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技术特征及典型理论综述

咏春拳技术特征及典型理论综述

咏春拳给予力量较小的弱势人群一个可以面对强大对手的技击术。另一技术特征就是围绕圆形进行防守。手臂成弧线,一是面向对手的进攻防守区域较大,二是肌肉处于较佳的预备状态,可以更加快速地变化动作以应对不同方位的进攻。锁定对方中线进行进攻,采用直线进攻以尽量缩短攻击路线。而直线进攻和圆形防守是“矛”与“盾”的组合,形成了“二打一”的局面,对于身体较为纤弱的人群来说更加容易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而不是“硬打硬上无遮拦”。

埋肘蓄力与收肘变换

众所周知,技击格斗是人与人进行的身体对抗,各种技术和技法都要通过人才能发挥,而面对的是有思想和运动变化的人,其中变化因素则更多,也更加复杂。在我方进攻或防守时,对方也在同时或之后做攻防动作,所以身体各个部位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下进行技击,容不得“你出一招,我接一招”的纸上谈兵。咏春拳为快速应对进攻强调“埋肘”与“收肘”,这一技术动作要求有别于其他门派,特别是对于北派武术的习练者来说,还会有“缩手缩脚”之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人拳”。 “埋肘”具体来说,无论在进攻还是防守时,大多手肘紧贴着自己中线,从正面看就是肘部收在胸前。埋肘的原因,一是抢攻中线时距离最短;二是保护上身躯干重要部分,为防守提供了一个较佳的姿势。 “收肘”,即在攻击或防守动作完成后,手和手臂不再“蓄力”,成自然的曲肘状态,以便迅速变换下一个动作咱圆暂。从解剖学角度看,人体手臂的肌肉前后对称,任何一个角度的动作都有主动肌和对抗肌以及辅助肌参与。如果单独完成一个动作在主动肌适度拉伸的状态下延长即可,可是技击格斗中动作需要连续和突然,需要随机变化角度,手臂弯曲埋肘蓄力显然不是最佳的发力状态,却可以保持机动变化,而这正是咏春拳所追求的目标,不以力胜而以灵活多变取胜。

追求快打与不追手

咏春拳的求快和一些传统武术对于速度“暧昧不清”完全不同,表现很直白。如咏春拳有“以长制短之快”、“顾打合一之快”、“以近求快”,追求一种肉眼难及之快咱猿暂,不消过笼,不追手,这是咏春拳攻防动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做防守动作时,只做到对方攻击不到自己的角度即可,动作短小,精确。当对方的动作在自己防守范围外,则不提倡去主动追击对方而是趁机直接攻击以求抢占先机咱源暂。咏春拳追求快打和不追手是相互结合和限制的,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进攻之前充分拉伸主动肌长度会提高动作速度,也会增大攻击效果,但咏春拳的快打是在动作相对静止时直接开始,而且进攻和防守动作到位即收,强调不追手,这样才能让紧随其后的动作同样快速有力。所以咏春拳技击上讲究角度和时间多于动作的力道。

来留去送与长桥发力

来留去送是咏春拳技术体系中一个与太极拳“粘黏相随”类似的特征。 “留”,根据对方进攻的变化,凭借接触对方手臂(搭桥)时的感觉而做出相应的反应,摊、擒、勾等是主要手法。 “送”,是进攻(也称之为“放”)的意思,在有效防守之后,对方改变动作之前发起进攻(也有防守和进攻几乎同时的技法),拳、掌、指、桥、膀都是完成“留”和“送”的身体部位。此外,咏春拳的“高接低攀”、“你要上我要下”、“你要下我要上”的攻守策略也是来源于这“来留去送”的原则咱缘暂。要做到“来能留得住,去能送得出”,需要手背对于对方的劲力有感知力,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对手的进攻路线,并不是感觉到力的变化然后再做随后的动作,而是在对手的进攻路线与我方防守的手臂接触后随其动作即刻变化,这如同太极拳推手训练中强调的“懂劲与化劲”一样。长桥发力,指在手臂进攻后没有回收动作,再次进攻,咏春拳在粘连对方肢体时,可以直接发力进攻。拳打猝不及防,不是简单的速度比拼,咏春拳强调快,但不是只追求动作移动的速度,而是从动作路线和角度以及对于对手的控制上形成了“快”的结果。来留去送是一种因势利导的快,长桥发力是一种缩短动作距离的快。综上,研究整理出咏春拳技术具有直线进攻与中线路线、埋肘蓄力与收肘变换、追求快打与不追手、来留去送与长桥发力等特征,咏春拳技术充分体现直接、灵巧的特点,不仅对身材较小、体力较弱的女性,对不崇尚蛮力的男性来说,也不失为一种以弱胜强的搏击技巧。

咏春拳典型理论

咏春拳属于是中国传统武术,而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拳种产生的条件是成熟的格斗技术、独特的格斗理论、优秀的创拳人物。 圆园园园年怨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传统武术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以外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武术拳种”咱远暂,传统武术技术样式变化多端,但各家拳种有各自的拳理与法则,它们是分析传统武术技术首要的文献资料。咏春拳所有动作同样严格遵循拳理,这些是我们研究分析咏春拳动作的重要依据。

精气神理论

精气神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常见概念,被广泛运用于文化、美学、音乐以及武术各个领域。 “精生于气”,“是高级的气”,气在道家被认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基础,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还有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 “神”,则是聚集精气而得,王充所说的“神者伸也”,则指的是运动。总之,精气神学说对于武术而言,即强调人体精要的本质,但并未特指具体物质。如著名形意拳所强调“内三合”、太极拳所讲究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咱苑暂。 “行气如九曲珠”,“气沉丹田”,是对行拳走架时身体姿势和相应身体感觉的说明与描述咱愿暂。而这种将形神合一的强调和说法,对于没有传统武术学习经验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大凡中国传统武术都或多或少地和精气神有所结合,咏春拳也不例外。 《詠春白鹤拳潘孝德拳谱》有“呼风则气伸,气则力,人无气必死,山无气必绝。气力不足,英雄何在”的记载。潘长安认为这是体现出寸劲节力(寸劲)来源于“精气神”的协调。#p#分页标题#e#

经络穴位理论

对于穴位,学者仍是抱着谨慎的态度,如唐豪在《内家拳穴法的研究》一文对于民国时期流行的点穴说法提出质疑,“拳家博人,或用头,或用拳、或用掌”,“不能入针之刺入人身,称为穴法,原不甚妥”咱怨暂。有些穴位需要“需捉臂点按,遇肌肉坚实,指力欠劲者且不应”。穴位和经络在技击中的实用价值被质疑,但影响传统武术理论的痕迹却十分清晰,少林、峨眉都有打穴术和套路。咏春拳的进攻目标主要集中在人体脆弱部位,有些将这些借助于中医的经络穴位理论进行解释,并且在海外传授咏春拳的教师对这样的理论也深信不疑,并极力传播,如程威廉在拉斯维加斯和他的外国学生安东尼曾演示过咏春拳的点穴功夫,并经编译于圆园园苑年在国内格斗杂志《搏击》上刊登。程威廉认为,攻防合一的咏春拳最终能否成功获得胜利关键取决于点穴,主要是手指、手腕、指关节去完成点穴的动作,而训练攻击力的办法就是打沙袋和拳靶。

中线理论

中线理论是咏春拳技术体系中遵循的主要原则。中线是“一个物体的重心所在”,承受着整体的重量,即人体头至尾闾这一道线,是进攻与防守需要遵循的“中线”。进攻时向对方中线进攻则可以达到破坏对方稳定性,重创对方的目的;防守时守住自己的中线,沿着中线这个平面如“分水”般消解对方攻击,是防守最直接也是有效的路线。咏春拳在中线理论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个“朝面追形”的说法,即对方的中线正在自己身前正中不需调整,称之为“朝形”;不在正中的位置而需要调整,称之为“追形”。技击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需要调整位置(即“追形”)。

连消带打与攻守同期理论“消”为阻挡、消减对方的进攻,“打”是我方的进攻,“连消带打”意思是在防守对方来攻的同时自己也做进攻动作。咏春拳需要双手同时做不同的动作,“发不同的劲”。连消带打的特点是攻防转换快,在快速的转换中抢得时机。如在运用摊手化解对方来拳的同时使用日字冲拳击打对方头部,节约进攻时间,可以达到“后发而先至”的技击效果。守攻同期,也被称为“攻守一体”,指的不是一个动作具有攻与守的作用,而是咏春拳里“一心二用”,一手防守,另一手进攻。在防守的时候,可能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发动进攻,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达到“后发制人”的效果。大多数咏春拳的推挡招数(防守动作)紧跟着几乎同时的进攻,体现了对动作时效性的追求咱员员, 员园, 员圆暂。综上所述,咏春拳理中有如精气神、经络等“固守”的传统武术常见技击理论,也有如中线理论、连消带打等“创立”鲜明而直接的理论特色。但这些多是历代咏春拳传承人总结与完善的,总体上看没有经过严密的实验和比较,需要现代武术人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才能甄别出其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理论部分,为武术理论建设做出贡献。

结语

历经沧桑的传统武术正在不知不觉中消逝,很多拳种因人去而技亡,成为难以续接的《广陵散》,传统武术技术研究是与时间赛跑的一场抢救,在总结与探索中前行。对咏春拳来说,闻其名者多,而知其所以然者少,让人警觉的是海外咏春拳风潮强劲,技术研究也不断有所突破。本文总结出咏春拳的技术特征有直线进攻与圆形防守、埋肘蓄力和收肘变换、追求快打与不追手、来留去送与长桥发力,具有直接、灵巧特点,是一种以弱胜强的搏击术。咏春拳理中有精气神、经络穴位的传统武术常见技击理论,也有鲜明的中线理论、连消带打、攻守同期这样的理论“创新”,是前人技击与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但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本文图略)

本文作者:张勇 李世宏 王思乐 单位:安徽安庆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北京贵仁武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