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酒实训总结范例

调酒实训总结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西餐宴会服务;训练体系;训练机制

1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大赛赛项概述

1.1酒店管理专业相关赛项概述

教育部于2013年开始举办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大赛,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赛项主要有西餐宴会服务和中餐宴会设计,至今为止已举办五届[2],涉及院校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80%以上。每年全国各省市都会以全国大赛为指导,举办省级技能大赛。经过省赛选拔,每年最终有120余所高职院校参加国赛,技能大赛成绩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果的重要标杆之一[3]。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另一赛项由中国旅游协会举办,赛项包括有: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摆台、鸡尾酒调制和中式铺床。该赛事从2009年举办首届,至今已举办十届。该赛事分为高校和中职两个组,每组设置有个人赛和团队赛[4]。

1.2赛项内容

教育部举办的赛项在各职业院校中影响力更大,参赛院校也更广泛,本文以教育部举办的大赛为例进行分析。全国西餐宴会服务和中餐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历经几年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要求更贴近真实工作环境,两个大赛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中西餐宴会技能大赛在训练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本文以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为例。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以西餐文化为基础,结合西式宴会服务的特点,重在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服务意识及职业素养,比赛内容分为西式宴会摆台、对客服务、英语解说和调酒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若干分解技能组合而成(见表1),所以该赛项基本涵盖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

1.3赛项分级举办及选拨概述

以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为例,最高级别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院校先进行校赛,通过校赛锻炼学生技能水平,选拔优秀选手,为第二阶段的全省大赛做准备。省赛由一所学校主办,其他院校报名参赛的方式进行。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选拔方式由校内赛和全省大赛构成,通过校内赛完成选手的初次选拔,通过省赛完成第二次选拔。全省大赛将决出一、二、三等奖,分别占参赛选手比例的10%、20%、30%,每个省参加全国大赛的名额为3-4名,依照此规则及省赛排名,最终确定进入全国技能大赛的学生。

2赛项技能训练现状

教育部主办的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自2013年首次举办至2018年,共举办了4届,中间由于多种原因,时办时停,没有形成固定的办赛模式,参赛队以国赛为引导,也没有形成稳定、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和机制。

2.1技能训练随意性强,训练体系不科学

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国赛比赛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公布,各参赛院校在此之前只能被动等待。2014年和2018年该赛项停赛两年,各省市积极备赛都进行了市省一级的选拔赛,但没有举办国赛,该赛项当年最高级别为省赛,也就切断了校赛、省赛和国赛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一个由低到高逐级选拔的过程,同时没有形成一个校赛、省赛、国赛的训练体系。

2.2参与主体太过单一,校外资源利用不足

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依托校内实训室,以校内训练为主,没有很好地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没有进入岗位实践,没有校外行业专家的指导,脱离了实际行业规范,没有达到以赛促学的办赛目标。

2.3内部训练双向互动性差,学生主体体现不足

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多以教师指导为主,学生对比赛的理解、作品的设计等内容参与较少,学生缺乏对比赛的深刻认知,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违背了以赛促教的办赛目标。

3训练机制研究

良好的训练效果,需要有一个明晰的训练体系和训练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保障。本文将构建训练体系和训练机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3.1训练体系构建

本研究以历年来的实际参赛经验为基础,根据参赛的三个阶段,总结了“三阶段两循环”递进式技能大赛训练体系(图1),以期对技能训练提供帮助。“三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是指学生初次参加的校内技能大赛,第二个阶段是经过校内大赛的选拔进入全省大赛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通过全省大赛的选拨进入全国大赛。“两循环”中的第一次循环是指校赛完成之后,通过对省赛比赛规程的解读、参照行业标准,根据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问题,针对性的重新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等,开始新的训练,完成第一次训练循环;第二次循环是指在省赛完成之后,通过省赛的检验,找到学生技能上的短板,再次研究国赛规程和行业标准,对训练计划、内容、方式等进行第二次修改调整,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训练,从而完成第二次训练循环,第二次循环是对第一次循环的总结和提升。两个循环提升之后,完成了一次整体的循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反馈循环,为下一年度的比赛和教学提供帮助。通过三个阶段的比赛和两次训练循环,最终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得到提高。

3.2训练机制构建

在明确“三阶段两循环”递进式训练体系后,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计划、合理的安排训练重点,成为了实践训练体系的关键。结合参加全国高职院校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实践经验及取得的成绩,构建了“一主四辅”训练机制。此机制中,“一主”指参赛学生作为主体,“四辅”分别为指导教师、合作企业、历届比赛选手、其他院校学生,围绕着参赛学生这个主体,运行训练机制。校内教师作为赛项的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对参赛学生进行日常指导;参赛学生在整个备赛过程中需要参与赛项内容解析、作品设计、解说词撰写等全部内容,已达到深刻理解比赛、以赛促学的目的;合作企业的行业专家在备赛过程中,进校指导学生,将实践经验与比赛相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参赛学生可以利用校赛后的假期时间,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在准备国赛的过程中,依照陕西省的经验,将由省赛主办院校组织该项目全省范围内的集训,该项目所有国赛参赛队,将组织选手一起模拟竞技,以达到练兵的目的;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历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参与到备赛中,既可以把参赛经验传授给新的选手,又可以得到再次提高。此机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历年来的比赛经验,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赛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整个比赛及训练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

3.3保障措施

3.3.1学院政策保障

近年来,高职院校已深刻意识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性,对技能大赛采取了多种鼓励政策,如加大对学生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创新奖励机制和办法。二级分院积极推动,保障教师和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3.3.2实训条件保障

随着职业教育大力开展,我校在实训室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西餐实训室、调酒实训室是备赛的重要实训保障。同时,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为真实岗位实践、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平台。

3.3.3师资团队保障

强大的师资团队,以校内餐饮、调酒、英语的教师为主,为技能训练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相关课程的开设,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宴会设计》《调酒》《酒店英语》《酒店礼仪》《企业实践》等,是全体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重要保障。同时,校外行业专家把一线的实际工作经验带入比赛,对学生进行指导,是师资团队的有效补充。

4实施效果

在“三阶段两循环”递进式训练体系指导下,运行训练机制,进行分阶段、有重点、定期考核、学生全程参与的具体措施的开展,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职业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4.1以赛促教以赛促学

从备赛到参赛,学生全程参与,注重过程学习、主动学习,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整个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与企业、同行交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赛教结合的目的。

4.2技能水平显著提高

通过三个阶段的逐级提高,学生对技能大赛的认识由浅到深,技能水平稳步提高,两个循环的有益补充,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全程参与比赛的各环节,特别是在设计部分,融入了学生自己的理念,既达到了比赛的目的,更使学生掌握了宴会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3职业素养大幅提升

西餐宴会服务以技能比武为主,但贯穿其中的是对西餐文化的理解、对餐饮知识文化的掌握、对餐厅服务员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选手的操作细节既能反映仪容仪表,又能展现职业素养水平。评委除了考核选手操作完成的情况,更看重选手与评委的沟通、问候、礼貌等基本职业素养和在比赛中展现的综合职业素质。职业素养的提升,才是办赛的根本目的。

4.4大赛成绩取得突破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和训练机制的运行,我院学生共获得陕西省西餐宴会服务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目前领先于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同类高职院校。

4.5推广借鉴意义良好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比赛都是由学校、全省、全国三级构成,各项目赛制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两个循环”,根据各赛项特点有针对性的完善运行机制,制定训练实施方案,为其他赛项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5总结与展望

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可以有效的将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结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全程参与比赛作品的设计、分析,全面深刻的理解了比赛和职业,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职业技能大赛是对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检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稳步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大赛体系构建的探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2-33.

[2]石洋.从西餐宴会服务大赛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香奈儿CocoMademoiselle香水晚宴作品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6,(12):211-212.

[3]徐玲,丁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训练机制探索与实践[J].湖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4):70-71.

[4]苏波儿,姜坤.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酒店类专业技能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18):72-74.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训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实训体系

近10年来,中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时间采用“产教融合”方法,这也是中国对此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方针[1],新时期高职教育要着力发展并且加以创新。2017-10-18,在“”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高职教育实训体系是“产教融合”的具体体现。它有教学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目前中国高职院校中,校内生产性仿真实训基地处于刚起步阶段,包括学校自建型,企业和学校共建型,行业、政府、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建型[2]。主要突出实践教学,是一种以产品生产为主,服务市场为辅的新型实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师生模拟出真实的职业情景,还能够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1高职学校生产性实训教学研究的意义

关于“产教融合”,近年来,教育界使用过的表述方法有“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等。笔者认为“产教融合”内涵更加丰富。“产教融合”中的“教”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教学”,另一种是“教育”。“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办相对应的专业产业,产业与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将学校打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利益、发展共同一体的办学模式[3]。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搞好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有着重要的教育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当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很难再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酒店管理专业开展实体产业,并将它与教学相融合,学生也可获得难得的锻炼机会。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对所学知识加以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产教融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的激情,锻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向前探索的能力。

1.2有利于“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职业院校的现状为,教师大多是直接从普通高校研究生毕业,尽管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大多数缺乏酒店相关工作经验,因此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5]。学校开设实训基地,想让专业课教师通过参加实践从而提高实践工作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资环境。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运用第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第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两大结合,这对于提升自身业务素质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大大推动了职业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1.3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就业,而当今市场也需要大量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优秀人才,比如技术、管理、维护、销售、服务等方面。技能性、职业性、实用性是职业教育给予他们的特征,因此在市场的选择下,这类人才可以更好地在相关领域中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潜力。“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培养理念正是这种需求的集中体现,因此,大力推广和提倡这种培养理念的缘由显而易见。

2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的经验

与本科院校相比,中国高职院校缺乏学习知识的动力,意志不坚定;对知识追求的欲望相对较低,缺乏竞争意识;自我培养意识较差;同时,在教师技能培训方面,不仅缺乏渠道,而且高职院校将专业实践能力培训仅仅作为一种行政要求,并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以致调动不起教师的积极性;加之教师教学模式的陈旧[6]等,这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针对这些问题,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旅专”)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改革,从而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摸索总结出一套独特经验,包括以下几点。

2.1培养学生面向“产教融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7]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旅专拥有实训酒店等多个实训基地在生产性实训教学活动中,以班级为单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班级自筹资金作为实训活动的成本,自主采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总经理下设财务处、人事处、后勤处及实训点负责人。经营实训场所分别为实训楼大堂咖啡吧、酒吧、茶艺室、休闲中心啤酒屋。实践内容包括学生自制咖啡及咖啡运营、调酒及酒吧经营、茶艺、葡萄酒侍酒、电子商务等。岗位设置有前厅接待、收银、客房服务、茶艺调酒等,开创“平台教学+岗位轮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上海旅专“面向国际、依托行业”的办学理念下,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校外多家星级酒店合作,输送专业人才,并与国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派遣学生赴国外实习实践,扩大学生视野,培养高端技能型、管理型专门人才。

2.2培养教师面向“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要实现“产教融合”,教师一方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又是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上海旅专执行教师准入制度上,录用学历高且有酒店实践经验的教师;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鼓励青年教师到校外星级酒店挂职锻炼和调研,使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和技能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海思酒店)对专业教师进行有计划的锻炼和培养。例如上海旅专海思酒店前台系统(PMS)上线时,在课程培训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的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酒店前台系统(PMS)的学习和实践,包括宾客预定、登记、退房、夜审等。这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科研的创新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样“产教融合”地理念将会更好地体现在教师的课程教学中,“产教融合”的内涵也会进一步升华。

2.3课程改革面向“产教融合”

为了使课程改革更好向“产教融合”靠近,高职院校决定课程改革必须与师资力量、培养对象、教育体系相结合。上海旅专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提高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强调实践性、体现高教性”为基本点,沿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培养中高级管理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酒店管理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建议

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综合教育学校[6],因此“产教融合”成为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结合上述上海旅专的三条经验,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向“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建议。

3.1加强学生酒店各项服务技能实训

酒店各项服务技能是酒店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环节较多,有前厅接待、客房技能、茶艺调酒、综合管理等环节。运用项目导向型和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每一环节操作技能,通过项目和任务的完成,促进下一阶段技能的实践,最终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3.2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转变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不可忽略,力度需大大加强,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首先,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结合专业教师的学科特点,制订和完善教师培训管理体系,开展不同种类模式的培训。通过安排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指导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深入了解生产实际中的各类问题。定期开展“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教学模范的展示活动,选择理论水平丰富、技能水平高的教师进行“一对多”实训教学,既为其他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又可以相互交流切磋,共同进步。鼓励教师多渠道联系岗位实践单位,同时建立奖惩管理体系,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3完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改革机制

高职院校牢牢抓住培养社会有用之才的目标,需要掌握当下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数量的信息,通过完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改革机制,一方面,可以掌握人才市场最新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技能的提升,有助于优化高职教育课程机制。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体现出“产教融合”。因此,“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宋永兴.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模式与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36.

[2]何志贵.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5):158-160.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3

1.社会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旅游从业和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例如,在今年学校召开的旅游重点专业建设研讨会上,旅行社的领导均表示,在招聘员工的时候,相对成绩而言,他们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太差了,他们招聘毕业生后不能直接上岗,还要从零开始教,费时费力。然而,很多高校按照传统的思维,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学生就业。因此,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旅游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生存与发展,是因为受了种种的限制和挑战:一是就业率的压力。二是旅游人才教育市场竞争的压力。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许多高校为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纷纷设立旅游管理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基础上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目前几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酒店管理专业,近三年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分布广。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校内实践教学难以支持实践教学

由于条件限制,旅游管理专业室内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严重匮乏,模拟教室简陋、设施设备缺乏行业规范。简陋的模拟教室造成学生对星级饭店的错误认识,认为星级饭店的客房本该如此。在模拟客房中只能开展极为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模拟餐厅经常出现设施不完备,导致训练结果不规范。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各旅游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发展明显滞后。与校外企业建立的实习合作关系是一种松散型的,尚未建立起长期的、相对固定的适于学生训练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靠实习教师个人及同学自己联系,缺少稳定性和可控性。企业仅根据自身的需要接纳学生实习,往往因企业的效益、积极性和责任,不接受或有选择的接收实习生,严重影响实践教育目标的实现。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旅游企业内部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而现在的毕业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高学历的优势。发现问题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难单方面地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提高的,如果再没有正确的引导,当学生就业以后很快就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行业,这使旅游行业成为人才高流失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寄希望于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4.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弱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迅速,虽然设立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多,但多数高校一个级只有一个班,隶属于工商管理系或者是管理系,多数课程是工商的老师或者是管理的老师来上,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旅游高等教育,缺乏旅游行业实践操作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经验,缺乏一支优秀的旅游教师队伍。

三、旅游实践教学的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旅游管理是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特色性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应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因此我校在2013年上半年邀请旅行社专业人士一起制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听取业内人士的意见,结合学校的资源,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合珠三角旅游业需要的人才。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老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为了建设一支优秀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利用假期去旅游企业或者行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二是邀请旅游行业管理优秀人才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2012年10月学校组织所有教师参加“行动导向教学法”送教上门培训班,引入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思想,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转换课堂教学的地点

改革以往的纯理论课堂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践教学多元化,以职业为标准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形式。采用从课堂到实训室、从校内到校外、从模拟到仿真到顶岗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形式,达到既培养操作技能,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的目的。如《广东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以往单纯的室内教学,带领学生到学校旁边的茶庵寺、白水带自然风景区、长白沙祠和新会崖门古炮台等地进行实践教学;《模拟现场导游》到广州白云机场去了解办理机票、接机、行李托运、上飞机相关手续的一个流程。通过校外实践课程,模拟导游员服务流程,训练导游员讲解技能,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5.改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试模式中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如《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广东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四门导游证考试课,只要学生导游证考试过了,就不用参加本期末相应的考试,导游证考试的笔试成绩就是相对应的科目成绩;针对以下几门课程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分别改革了以往传统的卷面考试为现场技能考核,强化了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模拟现场导游》改革为模拟现场技能考核;《旅游服务礼仪》为卷面考核加现场的技能考核,及《调酒与茶艺》改革为现场实操考试。

6.开展公选课、课外活动拓展学生技能

2013年开始开展公选课,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自2009年以来,旅游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通话演讲比赛、素质拓展、导游知识竞赛、导游技能大赛、餐巾折花比赛、专家讲座、教授大讲堂等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

7.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为使学生实训环节得以顺利实施,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训,学校建立了服务教师教学、提升学生能力的实训基地有模拟导游实训室、形体与接待礼仪实训室、调酒与茶艺实训室、前厅与客房模拟实训室、以及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实训室等,相比几年前而言,目前校内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得到很明显的改善,学校仍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以缓解校内实践教学的瓶颈,能充分满足该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训需要,通过实训室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规程,并掌握操作技能。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积累实践经验。

8.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珠三角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建设能够满足专业实践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和企业经营双赢、学生顶岗实训的开拓生产性校外实训基地,联合酒店、景区或旅行社企业共同经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使学生了解服务流程,掌握管理能力。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在工作的实践中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加以改进。同时,通过实习,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地位与社会对旅游专业的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企业

该实训基地供学生了解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企业的工作流程,掌握导游服务过程,并在实习期间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有江门大方旅行社、中山菊城假期、中山青年旅行社、江门教育旅行社等。

(2)景区

该实训基地供学生实地了解导游讲解程序,锻炼学生讲解能力,并开展实施讲解实习工作。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景区实训基地有陈白沙祠、歇马举人村、大雁山、茶庵公园等。

(3)酒店

该实训基地供学生实地了解导游工作程序中酒店服务部分,并掌握饭店服务工作流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实训基地有名冠•金凯悦酒店、逸豪酒店等。在学校以后的发展中,还会不断地建设新的实习实训基地,扩大学生的就业面。校外实践给学生创造了全面实战的锻炼机会,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种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运作方式、市场营销、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能掌握最前沿的经营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和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总结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4

(1)人才培养质量与存在问题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为目标,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已形成了出国班实行3+1培养模式(国内学习一年,国外高校学习一年),不出国班实行校内学习+校外行业实习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旅游专业下设有酒店管理与旅游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专业生源皆来自全国各地,课程的设置紧密联系实际,以素质教育与应用型教育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毕业生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继续深造的机会。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而旅游管理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特征也由此滋生,以致于实践教学成为专业教育的薄弱环节。独立院校旅游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将专科层次的培养计划直接搬过来,导致本科生未能与专科生拉开差距;二是“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认为本科生应该更多的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本科生,完全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2)实践教学条件

旅游专业在学院内建有1个旅游软件应用实训室(包括旅行社金棕榈系统软件、金天鹅酒店操作系统软件、汇锦酒店操作系统软件等);1个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前厅实训室与客房实训室相连);调酒实训室1个,与运动与营养学系共用形体房1个。另外,建有校外实训基地3个(厦门日月谷温泉度假村,深圳观澜湖度假村酒店与广西金紫荆国际大酒店),为学生的实践学习、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和优良的环境。虽然条件设备与实践基地接近完善,但是专业内校外兼职教师偏多,沟通不多而导致以上设备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使得传统的“教室中心式”的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教与学的质量受到很大限制。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学得很好,测试考试及格率高,但是参加工作后,伊始完全不能独立完成相应的实践管理工作。

(3)课程设置

学院将理论课程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三大类,专业必修课主要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法学,导游业务,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美学,旅游地理学,会展管理,温泉旅游与开发;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形式与政策,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其中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实践课时略占30%。实践课时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室进行),课程实践(包括到景区和旅游企业的短期认知学习),毕业实习(大四通过学校组织或自行联系到就业单位的实习)以及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尽管每门课程实践课时达到30%,第一,涉及外出经费高昂并且需提前与学院申请,出游风险大,批示时间久,报销手续繁琐,导致实践课时利用率达不到10%;第二,任课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过企业实践管理,造成缺乏实战经验和课堂照本宣科;第三,毕业实习虽然能到旅游企业与知名酒店为期六个月实训,分别为前厅,礼宾,客房,餐饮与宴会,全部都是一线岗位,工作强度高时间长,住宿环境不好待遇低,学生心理落差大心理素质低,纷纷要请提前结束实践期,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利。

2.对独立学院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具体设想与具体实践活动实施

(1)邀请旅游企业的专家,教师与专家共同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始源于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新加入到本科学习范围,因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书籍选择较少,编书错误较多,例如“旅游英语”中“酒店英语”这一门科目,全国符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仅有一本,导致任课教师别无选择。因此,实践课程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当然,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而应当要求旅游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面向行业,立足校本,力求实践教材的权威,使用,系统和全面。

(2)充分使用及完善学院设施设备,建立校内模拟实践与企业实习

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践密不可分,如旅游管理客房实训室可对外开放,面向学生家长探亲,引进商业性质的网上预订系统,登记入住系统,结算管理与采购管理系统;由学生轮流值班,接受预订,办理登记入住,打扫客房,结算离店客人,参与宣传销售客房;如旅行社金棕榈系统软件,给出旅游意向与预算,请学生做出当下流行的旅游定制或自助游套餐;这些模拟实践既给学生增加了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以后的企业实习工作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可引进3D导游模拟器,使师生置身于风景旅游名胜,由学生充当景点讲解,导游服务,模拟场景,既能加深学生对景区的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导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一举两得。

(3)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旅游企业对于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都应该与相关行业密切接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联系。第一,在广度上,学院可以拓展校企合作口径。即企业可以委派专家到高校任实践教师,并且为在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接纳毕业生的毕业实习,高校也可为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第二,在深度上,可邀请旅游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与教师交流学术及实践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总结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

1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学生全面接受通识教育、专业技能的时期,大学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的素质、应用能力、以及社会的适应性。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瞄准社会服务业,以实用为目标,建设一个面宽项目全、教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旅游管理类专业建设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满足当前国家旅游人才需求的关键路径。高校实践教学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在学科建设和管理中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管理轻运行统筹等现象,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较弱。通过多年的专业教学以及同类型院校的专业调研,实践事实说明目前制约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充分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过程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反馈评价机制的不规范。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学校规模扩大与教育投资不足等困境,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呈现严重错位现象,国家人才需求与专业毕业择业的矛盾突出,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投入效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般模式与困境

2.1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一直致力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初步形成一些典型的建设路径,在课程、教材和教法方面分别形成了若干理论流派[1]。课程结构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发展,不断推进校内外实训平台的拓展与建设,采取多元培养方式,遴选实习与就业基地,走专业教学的特色化建设道路,具体表现为两大模式:模式一:首先,实训课程体系结构与企业实际应用对接,实习与就业密切联系,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到岗位上,适应多类型的工作,进而扩大就业机会;其次,依托签约合作企业,强化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建设,提高教学社会参与的水平与能力;第三,邀请或者聘请企业的中层及以上人员参与学校内的专业训练以及校外企业实习的过程管理,给予学生来自一线的针对性指导。模式二:设置旅游管理院系,通过一系列实践环节的匹配,形成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日常教学层面的实践体系、课程实习层面的实践、暑期实践(小学期)的实践体系,以及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首先是来自日常教学层面的实践体系,在课程教学层面,依托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课程,通过课程模拟实践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行业基本内容。如在旅游项目策划课程中,通过分组作业,选择实际旅游景区(目的地),通过实地调研(或资料收集)、规划编制、模拟评审等环节,塑造接近真实的旅游规划、项目策划情境;其次是来自课程实习层面的实践体系,利用假期,增加学生旅游野外实地考察的实践学习,并根据事先布置的小组活动任务,完成相关专项规划实践;第三,暑期实践(小学期)的实践体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暑期统一组织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探访古村落及知名景区,逐步提升专业认知;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参与课题组实地项目,提升专业实践技能水平;第四是来自毕业实习的实践环节,即在毕业实习期间选择在酒店、地产公司、规划设计单位、旅行社等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与就业单位接轨。两大模式是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般模式,但是在探索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实施过程随意化,实训设施不健全,校企合作有始无终,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统计不到位等等,同时旅游行业受教育者在进入特定的劳动力细分市场后转换工作的频度要高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2]-[3],然而旅游业的迅猛及多样化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基于此,本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建设中并建立起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新模式,引入数据库技术并建立基于数据库的有效反馈信息系统,采用科学、规范的有效反馈方法对实践教学管理有效性进行分析评判,以此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资源效益,这是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面临的课题。

2.2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本研究的初衷是将效益管理理论充分引入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约束体系的有效评价,构建真正适用于专业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以保障体系推进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期望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切实能够改变现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从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各院校都积极制定适应地方需求的培养方案,学校专业的日常管理能够基本到位,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基本正常运转。新时期,旅游管理实践教学面临着发展效率低下等困境,可初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1.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科研对实践教学需求不足和培养“对口人才”的方法不够多元,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6]。一些院校在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上较为分散,引入教学资源也比较薄弱,甚至出现本科毕业生教本科生的情况,相对应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很弱,实践教学也成为教学中的摆设,同时教师的实践教学科研水平以及教学层次也会造成学校培养中对实践教学的需求不足。2.实践教学资源投入不均衡。旅游管理专业相对于传统学科来说,是一门较为新的专业,是应中国旅游高速发展而生的一门学科,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属于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一些重点院校在设置本专业几学期以后便取消,对待旅游专业的教师资源、实训设施配置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资源配给在全校处于失衡的状态,专业定位不够明确。3.实践教学安排机制不合理。学校培养“对口”人才的理念还需深化,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匮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需求量较大,表现为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和错位现象突出。4.实践教学队伍建设落后。目前高校中旅游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还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科班出身较少,师资水平还有待于提升,教师本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如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等课程教学水平较弱,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效益的发挥,应当实现从单纯教学型向职业导师转变[7];另外,高校对于专业建设的失衡,部分出现边缘旅游专业的现象也是导致实践教学发展滞后的因素。5.实践教学管理运作机制不协调。旅游管理实践教学还处于不断丰富,不断成长的阶段,本身是由于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产生的倒逼效应而产生的,一方面没有完善的体系适用于专业的建设以及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的传统管理手段难以适用新型专业的发展需要,一般因专业需求而建设的实训室以及实训设备管理不到位,理念落后,浪费资源以及资金的现象比比皆是。6.对外服务机制不足。实践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沟通校内外的有效合作是专业建设基本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也能使实践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目前一些高校中的旅游管理学科中还落在传统学科的建设模式中,不能自拔,与其自身的对外互动属性相悖,这也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瓶颈。

3实践教学规范建设路径

本研究以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围绕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困境,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规范建设(如图1),不断提高专业建设的效率,提升教学人员整体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过程管理和有效的保障体系等,初步探索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路径,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框架。

3.1专业规范建设的内容

结合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以应用型为起点,以灵活为基点,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管理制度。根据旅游专业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需求的指向性,系统地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合理的分布教师资源,对口专业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科学的配给课时,设置课程专项模块,多元化训练指导,在有必要情况下引入教学设备,并配有专门的实验室管理员,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以包括专业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训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培训(多元礼仪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双师培养等环节,打通专业,提升平台水平:专业社会实践与专业见习,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分学期时段进行,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到旅行社线路设计与踩点以及景区发展建设;实训课程的开设,需结合专业特色与市场需求,开设专业课程,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训室,鼓励学生依托课程与实训室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科技能大赛等;设置特色培训课程,建立学校品牌培训课程,可以与社会服务接轨,针对旅游专业的服务属性进行联合培养和训练,如礼仪汇演、宴会展示、公益服务等等。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应注重国内外品牌化,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与企业联合培养,无缝接轨,同时注重校企合作,服务地方,不断增加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合作;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成果的体现之一,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实践拓展展开系统的研究。一般在此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所学全部理论,深入实习单位,集中探讨某一层面的具体管理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双师人才,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参与企业的运营管理。

3.2专业规范建设的路径

正确定位旅游管理专业在全校专业建设中的位置,更新建设与管理的理念。首先,在深入了解所在院校发展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社会需求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广泛参与专业发展较好院校的学习交流以及调研,掌握当前以及未来旅游行业发展人才培养的趋向,制定方案,反复总结校内外、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最终确定具有年级层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其次,客观看待院校中传统学科的建设和管理方式,旅游管理专业属于一门正在起步中的学科,涉及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够成熟,各院校还处于探索阶段,寻找适合自我院校旅游专业发展道路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不能够把传统学科或者比较成熟的学科建设和管理模式直接嫁接到旅游管理专业,各方面关系的不顺畅也是影响旅游专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因子。第三,总结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评估以及反馈方案,逐步调整和完善,尤其是针对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拿出实际的解决方案,涵盖具体的实施内容,将效益理论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过程管理和结果反馈以及全过程的信息反馈和考核。第四,针对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实施专业挂职在岗锻炼,如教酒店餐饮、前厅客房管理、景区规划、茶艺、调酒等等对口的教师,需要到高级别的对应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参与式管理,掌握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有经验式的任教,不可盲目猜想式教学。第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性实践,由于社会服务性为旅游专业的根本属性,发挥主观创新的空间很大,因此实践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这一点,教师引导教学,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诸如餐饮、导游讲解等大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来支撑,有效的保障实施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否则专业将无法维持正常运行。研究建立专业实践教学有效保障体系是在分析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当前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全面研究实践教学效益管理的诸多要素,给出要素发展框架,从校一级层面给予文件性的支持与管理,激励与约束并行,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推广并进行不断修正,如针对不同专业推出《实习实训与就业过程管理手册》与《教师实习实训与就业过程管理手册》,结合专业实习,特推出实习专辑,企业参与式打分评价,实现全过程管理。建立不同类型实践教学有效评价体系,使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工作的目标、方向更加清晰,引导并衡量目标应达到预期的水平和标准,具体包括实践教学实施效益评价的要素内容、方法,每一个要素所构成的具体指标并赋予权重,指标上可以包括实践教学的设施利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成果与推广等等,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与监督制度,跟随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是面对实践教学有效评价中的大量统计数据存在,用于储备信息、分析数据、管理信息、优化教学平台等,能够有效解决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工作周期长、数据混乱、管理失范等问题。具体包括丰富和完善酒店客房实训室、旅游餐饮实训室、前厅综合管理实训室、礼仪服务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茶艺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等设施信息化管理,教师、学生、校企合作单位等人员一体化信息管理等。

4结果与讨论

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建设尤其需要旅游高层次人才,但是目前旅游专业学生毕业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不足,这与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导向以及实践教学的水平息息相关,学生适应多元岗位性质的能力有待于提高,一般就业思想意识还局限在旅行社等单一部门以及行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专业性、规范化以及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本研究从专业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内容与路径提出观点,给予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框架。然而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建立在产业行业环境培育、院校发展、专业培养、师资水平等基础上的,是一个系统的多面性问题,我国本科院校目前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构参差不齐,相关专业标准化建设也是门类繁多,说法不一,学校的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相对不足,传统的学科观念束缚着这个新兴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业内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2]张丽梅,张毅.受教育者职业生涯视角下的旅游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91-93.

[3]邬守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实践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2.

[4]马丽卿,姜中伟.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措施[J].亚太教育,2016(8):262-263.

[5]何忠诚,郝佳,暴莹等.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8):95-95.

[6]龚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9):116-118.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策略技能

人才是国家加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及国家地位的逐渐提高,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使得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1]。技能大赛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是社会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的指南,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突出了能力需求和就业导向,世赛的具体考核项目对职业院校的日常教学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2]。以世界技能大赛为指导,接轨国际先进标准,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探索和思考,实施教育教学全方位改革,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整体提高[3]。

1世界技能大赛相关技术要求

世界技能大赛是目前国际技能与技术培训的顶级赛事,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最先进水平,举办周期为每两年开展一次,迄今为止已经开办了45届赛事。世界技能大赛既是各国展示职业人才技能和专业素质的重要赛事,又是对各国人才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检验,因此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与职业教育强国的普遍重视[4]。世界技能大赛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技能人才选手首次亮相世赛是在2011年10月的第41届比赛中,与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进行6个项目的角逐。2015年第43届世赛,中国首次出战餐厅服务(西餐)项目。2019年第45届世赛,中国选手荣获该赛项第九名的成绩,这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在该项目中获得的历史最高名次。2022年中国上海,将迎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角逐。世赛餐厅服务(西餐)赛项是依据餐厅服务员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岗位职能,创设真实的餐厅环境,为客人提供餐饮酒水等具体服务,以检验选手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应变能力。

1.1世赛技术标准

与目前国内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不同,世赛的技术标准更为严格[5]。餐厅服务赛项根据目前餐饮岗位工作的职能要求制定具体的技术标准。与此同时,将世界杯国际调酒师大赛、世界百瑞斯塔大赛等行业大赛的竞赛标准纳入其中,作为打分和参考标准,从餐饮服务各方面、全方位检验选手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1.2世赛比赛内容

世赛项比赛内容包括:休闲餐厅服务、宴会服务、吧台服务、零点服务4大模块,要求选手根据服务场所的变化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懂得食物温度与口感之间的联系,了解不同食物和酒水的搭配,能够识别客人的饮食禁忌,了解客人的细微需求,能熟练地进行产品销售,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及设备、在本着材料节约的原则下进行产品制作及创作,具备及时解决现场突发事件等综合职业技能[6]。

1.3世赛评价方式

该赛项仅针对世赛标准中涵盖的比赛内容进行评估,评分细则包含客观评分和主观评分,注重选手在餐厅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技巧、社交能力、销售能力及应变能力,评判标准分为0、1、2、3四个等级。

2世界技能大赛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8月19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四个项目在武昌职业学院开幕(见图1)。本文通过第45届、46届世赛餐厅服务(西餐)赛项湖北省及武汉市选拔赛备赛及参赛经验,结合目前专业教学现状,总结了以下世赛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1培养目标

目前,武昌职业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掌握具有现代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宴会设计、英语对客交流、宴会营销、客房营销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该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世赛对人才的要求,即世界先进水平技能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世赛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培养具有一流水平的餐饮服务能力、高质量的产品制作能力、良好的英语沟通及阅读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2.2培养内容

世赛的比赛内容不是单一的岗位操作,而是综合任务的设置,内容涵盖餐厅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餐前准备、包边台、摆台、迎送客人、对客服务、酒水制作、果盘制作、餐后收餐等。其中,包边台、咖啡、果盘制作及服务三项未出现在国内各级各类餐饮类技能大赛内容中。对客服务需要对客人点单、菜肴推荐销售,甚至是部分菜肴制作,目前国内的技能大赛仅停留在摆台阶段。另外,酒水品鉴、酒水与菜肴搭配知识也是世赛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世赛对专业培养内容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2.2.1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世赛对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应用的要求较高,例如:零点服务包含菜肴推荐、菜肴制作、酒水搭配等专业知识及技能。在目前的餐饮专业技能教学实训中,烹饪专业的技能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没有涉及;酒水品鉴也仅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开设,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有所欠缺。除了服务操作规范之外,世赛对场地清洁、工作台卫生、安全规范、食材利用率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以吧台服务中的水果果盘制作为例,要求不能用手接触水果只能用刀具、勺子等工具切水果,要本着节约水果原材料的原则进行制作,杜绝浪费,刀具使用要注意安全性,这些内容均涵盖在比赛的评分项目中,但在目前的餐饮专业课中未涉及。因此,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要改变学生从技能完成到高水平服务规范操作能力的提高,从单一岗位操作到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2.2.2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与全国技能大赛英语服务环节提前公布题库供选手备赛不同,世赛全程所有环节均为英语沟通,英语能力的考核贯穿于比赛的各个环节,包括裁判赛项介绍、选手比赛过程中餐饮服务、选手提问、比赛相关文件阅读及选手与裁判沟通等,良好的英语服务及应用能力尤为关键[8]。目前的酒店英语课程教学大多是岗位英语机械式的模仿和背诵,反复操练,而世赛西餐服务赛项英语要求更灵活、更实用,要求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沟通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2.2.3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世赛餐厅服务(西餐)赛项将工作台的整理、物品摆放是否整齐、使用工具后是否将其放回原位列为评价考核内容,这就要求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训练有素的职场素质在比赛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9]。目前的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技能实操的速度、质量等技能,而忽略了服务中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2.4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体现,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选手竞技水平的发挥。世赛餐厅服务(西餐)赛项比赛赛程为3天22个小时,选手要与来自世界各国最顶尖的选手进行比拼,势必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比赛中选手服务的客人来自各国各行各业,服务过程中,选手可能面临各种突发事件,都需要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基于以上原因,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学生抗压能力的锻炼,提高其心理素质。

2.3培养方式

结合世赛餐厅服务(西餐)赛项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岗位职能,注重选手综合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国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应是基于世赛要求而实施的实训教学活动。

2.3.1改革餐饮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

餐厅服务是一项看似普通简单,但实质上极其细致的综合性服务。以世赛为依托,改革餐饮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引领课程改革。首先,将技能大赛项目的专业知识点和比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在原有餐饮摆台、上菜等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增加咖啡、酒水、西餐烹饪等知识的教授与训练[10];其次,改革原有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将世赛的比赛内容模块化为不同子任务,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安排教学。最后,将职业素养、英语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软性技能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技能训练中。

2.3.2深化校企合作的力度

校企深入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弥补校内实训条件、实训内容、实训形式的不足。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生综合技能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及更多的岗位实训机会,让其于实践中逐步提高自我实践能力、对客沟通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另一方面,结合行业动态及时展,学校应该根据企业最前沿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及实训模式,时刻保持专业的敏感性与前瞻性,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国际化酒店人才。

3基于世界技能大赛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对照世赛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对照世赛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世界技能组织根据国际技能发展的形势及行业发展趋势来设立竞技项目、描述技术标准,因此,世赛是社会生产需要和行业人才需求的体现。世赛对选手技能的考查,不仅针对某一项技术的娴熟程度或精准度,还是对餐厅服务选手整体综合能力的考查,既包括具备基本的服务技能,又包括评估和发现问题及需求、与顾客良好而有效的沟通等能力。

3.2对接比赛内容,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对照世赛比赛内容,重构世赛相关课程的课程体系。例如,对原有专业核心课《餐饮服务与管理》加大西餐餐饮基础知识比例,提升学生西餐配餐等理论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及改革实训的方法,以有序提高学生的餐饮服务综合实践能力。原有的专业拓展课《咖啡制作实务》《烈酒与葡萄酒品鉴》等参照世赛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开发相关课程,如《西餐服务英语》等,提高学生餐饮英语服务能力。

3.3依据评分标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世界技能大赛餐厅服务赛项的评分细则包含客观评分和主观评分,重视选手的服务技巧、社交技巧、适应能力、人文素养等,评判标准分为0~3四个等级。依据世赛评分标准,改革当前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打破原有以“专业技能定分数”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软性技能纳入课程评价体系项目,将学生硬性技能与软性技能的评价相结合,提高课程考核形式的合理性及考核内容的全面性。

3.4借助世赛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照世赛餐厅服务赛项技术标准,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11]。一方面,通过企业轮岗挂职锻炼、专业技能培训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及外语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进而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将世赛的相关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鼓励师资队伍参与世赛相关课题的研究及教材的编写,将世赛问题科研化,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为后期的教学及世赛提供了借鉴。3.5总结世赛经验,更新专业教学模式积极总结第45届、46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及武汉市选拔赛的大赛参赛经验及选手训练经验,将世赛训练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以世赛为依托,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据世赛标准制定课程教学目标,以世赛的比赛内容重构教学内容,以世赛的操作规程进行实训,以世赛的评分标准指导课程考核,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实践及检验[12]。

4结语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政策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层面强调了中高职衔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是职业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提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过程。如何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中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年多来,我国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继续学习通道,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题组通过对四川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字面上和理论上都体现了层次性和连贯性,但是由于中高职教育缺乏国家统一的行政统筹指导,导致中、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出现了对国家政策的不同解读。另外,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制订或者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或者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讨、论证,所以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为旅游企业输送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侧重对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和客房服务技能的训练,不同程度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而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则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中则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和连续性,导致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高职院校的要求存在差距,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实践技能的提升,最终导致部分中职毕业生无法通过高职教育成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交叉

目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各中高职院校大多根据学校师资和教学资源情况设置课程,并由授课教师选择相应的教材,加上中高职教师缺乏有效沟通,所以造成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情况。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依据就是各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考试政策及大纲。为了提高升学率,根据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考试大纲设置课程和选取教学内容,如四川省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考试分为文化考试和职业技能测试两部分,旅游服务一类的对口招生职业技能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专业知识考试科目为《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和《餐饮服务与管理》,技能操作分为导游服务技能和酒店服务技能两个项目。导游服务技能包含欢迎辞讲解和模拟景点讲解,酒店服务技能包含职业形象展示和中餐服务基本技能。为了应考,几乎所有中职学校均开设了《旅游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景点讲解》和《旅游服务礼仪》等考试课程。而课题组调研的所有高职院校也均开设了与中职相同的考试课程,且课程内容几乎一样。课程教学内容的大同小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浪费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三)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重视程度不足

客观而言,中职学生大多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差,而中职教育以就业或升学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课程为升学考试的三门文化课程或者侧重就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课程,这就形成了“学校不重视+学生基础差”的局面,以致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并没有足以进行高职文化课学习的基础。高职学校的生源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设置是以普通高中生为起点。中职毕业生文化课基础差的劣势也就成为了中职毕业生无法适应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

(四)实习实训项目重复

在实践教学方面,中高职专业实习实训项目设计时应该体现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中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项目内容与要求并没有明显区别,存在重复训练现象。如旅游管理专业认识实习、客房中式铺床实训、中餐宴会摆台实训、模拟导游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等,有的高职学校为了区别于中职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将课程名称修改,如中职的专业见习和高职的专业认识实习,虽然实习项目名称不同,但是实习内容和要求基本一致。中职学生到了高职后相当于再次进行相同的训练,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深入调研企业行业人才需求,准确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是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基础。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对国家相关政策有统一的解读,从政策上将中高职培养目标边界清晰化。中高职院校需要在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行业发展动态、旅游企业相关岗位对人才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分析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面向的主要岗位,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针对市场反馈对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获得更为精确的培养目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把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成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做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与延伸,实现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1]。

(二)根据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还要为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升学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课程设置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和专门化,也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融合国家职业标准,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2]。根据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对课程的相关规定,课题组通过对毕业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和综合实践课五个部分。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中高职院校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如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语文、数学、英语在中职阶段应从第一学期到最后一个学期连续开设,并且学时数要充足,确保与高职阶段的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相对接。同时中职思想政治课程要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衔接,并严格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思政课程标准执行。中职学生要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为今后的继续学习和技能提升打下文化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中职阶段的《旅游学概论》、《旅游服务礼仪》和高职阶段的《管理学基础》、《饭店管理概论》、《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应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就业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如中职的《景点讲解》、《餐饮服务》、《前厅客房服务》、《中国旅游地理》和高职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业务》、《景区服务与管理》等课程[3]。专业拓展课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工匠精神及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比较明显,如中职阶段的《会展服务》、高职阶段的《研学旅行实务》等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课程。根据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中职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专业认识实习、客房中式铺床实训、中餐宴会摆台实训、模拟导游实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专业认识实习、前厅客房服务技能实训、中餐宴会摆台实训、调酒实训、导游实训等。由于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不同,所以在设计中高职实习实训项目时重点要在项目内容上实现衔接,比如中餐宴会摆台实训,中职侧重于中餐服务操作技能,高职则在中餐服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中西餐主题宴会设计能力的训练。综合实践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差异,并实现学生技能的提升,从而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三)制订一体化课程标准,规范中高职衔接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职教体系的内外贯通,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为基础才能实施。现阶段不管是3+3还是3+2模式的中高职衔接,中高职学校大多按照自己学校编制的课程大纲或者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缺乏统一的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课程教学要求不明确。为了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要求,应组建由高职学校牵头、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或者依托地区职教集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照职业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编制和审定,以确保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相衔接,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衔接[4]。

(四)搭建协同研修平台,加强中高职教师专业交流

教师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主体。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职业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理解不够透彻,而高职院校教师大多缺乏企业经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同时,中高职院校交流沟通不够密切,教师对合作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缺乏了解,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高职院校之间应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教研活动、职教理论讲座、听课说课比赛、课题研究等,共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中高职衔接学校可以实行互聘互兼制度,互相聘任对方旅游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高职教师定期走进中职学校进行指导和帮助,中职教师定期到高职学校接受培训,实现资源共享[5]。利用或者搭建各种协同研修平台,加强中高职教师教学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四川省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就是针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的需要,由来自四川省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20名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中高职研修团队,通过协同研究、定期研修、常态合作的方式促进中高职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科研教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协同提升。借助工作室研修平台,工作室成员所在的中高职院校已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实现了有效衔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三、结语

课程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院校要认真分析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同研修,共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蕾.中高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衔接教育模式实施体系保障研究[J].职业,2018(31):90-91.

[2]张红英,沈苏林,丁宗胜.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6(4):184-185.

[3]董道顺.基于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方案与分段培养方案比较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农产品加工(下),2016(8):85-86.

[4]杨光旭,任艳.旅游管理专业3+3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1):62-64.

调酒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数字化;酒店业;酒店管理;发展信息化

技术飞速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推动下,我国的商业形态正在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代表,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酒店业受到了很大冲击,成为受损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中国饭店协会的报告显示,2020年前两个月,酒店和民宿类等住宿企业营业额损失超过670亿元,租赁式公寓损失约为7亿元。越来越多的酒店人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对于酒店发展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数字化无疑是酒店业破茧成蝶的一次机遇。数字化时代,一切皆数据,没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就无法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没有分析、处理数据的相关人才,酒店业就不会在末来具备竞争力。因此,酒店业数字化运营势在必行,而酒店职业教育作为酒店业的后备人才库也要及时跟上脚步,尽快完成酒店数字化运营的教学改革。

一、数字化时代下酒店业的发展策略

酒店数字化转型应当是从多维度、多方向同步进行的。一方面数字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改善用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总体来看,如果酒店数字化转型成功,可以大大提升其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数字化时代下酒店业的发展策略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化营销与数字化管理共同发展

金陵酒店集团朱明生观察到,一些规模较大的酒店集团在数字化建设或者转型当中进入了一个误区———重营销、轻管理。“这些集团决策者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投入金额较大,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钱要花在‘刀刃’上。于是,他们会构建会员管理系统、线上商城这些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系统。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每个企业内部都有30%左右的成本费用是可以被降低、被减少的,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与数字化营销是同样重要的,不容忽视。”近几年众多企业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在酒店行业尤为明显。在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酒店业研究中心的《中国酒店人力资源调查报告(2021)》总结酒店行业人员各项综合数据后,有这样一段表述,“梳理酒店在人力资源方面遇到的挑战,排名前五的是:招聘难度大,应聘人员减少;人工成本占比高,有效控制人工成本难度大;人才流失率高,流动性大;岗位需求受疫情影响,变化大,人、岗很难匹配;酒店营收降低带来的人力成本控制难题。”酒店数字化运营不仅仅只是运用大数据来提高营销收益,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传统酒店人管理人转型为人管理平台,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开元酒店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总经理周婷介绍,今年6月份开元进行了组织构架的重新调整,数字化已经渗透进了人才管理体系。在开元人才发展数字化模型中,分为三个支柱模块,一是HR(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以集团的人力资源中心为主导,负责整个集团的人才发展,以及人才盘点、人才预测及人才获取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开元酒店集团自有的人事信息系统,主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以及人事信息流程等。三是通过对酒店业务端的支持和联动,进行数据分析,做出预判[2]。开元酒店集团人资管理数字化平台包括数字筛选系统、数字化学习培训与实践的评估和评价系统、数字化多维标签人才库和数字化的委派系统,从人才选拔到人才管理评估再到后备人才管理全都囊括。数字化的介入,让酒店人才管理变得条理更加清晰

(二)智慧酒店是酒店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智能化、自动化、在线化、无人化将成为转型的必然趋势。客人从最初的前台办理入住,到现在的“1秒”入住、刷脸入住,只需要安装一套智慧入住即可实现。除此之外智慧照明系统、智慧客控系统、智慧存取行李系统等都将大大改变传统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酒店往往有大量的照明需求,如酒的店大堂、客房、公共区域、宴会厅、多功能厅、餐厅、会议室、酒吧、SPA、娱乐设施等。多数区城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和不同使用情况下需要进行明暗的调节,以往传统酒店都是以人工操作为主,增加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大型高星级酒店一般照明能够约占整座建筑物能耗的30%。因此,拥有一套智慧照明系统是未来酒店业发展中可选择的转变之一。智慧照明系统可以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对各区域照明系统进行预先的设定,配置网络时钟芯片还可以根据提前设置好的时间自行调节光照效果,系统预设大堂灯光场景。可用于大堂迎宾场合比如节日模式、舞会模式、会议模式等,一键切换,可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控制灯光效果。与传统酒店相比,它还具备节能模式,与动静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结合,做到人来灯亮,人走灯灭,减少照明用电能耗,每年大约能够节电20%-50%。同时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对于房间数量较多的酒店,想要全方位满足各类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是酒店品质的重要体现,而应用智慧客控系统,不仅可以让客户感受到便捷性、科技性、趣味性,也可以让客房设备时时在线,形成运营、维护一体的数字化管理方式。酒店客人可以轻松通过智能电视、智能音箱、微信小程序、PAD等实现酒店空调、窗帘、照明等设备的智能控制应用。或者可以通过智能语音芯片声控客房的设施设备,直接联络客房服务、酒店员工,进行在线化客需服务交互与管理。酒店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系统中的监控软件,对酒店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对数据进行统一分析,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与传统酒店的场景对比,减少重复性咨询工作:通过Al语音机器人可完成近80%基础性咨询问题答复;提升客人需求的响应效率:服务进程可跟踪;提升检修效率:通过系统监测,可以将故障设施、设备信息传送到工程人员。并且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出故障原因及频率,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本文以昆明维昇望湖宾馆为例,介绍智慧酒店应用为酒店带来的实际改变,昆明维笙望湖宾馆于2019年5月开业,位于碧波荡漾的滇池之畔,与巍峨秀丽的西山隔海相望。每年冬春,成干上万只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集中在此与游人嬉戏翔翔,可谓身处春城昆明的福天宝地之中。望湖宾馆现有153间客房,并拥有全透光式大堂和完备的服务设施。设有宴会厅、自助餐厅、酒水吧、名牌运动用品专卖店等完备服务设施,还拥有网球中心(71片网球场)、羽毛球馆(25片球场)、66保龄球馆(66条球道)、温泉游泳馆、足球训练基地(70块足球场)、综合球类馆、健身馆、壁球馆以及兵乓球、桌球、沙弧球、飞镖、气悬球等一流的场馆设施。酒店采用智慧酒店运营模式,通过智能软件服务,将刷脸、自动化、数字化、人感技术融入到店和离店间的全过程,见下表。案例中智慧酒店的增效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收到了反馈信息。1.人效的提升情况(1)释放前厅人力:酒店大堂原来需要迎宾岗位3人,能过白助入住机与刷脸开门(省去房卡)的使用后,节约了1个人力。(2)减少客房管理风险:刷脸进门,在线管理,避免酒店内部人员飞房。(3)减少前台工作量:自动化入住、客需处理、客户咨询、退房服务,减少用户前台排队情况。(4)减少重复性咨询工作:通过Al语音管家可完成近80%基础性咨询问题答复。(5)提升客需响应效率:客需按在岗在位直接传达,服务迸程可跟踪。(6)提升检修效率:通过设备自检,将故障设施、将故障设施、设备信息第一时间传送到工程人员,先于客人发现问题。2.客户体验智能客房带来的新奇、舒适体验,在吸引年轻客人的同时频频受到好评。酒店OTA评分4.8分,其中智能化与科技等关键词多次被提及,入住率提升显著。客户评价选取:“观湖的最佳位置,停车方便,智能系统非常方便。”“房间门刷脸很高科技,省去带门卡的蹩脚。”智慧酒店为酒店做到开源节流、提质增效。引领酒店行业拥抱智能科技。

二、数字化时代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对策

酒店管理专业数字化升级就是对接数宇旅游时代的新职业岗位群,对接行业新的人才要求,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重构专业和课程体系,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推动教师、教材和教法数宇化改革。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作为酒店业人才后备力量,要紧随酒店业转型的脚步,为酒店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保障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标。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把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更名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这是酒店管理专业创立以来首次更名,是酒店职业教育与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呼应。对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来讲,数字化运营的产生是不是会取代了学生们的工作呢,其实不然。时代在进步,行业在进步,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和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在专业转型过程中思考如何重新进行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写、如何建设新实训室、师资的提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等问题,并用新技术赋能新专业。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转型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师资建设

专业转型需要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现阶段,许多的教师对酒店管理数字化转型还没有接纳,甚至有部分教师表示怀疑或排斥。这是改革的必经之路,需要时间和过程。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师资水平,加深教师对酒店数字化的了解,感受数字化带给酒店业的变化,鼓励教师进行酒店数字化转型的科研工作,增强对酒店数字化的深入了解。推进学院、教师、教材的改革。使教师能够理解开展数字化升级的原因。为行业未来和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为酒店业培养既掌握运营知识,又具有数字化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并具有信息化工具运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建设

以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的课程建设带动酒店管理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助力高等院校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改革初期可以从课程建设入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中加入岗位使用信息化、数字化工具进行工作的操作规范及原理,同时将课程名称进行调整,例如《客房实务》可更名为《智慧客房》,以加深学生对数字化的意识。增加关于数字化的专业课程。例如:《酒店收益营销与数据分析》、《数字化运营概论》、《大数据与客户关系管理》等等。

(三)教材建设

构建数字化教材是酒店管理专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教材形式宜采用活页式教材和立体化教材,线上线下共同开发。理念新颖,介绍关于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酒店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与创新实践。内容要在大量企业调研基础上,将行业的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收集企业案例,借鉴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成功或失败经验进行教学。教材中可以设计趣味性较强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重教学思政的自然融入。

(四)实训室建设

相关文章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