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武侠电影阐释的武术精神

李连杰武侠电影阐释的武术精神

 

随着1982年武侠电影《少林寺》在大陆上映以来,人们就逐渐知晓了李连杰,他贫寒的出身造就了他坚毅刚强的性格,其武术悟性极高,曾经获得过全国武术比赛冠军。他的成功不仅源于其自身的武术技艺高,还在于其高尚的人格魅力。经过几十年的历练,他在武侠电影中的形象,已经从一个“年轻小子”成长为一个敢作敢当的“父辈之人”,并最终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武术大师,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功夫的代言人。李连杰在进军好莱坞之后,拍摄的影片有《轰天炮4》《致命罗密欧》《龙之吻》《救世主》《致命距离》和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等,但应该来说,他的武侠电影更为有看点,更能代表中华武术精神的还在于其早期拍摄的几部影片,比如说《黄飞鸿》系列影片。当然,最近的《霍元甲》也是部不错的武侠电影,能够在一定意义上宣扬了我们的中华武术精神所在。   一、武术定义及中华武术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武术,我国专家对于其定义前后经历了三次修订。1961年的首次定义仅着重于武术的锻炼价值而忽略了其技击的基本属性,也没有厘清武术的本质内涵。直到1978年,关于武术的定义进行了首次修正,虽然内容更为具体丰富,但是,其内涵过于冗长而显得不够充实。又过了10年,对于武术的定义才较为科学全面,即为: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兼修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内容为技击性动作,运动形式包含格斗和器械套路,这种定义沿用至今。对于武术定义的更新换代,表明了武术从单纯的技击术向体育项目发展的历程。到了最近,人们对于武术的界定更为清晰准确,着重突出了武术的文化性、技击性和传统性,认为武术可以健身,也可以使人了解中国文化,切中了武术的本质内涵。因此,现代对于武术的定义较为统一的认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项目。这种武术新定义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武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尤其是当前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武术不断走出国门一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风采,展现给世界各国人们的是,强身健体又能防身的武术技能,还能陶冶人们的精神世界,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携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思想。总括起来讲,中华武术精神即武道,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遗产。因此,中国有句俗语,即“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文武兼修内涵。由此可见,中华武术精神的精髓在于其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武术境界,真正的武者必须兼具高超的武艺和高尚的武德。   二、李连杰系列电影的武术精神及其启发作用   由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因此,以展示中华武术为主的武侠电影就成为中国叙事电影中独特的一种电影类型,它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给人展现的是一个超越现实情境而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武侠世界,既有高超的武术技艺,又有侠肝义胆的武者,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以及其所赋予中华武术的精神特质。其中,李连杰是武侠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演的武侠系列电影无不展示着中华武术“自强不息、愈挫愈勇、兼容并举”的中华民族精神。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武侠电影的武侠人物应该具备高超的武功,也要有一种坚守公平、正义等良好人品,更要有一种重道义,敢于牺牲的精神。这就是武侠电影“武”与“侠”两个最为基本的组成要素。中国的武侠电影基本秉承了这些特殊规范。中国武术讲究“练气、练意”以及“阴阳、动静、刚柔并举”等,明确地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养生哲学和朴素的辩证观,但凡练武之人,首先便要讲“武德”。这就是中华武术的根本精神所在,也为拍摄武侠电影提供了伦理哲学之道和文化基础。   李连杰在其系列武侠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从当年《少林寺》的觉远和尚,到后来《方世玉》《方世玉续集》中的方世玉、《精武英雄》中的陈真、《太极张三丰》中的张三丰,再到后来的《霍元甲》中的霍元甲形象,每一个都是英气逼人、铁骨铮铮的武侠英雄人物形象,惟一有所不同的只是各种英武的特质和不同的历史与个人语境相关联,从而具有不同的演绎内容与演绎方法。而在李连杰饰演的众多英雄人物中,机智往往是武侠人物的必备特质。李连杰正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逐步使自己成为公众心目中的“武学皇帝”。他的功夫使力量与美感完美结合在一起,且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力量、速度、柔韧”三者有机融于一体的武术美感,无论是拍摄《黄飞鸿》系列电影,还是出演《方世玉》及其续集,李连杰都显示出武打方面的表演天赋。随后,他又连续拍了《精武英雄》《中南海保镖》《冒险王》《太极张三丰》等影片,这些电影中的武打设计都使得中华武术的舞蹈般优美的风韵一览无遗,从而使得武术达到了“智武合一”的崇高境界。   可以说,李连杰的武术电影中的武术表演始终传达着一种特有的“武术精神”,即“非暴力要和平”的“英雄”观。他自小就开始习武,他的电影主要在于传播中华武术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他的电影里始终带着一种清朗的正气。这些在其“黄飞鸿”系列电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是由香港怪才导演徐克所拍,在影片中,李连杰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超凡武功,还突出刻画了黄飞鸿在特定年代里的自卑与自傲相互纠缠的矛盾心理。应该说,李连杰塑造的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形象情感更加丰富,更多地表现了其王者至尊的大师风范。李连杰塑造的黄飞鸿,在与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形象的对比和交流中,逐渐从一个少年老成的英俊武者成长为一个“胸有家国”的民族英雄。并且通过与辈分上算是十三姨之间的感情纠葛,使得黄飞鸿兼具柔性。虽然其思想上仍有封建观念的局限性,但是,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尽显中华武术之人的刚柔并存的内在美。同时,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还表达了当时武术的本质内涵,既要懂得武术技艺,更要胸怀武术道德和民族情怀。在黄飞鸿与十三姨之间的感情方面,一方面,黄飞鸿是十三姨的保护神,是十三姨心目中的完美英雄。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十三姨却又是黄飞鸿正确对待西方先进文明的一个启蒙者,使得黄飞鸿作为一代武术大师,既能保持中华民族的尊严,又能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现代文明,并不是一个只会武功的武人。因此,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往往寄托了人们对于侠义精神与侠义世界的向往。而黄飞鸿系列电影正是展现了一种以“武德”为基础的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即中华武术的最高境界是要以精神的高尚力量来战胜自己和对手。因此,我们看到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影片中的黄飞鸿常常在与人比武时,点到即止,似有仁慈之心,实则是表现了中华武术的应用原则和纯中国化的为人处世之本,武术的强悍不在于表面的武功多么高强,更在于仁爱之心才能真正无敌于天下。#p#分页标题#e#   李连杰在电影《英雄》里所示,真正的武术境界有三层:第一层,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第二层,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三层,手中无剑,心中无剑。这里的“手”和“心”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来辩证看待的,手中的“剑”为实体剑,而心中的“剑”为剑之神。习武之人必须要做到心中有剑,则表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在被称之为“纯武术精神”的影片《霍元甲》中,中华武术精神更被酣畅淋漓地体现出来。当霍元甲在与不同的外国人进行比武的时候,无论遇到的是什么样的擂台和状况,霍元甲惟一不变的就是其一贯的心态。尤其是当霍元甲遇到盲女之后,他比武的心态从为个人争私利转变为一个为完成某种使命而来救人的民族英雄,其武术境界由此提升到了一个超越自我的“大爱”境界。这就是李连杰所谓自己的最后一部武侠电影所要传达的武术精神所在,即中国的习武之人,不都是以命搏命的鲁莽之人,而是靠自己高强的武术本领和高尚的人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应该说,电影《霍元甲》使得中国的武术首次融入了生命伦理和人类理性的价值观,强调对手的人格和生命同样重要,这是以往武侠电影所不具备的武术精神。李连杰的《霍元甲》所传达的意思还有,霍元甲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虽然武功高强,但是也有自身的认识缺陷,通过描述霍元甲在面对人生挫折与重大抉择时也有困惑和矛盾,告诉人们,霍元甲的内心世界和普通人一样,从而提醒人们,在遇到困境和磨难时不要害怕,而是应该积极面对,并自强勇敢地坚持下去。比如说,当影片中的霍元甲身中剧毒却继续打完最后一场比赛的时候,说的一句话是不要报仇,而是要强身健体,自强不息。这个武术精神旨在鼓励当代青年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因为暴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制止战争和格斗才是武术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此外,中华武术精神还能给人以追求高尚道德的感化作用。在当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如何以武术精神教导人,培养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教育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把武术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都能接受和实践的大众化运动项目,使之不但能够增强国民体质,还能熏陶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形成公平正义的品格和坚贞不屈的情怀,即中华武术精神。在此,我认为,中华武术精神必将随着武术的不断传承而不断复活在新的修习者身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挖掘出新的内在本质。   三、结语   李连杰拍摄的武侠电影不仅在于其武术本领高,更在于其宣扬的中华武术精神,正如其本人在2006年《霍元甲》的北京首映式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拍摄武侠片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武术梦,即通过武侠电影把中国武术中所蕴含的中华武术精神进行传播和推崇。他认为,武术蕴含了生理、心理、人生观和中华文化等丰富的内容,而不单纯是武力,更是包含了做人的崇高境界。中华武术的精神实质在于,制止格斗,以人格魅力赢得最终胜利,这才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