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前调查报告范例

贷前调查报告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农信社;大额信贷;风险;路径

提高大额信贷业务质量,有效防范风险,在严格执行授信集中度管理要求下,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控大额贷款风险。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大额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机制,落实授信业务申请、受理与调查、审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回收与处置等各环节、各岗位的责任。

一、规范大额信贷业务管理

大额信贷业务必须逐级申报审批完成评级与授信,在审批核准的授信额度和授信有效期内给予授信支持。

(一)做好贷前管理的两个环节

一是业务申请。申请人直接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授信种类、用信种类、金额、期限、用途、还款方式、基本经营状况、偿还能力和抵押担保方式,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二是申请受理。业务发起机构根据信贷业务的种类、产品不同,按照受理时限要求完成主体资格和材料初审工作。

(二)贷前调查是关键。

1.建立大额信贷业务的客户准入,公司类信用等级至少在BBB级(不含)以上、个人类信用等级至少在A级(不含)以上,且必须通过担保方式办理。低风险业务可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对于未评级或信用等级较低,但能提供100%保敃金,全额或差额部分以存单、国债、银行承兑汇票等质押的,且担保能够全额覆盖债权的,可准入并适度办理大额信贷业务。2.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司法等信息服务平台查询客户的负债和或有债务、大事记、关联方、担保、诉讼等信息,了解掌握客户融资情况和信用状况,分析客户资金链是否稳定可靠。3.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超过60%,净资产收益率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主营业务突出,原则上有匹配的主营业务收入现金流,固定资产(项目融资)贷款除外。5.流动资金缺口测算与申请额度匹配,固定资产贷款已提供符合比例的自有资金投入凭证或证明。6.已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家。调查完毕后,调查人员要形成详实的书面调查报告,并提出是否给予授信支持以及业务期限、利率、抵押担保和风险防控措施等意见。主辅调查人员在调查报告上签名,调查结论应明确表述意见,并对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责任;认为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并向客户做出合理解释。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从大额信贷业务的申请、受理到调查结束,应符合相关时限管理要求。

(三)贷中管理很重要

贷中管理是指从信贷业务提交审查到资金支付期间,对各个业务岗位和环节的管理。重点应做好主体资格审查、合法合规性审查、产品适用性审查、业务风险及收益评估以及授信额度及用信审批、落实担保手续、发放与支付等环节的管理。1.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风险评价制度,全面审查大额信贷业务的各种风险因素,必要时增派人员实地进行查看核实,提出审查评价意见。公司类大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审查应从客户背景状况、行业风险、经营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申请授信业务原因、还款能力、确定用信额度和担保等方面,对客户展开风险评价,并撰写审查报告,对报告内容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负责,对该项授信业务提出明确的审查结论,并签字确认。个人类大额信贷业务风险评价审查应从客户的主体资格、贷款条件、贷款用途、贷款金额、贷款期限、主营收入(贷款资金投向个人的经营企业或主要收入及还款来源为所经营企业的,需对所涉企业一并开展全面调查),担保情况等方面,对该授信业务提出明确的审查结论,并签字确认。2.大额信贷业务在完成风险审查后,必须提交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贷审会进行审议审批。对审批同意办理的信贷业务,应从严落实审批意见,严格执行面谈面签工作制度,在办妥担保手续后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并对相关权敃进行入库保管。3.严格执行支付管理,大额信贷业务原则上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放款。对于授信使用人使用的部分资金符合自主支付条件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经审批同意可实行自主支付。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根据“贷放分控”原则,设立独立于前台营销部门的放款执行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和支付审核等工作。放款执行部门或岗位对授信业务合同手续进行合规性审查,符合授信使用条件的,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成授信使用手续。

(四)贷后管理十分重要

贷后管理是指申请人获得授信支持到偿还贷款本息整个期间内,贷款人对借款人动态管理的整个过程。授信业务发起机构负责对授信业务进行贷后管理。主要包括完整有序建立和管理授信档案及材料;,对授信使用情况、企业情况、担保情况等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授信业务属于贷款的应按规定及时做好收息工作,对即将到期的授信及时通知授信使用人,确保如期履约。第二十六条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要定期和不定期对借款人、担保人和押品进行现场检查,必须在信贷资金发放后的15日内,对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首次贷后检查。定期贷后检查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对于出现风险预警的客户,调整为按月检查,确有必要的,可指派经办客户经理或专职人员入驻申请人或担保人经营现场,持续监测风险化解情况。大额信贷业务的贷后检查内容,主要包括: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或项目进展情况、授信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融资和或有负债情况、保敃人或抵质押物的当前情况等。大额信贷业务必须由双人进行贷后检查,按照检查内容要求,对信贷资金的安全状况做出结论性判断和风险防控措施,形成详实的贷后检查报告,签字确认后提交有权人审阅,有权人签署意见后归档。发现严重危及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形,要立即上报。信贷业务到期前一个月,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通知借款人和担保人;到期前15天,向借款人和担保人发送信贷业务到期通知书,要求借款人和担保人提前做好履约准备。

二、加强大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一)建立台账监测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大额贷款监测台账,对大额贷款实行动态管理,按季分析宏观政策、经济形势、市场前景、行业集中度、风险评估等,定期进行风险预警提示。风险预警信号:企业负责人失踪或无法联系;客户不提供与授信审核有关的文件;改变主要授信银行;作为被告卷入法律纠纷;现金流出现异常;无合理原因向新交易对手转移大额资金;主营业务削弱和偏离;违反授信合同约定;出现劳资争议;抵质押品出现损毁或市场价值下降;付息或还本拖延,不断申请延期还款或申请实施;主要资金账户余额大幅、不合理减少;其他银行缩减授信额度或提高利率。对出现重大风险预警信号的大额信贷业务应及时采取措施。

(二)建立风险分析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根据风险预警提示,定期组织授信、风险、审计、合规等部门分析研究大额信贷业务风险状况和管理政策,提出改进意见并严格落实。

(三)建立联系访谈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建立大额信贷业务联系制度,定期开展银企座谈、访谈活动,准确了解掌握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为防范授信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四)建立问题授信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应掌握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市场情况、高层管理人员及企业实际控制人变动等情况,根据客户偿还能力和资金流量,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借款人,纳入问题授信台账,指定专人管理。

(五)建立风险报告机制

县级农信社法人机构对新发生的大额信贷业务风险,应逐笔分析原因,制定清收处置方案;对于出现影响授信资金安全的情况,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报告。风险管理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控制或化解风险措施,及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

三、责任管理必不可少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贷前调查;评审;操作流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问题主要集中在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环节。

(一)贷前调查方面问题

贷前调查流于形式,没有按照信贷管理制度规定进行调查,未对现场调查情况进行记录,甚至没有开展实地调查;未严格审核借款人提供的申请贷款材料,未及时识别和发现借款人伪造的虚假资料;没有进行必要的外部调查,包括对借款人的上下游企业及关联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没有核实担保人和抵质押物的实际情况;个别客户经理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仅凭个人感觉就形成了调查报告,甚至个别客户经理让借款人贷前调查报告;部分贷前调查报告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反映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导致贷中审查依据不足;续贷时未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等问题。

(二)评审审议方面问题

对评审资料的真实性审查不严,将客户造假材料作为评审依据;借款人财务报表数据差异较大,财务数据不真实;评审测算不够审慎,部分评审结论与论据不符;未充分揭示借款人真实的经营状况和偿债风险,对其偿债能力测算过于乐观;借款人出现严重经营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时仍给予授信;保证担保、股权质押的风险缓释能力不足,抵押物无法完全覆盖风险;对借款人、担保人、供货商等关联关系分析不到位,未揭示关联交易信息等。

(三)合同签订及贷款发放支付方面问题

在签订合同时,未认真核对合同条款,对贷委会提出的合同签订条件落实不到位;在资本金未足额到位、四项审批不全、贷委会提出的发放条件未落实等情况下发放贷款;资金支付管理工作不够深入细致,资金支付过快,与工程形象进度严重不符;未能严格执行银保监会相关固定资产贷款、流贷资金贷款等相关规定,贷款发放时未能认真核对资金用途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未能严格执行实行受托支付和实贷实付;未能认真监控借款人资金流向,如借款人或实际控制人通过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等其他多种途径,将贷款资金化整为零,分批转回,最终造成贷款资金被挪用等。

(四)贷后管理方面问题

在贷后管理过程中,个别客户经理不认真履行贷后管理职责,敷衍了事,信贷管理流于形式,如未能持续有效跟踪监督借款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借款人存在的相关风险未能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对贷款资金跟踪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对担保人或抵质押物管理不到位,造成担保人过度担保,丧失担保能力;借款人股权等发生重大变化,但未及时办理相应的变更管理;贷后现场监管频度未达到相关要求;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为借款人办理展期、转贷、续贷等手续等。

二、信贷业务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商业银行部分业务人员存在“重贷轻管”、风险意识不强的情况。在贷款评审和贷后管理过程中,没有把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作为首要条件,有些是为了完成贷款业务的考核指标,无视项目存在的风险,忽视贷款是否能够安全回收,以牺牲未来利益为代价,追求即期收益或短期收益;有些将贷款转变为派生存款而完成存款指标等。部分人员在思想上认为在贷款发放支付后就完成任务、万事大吉,或认为自己负责客户都是优质客户,不会出现风险,可以不执行相关信贷制度,在办理业务时简化贷款流程,放宽贷款条件,贷后管理中放松警惕,未跟踪监控贷款资金流向,最终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丧失处理风险的时机,最终形成损失。

(二)各信贷管理环节衔接有待加强

信贷管理涉及贷前调查、评审审议、合同签订,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多个环节和部门,但目前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如在尽调评审环节,对项目提出了风险提示、发放支付需要落实的条件及贷后管理需要关注事项,但风险管理部门和贷后管理部门未参与尽调评审,贷后管理过程中可能会忽视需要落实的条件和风险提示等相关内容。同时也存在其他问题,如担保问题,业务人员按照评审管理制度及贷委会要求落实了担保条件,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发生了重大事项变化,导致信用等级下降,贷后管理人员需督促借款人增加担保,但在贷款发放后借款人通常已经不再配合贷后管理人员增加抵质押担保了,一旦项目出现重大风险或形成不良,相关信贷管理人员很有可能出现推诿扯皮、相互推诿的情况。因此,做好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各环节、多部门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信贷管理工作。

(三)部分信贷业务制度不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已制定了信贷业务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但个别业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还不够完善,个别规定已经不能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需进一步修订完善,如商业银行规定对在建工程项目可以先行发放贷款,待工程竣工后再正式办理抵押登记手续,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项目完工后,借款人为减少费用开支不办理竣工结算手续或不配合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等情况,甚至存在客户经理在贷后管理中忘记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的情况,针对这类情况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增加担保,降低风险敞口。

(四)在业务操作中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严

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中,明确了项目受理、调查分析、审查审批、授信决策与实施、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和要求,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工作职责履行最基本的尽职要求,造成制度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如四项审批未落实,以流动资金循环贷款方式发放中长期项目贷款、签发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造成贷款资金空转、未办理抵质押登记、不按规定进行抵押物评估、借款人或项目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调整资产质量分类、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弱化了制度严肃性和权威性。另外,个别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往往顾虑分行和业务人员的情绪和面子,存在“一家亲”的观念,将其发现的问题弱化。

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强化信贷管理责任

银行工作的本质是经营和管理风险,加强信贷管理,防控信贷风险,减少贷款损失,是促进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并不断更新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信贷管理工作水平。对商业银行来说,全行员工应改变“重贷轻管”思想,强化信贷管理责任,逐步形成发展和风险并重的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好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将目前出现风险事后被动防控的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识别风险、主动化解风险的事前防范工作方式,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提升了对信贷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优化信贷管理流程、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信贷管理包括项目尽调、评审、审批、发放支付、贷后管理、贷款清收及不良化解处理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各环节的信贷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或实施细则,对各环节提出全面、严格的规定和规范性操作要求,既要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又要确保信贷管理环节和流程要相互衔接、相互制衡,从制度流程上为信贷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性原则,增强信贷风险意识,完善风险度量技术和风险缓释措施,加强信贷业务客户风险预警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风险预警水平,优化项目的评审和审议流程,提高贷款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防范重大信贷风险事件发生。

(三)进一步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执行力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信贷管理各环节的职责,形成部门之间边界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统一体,为制度的实施夯实基础;同时在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规范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制度的执行力。1.强化贷前调查,严把项目入口关。贷前调查人员严格落实贷前调查的相关规定,按照“双人四眼”原则,通过现场或非现场调查方式,全面地开展贷前调查工作,独立、完整地反映有关信息。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借款人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把实际情况摸清楚,查明白,深入分析企业未来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同时结合其在行业地位,进行同业比较分析,实现信贷风险的正确评估。二是要摸清客户的实际控制人、关联方、关联交易,以及关联交易价格是否合理等;核实项目所需的行政审批文件和项目总投资,投资变化较大的需进一步调查分析,弄清变动原因;调查借款人的重大事项,如重大未决诉讼、重大资产重组、重大生产事故、违法违纪事件等。三是借助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等其他非现场手段,收集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情况,以及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等。2.加强项目评审,及早识别风险。商业银行应按照各项评审管理制度要求,强化行内各项授信评审制度的执行力度,从项目源头控制风险,力争在尽调、评审等环节识别发现借款人潜在风险苗头,深入分析潜在风险或损失对银行的影响程度,进一步优化授信方案,将风险降到最低,确保在可控范围内;严格执行信贷投向,严控产能过剩和退出领域,把好项目风险入口关,避免合规风险和监管风险。在授信评审、审查环节,严禁银行评审和审查人员与借款人进行任何形式的接触和沟通,保证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切实防范人情贷款、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3.加强合同签订及发放支付管理。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在信贷合同签订前,应安排AB角互相审核把关,对合同签订的必要贷款条件进行核实确认;建立贷款发放支付审核机制,审核资金支付依据时,应采取双人交叉验证的方法,对相关资料的合规性、有效性、完备性进行审核,尤其是对关键环节审核,如项目审批条件、资本金到位情况、资金用途是否与约定相符等,提高发放和支付的审核力度,严防客户经理一人说了算的情况。4.加强贷后管理工作。银行贷后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日常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从思想上彻底转变“重发展轻管理”的错误观念。按照“一个客户一套服务”原则,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贷后管理方案,实现对风险因素的精细化管理。准确把握现有存量贷款的风险状况,建立客户潜在风险的动态预警和监控机制,提高对客户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频度,将目前以风险暴露后再化解的被动工作方式,转变为主动预警和识别风险的工作方式,及时控制和化解信贷风险。同时,在目前强监管的形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照银保监会处罚的典型问题,加大信贷检查或自查力度,对贷前、贷中、贷后等关键环节的重点检查,并对发现问题做好整改工作。

(四)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后督防线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监督管理职能,真正建立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内审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开展业务,确保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人员应杜绝“一家亲”的观念,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应及时给予批评和纠正,对重大问题要报告董事会,保证内审工作的权威性;对业务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应及时预警和识别并报告业务管理部门,及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确保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IT信息化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检查专用系统,及时进行风险识别和预警,对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进行监控,对不合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将事后整改补救转变为事前预防。同时,强化责任认定工作,督促员工勤勉尽职,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

以人为本及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信贷业务同样也应从人和制度两个层面加强管理,既要激发员工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约束体系,防范员工的违规行为,促进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商业银行大多建立了责任认定约束制度,但是如过分依赖责任制约束,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受到影响,反而不能达到责任认定的最初目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员工的正面激励引导,按照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给予不同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工作职责和权限进行调整,既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又要让员工感受到压力,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同时将客户经理薪酬市场化,加大绩效工资比例,并积极探索实施客户经理薪酬等级制度,实现职责与薪酬的有机统一。

(六)打造一支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保持商业银行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如在宏观方面要具备较高的经济政策分析能力,同时在微观方面又要具备一定的金融、财会、信贷、法律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因此,打造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挖掘和储备优秀人才,为信贷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并且保持人才的稳定性,减少人才流失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为商业银行业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七)加强教育培训,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

风险文化集中体现了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控制、职业操守等多方面的理念和行为,一个好的银行必须重视风险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国际上,有不少商业银行因风险事件造成倒闭的案例,分析其原因,大多不是缺乏风险防控机制,而是部分业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导致。因此,商业银行应定期或非定期组织培训,内容不仅仅包括业务培训,还要包括个人素质、职业操守等相关内容,将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制度、行为等方面融入风险文化,使之转化为员工内心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员工风险意识、合规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防控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严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6):108.

[2]李聪聪.探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6(15):32-33.

[3]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01):67-72.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中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御措施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当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区域性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商业银行组建起,城市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但是飞速发展带来的致命后果就是不良信贷资产的暴露,较大型银行而言,中小银行对不良信贷资产的防御和承受能力有限,往往因不能及时化解不良信贷资产而出现连锁反应。近年来,虽然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有所控制,但是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却逐年攀升,显性和隐性不良贷款正在逐步暴露。信贷资产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困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首要问题。信贷资金通过信贷投放进入经济社会,而信贷投放是银行信贷资产投入经济社会的初期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三个阶段: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而信贷资金大部分在贷前调查阶段出现问题。此外,商业银行审核贷款时所依赖的历史数据的审核材料更是容易被伪造的资料所蒙骗,虚假财务报表、虚假购销合同、虚假资金往来、虚假资金用途等,缺少对现状的多维度考核。

一、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防御对策的意义

城市商业银行不论经济社会所处地位还是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性,经营风险,在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运作,而在涉及信贷资产审批时,更多地采用审查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决策,决策结果与经济利益或是企业发展有着密切相关。错误的信贷审批决策会影响银行流动性,可能会危及已释放资本的回流。甚至可能损害自身竞争力,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城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控具有重大意义,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也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极易传导到其他各个行业,给金融秩序及社会经济带来结构性的破坏。因此,针对目前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扭转信贷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防范信贷风险集中爆发,增强抵抗内外部风险抵抗能力,实现资产质量好转,必须依靠科学决策,不断优化风险防御机制,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平稳发展。

二、当前经济金融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银行业也紧随其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市场乱象和风险隐患。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回归金融本源势在必行,强监管、严监管的态势已经形成。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中的中小银行,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在信贷风险管控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现阶段,城商行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逐步增大,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多年上升,关注类贷款、逾期类贷款仍在高位运行。同时,近年来城商行违规、违章、违法案件频发,暴露出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操作风险来自于违规、违章、违法业务操作,内控制度不健全,法纪意识、合规意识、风险意识和底线意识薄弱,“飞单”“萝卜章”等都是内外勾结的产物,给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H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H城市商业银行是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地区市场份额占比居于前列,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而该行近年来不良资产逐步显露,虽已化解大部分不良资产,但是问题依然严峻。2016-2018年间,该行信贷不良资产逐步攀升,其中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达40%以上,信贷不良资产的暴露严重影响该行的进一步健康发展。通过调查,该行在信贷资金风控方面虽有很多防御措施,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1.贷前调查不充分,贷后管理不到位一是该行信贷业务调查阶段采用多维度调查手段,如线上查询(征信查询、企业信息查询、关联查询、涉诉查询等)、线下实地走访调查等。虽然贷前调查手段较为丰富,但是在贷前调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该行信贷业务贷前调查为双人调查,在双调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未严格实行双人实地调查,多数情况多以主调查人调查为主,副调查人多不参与,或是不直接参与调查;再如撰写调查报告多以客户提供的资料为主,通过客户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缺乏对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研判,不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有效预判。再如在调查过程中多以被调查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企业股东为主进行调查,而对于其他企业主要管理者,如财务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等任免变动缺乏调查。再如多数情况下缺乏对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多以财务信息(财务报表)为主进行信贷调查。二是贷后管理手段单一,流于形式。对贷后检查只是“走过场”,贷后报告内容格式化、固定化,变动的只是几个数据。对贷款用途、经营情况、担保情况等结果都是“无挪用、经营良好、经营正常、担保正常”等,俨然不能够有效地了解到贷款主体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等,不能够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及早预防,这种流于形式的贷后管理只是完善了信贷档案,而不是风险防范。2.缺乏有效的上下联动的风险预警机制该行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自上而下的主动式风险预警提示,多数以从下而上的系统风险预警为主。缺乏时时风险监测,不能有效抓取数据进行分析研判,而是机械式分析,触及风险“红线”即预警,反之相反。3.信贷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整体风险防范能力较弱该行对新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员多数以“老带新”模式进行培养,这种模式固有好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新信贷人员思维将会受到老信贷人员思维影响,很少会突破前任人员的业务操作方法及手段,思维固化现象严重。其次该行信贷人员年轻人居多,缺乏丰富的社会和相关信贷从业经验,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和分析一笔信贷业务的风险点,只是一味地追求业绩,做好本职信贷业务工作,对于信贷业务风险点的识别往往忽略不见,调查了解到从事信贷业务两年内的信贷人员所办理的信贷业务出现风险的概率要大于两年以上的信贷人员。

四、优化H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防控对策

一是严格贷款调查和审批管理机制。严格贷前调查手段,采取多元化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双人调查,如主副调查人均需出具调查意见和调查依据。其次适当增加非财务信息的调查分析,条件允许情况下采取信息手段(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综合分析,以提供更加可靠、真实的贷前调查资料,便于贷款审批更加合理。二是合理化信贷人员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实操水准。建立信贷人员三级管理模式,即“老(资深信贷经理)-中(信贷业务骨干)-青(新信贷人员)”。对各级信贷人员进行业务权限和时间权限管理,如新信贷人员从业时间不足两年,不得直接参与信贷业务办理。同时,实行联动激励考核机制,按一定考核权重(如60%-30%-10%)进行逐级考核,对于连续三年以上达标人员提升一档管理(岗位级别、薪酬级别各提升一档),反之则相反。其次,丰富信贷从业人员培训模式,采取“线上+线下”模式,多以实操培训为主,并定期进行封闭集中学习和系列测试,多达标人员颁发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进一步提升信贷人员从业水平和综合素养。三是提高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流程,改造现有风险预警模式,增加“自上而下”的主动式风险预警提示,及时发现风险事项,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兰.县域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特征与管理模式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5):34-36.

[2]井泓全.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之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21(04):62-65.

[3]都夏.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防范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11):122-123.

[4]尹菁菁.银行贷后管理优化措施研究[J].时代金融,2010(04):84-86.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校园贷;信用安全

1“校园贷”在高校校园的蔓延及原因

1.1大学生资金供给不足与强烈消费欲望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由于需要完成课业任务再加上我国长久以来的教育理念,使得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依然是父母,据人民大学研究数据显示高校有过半的学生表示资金较为紧张。目前在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人的宠爱中成长起来,这就使得很多学生的消费欲望较为强烈。网购数量持续攀升导致花费增加。

1.2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信用度

大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群相比追款较为简单,此外,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未来会为孩子还款,因此网络借贷平台更加喜欢把钱借给学生。与其他借贷相比“校园贷”的步骤简单,到账及时,很多学生因此受到吸引。大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候往往只需要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并没有认真核查学生是否具有偿还能力,学生的消费欲望更容易得到满足,这就使得学生的借贷次数提升。

2“校园贷”暴露出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

2.1“校园贷”凸显学生缺少金融基础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网贷的吸引点就是利息较低,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对金融的基础知识加以了解,对信贷广告百分百信任,没有对合同中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财政部门的详细核算,这些所谓的零利息借贷最终利率可高达35%,如果学生由于经济能力未能按期还款,还会生成每天0.5%的违约金。正是因为学生金融知识的缺乏才能够让这些借贷平台获取到暴利,让学生深陷贷款不能自拔。

2.2“校园贷”凸显学生缺乏个人信用知识

在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针对学生信用知识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0%的大学生都不具备基础的信用知识,超过80%的学生并不知道个人征信系统的存在。就借贷还款问题来说,有40%的学生有逾期还款的情况出现。还有些学生认为这类借贷随着毕业就会购销,还有很多学生在借贷后并没有制定还款计划,最终触及法律而被追责。学生对个人信用知识缺乏导致他们不知道这将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多大负面影响,这也是他们无限贷款的原因之一。

2.3“校园贷”凸显了学生缺少借贷风险意识

由于大学生信用卡办理问题较多,于2009年我国银监会出台了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新条款,大学生需要父母的确认才能够完成信用卡申请,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办理信用卡受阻,开始办理快捷到账的网络借贷。学生只需要填写简单申请并提供证明资料就可完成借款,如果学生超过限期没有进行还款,工作人员会向学生父母催债。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对网络贷款进行征信考评,这就使得催款人员会进行很多违规操作,对学生和家长的生活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完成借贷,但是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风险,学生由于社会经验欠缺,经常会落入借贷平台的圈套。

3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的应对策略

3.1加强法律、金融知识教育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金融教育,作为学校需要完善相关教育体系,在校园内增强法律、金融知识宣传力度。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代相符,在教育中融入基础的金融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律、金融学系环境。在校园内开设大量金融知识讲座能够有效防止学生滥用贷款事件发生,让学生对贷款的相关条款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学校还要担负起管理责任,及时发现校内线上、线下违规贷款事件,对校园环境加以净化,维护学生的权益。

3.2培养学生科学的消费观

由于大学生没有过多的接触到社会,对很多网络借贷都不能进行正确的认识。为了对网络借贷问题进行根源上的解决,就需要学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现象进行干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要让大学生对自身的消费能力进行充分了解,引导学生在可承受范围内追求效用,杜绝过度消费、炫富消费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贷款所存在的风险,对自己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小心对待贷款与信用卡。

3.3提升学生信用体系

很多大学生都不能充分认识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在校园内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解答大学生对信用认知中存在的问题,让大学生明白信用体系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可以模拟建立起校内征信体系,让学生树立起提高信誉度的意识。通过学校的强化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借贷不还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谨慎使用网络借信用卡等消费方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大学生超过个人能力的消费欲望导致校园贷在高校内快速蔓延,这也反映出了大学生金融、信用等相关知识的缺失,致使很多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的绑架中。作为高校需要增强对大学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校园贷的继续蔓延。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Z].2015.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5

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作为普及环境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应当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思维。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理教材的实际情况,紧抓教材、立足课堂,以现有的课本内容为基础,尽量挖掘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以身作则的一个显著标志。

教师合理计划,认真备课,利用教材创建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利用教材情景教学,引出相关环境问题,依据地理学规律出发探索问题,分析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提出解决方案时,激发学生开拓思维,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渗透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要求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环境保护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普及环境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环境权益意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养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保障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树立环境责任意识,要认清环境问题产生的人为性,明确人类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环境保护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每个人必须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环境教育中最经常、最有效、最现实的一种形式,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地理课外的实践更具有直观性和参与性,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形式多样,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意识。

组织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利用地区优势和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气象、水文、地质等的观测、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小微企业;企业信贷;金融机构

一、研究背景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国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等单边主义导致全球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全球经济风险显著提高,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的脚步缓慢。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改革中必然遇到各种短时期无法解决的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外需增长动力下降和内部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生产总值(GDP)增速6.5%的基本目标,如何有效地刺激国内需求则成为重要的突破口。众所周知,小微企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小微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的小微金融发展情况看,根据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情况表》显示,截至2018年末,银行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金额合计达到13.1万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同时,小微贷款覆盖面稳步提高,截至2018年11月末,小微企业贷款授信1806万户,较2017年末增长28%。我国小微金融发展成效:第一,国家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一系列货币政策为小微金融发展打造宽松的资金环境,释放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的同时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根据银监会统计口径,自2014年央行明确将“小微企业”纳入定向降准考核标准中,小微贷款余额增速逐年提升且大部分时间均高于其他类贷款余额的增速。第二,银行发展战略方面、小微金融信贷增幅已然列入各类型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组建设立小微金融独立部门,加大小微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小微企业获贷便利性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例如根据各上市银行的2018年年报可见,中国工商银行将“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作为其发展理念,2018年累放贷款平均利率4.95%,比上一年下降0.26个百分点。第三,在创新小微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加大创新力度,产生多种小微金融产品。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创新先期白条主动授信和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即“小微快贷”,截至2018年末,“小微快贷”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贷款超过7,10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55万户。此外,中国建设银行开发基于小微企业税务信息和大数据的云税贷。同时,中国建设银行实现“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三个一”客户信贷体验,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获得感。第四、在资本配置和效率方面,商业银行开始精准聚焦薄弱领域。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创建“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风控、综合化服务”为特色的金融新模式,意在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完成较为精准的信贷供需匹配。

三、我国小微企业信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和风险大的特点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小微企业是小微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只有小微企业发展健康,是银行和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小微金融信贷发放的根本。国际比较而言,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年,但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年。也就是说,注册3年以后小微企业还正常经营的概率在1/3,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贷款是有风险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首次《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披露,截至2018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3.16%,比大型企业的不良贷款率高出1.83%,其中,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5.5%,比大型企业高出4.17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小微企业贷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商业银行大量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大原因。如果小微企业能在经营方面多思考,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融资的筹码。目前,从小微企业本身造成的融资成本高和风险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微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风险加大

与中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管理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精细性,尤其体现在人员招聘管理上。由于小微企业体量小和人员规模小,缺乏建立完整且系统的招聘过程和规范聘制度内部驱动力,导致小微企业无法从人才资源的分配、人才的选聘、工资福利、绩效考核等方面为员工提供薪酬保障。其次,我国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主要集中在零售和服务等行业,因此大部分小微企业存在薄利经营,使小微企业发展不稳定,无法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及可增长的薪酬支付,最终导致小微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小微企业的稳定发展。

2.小微企业组织结构单一,导致管理风险加大

首先,由于小微企业规模限制导致其普遍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组织结构单一,管理工作主要由小微企业管理者直接控制与分派。其次,虽然企业内部划分其他部门,但由于上下级的权责关系成直线型,上级具有绝对的决策权,下级必须服从,导致这种关系组织结构存在权限高度集中的缺陷,极易产生家长式的管理作风,企业经营的持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受到管理者个人能力的限制。

3.小微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建设,制约企业扩大发展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和规章制度等硬实力建设,还要提高企业文化力等软实力。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中可以不断地促进企业结构的改进,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同时,企业文化可以引领员工产生企业文化自觉,有效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总体目标的完美融合,提高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黏合度。只有可以实现个人发展的企业文化,才能锻造强大的企业。但是,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收入有限,导致小微企业在企业文化上缺少足够的建设资金。此外,由于小微企业多是家族式经营,缺乏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没有形成让企业员工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导致企业内部凝聚力不足,影响了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4.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导致竞争力弱

目前,小微企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同质化竞争严重,加之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处在行业产业链与价值链的末端。此外,从宏观环境来看,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小微企业想依托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发展模式优势不再,现有模式无法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能力,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旧存在。

(二)银行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的内生动力仍有不足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际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大环境下,银行业小微金融发展面临的新旧问题和挑战仍然不少。

1.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高,导致银行小微信贷“惜贷”问题仍然存在

众所周知,银行的行业特点是高负债、高杠杆率和高风险,因此银行趋利避害是其基本的商业逻辑。近几年,人民银行联合保监局和金融办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提供的政策和意见,但从银行层面,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和银行风险控制要求下,银行并没有放低信贷标准,依然看重小微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银行货币资产和税收等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际政治环境不和谐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受到极大的冲击。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经理人调查报告》2018年报告显示,小微金融经理人认为经济下行导致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和受关联企业风险传递是导致小微企业信贷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截至2018年底,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大型企业不良贷款率4.17个百分点。从银行层面,小微企业利润薄风险高,必然存在“惜贷”和“惧贷”的问题。其次,银行的本质是企业,是企业就必须要追求利益最大化,银行业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不能牺牲银行业的利益,而对小微企业尤其是普惠型的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和政策属性,与银行的管理目标存在冲突。最后,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管理不规范、抵押物缺乏等问题,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仍然存在。

2.小微金融信贷利率缺乏合理制定的市场量化体系

在国家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等一系列货币政策为小微金融发展打造宽松的资金环境,释放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的同时间接降低小微金融的融资成本。2019年4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公布:截至2019年3月,五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4.76%,较2018年第四季度下降0.13个百分点。目前,小微金融信贷利率定价是以政府政策导向为主,而非市场定价导向。小微金融贷款不良率和损失率较高是客观事实。按照信贷利率市场定价规则,小微企业贷款相对成本高、风险大必须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定价来弥补成本。如果让商业银行以损害自身利益去完成小微金融政策目标,这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不符,其实现小微金融业务的积极性自然受到影响。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定价小微企业信贷。但是“保本微利”从理论上是指通过小利润来实现低成本运营,其核心思想是只要不产生亏损即可。这与商业银行盈利的经营目标不匹配,抑制其扩张小微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3.小微金融信贷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仍然较低

在现有监管体制要求下,并没有细化小微信贷尽职免责等政策,即商业银行如何处理小微金融呆坏账,影响商业银行对小微信贷呆坏账的容忍度。虽然银监会的《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含)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但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经理人调查报告》2018年报告显示:2017年,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虽然略有上升,但整体容忍度在中等偏低水平。2019年,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规定:“在风险管控方面,在目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然而《通知》中的不良贷款容忍度仅仅针对普惠型的小微信贷,并未涵盖所有。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贷款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银行会对小微企业产生“拒贷”的原因,就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贷款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不良贷款的产生会让银行产生信贷风险,使银行收紧对小微企业放贷的信贷量。如果放宽不良贷款容忍度,则可以使银行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增量资金,将更多的小微企业纳入到银行贷款的支持范围中。

4.小微企业的过度融资和多头融资问题有待解决

当前,互联网金融信贷等金融科技新业态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使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加重,为小微企业过度融资和多头融资提供生存空间。同时,银行间小微信贷产品同质化较高导致信贷筛选标准相似,使优质小微企业成为银行间争取的客户,从而造成优质小微企业过度融资。但是过度融资、多头融资是导致小微企业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旦小微公司出现任何风险,都会增加其偿债压力,增加信贷违约的概率,导致产生银行不良贷款。

5.小微金融的信贷精准度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存在客户分散、信贷额度小、信贷不规律和金融能力低等特点,导致小微金融很难达到规模效应,因此不能用“一刀切”理念创造小微金融产品。目前,小微金融产品多以产品为导向,而非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造成信贷供需不匹配,导致投资成本高和回报率低等问题,并没有有效地解决普惠金融“融资贵、融资难”的核心问题,极大地抑制了小微金融的持续发展。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平台曾经希望借“村淘”服务站的小微金融模式收集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交易数据,然而,此类模式发展远低于预期的原因是其并没有考虑到农村地区在人口密度,物流体系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存在特殊性,导致农村地区对“村淘”服务站提供的服务需求依赖度较低,造成了金融精准度上的偏差。

(三)金融市场对小微信贷作用有限且存在马太效应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通识教育;阅读推广

在中央多个部委的共同倡导下,全民阅读推广自2006年以来蓬勃发展。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了各类阅读推广活动,并成为突破大学生碎片化、浅显化阅读困境的重要举措。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大学生的阅读推广活动,即是契合党的决策,响应中央政府号召的务实之举,又是践行党的重要精神的桥头阵地。近十年来,我馆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导向,加强了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促进通识教育为目的,以阅读推广活动为抓手的服务工作。经过不断的摸索、升级,形成了以文化、竞赛、培训、评选为主的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文化普及突出特色

“师大共读”是我馆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该活动密切追踪校内教学方面表现突出的明星教师,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紧跟社会文化热点,每期选择一名老师或同学围绕一本书、一个人或一个主题展开分享阅读。比如,在文史类大众阅读方面,我们邀请校内名师担纲主讲,策划了“图像文献:观看文学的别样视角”“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的历史世界与诗歌的爱情世界”“唐朝社会的胡风潮流”等多期内容。为了拓展共读的学科覆盖面,我们以学校教学团队获得全国CUPT大赛三等奖为契机,邀请团队师生以“遇见物理,玩定物理”为主题探讨了大学生的读书与学习。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我馆与南充市川剧团合作策划了川剧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川剧名家陈波老师到馆普及川剧知识,与中外学生互动。在共读活动中,我馆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将线下活动以直播形式通过网络实时传播。活动结束后,现场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共读专栏,供回放观看。

二、参与竞赛带动示范

通过各类竞赛,带动大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是目前阅读推广普遍采取的方式。近年来,我馆先后参与或组织了多项竞赛活动,主要包括:诵读比赛、设计比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通过比赛活跃校园文化,并借助文化平台推动阅读内容的普及与深化。2018年,我馆选送的选手在全国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二等奖1项;四川省大学生诵读比赛取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图书馆杯阅读主题海报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的成绩。在常年举办的南充市图书馆联盟知识竞赛中已连续多年夺魁。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显现了我馆图书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

三、培训助力教学科研

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信息检索教育课程。我馆除了常规课程教育外,还与数据库商合作,在每年3-5月、10-11月两个时段,集中面向全校学生与教职工展开各类数据库的的专项使用培训。尤其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前,会重点展开学术论文的选题、写作等专题培训。这些培训在提高馆内学术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四、评优表彰树立模范

为了嘉奖热衷读书、爱好读书的同学,树立读书育人的模范标杆,我馆主动与校团委、学工部对接,在馆内评选年度阅读之星的基础上,重点推送优秀大学生参与全校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各类评优活动的选拔,号召并鼓励广大学生在校期间多读书、读好书。

五、问题与改进

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是:宣传范围小,活动规模整体偏小;与学院、社团联动不够,导致影响范围受限;活动主题创新不够,形式上仍然以读、写等传统内容为主,缺少数字资源的多元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2017年起,我馆连续两年面向全校学生展开阅读现状调查[2][3],期间获得了大量有关阅读现状、阅读习惯、阅读喜好、服务满意度的基础数据,为日后调整服务工作和开展相关活动提供了指南。总体而言,今后将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逐步提高:加强组织内部的团队建设,扩展诵读、访谈活动的覆盖面;加强与二级单位和学生社团的合作,扩大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创新阅读的表现与推广形式,尤其是电子资源的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9-1-5].

[2]韩亮,郎筠,李张春.2017西华师范大学本科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03-112.

贷前调查报告范文8

关键词:法人风险贷款;商业银行;主观成因;风险管理;建议措施

如何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前识别和有效控制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金融企业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几年,部分行业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链普遍吃紧,偿债能力下降,导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承压,不良贷款逐年攀升。截至2020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816亿元。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下降,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经营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通过分析自身经手相关业务调查、审查、贷后检查报告、风险化解方案、内外部审计底稿及他行信贷风险案例等资料,发现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除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和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客观因素外,也涉及银行内部信贷经营管理的多个环节,如贷前调查不全面、审查不审慎、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等主观因素。并且,从风险形成的轨迹看,往往也不是单一风险因素造成,而是主客观、内外部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各因素之间也存在内部关联关系,一种因素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或加速其他因素的发生。因客观因素均来自外部,对银行而言不可控制,也无法去改变或完善,故本文主要围绕查找和反思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力求通过完善管理避免重蹈覆辙,所以仅对商业银行自身能够控制的主观成因方面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法人风险贷款主观成因分析

1.1风险敏感性薄弱,缺乏对行业风险前瞻性预判

行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对国民经济走势的分析要具体到产业、行业,只有对产行业状况分析清楚,才能细分市场,搞好信贷业务经营。目前来看,所谓的好行业、好客户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济上行期,外部环境宽松、流动性充足,客户持续经营能力相对较强,风险不易暴露,也容易被忽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周期的波动,客户的一些隐性风险会逐渐显性化,如果银行此时仍缺乏风险敏感性和对行业风险的前瞻性预判,采用静止的、孤立的眼光或主要依据既往经验或者合作情况来看待行业和客户,就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导致风险发生。当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对产行业的研究还很薄弱,主要依靠其总行的产行业分析报告,但总行的产行业分析资料又不能完全本地化,而且缺乏对行业经济周期的长期追踪研究,特别是缺少对行业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关联度分析,致使部分商业银行在介入某些行业时,无法判断该行业是否即将进入衰退期,缺乏对该行业的风险敏感性,等回头发现时已来不及退出。例如某商业银行对煤炭行业的介入恰好赶上了“煤炭黄金十年”的末班车,随着行业步入萧条期,客户信用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不良的概率也大幅提高。

1.2信息不对称,影响决策判断的准确性

科学、准确、有效的决策建立在信息全面、真实的基础上,如果决策者获取到的信息不全面或不真实,势必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践中,由于能力不足或手段欠缺,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能完全消除。客户为了获取银行信用,往往会“报喜不报忧”,仅告知利好情况,而隐瞒不利因素,如参与民间借贷、企业涉诉等;商业银行面临经营考核压力,有时也会被动地采取较为激进的做法,对客户资产实力、抵押物价值等表面因素调查较多,而对客户现金流、关联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及发展前景等因素缺乏深入调查,未能掌握客户真实的资金需求,客户要多少就给多少,有时也存在客户经理不愿问或不敢问的心理,导致调查结果片面和不完整,从而影响决策的准确性。例如2015年某商业银行向A贸易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60万元,经调查发现借款人销售收入逐年递增,2014年前11个月收入达4697万元,贷款1022万元,销贷比21.76%,具备偿债能力。但贷款发放1年零2个月后,形成不良。支行在诉讼清收过程中才了解到公司法定代表人以其隐性控制的其他企业在另外3家金融机构办理大额信贷1200万元,其中450余万元已形成不良;法定代表人与他人共同投资农业项目。如果介入时能够了解到上述信息,该行有可能会拒贷,从而规避该笔风险贷款。

1.3审查不审慎,对显性风险因素重视不充分

信贷审查是银行信贷风险把控的关键环节,审查质量直接影响有权审批人对贷款的决策。作为审查人员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就是把控好风险,把差的项目砍下去,把好的项目推上去。实践中,一方面,由于经验和能力有限,风险并不容易把控,尤其是对于隐蔽性较高的风险;另一方面,风险把控和业务发展是一个相辅相成但有时又相互矛盾的课题,如何平衡?很不好把握。同时,审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审查人员面对的往往是静态的纸质资料,要依据调查资料对客户风险状况及贷与不贷做出判断,这也就造成审查人员有时过分依赖调查报告,就报告论报告、就材料论材料,对于一些存疑问题,在无其他客观资料证明的情况下,简单采信调查结论,对显性风险因素重视不充分导致风险发生。例如2015年3月某商业银行向B汽车销售公司发放流动资金贷款950万元,征信反映客户在2014年3月—2014年4月期间连续有3笔银行承兑垫款,金额合计1203.75万元,审查就该情况要求调查岗进行核实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调查反馈承兑垫款系出票行光大银行客户经理误操作造成,仅提供了补充调查文字说明,未提供其他材料加以佐证,审查人员最终采信了该调查结论,后来该笔贷款形成不良。回头看,承兑汇票垫款是否已反映出客户现金流紧张?审查并没有深究。此外,诸如审查中对短贷长用、股东涉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和客户盲目扩张等显性风险重视不够、揭示不充分,最终贷款形成不良的案例屡见不鲜。

1.4重放轻管,主动防风险意识淡薄

贷后阶段由于持续时间长、管理任务重、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是信贷风险累积、酝酿、突变的重要环节,因此贷后管理在信贷经营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当前现状是贷后管理仍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客户经理主动管理客户风险的意识淡薄。部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重过程形式、轻实质风险”,仅停留在依据客户提供的报表资料,做程式化的分析、形式化的报告,没有真正深入客户,对客户的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产品市场等情况未作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有时也存在“审查审批都通过了,应该没什么风险”的思想,因此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预警和处置客户风险。如果在日常管理中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不能采取有效手段发现风险点,并及时化解,就有可能错失压降或退出的良机,潜在风险就有机会转化为事实风险。例如2015年7月,某商业银行为C贸易公司3450万元信用进行了风险化解,该行与此客户2012年建立信贷关系,客户在农行、建行、C银行、宁夏银行、招商银行和石嘴山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最高时点用信余额9420万元,到出现风险时用信余额3600万元,较高峰期减少5820万元,宁夏银行、招商银行、石嘴山银行、农行都成功退出,建行用信余额从2800万元压降至300万元,只有C银行用信余额基本无变化。在连续多年办理收回再贷和贷后管理中调查均认为客户经营正常,压降额度会影响与客户的合作,反映出该银行风险识别的滞后性。

1.5信贷队伍建设滞后,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信贷经营管理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做,信贷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目前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贯穿于准入、调查、审查、审议审批、贷后管理等各个关节,总体上看还是比较完备的,如果不打折扣执行到位,很大程度可以降低客户出险的概率,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但从近几年的实际看,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但部分商业银行信贷队伍建设却徘徊不前。一方面信贷从业人员数量与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不匹配,必然导致管理跟不上;另一方面信贷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产品创新的要求,必然导致市场竞争乏力。特别是近些年客户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客户主体“集团化”、集团客户“隐性化”,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明显跟不上。部分客户经理不会看企业报表、账目,贷后管理不会库存盘点,信贷人员缺乏对客户信用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的能力,形成超风险管理能力应对市场的局面,只会把控业务表面的合规性,而忽视了客户实质性风险。例如D燃料公司最初在某商业银行A支行办理信贷业务,最高授信额度达3500万元,2014年在煤贸行业风险初步显现时,A支行选择全额退出,而该商业银行B支行由于与该客户的关联企业长期合作,调查认定该客户较好、风险可控,继续给予支持。目前该客户在B支行的2500万元信用已形成不良,反映出支行之间人员素质的差异对风险判断的影响较大。

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措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笔者认为,虽然客观因素是贷款形成风险的根本原因,但主观上商业银行能够通过加强管理,提升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来规避信用风险或降低客户出险的概率。

2.1遵循经济规律,着力强化产行业走势研判

产行业的分析研究是信贷政策精准制定及防范信贷风险、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的关键。尤其是经济下行周期,行业整合越来越多,企业经营环境隐含更多的不确定性,更需要商业银行客观地透过表象,对客户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和未来经营形势做出科学、准确的预判,从而为信贷投放提供决策参考。一是要强化行业分析研判。加强行业政策、行业动态、行业趋势的研究分析,对余额大、增长快、敏感度高及新介入行业的周期性、成长性、供求性及产行业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和前瞻性预判。二是要强化行业信贷政策的执行。对商业银行总行已出台的行业信贷政策,必须从严掌握,不能弱化,要持续关注行业、市场变化及相关政策的调整,把准行业发展方向;对商业银行总行尚未出台信贷政策的行业,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行业贷款占比分批次开展调研分析,提出对该行业的明确管理意见,引导旗下经营机构主动调整行业贷款结构。三是要强化行业和客户集中度管理。要根据商业银行信贷总量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授信最高额度,定期对重点行业、重点客户在本行贷款结构及同业份额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预判,合理控制单个行业、单个客户授信规模,严防授信集中度风险。

2.2回归信贷本源,切实加强信贷业务真实性管理

信贷工作的本质,追溯源头,是为了发掘真正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企业和那些获取资金后能创造更多利润的公司,拒绝那些利用假主体、假报表、假用途、假担保和假贸易背景套取银行信用的企业。回归信贷本源有助于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充分利用征信、客户行为、“三表三品一流”等信息判断客户信用和经营情况,加强对客户财务状况、交易背景、贷款用途等真实性核查,严把客户准入关。一是要严核需求的真实性。要根据客户所处行业和自身经营特点全面科学测算借款人贷款需求,即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额度,既要防止借优良客户绕道融资、偏离主业,也要防止优良客户过度融资、短贷长用,牢牢记住客户虚假繁荣的外衣背后隐藏着可能是盲目的发展策略和脆弱的资金链条。二是要严核集团成员的全面性。对符合《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特征的客户一律纳入集团授信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准确识别集团客户关联关系,按照审慎管理和应纳尽纳原则,将符合集团客户认定特征的成员全部纳入集团,严防隐性集团客户游离集团之外。三是要严核客户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因财务数据直接影响客户评级、分类准入和授信额度的测算,一旦失真,直接导致决策错误。对客户财务数据异常变动、粉饰科目、货款归行等信息进行重点调查核实,确保数据准确、证据充分。

2.3做实贷后管理,牢牢把握客户进退主动权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将导致银行信贷活动也相应做出调整,调整过程中风险不断积聚,必须更加突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牢记“客户好的时候才能退出,一旦出险想退出已来不及”的箴言,不断强化贷后管理,持续提升信贷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准确有效地发现和化解风险,前瞻性退出风险客户。一是要做好日常监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客户的劣变必然有一定的过程。要按照贷后管理相关要求及时了解自己的客户,密切关注客户经营及财务变化状况,做到时时对客户心中有数。突出对信贷资金使用,企业真实资产负债、经营、担保变动情况的掌握、分析,找准风险点,提升贷后把控能力。加强对贷款客户后期跟踪,紧盯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变动情况,及时掌控客户风险。对利用第三方助贷资金还款的客户,应加强管理、择机压降。对出现欠息、涉诉等风险信号的客户,应提高现场检查频次,审慎评估还款能力,及时制定风险预案,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二是要高度重视还旧借新贷款管理,避免积淀信贷风险。对还旧借新贷款应视同新增贷款管理,对于存在潜在风险的,应逐步压缩退出。而实际经营中,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企业,部分商业银行往往总是希望通过办理还旧借新为企业争取时间,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丧失了最佳退出时机。因此对于一次性能全额退出的风险客户,一定要“舍得”退出,不在老客户“一棵树上吊死”,避免延缓风险暴露造成更大损失;对于不能一次性全额退出的风险客户,在办理还旧借新时一定要借机增信,增强第二还款来源保障度。三是要做好风险贷款化解工作。对于已出现风险的法人贷款,在风险不扩大、担保不弱化、经营可持续的前提下,要及时采取有效化解措施,力争把贷款损失降到最低。对已实施风险化解措施的客户,应实时动态跟踪客户经营变化、授信压缩等情况,逐户建立台账,定期评估化解效果,防止风险回转。

2.4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客户非财务因素

从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法人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看,由非财务因素引发的案例偶有发生。比如民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的主宰者,其个人品质、兴趣爱好等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品格和信用记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信誉度。因此,贷前调查不能单纯倚重财务信息,必须加强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现状。把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品性作为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重点加强对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品格和信用记录的调查、分析,对其成长经历、经营行为、风险偏好、有无不良嗜好等情况进行核实,实现为其画像,形成结论,用以辅助决策。多种渠道搜集实际控制人个人信息,真实掌握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经营战略意图和投资思路,最终判断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银行投放贷款风险大小。

2.5践行信贷文化,扎实推进信贷队伍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鼓舞人,先进的企业文化塑造人。从成功案例看,企业文化建设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得到管理层的重视。要按照“依法合规、稳健审慎、忠诚担当”的信贷文化理念,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信贷队伍。一是要加强准入退出管理。所有信贷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相应岗位要求的资格证书,并对资格证实行定期评价监测,达不到要求的主动退出,建立有进有退的管理制度。二是加强数量管理。要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要求配备好经营机构信贷人员,确保人员数量和素质与所管辖业务相匹配,避免超能力管理客户引发风险。三是要加强信贷业务培训。定期举办内容丰富的信贷课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开展系统性培训,确保所有信贷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相关业务培训。突出案例教学,以案为鉴、以案为戒、以案促改,提高培训效果,全面提升信贷员工专业素养。四是通过轮岗交流促进各信贷岗位员工之间相互学习,从而掌握新技能、丰富自身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业务,对降低业务风险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要加快对优秀信贷人员的提拔任用,既给其本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让后继者看到希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信贷工作中。“欲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只有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信贷队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重放轻管,增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

3结语

信贷资产质量可谓是商业银行的“生命工程”,法人贷款又是“生命工程”重中之重。新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要实现自身信贷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制度政策层面建立对表内外融资、理财融资、产业基金等信贷业务的全口径授用信业务管理,不仅要严把融资准入关,还要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切实提高自身信贷管理水平。本文着重从法人风险贷款主观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以期抛砖引玉,商榷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