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企业危机管理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中德企业危机管理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摘要:借助Hofstedeinsights-Comparation文化维度对比模型以及GLOBE组织的文化维度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中德企业在不确定性规避、未来导向性等维度上都有较大差异。此外,从文化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中企的危机管理深受传统文化(如儒家的“忧患意识”)的影响,而德企的危机管理则受到注重个人主义、文化传承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本文根据一些实际案例,如中企华为的危机管理五论、德企奥迪的尾气门事件等,分析中德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危机管理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危机管理;中德企业;文化维度

一、导论

危机管理是企业运作和管理过程中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和良好的危机管理意识不仅有利于企业及时对危机做出反应并成功化解危机,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在关键时期的存亡。例如危机就属于危机范畴中的灾难危机。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文化维度和危机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理解中德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大有裨益。而对中德企业危机管理现状所根植的各自文化背景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会为企业在实践中有效解决危机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危机管理与文化维度

“危机”一词最初是由美国著名字典作者韦伯斯特(Webster)于1967年初定义的。他将危机定义为“进入更好或更糟的未来,一个决定性时刻或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危机”的概念中的“危机”正好与“危机管理”中的“危机”相对应。危机管理目前已被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例如企业的危机管理或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管理。它不仅可以预防不确定性负面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展现出人们减轻恐惧的策略。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当中,文化维度理论便很好地解释了危机管理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其文化渊源。霍夫斯塔德认为,避免不确定性(Unsicherheitsvermeidung)是指当社会受到不安全事件和非常规环境的威胁时,社会是否会通过正式渠道来避免和控制这种不确定性。高度避免不确定性的国家更加重视职权、地位、资历以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人们总是通过使工作场所更安全、制定更正式的规则并依靠专业知识和专家评估来避免危机。GLOBE组织(即“全球领导力和组织行为有效性”组织)的“面向未来的倾向”(Zukunftsorientierung)也解释了对未来的关注与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面向未来的倾向性越大,一个社会中关注长期战略的组织就相应的更多。良好的危机管理无疑是长期战略之一。下文中还将详细解释这些文化维度如何实质性地影响到公司的危机管理。此外,危机管理理论也是极具民族特性的。这源于其本身的实践性和不同民族、不同传统文化的背景。例如中国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并保持着与外界(或社会)的和谐关系。这便导致中国的权力距离很大,集体主义倾向明显,对不确定性的规避也很高。

三、中德企业的危机管理对比

(一)现状不佳

中德企业危机管理不好的现状与相对完善的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国惠普公司对上海和北京的476家公司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具有良好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系统的占比不足的40%。德国的公司同样需要更好的危机管理。管理咨询公司普华永道(PwC)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五年中,有60%的德国公司直接受到了危机的影响。但是60%的公司中并没有常设的危机小组,或者只有八分之一的被调查企业在遭遇危机之后才进行原因分析并优化应急方案。根据毕马威(KPMG)的“未来就绪指数”(FutureReadinessIndex),德国公司显然低估了潜在的金融危机和人口变化等全球挑战。综上可见,中德企业的危机管理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危机管理

西方国家的危机管理理论对一些处于危机中的中国企业起到的帮助作用十分有限。这是因为危机管理活动本身就带有先天性的文化假设。因此,对于一些中国公司如何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经验进行危机管理的回顾和借鉴十分重要。1.儒家思想与危机管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它代表着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危机意识同危机管理密不可分,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为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准备。只有对危机有清晰的认识,个人、公司或国家才能实现长期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背景下,“忧患意识”中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广泛关注。2.道家思想与危机管理道家的主要理论与辩证法息息相关,如“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按照这一理论,危机也可能是一个转折点(即转机)。当一家公司陷入危机并引发公众关注时,其知名度也会随之提高。此时的企业应该开始考虑如何将这种受欢迎程度转变为良好的声誉。此外,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这些危机也是良好的时机。正是因为危机的出现,尤其是企业中的守旧派对公司变革和创新的抵触会发生动摇。企业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在常规环境下很难付诸实施的内部调整。

(三)德国企业文化与危机管理

1.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特征德国企业文化的大多数内容和特性都可以追溯到德意志民族文化。而德意志文化无疑继承了欧洲大陆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例如个人主义、自由、科学和民主特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德国企业文化也很好地继承了这些特性。2.个人主义与危机管理德国公司非常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双轨制教育(DasdualeBildungssystem)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培训期间,员工非常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过良好培训的员工将产品质量视为己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很多产品质量问题和随之引发的危机。这是一种十分明确的责任感。德国公司的普通员工也可以参与公司的决策,与此同时,工会组织对公司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员工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且可以亲自参与公司的发展和运营并建言献策。在理性、公正、公开讨论的支持下,公司理论上更有能力避免危机或成功解决危机。3.注重研发与危机管理大多数德国人认为研发才是左右公司未来的决定性因素。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他们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在专利申请数量和研发成果营销方面,梅赛德斯-奔驰等一些大型德国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尽管德国的小型公司几乎没有可用的研发资金,但这些公司仍在进行各种创新,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4.企业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危机管理许多德国大公司建立了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产品博物馆和历史展览馆。此外,这些公司的官方网站上也有很多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查看的各式各样的有关本公司历史和文化的内容,如德国的克虏伯公司(ThyssenKrupp)的官方网站。这些德国公司历史悠久,在上个世纪经历了各种危机。例如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重建对于它们的影响)、金融危机、合并和收购。这些处理危机和困难的经验对于公司来说颇具价值。

(四)期间的中德企业危机管理

(COVID-19)大流行是典型的突发性危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因此遭受重创。在疫情期间,一些中国企业创新了业务模式,提高了数字化水平,从而提高了竞争力。这些公司不仅凭借互联网平台在线销售产品,还对公司的其他部门实行了在线管理。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公司的结构和运营。一些德国公司也在疫情流行期间抓住了时机,甚至实现了经济下行大背景下销售的逆增长。例如德国的汽车影院行业(DasAutokino)。2020年初,德国只有12家汽车影院。但是,从2020年初到2020年4月18日,德国各地方政府至少收到了120份新的自驾剧院建设申请。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电影院被迫关闭,另一方面是由于汽车电影院为更好地服务和吸引顾客对其业务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这些“逆流而上”的德国企业分析危机并将危机变为转机,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即道家思想在危机管理中的独特参考意义。

四、总结

不同的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的危机管理模式和现状。尽管并非所有企业都符合跨文化理论中有关文化维度的预设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文化维度的理论深入分析中德公司危机管理的特征和侧重点。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极高的国家,那么对中国企业而言,肩负社会责任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和德国企业在危机管理领域有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就实际调查来看,二者对于危机管理的薄弱意思让中国和德国的部分企业都处在不佳的现状中。这也凸显了中国和德国企业建立和改善自身危机管理的紧迫性。而谈到相似点,创新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家思想的一部分,而且是德国企业文化中“持续创新”的生动体现。危机管理的实践性极强,且需落实到主体自身上来。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这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德国企业文化进行分类比较的必要性,以免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尴尬局面。这不仅是基于文化背景的预设,更是解决危机管理中实际问题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敏.哈佛模式——公司危机管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刚.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迈克尔•里杰斯.危机公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陈思甜 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德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