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心理调查思索

普陀区心理调查思索

本文作者:王舜琏 张娇娇 单位: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 安徽蚌埠医学院

我国的心理咨询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的,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变化,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咨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自从2002年4月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从业人员的国家职业标准以来,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而卫生工作者由于职业的责任感和敏锐感,相对于其它行业,致力于心理咨询技能学习的人很多。为了解普陀区基层卫生机构医学心理咨询现状,更好地为发展区域医学心理咨询事业提供依据,我院采用信函调查方式,发出调查表17份,对本区基层卫生机构的心理咨询执业情况,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工作人员情况,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本区基层卫生机构的心理咨询执业情况,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工作人员情况,对心理咨询职业化的看法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1.2.1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执业范围。

1.2.2取得资格的人员情况包括人员的职称职务、取得资格的时间、培训机构、是否已经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1.2.3对心理咨询职业化机制的看法是否希望参加实践基地的理论学习,心理督导,案例交流等活动及活动的频率。

1.3调查方法将调查内容设计成表格与问卷相结合的调查表,以信函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09年6月11日至2009年7月15日。调查结束后将有效资料以频数统计和类属分析的方式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7份,其中一家机构为药剂学校,其它为区二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回问卷14份。14家机构均无精神医学或心理咨询的执业范围,有11家机构希望增设此类执业范围,另三家无此要求。14家机构中共有资格证书的人员25名,另有2名在培训中。机构中最多的拥有6名有资格证的人员,最少的0名。

2.2人员基本情况

27名人员中男性5名,女性22名,考虑可能与医疗机构中女性职工较多有关。平均年龄37.11岁。其中只有3人正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仅占11.11%。其中医师22名,护师2名,检验师2名,高级讲师1名。医师中有高级职称的9名,中级12名,初级1名。护师2名均为中级职称。27名人员参加培训的机构有8家,其中9人在华师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6人在上海市紧缺人才办公室,4人在上海职业技能鉴定中心,4人在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1人在北京华夏心理培训中心,1人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1人在道瑞姆心理咨询中心,1人在上海市卫生局。

2.3对心理咨询职业化机制的看法

27人中23人表示希望参加实践基地的理论学习,占85.18%。14家机构中有9家希望1月进行1次理论学习,2家希望2周1次;9家希望1月进行1次心理督导,2家希望2周1次;对于案例交流均希望1月1次。

3讨论

WTO预测21世纪将是发生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高峰期[1],因此加强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不断提高技巧和水平,规范门诊工作,提升咨询和治疗质量,增进大众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是区域卫生服务机构当今新的职责。我国的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而且目前仍然是医学的心理咨询模式为主导口,社会心理咨询并非主流[2];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心理咨询的看法仍存在许多误区,因此,建立有效规范的医学心理咨询的服务机制势在必行。在美国某些州,如果申请某一层次的资格认证时学历达不到要求,州政府会提供多种途径来弥补。如要求只拥有高中学历的人参加较长时间督导下的临床实践[3],因此,在心理咨询职业化进程中,进行一定的心理督导和理论学习是有必要的。欧洲该领域的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倾向,即建立跨国的行业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4],在管理上,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心理咨询师具备现实约束力的专业行会,同时也缺乏相关的法律,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尚属“真空”状态,从业过程中出现纠纷,因心理咨询失败而造成的事故,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法律和法规依据[5]。

综上所述,建议:在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有序发展医学心理咨询事业,让群众得到便捷的医学心理咨询服务;并形成区域内兄弟单位相互交流的机制,让我区有志于医学心理咨询事业的卫生人员不仅有用武之地,而且有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心理督导、案例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