构施工难就难在安装完成后的卸载上,‘鸟巢’钢结构卸载是国内前所未有的最大体量的卸载。”前面已经说过,这是对“鸟巢”的设计、“鸟巢”的焊接技术、“鸟巢”钢结构是否成功的最后一次检验,也是最大的一次检验。

有施工人员曾经在电视转播的前一天,跟谭晓春提议:“咱们能不能在17号之前把最后的卸载做完,然后再把垫片放进去,到17号转播时,让人看着一切顺利,行不?”周围立刻有人表示赞同。谭晓春打心眼儿里理解这些人的心情――他们是太紧张了,他们是怕万一最后的卸载不成功,想出的自认为稳妥保险的方式。说实话,他也紧张。这五天四夜的卸载,太漫长了,在场的所有作业人员,无论专家还是一线工人,精神压力都很大,有一种莫名的惶恐。但谭晓春认为,要做,就要按步骤做,是怎样就是怎样。甚至整个钢结构脱离不了都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光明正大地向世界证实中国高端技术的能力。

16日晚上8点,破天荒地,谭晓春发令停工。他说:“大家今晚好好休息,明天一早各就各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电视转播,我们就是要真实地反映‘鸟巢’最后的卸载过程。预祝卸载成功!”

那天晚上,谭晓春躺在工地石板房简陋的床上,心里反复合计,七上八下。不知不觉已经抽了三包烟――其实,他的神经比谁绷得都紧。

电视实况转播,卸载成功了,而且十分顺利,比他们预计完成的时间还提前了。谭晓春极目万里蓝天,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他的眼睛湿润了,模糊的视线里,独自站立起来的“鸟巢”,如此挺立,如此完美,如此气度不凡。为了你的今天,我们多少工人在呕心沥血啊!一想到工人,谭晓春心里又不轻松了――接下来,将从结构施工转入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阶段,还有那么多更具体的工作要做呢!那些撤下来的“鸟巢”支撑塔架的钢片足有一千六百吨,要全部清理运走。此时,可不是抒情的时候,他迈开大步,以惯常的迅疾步伐,向工地走去。

“鸟巢速度”

2008年3月,笔者进入“鸟巢”腹地,采访谭晓春。远处,谭晓春和一些工人走了过来,头戴红色安全帽。急匆匆地和我握手,对我说了句欢迎,脸上是平易诚恳的笑容。之后,他和那些人穿过通道消失了,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谭晓春军人气质,来去如风。走路快,吃饭快,说话也快。“鸟巢”这副重担在肩,要他坐下来接受采访,难。周六、周日他竟也不休息。只能零打碎敲瞅机会占用他的工作间隙。

早在2003年8月,谭晓春接到任命后,带上几个人就到现场来了。他记得很清楚,当时这里有二十八栋围湖别墅,那湖是一个小小的人工湖,周围有小树林,再往外,是大片一人多高的蒿草。望着眼前的一切,谭晓春若有所思。没有图纸,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参照,就是一个概念,就知道是以钢为主,可这钢结构,并不是他熟悉的领域,这是他有生以来做过的所有工程中的特例。不过,话说回来,在他做过的工程中,不是常有特例吗?有挑战,才有创造性,才刺激。想到这里,他一挥手:干!谭晓春天生就不是个怕困难的人,O型血,骨子里顽强,遇事从不畏缩。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就是个军人脾性。

2003年12月24日,国家体育场在所有奥运场馆中率先开工,打响了奥运工程建设第一炮。

开工的当天下午,就刮起了大风。这是否预示着今后工程将会遇到诸多挑战呢?谁也没去多想。但几经寒暑,“鸟巢”确实遇到了太多前所未有的困难,用“困难”这个词,分量都嫌太轻了,应该是“艰难险阻”。

冬季施工,诸多不便。风大,土硬,寒冷,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心焦的是,钢结构施工方案迟迟定不下来,施工中的技术难点,一直在论证。

2004年5月1日,谭晓春在日记里这样写道:“现场由于图纸原因,仅有两台钻机施工。这样大好的黄金季节,十八台钻机停在原地,看上去心里真不是滋味。时间就是生命,是金钱都买不回来的。奥运工期后门已经关死,现在停滞,必然给后续施工增加压力……”

5月10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开工已近半年,仅完成了一千一百根桩基,特别是近半个月,工程打打停停,基础桩就这样,往后的结构以及后续机电、装修,图纸滞后是重大建设项目令人头疼的难症。鸟巢的设计是多么难啊……”

谭晓春有写日记的习惯,承建“鸟巢”这么大的工程,更应该好好记一记,他恨不能把工地上的大事小情一一写下来。

2004年7月30日,“鸟巢”工程现场施工暂停,进行设计方案优化、调整。按照节俭办奥运的原则,给“鸟巢”瘦身。那段时间,谭晓春心急如焚,他多么盼望优化设计方案提前一天再提前一天出台啊。

半年后, 2004年12月28日,“鸟巢”复工,一切都变得紧张起来。跟时间抢速度,“鸟巢”工地从此二十四小时施工。2005年2月,完成桩基施工。5月,转入看台主体结构施工。原定2005年年底验收,到5月底,情况突变,必须赶在10月底封顶,时间提前了两个月。当时的现实是,挖出的坑基刚出正负零,整体结构还没一点儿影呢。10月底就要封顶?要知道,看台结构有三层,内部结构是五层,所谓三大层五小层,结构相当复杂,时间却一下子少了两个月,怎么办?没商量,吐血也得按时完成任务!谭晓春组织了万人会战,昼夜拼搏。从早到晚,“鸟巢”工地人影如梭,高峰时,一个作业面就有七八千人。

作为这个项目的总经理,谭晓春自然比任何人都多一份辛苦――责任重大呀!无论是施工质量,还是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他都必须顾及,哪方面都不能有丝毫闪失。他的神经长时间紧绷着,时时处于紧张焦虑的重压之下。

与他并肩作战的副书记周杰说:“作为一般人,谁受得了这么长时间的压力,我们可以感到谭总的压力有多大。我们更佩服他在这些压力下的清醒和判断力。”

看台主体结构提前封顶,开总结会时,专家们都为打了如此不可思议的胜仗感到震惊,称之为“鸟巢速度”。

“鸟巢”的建筑结构相当特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你绝对找不到一根直上直下的柱子,统统是“斜梁歪柱”。这些“斜梁歪柱”,是“鸟巢”这个庞然大物的特点,也是建造这个庞然大物的难点。因为它需要特殊高强度钢。中国的建筑,历来用钢量不多,以前不大讲究用钢。何况高强度钢,在“鸟巢”开工之初,我们国家从未生产过。

谭晓春说:“城建大厦用了钢结构,但那只是直上直下的柱子;再就是保利大厦用了钢结构,但保利大厦的钢结构是从国外进口的,也没‘鸟巢’这么复杂。针对‘鸟巢’这么多的用钢量,并且要用不少高强度钢,市委书记刘淇对我们说:‘办奥运就是要拉动民族的自主创新。只要能在国内生产,就坚决不进口。’”

“鸟巢速度”到了钢结构阶段,仍在顽强体现。以至于后来曾一度形成钢结构加工厂的加工进度跟不上施工的进度了――现场没有钢构件了。“鸟巢”所有的钢构件都是经南方几个军工厂加工后运来的散件,到工地后,先要进行二次拼装,然后再吊到空中去焊接。散件进不来,工程进度必然受影响。

为此,谭晓春三下江南,一家一家到那里的钢铁加工厂去谈。有两家民营企业的老总说,没办法,钢材都涨价了呀。谭晓春态度诚恳地说,请你们放心,我们会确保厂家的利益。但目前“鸟巢”的工期是不能等的,早一天加工出这些钢材,就等于给我们的奥运会主会场早一天建成增加了希望。最终,谭晓春的诚意感动了厂家,从八个钢结构加工车间中挑出最好的一个,专门用于“鸟巢”工程钢结构的加工。

“鸟巢”的钢构件巨大,最重的达三百六十吨。而且要在空中完成拼装焊接。这就需要先把钢构件一个一个吊起来,并且长时间停在空中,只有相当重型的塔吊才能胜任。通常建筑用塔吊两三百吨足矣,但对“鸟巢”的钢结构而言就太轻量级了。幸亏早在确定“鸟巢”建筑以钢结构为主时,谭晓春已未雨绸缪,与荷兰一生产厂家定下了当时正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工作的两台六百吨和八百吨的塔吊。谁知,到该派上用场时,运输又出了问题――那台八百吨的履带塔吊被扣在了天津港,说是因为手续问题。谭晓春在工地听说后,当即决定去天津。已经晚上10点了,他带着几个人,急火火上了京津塘高速路。到达时已将近午夜,他们口干舌燥与海关值班人员交涉,直至天明,未果。一夜未睡的他们,等到早上8点,再找有关领导,至下午快下班时终于取得放行令。谭晓春火速下令装车,从下午5点不停歇地一直装到晚上10点。那履带塔吊是散件运过来的,别看是散件,块头也不小,一个履带轱辘就三百吨,等把这些散件都装上大型平板运输拖车,一数,好家伙,整整二十八辆!二十八辆二十多米长的运输车啊,这么多庞然大物若白天一起上高速,非让京津塘高速公路瘫痪不可。

看着沉沉夜色,谭晓春果断决定:现在出发!连夜运往北京工地。长长的车队,时速每小时十公里,人在车下跟着护车,庞大的车队缓缓行进。等塔吊车终于运到“鸟巢”工地,已是翌日清晨,人困马乏。“立即组装!押车的回去睡觉!”谭晓春果断地下达指令。“把这个大家伙立起来就花掉二百五十八万啊!”――谭晓春口气里带着心疼,“这几台租来的设备,一天不工作就要赔五十万,一辆奥迪呀!”

在繁忙的工地突击建设中,作为总指挥的谭晓春,时常会遇到这类突发且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显然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在最忙的2005年的一天早上,谭晓春从自己住的那间简陋的小屋里走出来,有工人忽然惊讶地说:谭总你的脑袋怎么了?工人们围过来一看,可不,头顶一大块秃,后脑勺几小块秃,十分可怖。谭晓春一摸:哟,鬼剃头了。鬼剃头医学名词曰“斑秃”,形成斑秃的原因,主要是用脑过度或太过操劳、忧虑。

谭晓春的部下说:“自从进入‘鸟巢’工地,谭总就没有不忙、不操劳、忧虑的时候。在‘鸟巢’的这四年间,谭总夜晚睡在工地的时间就有三年。他家离工地就几分钟的车程,可他根本没时间回家。”

“给北京留下一份不寻常的遗产”

“鸟巢”这么大的工程,总投资额巨大,谭晓春又同时身兼总经理、党委书记两个职务,是名副其实的“一把手”,一人说了算。这种为官形式的不科学在于:易产生腐败。他是“一把手”,谁还能监督他?“一把手”在人、财、物等管理环节上,轻而易举便可以“打招呼”,“批条子”。

谭晓春深知这一点。

为了让大家便于监督,也为了“鸟巢”工程干净透明,上任之初,他便与大伙儿制定了《总承包部领导班子成员行为规范》,提出对“一把手”的制约,明文规定总经理在“施工组织方案确定、施工队伍选用、材料计划审批、项目用人、工程结算、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决策,都要在总承包部全体人员会议上、在企业报纸上及项目办公网络平台上进行公示。

“预知平直,则必准绳;预知方圆,则必规矩。”总承包部党委决定:总经理的“拍板权”要与操作权分开。总经理只对采购的项目、数额、厂家资格及评标方法作最终决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担任招标会评委,不推荐厂家,不发表意见。

确实有人找过谭晓春,想通过他的关系中标。对此,他态度很诚恳,同时很明确地把党委的决定告诉来者。也确实有人给他送礼。有一回,谭晓春正准备开车外出,一家外地公司的业务员冷不丁往他车里扔进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两条烟和一个茶叶罐,茶叶罐里是五万元现金。谭晓春立即把这些东西交给总承包部办公室,并让办公室的同事务必找到这个人,把东西退回去。

谭晓春的正直,与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父亲被选为江西省南丰县贫协主席,后来又两次被选为全国劳模,两次受到接见。再往后,这位老劳模任南丰县农场党委书记。在谭晓春的记忆里,父亲一天到晚在外面奔忙。父亲说过,国家利益第一,集体利益第一。这话在谭晓春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父亲为人刚直、厚道,不掺假,谭晓春和他的哥哥深受父亲的影响。

因为品学兼优,谭晓春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班长。高二那年,“”来了,书不能读了,他跟随百万知青上山下乡,三个月后参军入伍。那年他十七岁。

他当兵到了北京,当时心里那叫一个美!他所在的机械连,负责修建地铁建国门站和北京站。他干的活最苦最累――搬水泥、运沙子,整天灰头土脸的不说,还腰背酸痛。可他一点儿不在乎,他老跟他的那些仍在农村插队的同学比,他觉得自己比他们幸运多了。1970年他入了党,后来又被部队推荐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

在石家庄铁道兵工程学院学习期间,他又当上了班长。大三实习,他们野营拉练从北京徒步走到承德,实习的内容是修筑沙通线――沙河至通辽。一路上,他从设计制图、测量线路,到挖隧道填方、炸石头、筑桥墩、打眼装炮,样样不落,全活儿。上大学这四年,他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进一步锻造了坚忍顽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宽容大度。

大学毕业,他又回到十二师。先被派到连队当了一年排长,在北京西便门修二环路。他仍然干最苦最累的活,浇筑地铁混凝土。后来他成为十二师的一名工程师,仍未脱离建筑一线。

谭晓春和父亲一样重事业,整天在外面奔波忙碌。他的妻子曾在空军服役,婚后他们一直两地分居,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济南,见面的时间很有限。后来,妻子怀孕来北京生孩子,那时他刚提升副营级,正忙。儿子出生七天后,他才急匆匆跑到医院,看娘儿俩一眼。妻儿要出院了,他才想起:住哪儿啊?那时他们在北京连个正经的窝都没有。部队招待所借给他们一间房,他们一住就是半年。半年后才算有了自己的家。

说起家,谭晓春觉得非常愧疚,他觉得自己对妻子、对孩子的关心实在太少了。可是妻子知书达理,非常理解他。

谁不需要亲情?谁不愿享受天伦之乐?可既然承担了“鸟巢”这份重担,就得全心全意为之付出。谭晓春的妻子了解丈夫,他是个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的人。所以,每当听到别人说谭晓春忙工作忘了家时她就说:“又不止他一个,还有那么多人为了‘鸟巢’抛家舍业的呢!”

谭晓春为人谦和、体恤,常常事必躬亲,很注重与员工的关系。正是由于他多年养成的与大家苦在一起苦、乐在一起乐的朴实作风,才使得他带领的团队最具向心力;而一支具有向心力的团队,足以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完成任何高难度的工程。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鸟巢”正在进行方方面面最后的验收,即将交付使用。我想去看看最后收尾的场面,想去看看谭晓春在忙什么。

我先去谭晓春办公室,没人,门却不锁,问工作人员,说谭总一早去了现场。现场?哪儿是现场?我进入看台寻找,一层、二层、三层,跑到出了汗;打手机,通,但没人接。再问:“谭总在哪儿?”仍是“在现场”。

这些天,谭晓春白天在现场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巡查,每天至少要走好几里地,还要跟各个工种责任人重申各种专业的不同要求。晚上,仍睡在工地那间垃圾场旁的石板房里。他的部下说:“眼瞅着谭总憔悴。”

中午12点15分,谭晓春朝他的办公室走来,身旁还跟着几个人。他抱歉地对笔者说:“越到临近验收,越感觉工作量大,越想让一切都做得好一点,再好一点。”

他说他记得最清楚的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参观“鸟巢”工程之后说的一番话。罗格说:“我以前参观过无数个体育场,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体育场之一。正如维尔布鲁根所说,‘鸟巢’会成为向悉尼歌剧院一样的标志性建筑。它将给北京留下一份不同寻常的遗产。”

春晓作者范文6

采访者:世界艺术杂志 秦德宝(简称WorldArt)

采访地点:北京798艺术区

采访时间:2012年6月9日

World Art:即将在韵画廊开幕的展览命名为“7”这个名字给人一种摸不到头的感觉,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名称?

姜晓春:“七”或“十”都和是《圣经》里经常出现的。在这里我用的是阿拉伯数字“7”,《圣经》里经常提到的一些数据经常会有“7”。

World Art:从四川来到北京一直在画画吗?

姜晓春:对。我也就有这么个技能了,别的也干不了,就只能画画了。一般是呆在屋里自己画自己的。有点像那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周围有很多朋友也是偶尔才见见面。我的生活有点不太规律,生物钟倒不过来,因为通常都是在晚上画画,晚上不画画也要干点别的,然后白天睡一点觉,白天睡觉晚上就精神了,这种状态从上大学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也是赶上机会了,碰上韵画廊这边也挺好的。

World Art:用铅笔做作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受到过哪些人的影响?

姜晓春:大概从上大学开始。我在大学里读的是油画系。老师是从国外回来的,我们那个班是试验班,大学四年一直带我们这个班,他允许你自己选择材料,选择什么材料都可以,我四年基本上画的全部都是铅笔。当时我们班里好多同学作画的工具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基本上我们班普遍的状况是在最开始的那段时间,先寻找自己比较擅长的东西,然后继续的往前走。大概用了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的时间,确定了每个人大致的方向,然后接下来再沿着自己的方向往前走。

World Art:你的作品是以宗教的内容入手,为什么会选择这种主题呢?

姜晓春:其实我在大学期间的时候就跟自己说过,在我的作品里面不要涉及到宗教,不要涉及到政治。

World Art:这是之前。

姜晓春:对,之前是这样想的。考学的时候身边就有信基督教的朋友,当时我还让他们帮我从教会带了一本圣经,然后我一直带在身边,有的时候会翻一下,但是从来没认真的去读、去看、去研究这个东西。在近一段时间,当我重新去看这个东西的时候,发现其实自己的很多疑惑的、苦思冥想的、要找到答案的问题,当用《圣经》里面说的一些东西去解释的话就会比较自然,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

World Art:我之前还以为你是基督徒?

姜晓春:我可能会往这方面走,但是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加入。我感觉自身并没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或者一个切入点,或者自身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我现在作为一个旁观者。跟以前的自己比的话,可能更贴近这个东西,用这样的一种心态去看待这个东西。当我有一些疑惑的时候,我可能会从这上面找到一些答案,当我迫切的需要一个答案的时候,我寻找过很多方式,但是始终没有结果。这个东西一出现的时候,它上面的很多想法跟自己想的特别接近,然后可能一下就碰上了。

World Art:据说国外好多科学家,研究科学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很多事都不明白了,然后发现宗教却可以给他们启示。

姜晓春:我感觉宗教在国外可能是一种文化,就像中国的孔子,像是我们日常中的一种很自然的东西,它会特别自然的接触到这些东西。圣经上面写的很多东西对人类有一种启示作用,很多人确实是从圣经里面突然得到了一种灵感。

World Art:《大象》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也是从圣经里来的吗?

姜晓春:《大象》本来是在动物园拍的一张普通的大象,最开始画的是一张关于《启示录》的画,不是关于大象的,而是另一张,当时在反复的听《启示录》,根据那里边讲的在画那张画。当读到圣经里面有一个关于兽的描述的时候脑海里面就出现了一种特别大个儿的东西,当时比较自然的就跟地球上现有的比较大的物体联系在一起,那可能就是大象了,后来又画了一张大象。

World Art:《关于“7”》这个文章是你写的。我看这上面提到了人类文明,对这些问题你持怎样的观点?

姜晓春:这个时代就像是一台电脑,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好的有坏的,特别杂乱,一个真正想从中学习的人会很轻易的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一个想学坏的人也可以很轻易的找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现在到了一种所谓大爆发的压抑的时代。时候会想人是不是应该稍微的停一停,总结一下自己,看看自己都干了什么, 以后怎样去利用之前你得到的知识,怎么再往前走,我可能有点想的太多了。

World Art:有时候进步可能就是在退步,今天这个社会就像一个沸腾的开水,今天人类的现状是阶段性的吗?你自己也会总去思考过这种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