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如何做好语文教学

深究如何做好语文教学

本文作者:陈志红 单位:临城中学

教师要做好课前备课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研读,达到刨根问底的程度,弄清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脉络、中心思想等。在此基础上要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笑”这个词,分析比较不同人的“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和驾驭教材,如果教师只是粗略看一下,没有发现其中的关键处,就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

其次,教师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心理因素、学习习惯、个性特征和学习兴趣等。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怎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究思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课堂留出与学生的互动时间、教学方式设计能否吸引学生;等等。备课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长远着眼,回归教育的真谛。

再次,教师除了以书本为依据进行备课,还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促进备课工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改脉搏的唯一方法,而知识渊博更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论是专业刊物或是文学艺术,教师都要都广泛阅读、理念不断更新换代。理念付诸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教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也使得备课的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教育界人士以及广大网民的注意。这份研究报告,从包括清华大学等985高校在内的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的985院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做了一番比较。调查数据表明,985院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有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从未”,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选择“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约为63%。报告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不会提问”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短板。针对学生从不提问的现象,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李戈表示,“有些同学,怕自己的问题愚蠢,不好意思问。其实越‘愚蠢’的问题,对你越重要!当你觉得别人的问题‘愚蠢’时,通常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听懂别人的问题。”除此之外,李还分析说,从小养成的沉默习惯,也是学生不提问的原因之一。

“有时,一个主题讲完了,我问大家,‘有问题的请举手!’只有少数人举手;‘没有问题的请举手!’有少部分人举手;‘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问题的请举手!’仍然只有少部分人举手;那剩下的同学是什么情况呢?”这样的调查状况,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学生从幼儿园开始,都是努力做“听话的学生”,没有提问意识。作为一名教师要引以为戒,要让自己的学生不被传统的教育所牵绊,形成惯性思维,教师就要在课堂给予学生提问的权利。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问。教学时把学生每两个人变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复习。

这种做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使学生不断进步、奋进、成才。分层次抽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重新认识自我:后进生开始起步,步入知识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奋进,努力提高自我;优秀生则更加优秀。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教师用问题引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产生问题。教师把提问建立在已知知识之上,提问学生,促进学生探究思考,找出自己的疑惑之处。总之,语文是中学的一门主课,语文学习效果会从整体上影响学生的形象性素质,学生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同样,教师搞好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在教学上不能因循守旧,要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不断创新教学,吸取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完善,力求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教师的教学有信心,积极投入学习,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