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园林的兴盛原因及建造风格

吴兴园林的兴盛原因及建造风格

 

在中国园林史的研究上,对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成就最高的明清江南园林,以至于出现研究中国私家园林时有“言必称苏州”的现象。[1(]p284)其实,对于同样曾经十分鼎盛过的南宋私家园林,学术界所做的研究相对较少,至今还存有大量空白。建筑史学家郭湖生曾经谈到:“南宋吴兴名园荟萃,可做的文章还很多。”根据文献图画,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可发掘。[1(]p284)周密(1232~1298年),字公谨,号草窗,南宋词人、文学家。他的笔记集《癸辛杂识》前集中录载有《吴兴园圃》篇,是研究吴兴园林的重要文献资料。   一   吴兴为今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2]晋室南渡,中国的经济发展重心逐渐南移。[3(]p58)南宋时期,朝廷偏安杭州,江南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富庶的湖州与杭州距离很近,文人墨客频繁往来于苕霅①之间,据周密《癸辛杂识•吴兴园圃》:载“吴兴山水清远,升平日,士大夫多居之。其后,秀安禧王府第在焉,尤为盛观。城中二溪水横贯,此天下之所无,故好事者多园池之胜。”[4(]p7-8)湖州城内外陆续出现了36处私家花园,声名享誉江南。周密当时寓居吴兴时,常游览城内外园林,并记录下来成文为《吴兴园圃》。后有好事者别出单行本,名为《吴兴园林记》。吴兴私家园林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一方面在于南宋时期山水画与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已经完全确立[5(]p36),私家园林受当时山水画论影响在所难免,众多文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使得当时的园林与山水自然结合为一体。另一方面,南宋园林观赏树木与栽培花木技术较唐代有所提高[5(]p36),且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嫁接技术促使花木种类繁多,养花业与园艺的繁盛直接促进了园林的发展。此外,品石又伴随宣和艮岳的影响在江南成为普遍造园素材,并相应出现了许多以造园为职业的山匠,“工人特出於吴兴,谓之山匠,或亦朱勔之遗风”[4(]p14)。因此,吴兴私家园林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   二   宋徽宗在汴京大兴“艮岳”后,叠石为山在中国园林建造中始成气候,“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兴大役”[4(]p14)。伴随着宋室南渡,艮岳影响带动了江南地区大规模的叠山造园活动[6(]p92)。吴兴园林继承光大了北宋对奇石的欣赏和使用,较多运用太湖石造景。“吴兴北连洞庭,多产花石,而卞山所出,类亦奇秀,故四方之为山者,皆於此中取之”[4(]p14)。洞庭西山太湖石、卞山花石等为造园者所青睐,为经营园林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是“无园不石”。吴兴私家园林虽然在理石布置上与北宋的园林十分相近,但是却体现了江南地域与时代特点。吴兴园林理石注重安置而不注重重叠,倾向于横向布置,如叶氏石林“万石环之”。叠石造山成为园林造景的主流,中唐园林中堆土成山的厚重浑圆在南宋吴兴私家园林中已经不再出现,而叠石造山成为园林造景的主流,园中置奇石为景渐成时尚。如俞氏园石假山,出自主人俞子清的筹划,因俞本人就是文人画家,擅长竹石,“其胸中自有丘壑”[4(]p14)。因此,俞氏园假山的堆叠借助画理,奇石特置与堆山结合,假山中堆出自然的溪谷,与静、动水体相结合,加上植物的随宜配置,整个园林景观既新奇又自然,时称“假山之奇甲于天下”[4(]p11)。吴兴地处江南水网地带,水多地狭,诸园(城内园林)多以湖水溪水为骨架,依水布景,大片种植树木与花卉。尽管湖州城内溪流横贯,但是仍有数园开挖方池在园内。南沈尚书园面积颇大,“聚芝堂”堂前人工挖掘的大池数亩,利用大面积水体来形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北沈尚书园则建五池水,营造整个园林三面环水,着力表现自然山水之美。据此可以判断吴兴私家园林在赏石与理水方面,既突破了北宋及以前堆土为山的造园之法,又开拓了园囿从人工方池向自然曲水演变之先河,是追求大自然深远意境,趋向写意山水的神似。   三   北宋洛阳诸园以花卉闻名,南宋园林亦承遗风。吴兴私家园林承袭了北宋写意山水园的造园手法[7(]p75),园林追求天然之趣。又由于江南植物资源丰富,栽培花木技艺提高,因此园林中以花木种植为主。吴兴私家园林的景观主体多为成片栽植的树木,种植有大量果树。魏晋南北朝庄园内普遍栽植有大量经济果树的园囿营造之法仍然影响着南宋私家园林。吴兴园林应该是继北宋艮岳后与临安一道把花卉赏析应用在园林中的极致时代。吴兴南沈尚书园面积有近百余亩,整个园内的景物“果树甚多,林檎尤盛”[4(]p8)。园内植物配置大面积的果树丛植或群植,枝繁叶茂间留余空地,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人工穿池筑山或运用大片植物的造园手法。而整个北沈尚书园极有野趣,追求自然质朴,主要景色是通过筑高台修对湖台,借景太湖诸山远景。章参政嘉林园桑林果树甚盛,也与南沈尚书园一样经济性种植群植。牟端明园面积稍小,仅围绕园内建筑种植梨树杏树,其余大面积栽培花卉,追求野趣。吴兴私家园林内的植物造景,或依托古树,加以强调;或大片丛植,求其韵味,并有在林中开辟空地以供宴赏的做法。园林内在主要建筑物旁边种植了以观赏为主要目的的名贵花卉,而在水岸旁边则是自然的野草。利用花木的四季变化来营造园林景致的多样性是吴兴园林有别与北宋甚至更前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主要受益于江南温润的气候和栽培园艺的发展。中国明清古典园林常见的循序渐进空间组织方式在《吴兴园圃》中并无记录。吴兴园林是用大面积植物种植的方式营造清旷疏朗的原野情趣。主要依靠吴兴城内的苕溪和霅溪水在各个园内的自然景态为骨架,普遍种植花卉与果树。采用花卉与果树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园林内景致分割成若干片段,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吴兴私家园林处在中国园林史上植物景观的经济性向审美性过渡转折时期,从周密的《癸辛杂识•吴兴园圃》可看出,这个时期园林内的审美还是以经济性种植的花卉树木为主,景观主题多是花卉果树。#p#分页标题#e#   四   周密《癸辛杂识•吴兴园圃》记载的楼堂等大型建筑与园林建筑小品(轩、亭)等多掩映在果木花卉当中,也有高出树梢的台,主要是为了观赏园外借景而修建的。园内建筑承魏晋庄园之遗风,建筑密度低,数量少而且布置稀疏,没有游廊连接,也没有形成以建筑群围合划分区域景观的情况。如南沈尚书园内“聚芝堂”和藏书楼等多是掩映在果树花卉当中,而北沈尚书园更是以大片种植为主要成景内容,其中灵寿书院、怡老堂、溪山亭、对湖台等建筑为追求天然野趣常和民宅一样自然质朴,园林建筑的结构和材料等细节在吴兴园林记中并无详细描述,估计南宋私家园林内成景的重点还没有转移到建筑物上来。或许由此可推出吴兴园林内建筑仅是作为观景之所,并不作为园林的造景主体。在《癸辛杂识•吴兴园圃》中,城内外36座园林中拥有一座人工构筑物(亭台楼阁等)的仅有12座,例如丁氏西园只是在临苕溪处建有茅亭,园内多是水面和植物所营造的景色。玲珑山与黄龙洞二园甚至连人工构筑物也没有,仅是天然石洞。吴兴园林主人绝大部分为皇室与官僚,园内大多修筑了书院或者藏书楼,建筑周围遍植名花美卉和成片的果树布局与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记录的北宋园林相仿。明清私家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形式表达意境的形式在吴兴私家园林中并不多见,其多采用建筑周围环境或者植物景观命名,如牟端明园林内的硕果轩就是以附近的一株大犁树而命名。由此可以推断吴兴园林内的建筑营造远未达到后来明清古典园林造景时代的程度,在南宋时期还是居于次要地位,主要是观赏场所的性质。   虽然《癸辛杂识•吴兴园圃》中所记的36处园林实物已不可考,但是依据文献记载,尚可解读出当时的大致风貌。从总体上看,南宋时期吴兴园林造园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转折时期,其艺术特征是规模愈来愈小,而空间变化却愈见丰富;园林内建筑布置稀朗,林木花卉占有较大的比重,富有江南特色。就近取太湖石点缀,开始形成园林赏石、叠假山之风。这也说明吴兴园林的内容和形式趋于定型,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8],已经构成了独特的园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