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一大总结范例6篇

三重一大总结

三重一大总结范文1

[摘 要]河北省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均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对河北经济的渗透力较低。在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占最大比重,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中,钢铁、建材等资金密集型产业产出比重较高,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出比重偏低,投入不足。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推动制造业技术结构升级,是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出结构;投入结构;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n003―3890(2006)06―0033―04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个经济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纵横交错的棋盘式表格。《2002年度刚匕省投入产出表》系统、定量地反映了河北省国民经济各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翔实的经济“数据库”。笔者依据该数据库提供的统计资料,将从多视角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一、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总产出结构分析

2002年度河北省总产出为16207.4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出为1726.63亿元,占全部总产出的10.65%;第二产业总产出为10627.63亿元,占全部总产出的65.57%,近于2/3;第三产业总产出为3853.22亿元,占全部总产出的23.7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65:65.57:23.77。与《1997年度河北省投入产出表》相比,第一产业总产出降低了2.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总产出降低了1.8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产出增长了4A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符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上述数据还显示出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仍是第二产业即物质生产活动占主导地位的“刚性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需要进一步向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软性结构”转变。

(二)增加值结构分析

2002年度河北省增加值为6122.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54.48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15.5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106.12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50.73%,近于2/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061.舛亿元,占全部增加值的33.68%;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15.59:50.73:33.68。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分别比总产出比重高出4.94和9.9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则比总产出降低14.74个百分点,反映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产出效益较高,而第二产业的产出效益较低,因为总产出与增加值之间的差额是中间投入。

(三)投入结构分析

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反映出三次产业相互之间的渗透力和直接经济技术联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状况。根据《2002年度河北省投入产出表》(工厂法口径),按照“纯部门原则”进行合并调整及有关计算,得到河北省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第二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中间投入率最低,与之相对应,第二产业的最初投入率最低,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最初投入率最高。上述情况表明,第二产业的产出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的投人尤其是中间投入支撑的,属于高投入产业,附加值较低,综合经济效益较低。表1数据还显示出,各产业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

二、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分析

依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在总产出中工业占56.64%,在增加值中工业占45.01%,因此,工业是河北省经济的主体产业,其内部结构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的综合效益和全面发展。因此,对河北省工业部门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工业结构分析

从产出结构看,2002年度,采掘业的总产出是622.5亿元亿元,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是6.78%;制造业的总产出是8121.79亿元,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是88.47%;电气水供应业的总产出是435.74亿元,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是4.75%。从投入结构看,采掘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338.57亿元和287.55亿元,占工业中间投人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5.27%和10.43%;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5832.60亿元和2289.19亿元,占工业中间投入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90.74%和83.07%;电气水供应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256.72亿元和179.03亿元,占工业中间投入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3.99%和6.5%。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显示,河北省工业结构的突出特征是:工业部门内部,制造业占有绝对大的比重,超过采掘业和电气水供应业总和的数倍,成为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见表2)。

(三)制造业结构分析

从产出结构看,在制造业内部,轻工业的总产出是2 392.74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是29.46%;重工业的总产出是5729.05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是70.54%,超过2/3;从投入结构看,轻工业的中间投人和增加值分别是1 769.46亿元和623.27亿元,占制造业中间投人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30.34%和27.23%;重工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分别是4063.13亿元和1 665.92亿元,占制造业中间投入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是69.66%和72.77%,均超过2/3;上述情况显示出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社会资源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中退出,而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中转移(见表2)。

(四)重工业结构分析

根据投入产出表所显示的资料,重工业中资金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较高,排在前三位的是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钢铁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工业),其总产值分别占重工业总产值的22.33%、20.50%和17.18%,中间投入的比重分别是23.54%、20.49%和17.09%,增加值比重分别是19.24%、20.52%和17.40%;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偏低,技术含量和附0口值较高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两个行业排倒数第一、第二,其总产出比重分别是1.65%和0.55%,中间投入比重分别是1.44%和0.65%,增加值比重分别是2.20%和0.3%(见表2)。

三、河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全省GDP中的比例关系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格局演变为80年代的“二・一・三”格局,又演变为目前的“二・三・一”格局,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结构体系。但是,根据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从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不合理状况,主要表现在:

(一)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从产出结构来看,河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在GDP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5.6%、50.7%、33.7%。而同期江苏省三次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0.5%、52.2%和37.3%,山东省三次产业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13.2%、50.3%和36.5%,河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江苏和山东分6,j低3.6和2.8个百分点。从投入结构看,河北省省区经济对三次产业的投入需求率分别为4.8%、46.4%和11.0%,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较低。根据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在工业化初期,社会经济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迅速上升,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缓慢上升,社会经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在工业化中期,社会经济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继续降低,对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缓慢下降,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迅速上升,社会经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相近;工业化后期,社会经济对第一产业的依赖程度和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都继续下降,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继续上升,社会经济对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最高。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依赖程度分别为46.4%和11.0%,两者差距很大,反映出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全社会对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依赖程度很低,也就是说第三产业对各产业的渗透力及贡献程度较低。此外,投入产出表的资料还显示出,河北省第三产业为净流人产业,即流人量大于流出量,尤其是那些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对地区经济有直接带动作用的邮电通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饮食业等社会服务业的流人远远大于流出,对区域外有较高依存度。上述状况若不及时改变,将会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阻碍作用。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

在河北省2002年总产值中工业占57%,而在GDP中工业增加值只占45%,两者相差12个百分点。根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投入+增加值: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比重低于总产值比重,说明在工业的产值构成中,可重复计算的中间投入转移价值较高,而新创造价值较低,工业的产出结构层次和总体效益较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在刚匕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纺织和食品制造等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附加值较低的传统行业比重较高,总产出比重在工业总产出中的比重分别为9.44%和6.05%,但它们的中间投入比重则分别是10.09%和6.58%,均高于其总产出比重,产出效益较低;而附加值较高的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总产出比重较低,只有3.98%,其中间投入比重为3.92%,略低于总产出比重,表明服装业内部的产品结构尚不合理,与国际服装业的发展趋势相差较远,尤其是具有品牌效应的中高档服装品种少,产量低,未形成规模效益。

2.附加值较低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偏高。在河北省工业中,资金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其中,化工、钢铁、建材三个部门的产值比重分别为14%、12%和10%,三部门比重总和为36%,在工业(24个部门)总产值中超过1/3;比发达国家平均数分SU高出2倍~3倍以上,比中国平均数也分别高出2千,百分点~6个百分点。上述行业资金密集度高,中间投人大,附加值低,进―步研究河北省133部门投入产出表的资料,还可看出这些行业的生产中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占主导地位,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高档产品较少,上述情况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相悖,如不加以改善,将不利于河北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滞后。投入产出表的资料显示,河北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四个行业的总产出占全部工业总产出的比重不足8%,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只占1%。从流人流出结构看,上述行业都是净流入部门,大量依靠外地区的流人。从生产过程和生产技术看,上述行业主要是依靠进口设备、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发展起来的,缺少省内基础、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广泛支持,缺少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产出能力还很薄弱。21世纪,由于全球技术进步的加速,河北省工业结构的这一内在缺陷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制约河北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新“瓶颈”。

四、调整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

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偏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应采取相应支持措施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如吸引民间投资融人服务业,加大科技投入以提升各类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利用服务业的连带效应,加强信息化的渗透和高技术的含量,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商业通讯、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房地产、金融保险等基础产业,特别应当把一直处于净流人的邮电业、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和教育文化等作为重点加以扶持,确保这些行业能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从而为河北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积累更多、更大的“知识能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河北省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格局逐步演变为“二、三”并重,提高第三产业对省区经济的渗透力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现代型产业格局演进。

(二)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重点优化制造业结构

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演进的阶段,工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加速河北省工业化进程至关重要。制造业结构的优化应主要通过其技术结构升级来实现,对于不同的产业应区别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1.对于食品、纺织、服装、皮革羽绒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加大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档次高的品牌产品比重,特别是名牌中高档服装的比重。

三重一大总结范文2

(德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以德州市产业结构为例,着重分析了德州市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提出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德州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 :产业结构;回归分析;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6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08-03

经济结构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上,要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优化产业结构.[1]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目前德州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因此分析德州市产业结构现状,推进德州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调整在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德州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1.1 德州市产业结构的总体趋势分析

如图1所示,2006年至2013年期间,从总体趋势来看,德州市三次产业比重波动较为平缓.其中,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第二产业则相对稳定,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经济增长仍然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因此德州市的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发展.

“十二五”以来我市积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发展方式,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注重科技投入,突出科技创新,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主引擎.[2]而2013年德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1:52.9:36.0,与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依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1.2 德州市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但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导致农业收益较低.虽然2013年,德州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3.54亿元,增长3.8%.从内部分行业情况看,种植业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增长4.2%;林业实现增加值7.9亿元,增长3.1%;实现牧业增加值97.9亿元,增长3.3%;实现渔业增加值8.9亿元,增长3.3%;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4.8%.[3]但畜牧业在德州市第一产业中占比接近40%,由于畜牧业价格易波动,将严重影响到第一产业整体的稳定发展.

尽管德州市第一产业格局正在发生转变,但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其次,“农业大市,经济小市”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大力加强、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关注.

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并以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为主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大类,其中工业在德州市的第二产业中占最为主要的地位.2013年,33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68亿元,同比增长14.3%,居全省第三位.其中1661家轻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94.34亿元,增速13.17%,总量占比达47.3%;1710家重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73.91亿元,同比增长14.96%,增速高出轻工业1.4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54.9%.轻重工业比重为45:55,重工业比重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德州市工业经济整体上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保持明显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重工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3.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由表1、表2得知,德州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85.38亿元,增长11.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63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3%提升到36%,提高了3个百分点.2013年德州市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创下了自200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虽然近几年第三产业结构总体变化趋势良好,但在发展层次方面还是相对滞后.目前,我市服务业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发展仍然不足.

尽管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缓慢增长,但依然能反映出德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扩张,技术含量较低.长远来看此种内部结构并不利于德州市产业结构发展.

2 德州市生产总值(GDP)与三次产业实证分析

在本部分中,首先给出本文实证分析采用的变量及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主要是德州市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最后给出德州市生产总值(GDP)与三次产业百分比的回归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1 根据“德州市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信息整理得到德州市2006年-2013年生产总值(GDP)及三次产业各占GDP的百分比,其中Y表示生产总值(GDP),X1、X2、X3分别表示一、二、三次产业各占GDP的百分比,具体数据见表2.

2.2 以表2的信息为基础,利用参数最小二乘原理估计生产总量GDP与三次产业的变动关系.假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β0+β1*X1+β2*X2+ β3*X3;利用EXCEL软件的统计功能对表2德州市生产总值(GDP)与三次产业所占GDP百分比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的结果,得到生产总值(GDP)与三次产业各占GDP百分比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7670.264+0*X1+12.6985402*X2

+262.406895*X3

各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为:

β1=0表示,第一产业变动与生产总值(GDP)无关.

β2=12.6985402表示,在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不变的条件下,第二产业占GDP百分比每增加1%,生产总值(GDP)增加12.6985402亿元.

β3=262.406895表示,在第二产业占GDP百分比不变的条件下,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每增加1%,生产总值(GDP)增加262.406895亿元.

3 结论和对策建议

3.1 基本结论

通过对德州市2006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发现,生产总值(GDP)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存在不同的依存关系.其中,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受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的影响最大,每当第三产业占GDP百分比增加1%,生产总值(GDP)就会增加262.406895亿元,是第二产业对生产总值(GDP)影响作用的20倍.换言之,生产总值(GDP)对第三产业增长的变动最为敏感,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是增加GDP最有效的途径.由表2得知,2013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1.0:54.1:34.9调整为11.1:52.9:36.0,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个百分点.虽然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仍未改变,也正因如此,一直以来德州市“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这样的产业结构,表明德州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粗放型,以投资拉动为主,工业技术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节能、环保工作形势严峻等.要进一步提高德州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3.2 对策建议

3.2.1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重点,持续稳定地发展第一产业,适当地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地发展第三产业.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之与制造业一起成为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德州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深远.具体来看,第一,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结合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渗透力和辐射力,服务于中高端制造业升级;第二,鼓励创新,把企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实施主体,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改变德州服务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布散的状况.第三,结合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平要求,加速发展房地产、旅游、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带动提升产业结构.[6]

3.2.2 加大第二产业中工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技术投入,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环节发展转变.就德州而言,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推广具有德州特色的小枣产业、德州棉花和德州扒鸡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新产品研发,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推进名牌战略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重点发展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提升传统产业;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实现由“两高一资”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的转变,推进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

3.2.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新兴产业崛起

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201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虽然达到25.4%,但发展还有较大空间.[7]作为太阳城的德州,发展新能源的优势与潜能是巨大的,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结束后,我市新能源产业在建项目达到63个,总投资额为268亿元,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511亿元.因此,“十二五”时期,德州市应大力发展低碳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部级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新能源、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体育装备、环保设备三大产业集群,推动德州市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以带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于青.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

〔2〕德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德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路径选择分析,2014.9.

〔3〕德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德州三次产业齐发力助推经济实现新跨越,2014.3.

〔4〕德州市统计局——统计数据分析研究.2013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综述及2014年展望,2014.1.

〔5〕德州市统计局.德州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三重一大总结范文3

    现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劳社普法办发〔2000〕1号,以下简称《2000年普法要点》)和《关于印发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的通知》(劳社普法办发〔2000〕2号,以下简称《“三五”普法总结验收意见》)转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一并贯彻执行。

    一、按照《2000年普法要点》的要求,继续抓好《北京市劳动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三个五年规划》(京劳法发〔1997〕32号)最后一年普法教育工作的落实,确保“三五”普法教育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二、认真搞好本单位“三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按照《“三五”普法总结验收意见》提出的基本标准、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北京市“三五”法制宣传教育总结验收工作意见》(京法治〔2000〕1号)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好总结验收工作。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安排如下:

    7月底前为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自查和总结阶段,8月10日前将总结交到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9月10日前为市局对区、县局的检查验收、评选阶段,具体形式另行通知。市局在9月20日前将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接受验收检查和评选。

    三、提高对“三五”普法教育总结验收工作意义的认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基础工程。对社会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可以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系统内部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实施依法行政的必由之路。我们已经经历了三个普法五年规划,通过总结,找出经验,找准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北京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2000?2002)》(京办发〔2000〕25号),制定本单位的普法规划,将普法教育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四、加强对“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的领导。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系统该项工作的组织,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或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总结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并明确具体承办人,确保总结验收工作取得实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普法办公室关于印发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现将《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2000年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要点

    2000年是“三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是为开创二十一世纪普法教育工作新局面打好基础的重要之年。根据全国普法工作的要求,结合劳动保障工作实际,2000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紧紧围绕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坚持开展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切实做好“三五”普法规划的检查验收工作,研究制定下一步规划,全面推进劳动保障依法行政,将普法教育不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围绕劳动保障工作全局继续推进普法教育

    普法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劳动保障工作的全局来开展。充分发挥普法工作在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中的宣传、教育、引导、保障作用。

    一是不断强化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对党和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贯彻中央关于从严治政的要求,为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方面的学习,继续开展对干部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的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是结合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把宣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和劳动保障法律知识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将两个确保、社会保险费扩面征缴、劳动力市场管理等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认真做好“三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做好“三五”普法教育总结验收是今年普法工作的重点。根据中央文件和全国人大决议精神,以及全国普法办制定的验收指导意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都要确定相应的验收标准和方案。这次总结验收的基本原则是,谁制定规划,谁组织验收。验收的方法是在自查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验收,有重点地进行抽查。为此要求:

    一要抓好验收的质量。在严格考核验收的基础上,做好“三五”普法的收尾工作。凡是验收不合格的地区,要提出限期整改的要求,进行补课。

    二要做到验收工作不走过场。要认真总结“三五”普法工作中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部里普法办将对各地开展总结验收的情况进行抽查。

    三要按期完成验收工作。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在9月底以前完成本地区的验收工作,并写出总结验收报告及下一步的普法工作建议,上报部普法办。部里将进行评选,为全国普法工作总结表彰做好准备。

    三、研究制定新的普法教育工作规划

    开展普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根据中央的要求,在做好“三五”普法总结验收的基础上,要抓紧研究制定今后的普法教育规划。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新的普法工作规划的制定,从整个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形成一些前瞻性的思路,使普法工作更好地为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服务。

    一是制定新的普法教育规划要与立法规划相一致。通过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要促进现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也要为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要结合总结“三五”普法情况,对下一步的普法教育工作思路、主要任务、方法措施等问题进行调研,注意总结和发现“三五”普法教育工作中成功的做法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使新的规划内容贴近实际,具有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进一步细化普法教育的具体措施。各地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普法教育的新方法,采取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广泛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简明易懂、深入浅出的普法教育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要结合各项法制工作的推进,坚持不懈地推进普法教育。同时,要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

    一是在开展劳动保障监察等项行政执法工作中,要注重以普法教育为主,以行政处罚为辅,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贯彻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在开展执法监督工作中,要以普法教育为基础,促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建立各项工作制度,加强管理、依法办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是要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工青妇组织、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各类用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加强联系,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普及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的氛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普法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现将《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劳动保障“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指导意见

    根据全国“三五”普法教育规划,2000年将进入总结验收阶段。为全面完成劳动保障系统“三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检验“三五”普法成效,巩固法制宣传教育成果,进一步将普法教育工作不断引入深入,根据《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总结验收的意见》,现对劳动保障系统“三五”普法教育工作总结验收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全国“三五”普法规划、全国人大决议的总体要求和劳动保障部“三五”普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注重实效,以总结验收为契机,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扩大普法教育工作成效,为下一步劳动保障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在总结验收中,既要突出劳动保障“三五”普法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对象和普法教育中的难点和热点,又要对普法教育的一般情况进行总结,要全面地反映本地区实施“三五”普法教育的总体情况。

    二是条块结合。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三五”普法验收工作要与本地区组织的总结验收工作相结合,以服从本地的验收安排为主;要主动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搞好协调,总结验收材料同时报送当地有关部门和上级劳动保障部门。

    三是求真务实。劳动保障“三五”普法验收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总结“三五”普法的实施情况。通过验收检查,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制定整改措施,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基本内容

    (1)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三五”普法规划的内容;

    (2)各地政府及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制定的“三五”普法规划的内容。

    四、基本标准

    (1)对单位的验收标准。领导重视,组织普法工作措施得力,制定有普法教育规划;确定有负责机构,经费和办公条件有保障;加强了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建设,有年度普法计划,普法教材、培训有保证;开展了检查落实,较圆满地完成了“三五”普法知识考核,普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对重点对象的验收标准。完成了规定的学习内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工作落到实处;按年度普法计划,参加了规定内容的普法知识考核,有考核成绩记录;通过普法学习,能较熟练地运用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依法行政和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五、基本方法

    总结验收按自下而上、分级实施的方法进行,在自查的基础上,上一级普法主管机关验收下一级的实施工作。劳动保障部普法办对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抽查。具体步骤可分三个阶段:

三重一大总结范文4

一、“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

2015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909.6亿元,同比增长9.4%,较“十一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增加2279.1亿元,年平均增长10.1%,服务业贡献率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服务业贡献率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 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逐年提升,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1年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3年, 服务业经济发展发生实质性突破,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的同时,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50%,2014年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成果,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2%。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再上新台阶提高到52.8%,较“十一五”末提升6.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较“十一五”末2010年增加了2279.1亿元,年平均增长[1]10.1%,三产比例由“十一五”末的4.9:48.7:46.4调整为3.9:43.3:52.8,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效显著。

(二)产业政策发力,高端新兴服务业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载体,“十三五”初期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信息、科技、旅游、房地产等重点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589.9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加值是2010年的2倍,较“十一五”末增加1306.6亿元,年平均增长16.2%,远高于服务业的增长速度6.1个百分点。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高端新兴产业的表现优为突出。

从“十三五”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的速度看,发展最快最活跃的产业当属中介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业,文化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稳健,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服务业增长速度。

(三)重点产业发展高于预期目标。2015年,商贸流通服务业1362亿元,同比增长7.2%,较“十一五”末增加613.4亿元,年平均增长10.2%,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4.6%,较预期目标提高1.1个百分点;

金融业增加值588.3亿元,同比增长12.9%,较“十一五”末增加351.3亿元,年平均增长16.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6.3%,较预期目标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479.9亿元,同比增长11.%,较“十一五”末增加243.3亿元,年平均增长5.8%,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2%,较预期目标提高0.9个百分点。

中介服务业增加值413.9亿元,同比增长18.8%,较“十一五”末增加245.7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8.9%,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5%,较预期目标提高1.3个百分点;

科技服务业243.4亿元,同比增长17.4%,较“十一五”末增加111.8亿元,年平均增长13.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2.6%,较预期目标提高0.6个百分点;

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41.8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344.1亿元,平均增长21.2%,增长速度超预期2.2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304.6亿元,同比增长14.3%。

2014年旅游业增加值371.4亿元,较“十一五”末增加168.4亿元,平均增长速度16.3%,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为31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4.8%,较预期目标提高0.3个百分点;

(四)实际利用外资超预期,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扩大,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累计1965个,占全部外商投资项目数量的59.8%,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大幅度提升。 2015年服务业外商投资项目493个,较2010年增加214个,占全部投资项目的64.6%,服务业投资项目比重呈逐年提升趋势;2014年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7.1亿美元,提前达到“十三五”预期目标,2015年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4.7亿美元,较2014年减少2.4亿元,比2010年增加1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4.7%,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服务业税收贡献突出

2015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759.2亿元,同比增长12.8%,较“十一五”末增加448.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4倍,超过“十三五”末预期税收179.2亿元。地税收入贡献突出,2015年服务业地税收入515.8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89.9%,较“十一五”末增加232.7亿元,年平均增长21.5%。

(六)省内龙头地位稳固

“十三五”以来,青岛市服务业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全省第一,省内龙头地位稳固。2015年,全市服务业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全市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为76.1%,较“十一五”末提高23.5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较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一是新常态下,服务业增长速度放缓。“十三五”以来,经济发展以“调结构,稳增长”为前提,服务业经济增长速度不再像“十一五”期间那样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1%,较“十一五”回落了5.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增长速度呈逐年回落态势, 2014年增速最低只有7.9%,2015年增速较2014年回升1.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回落趋势。

二是服务业投资增速放缓,发展后劲不足。“十三五”以来,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逐年放缓,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5.7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187.2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8.3%,同比增长16.4%,增长速度较“十一五”末回落了17.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2010年的56.6%降至48.6%,回落了8个百分点。从“十三五”以来服务业投资增速不断降低,比重不断下滑的发展趋势看,服务业投资后劲明显不足。

三是在省内地市中的服务业增速排名和结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2015年,青岛市服务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首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2.8%,较“十一五”末提升6.4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幅度在全省17地市中排第九位,低于东营、聊城、德州、荷泽等地市的提升幅度。从省内各地市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排名来看,“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服务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全省17地市排第12名,位次滞后,前三名为菏泽市、烟台市和泰安市。

三重一大总结范文5

关键词:兵团;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贡献

作者简介:张军民(1964-),男,新疆石河子人,新疆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21-03

一、引言

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的,而生产总值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角度去衡量。产业结构是指各类资源(生产资料、人力、技术等)在社会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不同的产业结构有不同的整体效益.从而导致经济以不同的速度增长;而不同速度的经济增长又对产业结构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指出产业结构状况和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提出产业结构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之一。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加快经济增长的一个本质要求。

近十年来,兵团进行了内部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使兵团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兵团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新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单一、盲目性投资过多、重复建设和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因此,研究近十年兵团不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即产业结构是以怎样一种方式来影响兵团经济增长的,进而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兵团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建立和数据说明

1.模型建立

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Romer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含经济制度的变迁)贡献的,短期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加贡献的。而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在一定产业结构中组织在一起进行生产的,对于给定的资本、劳动和技术,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生产。现考虑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总产出是各个产业产出量以及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的方程,于是存在:

Y=F(X1,X2,X3…Xk,A)(1)

其中,Y表示总产出;Xi(i=1,2,3…k)表示第i产业的产出量;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现对函数Y=F(X1,X2,X3…Xk,A)求全微分得到:

LnY=?茁0+?茁1LnX1+?茁2LnX2+…+?茁kLnXk+?着(5)

因此,我们可以用(5)式作为模型来分析兵团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2.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98-2007年《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这一时期兵团进行了内部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总体上处于扩张期。兵团199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具体见下表:

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根据兵团1998-2007年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三产业的样本观测值,并运用Eviews5.1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如下:

LnY=1.14+0.385LnX1+0.2621LnX2+0.3484LnX3 (6)

t (31.09)(51.91)(18.42)(21.76)

R2=0.99996R2=0.99994 DW=2.367014 F=49966.22

该方程的可决系数R2为0.99996,调整后可决系数R2为0.99994,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长对兵团经济增长解释性很强。由各系数的t值和F统计值可知方程参数均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单个系数和整体均显著,DW统计值为2.367014,这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上式回归方程可以分析兵团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由(6)式可以看出:从三个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弹性看,兵团第一二三产业对兵团的经济增长弹性分别为:0.3857、0.2621、0.3484, 即第一产业产出每增加1%,会使兵团生产总值增长0.3857%;第二产业产出每增加1%,会使兵团生产总值增长0.2621%;第三产业产出每增加1%,会使兵团生产总值增长0.3484%。因此,在兵团经济增长中,不仅第一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且第一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最大,第三产业次之,最后是第二产业。以2007年为例,兵团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36.8%、28.9%、34.3%,由此可推测2007年兵团第一产业在总产值中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其GDP会增加1.05个单位;第二产业在总产值中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其GDP会增加0.91个单位;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增加1个单位的产值,其GDP会增加1.02个单位。总体来看,兵团第一产业的产值增加对GDP增加的作用最明显,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弱。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对总产值的贡献会制约其他产业对总产值的贡献,因此兵团调整产业结构中应注意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同时继续加快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使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增长。

为进一步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将第二产业X2细分为工业X2l和建筑业X22,对样本观测值进行回归,得到以下方程:

LnY=1.33+0.3836LnX1+0.1836LnX21+0.07LnX22+0.3561LnX3 (7)

t(27.48)(4791)(15.37)(3.36)(18.25)

R2=0.999966DW=2.39577 F=36481.00

该回归估计模型的可决系数R2为0.999966,且DW统计量为2.39577,这说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已不存在序列相关。方程所有参数估计值通过t检验,F值为36481,这说明方程整体上具有解释性。并且,从回归模型参数意义上看,各产业的产出弹性都是正的,通过经济意义检验。因此,方程(7)也可以分析兵团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兵团第一产业X1增长1%会使其GDP增长0.3836%,工业X21增长1%会使其GDP增长0.1836%,建筑业X22增长1%会使其GDP增长0.07%,第三产业X3增长1%会使其GDP增长0.3561%。

由上述分析可知,第一产业相对而言是一个高效的产业,但其发展空间较小,从相对量而言,2007年占到GDP的36.8%,三产产值比例仍为“一三二”模式,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发展空间也较大。因此,兵团应大力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实现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对GDP的贡献较大,其发展空间也较大,2007年占GDP的28.6%,因此,要增加其占GDP的比重,同时继续优化其内部结构,增大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四、兵团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对农业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促进兵团优势农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来说,从产业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看是一个高效产业;但兵团各师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水资源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有很大的需求且效率相对偏低,因此在制定第一产业发展战略时,应处理好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对水土地等资源需求的关系。从长远看,第一产业很难成为兵团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短期内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现阶段应采取措施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着力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大力度发展第一产业。具体做好以下几点:(1)在完成棉花和粮食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形成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从产值来看,兵团的林果业和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要继续抓好棉花和粮食生产。在坚持棉花战略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按照“高产区进、中产区调、低产区退”的原则,向高产优质高效区集中,努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提高市场竞争力。(3)加速农业产业化步伐。把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摆在突出位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同时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奠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综合化配套服务基础,实现产供销、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二,挖掘企业潜力,通过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工业化,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第二产业来说,从工业产业在其产值中的比重以及工业及其行业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看,兵团工业潜力尚未发挥,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兵团应挖掘企业潜力,通过加快信息化步伐推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以及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1)以科技为依托,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优势产业培育为重点,通过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2)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取得突破。国有资本要从小企业中退出,继续通过合资、转让、租赁等形式,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提高工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番茄酱棉花加工畜产品加工和蔬菜水果保鲜等龙头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争创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内部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对兵团第三产业来说,其对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大贡献,但从行业贡献率看,其内部差异很大,且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份额偏小,因此,兵团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是优化内部结构,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应突出高效性、集约性、服务性、先进性,重点应抓好以下内容:(1)优先发展各种产业服务业。包括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服务和专业服务,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促进新疆兵团各种产业服务业的发展。(2)开拓推动特色旅游业。兵团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要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兵团、宣传新疆和兵团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鸣锣开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培育国内外市场,并积极参与自治区“五区两线”重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加强对兵团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调研工作,通过对旅游景点线路考察,对兵团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加强对兵团旅游资源整合。在继续发展并深度开发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应努力营造新的旅游产品,积极开发丝路景观旅游、西域文化古迹旅游、商务会议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军垦风貌旅游等系列旅游产品,以此开拓海内外旅游市场。(3)加强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这些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比重在不断上升,其对社会其他服务业的带动效应明显,因此,必须推动这些行业高效发展。(4)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依赖于第一、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盲目发展第三产业不会真正有利于经济持续有效发展,要防止产业结构空心化。

总之,以农业为基础,三大产业协调互补健康发展的产业结构,应是兵团近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也是兵团能够在最大限度发挥优势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力.新疆兵团经济发展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04).

[2] 郝守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9.

[3] 葛新元、王大辉.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对增长的贡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01).

[4] 高松青.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07,(08).

三重一大总结范文6

关键词:区域金融 长三角 金融资产 金融结构 金融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50-04

一、引言

金融资产结构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的重要性。金融结构研究的先驱Goldsmith(1969)比较了不同国家的历史数据,创造性地指出金融发展是金融结构变化等结论,形成了著名的“金融结构理论”,并得出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平行相关的结论等。Shaw(1973)及Mckinnon(1973)从金融资产、金融机构规模与结构等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据此判断该国处于金融深化或是金融抑制状态。Levine(1997)系统地阐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谢平(1992)、易纲(1996)等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变化情况,并指出中国金融深化进程及金融该给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易纲、宋旺(2008)在考虑国际金融资产的前提下重新度量了中国金融资产总量,深入分析了中国1991年到2007年之间的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过程,指出继续加大开放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重要性。

但是,当前对省域金融资产结构变化的研究不足。一方面,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从金融差异的角度研究区域差异(王元凯,2010a,b)。另一方面,衡量国家的金融资产指标与衡量一国之内省区金融资产指标不同。本文试图建立计量省域金融资产的指标体系,据此研究安徽、江苏、浙江、上海金融资产结构变化情况,评价长三角四省市金融发展水平,为中西部地区发展金融与经济提供政策建议。

二、长三角金融资产总量统计

为了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资产结构,这里首先统计出长三角地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的金融资产总量。本文提供了一套计量省域金融资产的主要指标,便于横向地比较地区之间的金融资产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

准确地测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量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在于金融资产界定及其测度指标存在差异。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流通中的通货、存款、非股票证券、贷款、保险准备金、股票和其他股权、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金融衍生品和其他应收账款等,均属于金融资产的范畴(IMF,2002)。在金融发展学领域中,Goldsmith(1969)对特定国家的金融资产进行了比较明确的分类统计,将全部金融资产划分为股权和债权两类,并且把债权又细分为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和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前者包括存款,后者包括贷款。易纲(1996)较早地给出了统计中国金融资产总量的指标体系,包括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贷款、财政向银行借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市值、国内保险费等十多项指标。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进程中,易纲、宋旺(2008)进一步考虑了我国国际投资头寸对统计金融资产总量的作用,将国外金融资产纳入到金融资产总量范畴中。由此可见,准确地测度一个地区的金融资产是相当复杂的,不仅涉及到金融资产的权益说明,还涉及到地区范围。鉴于当前研究并测度中国国内地区金融资产总量的成果较少,本文根据金融资产的重要性及其地区之间的可比性,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用于测度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量(见表1)。

根据金融资产的权益属性等特征,这里选择四大指标衡量省域金融资产总量,涉及到债权、股权、保险等,其中债权又细分为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和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需要说明的是,IMF等研究中的金融资产范围比较宽,比如包含通货、金融衍生品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等因素,本文中的金融资产范围相对比较窄。在本文中,以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衡量省域地区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忽略了通货、金融债券等资产;以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衡量省域地区对非金融机构的债权,没有计算各种债券等金融资产;以国内A股在省域地区的托管市值衡量该地区股权金融资产,不采用省域地区上市公司股权资产指标;以中外资保险总收入衡量保险准备金。与国内外已有研究保持一致,本文采用金融相关率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即为金融总资产与GDP比值(以%为单位),其中金融总资产为年末存量,忽略了存量平减问题。

建立省域金融资产统计指标之后,可以初步衡量省域金融资产总量及金融相关率。根据表1数据,比较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果:(1)长三角地区金融资产在“十一五”期间呈现上升趋势。对比2006年和2009年数据,安徽、江苏、浙江及上海四省市的金融资产总量均上升一倍左右,但是呈现出三个阶梯,依次为上海属于第一层级、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二层级、安徽属于第三层级。(2)金融资产总量与经济总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地区层面看,对比安徽、江苏、浙江三地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总量,呈现出二者正相关趋势。在时间层面上,对比2006年和2009年四地的金融资产总量和经济总量,也呈现出二者正相关关系。但是,上海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09年上海GDP为14900亿元,低于同期的江苏34601亿元和浙江22832亿元,但其金融资产总量却高于同期的江苏和浙江两省。2006年数据也说明了上海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特点。(3)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金融最为发达地区。金融相关率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是金融资产与经济总量的比值,金融相关率高则表明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2009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金融相关率分别为779.7、400.2、269.4、253.3,其中上海是长三角地区金融相关率最高地区,也是金融发展水平最高地区。2006年数据也表明上海在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相关率最高。(4)江苏具有发展省域金融的巨大潜力。从时间序列看,长三角四省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均处于提高态势,从2006年到2009年均提高到1倍左右。从金融相关率看,按照金融发展水平分类,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三个层级,上海、浙江分别属于第一、二层级,江苏和安徽近年来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同属于第三层级。

三、长三角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含义。一方面,金融资产结构变化反映了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如信贷市场、股权市场等之间的相对关系。同时,金融资产结构变化也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地区经济发展变化(Goldsmith,1969)。另一方面,金融资产总量与经济总量的比值即金融相关率的变化,不仅标志着金融结构的变化,更深刻地体现了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构建一系列计量省域金融资产指标之后,从时间、省域两个维度比较长三角地区金融结构及其发展水平。

(一)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比较金融资产结构可以得出有意义的结果。从时间角度看,长三角四省市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各分项金融资产的绝对量均呈现增长态势,单纯地研究金融资产总量意义不大。这里以金融资产总量为分母,把债权、股权、保险及其子项目换算成占比(%),选取了“十一五”期间2006年和2009年两个时间点,从时间和地区维度比较金融资产结构变化(见表2)。

1.债权资产比重相对下降,股权资产比重相对上升。比较2006年和2009年数据,长三角四省市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的比重均相对下降,如安徽从2006年到2009年对金融机构债权、对非金融机构债权的比重分别从55%、39.9%下降到52.6%、37.1%,江苏、浙江、上海股权资产比重分别从2006年的2.7%、3.5%、20%提高到2009年的5.8%、7%、35.5%。

2.债权资产因地区差异存在结构性变化。从2006年到2009年,长三角地区居民储蓄存款比重在不断下降,安徽等四省市居民储蓄存款比重分别从31.5%、26.0%、22.6%、16.7%下降到26.1%、21.8%、19.9%、12.4%。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企业存款比重趋于上升,而上海则从2006年的23.3%下降到2009年的19.6%。四省市短期贷款比重、票据融资比重均呈现下降,如上海短期贷款比重、票据融资比重分别从2006年11.2%、1.9%下降到2009年7.3%、1.6%。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中长期贷款比重趋于上升,但是上海中长期贷款比重从2006年18.7%下降到2009年15.4%。

3.不同地区金融资产结构存在差异。从2006年到2009年,尽管股权资产及保险在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在上升,但是江浙皖沪对金融机构债权及对非金融机构债权资产比重均占据绝对优势。在债权资产方面,以2009年为例,安徽和江苏的存款比重高于浙江和上海,安徽和上海的贷款比重低于江苏和浙江。在对金融机构债权方面,从2006年和2009年,安徽和江苏居民存款比重均高于浙江、上海,安徽和浙江企业存款比重均低于江苏和上海。在对非金融机构债权方面,以2009年为例,安徽和江苏短期贷款比重低于浙江和上海,安徽和江苏中长期贷款比重、票据融资比重均高于浙江和上海。

(二)金融相关率分析

金融相关率是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是金融资产与GDP比值,以百分数为单位(见表3)。前面研究已经说明,从金融资产总量的金融相关率看,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上海、浙江、江苏及安徽三个层次。从单项看,无论是债权、股权还是保险,长三角四省市各子项目的金融相关率均逐步提高,如安徽的债权、股权及保险的四个子项目的金融相关率分别从2006年的116.9、84.7、8.3、2.7提高到2009年的133.3、93.9、22.5、3.6。各地区在不同资产的金融相关率上存在差异。从2006年到2009年,安徽和江苏的债权资产的金融相关率均低于浙江和上海。上海在股权资产的金融相关率上具有显著优势,分别从2006年的110.4提高到2009年的276.5。安徽和上海在保险上的花费均高于江苏和浙江,其中安徽相对而言偏好于保险支出。

(三)债权资产相关率分析

债权资产在金融资产总量中仍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在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比重在65%-90%之间(见表2)。这里以债权资产与GDP比重衡量债权资产相关率。在时间维度上,四省区金融机构存贷款资产相关率均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存在差异。在居民储蓄存款资产相关率方面,在2009年中安徽高于江苏居于第三位,从2006年到2009年安徽呈现下降、其他地区上升(见表4)。在企业存款资产相关率方面, 2009年安徽为43.5居于第四位,相对于2006年四省市均得到提高。在短期贷款资产相关率方面,2009年安徽为35.4居于第四位,相对于2006年安徽、江苏、上海均下降,但是,浙江则从76.4提高到95。在中长期贷款资产相关率方面,从2006年到2009年四省市均得到提高,其中安徽一直居于末位。在票据融资方面,安徽和江苏有所下降,上海从2006年到2009年均居首,从10.4提高到12.5。

在长三角地区中,安徽与其他地区的债权资产相关率差异较大,其原因涉及到金融机构行为和金融市场结构。一方面,安徽贷款比较低,2009年安徽贷存比为70.4%低于江苏的73.6%和浙江的86.9%。并且,从2006年到2009年安徽贷存比在下降,而江苏和浙江的贷存比在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存贷及贷款的相关率均较高,但是其金融机构贷存比较低,其深层次因素是上海资本市场的发达及服务业发展较快。

四、结语

长三角地区内部金融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建立一系列计量省域金融资产的指标,本文选取了“十一五”期间的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深入地分析了江浙皖沪的金融结构,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的金融资产总量在不断提高,金融资产结构不断优化,金融相关率快速上升,总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债权资产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比重大概处于65%-90%之间;从金融资产结构、金融相关率等指标看,上海金融发展水平相当高,其股权资产比重显著重要,其金融相关率是江浙皖的2-3倍;总体上,金融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平行状态,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的金融发展水平依次提高,其中江苏发展金融业的潜力相对较大。

如何精确计量省域金融资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其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不断地挖掘金融发展与省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顺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高金融政策对省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平,1992:《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经济研究》第11期。

2.易纲,1996:《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第12期。

3.易纲、宋旺2008:《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1991-2007》,《经济研究》第8期。

4.王元凯,2010a:《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性与模式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王元凯,2010b:《政府行为、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商业时代》第8期。

6.Goldsmith, Raymond W. 1969.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7.Shaw, Edward S. 1973.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Mckinnon, Ronald I. 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