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拟汉译阶段译者的认知

仿拟汉译阶段译者的认知

 

《白莲花经》(Saddharmapu爟d•arīkasūtram)大约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却保存有公元前3—公元前2世纪印度语言的特征。大乘佛教经典《大般涅槃》、《优婆塞戒经》等提到《莲花经》,龙树《大智度论》、世亲《优婆提舍》等对《莲花经》有引用。已发现的《莲花经》梵文写本40余种,主要分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克什米尔抄本(KashmirManuscripts)多是断片,大约是5—6世纪的作品;新疆喀什、于闐等发现的写本(CentralAsianManuscripts)大多数也是残片,大致是7—8世纪的作品;尼泊尔写本(NepaleseManuscripts)中最早的是11—12世纪的作品。梵语《莲花经》写本是各种汉译本的重要源头或者参照文本。《莲花经》汉译本主要有3种,道宣《〈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写道:“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敦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后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后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自余支品、别偈,不无其流。”〔1〕西晋竺法护(Dharmarhsa)译《正法华经》(另译名为《萨芸芬陀利经》10卷27品〔2〕。智昇《开元释教录》第14卷指出:“《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出竺道祖《录》,同是一经,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复存没,未详所以。或可‘萨芸芬陀利’是梵语,‘正法华’是晋名,梵晋俱存。录家误也。”“芸”当为“昙”之误写,即梵语Sad-dharma-pu爟d•arīka的音译之节略)。后秦鸠摩罗什(Kum?rajīva)所译的《妙法莲华经》7卷27品,参照了法护译本。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和达摩笈多(Dharmagupta)译《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28品〔3〕。智昇《开元释教录》第14卷指出:“《法华三昧经》六卷(一本加正字),吴外国三藏支畺梁(良)接译(出《翻经图》,第一译)”,此译今佚。竺法护翻译《莲花经》应该是前后两次,智昇《开元释教录》第14卷写道:“谨按,长房等《录》,其《正法华》是竺法护太康七年(286)译,见聂道真《录》,复云泰始元年(265)译。”〔4〕本文主要考察《莲花经》所表现出来的梵语佛经汉译实践中的音译体系。   一、汉译佛经的音译系统   最初的汉译佛典多采用胡本转译,但在此之前,尤其是张骞西域探险之后,已经为汉译佛典提供一、引言仿拟以故意效仿或套用词汇、成语、谚语、名言(或某一话语)、典故或名篇,在众多辞格中表现最为活跃,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中,赋予现成的言语意韵新颖,幽默诙谐,带来无限的言语艺术魅力。国内外对仿拟的研究由来已久,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问世以来,仿拟修辞格被首次定义为:“为了讽刺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形式的,名叫仿拟格。”(陈望道,2001)随后的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仿拟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各种语言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国内外仿拟的研究从最初的辞格范畴的研究已进一步深化、细化,研究范围遍布语言学各个领域(李鑫华,2000;徐国珍,2006;么孝颖,2007a;2008;Dentith,2000等)。同仿拟的研究相比,仿拟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涉及。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仿拟辞格翻译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翻译方法、可译性和翻译对等的研究,但是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来探究仿拟汉译过程,即仿拟汉译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这一本质特征。本文丛认知视角,以Faucolm-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图示和译例,阐释、论证仿拟汉译过程即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是译者主体在意义转换时经历了一系列动态的思维认知活动。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CIT)(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又称概念合成理论(CBT)(ConceptualBlendingTheor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Fauconnier(1994,1997,1998,2000,2002)、Turner(1998,2000)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Fauconnier(1997:150-151)在其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和与Turner的合著《我们思维的方式》(TheWayWeThink)(2002:299-352)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基础。Fauconnier和Turner指出,概念合成是一种复杂的隐匿于语言运用幕后的心理认知机制。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整合过程包含至少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spaceⅠ&Ⅱ),一个类属空间(Geneticspace)与一个合成空间(Blend)。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最基本的四种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为单一框架网络、框架网络、单域网络与双域网络。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四个空间”的跨空间的相互映射和相互作用。其主旨是揭示自然语言中的意义在线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整合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共有和抽象的概念和结构有选择地投射到类属空间。类属空间规定了输入空间之间的核心跨空间映射。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其他空间都不具有的新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而新显结构是一个涉及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以下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而产生:组构(composition):从各输入空间获取投射成分,构建成输入空间不具备的新结构、完善(completion):将输入空间投射的结构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知识、认知模式、文化图式相匹配,被完善成更大的新显结构、扩展(elaboration):认知者在合成空间里根据这种新显结构的自身逻辑对其进行认知操作。关于四空间意义建构模型,可参见国内学者汪少华(2001(3):10-15)和孙亚(2001(4))的文章。四个基本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中,单一框架网络(singleframingnetwork)又称简单网络(simplexscope),只有一个输入空间提供认知框架,另一个输入空间提供组织元素,在合成空间中完成填充;框架网络(framenetworks)又称镜像网络(mirrorscope),各空间共有一个组织框架;单向网络(one-sidednetworks)又称单域网络(singlescope),两个输入空间各自拥有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和其各自的值,但是在合成空间里却突显了其中一个认知框架;双向网络(two-sidednetworks)又称双域网络(doublescope),两个输入空间也有两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这两个框架都会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中,通过两种概念的整合,构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概念整合的构建原则(Fauconnier,Turner,2002:299-352)有二:结构性原则(constitutiveprinciples)和管制性原则(governingprinciples)。结构性原则包含整合原则,即跨空间映射、选择性投射、建立类属空间、产生新显结构。而管制性原则具体表征优化新显结构的各种策略,包括压缩、拓扑结构、范式完善、关键关系强化、连网、解包、关联、递归等九条优化结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的中心目标就是获取具有人类尺度(humanscale)的概念合成,也即在人类易于理解的熟知框架中具有直接的感知和行为(王文斌,2004(1):7)。概念合成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认知运作过程,特别是进行动态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时的一种认知过程。这一理论为探究和阐释意义建构提供了认知学新视野。#p#分页标题#e#   三、概念整合与译者认知   传统的翻译研究强调翻译结果和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译者主体翻译过程的重要性。英国语言学家H.G.Widdowson指出:“结果”与“过程”之分非常重要,它能使我们意识到译论研究的偏差与缺陷,同时又能为我们全面认识翻译的本质提供一个可能。从表面上看,翻译是一种静态的语际转换过程,但译者是翻译活动中集认知和重现原文双重活动于一身之行为者,在语际转换背后,却涉及译者极其复杂的认知活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必然和人们的认知分不开。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动态的思维认知活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以较详细的心理空间认知状态的转换,描述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的一系列认知状态,为重审翻译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阐释力,能够有效阐释译者主体的“幕后认知”过程。译者的整个翻译认知过程可以被看做一个四空间跨空间映射过程,也就是两个输入空间(源域空间和的域空间)在类属空间的映射下,在合成空间通过组构、完善、扩展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产生新显结构(译文)的概念整合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地从源域向的域的静态映射过程,而是译者有选择的动态的投射过程,是译者的作用,才使得第三概念域或第三空间即合成空间的出现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这既是一个翻译过程,更是译者主体的思维活动。如图所示:其中,源域空间包括了源语文本结构以及所有与作者相关的作者文化图式,作者审美、情感等,这里统称为作者认知语境;译者空间包括的语文本结构以及所有与译者相关的译者认知能力、文化图式,审美、情感等,这里统称为译者认知语境。类属空间是一个由输入空间的共有的抽象结构,在类属空间的制约下,两个输入空间共同有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并形成新显结构,产生译文文本。这样,译文成为原语语言结构和背景概念结构与译语语言结构和背景概念结构整合的结果,并且可以在整合中作为输入空间继续参与输入映射从而完善现有译文。其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整个翻译整合过程,译文并不是对原文的简单复制,而是译者主体在管制性原则的制约下对原文进行的再创作。   四、概念整合与译者的仿拟汉译认知   概念整合网将翻译带入一个动态运作系统。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到动态合成的仿拟汉译身上,同样具有高度的适配性。因为概念整合涉及意义构建的全过程,而仿拟汉译也涉及意义构建的全过程,概念整合理论所涉及的各类原则是意义构建中所采用的原则,所涉及的复杂映射网络能够有力阐释译者在仿拟汉译过程中进行的复杂认知操作。而含蓄、意会特点的仿拟,“仿”此“拟”彼,仿旧造新,既维系原文本及其思想内涵,又开启新文本“新意”,“一箭双雕”,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修辞行为。仿拟的这种双面性特质正是为概念整合对仿拟汉译过程的动态合成提供可能。本文将运用四种基本概念网络模型的框架网络、单畴网络和双畴网络,来探索仿拟汉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认知,并结合仿拟汉译译例进行分析。   4.1框架网络   框架网络的各空间共有一个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因此译者可将两个输入空间元素直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下面结合仿拟译例用框架网络进行动态阐释。例1:Cecily:Doyousuggest,MissFairfax,thatIentrappedErnestintoanengagement?Howdareyou?Thisisnotimeforwearingtheshallowmaskofmanners.WhenIseeaspadeIcallitaspade.Gwendolen:(sarcastically)I’mgladtosaythatIhaveneverseenaspade.It’sobviousthatoursocialsphereshavebeenwidelydifferent.(WildeOscar:“TheImportanceofBeingEarnest”,FiveMajorPlays,AirmontPublishingCorp,Inc,1970)译文:塞西利:费尔法克斯小姐,你认为我引诱了埃纳斯特,想和他订婚,是吗?你怎么敢这么说?现在不是说话藏头藏尾的时候。我是见到锄头,就说锄头。格温多林:(挖苦地)我高兴的是,我可是没有见到过锄头。显然我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钱之德:1983)原文本剧中人Cecily仿拟了“callaspadeaspade”成语表达自己的态度是“有话直说,有啥说啥,”译者结合认知语境,分析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话语者的说话意图,展开认知联想,将原文空间的“WhenIseeaspadeIcallitaspade”在译者空间中巧妙地找到概念,结构层次上相同的组织框架,并保持原文本空间与译者空间的认知联系,通过跨空间映射,投射到合成空间产生新显结构,即译文。这样的译文不仅保持原文上下连贯,保留讽刺意味,且能使读者领会其意。像这类具有相同的组织框架并可直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译文对译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大挑战。   4.2单域网络   单域型整合则相反,该整合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但译者只能将一个输入空间的组织框架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并通过扩展有选择地形成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单域型整合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4.2.1投射源语组织框架到合成空间   单域网络整合时,当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没有冲突,译者能够在译者空间找到在概念和框架上与源语空间的概念和框架保持认知联系的对应物。译者只需在合成空间按源语的组织框架生成新显结构。如:例2:ModernjournalismjustifiesitsownexistencebythegreatDarwinianprincipleofthesurvivalofthevul-garest.(OscarWilde)译文:现代的新闻工作,以“最庸俗者生存”的伟大的达尔文式的原则来为自己的存在辩护。例3: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lawsuit.译文:有遗嘱必有官司。例2中的原文本空间框架结构是thesurvivalofthevulgarest,仿拟了达尔文的thesurvivalofthefittest,译者在译者空间找到在概念和框架上与源语空间的概念和框架保持认知联系的对应物,在合成空间按源语的组织框架生成新显结构:最庸俗者生存。例3中译者以同样的认知思维方式,将遗嘱和官司两元素镶嵌在所仿拟的成语“有志者事竟成”这一框架结构上。   #p#分页标题#e#

4.2.2投射译语组织框架到合成空间   单域网络整合时,当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发生些许冲突,译者能够在译者空间找到与源语空间框架一致,部分概念需改造,但仍能保持认知联系的部分对应物。译者在合成空间按译语读者易于掌握的尺度生成新显结构。例4:Clearly,whenitcomestomarriage,practicingdoesn'tmakeperfect.译文:显然,在婚姻问题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趋于完美。例句仿自众所周知的谚语“Practicemakesperfect”,是受话者幽默地表明自己对社会上试婚等现象的看法。译语相对应的“熟能生巧”显然不适配,译者通过认知推理,联系认知语境,从译语中找到与原文中的“实践”具有同等概念结构的“婚前同居”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部分对应连接,经过部分改造,形成新显结构。例5:Ihadnooutlookbutanuplookrather.Myplaceinsocietywasatthebottom.(J.London:WhatLifeMeanstoMe?)译文:“我没有人生观可言,倒可以说有一种上爬观。我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白解红:2001,22(5):27-30)uplook是对outlook仿造而成,这一仿词已成仿拟的经典例子。原文利用人类根据身体经验对方位词产生的意象图式,使用尾韵,结合语境,巧妙地将方位词out变为up,极为形象地将主人公一心想从社会底层爬上上层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译者结合认知语境,展开认知联想,仿照“人生观”(outlook)结构框架,提取部分概念和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将up-look经巧妙打造,生成“上爬观”这一新显结构,将原文作者意图表达得惟妙惟肖。   4.3双域网络   双域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的组织框架,当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发生明显冲突,译者将这两个组织框架部分投射到合成空间,在合成空间构成来自两个输入空间部分结构的组织框架。有时,合成空间的组织框架可以甚至包括相互矛盾的结构。由于双域型概念整合的新创结构具有和输入空间截然不同的组织框架,所以其创造性最为显著。例6:Alliswellthatendswell(一则香烟广告).译文:好烟,好心情,好味道!此广告仿自莎剧Alliswellthatendswell,指香烟味道从头好到底。译语认知语境中的“结局好,一切都好”,虽然表层上与原文本空间的组织框架相对应,但深层上并不能建立对应连接,因为的语读者会不知所云。译者联系认知语境,调用认知联想,将源语的深层内涵和译语特有的概念和组织框架同时投射到合成空间,通过完善、扩展产出的译文朝着译入语读者所熟悉的认知尺度,达到与原文深层内涵上的对等,起到广告语用效果。例7:Oneman‘ssushiisanotherman‘ssteak(日本航空公司).译文:寿司牛排,风味不同,任君选择Sushi是日本美味的饭卷,而steak是欧洲主菜,该广告仿拟英语成语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目的是为日本航空公司优质服务做宣传。同样,如果译者用译语认知语境中的“对甲是肉,对乙是毒”,一样地不适配。因此译者调用了与上例同样的认知思维方式,使产出的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效果上的对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Faucolmier和Turne的概念整合理论,运用该理论的四空间跨空间投射,三个主要整合网络模型,结合图示和译例,阐释、论证仿拟汉译过程即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是译者在意义转换时经历了一系列动态的思维认知活动;强调了译者作为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在仿拟汉译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旨在对辞格翻译的多元研究能够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