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售电关系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购售电关系下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研究

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供电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正在因时代的变革形成新型购售电关系。电力行业迫切需要借此契机转变发展方式,摆脱自身“传统能源行业”的历史定位,在全世界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中,利用掌握的客户用电业务数据和服务数据,规避风险,提质增效。与此同时,“信用电力”这一新兴研究方向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利用海量的电力大数据,从能源角度对当前的客户信用开展可靠评价,成为亟须研究的专业课题。

一、我国电力行业信用评价综述

有国外研究证明:建立健全的用电客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能够为电力企业挽回不少于15%的经济损失。然而在国内电力行业,开展信用评价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未得到重视,20世纪末才开始相关研究。我国电力行业信用评价研究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的企业营业数据尚未实现完全电子化和集约化;二是由于电力行业的国企属性,其开展信用评价的动力不足。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人推进,近几年有关电力行业信用评级的研究如雨后春努般出现。在寻找适应中国国情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上,刘军等人在文献中对国际上成熟的电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提出了重要建议。赵琳等人在文献中利用网络层次法确定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了针对大电力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李江等人在文献中按照倒U性指标、线性指标和定性指标的不同特性,结合评分函数以及指标权重,提出全新的体系方案。在信用评价模型和方法研究上,卢建昌等人、黄元生等人分别在文献中以熵权法为基础,对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或补充。王宇哲等人在文献中通过BP神经网络训练目标值,使得效果提升明显。周凯等人在文献将物元分析理论引人电力客户信用评价中,构建了电力客户信用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王炼等人在文献中以加权正则化付费周期值衡量客户缴费积极性,以理论分析和客户真实缴费数据为两个要素得到评估模型,更客观地实现电力客户缴费信用值的连续量化评估。在国内,相比于评价体系,对信用评价模型的研究更为活跃。

二、电力信用评级体系框架

(一)考虑新兴业务的电力客户信用指标体系。信用评价的流程一般包括五个步骤,分别是确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体系、选择评价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完成综合评价。制定指标体系的重点任务是科学选取指标群,且应遵循系统性、先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多年的信用评级研究该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诸多体系建设的理论方法,各类方法各有侧重且大同小异。其中,最普遍应用且具备代表性的是从“3C”要素理论一直进化而形成的“5C”要素理论,该理论由美国弗吉尼亚州开拓移民商业银行(Stateplauter)的银行家爱德华于1943年提出?其在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四种要素中增加了环境要素(condition或circumstance),使得信用评价要素中首次对外部条件加以重视。其实,C要素学说目前已经发展到了?“6C”,即在“5C”的基础上增加了保险(coverage?insur?ance)?要素?,然而虽然评价角?度越来越全面?,但是各要素对不同行业信用的影响效果不同,应重视要素权重的分配。本研究构建体系的指导理论依然是C要素学说,但结合电力客户的实际情况,对各要素做了适应性调整和取舍。电力客户信用管理指标体系的层级和指标设计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体系中更注重充分利用电力企业掌握的客户用电信息去评估期信用,5C要素中仅环境要素需要进行社会综合调研获取额外评价数据。相比于过分依赖企业财务状况构建的信用评价体系表现出来的信息收取困难、信息准确度低等问题,该体系表现出极强的易操作性,信息的获取和准确性完全掌握在电力企业手中,使得对电力客户的信用评价更得心应手。

(二)体系的创新点。1.更加强调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标准确性。与目前诸多信用体系的研究成果相比,本研究更加强调了信用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指标的准确性。信用评价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理论,其体系架构更突出被评价对象金融、财务等方面的指标。在前期学者对电力客户信用评价的研究中,往往也对电力企业的金融和财务状况加以重视。然而,企业的上述指标固然对信用评价起到更直观的作用,但此类指标被供电企业获取的可操作性也非常差。当金融和财务指标因被获取的操作性差导致无法获得或者准确性极低,即使其具备重要的评价效果,也失去了作为评价指标的意义。所以,本研究为确保可操作性和指标准确性,将供电企业能够方便获取的企业用电指标作为信用评价的重点,使得指标的直观性与操作性更协调、平衡。

2.充分考虑新能源业务、具体业务对信用评价的影响。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电力业务正在重新融合创新,形成新的业务重点,同时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正在丰富电力行业集群。在这些变化不断深刻影响购售电关系的同时,对电力企业的信用评价也需同步升级。本研究充分考虑了新能源、新业务指标,例如评价用电管理能力的“分布式发电并网电量占比”和“大用户直购电违约电量占比”等,这些指标均能通过全新的业务视觉洞察客户信用水平,起到不可或缺的实质性作用。另外,本体系更加注重客户在具体电力业务中表现出的合作信用,例如用电检查配合度、有序用电配合度、电网调度配合度、节能减排配合度等。客户在这些实际业务中的表现能够直观反映出其真实品格,对信用综合评价至关重要,但在以往的信用评价体系中,因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并非电力系统人员,上述指标往往未得到充分重视。

3.更加注重客户信用表现的实效性。在开展信用评价过程中,评价结果的实效性应得到充分重视。虽然对客户的信用综合评价应该充分考虑客户历史各个时期的综合信用表现,但相比于历史表现,近期的表现更能体现客户的当前真实信用。单纯的对客户的行为表现进行累加评价而忽视实效性会存在评价结果严重失真,所以评价的实效性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例如,在“月平均欠费偿还率”“月平均欠费偿还及时度”“平均违约用电率”等涉及历史各月取平均值的描述指标,在建立健全合理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时间范畴内各个评价结果的权重系数,亦即取加权平均数而非平均数,应对各类信用评价指标的时序影响加以重视。

三、结语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供电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电力客户信用评价成为可能。对电力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研究的不断深人使得信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断提升。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兴业务和融合业务等表现出来的信用结果将越来越得到重视,进而丰富评价体系以提升评价准确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充分适应时展的电力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必将在理论、技术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企业信用评级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差异化服务、规避信用风险提供支撑。

作者:齐红涛 袁加梅 张莉莉 常丽 胡婧 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