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对悬疑文学创作的作用

达芬奇密码对悬疑文学创作的作用

 

由美国作家丹•布朗所著小说The Da VinciCode,2003年上市后销售成绩斐然,被译成40多种文字。时至2010年,该小说在全球销量已达8000多万册,是21世纪销量最大的英文小说。2004年初,《达•芬奇密码》(以下简称《密码》)登陆中国,创造了另一个国内畅销翻译小说的奇迹。随后几年中,这本汉译小说震撼了汉语文学系统现状。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出版市场翻译、出版大量以“破解密码”为主题的域外作品,域外悬疑类小说主导了中国随后几年的畅销书市场。同时,以《密码》为代表的悬疑热潮,给我国小说创作输入了新的“文化悬疑”样式,“悬疑”类型乘机兴旺发展,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小说创作阅读主流,在小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一、对汉语悬疑小说创作的影响   被誉为文学创作“加油器”的翻译,对丰富和发展目的语文学的作用是巨大的。“域外小说的输入,以及由此引起的中国文学结构的变迁,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原动力。”[1]随着大量翻译小说的出版,我国文学作品读者与作者眼界日益开阔,从而促进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2003年《密码》登陆中国,使悬疑小说这一久已低迷的文学样式在我国呈现出新的面貌。这部小说不仅具备了其类型特征,满足了人们衣食无忧之余体验虚幻的紧张情节的情感需要,而且其间掺入大量对哲学、史学、伦理道德的思考,无异于让读者始终在进行一场智力冲浪。此番悬疑小说的变脸让遵循“开卷有益”观念的中国读者发现,“通俗”小说亦充满文化积养、文人情趣,极具可读性与文化品位[2]。朱振武认为,小说中对传统观念的消解,对经典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对当下研究热潮的顺应,对人们人文焦虑的关怀与思考,满足了现实读者接受群体的能力与需求,加上雅俗相容的翻译创作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旨归,成为消除“高雅”与“俚俗”对立的典范[2],于是给它定位成“文化悬疑小说”或者“知识型悬疑小说”。自此,中国刮起了一阵文化悬疑的热风,带动了中国的新型悬疑小说创作。我国本土作者很快从《密码》中吸收了最新畅销悬疑小说的创作手法,给我国小说赋予新的生命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几乎每部都在各大网站图书排行榜上盘踞数月之久的《藏地密码》、《鬼吹灯》等畅销小说。相比以往缺少文化依托,缺乏知识性嵌入的悬疑类型小说,本土小说家们已然学会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悬而未决,但有着长远强大心理存在空间的神秘部分,学会了在真实与虚拟间往返穿越,铺排出具有召唤力的情节。依托本族文化,即读者能够共同进入的文化,加上现实经验的细微投射,使得小说的可读性更强,更有意义。悬念、惊险、学科知识性,这成为当下本土文化悬疑的风格特色。在我国读者与创作者这些受众的主动性推动下,《密码》汉译小说给我国的悬疑小说带来新的特质,改变了原有创作规范与概念,形成了“文化悬疑”的子系统类别,成为可读性与文化品位相当成功的文学形式。   二、对汉语悬疑小说地位的影响   置之于社会系统下,翻译成为一个与社会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子系统。70年代以来的系统理论从动态、历史的角度研究翻译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影响。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认为文学“多元系统”是分层级的。重视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作用,认为系统的状态决定特定的翻译或翻译模式在文化系统中发挥者的作用。总结出一定社会条件下翻译文学可以占据中心位置,并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革新力量不可或缺的部分”,即翻译活动参与创造译入语文学中新的一级模式[3]。本文所讨论的小说《密码》的汉译对汉语文学系统的震撼不仅仅在于丰富了悬疑类型小说的样态,还在于它带来的悬疑热潮,使悬疑主题构成我国外域图书引进翻译的重要部分,使本土悬疑作品的创作与阅读大行其道。除《密码》外,作者丹•布朗的之前以及之后的几本同类型悬疑作品也被争相引进,且本本被中国读者热捧。一些与《密码》相关的解码类书籍也一时间成为各家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宠儿,甚至可以说之后的两三年里出版界形成了一种“达•芬奇密码”现象。近几年我国悬疑小说兴起可追溯至《密码》引入中国图书市场的那一年。2004年,《萌芽》杂志增刊因连载蔡骏的心理悬疑小说《地狱的第19层》,发行量骤增十几万份,蔡骏的其他悬疑小说,如《病毒》、《荒村公寓》、《荒村归来》等几乎本本叫好。2005年初,悬疑小说《碎脸》首印超过5万册,其网络点击量短短数周逾百万。2005年9月,《枯叶蝶》被出版界誉为“东方《达•芬奇密码》”,《维摩诘密码》则被出版界誉为“中国的《达•芬奇密码》”。销售量最为惊人的《鬼吹灯》和《藏地密码》,都成为当年本土原创畅销小说。2006年是中国出版界引进国外悬疑小说最多的一年;在国内最畅销的5本外国小说中,有四本是悬疑小说。2007悬疑潮流方兴未艾,我国销量最高的外国小说仍然是《密码》。悬疑类原创汉语小说新作频繁问世,同引进国外悬疑小说一起屡登各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前列。2010年,丹•布朗最新小说《失落的密符》荣登畅销榜首,又带动《密码》系列小说再度热销,使悬疑这一文学流派继续流光溢彩。在多元化的阅读领域,悬疑作品以鲜明的特色,在文学类图书中异军突起。《密码》的热销,引发了中国悬疑小说的阅读和创作风潮,使其之后的连续几年“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中国图书的悬疑年”[4]。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文学在某种文学样态正处于“年轻”创立阶段或者处于真空的时候占据主要位置。畅销的翻译文学作品,能够最大化地向译入语读者群输入异质文化的新鲜血液,影响或改变译入语文学创作模式以及部分文学类型在系统中的地位,引导推动新的文学发展模式。文化悬疑小说满足现代读者对娱乐性及知识性的渴求,预言了精英小说与通俗小说逐渐合流的趋势[5]。这些特点帮助本土作家在创作上有了飞跃,促成该小说样态的兴起。悬疑小说在文学大系统中的地位得以空前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研究通俗小说,对之进行描述、阐释,明显带有浓厚的“边缘”挑战“中心”的意味[6]。#p#分页标题#e#   三、结 语   翻译小说《密码》给我国小说带来了“文化悬疑”新风。能够在“通俗”的框架里体现文化内涵,在可读性的前提下兼顾精神追求,使得《密码》成为“通俗”的“经典”。仅籍一部小说的汉译,不可能客观全面地描写多维复杂的文学变迁。但是,一部小说产生的影响却足能证明,现代流行“通俗”文本的翻译,作为翻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考察一个时期翻译活动的文化意义与文化效果时,其作用不可小觑。

精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