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黄痢特征及预防路径

仔猪黄痢特征及预防路径

 

1流行特点   仔猪黄痢主要感染出生后1星期内仔猪,以1~3日龄较为常见,1周龄后很少发生。同窝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可达90%~100%,有时存活的1~2头仔猪也成为“僵猪”。不同窝仔猪发病率差异很大。头胎仔猪发病严重,随胎次的增加,发病情况将逐减轻。该病每年各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圈栏潮湿,卫生条件不良时发病率增加。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由粪便排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母猪乳头、皮肤及周围环境,造成仔猪食入感染。   2临床症状   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在12小时左右突然有1~2头全身衰弱,很快死亡,同窝其他猪也相继发病。排黄色糊状稀便,常含有小气泡或凝乳块,有腥臭味,在扑捉、挣扎和鸣叫时,肛门冒出稀粪,腹泻愈来愈严重,次数频繁,肛门松弛,不由自主流出稀粪,沾污仔猪及母猪全身。病猪迅速消瘦、脱水,精神沉郁,不吃奶,常伏卧于母猪身上或产床,昏迷而死亡。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便,同窝仔猪几乎同时发病,死亡率高,而母猪健康无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仔猪黄痢病。   3防控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杜绝通过引种、饲料、饮水和用具带入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引起该病的暴发。做好母猪产前及产后的管理。产房在使用前要彻底冲洗和反复消毒,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母猪产仔前要做好乳房的清洗和消毒,做好仔猪的保暖防寒。产房温度应保持在20~25℃,保暖箱中温度保持在28~30℃。如果仔猪没有合适的环境温度,很难防止黄痢的发生。使初生仔猪尽早吃上初乳,并尽量保持乳汁充足。仔猪7日龄开始用优质乳猪颗粒料引诱仔猪尽早开食。在保温的条件下,充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新鲜。掌握母猪饲料蛋白质水平,饲料量不可过多过少,最好喂全价饲料。   目前,已有多种预防仔猪黄痢的疫苗可供选用。有的需要注射,有的也可口服。初产母猪场及发病较严重的猪场应在母猪产前40天和产前20天各接种1次,一般可在母猪产前20天接种1次。   中、小型养猪场及养猪户可用患病仔猪粪便喂服进行免疫,这种方法针对性强,方法简单,效果很好。方法是,在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收集患黄痢病仔猪排出的新鲜粪便,混入少量饲料中给母猪饲服,每天1次。注意逐头饲喂,饲喂用具应立即消毒备用,并在以后的数天内连续对圈舍彻底消毒,以减少散菌。在喂含粪便饲料后的几天内,母猪饲料中不应含有抗菌药物,同时期也不要用抗菌药物给母猪做治疗。也可将因患黄痢刚死亡或接近死亡的仔猪,剖开腹腔,将结肠和直肠中黄稀粪便挤出来,拌入饲料中喂给产前40天和20天母猪各1次,效果较好。   母猪产前7天及产后当天各用长效抗菌药物1次。或给初生仔猪在未吃奶前灌服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并根据情况在以后2~3天内,每天2次,连续灌服。还可在初生仔猪未吃奶前,灌服微生态制剂,但此类药物不能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饲料中加入柠檬酸0.5%~1.0%,也有减少发病的作用。还应注意,仔猪患黄痢病时往往是先有1~2头仔猪突然发病,急速死亡,然后全窝发病死亡。所以,应在发现有1~2头仔猪发病死亡时,立即对尚未发病的同窝仔猪,用药物预防性注射数次,以减小发病。   发病早期可用新霉素、环丙沙星等0.15~0.25克,或庆大霉素4~8万单位,每天灌服2~3次,连续3~4天。经口服或胃管投服给药的治疗效果比注射的治疗效果好,但在仔猪已发生大肠杆菌全身性感染时,应配合上述几种药物的注射。在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病情转好后,可改用微生态制剂灌服或拌料7~10天,以帮助仔猪肠道建立正常菌群,防止复发,并可增强抗病能力,提高生长速度。仔猪患黄痢病时,严重脱水是造成仔猪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应灌服或让仔猪充分饮用口服补液盐。药液要临时配制,保持新鲜干净。仔猪出现水样腹泻时,可口服或注射少量阿托品,也可灌服苯乙哌咤片,每天2~3次,在水泻停止后,应立即停用。由于仔猪黄痢发病急,病势重,病程短,治疗效果大多不好,或来不及治疗就死亡,所以,仍应将预防发病放在防控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