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工业期刊范例

武器工业期刊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1

关键词: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新媒体;WCI指数;运营现状;发展策略

武器工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作为国家实力标志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武器工业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重要领域。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公众号业务,凭借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微信公众号迅速成为传播领域的关注热点。同时,期刊界也开始重视微信公众号在期刊传播中发挥的作用,纷纷开通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不仅可以为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提供路径,还可以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为期刊的出版和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基于调查统计,分析了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情况,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对策,以期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优势,提升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1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分析

清博大数据平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第三方“两微一端”数据库,由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旗下的微信传播指数(WeChatCommunicationIndex,WCI)凭借其独特权威的算法已成为行业领域标杆。WCI综合考虑整体传播力、篇均传播力、头条传播力、峰值传播力四个维度指标,并科学分配权重,评价合理全面,能科学体现各公众号整体运营情况[1-2](见图1)。其中,R为评估时间段内所有文章的阅读总数;Z为评估时间段内所有文章的在看总数;d为评估时间段所含天数(年度取365天);n为评估时间段内账号所发文章数;Rt和Zt为评估时间段内账号所发头条的总阅读数和总在看数;Rmax和Zmax为评估时间段内账号所发文章的最高阅读数和最高在看数[3-4]。笔者选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中的42种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狗微信平台“搜公众号”功能,对每种期刊按照期刊名字逐一进行搜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后,共统计到20个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利用清博大数据平台对开通公众号的期刊进行检索,发现大部分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未被收录。因此,笔者使用手机对20个微信公众号进行关注(统计时间为2020年7月16日至2020年7月25日)。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为统计区间,对所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总数、次数、阅读总数、头条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最大阅读数、在看数等数据进行手动统计,将统计到的数据填充进Excel文件后,利用WCI计算公式计算各微信公众号的WCI,并依据WCI的值对微信公众号进行降序排列,得到15个微信公众号的排名数据(在统计区间内无数据的微信公众号未列入排名)。由于本文的统计数据均为手动统计,故统计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见表1)。

2调研结果分析

在统计的42种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中,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的有20种,占比47.6%。开通数量不足一半,可见大多数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并没有通过媒体融合走现代化传播之路,办刊的大环境仍过于保守。20种期刊微信公众号中,使用订阅号功能的有14种,占比70%;使用服务号功能的有6种,占比30%,分别为“含能材料”“导航定位与授时”“电光与控制”“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爆破器材”“弹箭与制导学报”。订阅号和服务号各有优缺点,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1次,推送的消息客户端没有提示,需要去订阅号文件夹中寻找;服务号每月仅可推送4次,但推送的消息客户端会有消息提示[5]。虽然推送次数受限,但服务号的WCI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含能材料”“导航定位与授时”虽为服务号,但WCI排名却靠前。15个微信公众号在统计区间内的WCI在54.91至273.47不等,WCI大于200的有5个公众号,小于100的有5个公众号,呈两极化分布,且WCI整体偏低。与清博公布的期刊榜单排名前三的“读者”“三联生活周刊”“壹读”1400+的WCI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由于推文多为学术型文章,受众相对有限。15个微信公众号中,推送次数最多的是“无人系统技术”“水下无人系统学报”,分别是121次和107次,最少的是“现代防御技术”“爆破器材”,均推送了6次。大多数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频率不高,推送内容同质化较严重,说明科技期刊经营者大多没有重视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出现“重开通、轻运营”的现象,且推文内容在排版、内容策划、编辑加工等方面有待提高。这主要由于编辑人员配置不足,科技期刊编辑部人员紧张,新媒体编辑大多是由传统编辑兼职从事,编辑部没有过多的精力运营公众号。对15个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内容进行分析,依据推文内容可将15个微信公众号分为两种类型:学术型和资讯型。学术型微信公众号主要是指推送期刊文章、期刊目次、学术专辑、期刊动态(征稿启事、会议通知、公告)等,代表性的有“含能材料”“导航定位与授时”“航空兵器”;资讯型微信公众号主要是指推文内容不局限于期刊本身,推送学科领域的前沿资讯、学术动态、品牌国际会议等,代表性的有“战术导弹技术”“无人系统技术”“水下无人系统学报”。资讯型微信公众号的WCI排名比学术型微信公众号靠前,可能由于读者对于武器工业的前沿资讯较感兴趣。15个微信公众号中,除了“兵器装备工程学报”外均开通了自定义菜单功能,自定义菜单设置为3个一级菜单,每个一级菜单下设2~4个二级菜单。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期刊在线、过刊浏览、当期目录、稿件查询、关于我们等,方便订阅者根据自身的需要快速寻找相应的推送内容。大多数微信公众号停留在信息供用户单方面浏览的状态,缺少和用户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未设置自动回复功能;后台留言实时回复功能不能实现;推文不展示留言功能等。15个微信公众号中,未曾出现单篇阅读量超过5000的文章,其中阅读量最高的是“无人系统技术”推送的“征稿通知|2019年第二届IEEE国际无人系统大会(IEEEICUS2019)”,阅读量为4328,“战术导弹技术”推文的最高阅读量为2566(【推荐阅读】人工智能技术在反舰作战中的应用研究),“含能材料”推文的最高阅读量为2340(含能材料前沿及交叉科学高端论坛暨第四届先进含能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除此之外,其余微信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均低于2000,推文的阅读量可以反映读者对推文内容的感兴趣程度,能够反映推送的内容是否符合读者的需求,是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重要指标。

3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展策略

3.1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新型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运营成本低等优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央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推进传统媒体发展的思路[6]。微信是当前新媒体中应用最广泛的媒体形式,微信公众号具有传统纸媒所不具有的阅读便利性和互动性的优点。对于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媒体融合发展可以实现科技期刊科研成果线上和线下双重路径传播,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微信公众号的强大功能还可以助力科技期刊进行市场经营,改善科技期刊的经营现状,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明确微信公众号建设的定位。要想建设好微信公众号,首先要明确其定位。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功能、特点的深入分析,微信公众号功能定位可以分为以下3方面[7]:1)服务功能定位。科技期刊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面临着沟通作者、服务读者的较大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号期刊服务的功能,可以建立高效的沟通与互动平台。2)传播功能定位。微信公众号强大的信息与传播功能,可以作为传统纸刊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方式不足的辅助与补充,构建高效信息传播平台。3)经营功能定位。依托微信支付功能,微信公众号可以成为科技期刊综合性的经营平台。如搭建移动采编系统、建立科技期刊自媒体出版平台、构建科技期刊新媒体发行渠道、拓展科技期刊线上广告营销渠道等。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应结合自身的优势、发展方向和服务对象,建立符合自身的定位,才能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优势。

3.3建立专业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维护需要工作人员不但具有专业的学科领域知识,还需要具备新媒体选题的内容策划与组织能力,以便推送能够吸引用户和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内容。受到办刊资源的限制,科技期刊编辑部一般不专设新媒体编辑岗位[8]。因此,编辑部可以在自身内部通过兼职为主的方式整合一支微信公众号的专业运营团队,专职负责微信公众号的选题策划、内容编辑和运营推广等。运营团队还应定期进行培训和学习,如参加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培训班和沙龙等,提高运营团队的新媒体素养和技能。同时,科技期刊还可以聘用专业的运营人才担任兼职运营人员和招募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实习生参与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能够较好地解决期刊人力不足和运营团队不够专业的问题。

3.4精选传播内容,提高阅读率。明确微信公众号的定位之后,就应基于定位进行内容推送。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是公众号运营的核心,内容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对公众号的关注度以及公众号的传播效果。为在众多微信公众号中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用户,武器工业类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可以有选择性的推送优秀论文,并加入编者按引导阅读,选取核心的观点进行编辑;也可加强对领域前沿动态的跟踪,紧贴时事热点,推出带有观点和评论性质的原创内容,增强用户黏性。原创内容是增强用户黏性的的一个关键因素,能使用户对公众号保持新鲜感。其次,优质的内容需要以适当的形式加以呈现,比如标题的策划,可以根据期刊的定位策略,设计创意性标题,选择适宜标题的句式,提升传播效果。内容的编排也应做到精心设计,排版、文字风格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考量,让用户乐于阅读,避免良莠不齐,透支用户的注意力。3.5规律推送,增强与用户的互动性微信公众号有规律的推送内容,会加深用户的印象,形成受众期待,培养用户的依赖性[9]。从实际运营经验来看,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频率以3天推送1次,每次推送3条为宜。时间间隔过长,不利于粉丝对公众号的长期关注,时间间隔过短,则需要编辑部投入较大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优质的内容做支撑,将会导致粉丝的关注度迅速下降甚至取关公众号。同样,有规律的推送时间也很重要,由于订阅号推送信息不具有强制阅读的特点,因此,须根据用户的使用时机来推送消息,一般选取用户有时间翻阅手机的时间推送,如早晨7点。规律推送的同时,还需注重与用户的互动,避免用户单方面被动的接受推送内容,提高用户的参与感。可充分利用文章底部的留言功能,及时回复、精选、置顶用户评论,深入加强与用户间的讨论交流。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2

有国内统一刊号。国内统一刊号格式为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其中“xx”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yyyy”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1000-4999”),“z”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学科分类。

二、地区代号:

11.北京市12.天津13.河北省14.山西省15.内蒙古自治区21.辽宁省22.吉林省23.黑龙江省31.上海市32.江苏省33.浙江省34.安徽省35.福建省36.江西省37.山东省41.河南省42.湖北省43.湖南省44.广东省45.广西壮族自治区46.海南省47.备用号48.备用号49.备用号50.重庆市51.四川省52.贵州省54.西藏自治区61.陕西省62.甘肃省63.青海省64.宁夏回族自治区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学科分类号:

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语言、文字I—文学

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P—天文学、地球科学Q—生物科学

R—医学、卫生S—农业科学T—工业技术

TB—一般工业技术TD—矿业工程TE—石油、天然气工业

TF—冶金工业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TH--机械、仪表工业

TJ—武器工业TK—能源与动力工程TL--原子能技术

TM—电工技术TN—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化学工业TS--轻工业、手工业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3

2020年3月2日在北京考察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党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科技知识的传播、成果的转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创新科技信息收集以及检验的重要平台,是当前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交流的重要渠道。回眸《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杂志创刊走过的36年,坚持采编、传播国家科技政策,国内外科技信息以及科技人员学术观点和应用经验等文章,促进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推广科技成果,为科技兴国服务的办刊宗旨,记载了产学研用读者、作者辛勤耕耘服务在传播和交流的家园,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作出的积极的贡献。

2020年《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跟踪国内外仪器仪表、工业控制领域最新发展趋势,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专长,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聚焦装备制造业标准化、智能制造、安全一体化、工业互联网以及AI、大数据、5G工业中的应用推广,面向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提升市场应对的能力,汇聚优秀的智力和技术创新成果落地应用信息资源,组织发表了大量文章,尤其将承担学科前沿和重点任务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传播、架设产学研用服务的桥梁,激发了广大读者增强创新发展动能的信心。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是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遵照期刊主办方和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思路,制定提高期刊影响力、学术质量举措和成效的策略,鼓励企业支持中青年作者开辟行业发展关注的技术创新专栏,扩展征集标准化战略与标准研究、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面向5G工业应用、测试、计量、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优秀文章,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网络控制和安全一体化等承担的国家项目研究成果,高端医疗装备与核心零部件质量提升等多学科交叉选题,跨界拓展期刊传播的广度,筑牢期刊出版质量“防火墙”,融合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服务技术创新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自身实际,认真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

辞旧岁,特别感谢期刊主办方、读者、作者给予我们无私的指导和帮助!迎新年,展望未来,让我们风雨同行,将《仪器仪表标准化与计量》期刊交流家园办得越来越好。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4

 

根据开卷数据,2008年全国军事类图书出版670种,2009年为917种,2010年为946种(813万册)、占总品种0.29%,显示军事图书的出版在近几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从销售渠道来看,图书市场上有很多书店设置专门的柜台展销军事类图书,也有很多图书销售网站将军事类图书作为重点进行推广,从而使一些军事类图书在市场上一路走红。从出版主体来看,除军队系统出版社以出版军事类图书为主外,一些国防行业出版社、地方综合性出版社也把军事类图书的出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求形成板块、系列效应,并在这一渐热的图书市场中占有份额。出版社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军事类图书市场中进行相关选题开发,并占有一席之地,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军事类图书渐热的原因分析   (1)随着国际上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国家之间的冲突日趋激烈,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手段的研究,军事图书也相应得到关注。   (2)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而作为文化产业支柱的图书,是最普及和大众化的教育工具。图书能从科学角度剖析科技原理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力求以专业的兴趣点和鲜活的细节为大家展示现代军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变革,启发人们关心国防、热爱军事、勇于探索。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关注健康、旅游、娱乐的基础上,对军事的兴趣度也逐渐提高。比如,青少年对军事科普尤其枪械、车辆、飞行器感兴趣;大众则喜欢阅读军事文学、纪实、小说;军事发烧友对军事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概念更加专注和热爱。   2军事科技图书的市场分析   2.1图书类型和读者分析   按照中图法分类,军事属于社科大类;但是按照人们的理解和从营销分类来讲,一般分为军事社科、军事文学和军事科技。军事社科包括军事理论、军事历史等;军事科技包括军事技术、武器装备、战役战术等。军事文学类图书和军事社科类图书中的一部分属于大众阅读类图书;军事科技类图书由于专业性强、读者群体相对小众等特征,在开卷的零售市场监测到的图书品种数较少。据我们对读者的调查,相对于医学图书、计算机图书等,人们一般将与国防有关等行业涉及的军用科技也理解为军事图书,比如航空、军舰、兵器、战法等。军事科技图书销售周期相对较长,读者群体相对特殊和固定,一般是政府人员、军人、研究人员、学生和爱好者,以男性为主。军事科技类图书有两种类型:一是军事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图书,主要读者对象是相关专业人员,发行范围也主要是军事科研单位与相关专业人士;二是军事科普类图书,这类图书又细分为青少年科普类和高级军事发烧友读物两类。   2.2军事科技图书市场概况   军事科技图书一直是图书市场中相对很小的份额。由于其专业性强、读者比较集中,图书品种数较少,在大的书城一般就1~2个书架陈列。但随着近两年增长的趋势,一些零售书城除在原有社科楼层设置军事专架外,也开始在科技类中设置“军事武器”的专架。从销售量来讲,军事科技图书单品种一般为3000~5000册;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高端图书销售量则少一些,有的甚至不到2000册。但是面向青少年的军事科普图书则由于知识点多而浅、价格适中和装帧精美,其销售量在20000册左右,个别品种能达到100000册以上。例如,航空工业出版社的《兵器世界》,销售周期长达4年,实现销售150000册。在装帧和文字上,军事科技图书也日趋轻松和时尚化,已经摆脱传统的严肃甚至呆板的形象,开始使用活泼的版面、较易理解的文字、新鲜的封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定价上,对于定位高端的军事科技图书,因为专业性和权威性,印张单价在4元以上的已经不少。例如,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简氏枪械鉴赏指南》,印张单价为4.66元。而对于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图书,印张单价多在2元左右。   2.3军事科技图书出版者分析   (1)军队系统出版社,包括解放军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技术图书出版社,出版涵盖军事科技的所有类别。其他如国防大学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海潮出版社、蓝天出版社等,则分别出版相关专业或类别的图书。例如,蓝天出版社曾出版《中国空军百科全书》。   (2)国防行业出版社,包括兵器工业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中国宇航出版社等。他们依据各自的优势,推出大量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图书(如国内外军事著作研究、院士文集、教材专著、手册词典等),形成各自的特色。   (3)其他综合出版社,包括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青岛出版社等。他们没有军事图书出版的行业背景,但凭借专业的出版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适时推出了适应新形势下需求的众多系列产品,并迅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例如,青岛出版集团的《世界舰船丛书》、《世界海军图鉴》、《日本海上自卫队全舰艇史》等图书,就是结合了前期中国海疆方面的热点。   (4)部分民营公司和出版社。个别出版社和文化公司也确定了军事图书的出版方向和产品线,如重庆熙红文化公司在2008—2011年,以原创或引进版权的形式,出版了60余种军事图书;中国市场出版社出版《火力》系列等50多种武器装备类图书。3目前军事科技图书的出版特点   3.1市场集中度低,但竞争将激烈   目前40多家出版军事类图书的出版社中,还没有一家出版社独大并形成绝对竞争优势,有的在突出自身的单品种图书的竞争优势,有的在保持适当的出版规模优势;但是,这些出版社都已开始注重这块图书市场,纷纷加强力量,抢占先机,提高市场份额,因此,竞争必将加剧。例如,国防工业出版社已经成立“军事科教图书事业部”;北京出版集团最近也邀请著名军事评论家、教授、海军少将张召忠座谈,双方就军事题材读物的精品出版项目进行深入沟通,并达成初步出版意向。#p#分页标题#e#   3.2不专业、不系统   由于出版单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图书资料不准,杜撰数据现象严重;从论坛和网店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出,有些图书“硬伤”不少;有些军事知识类、兵器百科类图书互相抄袭,内容雷同现象较严重;有的则是堆砌大视角的套系图书,对战争史料和人物进行粗放、密集的出版,动辄十余本一套,实行低成本、低折扣路线,形势热闹,但内容陈旧。   3.3读者的需求不成熟   虽然读者对军事图书的热情日益高涨,但普遍是兴趣使然,还不足以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加以深思。因此,出版单位对读者的引导、培养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发现不了读者的真正需求,不能摆正出版军事科技图书的宗旨,就不能使出版社的愿望与读者的渴望完美对接,只能重复低水平出版的老路,不利于调动读者阅读军事科技图书的积极性。   3.4市场渠道不成熟   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图书而言,军事科技图书的读者对象依然是小众,因此,经销商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热情,这导致在大部分书店没有军事专架。而且,军事图书也远远没有形成像医学书店、建筑书店和法律书店等一样的成熟渠道网络和稳定的读者群。   4军事科技图书的选题开发   4.1关注国外图书市场,适时引进外版图书   目前,发达国家的军事科学技术先进,相关的知识体系较系统、完善,并具有前瞻性和参考价值。出版社根据图书市场情况和自身优势,可适时引进发达国家的优质专业图书,并尊重读者的专业素养,保证质量,精炼内容,这会得到比较理想的市场反响。例如,兵器工业出版社即将推出的《敏捷性优势—复杂企业和复杂努力的生存指南》,其译者是信息领域的资深专家,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戴浩亲自审校把关,相信该书出版后将以其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受到读者的好评。另外,对于较高端的武器技术类图书,有的因技术积累还不够成熟,有的因涉及保密,难以满足部分专业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引进版权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题开发方式。   4.2跟踪学术会议,打造高水平专著   高水平军事科技专著一般是军事专家及其团队多年的经验总结,其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和很高的出版价值。这类选题主要来源于国家或行业的重点科研项目、军事领域专业学术带头人的重要研究课题等。重点科研项目中参与的单位和人员比较多,如军方机关、科研院所、军队院校、试验基地和军代室等单位和科技工作者;他们往往会聚在某个学术团体中,以便于学术交流。这就要求编辑在策划此类选题时作好顶层设计,整合作者资源,自上而下开发选题。例如,兵器工业出版社通过对水中兵器学术委员会的持续跟进与密切联系,跟踪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今年初便与海军工程大学共同策划了《现代海军兵器技术丛书》,并申报了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以期在海军兵器领域打造一批有影响的高水平专著。   4.3与行业媒体合作出版图书   与其他媒体(如杂志社)合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选题开发方式。专业科技类杂志以知识更新快、内容专业受到广大军事爱好者尤其是军事发烧友的青睐。这些杂志的关注者既是稳定的读者群,也是宝贵的作者资源。出版社与专业杂志社既可以在选题开发上进行合作,也可以在后期销售上实现合作,实现双赢。例如,航空工业出版社与《名枪》杂志社合作的《名枪108》;兵器工业出版社与《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社合作的《谁能破解航母神话》、《霸王传奇——从兰利号到布什号》等有关航母类的图书,迎合了青少年读者对航母知识的需求。上述的选题开发方式会因社而异。因人而异,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一些博物馆、科技馆等进行合作开发。例如,可以策划走进军事博物馆、走进坦克博物馆、走进航空博物馆等系列选题;也可以通过与专业军事网站、高级发烧友俱乐部合作开发青少年科普类图书。   5选题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军事科技图书的渠道建设。由于军事科技图书的读者分散、小众等特点,在进行选题开发时要考虑是否有成熟的渠道来支撑。相对于一般图书,除了要在新华书店、民营书城进行铺点上架以外,还要重视直销渠道、专业渠道和特殊渠道。直销渠道就是与读者、单位用户的点对点的宣传销售。专业渠道就是合作一批有固定读者(潜在读者)资源的分销商,如军事书店、航空书店,或各军事类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军事院校的校园书店、军事期刊的读者俱乐部等。特殊渠道就是进行网络宣传的同时,与网络卖家(如淘宝网的军事店铺)合作;或与军事论坛、网站合作。   (2)要结合出版社自身特点。各出版社拥有自身的传统优势,如兵器工业出版社在火炮、枪械、装甲车辆等方面的选题上有行业资源优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在武器类科普图书,尤其在飞机类图书上有优势。出版社若能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则在选题的策划、书稿的加工等方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站在加强国防教育、把握导向、注重社会效益的高度。军事科技图书是向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着读者能否了解、掌握科技知识,能否开阔科技视野,具有重要的意义。军事科技图书还可以让读者了解我国科学家为祖国国防事业勤恳工作、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如航空之父冯如、航天之父钱学森等。   (4)根据定位把握各类图书的编辑特点。针对青少年的一般军事科普图书,写作时要注意知识点不能太多,语言要通俗易懂,内容要新;针对高端军事迷,要突出最新的军事科技发展以及理论成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语言也可以理论化些。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5

关键词:太行根据地;抗战时期;字体艺术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书籍艺术正处在战争频繁发生、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受战争中的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其书籍封面字体在设计方面,由于受到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影响给此时期的文字设计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在书籍封面字体艺术的造型方式上,大量运用以宋体字和黑体字两种字体为基础并对其字体的大小、排列方式及对笔画进行简单设计的艺术形式,从而提高了书籍封面文字的艺术感染力;在色彩的运用上,主要在书籍名称字体部分突出以使用黑色、红色和纯度较低的色彩为主,展现出此时期书籍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美学文化的同时也融合渗透了当时期现代文化的传达方式。

一、字体艺术的历史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的书籍艺术设计处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因此无论图形方面还是文字方面都紧紧围绕抗战主题为内容进行整理、编写、设计、出版,发挥了救亡图存的宣传目的及意义。在战争中的艰苦条件下书籍设计中放弃了复杂的装饰艺术,以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表述方式,反映了时代的革命背景及人民的抗战情绪。在各方面受限的现实条件下,此时期书籍中的文字作为政治思想武器,记述着全民族奋发一致抗日、救亡图存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由于战争频繁发生,印刷书籍的条件异常艰苦,很多印刷器材在转移和运输途中破损或流失,批量印刷难度增加,出现了一批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期刊及书籍。这些书籍无论在封面图案中还是在标题文字设计中普遍运用了写实概括的手法,通过木刻、漫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民群众学习、备战和抗战的细节,不仅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的战斗热情,而且在很好地传承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体现出当时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新形式、新思路。因此,木刻艺术和漫画艺术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运用较为广泛的艺术表现和传达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淳朴的审美视觉感受。

二、抗战书籍的文化指向

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促使中国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不得不吸收西方的设计理念,正是这样的文化交融发展给此时期的书籍设计带来了许多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也使书籍设计走上新征程。抗战时期的太行山地区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战争的爆发甚至使人民生活水平都受到各方面条件的严重制约,但是在党的带领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护下,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在书籍出版及书籍宣传方面仍然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时代特征下独有的书籍刊物。再加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此时的书籍艺术在版式、封面图案及文字上都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向近现代西式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变,在装帧上从线装到平装、精装演变的同时,书籍在文字设计、色彩运用、装饰及图案构思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受到西方简单明了的艺术形式和单线条的漫画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具有讽刺意味的书籍设计新艺术,影响了这一时期书籍设计的思路和方向[1]24。抗战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是文化走向多元化发展的代表作,是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与近代西方先进的设计思路相结合的产物,进而更巧妙的传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抗战艺术》、《战斗文艺》、《群众月刊》、《新战士》、《儿童与青年月刊(十二期五卷)》、《别上当》、《战斗在太行山上》等书籍封面作品中的图案和文字中感受到设计者的巧妙构思,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借鉴了西方书籍设计中图案及文字设计的形式。尤其是在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中,使书籍不仅在抗战气氛上凸显出强烈的抗战气氛而且从审美形式上使书籍更加具有现代审美气息的视觉感受。此时期的书籍设计具有典型的时代政治性,受到强大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气氛影响,再加上先进社会团体、学者、各阶层围绕政治的前进方向创作出大量的文艺作品,作为战争中的政治武器为太行根据地的抗日战争胜利打下坚实的人文精神基础。与此同时,也为抗战时期的太行根据地书籍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发展契机。此时的书籍字体设计巧妙地体现出在艰苦条件下、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和广大爱国艺术人士高亢的抗战热情下,所创造出的大量值得我们后人去研究的书籍字体艺术,为当代书籍字体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2]97。

三、字体艺术的造型方式

封面和字体设计在书籍设计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封面中的字体设计决定着读者阅读的第一感受,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书籍传达的内涵,将抽象的主题表达进行图形化、文字化。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是对书籍主题内容的提取和概括,同时能更好地表达书籍信息,进而使读者从书籍封面各部分中的文字上宏观把握书籍主题。此时期书籍封面的字体艺术由于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一般采用较为简单的排列方式,虽其形式简单,但传达战争的含义却也形象到位。太行根据地抗战时期书籍中出现的字体类型大概有印刷标准字、手工书写字及带有设计性的字体等。其中的印刷字体类型也相对较少,经常出现的有宋体、黑体和及其少量的草书,当时书籍为了起到普遍地宣传性作用需要进行大规模印刷及批量生产,因此印刷字在抗战书籍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字体类型的限制,此时期封面整体稳重、古朴,庄重有序。

(一)字体设计的本身趣味

当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文字设计相对集中地体现在书籍的封面文字设计部分,书籍封面的字体造型设置与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和书籍传达的主题内容相互映衬。不同内容的书籍及期刊有着不同的字体表达方式,首先在书籍中不同内容主题的书籍在字体设计形式上各有特色,例如《时代》、《燎原》、《新战士》这几本书的封面文字设计就各有特点,但它们都能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抗战时期战士及群众团结一致抗日的高涨热情,《时代》这本书籍的封面字体艺术效果最突出的是对时代二字字体本身的设计,它将时代二字里的点及日字旁设计成圆形的表现方式,体现出当时艺术家们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再如《燎原》这本书籍封面,整个封面的主要设计就在对燎原二字的形态设计,燎原二字被一团战争的烈火包围,给人一种如战场上的战士不畏艰险英勇奋战的视觉感受,火焰中若影若现的战场画面又巧妙地传达了战士的抗战热情就像烈火般生生不息,进而也体现出了抗战时期书籍封面字体艺术的政治性、现实性和亲民性。《新战士》封面的整体设计是以漫画形式展示的,书籍上半部分是对新战士书名字体的设计,对三个字进行45度角的向左倾斜,在战和士中间空隙处加一把土枪,整体上看似乎是战士正在刺杀敌人的场面,在书籍封面的下半部分是漫画部分,描述了一位高大的战士伸出拳头正在打倒举着日本国旗小兵的场面,在画面空隙处还有“迎接敌人,把敌人的新进攻粉碎”的45度角度倾斜的文字旁白,有趣生动形象的设计体现出当时人民群众受到袭击的亢奋心情和坚决抗战的决心和士气。看到不同书籍的封面和字体设计都能产生不同的视觉传达的效果,当封面设计的传达内容和字体的设计形式与书籍主题内容形成一致时,就能够更好地提升书籍含义的准确传达同时也能增强书籍的整体性美感。

(二)书法字体的实际运用

中国汉字历史渊源留长,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产生再到开始形成了蒃、隶、草等书法艺术体系,书法不仅作为世世代代传递信息的符号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字体设计凭借一张纸作为媒介,通过把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状态作为基础背景铺垫,创造具有装饰意趣的文字形象,烘托出此时期下的社会状态及广大群众的心声及愿望。早在唐宋时期书法便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书法依据字的方块形态规律经历艺术家们对字体的结构、走向、用笔等多方面的感悟和创造,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字体。书法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书籍封面字体的设计以书法字体为基础,对其进行形式上的设计更加符合书籍的主题内容,形象生动的设计让读者印象深刻,产生阅读兴趣。宋体字体是太行山地区抗战时期书籍封面设计中较为常见的字体样式。宋体美术字是常见的印刷字体,其笔划粗细均匀且富有变化,文字横细竖粗,起笔和落笔都具有带装饰的部分,衬线,点、撇、捺的末端笔画都有尖端即常说的衬线体,典雅大方[3]48。在这个时期的书籍封面字体中的书籍名称部分经常选用宋体直接作为封面字体形式,例如《世界的新面貌》、《未熟的庄稼》、《别上当》等书籍封面字体都选用宋体,只是它们在版式中的排列顺序有横向排列、竖向排列和横竖相结合的多种排列方式。另外,也会经常出现以宋体为基础,在保留其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对其部分笔画进行设计,使字体更加具有视觉上冲击力的同时也会更加符合书籍的内容。例如《劳动英雄回家》、《战场》、《苏联新歌》都会在宋体字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意,使读者感受书籍的文化内涵和字体的气韵之美。黑体是在宋体和篆书共有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字体,黑体字体从视觉上看起来是相对均匀的,横竖撇捺的粗细几乎相同,黑体不像宋体字轻灵活泼,但却厚重有力、引人注目。黑体字起先都运用在书籍的封面和标题中,起到提示、强调的作用,再加上字体笔画粗细均匀,实用性、简洁性、概括性也相对较强,因此在此时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此时期的书籍封面中除了对黑体字基本运用之外还会出现对字体的大小、位置及排列方向进行设计,产生艺术美感,提升书籍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效果。例如《儿童与青年》是在书籍名字部分把字体的大小进行变化,再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增强了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巧妙传达了儿童与青年要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新生》把新字里所有点的笔画变成像一个小芽刚发出的形状代替,微妙准确地传达了书名新生的涵义,准确形象生动。使这种字体重心偏下设计的黑体美术字,具有鲜明的抗战时代特征和情感表达。

四、字体设计的色彩表达

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字体的色彩设置能够增强书籍的视觉效果和主题表达,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在书籍封面字体的色彩选择中一般都使用单色印刷,偶尔在字体本身的基础上会出现深色阴影部分或者也会在儿童相关的期刊中出现双色套印[4]142。这时期的书籍封面字体由于受到印刷条件的限制在色彩选择中大多数都选用单色,单色中红色、黑色使用最多,在表现形式中当字体与图案相互形成图与地的关系时,字体常常使用白色表达。《西北文艺》、《文学创作》、《抗战艺术》等书籍的名称字体设计就是运用图地关系相互转化,在书的名称部分做黑、白或纯度较低的底色,字体以白色凸显。体现出设计者在有限的条件下尽量创造相对丰富的视觉效果来增强书籍封面的艺术性。有时字体在封面中单独以白色呈现时,会添加黑色阴影作为衬托。《燎原》、《新生》、《抗战知识》等书籍就是在白色的字体周围进行阴影或者简单图案的设计,增强了书籍名称的立体效果进而增强了阅读者的阅读兴趣。总体在色彩使用上简单明了,采用简单的黑红色在封面中增加视觉感染力,但又不耀眼使书籍增加了几分古朴的意味。总之,抗战时期的书籍封面字体艺术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约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限制,其色彩没有丰富的表达,而是选用红色、黑色及纯度较低的中性色进行表达,这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密不可分。抗日战争时期的书籍字体设计,是中华民族上下一致抗日、救亡图存的伟大武器[5]65。

参考文献:

[1]王媛.桂林抗战书籍的封面设计[J].艺术探索,2010,(2):24-26+138.

[2]田君.抗战时期的书籍装帧设计[J].编辑之友,2016,(2):97-99.

[3]李林森.民国时期书籍封面设计的发展历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8-49.

[4]王瑾.太行根据地书籍封面艺术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5,(5):56-58.

[5]赵晓娇.谢光辉.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名人书法题名在书籍设计中的文化内涵[J].装饰.2016,(6):142-143.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6

(一)文献数量和趋势

通过检索数据分析,从1988年陈维民等在《军事经济研究》期刊发表文章《战争准备的国民经济动员计划》开始,截至2013年9月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共有556篇学术论文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明显低于其他领域研究成果。556篇学术刊物中包括期刊文章512篇,博士和硕士论文44篇。内部发行的《中国国防经济》2002—2012年11年间共发表国民经济动员相关文章242篇,占所有公开发表文献数量的近一半,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的特殊性。根据发文数量可以大致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88—1993年)、起步期(1994—2000年)和迅速发展期(2001年以后)。国民经济动员起源于战争动员,我国学者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研究是在和平时期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将战争动员转变为国防动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而,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此外,由于国民经济动员涵盖较多国防、军事、政治领域涉密信息和内容,许多实践指导性的应用性研究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公开成果较少的原因之一。但总体上,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基本代表的和反映了国民经济动员的理论研究进展。国民经济动员领域文章数量从2001年以后开始迅速增加,到2005年最高值82篇,整体上呈波动增长的趋势。硕士、博士论文能够体现一个领域全面系统的研究状况,国民经济动员领域44篇硕士、博士论文都在2003年以后,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7篇,博士学位论文为7篇,说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逐步系统性和深度化。

(二)载文期刊统计分析

除硕士、博士论文外,1988—2013年间所统计到的754篇文献分布在115种学术期刊中,这些期刊涵盖经济、军事、法学、科技、流通等多个领域。通过分析发现,文献分布期刊虽然面较广,但却高度集中于《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文章数量分别为242篇,186篇、96篇和58篇,占期刊文献总数的77.2%,占据了国民经济动员研究发文数量的一多半。由此可见,《中国国防经济》《军事经济研究》《国防》和《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另外,《国防技术基础》《商业时代》《中国政府采购》《中国军转民》等期刊上发文数量也较多。除了国防、军事等领域的期刊外,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主要发表于国民经济动员具体结合和交叉领域的期刊中,如期刊《中国政府采购》中刊载了8篇关于军用物资采购方面的文章,《中国物流与采购》刊载有2篇后勤物资动员的文章,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模拟研究的文章则多发表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等计算机类专业期刊。

(三)对论文作者研究单位统计分析

对国民经济动员文献作者单位分布的研究,可以掌握有关专业人才的聚集及所在机构的状况,从而把握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情况。1988—2013年公开发表的556篇文献作者来自于218家单位。这些研究单位可以分为军队系统、政府经济动员系统、地方科研院所和高校、其他(企业等)4种类型,军队系统发表的文章数量最多,为253篇,占总数的45%,其次为地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共发表233篇。以各级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为主的政府部门发表67篇。具体到单位,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国民经济动员文章数量最多的是军事经济学院和北京理工大学,均为85篇,占文献总数的15.3%。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和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数量分别为40篇和28篇,分别占文献总数的7.2%和5%。另外,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国防大学等单位文章发表数量也较多,如表1所示。其中,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17家院校,博士学位论文最为集中,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同时,通过不同单位发表文章的时间和数量可以看出,从1989年5月原国家计委国防司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讨会这一启动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系统研究的标志性事件开始,国民经济动员的研究逐渐由传统的军事院校和军工部门扩散到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研究主体逐渐多元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在非公开出版物《中国国防经济》发表的242篇国民经济动员文章中,来自军队系统的作者仍是主体,占作者总数的56%。与公开发表文章作者组成不同的是,《中国国防经济》中来自各级经济动员管理机构的作者比例较大,仅次于军队系统,占作者总数的35%,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仅占6%。

(四)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文献关键词和研究内容的提炼,将798篇国民经济动员相关研究文献分为8大内容,分别是:国民经济动员问题与对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与仿真模拟、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特征和趋势、其他分散内容。针对国民经济动员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是国民经济动员业务部门工作者的理论总结和提升,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起点,文献数量最多,为157篇,占19.7%。国民经济动员模式与体制机制研究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动员持续发展的核心,文献数量次之,为136篇,占文献总数的17%。针对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革命、军事变革等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国民经济动员的健康持续发展,该类文献数量为118篇,占文献总数的14.8%。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首要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研究者所重视,文献数量116篇,占文献总数的14.5%。另外,军民融合视角的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与特征研究、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研究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总体上,目前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单一,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中绝大多数国民经济动员研究文章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文献总数的68%,这些论文多从不同层面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现状、问题,并针对解决对策、未来发展方向等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类描述性研究文章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另外,经验总结法、模拟法、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法也为一些国民经济动员研究者所运用,其中模拟法类研究论文主要源自国家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

二、重要领域研究概述

以上研究内容划分的八大研究内容涵盖了798篇文献所涉及的国民经济动员研究领域,本部分选取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动员能力与潜力、动员模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的研究4个重要领域进行概述,以便更清晰地把握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主要脉络。

(一)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体系

对国民经济动员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它随着国民经济动员实践的逐渐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成熟。国家发改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1998)回顾了我国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前瞻性地提出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研究需着重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市场经济接轨、国民经济动员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动员融入国民经济整体布局规划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朱庆林(2000)指出,中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创新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内容涵盖了动员的范畴、地位、功能、模式和快速动员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其特征表现为全面性、本土性、阶段性和探索性。陈德第(2003)从16个方面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澄清了国民经济动员理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并提出了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研究框架。孔昭君(2005)借鉴决策理论学派和管理理论学派的观点研究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的研究纲领构建,建议从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评价和国民经济动员决策支持系统两方面入手,形成国民经济动员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完善国民经济动员学科体系。焦智立等(2008)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中国特色国民经济动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苗野(2008)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认为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建设,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构建新型的国民经济动员理论队伍培养体系和模式。王欢欢(2009)通过对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法律概念比较分析,指出“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之间有交集也有区别,并不是包含或相离的关系,并表明在现实立法中,应将国防动员与国民经济动员分别立法,以满足现实所需。

(二)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与潜力

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是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目标,也是国民经济动员研究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国家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表现方式在不同方面都影响着国民经济动员的质量与效率,应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国家形象的战略设计等方面提升和积累软实力,以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邵丹(2005)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及其重要地位,并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优化理论的数学模型,对如何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提出了对策和建议。赵新海等(2007)研究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从财力动员的体制、财力动员信息建设、财力动员的规模、财力动员的结构、财力动员的时效评价5方面构建了国民经济财力动员评价指标体系。禹红霞、甘瑶(2008)在分析军工企业在战备状态、紧急状态和其他各类国民经济动员中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从信息技术、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军工企业应急动员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和保障措施。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是指蕴藏在国民经济中为国家安全服务的人、财、物资源,是各部门、各单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有着密切关系,国民经济动员潜力蕴含在国民经济体系之中,经济实力水平决定经济动员潜力水平。崔博(2005)对国民经济动员潜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建设,弥补了原国家潜力指标体系的不足,完善了整个潜力指标体系。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供给视角、产业链视角、战争财力动员对国民经济动员能力和潜力进行了研究。

(三)国民经济动员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新国民经济动员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其中,宁波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发挥政府宏观调控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利用独特的区域经济优势系统整合动员资源,创立了有效提高国民经济动员保障能力的“宁波模式”,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随着国民经济动员的发展,传统的经典动员模式逐渐表现出局限性,促使了敏捷动员模式的产生。与传统动员模式相比,敏捷动员模式具有动员需求的敏感性、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物资保障的快速性、动员结果的可靠性、动员成本的经济性等优势。国民经济动员“寓于式”发展模式则是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最佳模式,是指着眼保存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增强国民经济动员“急时应急”能力和“平时服务”能力,将“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能力寓于国民经济动员“战时应战”能力之中。另外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国民经济动员模式进行了研究,如国民经济动员联盟组织模式、财政金融动员模式、行业协会和经济动员机构的“授权-合作”模式。

(四)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发展研究

围绕市场经济、军民融合、信息化战争、网络经济等背景条件,我国学者对新形势下国民经济动员的功能定位、发展趋势、对策等进行了大量研究,有效地指导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顺利开展。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国防理念要求国民经济动员不断拓展自身功能。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如何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相衔接是拓展“急时应急”功能的关键,从规划计划、预案编制与演练、物资储备、法规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应战应急资源共享,有利于促进国家应战应急体系一体化建设。构建以需求为牵引的军地“融通式”物资应急采购模式能够有效地将国家经济力量转化为军队后勤保障力,同时也是军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库桂生(1994)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民经济动员的关系,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面临的新问题,并从动员准备、法律法规、预案和国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化战争对国民经济动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动员的动员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也给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从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组织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把网络经济时代的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做得更好。李连宏(2004)根据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状,提出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动员的发展策略,强调应以科技进步为基础,加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形成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国防科技工业。张国权等(2007)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的七大新理念:一体化、精确化、快速化、法制化、数字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理念,对信息化条件下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同时,许多研究者针对新时期国民经济动员的具体领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束语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7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战线

江苏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社会科学

田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求是学刊

人文杂志

江西社会科学

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习与探索

江汉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求索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思想战线

山东社会科学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辑刊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学术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术交流

东岳论丛

东南学术

学海

学术论坛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北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社会科学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湖南社会科学

学术探索

探索与争鸣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高校理论战线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北方论丛

云南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家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江淮论坛

北京社会科学

前沿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宁夏社会科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蒙古社会科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哲学类核心期刊表

哲学研究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哲学动态

世界哲学

心理科学进展

中国哲学史

道德与文明

心理发展与教育

现代哲学

孔子研究

周易研究

伦理学研究

 

B9宗教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宗教研究

宗教学研究

敦煌学辑刊

中国宗教

西藏研究

法音

世界宗教文化

中国道教

佛学研究

中国穆斯林

 

C(除C95)社会科学总论(除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研究报告

C8统计学类核心期刊表

统计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统计

统计与决策

C91社会学类核心期刊表

社会学研究

社会

妇女研究论丛

青年研究

C92人口学类核心期刊表

人口研究

中国人口科学

人口与经济

人口学刊

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人口与发展)

 

C93管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管理科学学报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领导科学

C96人才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人才

C95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表

民族研究

世界民族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黑龙江民族丛刊

西北民族研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研究

回族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学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青海民族研究 社会科学版

中国民族

 

D1D3D5D7D8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经济与政治

现代国际关系

欧洲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美国研究

国际论坛

当代亚太

国际观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

国际政治研究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世界知识

外交评论

当代世界

日本学刊

西亚非洲

太平洋学报

俄罗斯研究

D0D2D4D6A中国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行政管理

政治学研究

求是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教学与研究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

社会主义研究

半月谈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理论前沿 

邓小平理论研究

?望

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思想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新视野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理论探讨

党的文献

理论与改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长白学刊

求实

理论探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理论月刊

前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党建研究

行政论坛

理论学刊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人民论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研究

理论导刊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红旗文稿

 

D9法律类核心期刊表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法学

法商研究

政法论坛

现代法学

中外法学

法学评论

法律科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学家

比较法研究

环球法律评论

当代法学

法学论坛

政治与法律

河北法学

法学杂志

法律适用

行政法学研究

中国刑事法杂志

人民司法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人民检察

知识产权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哦难过司法鉴定

 

F综合性经济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经济研究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家

经济科学

经济评论

南开经济研究

当代经济科学

当代经济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经济纵横

陕西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问题

现代财经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经济经纬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除F12)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世界经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世界经济文汇

东北亚论坛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F12F2(F23 F27)中国经济 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表

管理世界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

改革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开发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经济研究参考

生产力研究

城市问题

城市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资源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问题探索

资源 产业(资源与产业)

中国经济问题

南方经济

现代城市研究

消费经济

生态经济

经济数学

中国流通经济

开放导报

特区经济

现代经济探讨

宏观经济管理

运筹与管理

改革与战略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贸导刊

F23会计类核心期刊表

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综合

会计之友

财会月刊,会计

中国审计

商业会计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财会研究

中国注册会计师

事业财会

 

F3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中国土地科学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调研世界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

世界农业

林业经济问题

中国土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 林业经济)

中国渔业经济

F4、F6(含F27 除F59)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工业经济

南开管理评论

经济管理

管理科学

工业工程与管理

管理评论

企业经济

预测

软科学

工业工程

企业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旅游学刊

F7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财贸经济

商业经济与管理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研究

销售与市场

广东商学院学报

商业时代

中国商贸

价格理论与实践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国际经济合作

对外经贸实物

江苏商论

国际商务研究

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财政类核心期刊表

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涉外税务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经论丛

当代财经

财经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

财经科学

中国税务

财政监督

F82/F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类核心期刊表

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金融论坛

金融理论与实践

保险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中国金融

武汉金融

上海金融

金融与经济

财经理论与实践

财经

投资研究

新金融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浙江金融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经济导刊

南方金融

G0/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新闻与传播研究

国际新闻界

现代传播

新闻记者

新闻大学

当代传播

中国记者

新闻界

新闻战线

传媒

传媒观察

中国报业

新闻与写作

新闻爱好者

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表

编辑学报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编辑之友

出版发行研究

中国出版

科技与出版

编辑学刊

出版广角

中国编辑

中国图书评论

读书

G25,G35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图书馆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情报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图书馆杂志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情报科学

图书馆建设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图书情报知识

情报资料工作

情报理论工作

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杂志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学研究

图书与情报

广角图书馆学报

G27档案学类核心期刊表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研究

中国档案

档案与建设

浙江档案

山西档案

北极档案

档案管理

档案

兰台世界

 

G2(除G35)科学,科学研究(除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研究

科学学研究

科研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研究与发展管理

中国软科学

中国科技论坛

科技进步与对策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导报

G4教育类核心期刊表研究

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北极大学教育评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师教育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教育与经济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学报

电化教育研究

教育探索

中国远程教育

教育评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开放教育研究

教育导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江西教育科研(改名 教育学术月刊)

G61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学前教育研究

G62/G6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G62G63(除各科教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除各学科)类核心期刊表

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

教学与管理

上海教育科研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理论版(改名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学月刊 中学版

外国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管理

G623.2,G633.3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语文)类核心期刊表

中学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G633.4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语)类核心期刊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G633.5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历史地理)类核心期刊表

历史教学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G633.6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数学教育学报

数学通报

G633.2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政治)类核心期刊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思想政治课教学

G633.7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物理教学

中学物理

G633.8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化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学化学教育参考

化学教育

G633.91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生物)类核心期刊表

生物学教学

G64高等教育核心期刊表

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教育发展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江苏高教

中国高教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教探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复旦教育论坛

中国大学教学

辽宁教育研究

更多教育期刊查询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特殊教育

民族教育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教育与职业

职教论坛

成人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继续教育研究

G8体育类核心期刊表

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学

体育与科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学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体育文化导刊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H0/H2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语文

当代语言学

中国翻译

语言教学与研究

语言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学习

方言

语文研究

古汉语研究

民族语文

语言科学

修辞学习

上海翻译

辞书研究

中国科技翻译

语文建设

H3/H9外国语类核心期刊表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

现代外语

外语界

外语学刊

外语教学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山东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改名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国俄语教学

I1,I3/I7世界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

国外文学

当代外国文学

世界文学

俄罗斯文艺

译林

I0,I20,I210文学理论类核心期刊表

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文艺研究

当代作家评论

文艺争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文艺理论研究

鲁迅研究月刊

南方文坛

红楼梦学刊

小说评论

中国文学

文艺理论与批评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

当代文坛

明清小说研究

新文学史料

文艺评论

名作欣赏

I21/I29(除I210)中国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表

人民文学

当代

收获

十月

上海文学

中国作家

钟山

作家杂志(改名 作家)

花城

长城

大家

山花

天涯

解放军文艺

清明

芙蓉

北京文学 原创版

诗刊

青年文学

莽原

飞天

剧本

小说界

时代文学

民族文学

J0/J1艺术综合类核心期刊表

艺术评论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民族艺术

J2J3J5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类核心期刊表

新美术

装饰

美术研究

美术观察

美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世界美术

美苑

书法

中国书法

J4摄影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摄影

J6音乐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音乐学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音乐研究

中国音乐

人民音乐

音乐艺术

黄钟

音乐创作

J7舞蹈类核心期刊表

舞蹈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戏剧类核心期刊表

戏剧

戏剧艺术

中国戏剧

艺术百家

戏曲艺术

戏剧文学

上海戏剧

当代戏剧

中国京剧

四川戏剧

J9电影,电视艺术类核心期刊表

电影艺术

当代电影

世界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电影新作

中国电视

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文学

当代电视

K(除K85/K87 K9)历史(除文物考古)类核心期刊表

历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史学月刊

史学理论研究

世界历史

史学集刊

中国文化研究

清史研究

史林

安徽史学

抗日站战研究

史学史研究

民国档案中华文化论坛

文献

古籍整理研究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历史档案

中国农史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史研究动态

中国典籍与文化

西域研究

中国藏学

K85/K87文物考古核心期刊表

文物

考古

考古学报

考古与文物

中原文物

华夏考古

东南文化

敦煌研究

中国历史文物

四川文物

江汉考古

农业考古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方文物

 

N/Q,T/X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科学通报

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中国科学 E辑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自然科学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 理学版

高技术通讯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理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重庆大学学报)

天津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湖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工程科学版

复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郑州大学学报 工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内蒙古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江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应用科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扬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上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南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桂林工学院学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南京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山东大学学报 理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改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深圳大学学报 理工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自然杂志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科技通报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 理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理工版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被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西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南昌大学学报 立刻版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烟台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N自然科学总论类核心期刊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中国科学基金

自然辩证法研究

科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系统工程学报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系统工程

系统辩证学学报(改名 系统科学学报)

自然辩证法通讯

实验技术与管理

中国科技史杂志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改名 系统管理学报)

自然科学史研究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O1数学类核心期刊表

数学学报

数学年刊。A辑

应用数学学报

中国科学。A辑,数学

计算数学

数学物理学报

模糊系统与数学

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进展

应用数学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工程数学学报

应用概率统计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数学杂志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O3力学类核心期刊表

力学学报

力学进展

应用数学和力学

固体力学学报

爆炸与冲击

计算力学学报

力学与实践

应用力学学报

力学季刊

水东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机械强度

振动与冲击

O4物理类核心期刊表

物理学报

光学学报

发光学报

光子学报

低温物理学报

中国激光

院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声学学报

物理学进展

原子核物理评论

物理

量子电子学报

高压物理学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量子光学学报

大学物理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计算物理

波谱学杂志

低温与超导

物理实验

光散射学报

O6/O7化学/晶体学类核心期刊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

催化学报

无机化学学报

物理化学学报

有机化学

分析试验室

色谱

分析测试学报

化学通报

分子科学学报

分析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B辑,化学

化学进展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分子催化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化学试剂

功能高分子学报

光谱实验室

合成化学

人工晶体学报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改名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P1天文学类核心期刊表

天文学报

天文学进展

P2测绘学类核心期刊表

测绘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测绘通报

测绘科学

地球信息科学

大帝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遥感学报

测绘学院学报(改名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P3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地球物理学报

地震物理学报

地震学报

中国地震

地震地质

地震

空间科学学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地震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西北地震学报

水文

P4大气科学(气象学)类核心期刊表

大气科学

气象学报

高原气象

应用气象学报

气象

气候与环境研究

热带气象学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气象科学

气象科技

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

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

地球学报

现代地质

高校地质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第四纪研究

地质通报

岩石矿物学杂志

地质与勘探

矿物学报

地层学杂志

地质科技情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

物探与化探

古地理学报

新疆地质

地球与环境

P7海洋学类核心期刊表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科学

海洋工程

海洋环境科学

台湾海峡

海洋技术

海洋地质动态

海洋湖沼通报

K9,P9地理学类核心期刊表

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人文地理

干旱区地理

中国沙漠

经济地理

地理科学进展

干旱区研究

地球科学进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冰川冻土

极地研究

山地学报

热带地理

湖泊科学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世界地理研究

Q(Q94/Q98)生物科学综合类核心期刊表

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生物多样性

生物工程学报

遗传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微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报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生态学杂志

微生物学通报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生物物理学报

古脊椎动物学报

古生物学报

微体古生物学报

生物数学学报

生物技术

生命的化学

实验生物学报(改名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生物技术通报

生命科学

生物学报

Q94植物学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生态学报

植物生理学通讯

西北植物学报

植物分类学报

云南植物研究

植物学通报

武汉植物学研究

菌物学报

植物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广西植物

Q95/Q98动物学/人类学类核心期刊表

动物学报

昆虫学报

动物学研究

动物分类学报

兽类学报

动物学杂志

昆虫知识

昆虫分类学报

人类学学报

四川动物

R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医学杂志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复旦学报 医学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东医学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改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报)

上海医学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江苏医药

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使用医学杂志

山东医药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重庆医学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天津医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公共卫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卫生研究

营养学报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环境与健康杂志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中国卫生统计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职业医学

环境与职业医学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中国卫生经济

毒理学杂志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妇幼保健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生殖与避孕

R2中国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草药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西药结合杂志

中国针灸

中成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药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

针灸研究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辽宁中医杂志

时珍国医国药

中医杂志

新中医

中国中西药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天然药物

R3基础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解剖学报

中国免疫学杂志

免疫学杂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生理学报

解剖学杂志

中国心里卫生杂志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

中华病理学杂志

神经解剖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

病毒学报

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国外医学 免疫学分册(改名 国际免疫学杂志)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国外医学 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基础医学与临床

R4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临床康复(改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

检验医学

核心期刊查询

中华急症医学杂志

中国全科医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护士进修杂志

R5内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高血压杂志(改名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外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手外科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R71妇产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实用妇产科杂志

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儿科杂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临床儿科杂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肿瘤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肿瘤杂志

癌症

中国肿瘤临床

肿瘤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肿瘤防治研究

中国癌症杂志

实用肿瘤杂志

R74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改名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皮肤病学与性冰雪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

中欧国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年核心期刊目录表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眼科研究

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牙体牙髓周病学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实用放射学杂志

中华核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放射学实践

介入放射学杂志

R9药学类核心期刊表

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升华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S综合性农业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学通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S1农业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S2农业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

S3,S5农学 农作物类核心期刊表

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

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

核浓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S4植物保护类核心期刊表

植物病理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保护

农药

农药学学报

昆虫天敌(改名 环境昆虫学报)

植物检疫

中国植保导刊

S6园艺类核心期刊表

园艺学报

果树学报

中国蔬菜

北方园艺

实用菌学报

中国果树

中国食用菌

中国南方果树

S7林业类核心期刊表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福建林学院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浙江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改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竹子研究汇刊

中国森林病虫

林业资源管理

浙江林业科技

林业实用技术

S8畜牧 动物医学 狩猎 蚕 蜂类核心期刊表

畜牧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科技(改名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杂志

草业学报

中国草地(改名 中国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

动物营养学报

蚕业科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草业科学

中国家禽

动物医学进展

中国饲料

畜牧与兽医

饲料工业

中国畜牧杂志

饲料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S9水产 渔业类核心期刊表

水产学报

中国水产科学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海洋水产研究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淡水渔业

水利渔业

水产科学

中国水产

科学养鱼

水产科技情报

海洋渔业

渔业现代化

TB1,TB2工程基础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振动工程学报

工程图学学报

工程力学

符合材料学报

无机材料学报

功能材料

材料导报

材料研究学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材料工程

TB4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粉体技术

包装工程

TB5声学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噪声与振动控制

应用声学

TB6制冷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低温工程

制冷学报

TB7真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2012年核心期刊目录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真空

TD(除TD82)矿业工程(除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

岩矿测试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爆破

金属矿山

矿山压力与顶板管理(改名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中国矿业

矿冶工程

非金属矿

矿冶研究与开发

光也安全与环境

工程爆破

矿山机械

化工矿物与加工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TD82煤矿开采类核心期刊表

煤炭学报

煤炭科学技术

煤矿安全

每天地质与勘探

选煤技术

煤炭工程

煤炭技术

中国煤炭

煤矿积雪

煤矿开采

TE石油 天然气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天然气工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化工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钻采工艺

油田化学

新疆石油地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石油机械

钻采工艺

石油炼制与化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尤其地质与采收率

尤其储运

石油天然气学报

中国海上油气

石油钻探技术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物探

油气田地面工程

天然气地球科学

石油学报 石油加工

测井技术

断块油气田

TF冶金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冶金分析

钢铁

粉末冶金技术

钢铁研究学报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轻金属

炼钢

中国稀土学报

稀有金属

有色金属

特殊钢

炼铁

粉末冶金工业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稀土

烧结球团

硬质合金

贵金属

中国有色冶金

湿法冶金

冶金自动化

钢铁钒钛

黄金

TG金属学与金属工艺类核心期刊表

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铸造

焊接学报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材料保护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热加工工艺

塑性工程学报

材料热处理学报

中国表面工程

机械工程材料

铸造技术

锻压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表面技术

轻合金加工技术

焊接

腐蚀与防护

焊接技术

电焊机

轧钢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TH机械 仪表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报

摩擦学学报

机械学学报

积雪科学与技术

光学精密工程

机械设计与研究

润滑与密封

仪器仪表学报

机床与液压

机械传动

液压与气动

流体机械

自动化与仪表

现代制造工程

工程设计学报

振动、测试与诊断

光学技术

机械设计与制造

制造业自动化

水泵技术

制造技术与机床

轴承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自动化仪表

压力容器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TJ武器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弹道学报

兵工学报

火炸药学报

弹箭与制导学报

探测与控制学报

火工品

含能材料

现代防御技术

活力与指挥控制

飞航导弹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TK能源与动力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工程热物理学报

内燃机学报

动力工程

热能动力工程

太阳能学报

燃烧科学与技术

内燃机工程

热力发电

锅炉技术

汽轮机技术

车用发动机

电站系统工程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可再生能源

TL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核动力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原子能科学技术

辐射防护

核科学与工程

核技术

核电子学与探测

TM电工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

电网技术

电池

电源技术

高电压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中国电力

续电器(改名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电力电子技术

高压电器

微特电机

电化学

电机与控制学报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变压器

微电机

电器传动

磁性材料及器件

电机与控制应用

华东电力

绝缘材料

低压电器

电磁避雷器

蓄电池

电气应用

大电机技术

电测与仪表

照明工程学报

TN无线电电子学 电信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电子学报

半导体学报

通信学报

电波科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光电子、激光

液晶与显示

电子与信息学报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现代雷达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信号处理

红外与激光工程

半导体光电

激光与红外

红外技术

光电工程

电路与系统学报

微电子学

激光技术

电子元件与材料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电信科学

半导体技术

微波学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光通信技术

激光杂志

光通信研究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改名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光电子技术

应用激光

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

压电与声光

电视技术

电讯技术

应用光学

激光与光电字学进展

微纳电子技术

电子显微学报

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类核心期刊表

软件学报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自动化学报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系统伪真学报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控制与决策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控制理论与应用

计算机应用研究

机器人

中文信息学报

计算机应用

信息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仿真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遥感技术与应用

传感器技术(改名传感器与微系统)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测控技术

传感技术学报

控制工程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化工自动化与仪表

TQ0一半性问题类核心期刊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工学报

高分子学报

化工进展

精细化工

现代化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膜科学与技术

化工新型材料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化学世界

高分子通报

过程工程学报

精细石油化工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

TQ11/TQ17基本无机化学工业/硅酸盐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硅酸盐学报

硅酸盐通报

电镀与环保

水泥

电镀与精饰

无机盐工业

电镀与涂饰

耐火材料

中国陶瓷

陶瓷学报

TQ2T/Q35基本有机化学工业/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塑料

塑料工业

工程塑料应用

塑料

塑料设计

橡胶工业

热固性树脂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林产化学与工业

合成树脂及塑料

合成纤维工业

聚氨酯工业

弹性体

TQ41/TQ9其他化学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燃料化学学报

新型炭材料

煤炭转化

涂料工业

日用化学工业

中国胶粘剂

TS(除TS1,2)轻工业、手工业(除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造纸学报

中国造纸

木材工业

林产工业

烟草科技

造纸科学与技术

中国皮革

皮革科学与工程

纸和造纸

中华纸业

大连轻功业学院学报(改名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TS1纺织工业、染整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纺织学报

印染

棉纺织技术

丝绸

印染助剂

毛纺科技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上海纺织科技

纺织导报

产业用纺织品

TS2食品工业类核心期刊表

食品科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食品工业科技

中国油脂

中国粮油学报

食品科技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乳品工业

食品工业

茶叶科学

食品与机械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中国调味品

粮食与油脂

粮食与饲料工业

中国食品添加剂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 粮油加工)

中国食品学报

中国酿造

食品研究与开发

TU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岩土工程学报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结构学报

岩土力学

土木工程学报

建筑结构

工业建筑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学刊

中国给谁排水

混凝土

空间结构

建筑学报

给水排水

建筑材料学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工程地质学报

世界地震工程

暖通空调

建筑技术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工程勘察

建筑科学

中国园林

国外城市规划(改名 国际成规规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施工技术

规划师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低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新型建筑材料

 

TV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水利学报

水科学进展

泥沙研究

水利发电学报

水利水电技术

水利水电技术

水电能源科学

水力发电

人民黄河

长江科学院院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中国水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人民长江

 

U(除U2,4,6)交通运输综合类核心期刊表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改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U2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铁道学报

中国铁道科学

铁道车辆

铁道标准设计

铁道工程学报

铁道运输与经济

铁道建筑

铁道机车车辆

机车电传动

中国铁路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U4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公路学报

汽车工程

公路交通科技

公路

桥梁建设

汽车技术

中外公路

现代隧道技术

世界桥梁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U6水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造船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中国航海

船舶力学

船舶工程

水运工程

中国港湾建设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航海技术

V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表

推进技术

航空学报

宇航学报

航空动力学报

空气动力学学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飞行力学

宇航材料工艺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航天控制

实验流体力学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光与控制

航空材料学报

中国航天

X(除X9)环境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环境科学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改名 环境工程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化学

自然灾害学报

环境工程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与防治

工业水处理

环境科学与技术

自然资源学报

农村生态环境(改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水处理技术

化工环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中国环境检测

X9安全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安全与环境学报

消防科学与技术

武器工业期刊范文8

关键词:现代化;电子信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各个项目领域。这些项目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新途径。通过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各行各业都因而获得了更加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活动的有序发展,为取得各种效益做出贡献。

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特点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先进,高效,快速,全面等特点的新型技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为崭新的应用技术。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人员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和更新。因此,电子信息技术的现代化非常快,并且电子信息技术组合的应用范围很大。为传统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常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结合。电子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其他行业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不断推进着这些行业领域的变革和进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二、应用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必要性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他不但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也为各个行业和领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工业化的高效生产是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这种持续发展为我国企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使得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并不断变革企业管理能力,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就能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为了提高电子信息时代的企业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并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因此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对于公司而言,如果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加强管理和降低成本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我们必须继续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来建立科学,系统和全面的管理体系,这是改善企业现代化和计算机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公司必须能够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武器,不断引进和更新电子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不断提高企业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生产的有序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行业有关部门加强了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实际业务流程中的开发和应用。实际上,信息技术在开发和应用此技术方面存在许多挑战。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化的技术现状,作者作了相应的总结,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市场较为混乱。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相对混乱,导致非法产品泛滥。这除了侵犯合法版本的知识产权以外,还意味着市场力量的正常性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市场混乱问题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都会对市场监管造成很大的困难。另外,信息产业市场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中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如此,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公众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理解相对单一,反过来导致电子信息市场在创新产品领域的努力减弱,最终导致信息市场的多元化减弱。工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薄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缓慢。

(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势头越发凶猛,但是由于我国较为薄弱的技术设施建设水平,严重影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是人口素质较发达国家却较低但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人员培养的问题造成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原因是我国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对新技术知之甚少。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严格禁止出口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严重限制了我们的国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建设。另一方面,中国对电子信息项目建设的支持不足。实际上,许多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是由几家大公司运营的。小型企业的增长空间很小,造成了小型企业容易倒闭的普遍现象。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加强技术指导,将有效促进中国的发展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三)整体水平不足。由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起步较晚,因此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还不够。由于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水平领先于我国,因此,近年来我国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修改和优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适应我国社会现状的需要,从而可以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这种发展方式可以使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技术保持同步,但是过度依赖不能提高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而且会降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造成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缓慢。

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一)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与相关的电气设备很好地集成在一起,扩大了电气设备的使用范围。例如,家庭生活中使用的冰箱温度控制系统就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使用的体现。另一个例子是用于废水处理厂的中央空调系统,该系统的原理也是电子信息技术。

(二)工程造价应用。使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控制器的形成,降低了工程成本,大大提高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二是通过数据库技术提高工程成本的准确性,增加工程成本。电子信息的计算和处理能力使项目分析和数据统计更加准确和科学。此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在技术成本中的应用也体现在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建模,计算等环节建立电子信息技术平台,以提高设计成本效率和工程质量。

(三)高速公路应用。在道路行业中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效率,提高交通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并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以协调运输行业。关于交通部门监管交通运输情况,例如,由于车辆数量众多且行车条件困难,交通管理难以处理与车辆有关的违规行为。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其能够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来分析与车辆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监视以减少交通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提高运输行业的工作质量[1]。

五、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策略

(一)加强产品及服务创新。随着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在实际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较激烈的竞争。在此基础上,为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台必须加强产品和服务的集成与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加强与工业生产的合作,逐步建立其技术创新体系,以增强中国相关的现代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制造能力,实现中国的技术创新和中国电子国际竞争,以增强信息产品。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加强高质量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其他高科技的开发和集成,以促进各种业务的有序发展。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高科技人才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没有人才就无法获得发展!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所有发展都应以对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基础。人才是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尽管我国人口众多,但技术人员短缺,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学习和掌握高科技,例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因此,人才的培养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必须积极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认真奉行义务教育政策,确保教育普及到中国的各个角落,使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来学习高科技技术开发。

(三)创设和谐的发展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工业行业,电子信息技术由于技术要素投入较大,造成了其对高科技人才大巨大需求,因而国家应当不断增加对于高素质高专业素养人才的培养力度。而对于企业来说,必须不断培养和聘用高素质的人才,然后充分利用人才的潜力和作用来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通过培养人才,企业可以实施奖惩措施以提高员工的热情,同时还应聘请专业教师培训员工,以创造有利于开发信息技术人才的环境[2]。

(四)加强电子信息工程产品的创新力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产品开发周期短且技术更新迅速,因此需要进一步扩展电子信息技术以适应技术开发的要求。内部和外部市场的联系不断变化。公司应将其部分企业利润作为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以促进正在进行的新技术研发。就政府而言,他们可以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指导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给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创造良好的营销政策环境,大学需要建立基于市场需求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大学的人才产出与技术市场紧密联系,避免人才学习的模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分离。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和大学本身的情况,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创建一个平台,并为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和市场的公司准备人才库,以开发技术创新的机会。通过培训人才来提高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五)注重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与融合。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必须在其他产业中发挥作用,现代技术不能孤立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以促进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竞争力。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当与其他行业融合时,充分利用各个行业的优势,为其他行业提供更大的便利。应当指出,在整合过程中,有必要根据行业的发展做出有效的选择。它不能简单盲目地集成。这是我们确保双赢局面并促进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唯一途径[3]。

(六)加强政府政策支持。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有必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加强政府部门的作用,增加财政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部门在实际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融资和投资渠道的优化和拓展,并设立专项工程基金,以保证电子信息技术的有序发展。政府部门不仅在实际工作流程中,还必须加强对移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领导,确保开发人员正确地工作,事半功倍,确保平稳发展并促进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4]。

六、案例分析

面对这种发展形势,中国也采取了适当的措施,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制定了适当的政策,即逐步遵循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也有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总的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据调查统计,我国每年有80,000至100,000的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生。该专业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工作前景,可以从工作前景图表中直接推断出来。某高校以前在应用期刊信息资料时,采取传统的人力手工做法,这种做法直接导致学校图书馆的大量信息书籍储存混乱,且一些资料被严重损坏,图书管理员也相应的照顾不到。该高校在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在图书馆管理系统当中引用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设置了一些客户端、接入交换机,将中文与外文期刊成功地接入到信息数据当中,然后整理成磁盘列阵模式,这种做法显著地提升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既提升了管理水平,也方便了读者,一举两得!如图1所示,即为该校图书馆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模式[5]。

七、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