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建构的问题与迫切性

山地生态建构的问题与迫切性

 

秦岭山地的主体位于陕西省境内,它是国家地理气候分界线,国家重点生物功能区,荫护了十三个朝代,是中华古文明的圣地。秦岭在西安境内长约164公里,是西安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近几年的山地开发和城镇建设中,屡屡出现了一些“破坏性的建设”,对秦岭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降低了秦岭在我国中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在秦岭的环山路上,经常能看到和周围绿色不协调的钢筋水泥住宅、破坏裸露的山坡,乱搭乱建现象。这只是秦岭“破坏性建设”的一部分。随着项目组调研工作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秦岭生态环境形势的严峻性。   一、开展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存在着突出的矛盾。我们站在反思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上来看,重建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道家就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物我两忘”,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这个问题上,儒家的理解和道家一致,孟子曰“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体现了生活在这块大地上的先民们对自然的敬畏。   山地是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维系和改善全国人民生存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上游的山地生态安全是中下游平原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前期调研,项目组基本得出一个结论:山地生态安全保护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关系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存在诸多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当下应以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研究为切入点,以山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继续深入地开展山地学科学问题研究。在研究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识到保护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责任,从而树立起“保护优先,保护发展并重”的观念,为实现社会民生的长治久安提供支撑。   二、人类对于山地生态人居环境的探索   古代先民一直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到道家的“道法自然”,再到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都体现了这点。《中庸》亦有阐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这基本明确地把自然作为人的精神价值之来源。人类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就是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也陶醉在这些成就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中),另一方面不得不承受环境问题为我们带来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部分学者认为下一步人类的选择只能是不自愿地回归自然。不光是身体上的回归,而且是身心两方面都与自然相亲近。   西方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后,经济飞速发展,但是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也随之而来。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因此一些家庭陆续迁往城郊,借以躲避城市的喧闹。就像海德格尔所说,人们都想“挣脱喧嚣的现实,去寻找各自的精神家园”。郊区山地风景优美、生活氛围宁静惬意,成为当时城市居民向往的居住地。于是在郊区山地中建造具有山林美景的乡间住所成为人们的选择。这其中就有享誉世界现代建筑史的“流水别墅”。“流水别墅”由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设计,他把三层的别墅建筑设计在一个林木茂盛的山涧小溪瀑布旁,把建筑与树木、溪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室内、室外空间自然延伸。最令人称道的是他设计的大阳台上有个楼梯口,从那里拾级而下正好接到瀑布的上方,潺潺水声,恰如悦耳的音乐,让人陶醉。整个设计看起来非常自然,别墅顺应山势、凌空飞架于小溪瀑布之上,与其周围潺潺的流水、质朴的山石、茂盛的花草树木浑然一体,建筑与环境圆融和谐成长。在这里人类与自然融合共存,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赖特正是以此作品向世人表达他的“有机建筑”思想,他认为,建筑应该和其它自然界的一切植物生物一样,从属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生长。他的“有机建筑”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建筑学思想。以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和其生态学思想后来得到了发展。根据国际社会在山地生态人居环境方面的探索经验来看,我国也是多山国家,而且人口密度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理想人居环境必然也会经历一个由人口密集区到郊区,由城市到山地拓展的趋势。因此,山地人居环境所面临的机遇与研究将成为我国的一项新课题。如何保护好山地环境-——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成为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孟子说:“亲亲而爱民,仁民而爱物”。庄子说:“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三、生态人居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周易》的“三才”观,就是将天、地、人相提并论。在天、地、人这三者的关系中,人作为天地造化的杰作生灵,由天来生成,地来滋养。相对于天地而言,人是何其渺小,但人可以向天地学习,取法其精神。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天地境界之人格的培养。我们必须反思今天之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功能下降   秦岭北麓部分地区,在降雨强度大的时候几乎都会出现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在项目组调研资料中以宁陕县为例,县城2010年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共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260处,其中滑坡253处,不稳定斜坡3处,沟谷泥石流4条。全县地质灾害高发区面积227.7平方公里,中度易发区面积50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得13.7%。这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有着直接关系,有些矿区环境破坏严重,导致森林植被资源减少、水土流失,这些人为因素造成了洪涝灾害加剧和秦岭生态功能下降。#p#分页标题#e#   2.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风韵消失   秦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唐代的王维其著名的《辋川集》就是他住在秦岭北麓时所作,他的辋川别墅也就是今天的蓝田一带,他的诗作诗画相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深远悠长的意境皆因对秦岭山林生活的热爱,其根须都深扎于这块沃土中。   3.地方建设的无序扩张导致人居环境恶化   近年来,地方政府逐步意识到发展地域经济的重要性,但对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的研究重视不够。部分旅游景区附近搞建设根本没有规划,随意侵占林地和水域,一些具有风景优美的山体被破坏。项目组在秦岭北麓看到的有些人为破坏确实令人痛心。   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山地生态人居环境要建设好的基本思路离不开人们观念的改变,即把自然作为人类的精神价值的来源,重建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回归对传统文化人文资源的追寻。   1.优先考虑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文化   要在依法保护好生态环境、科学利用好秦岭资源方面发挥作用。维持山地大环境的生态平衡,在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遵循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避免破坏性建设造成的环境恶化。依法清理违法建筑、非法采矿,制止那些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生态,利用好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优先考虑生态保护、生态农业类项目,适当发展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加大对重点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2.发展特色人居环境,要有和谐自然观   秦岭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不同特色的小镇,项目研究区域就具有温泉资源和文化资源,其中文化资源包括佛教文化、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在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长期相互适应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人居传统。在研究区域人居环境建设时,要坚持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传统人居的和谐建设模式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比如王维故居就可以做出许多文化的、人文的特色景观来。同时注重民俗文化保护,地域文化保护,彰显文化特色。   3.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提倡环保节能   调研显示,应该对城镇的环境容量进行核算,结合山地自然气候特点,引入高新技术,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等环保能源,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进行防灾人居的研究,建设低能耗、低污染、高质量,舒适的人居环境。国外经验例如荷兰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保护环境,大力提倡“环保屋”计划,屋顶铺草皮,四壁利用太阳能发电和供给热水,排水管用陶瓷替代塑胶,引雨水冲洗厕所,建筑材料使用循环再造物质,符合环保和健康要求。这项计划由政府大力推广建设,之后荷兰人住“环保屋”就成为时尚。这些成功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更能促进区域的人居建设。   生态人居思想中,人是宇宙之本体的“生”之主体,是宇宙生命的承担者,冯友兰把这种承担宇宙的精神称为“天地境界”的精神。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是自然和文化的统一体,适应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总之,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是人类美好社会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