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例6篇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1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为了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学校组织了一次看电影活动,看的是《闪闪的红星》。

这部电影主要描述的是儿童团员潘冬子的父亲参加了红军,要消灭胡汉三。没过多久,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走前,潘行义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红星,对冬子说:“等山上的映山红开了的时候,红军就回来了,爸爸也就回来了。”之后,就跟着队伍走了。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了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吴队长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潘冬子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换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历过任何艰难困苦,但是我们总不能依靠父母过一辈子吧。要想实现美好的愿望,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奋斗!如果大家都等,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强大起来呢?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能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2

今天班会课上,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电影的主人公是个小男孩,叫潘冬子,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共产党员。后来,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被凶狠的敌人活活地烧死,小冬子却非常坚强勇敢,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红军除掉了大汉奸胡汉三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影,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得起为了解放全中国而付出鲜血和生命的革命烈士呢!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2)

松坪二小二(1)管浠妮

思品课上,老师继续给我们播放了电影《闪闪的红星》。

影片的主人公是冬子。冬子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非常的聪明。有一次,他和宋爷爷一起下山去运盐,胡汉三却在山脚设了哨卡严禁带盐任何人上山。为了保住这得来不易的食盐,小冬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盐化成盐水,再把盐水倒在自己的棉袄上顺利地通过了敌人严密的搜查,安全地把盐带上了山。我觉得小冬子简直像个“魔术师”,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更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当我们遇上坏人时。首先不能慌,要一边假装听坏人地话一边想办法逃走,并记住坏人地相貌特征尽快找警察叔叔或是身边的大人帮忙,抓住坏人。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困难……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3)

松坪二小二(1)钟韬

今天思品课和班会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闪闪的红星》。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潘冬子是少年英雄,爸爸是一位红军,妈妈是地下党员。妈妈为了保护老百姓,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潘冬子跟随游击队和恶霸土豪胡汉三进行斗争,为游击队送信、送盐、送情报,并杀死了胡汉三为妈妈报了仇,最后光荣地加入了红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潘冬子为游击队送盐的情节。胡汉三封锁了上山的路,游击队缺少盐,潘冬子机灵一动,把盐水洒到衣服上顺利地通过了敌人的关卡,游击队终于有盐吃了。从中可以看出,潘冬子是一个机智勇敢、善于思考、不怕困难的少年英雄。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3

电影《闪闪的红星》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穷苦人民翻身得解放,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冬子的爸爸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为了省下给其他红军伤员用,坚持不用动手术。手术中他浑身冒汗,但他咬紧牙关没发出一声。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冬子的妈妈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最后在烈火中光荣牺牲。潘冬子从小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有志气,有胆量;他巧妙地躲过敌人岗哨的严密盘查,完成了给山上红军送盐的任务;他巧改一字,使囤积居奇、勾结敌人的米行老板损失上万斤大米;他智斗凶残的胡汉三,又亲手杀死了这个大恶霸。看着这些精彩片断,我既为他捏着一把汗,又从心眼里佩服他。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我听到这震撼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

看着这部影片,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每当看到红军战士战斗时陷入困境的场面,我恨不得冲上前去,帮助红军战士把敌人消灭干净。

看完这部影片,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应该加倍珍惜。如今,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我们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里,是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呵护下长大的,没有经过任何艰难困苦,可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工作、加倍努力,将来报效祖国,维护和平。在我成长的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等着我,我要像冬子的爸爸那样,绝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要像冬子的妈妈那样,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要像冬子那样,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把祖国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从严要求自己,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

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4

第二天晚上,留在村里养伤的唯一一个党员介绍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那个晚上,村里的地主、大汉奸头子胡汉山抓来所有村民(不包括爷爷、母亲和冬子),大声宣布:“哼哼,乡亲们,没想到吧,我胡汉山又回来了!红军走了,这村,还是我的村!这地,还是我的地!以后,你们都得为活!”村民们坚决不同意,于是,胡汉山的狗腿子们把村民们关起来了。

潘冬子和母亲趁着黑夜救出乡亲们,告诉他们,红军的指挥权又回到手中了,并且中央发来电报,说要乡亲们坚持斗争。乡亲们正高兴着,胡汉山却带着狗腿子们搜到山上来了。母亲让乡亲们带着冬子悄悄的离开,她自己却点着蜡烛梳妆打扮,吸引狗腿子的注意力,来掩护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母亲却被烧死在茅屋里。

冬子记住母亲的话,为躲在山上的红军战士做了很多事。后来,他为了打探村里的消息,下山到胡汉山的米店里做童工。店里的老板为了胡汉山的军队,有米也挂牌:今日无米。冬子和他的伙伴为了饿着肚子却买不到米的老百姓,也为了破坏敌人的军队,悄悄的将牌子改成了“今日有米”,吸引很多老百姓来买米。他还用眼神暗示人群中的爷爷,爷爷带着人们赶到渡口,将准备运给敌军的米全抢走了。晚上,气急败坏的胡汉山怀疑冬子了,危急时刻,他的朋友帮他解了围。第二天,山上的红军杀下来,打得狗腿子们抱头鼠窜,潘冬子往正在睡觉的胡汉山的身上倒了一桶油,然后点着火,烧死了他,为母亲报仇。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5

经选拔产生的4支学校代表队及12名个人优秀选手在同一赛场上进行技能角逐、风采展示。这同时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现场讲解,配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与胜利广场近百张的图片展示,令这堂爱国主义教育课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培训 组建“闪闪红星”团队

高邮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部级抗战纪念遗址的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是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生、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

为更好地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在去年2所学校试点开展义务讲解活动的基础上,今年年初,由高邮市文明办牵头,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先后与第一小学、实验小学、城北小学、南海中学、赞化学校等8所学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决定每年共同培养一批小义务讲解员,为全市各中小学校及纪念馆参观群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通过自愿报名及学校推荐,纪念馆从8所学校中选出了首批120名小义务讲解员,对他们进行了外在形体与礼仪、语言表达、讲解员基本素质、讲解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志愿服务 绽放“闪闪红星”光彩

春节期间,120名小讲解员正式上岗。统一的马甲、热情洋溢的讲解、丰富的肢体语言……小讲解员们刚一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彩”,甚至有慕名而来的游客,通过预约服务的形式特邀小讲解员进行讲解。

“3・5”学雷锋日,“闪闪红星”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队以独立团队的面貌第一次出现在全市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现场。清明前夕,结合全市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主题活动,小讲解员们为全市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义务讲解近百场,受教育青少年达一万多人次,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与弘扬。

展示风采 提升“闪闪红星”内涵

为促进小讲解员不断提升讲解水平,5月上旬,高邮市文明办、民政局、教育局共同启动了“闪闪红星”小讲解员讲解技能比赛活动。经过初赛选拔,来自8所学校的20多位优秀小讲解员在同一个平台上竞相展示风采。通过参加这一赛事,小志愿者们进一步提升了业务技能,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强化机制 打造“闪闪红星”品牌

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为龙头,高邮整合城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积极拓展“闪闪红星”志愿服务分队,已在吴登云纪念馆、华中雪枫大学、盂城驿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建立“闪闪红星”小分队,小讲解员人数已达200多人。遍及城乡的小讲解员们积极传播高邮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范文6

“红星”照耀中国:

“潘冬子”出生记

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涌进来100多个孩子参加《闪闪的红星》选角。

此时,这部由军旅作家李心田写作的反映革命后代成长的作品,在完成多年后,刚刚出版。曾担任过《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影片摄制组组长的张冬凉,在1972年10月,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闪闪的红星》,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获得了这部电影的投拍批准。

这群孩子们,应征的角色是影片主人公潘冬子,但试镜后都不理想。负责选角的师玮又带着几位副导演几乎跑遍了北京市内的所有小学,结果还是一无所获。直到导演李俊偶然从北京电视台播放的少年儿童庆五一演出中看到了一位浓眉大眼、活泼可爱的孩子,才将潘冬子的演员定了下来――年仅9岁的祝新运。

潘冬子找到后,剧组进入到剧本创作状态。前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要求:“这是儿童片,但不是一般的儿童片,不能向《小兵张嘎》靠,也不要追求情节的惊险、紧张,不搞一般的儿童趣味,而要追求冬子的思想风貌和内心世界,要抒革命情、阶级情,塑造完整的、光辉的、没有缺点的儿童团员形象。大家不要怕写高了,要怕写不高。”

张冬凉也要编剧们在思想上把冬子作为一号人物来刻画。顺着导演的思路,编剧在改编中突出了矛盾,激化了矛盾,摆脱了原来潘冬子对红军父亲的“想、盼、等、找”的圈圈,突出了与胡汉三“斗”的情节。

这些改动虽然拔高了潘冬子,却使原作中一些表现儿童天真烂漫的情节不见了。好在与同时期一些故事片相比,《闪闪的红星》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真实和细腻。凭军帽找父亲是取自江西一位红军的真人真事,潘冬子将盐巴化成盐水洒在棉衣上,骗过白匪军过了关卡,带给山上的红军,这个情节也是取材于当年苏区老百姓与敌斗争的真实故事。抗战时胶东有个17岁入党的女青年,入党的第二天被捕,被活活烧死了,这个党员在小说中成了冬子妈的原型。

这些使得《闪闪的红星》带有浓厚的传记色彩,令人倍感亲切。另外,《闪闪的红星》的主体内容是由一种舒缓轻快的调子来展现的,大量的风景镜头,清新优美的景色给观众美的享受。

1974年10月,《闪闪的红星》首映,各地随之掀起了一股“红星热”,潘冬子更是成为孩子们的偶像,做潘冬子那样的中国少年成为那个特殊年代孩子们的理想。

张嘎们的成功与孤寂

新中国战争题材儿童片的多重价值在于,它印证了一个高度:

《小兵张嘎》历来被人们视为中国儿童片乃至中国电影的经典:它参与了一种经典叙事模式,即个体英雄成长模式的建构;它代表着中国儿童电影最早的国际姿态;《鸡毛信》最早开启了中国儿童电影的世界之旅,成为我国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儿童故事片;它塑造了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儿童电影经典形象,张嘎和潘冬子入选中国电影百年100个经典银幕形象。

战争题材儿童文学创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繁盛一时。那是个崇尚英雄的年代,而且新中国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作家对战争生活很熟悉,对那段记忆很深刻,也有很多的真实感受。所以写出来的作品真实生动,艺术感染力很强,深受推崇。

而今,见过真正的鸡毛信的老人们差不多都去世了,我们对于鸡毛信的印象均来自于红色影视剧,比如《烽火少年》、《小兵张嘎》、《鸡毛信》。鸡毛信主要是为烘托小英雄而存在的,承担护送鸡毛信任务的都是头脑灵活、随机应变的小男孩,在护送途中历尽万难,最后总能圆满完成任务。

据统计,从1949年至1966年,我国创作儿童电影39部,其中以战争英雄、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有20部左右,是这时期儿童电影的主流。无一例外所表现的主题都是“为国捐躯”、“舍生取义”,个体的价值在国家利益面前变得微不足道,个人的牺牲是为了换来国家的安定。映射在红色儿童形象中,从《红孩子》到《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乃至《两个小八路》、《渔岛怒潮》、《火娃》等,无一不是表现出这种倾向。

从秀兰・邓波儿到潘冬子:

一个时代的两张面孔

秀兰・邓波儿成名在上世纪30年代,潘冬子故事也是发生在同一个30年代,塑造的形象却是完全不同。美国大萧条时期,孩子仍旧可以烂漫,可以跳着踢踏舞,可以塑造《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猫和老鼠》、《绿野仙踪》,而潘冬子则只能在大革命时期,提着棍棒,算计着如何报仇杀人,两人不同的生活轨迹揭露出来的是不同的社会和价值观。

尽管距离电影首映已经近40年,《闪闪的红星》依然被人们牢记。一位网友回忆:“片子里那句‘潘冬子!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简直成了我们那时最经典的口头禅。现在我也当父亲了,我希望我的孩子看看这个作品,学习潘冬子勇敢坚毅的精神。”

当然,此时的潘冬子,早已不是当时的样子,人们更喜爱的是他的阳光、坚毅。

优秀的儿童电影一定是“寓教于乐”的。一些赢得高票房回报的海外儿童电影基本做到了娱乐与教化的平衡,透过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故事传递给孩子关于“爱”、“勇气”、“温情”等永恒的主题,这却是国内儿童创作所缺少的视角。

郑欢欢在《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中对儿童电影分析道,小英雄模式的形成,“既有来自国家意识形态制约的外部原因,也有来自特定时代创作者观念层面的内部原因,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苏联经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