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的成功因素

出镜记者的成功因素

作者:南颖

在人们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空前关注的今天,一个特殊的电视角色群备受关注,这就是“出镜记者”。说他是电视角色定位中的新兴角色没有错,因为电视传播节目在过去往往单纯地区分为“幕前”和“幕后”,所谓“幕前”,就是人们耳熟能详、街走巷闻的节目主持人;所谓“幕后”就是所有编采制作和技术人员,也就是电视节目的幕后英雄群。但是现在,这一部分幕后英雄走到了前台,把他们对新闻的思考和采访,对嘉宾、对主题的驾驭能力和张驰有度的临场发挥一揽无余地体现在节目中,体现在对新闻节目和新闻人物的采访和挖掘中,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收视,很多新闻类节目因此而出名,一时间某些成功的出镜记者的知名度甚至大过于节目主持人。他们成为了最抢眼的新闻明星,他们也无意中成为了各大电视台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竞争对手”。他们就是“出镜记者”。那么在新闻类采访中,为何“出镜记者”有如此魅力?他们的成功要素又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做参考。

“出镜记者”会增加新闻类节目的真实性可信性“记者”这个角色出现得很早,记者的采访更是新闻类节目制作过程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过程,也是新闻类节目前期工作的顶梁柱,如果没有记者的采访,就没有随后的新闻评论新闻播报新闻制作,就是发现了再多的新闻线索,受众也不得而知。因此可以说,在以前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通过播音员或主持人所接受的新闻评点和播报,那是最终烹制的“新闻大餐”,但是只直接品尝这种大餐已经逐渐满足不了人们对新闻的追求,人们更把关注的眼球集中在了烹制大餐的过程和烹制大师身上。于是某些出镜记者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让高质素的记者出镜,这恰好与西方电视角色的定位方式不谋而和,在西方媒体的电视屏幕上,往往是经历了十几甚至几十年记者生涯锤炼出的成功人士才能坐上新闻主播的位置,才能接受观众的认可,因为观众觉得此时的他(她)才是一位资深的新闻专业人士,他(她)讲述或播报的新闻才是有可信性的。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新闻栏目《60分钟》以其报道题材广泛、面向整个人类社会,报道内容深刻、具有力度,报道手法引人入胜,深入调查等特点成为电视新闻深入报道的代表性节目。但是我们却发现他的主播经常是“高龄”的资深记者。

同样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栏目,一经推出,很快引起受众普遍关注,其中原因之一,是节目具有深度和广度,触及时弊,审视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重要方面,而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于《新闻调查》和《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采访活动深入广泛,采访过程真实可信,才奠定了节目内容质量的基础,而在这两个央视新闻类资深节目中,新闻记者是大量现场出镜的,它所起到的作用最明显的就是,让新闻更加真实可信,这就证明了一点,记者身份给新闻的播报更增添了可看性、可信性和真实性。

直接展现在电视媒介上的采访过程让记者更有魅力镜前采访,这种直接展现电视屏幕上的采访发挥了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将记者的采访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法,一种结构方式,一种节目形态。当然,电视记者镜前采访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先期屏幕后的采访,包括静态采访的准备工作和到事件现场的调查研究。电视采访正是作为节目内容的采集手段———屏幕后采访活动的共性体现;同时又作为电视节目内容的表现手法———屏幕前电视采访的个性体现,两者的相互结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面对面地把采访交流的东西展现出来,无疑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是很大的吸引。因为以前这是属于“幕后”的过程,人们总是对一些幕后的花絮的东西感兴趣,于是有一段时期电影的尾声总是将拍摄花絮滚动播出,反而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电视亦然,当记者从幕后走到幕前,在大庭广众的现场环境中同人打交道,并以快速提问的技巧通过几分钟获得了通常要花几小时才能得到的东西,人们既觉得真实,又觉得自己作为普通人无法做到,于是崇拜出镜记者,而出镜记者的魅力也在此时得到充分体现。

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应该把握好分寸感,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也是采访魅力的最终体现由于电视新闻访谈类节目在出现之初,采访者大多以出镜记者身份出现,其后才过渡为主持人身份进行采访,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出镜记者与访谈类主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采访中的位置应该是游刃有余地穿针引线,引导被采访者于不觉中,恰到好处地体现采访主题。他在节目中所起到的灵魂和核心的作用是化于无形的。或严肃或公正,或犀利或平静,这都是采访的个性魅力以及对于节奏的驾驭和把握能力。那么记者提问究竟应该是何位置,他应该如何把被采访者以及节目的主题串联起来,让节目生动、自然、真实,从而吸引成千上万的收视群呢?“度”的把握尤为重要。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在符合节目风格的前提下,要有自己的特色,富有感染力。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主要是一种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语言、目光、手势、形态等进行交流,其中尤以语言为重,无论是什么风格,幽默、严肃、随和、中立,都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平实自然,让人听来是肺腑之言,而一些诸如表达上的技能,象分寸、节奏、语气、重音、停连等都是不露声色渗透其中的。这就好比上妆,真正精湛的彩妆是明明经过精心雕琢但却看不出丝毫的痕迹,这是上妆的最高境界。因为经过精心雕琢出的是高品质的“自然生动”,采访亦是如此。“自然生动”最能够打动人,也最难做到。采访中的感觉是非自然生活状况的,这种非自然生活状况的境界下要还原“生活自然”需要精心的演绎和对“度”的把握。现在的新闻采访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亲切平和。哪怕是名人访谈,也象是走进了普通人家的生活中,感受普通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前的电视节目表现形式流于夸张,会把人变成神,而现在对新闻人物的采访则更趋于把神变成人,这也是最后采访的成功之处。伴你欢笑、陪你落泪,只有生动自然的采访风格语言风格才会真真正正地走进普通百姓的心坎里。

其次他是一个引导者,游刃有余地穿针引线,引导谈话嘉宾于不觉中。不瘟不火,不张不扬,恰倒好处。尤其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不论是品评、点评、还是引导提问都要丝丝入扣,如春雨般让人觉得舒服到位。首先要把握全局,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以及核心提示作用,还要擅长把偏离轨道的东西及时地拉回谈话主干道。如果没有全局观念和驾驭全局的能力,被采访者有可能在兴奋的状态下自由发挥,迷失主题、偏离方向。如果是录播,后期尚可删减,直播的话,结果可想而知。电视观众是无情的“法官”,失去了他们对节目的信任就等于失去了“收视上帝”,所以提问记者一定要做好全局的“统帅”。#p#分页标题#e#

但是另一方面“统帅”并不意味着抢戏,某些记者喜欢过分突出自己,急功近利,节目和主题被淡化,言之无物或言之空空,节目失去了意义,记者一个人唱独角戏。美丽的花瓶往往易碎易裂,容易产生观众对节目的收视“厌恶”以及对出镜记者“个人英雄主义”的反感,反而得不偿失。因此聪明的记者要做“绿叶”,只有把“红花”衬得漂亮,方能更显出“红花”旁“绿叶”的那一抹绚丽的“翠”。

笔者认为,出镜记者在采访时最恰当的角色定位是“现场执行导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再好的脚本,再优秀的编前队伍,最后的一锤定音,全在记者的现场演绎和发挥,方向、节奏、主题、轨道把握一肩挑,所以做好“现场执行导演”是出镜记者把“度”演绎的最佳状态。“度”的把握是最应该“用心”经营的,“经营好了,节目效果、收视以及电视媒体的商业运作方面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出镜记者的个性魅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张扬。如果“经营”不好这份“度”,结果反之。所以这是一个竞争媒体以及竞争观众的时代,好好经营你的“风度”,无论是“谈吐睿智”,还是“单刀直入”,无论是“穷追不舍”,还是“情感交流”,“度”的成功把握会帮你进入一种和被采访者完全平等和推心置腹的交流,以亲人和朋友的身份达到采访的最佳境界。

竞争让出镜记者的魅力更加凸显

小小的遥控器在观众手里,这无疑是最公平的竞争,看不看你的节目,接不接受这位采访者,遥控器一按,一两秒钟之内决定节目的命运,所以作为节目灵魂和核心人物的出镜记者的魅力尤为凸显。对于一个节目的认同首先是以这个节目能够受到足够的“关注”为前提的。于是节目要求记者要以近乎完美的采访表现,以求“遥控器”在一两秒内“锁住”观众注意力。据一份调查显示,在七种收看电视节目的根据中,以“偶然碰上了,觉得不错就看下去了”为依据的比例非常高,这充分说明了观众有任意挑选的可能,新闻访谈节目也不例外。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早上到晚间,各类新闻访谈节目层出不穷。每天都在进行收视的拉锯大战,但是在对观众收视的心理调查中却发现———“恋旧型”居多,何为“恋旧型”?观众在收视习惯上大多会锁定耳熟能详的节目和一直以来欣赏喜爱的记者,甚至为知名记者而观看节目,由知名记者决定收视习惯。比如央视《面对面》栏目,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以出镜记者身份出现并过渡为主持人的和节目互相彰显优势,于是节目家喻户晓。而原来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栏目的柴静,放弃了炙手可热的主持人位置到了央视也是以出镜记者身份出现在了《新闻调查》里,在制作“非典时期”特殊节目时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让其记者身份与节目共同增色。他们优于主持人的方面是,他们有记者的阅历、记者思考新闻的角度,记者娴熟成熟的采访技巧,他们更不需要主持人的二度创作,而是直接还原新闻最真实的采访过程。这种是最真实自然的采访,是最生动、最为观众所接受的新闻记录。于是在竞争中,一批资深记者魅力凸显,把受众牢牢“锁”在了自己的新闻节目中。那么集哲学家的头脑、文学家的眼睛、历史学家的深沉、侦探的机警、法官的明智于一身的出镜记者的魅力将会不可阻挡,未来的电视新闻节目也会因他们的介入而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