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影响下国产电影市场局势

好莱坞影响下国产电影市场局势

作者:满倩倩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好莱坞电影影响下的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环境

如果说1997年全球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是好莱坞电影繁荣发展阶段的顶峰,那么2010年的《阿凡达》无疑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这部传奇,创下了17天票房超10亿美元的奇迹。如今,对美国电影而言,曾经的“一笔史无前例的投资、一堆登峰造极的荣誉、一种巨制模式的降临”,对中国电影而言,“一个称霸十年的票房、一片无法忘记的泪光、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就这样被《阿凡达》所改写。《阿凡达》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电影产业火爆的符号,热点潮流的符号。它将好莱坞电影引入3D电影革命的狂潮,在一度商业化的驱使下,融入了艺术化和技术化,尤其是技术化的革新,使得好莱坞电影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见,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冲击不仅仅局限在了电影产业,并且波及且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行业。这种好莱坞电影的影响力带给中国的不只是挑战和竞争,也是更强烈的中国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在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对抗中,我们可以看到好莱坞正借助国家力量和经济实力采用多种策略培育和开拓中国市场,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迫使中国不得不重新面对自身的机制和体制,接受挑战寻找生机,发展潜在的自身优势或有利条件,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繁荣才指日可待。但是由于中国电影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并且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与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疏离,加上中国政府对美国电影的行政限制,这些障碍阻碍了好莱坞进入中国的进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进入中国市场的空间,好莱坞采取了种种策略,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好莱坞的“中国热”持续升温,中国背景的采用,华人、华裔演员的使用,中国故事的讲述与借用,对中国功夫的模仿,通过对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的投资和经营,在中国建立电影市场,以其他方式在西方故事中植入中国元素等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使得好莱坞逐步打开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另一方面,中国元素也借助好莱坞电影的应用和宣传,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平台,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号召力。从表面看,这貌似是好莱坞为了迎合中国观众所做出的“让步”,实则不然,确切的说,中国电影则是在好莱坞“大片”的影响下潜移默化的变化着。

二、中国内地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对策

首先,从电影类型方面,中国类型电影日趋成熟。作为产生于好莱坞的一种商业电影运作模式,类型电影近年来受到各国电影人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析好莱坞电影长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类型化则是其取得辉煌战绩的法宝之一。相比较中国电影,虽然中国电影的类型化发展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初露端倪,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中国类型电影的缺失,根本无法和好莱坞类型电影相抗衡。不过我们还是能看到中国电影在电影产业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比如说2009年“红色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天安门》、《万家灯火》等,其中《建国大业》“叫好又叫座”,三天就过亿的票房使其成为国产电影的“卖座王”。《建国大业》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能够高扬商业电影或者说市场电影的颠覆意义,它是国产电影商业化运作成功的一个典型。再如轻喜剧类型的电影,章子怡制片的《非常完美》、后起之秀宁浩导演的《疯狂的赛车》、冯小刚的《非诚勿扰》;科幻片有刘镇伟的《机器侠》;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马兰花》;战争片《南京南京》、《斗牛》;动作片《十月围城》等,这些影片的出现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力求突破类型缺失的现状,众多国产影片其实是具有支撑电影市场的能力的,只不过中国特殊的国情和体制使得中国电影的影片类型呈现交叉覆盖的特点,国内电影不可能像好莱坞类型电影一样有着经典的明确限定的叙事体系,目前国内推出的大部分电影所包含的剧情元素都是多元的,比如说《斗牛》,如果要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它就应该被称为喜剧战争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电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规范并且完善的电影类型分类,因为类型电影作为一种商业娱乐影片,它的目的性就是获得经济利润和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因此类型电影的制作者会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和观众群品味的划分,这样制作者在电影拍摄之初就对电影上映后的效果有了一定的预设性,从而来满足观众在观影前的某种心理期待。

其次,从电影产业整体状况来看,中国电影应扬长避短、改革调整,努力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与好莱坞相比,深究中国电影一直处于劣势的原因,不仅仅体现为资金缺乏、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根本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机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场支持,更缺乏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保证。由于现在国内电影运营机制主要采用缺乏竞争力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国电影的生产方式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小工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形成真正具有先进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工业化生产,这种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工业体制使得每年生产的相当数量的影片与消费者的需要不相适应,甚至产生冲突,观众对影片的心理期待减弱必然会放弃消费行为,加上中国平均票价过高限制了普通老百姓进入电影院的观看次数,无法培养广泛受众的观影习惯,更使得中国电影市场规模增长幅度减弱。而美国电影本身就是建立在工业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使制作、发行、放映三者连为一体,从而形成完整的市场化投资模式、工业化生产模式、商品化发行模式和消费化放映模式的运作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电影产业还缺少好莱坞丰富的国际化营销和运作经验,在电影的衍生产品上缺乏开发的意识,中国电影将成败与否几乎全部寄托在了票房上,并没有真正挖掘出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除此之外,在对电影的理解上,中国始终将电影理解为一种艺术和一种宣传的手段,而美国从一开始就将电影定位为一种娱乐。这就注定美国是将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策略,用艺术电影来包装流行电影,从而促进电影的流行。不管是好莱坞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还是现在的创新性高科技技术手段,都离不开商业化的娱乐成分。因此,在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环境中,中国电影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显然难以与好莱坞电影相竞争。在短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各种政治经济措施扶持支持国产电影的生产和发行,继续限制进口影片的配额,限制外资电影院线的建立和外资控股,采用严格的电影审查批准制度,规定国产电影的发行放映时间,甚至采取不同的税收制度,将引进大片的大门尽可能关闭到最小的程度,从而达到限制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以保护民族电影发展的目的。但是中国电影要认清这种保护和扶持只能是一种暂时的手段,中国电影业必须在这个短暂的保护阶段尽快完成自身的产业化改造,尽快成为现代文化产业。作为政府层面,必须尽快完成电影管理观念和制度的转型,在这一方面,可以对美国政府通过商业部来管理电影生产和市场的举措进行研究和借鉴,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一定要转变成电影是产业和市场行为的意识,并且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按照市场原则、世贸规则、文化产业规律来运作,在电影生产层面和电影的发行放映层面都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良性循环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p#分页标题#e#

第三,从电影的海外销售来看,中国电影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树立品牌意识。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必须担负起重塑中国国家形象的使命,在国际上创建更具有东方神韵和中华风骨、更具多样风格和民族样式的中国电影品牌。从品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差距,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2012》、《阿凡达》等的成功,让中国人看到了一种有效的“西方立场,中国表达”的文化策略,那么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完全可以在“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文化策略中达到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的目的,从而生产出一批按照国际市场需要制作的影片,创造“中国制造”的电影品牌,推进更多国产影片的出产。另外,在开拓中国电影的国际空间方面,我们还要积极从国外和国内的一流大学以及其他企业吸收一批能够从事跨国经济的具有电影专业素质的电影经营管理人才,不断加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组建经过所有制改造的具有国际营销实力的国际性的电影制片、发行机构,积极开发电影的多媒体产品,通过电视、DVD、网络等创造电影附加值。形成规模适当的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专业化、流水线化的国际性电影企业。

其实,关于中国电影改革的呼声和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对中国电影改革的关键在于机制和体制的改革大家也都是了然于心,只不过中国电影产业现在还不能盲目追风,急于求成。毕竟,改革的链条牵扯着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中国电影认清市场环境和现实,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好莱坞的威胁就丧失信心,或者对其进行排斥和抵制,而是要把引入中国电影市场的“好莱坞经营模式”当做一种参照,利用压力、竞争,冲破现有不合理的机制,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引进别人的资金和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中国电影自己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革,将生产关系具体到改革的各个环节,给中国电影更多的“自由”,实现从体制到生产逐步过渡的改革过程,只有改革才是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壮大中国电影产业的队伍,也只有改革才能推进中国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