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情修理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改革

视情修理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改革

摘要:空军航空装备开始试点机载电子设备由定时修理向定时、视情修理相结合的修理模式转变,为提高产品可靠性,质量管理体系和修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也需要随之改革,即从体系设计的顶层入手,将“人、机、料、法、环、测”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优化组织结构,有序安排部门及人员的责、权、利相互关系,明确业务流程接口,以过程质量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关键词:视情修理;质量管理体系;改革

伴随着空军航空装备维修逐步由三级向两级转变,大力推进科学维修,开展试点机载电子设备由定时修理向定时、视情修理相结合的修理模式转变,可以预见的是,航空修理工厂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修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将逐渐出现不适应性。因此,未雨绸缪,提前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研究,建立一套与视情修理相匹配的完整的修理质量保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视情修理与定时修理的主要区别

根据《国防科技名词大典—航空部分》中的定义,视情修理(OnConditionMaintenance—OCM)是指对航空装备部件的参数值及其变化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监测,当发现其劣化到下限时立即将该部件拆修或报废,是预防性维修的一种方式。在目前定时修理模式下,机载电子设备大修主要开展全面翻新式修理,按照大修技术标准将产品性能、外观恢复到制造出厂状态,满足下一翻修周期要求,而视情修理主要基于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预测技术,是集故障检测、诊断、隔离等功能为一体的自动测试系统以及故障预测与状态管理数据库系统。但在有限的输入信息条件下,对处于临界状态(包括隐藏故障)的产品状态分析难度大,准确性较现有维修模式低,加之视情修理过程中对修理技术标准的把控存在不唯一性,直接导致在一部分视情修理中质量管理目标抽象化,管控难度显著加大。

2视情修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目标

推进视情修理模式改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减少过度修理,更重要的贯彻“以可靠性为中心”的修理思想,切实提高产品修理质量。航空修理工厂即将面临二代、三代、四代飞机同时在厂修理,机上原位故障测试将逐步取代离位检测,离位视情修理项目比例逐步减少,修理模式和管控要求存在差异,新老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共存。依托各型各类机载电子设备历史修理数据统计样本空间以及内外场的故障信息,研究研发技术和产品薄弱环节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开展基于状态监测和诊断的视情修理,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积极贯彻“以可靠性为中心”的修理思想,切实做到以保证修理质量为前提。因此,视情修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改革必须在《空军航空装备大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的基础上,围绕产品视情修理全过程,对所有过程进行识别,明确对接部门和责任分工,针对性地补充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对视情修理过程进行控制和验证,形成动态循环,建立并持续完善满足视情修理的质量管理体系。

3视情修理的质量管理体系改革主要途径

3.1优化组织机构,重新匹配职责权限

根据局机关的规划,修理工厂要全面深入参与装备全寿命管理,全方位参加装备设计论证,全过程融入装备保障。修理工厂要参与装备维修性设计验证、列装后外场保障及技术状态数据分析,视情修理时的主机厂机上原位故障测试、部队接装都涉及到与外部单位的协作与交流。另外,修理工厂内部整个修理流程需要重构,现有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分工已不能完全满足视情修理模式。从顶层设计入手,评估视情修理为用户和工厂创造价值的所有过程,形成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架构,对所需人员、设备、材料、信息以及用户需求等资源需求配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确定主管和相关配合部门的职能分工,有序安排责、权、利相互关系,明确业务流程接口,尤其是要发挥领导作用,明确各项工作评价标准、评审方式、激励措施和机制,实现全过程管理。

3.2优化过程方法,开展重点领域内审

为适应视情修理要求,修理工厂须充分利用丰富的故障隔离和修理经验,对各机型各系统工作效能衰退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其故障机理,对与装备性能衰退有关的症状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拟采用基于状态修理模式修理的航空产品及可行性,明确采用视情修理模式的航空产品项目,编制修理过程的质量控制文件,明确质量控制、产品检验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应针对新的修理模式重新定义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识别出影响过程质量的关键、重要点,按照流程点的重要程度,细化监视和测量的主管部门以及测量频次,进行量化,同时,通过从事监视和测量、不合格品控制、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等活动,对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通过对新修理模式的全范围内部审核,识别修理过程中不适应、不清晰、不托底的全部要素,输出审核报告,提出改进意见。通过PDCA循环,实施持续改进和创新。

3.3优化人力资源,全方位挖掘人才价值

视情修理是集机、电、计算机、微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于一身的综合学科,修理工厂应大力推广各种新的信号处理和模式识别方法,加大对状态监控和故障诊断、预测技术的研发力度,这对修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经验积累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修理大师和工匠的需求更加迫切。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层次互补、同时能够满足多代机型、多种修理模式共同施修并完成任务使命的员工队伍是人力资源优化目标,主要途径是开展视情修理业务流程的梳理,明确岗位需求,依据修理规模、岗位职权、知识结构、技能经验等要求,识别未来需求与现有能力的差距,针对青年员工学历高、学习能力强但修理经验不足的现状,制定科学可行的员工能力提升计划和人力资源优化方案。在视情修理过程中,设置质量工程师岗位,遴选懂技术、懂管理的人员担任,对修理全过程进行修理方法和修理质量监控,处理修理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管理机制问题,避免技术和管理脱节的现象。

3.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和数据管理效率

开展视情修理,需要将安装在机上的各类电子设备上的技术状态数据通过无线、网络等技术传送到各修理工厂,产品的状态监测数据和信息须与修理工厂信息系统进行对接,通过人工或自动的数据处理,形成修理人员的原始输入。修理工厂应梳理挖掘修理对象的历史故障模式(故障率、故障现象、故障趋势等),建立故障隔离、诊断和预测系统数据库,加快推进数字化修理和信息化、智能化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趋势预测,最后与外部输入信息对接、融合、检索、分析等。

4几点思考

1)推进视情修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改革需借智引智

视情修理是基于计算机和先进检测技术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先进修理模式,目前系统内开展视情修理的经验不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亟待理论指引和经验支持,修理工厂急需组织各级各类人员开展学习调研,以求充分了解、掌握国内外装备维修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进先进方法和工具,确保视情修理模式的创新改革取得实效。

2)试点开展视情修理需从严开展质量管控与评估

视情修理是航空装备修理模式的一次大变革,是采用更先进的修理技术达到更高的修理质量,目的是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降低修理成本。然而改革总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突破现有的成熟修理模式极有可能形成质量监管的盲区。因此在试点推进过程中,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资源,步步为营,稳妥推进,全面验证,及时评估。

3)体系改革需妥善处理与现有各级各类文件的冲突

为适应新修理模式的推进,需要对现有管理方式、修理工艺方法以及过程控制进行优化完善,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与修理工厂现有管理和技术文件不相适应的情况,如不能满足现行《空军航空装备大修单位合格审定规定》的要求。对此,应及时上报,修订管理体系文件,明确过渡期产品处理方式,确保实物质量。

作者:董萍萍 单位:江苏金陵机械制造总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