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我国园林建筑的结构

探求我国园林建筑的结构

一、平面曲直,高低错落

提到中国古典园林,人们自然会想到园林中幽深的小径、青翠的竹林,潺潺的流水,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崇尚自然山水之美,尤其在魏晋以后自然环境成为园林中人们主要的观赏对象,人们希望园林中的建筑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体现出诗情画意,使人在建筑中能更好的体会到自然之美。因此,园林建筑往往是围绕着山水骨架进行布局的。建筑是人工之作,没有自然山水那种自由曲折的形态,也只有把建筑随地形的转折起伏进行摆放,才能取得与山水骨架相呼应的艺术效果,这就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呈现出“平面曲折,高低错落”的布局特点。同时,由于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曲折深幽,引人入胜,步移景异。因此,园林建筑的布局当然也不会左右对称地沿一条轴线整齐排列,而必然要采取平面曲折,高低错落的布局手法。例如在网师园中,为了使中部主景区的空间显得更为开阔疏朗,造园大师在进行园林建筑布局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退离水边,并采用多种手法来淡化、虚掩它们,以减小它们的体量感。

二、疏密有致,分合有序

疏密有致、分合有序的建筑布局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布局更是一脉相承。事实上,在一些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中,中国古代画师在画山时往往只画山一角,水也只画水一边,这其中就以宋代大画家马远最为典型,他被人称“马一角”“马半边”,正是因为他在画幅上常常留有大面积的空白用来表现画笔之外不尽的意境。而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时,造园大师们也常常会采用这种有疏有密,疏密相间的布局手法;在局部处理的时候,还要做到疏处求密,密处求疏。倘若密处无疏,则少了空灵之趣,显得非常壅塞;反之,如果疏处无密,则不含蓄,使人一览无余,缺乏深邃之感。园林建筑布局只有疏密得当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事实上,中国许多古典名园都是利用这种法则进行园林建筑的布置。

例如留园在入口部分首先通过建筑围合出的层层天井营造出一个个紧凑的空间,到了中部园区则仅仅在水池周边布置了几组小型的观景建筑,建筑密度减小,空间空旷,使人紧张兴奋的心情得到松弛,过曲谿楼,西楼到留园的东部,则以建筑庭院为主,建筑布置又开始集中起来,然后绕过留园的北面和西面空间开阔地再回到中央部分形成一个循环。留园就是采用了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再到疏的布局,从而在景观路线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虚实相生,黑白分明

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中,同样也是常用的一种手法。如果把建筑、围墙、山石花木等作为实,那么由它们围合出来的空间就是虚;如果把建筑墙体作为实,那么建筑中的窗洞、门洞就是虚。即使是园林中的叠石同样也采用虚实结合的处理,园中掇山讲究“片山多致,寸石生情”。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欣赏太湖石,正是因为它具有:瘦、绉、漏、透的特点,它的千窍百孔打破了石头的顽笨。假山的堆叠切忌布置迫塞,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玲珑动感才具有生意。密集的山石可以给人千岩万壑和咫尺山林的感觉,但处处都是山石林立会使人喘不过气。

如狮子林的山石分布就有明显的虚实对比,密实的地方让人如置身茂密的山林,疏朗的地方就如同数峰兀立。事实上,在园林中,这种虚实对比无处不在。如果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平面作为图底,建筑、围墙等就是黑的部分,而它们围合出的空地就是白的部分。一个好的园林整体布局应该是虚实相生、黑白分明的,使人们能够随着这种虚实、黑白的改变而相应产生张和弛的节奏感。

以上三点应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比较典型的建筑布局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三点之中事实上包含了六对相互对立的范畴:曲直、高低、疏密、分合、虚实、黑白,这六对范畴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就和中国古典园林与园林建筑的关系一样,园中有屋,屋中有园,两者既截然不同又相互渗透。

长期以来,都有学者认为中国古典园林一直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易学中的“阴阳相生”。这里的阴阳,指的不只是南北方位的差异和日月交替的变化,更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辩证思想。体现的是曲直、高低、疏密、分合、虚实、黑白的相对性和相生性,正是由聚合体现出了分散,又由分散更加衬托出了聚合。这种辩证的对仗关系,正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的思想根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

作者:席琛 罗艺晴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