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X证书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摘要:“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顺应了时展,满足了人才供给需求,使我国职业人才教育逐渐走上了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道路。然而,固有的问题仍然根深蒂固,社会需求与职业人才供给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社会对于一专多长人才求贤若渴,而职业教育对于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培养还是捉襟见肘,特别是在教育扩招的背景下,人才过剩、知识密集型人才的缺乏,更是显示出社会需求与人才供给方面的固有矛盾。为此,本文主要对“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1+X”证书;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策略

一、“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背景

在新型职业观的影响之下,过去诸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技傍身、一生无忧”的狭隘就业观,已经不能适合社会化大分工和产业经济结构化升级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的优化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高校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然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还不能与结构性经济调整相匹配。这种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很难适应新业态下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各种诸多现实问题的矛盾突出性越来越强,包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减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针对这些职业教育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在2019年初,国务院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在方案中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职业教育应该区别于普通教育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应该有大量企业的参与,应该转类型教育为专业特色教育,特别是在职业证书的获取方面,应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相融合的改革方案,即“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职业院校传统固化的办学规律,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

二、“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意义

(一)适应职业化教育高目标发展要求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之下,往往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生在三年的大学课程学习中掌握了很多单纯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过程中有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却没有经过实践的考验,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掌握也往往是建立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单一的技能操作没有经过社会化的洗礼,也没有经过社会化的考验,很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导致很多人才投入社会之后,企业还要特别进行专门的培训,才能够使学生上岗胜任,这都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缺乏职业技术能力鉴定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如同无米之炊,即使理论知识再强悍,也没有用武之地,也不能够针对社会化的需求匹配就业。针对这种矛盾和需求缺口,职业教学过程引入了“1+X”证书制度。基于传统的双证书制度的改良,“1+X”证书制度能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实行细化的技能鉴定,毕竟学校的知识库和社会的知识库是不同的,学校传授的知识必须要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够达到有效的转化,学生在学校的真实能力水平才可以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引入“1+X”证书模式,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来说是一种彻底的改革,能够促进职业高校发生本质转变,对于职业院校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来说,是一种新的要求,也是一种新的鞭策。“1+X”证书制度能够检验学校的教育成果,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够为企业吸纳专业化的人才,能够省略大部分的资源消耗,能够实现高校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促进学生更好的投入社会工作

实施“1+X”证书制度之后,职业教育拥有了很强的针对性。通过证书获取,学生可以递交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知识掌握的有效成绩单。这种成绩单不是学校日常期末考试可以获得的,而是通过社会化的评价标准来实现的,这对于学校来说,会使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更有目的性。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1+X”证书的要求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精确性,以社会化的岗位需求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职业高校学生,步入社会投入岗位工作之后,能够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1+X”证书制度的实行,能够让企业更加直观、更加具体地选择人才,能够明确人才与岗位的具体需求和匹配,同时也能够用证书来筛选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细化之下的证书等级制度,给企业人才筛选提供了便捷通道,提供了更强的岗位适配性,让企业能够挑选到优秀的人才,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最后,对于学生来说,“1+X”证书制度的实现,为学生带来了学习压力,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动力,能让学生更强烈地体会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学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程度,增强知识的巩固性,能够促进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更快速地融入企业,避免浪费社会资源来重复二次培训,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母校的培养方式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落实职业院校“1+X”证书教改措施

(一)建立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对“1+X”证书制度的倡导,应该在国家意见的指导之下,实现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建立新型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学计划,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来完善教学体系的优化,通过教学创新来建立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输送通道。由传统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转变,需要职业院校做出一定的教学模式更改规划,对于学生应当学到的知识理论和职业技能进行全面复盘,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企业层面挖掘企业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通过分析这种具体岗位需求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就业发展愿景来进行有效分析,达到既能匹配企业需求,也能完成学生就业愿景的目标。在结合“1+X”证书背景证书制度的条件之下,要充分了解各个等级证书对于专业技能的需求,针对这种需求进行教育模式创新,从而贴合“1+X”证书的职业需求,以证书为根据,以证书为人才培养发展细则来展开教育工作。要从理论迈向实践,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应用,通过教学目标的方向性转变来进行高校专业课内容的制定,不断加强与企业关系的融合与融洽,建立校企合作的密切联系,使“1+X”证书制度能够得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应用,能够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2]。

(二)完善职业一体化要求

在“1+X”高校职业证书制度的要求之下,要注意区分“1+X”模式的重要内涵,其中“1”代表学生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操作,证明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但是,“1”却不能证明学生拥有不同于别人的竞争能力。“1”代表普适性,代表传统性,代表大众性,只能说明大部分学生拥有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习经历。学历证书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它使学生不能够区别于他人、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参加社会就业的时候,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注重“X”的培养,“X”是注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明了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能力,表达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内化,代表了学生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它代表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出学生区别于其他人的不同素养,强调了学生具备的高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在职业教育“1+X”证书培养模式之下,职业等级证书往往比学历证书更受人重视,不过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学历证书和等级证书要同时运行,要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系,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应该在学历证书的基本培养目标之下实现学生职业技术能力证书的获取,这样既能结合学校的统一发展要求,也能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需求,这是解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企业人才需求固有矛盾的唯一途径。目前,企业对于职业院校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型、复合型、实践型、应用型的,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要确认培养模式能够符合学生的全面综合性发展,尤其是在讲授课业的过程中,应该对基础知识融入应用性技巧的培养,应该促进对于执业能力有重大应用的学科体系的建设,不断地增强学生自身的竞争能力,使其在融入社会之后能够立即上岗,能够在岗位的要求之下完全胜任工作。

(三)加强高职师资力量建设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教师是实现职业理想最重要的榜样力量。一个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未来给予基本的指导,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三年的理论学习之中,可能掌握了大量的经济方面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他可能了解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甚至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了如指掌。但是,他却不能在微观企业的执行层面给予一定的建设性意见,也不能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获得能力的展现,这就是教师在日常学习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所造成的。以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落实“1+X”证书制度,教师比学生更容易理解社会上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未来予以规划。例如,督促其参加职业会计职称的考试、参加经济师的认证、参加注册会计师的考试等等。这些证书都是含金量比较高的证书,在具体的社会岗位上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而对于校方来说,想要落实国家的“1+X”证书制度,就需要以教师为媒介,实现对学生的教育过渡。教师的专业程度决定了教育部的教育方针是否能够在高校内普遍实施,决定了学校教育体制的变革是否能够符合国家的政策发展需求。所以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增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生完成“1+X”证书的获取,全面有效落实“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的运行。

(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建立实训基地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学校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是,如果不通过实践来进行强化,来进行知识的转化、内化和吸收,那么大量的知识就会停留在理论阶段。在学生步入社会投入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打击很强烈,学生会觉得自己学无所用,也会错失最佳的就业机会。所以,职业院校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1+X”证书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要建立校企联合机制,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建立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场景,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1+X”证书制度不是一场单纯的社会对学生的考试,也是检验学生真实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途径,所以应该结合这个契机,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企业之间和教学和学校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必投入大量的资金,通过网络化的建设,就可以实现异地办公。在异地办公模式之下,学生以虚拟公司为入口,就能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检验,提前步入社会,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模式下,既能够实现社会对专业人才缺口的弥补,又能实现学校对综合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使企业应用和学校教育之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实训活动,既能够让企业充分的了解职业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增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信心,同时也能够建立高校的品牌效应。通过实践实训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而且能够促进招生与就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弥补扩招带来的人才过剩问题,增强学校的教学综合实力,能够促进职业院校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实用型、应用型人才[3]。

综上所述,复合型人才对社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无论是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还是从社会企业对具体人才的需求而言,复合型经济人才都是一个大量的需求缺口。如今,在社会化大分工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模式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就业压力,但也是一种涅盘重生的学习动力。因为“1+X”证书制度拥有严格的职业技能等级划分,所以高校应该不断的建立适合“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出色的人才,培养有层次化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出应用型、技术型、实用型、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投入资金和资源,建立实训实践基地,为社会输送更加对口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金龙,李焱.“1+X”证书制度下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选择[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37(3):57-61.

[2]于帅琦.“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以“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16):124-128.

[3]黄宪美.中职“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女人坊,2021(5):225.

作者:李虹贤 单位: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