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特色矿产业开发

西藏特色矿产业开发

 

1背景分析   2011年1月16日西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以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开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其中涉及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的基本要求就是:加快培育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形成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的支撑体系,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大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上取得突破。以构筑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生态西藏为目标,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经济、开发资源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依据,有序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抓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1]。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进入科学规划、协调推进、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地域辽阔,生境类型复杂多样,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各类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国土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以及战略资源接续基地。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是党中央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西藏自治区提出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其核心就是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发展特色经济,具体产业规划方面则提出了“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发展战略。二产抓重点,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工业。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物产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优势矿产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等,走出一条具有西藏自治区特色的工业发展之路。这是西藏自治区明确把优势矿业的开发列为了西藏的特色重点发展产业,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期,西藏的矿产资源将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西藏的自我经济发展能力将得到快速提高。但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工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往往会破坏西藏生态环境,所以,发展西藏的特色矿产资源,必须置于严格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就此视角对西藏特色矿产资源开发的路径进行分析。   2西藏矿产资源及开发现状   由于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拥有极为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处全球三个重要的成矿带,具有很好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块状隆起区,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其漫长的地质发育过程中,形成了既有高原、高大山脉,又有高原湖盆、宽谷盆地和深切河谷等复杂的特殊的地貌环境。西藏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干湿季分明、冬春季多大风。受地势变化及地貌和水热条件变化的影响,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生物种类和各种自然资源[2]。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西藏已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3000余处,在中国已发现的171种矿种中,西藏就拥有其中的102种。其中,发现能源矿产5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有3种;发现金属矿产31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4种;发现非金属矿产64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有24种;发现油气矿产2种,有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种。在已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中,有12种矿产居全国前5位、18种居前10位,铬、铜的保有储量更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其中,铬资源已发现约60处矿(化)点,75%的国内铬矿自供给部分来自西藏;铜资源已发祥矿床(点)共计329处,其中大型11处、中型6处、小型8处,另有矿(化)点304处,铜资源潜力达3000万吨以上,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铅锌银金属资源已发现矿床35个,其中,大型4个、中型4个、小型27个,另有矿(化)点274处,其中,铅锌资源潜力超过1500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银资源潜力超过20000吨;铁资源已发现矿产地160多处,初步探明资源储量25处;锑资源已发现50余处矿床(点)和矿化点,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小型矿床7处;金资源已发现200余处金矿床,矿(化)点,已有近10处伴生金矿达到或接近大型规模;盐湖矿产已发现大于1平方公里的盐湖490个,其中发现盐湖矿床(点)100余处,卤水富含硼、锂、钾,至少有4处盐湖的碳酸锂资源远景达到了大型,资源潜力巨大;油气资源已圈定了5个很有找矿远景的含油盆地,其中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的羌塘盆地显示出巨大的找油潜力。   当前,西藏无论是矿产、旅游还是水力资源的开发力度都是很低的,矿产资源开发目前应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的固体矿山仅78个、地热2个、矿泉水6个,约占已发现矿产地的4%;自治区核发矿权证的矿山面积720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0.06%。开采量也非常小,以铜为例,西藏区已探明资源量为814万吨金属铜,现在年开采量不足2万吨金属铜,占已探明资源量的0.24%。矿产资源开发无论种类、数量,还是矿点都是很小(少)的,科学开发利用的空间还很大。   3西藏自治区政府关于矿产开发的环保政策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规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行为,自治区人大审议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法规;自治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厅局出台了《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办法》、《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挖砂、采石管理的紧急通知》。自治区政府明确提出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不该开发利用的绝不开发,达不到开发利用条件的绝不盲目开发的环保政策。如砂金、砂铁是西藏的优势矿产资源,砂金、砂铁开发的经济效益非常高,但对生态环境环境的破坏也较大。为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分别自2006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起,在西藏自治区境内全面禁采砂金、砂铁矿。对于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首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8年1月下发了《关于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对矿产、旅游、水力等资源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做了安排;其次,对项目建设要求严格履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三,加强了西藏的矿产资源勘查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要求在西藏实施矿产资源勘查,必须先编报《矿产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作方案》,报自治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第四,成立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执法检查实施方案,开展了西藏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第五,推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截至2010年,有关企业共缴纳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1亿多元。#p#分页标题#e#   目前,根据西藏国土资源厅的统计,西藏共发放有效采矿许可证300多个(其中自治区核发的矿权证85个),有乡及乡以上采选矿企业83家,年采矿石100多万吨,多年平均产值在10亿元左右。主要开采的矿种有铜、铅、锌、铬、铁、锑、锂、地热、矿泉水,矿点分布于西藏7个地市,已形成矿山迹地96个,面积约148平方公里,主要是砂金开采迹地,分布在阿里、那曲地区。国家及企业共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罗布莎铬铁矿Ⅲ、Ⅶ矿群采坑及改则县确格茹砂金矿等19个矿山迹地的地质环境治理,累计恢复面积10.46平方公里。西藏全面禁采砂金、砂铁,加强甲玛、罗布莎矿区整合,加强勘查阶段环境管理,这方面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西藏今后将继续坚持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正如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多吉2010年5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强调:“西藏矿产业开发必须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走‘绿色矿业’之路;矿业开发要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的可持利用以及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为基本前提,寻求最佳的资源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模式;要通过合理评价地质条件,改进勘探和开采技术,彻底改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技术装备落后、回采率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能力低等现象;由于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要坚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矿产开采中采取合理避让措施,将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力争实现零排放;由于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要坚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矿产开采中采取合理避让措施,将矿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力争实现零排放;应加强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管理力度,尽快研究相关政策法规,完善和衔接相关制度和办法。整合大矿资源,坚决杜绝‘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3]   4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生态比较脆弱,开发难度较大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地质结构十分复杂,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对草场造成破坏,对地表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西藏要想发展矿业,必须比任何一个地区更加注重生态问题。同时,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设施,尤其是运输和电力;尽管随着青藏铁路和众多公路的开通,西藏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内地相比,交通条件还很落后,再加上西藏地域辽阔,矿点相对分散,使得开采成本加大。   4.2资源整体勘探程度较低,环保等规划滞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开发风险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完成了地质勘查工作,而西藏由于资金、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其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至今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入的清查,资源总量、布局、开发利用价值等情况不明,难以制定出科学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开发规划,同时对于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机理、范围、程度,及相应对策措施的研究还非常不够,这就意味着目前西藏这种较低程度的矿产开发状况不能满足矿业开发的需要,增加了矿业企业的风险,给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带来较大困难。由于西藏发展的愿望非常迫切,部分地县在家底不清、规划未开展的情况下盲目开发,导致部分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在获得采矿权后再进行资源勘查,不仅开发风险大,而且环境破坏程度也相应增加。此外,在矿产资源勘查阶段还存在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的情况,勘查行为不规范的问题。   4.3在建的资源开发企业普遍规模小而分散、重开发轻环保现象突出   西藏的矿产企业以个体和私人为主,多以开采销售商品富矿为经营业务,开采随意性大,开采方式简单、手段落后,采富弃贫、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较为普遍,采选过程中不落实“三同时”制度的问题严重,矿区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率低,乱采滥挖、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或环境保护不力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尾矿库建设不规范,安全隐患和污染隐患存在。部分矿山业主法制观念淡薄,层层转包,甚至存在无证开采、以采代探现象。   4.4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人员少、素质低   目前西藏的环保部门力量比较薄弱,而需要监管的对象又点多、面广、线路长,导致我区资源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监管的问题比较严重。部分执法人员对企业生产工艺、产业政策不熟悉,即使到了现场也找不到、找不准问题。   5西藏特色矿产业发展路径   5.1坚持走绿色矿业发展之路   资源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实施特色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的基础,所以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首先要在保护西藏生态,建设西藏生态和安全屏障的大背景下,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发展中重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坚决清理取缔规模小、资源开发技术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及资源清(勘)查工作深度不够、乱采滥挖、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走集约化、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5.2加大资源清(勘)查工作,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摸清资源储量、布局、开发利用价值等情况,并结合我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提出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明确提出我区自然资源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和开发种类等。   5.3统筹规划、注重区域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资源开发牵涉的区域范围很广,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很多,并与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根据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和生态环境脆弱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出可开发的区域、品种及开发方式,确保目标明确、方式科学,并且要充分研究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机理、范围、程度,及相应对策措施,坚决防止对生态功能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4]。#p#分页标题#e#   5.4对现有行业进行整合,通过资本运作手段,形成龙头品牌企业   要实现西藏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目标,必须对目前行业存在的“散乱”布局进行优化整合,逐步把小企业集中到大的企业集团手中,创建西藏的龙头企业,争取形成3~5个国家知名品牌。同时,对今后的新批企业进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关,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技术和环境保护准入条件[5]。   5.5推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执法监管体系   西藏必须尽快推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和补偿机制,充实执法监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各项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环境监测,为依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6积极培养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生产力水平   西藏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大批一流的技术人才。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人才,另一方面要采取出去用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培养一批有奉献精神的西藏本土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学院等西藏学府应该与时俱进,设立冶金、勘探等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息息相关的专业,确保西藏未来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