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途径

刍议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途径

一、立足新疆区情,创新理念,开拓思路

(一)优化教育培养载体,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网络是时下年轻人的宠儿,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对西部高校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瞩目,它弥补了地域劣势在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上的局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有效开发利用专题网站作为宣传载体。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及时地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主要特征和导向功能等理论成果通过网络实现与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用于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的是,网络在高科技中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也使它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颠倒黑白的宣传手段。为此,我们在利用网站,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负责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采取能够有效得力的措施加强网络监督,摒弃不健康的、腐朽的内容。

(二)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困难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大学生的出路和前途,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发展需要,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实践体现为心理疏导与物质资助,合二为一。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热点问题的讲座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将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课内辅导与课外帮助相结合,专题辅导和日常教育相结合。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疆内高校存在一部分民汉大学生依靠贷款交学费,他们基本生活条件相比其他普通同学也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学习和生活都很困难的民汉大学生,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将其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面对贫困,将不尽人意的客观现状转化为进取向上的动力,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结合物质资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励和引导贫困学生走出生活和精神双重困境,明确个人与集体肩负着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结合多元文化背景,汲取西部文化底蕴,营造独特校园文化

(一)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形成新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鲜明个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特点,表现为民族成分多而复杂、民族文化同中有异、语言风俗多种多样、宗教意识较为浓厚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人文独特性在高校校园氛围中体现最为突出。因此,在新疆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中,将这种多元化特点转化为特色。如校园主体建筑可以融合民汉民族风情和审美。既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典雅,同时,体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异域风情。校园绿化植被也可考虑选取富有民族特色的花卉植被作为装点,如美人蕉、石榴、葡萄棚、胡杨、白杨等。这样的校园主体建筑环境,不仅有着独特的美化装饰效果,而且包涵着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从而在日常教学生活学习中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培养人才的作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第二课堂的设置上可有选择地开设诸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形成》、《兵团史》、《新疆地理》、《丝路考古》、《新疆绿洲农业》等选修课程,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增强民汉交流的另一个校园场地就是宿舍。一方面,开展党团组织进宿舍工作,通过每个宿舍一个学生党团员的模式,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进驻宿舍的制度,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相互了解,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宿舍管理中实行民汉合宿的制度,即将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省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住宿管理,这也是营造团结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好举措。以此为契机,新疆高校相关社团也可将民汉双语的交流和学习等内容制度化、常规化。

(二)构建和谐校园,建立舆论监督、奖惩激励机制与内地高校相比而言,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面对共同的挑战外,还具有特殊的环境。新疆地区社会环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新疆一直以来面对境内外反动势力的煽动与渗透。新疆长期以来面临着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长期、艰巨而复杂。境内外分裂主义势力一直在强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分裂舆论渗透。二是新疆地区具有多民族文化、宗教意识浓厚的特点。三是新疆作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构建和谐校园,建立舆论监督、奖惩激励机制势在必行。健康的集体舆论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重视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的校风。首先,新疆高校的制度文化除具有约束力、规范性的功能外,还应该有增强全校师生的辨别力和自控力,自觉抵制各种不利于民族团结、落后思想和反动势力的引诱和利用,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这不仅关系到新疆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也关系到整个西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其次,建立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舆论监督可以起到奖善惩恶的心理定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作用产生积极的道德风尚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加大这种奖惩力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7•5”事件以后,新疆高校中全力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的政治气氛意义重大,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巩固,关系到祖国统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和未来发展。

(三)挖掘西部人文底蕴,凸显新疆高校精神文化的西部特色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绿洲文化、军垦文化、草原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而这种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了多元价值的存在。无可置疑,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繁荣了新疆文化自由发展的局面,满足了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的多种需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为营造新疆高校丰富而具有品味的校园文化创造了用之不尽的素材。首先,新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应体现民族色彩,例如,在民族的节庆日,可以举办民族特色的庆祝活动,让人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气息,同时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只有相互了解才能相互尊重。其次,加强新疆高校自身“个性”文化与高校“共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此突出以新疆自身为特色的高品位校园文化。具体可以表现为杰出人物事迹、历史人物雕塑、校训、校歌,甚至校园道路的命名。但集中反映为“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这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和兵团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高校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与生俱来就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新疆精神”、“兵团精神”传递的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念,鼓舞着各族师生的斗志,凝聚着各族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义不容辞地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引导社会,永远站在时展的前列。

三、多民族和谐共荣局面下,强化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

加强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深入社会,体验生活,从实践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为成就未来事业打下坚实基础。根据新疆实际区情,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者应继续以南疆贫困地区和各地农牧团场为主要实践锻炼基地。其具体表现形式可灵活多样,如科技下乡、公益服务、实习支教、徒步旅行等。如2007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要求高师院校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

新疆高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进军偏远贫困地区实习支教。这一举措不仅缓解了支教点教学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实习支教,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体验了社会,将学堂知识切切实实进行了一次实践的大检阅。即使新疆本土学生也更深入全面了解了新疆区情,对新疆不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革,以及不同地域的巨大差距有了非常真切的认识。因此,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此为途径,无疑事半功倍,且多方受益。目前,得到高校普遍认可并延续的实践教育方式,还包括如通过“三下乡”、社区公益服务、企业实习参观等,体验改革开放给新疆社会带来的巨大发展,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社会实情的了解,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通过参观疆内的风景名胜、古代西域文物古迹以及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大建设工程、城乡先进单位,让大学生了解新疆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同时,身边一大批创业者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的拼搏精神鼓舞他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内化为每一位大学生未来事业前进的动力;通过红色旅游,参观革命纪念馆、军垦博物馆、伟人故居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励他们弘扬新疆精神、兵团精神,为建设新疆美好明天努力学习;通过社会调研、专业实习、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勤奋务实和乐于奉献的品格情操。这些都是高校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当然,对以上方式进行肯定的同时,学校首先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检验与实践拓展纳入大学生德育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专题考核、评比表彰中。各教学机构要借助大学生寒暑假、专业实习、社会考察等机会安排布置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对每个学生要有实践总结和鉴定。其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拓展情况要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借助走访、问卷、调查报告、征文、座谈会等形式,获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信息和体会,以此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效。在学生中,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信息员制度,定期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将这些情况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考研推荐结合起来,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可以考虑将大学生的实践检验和实践拓展计入学分。

总之,新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并内化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还需要全社会通力配合,通过多种渠道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努力,才能形成较为稳健成熟的教育践行体系。

作者:赵红 单位: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