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区小杂粮生产状况及其发展

麦积区小杂粮生产状况及其发展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具有生育期较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分散、种植方式特殊等特点的禾谷类和豆类作物。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小杂粮因其富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加之其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好等特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   1麦积区小杂粮生产现状   1.1自然条件   麦积区地处天水市东部,秦岭北麓、渭河中游,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总面积3474kg2,总耕地面积47973hm2,境内海拔748~2559m。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类型,境内气候差异性较大,年平均降雨量约496.50mm,年平均气温11.60℃,全年无霜期168~182d。   1.2生产现状   1.2.1小杂粮生产面积小而不稳   近年来,麦积区种植的主要小杂粮作物有荞麦、高粱、糜子、谷子和豌豆等,主要种植方式包括春播和麦后复种两种。2010年全区小杂粮种植面积2207hm2,其中荞麦1507hm2,高粱466.70hm2,谷子213.30hm2,糜子20hm2,荞麦和高粱是该区主要的小杂粮作物,面积较大。从年度种植面积来看,2008、2009、2010年全区小杂粮种植面积分别为2580hm2、2420hm2、2207hm2,年度种植面积波动较大,且近年小杂粮面积呈减少趋势。   1.2.2小杂粮产量低,比较效益低下   麦积区小杂粮生产以麦后复种为主,虽然光热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水、肥条件的制约,产量一直低而不稳。2010年糜子产量为865.50kg/hm2,谷子产量为1698kg/hm2,豌豆产量为761.25kg/hm2,荞麦产量为931.50kg/hm2,在四种小杂粮中,谷子产量相对较高,而糜子、豌豆、荞麦产量相对较低,不足1000kg/hm2。小杂粮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种植每公顷谷子产值约为3396元,除去化肥、种子、机械、劳力等所需的各种费用1950元,每公顷纯收入仅1446元;种植1hm2其它小杂粮产值约1705元,每公顷纯收入244.50元,产值小于支出,效益低下是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加之近年农业生产中其它农作物的种植收益明显提高,种植小杂粮的比较效益显得更低,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了小杂粮而改种了其它作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干旱是影响小杂粮生产的关键因素   麦积区小杂粮的主要种植区域是渭北石佛、渭南、中滩、新阳、琥珀等乡镇的干旱、半干旱山区,该区域年均降雨不足500㎜,且主要集中在8、9、10三个月。而小杂粮的适宜播种时间为麦收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段时间恰逢少雨时段,降雨偏少给小杂粮的如期播种、出苗甚至幼苗生长造成较大困难。   2.2小杂粮生产以自给为主,生产面积难以扩大   麦后复种小杂粮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复种指数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受当地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影响,种植小杂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自给问题,而小杂粮在食物中属搭配性食物,并不是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当地需求量不大;加之种植小杂粮的比较效益低下,致使农户种植意愿不强,对小杂粮的依赖性较低。同时,由于全区没有一家小杂粮加工企业,小杂粮深加工困难,商品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业,影响了生产面积的扩大。   2.3品种老化,产量低而不稳   小杂粮虽然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好等特点,但是该区小杂粮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进的品种,长期沿用一个品种,致使品种退化,抗逆性差,产量低而不稳,影响了小杂粮的大面积推广。   2.4生产管理粗放,技术措施不到位   总的来看,当前麦积区小杂粮的生产管理方式还比较粗放,各种技术措施的应用还不够到位。一是整地不精细,保墒效果差,易造成土壤水分散失,不利于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二是播种技术落后,机播面积小,撒播深浅不一,致使播种质量不高,出苗不齐、不全,影响亩基本苗;三是施肥少,土壤肥力不足,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四是中耕除草、病虫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不及时,易形成病虫草害,影响产量的提高。   3发展对策   3.1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小杂粮新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   小杂粮是麦积区麦后复种的主要作物,要立足于本区农业生产的实际,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产量高、品质好、市场前景广阔、适合于深加工的小杂粮新品种,力争用3~5a的时间,使全区小杂粮的品种实现一次更换,逐步淘汰劣质品种。   3.2大力发展小杂粮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小杂粮生产   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小杂粮既可直接食用,又可用来加工成具有一定附加值的商品,升值潜力较大,应积极扶持建立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小杂粮加工生产企业和营销组织,提升小杂粮生产的附加值,提高小杂粮的商品化程度,把小杂粮生产作为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来抓,提高广大农民开展小杂粮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小杂粮生产朝产业化方向发展。   3.3合理布局生产区域,扩大小杂粮生产面积   麦积区小杂粮生产的主要区域是中滩、石佛、渭南、新阳、琥珀等乡镇,由于该区域土地面积有限,在该区域扩大小杂粮生产势必对其他粮食生产造成压力,面积扩展的潜力有限。应在全区范围的干旱半干旱山区积极开展小杂粮生产的品种、种植方式等试验示范,合理布局种植区域和面积,结合试验示范大力推广小杂粮生产技术,逐步扩大、稳定种植面积。   3.4积极开展小杂粮生产的科学化管理,用新的技术推动小杂粮的规模化生产   由于麦积区小杂粮以传统生产手段为主,产量和品质一直低而不稳,比较效益低下,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小杂粮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科技部门应立足本区小杂粮生产的实际,积极开展增产、增收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挖掘小杂粮的生产潜力,使全区小杂粮生产在面积、产量、品质上有一个新的突破,达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逐步带动全区小杂粮的规模化发展。#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