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指导论文范例

游戏指导论文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教学创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中“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非常广泛。“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也要靠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合作作为重要依托,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大有可为。中国正与沿线各国一道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与国际交流,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传播桥梁。环境设计作为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视觉冲击力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让世界更容易读懂中国文化精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外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国内某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学习氛围、本科教育、单元体系、研究生院、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1)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2)中外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研究西方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东方低年级基础理论教学,高年级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的借鉴与创新。(3)中外创造性教学的对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研究,记录感受在课堂中根据有趣的课题分组讨论,结合丰富的教学形式进行阐述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美国的艺术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模仿欧洲的教学模式。这些学院在建校之初基本借鉴了欧洲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和艺术风格,因此,其发展经历了借鉴欧洲古典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当代艺术教学模式的过程。虽然美国的艺术学院建立比较晚,但在现代艺术教学方面比欧洲更加完善。18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建立第一所艺术学院———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1877年,建立罗德岛设计学院等。1904年,纽约实用美术学校开设了第一门环境设计课程,主要教授室内设计陈设和家具设计。这一时期,美国室内设计的代表人物艾尔莎(ElsiedeWolte,1865—1950)出版了第一本有关室内设计的著作,她也被称为美国室内设计的先驱。1931年,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提出了“建筑—家具—室内”一体化的概念。1950年,“景观化的室内空间”理念由德国传入美国,从此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室内空间的装饰美化,还涉及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1960年,室内设计成为一项从专业教育、资格考试到营业执照的行业系统。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关保障残疾人的法律颁布,设计开始为残疾人服务,无障碍设计也成为教学内容,并建立了经营条例和施工规范。2000年以后,美国更注重对安全、轻型材料以及绿色环保可再生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上集中研究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针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怀设计。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室内装饰系,开创了最早的中国室内设计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出第一代环境设计、室内装饰界的专家如张绮曼、杨建宁、柳冠中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广大综合类大学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开始细分成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并结合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在跨学科领域有了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美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下面就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简称NUA)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学年:MSU为设计基础、建筑图像艺术表现、环境行为学、绘画基础、室内设计导论。NUA为设计基础一、设计基础二、设计基础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第二学年:MSU为视觉表现Ⅰ&Ⅱ、室内建筑Ⅰ&Ⅱ、设计史Ⅰ&Ⅱ、室内装饰材料与家具、色彩理论、设计概论。NUA为室内设计导论、环境设计表现、环艺模型、建筑设计一、室内空间设计一、家具设计。第三学年:MSU为室内建筑、建筑室内设计、作品展示与表现、设计深化。NUA为人体工程学、建筑设计二、展示空间设计、材料构造与创作、室内空间设计二。第四学年:MSU为室内建筑Ⅳ、环境营造与文化、毕业论文、深度设计。NUA为实验性设计、主题性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1)美国的大学课程设置前后联系较紧密,围绕同一个专业或主题层层深入;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2)美国的大学更重视思维与逻辑性的训练,课程以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为主旨,中国的大学更注重基础技法和基础理论的学习。(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大学层层深入,在课程的深度上处于层层递进的关系;中国的大学在课程的广泛度、种类上比较多,同一学年大多数处于同一难度的并列课程。(5)美国的室内设计专业一般为5年,而中国的学制一般为4年。

二、中美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

(一)密歇根州立大学: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

美国高校设计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和独立研究三部分。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展示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参与讨论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师只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可在讲课过程中随时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其养成交流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心理素质、设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作室教学是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实际技术层面的教学方式,是从设计构思到设计方案或多媒体展示的整个设计过程。在设计实践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在每个阶段进行汇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学习成果做完整的总结性展示汇报。国内一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采用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和发展趋势,也不符合艺术设计学科应有的教学特点。独立研究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方法论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导学生围绕课题针对性地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在理论研究课程中,有时理论课也会与设计课联合教学,两门课程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同一课题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思想论述—设计构思表现—设计图纸或模型展示汇报。

(二)南京艺术学院:低年级基础理论教学,高年级专业工作室教学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与美国的类似,也有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对于独立研究主要放在大学四年级毕业设计课程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设计学学科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色配备老师,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进行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例如,平面构成、形态构成、色彩构成;大学二、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教学,主要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教授专业基础课程。每门专业课程的进程分为理论与课题实践两部分,每门课程每节课都有作业评图和课程汇报展,这些专业课程为必修课。大学四年级进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小组的模式围绕老师指导的课题进行毕业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最终以实物、模型、展板和毕业设计现场展示的方式完成课题。同时在本科四年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陶艺、玻璃工艺、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跨专业课,完善在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

三、中外创造性教学的对比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创造性的主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作者参与MSU室内设计课程过程中,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则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除了常见的讨论、提问等环节外,这门课在如何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方面,还有一些自己的做法。例如,在对每个课题任务的分析讲解中,教师除了做一些启发性介绍、安全及法律的要求外,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方向或规定性说明,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及时和教师沟通,教师积极给予建议,但这些建议很少是判断性的。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教师从不会说“你应该如何,你应该怎样”之类的话,总是会说“做得不错,但这样做也许可能会更好”等鼓励和引导方式的话。每一阶段,学生总会得到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从来不是来自教师讲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践和思考而获得。另外,整个课程的评价过程由教师、助教、学生共同参与。每次的小组优秀作业由每组学生提议选出,全班优秀作品由全体学生共同现场投票产生。

(二)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法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有自己的独创性,学生更喜欢用原创性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画面效果。经过一年的旁听课程,对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分组讨论法,教师一般把五个学生分成一组,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互相探讨灵感来源和实际操作过程。学生的灵感一般源自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还有一些是学习别的国家的优秀民族性的绘画或纹样等可借鉴的东西。在美国这个被称为“沙拉碗”的融合国度里,来自各个种族、各个肤色的学生通过分组与合作,通过课程汇报在课堂上相互分享来自本国的文化和元素的想法。

(三)教学形式丰富

围绕主体创造性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其中讲授、课堂讨论、汇报、小测验、场地考察、项目执行、小组合作、小型会议等形式通常都会在每周的课堂中出现。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外聘专家讲座、面对面的访谈、设计游戏等形式。比如,Dr.Joe在一节关于文化背景的课程期间,先后有几次课程是邀请MSU成功的毕业生、MSU校内的教授和教职工、东兰辛市的市长分别进行约为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讲座内容有的是分享他们各自的职业生涯,有的是运用独特的训练方式来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是从政策方面给大家一些指导和意见。课余时间,每位学生还要至少拜访其他老师两次,通过访谈了解对象在平时如何进行创造性工作和研究,并记录感受。讨论课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默契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还组织了“文字重组”的游戏。此外,结合美国的传统节日如复活节有彩绘鸡蛋的创意、情人节有动手制作创意卡片及相互交换展示表达友好的风俗活动。有的国内课程采用生成式设计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在参数化设计基础上的发展。通过定义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传统的设计单体建筑的方案变为设计建筑方案的可能区间,提高了修改方案的效率,促使设计师的设计逻辑更加清晰。在设计方法中,通过定义不同的指标或者艺术评价标准,计算机可以在海量的方案中寻找设计区间里的最优解答,减少非理性决策在方案筛选中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专业系列课题训练,学生将通过分析成熟建筑师的艺术作品或成熟艺术家的建筑作品,体会和建立连接艺术与建筑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桥梁,进而根据艺术作品设计出新的建筑项目。整个教学过程从设计出发,反观艺术,分析联系,挖掘个体的艺术理解,最后回到建筑设计,设计成熟的空间作品。无论是独立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虽然有各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专业倾向,但都有共同的教育宗旨和精神特征。通过对中外室内设计教学形态、课程设置、创造性教学等方面的对比,其中有些教育特点和方法中国艺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美]JenniferBonner,MichelleBenoit,PatrickHer-ron.平台:静物[M].翁佳,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2]熊清华.他山之石:中美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比较及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07.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2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经济学专业大四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的特点,特开设此门课程,目的在于规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增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提高经济学专业高年级学术论文和学术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学术研究;训练

在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的常态下,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大学毕业应取消论文写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本科生没有办法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同时,一些社会现象也导致高校学生学术论文粗制滥造、内容东拼西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应被取消。深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本科生由于缺乏一定的专业学术研究,因此很难在其学术论文中提出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点,使得本科生学术论文的抄袭率屡增不止。为此,互联网上也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降低重复比率的“特殊服务”,也不乏诸多“前辈”所传授的降低重复比率的各种经验,例如转换句型,调整文字顺序,语言互换转翻译,等等。这种“传、帮、带”的结果使得本应该认真、严谨才能完成的学术论文成为了文字游戏,甚至还衍生出互联网下大学生学位论文复制比、相似度、抄袭率检索等生意的火爆。上述现状的存在,使得本科生的学术论文越来越浅薄、粗糙,对提高其知识能力根本无法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显然,要使本科生学术论文回归本质,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强对大学生的学术研究训练,为今后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大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必要性

由于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存在的各种弊端,有一部分人认为,本科生没有必要完成相应的学术论文,应该在研究生阶段再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笔者的回答则是否定的。学术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对科研的基本过程得到初步的掌握。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管日后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都必须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假如大学生在党政部门或者企事业单位工作,就要学会进行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这免不了在大学阶段就要学会收集与整理材料,使其能在提出问题之后准确地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将结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而对于将来如果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则更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其科研能力,专研经济学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难题。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更应该具有开拓精神,同时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无限创造和细致入微进行观察的能力,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不能因为目前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学术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定学术论文的必要性。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认为学术论文乃至毕业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不仅是本科生在即将完成自己学业所呈上的一份答卷,也是对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检验。显然,该份答卷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素养的养成水平。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的高年级阶段,如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就对高年级进行学术研究训练,从而为其写作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程度的学术训练,在大三上学期就会面临来自考研、找工作或出国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在大四下学期接受“综合论文训练”的过程中选题和写作“胡子眉毛一把抓”,使得论文的选题意义和写作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开设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必要性

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教育不但培养出大批富于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其他职能的履行也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培养研究型的本科生就是其最重要的任务。然而,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之初不清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则,也不深入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的专业建议,这使得很多学生将参加社会实践所做的报告作为学术论文,但显然不是的。因为从文体来看,学术论文应当属于议论文。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是一种剖析经济事物、论述经济事理、发表政策意见、提出政策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文献阅读、摆事实和严格论证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或假设的正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一般而言,就其内容来讲,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的内容是解决经济现状或某一经济问题,这种论文既可以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也可以提出经济学中的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通过研究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学术论文可以是平时的一篇作业习作,也可能是毕业论文,而前者显然是后者的基础。开设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就是希望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让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一定的理解,并为毕业论文的写作而设计的一门课程。需要强调的是,本课程的目的并非在于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是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和表述学术思想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经济学专业内容庞杂,经济学的分支错综复杂,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涵盖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中国经济问题,也有许多经济现象有悖于经济理论的特殊情况。大学生学术论文本身就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例如,本科生由于选课较多缺乏写作经验,尽管写出了很多课堂作业,但写出的内容并非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此外,本科生的教学还未转向以引导科学研究为导向,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的过程中。因此,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的规范性相对于创新性而言,对于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意义更为重大。

三、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课程对象及课程设计

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的对象是接受通识教育的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说,他们的知识体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在通识教育的培养下,这些学生对于社会科学知识的兴趣浓厚,知识结构完善,经济学知识和基础则更为扎实。然而,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经济学专业方面,由于其大四毕业时转入经济学专业也才两年半,跟大学一入学就进入经济学专业学习的学生相比,经济学基础显然薄弱,同时由于受到了社会学等专业通识教育的影响,学生在经济学问题思考、研究和写作上会受到来自不同专业知识的干扰。基于上述两个问题,通识教学体系之下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更有必要接受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帮助其尽快学会写符合规范的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经济学专业学术论文写作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选题上,各方面都错综复杂,穿插在一起。为了使大学生能更有效地完成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特将课程设置如下:课程设置2学分,每周两课时,共计24课时,分别由四名教师参与,一名教师负责组织课程正常进行。具体设计如下。第一,请四位教师参与授课,分别从论文选读、文献整理、经济学论文写作方法、行文要求、文献等五个方面进行介绍。每人授课两次,每次两个课时,课后给学生留一定的阅读内容。在阅读文献方面,以往的教材是结论式或既定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可能形成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因此,要学会写论文,首先就应该多读优秀的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思维方式,学生要坚持不断地写作。此外,学生不仅要做好读书笔记,而且还要养成给每条笔记起题目的习惯。其次,学习写作的步骤。包括阅读、思考、研究、列提纲、打草稿、朗读、修改、多余材料的处理等。第二,抽签选题,忽视选题带来的主观性影响。选题由组织授课者根据课程讲述和当前经济时事拟定不少于20个学术论文题目,并让有选课的学生抽签决定论文题目。整个学期尝试三次小论文写作,授课教师要对论文选题进行指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破题,并在选定题目之后对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给予方法指导。在写作方法上,撰写论文需要不断考证、辨析和评述,必要时还需要辩驳。如果学术论文写作陷入停滞,应重新写一份范围略窄一些的概要,这份概要涉及下面几句话或几段话谈论的要点。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概要,其要点都应该是实质性的,而非形式的,也就是要记录具体的观点,而不是写出导论或结束段。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手头准备一张纸,写下一些词语或记录下一些头脑中闪现但尚未用到的概念。出现灵感的时候,不要靠记忆记录这种灵感,一个词组或单词即可以唤起对这个灵感的记忆。把学术论文写作提纲看成助手而不是主人。学术论文写作陷入僵局时,就像我们通常会遇到的那样,查看一下提纲,做一番修改,重新读一读已写出来的内容,扪心自问所写论文下一步的方向,想想自己要解释清楚什么问题。写完之后,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技巧就是大声朗读并不断修改,如此才能从语言上获得读者的倾听。第三,举办两次学术沙龙,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术论文写作经验。在举办学术沙龙的过程中,要以学术论文匿名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请他们分别提出学术论文的问题和修改建议。匿名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学生之间“不留情面”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更为客观地找到学术论文所存在的问题,以绝后患。第四,模拟一次学术研讨会,启发学生的学术思考。请授课教师或本单位其他有经验的教授参与点评,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再次提高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做好准备。

四、结语

通过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会使其经历撰写学术论文的全部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三年多来学习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得到检验,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此外,通过学习高年级学术研究训练课程,学生可以在大四下学期毕业之际,利用在本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对经济学专业领域更为深入或现实的专题进行继续研究。这不仅会培养学生科研的志向,而且对于增强学生攀登某一领域科学高峰的信心大有裨益。

作者:靳卫萍 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彬.“学术研讨会”与高校本科生的学术规范训练[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3):64-66.

[2]庄边.学科升级与学科建设:设计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装饰,2014(7):54-61.

[3]张海燕.大学生学术写作能力训练的原则、模式和策略[J].写作(上旬刊),2015(1):18-20.

[4]苏鑫.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中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与对策分析[J].石油教育,2015(2):8-9.

[5]杨冬.关于文科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规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1):43-46.

[6]朱文通.关于学术训练及其他[J].社会科学论坛,2013(5):102-108.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3

关键词:软件工程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软件发展迅速,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大,然而,学生就业中出现了很多因经验不足不能适应企业工作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高校培养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计划设计课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跟不上现代软件技术的发展,知识与软件开发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理解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感觉学习的内容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因此,对教学计划的改革迫在眉睫,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构建更合理的软件工程教学框架,并且合理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企业培训性质的实践活动[1]。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突出、应用性强,在教学改革中已逐渐被以任务驱动的案例教育教学方法所替代,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视实践的意义,更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过程,体验各阶段方法和工具的应用,还有锻炼除技术以外的多方面能力[2],如需求分析时如何与用户交流、文档写作、成员间的协作与管理等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近年来,笔者及所属团队在黑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讲授软件工程课程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改革,并在今年的毕业生中取得成效,在论文的质量、编码的规范性以及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有了提高。

2研究内容

(1)编制符合工程认证要求的教学大纲: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黑大软件学院实施了教学改革,明确了具体的定量的教学大纲、学生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课程的调整,在原来的软件工程概论和软件工程分析与设计的课程之后,分别增加了课程设计的环节,分别为28学时和36学时,所有的案例也有大的调整,选取的案例更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借鉴。(2)编写、教学及实验讲义———案例驱动:将原来以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为主线的软件工程课程,改为以面向对象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讲授重点,所有的案例也有大的调整,选取的案例更切近于实际,制定了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实验模板等,为了让学生在开始接触课程时就有一个规范和正确的思想方法,我们从管理项目和游戏软件项目中选取一个例子,按照软件工程过程实现出来,用于学生借鉴。(3)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在实践类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学生演示讲解,从学生的角度理解问题并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有助于相互切磋,共同提高。(4)团队建设:建设软件工程系列的实验教学团队,调整人员结构,增加人员数量。从原来的一位或者两位老师指导70~80名学生,增加到三位老师,并且调整了人员结构,从一个任课教师加上一个实验老师,到语言课和软件工程课程的主讲老师中抽调过来组成软工实验团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的指导质量。(5)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软件工程的实践类课程是需要团队协作的,所以项目任务分给组,由组员配合完成,在考核时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还要考虑小组内组员之间的配合情况;为避免有人滥竽充数,老师要对各组中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标记,最后由老师给分。(6)“顶石”课程建设的研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处理能力,软件工程实验项目选择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复杂度的题目,使学生综合运用了所学的软件分析设计方法、编程语言、测试技术、软件工程管理、数据库、网络等相关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另外,为了能够与时俱进,每年都会更新一些题目,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7)统一的PPT:软件工程课程组共同制定一套PPT,使得讲课的内容和教学大纲、实验讲义一致,保证了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和完成的阶段内容统一。

3实施方案

(1)构建优良的课程体系:为了弥补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不足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黑大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做了重大调整,由原来的两门课程——软件工程导论、UML与面向对象分析设计,调整为一门课,在此课程后面增加了一门实践类课程,即软件工程综合设计,这门课在实验室完成,由学生自主选题做一个小项目,老师进行指导;另外,在大三开设的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后面增加了软件工程综合实践,它也是在实验室完成,但学生选题要更复杂些,要增加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知识的运用,通过这些调整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2)探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验讲义:将原来以传统软件工程方法为主线的软件工程课程,改为以面向对象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讲授重点,所有的案例也有大的调整,选取的案例更贴近实际,制定了教学大纲、实验讲义、实验模板等。(3)建设科学的教学团队:为每个平行班配备几名任课教师指导实验,教师应具备分析设计能力、编程能力和测试能力,所以我们通常将软件工程课程教师和语言课的教师分配到实验课堂,实际指导学生实践活动。(4)组织教学:在两门实践类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综合设计、软件工程专业综合实践中,分别是2人及4人一组,项目题目是从规定的一组题目中选取,然后集中几周完成项目,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对项目的分析设计能力,还要有编码、测试的能力,在很多需要画图分析的地方,老师需要多次强调,但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但每次总有几个同学理解老师的意图并能准确表达项目的需求,这样,我们找出有代表性的在前面给其他同学演示讲解他的思路,学生很快就上手了,在设计阶段,也是找两个做得比较好的同学到前面讲,学生很快理解并很快完成,这样的学生讲课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也是意想不到的。(5)评价体系:学生分组,根据情况2-4人一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各组学生独立进行项目的研发和实现,最后,老师对软件分析报告、设计报告和程序实现的质量等环节给学生打分,每个部分个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占10分,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占15分,三个实验环节共75分,另外25分,由其他组打分,即互评,过程如下:各组由老师抽签决定选一个学生用PPT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讲解,分享观点和心得,各组打分取平均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类课程,既能培养合作能力,也能更充分地做一些较为复杂的大系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容易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快适应将来企业的工作,成为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6)成果:学生的培养质量有明显的提升,不仅反映在数据库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上,而且在毕业论文上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得到了很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好评。

4结束语

本项目探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方案、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角度,分别阐述全面构建新型软件工程教学方法的三要素,并着重对软件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讨论实践内容设置,给出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希望结合本学院的学生实际情况试点,笔者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可以逐步完善教学体系,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一直以来,教材编写按瀑布模型的顺序,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讲课方式,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而本项目提出的教改,我们可以尝试逆向教学模式,做到“做中学”或“习与学”的辩证统一,使学生体验理论从实践中来,然后又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立岩,杨丰,谭龙.以培养软件工程师为目标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4):11-12.

[2]姚红岩,马云吉.“软件工程”教学策略探讨[J].软件工程师,2014,17(8):10-11.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文学;教学改革

英语文学课程作为外语教育的基础课程,一直以来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是:英美文学史课程内容侧重文学史的梳理,而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课程仍以文学史加文学作品文本分析为主,教材内容和测试题仍偏向对文学史知识的考查,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文学课程学习的关键在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但受语言水平制约,学生又很难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普遍欠缺批判性思维。针对这一问题,将课程思政引入英语文学教学,以思政教育引领英语文学教学,为英语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思政教育与英语文学教育在教育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课程德育目标上存在较大的融通性。在英语文学教学改革中,教师应深挖英美文学、文学理论和批评课程的思政内容,找到英语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具体落脚点,建立英语文学课程群,以培育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核心,改革课程评估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思政内容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思政教育与英语文学教育的融通性

思政教育一般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注重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育有一定的距离。但英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文学教育,在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上与思政教育有着共通之处。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定,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的要求,英语教育同样需要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从思政理念、教学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开展课程教学和改革。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1]。而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国标》中提到,“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3]。英语文学教育除了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之外,在文学教育的人文伦理、价值观塑造与培养方面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文学本就是“人学”,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大都是活生生的人,并且承载着教化世人的作用,能够从人文伦理、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一点在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中尤为显著。经典英语文学作品蕴含的观念和语言表达已经成为西方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文学理论家仍在努力从中挖掘对现代社会伦理和价值观有益的成分。比如,玛莎·努斯鲍姆在《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中深入分析了狄更斯的小说,主张文学想象是公共理性的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崇“诗性正义”,以推动更加正义的公共话语和公共决策的开展[4]。由此可见,英语文学教育在育人目标、人文伦理、价值观的塑造和培养方面与思政教育有着内在的共鸣。

二、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维度

英语文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应该如何开展?理念上,教师要明确“课程思政意味着教育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根本改变,要求知识取向转化为价值取向,凸显课程的精神向度、文化向度和方法向度,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5]。实践上,教师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深入梳理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英语文学课程改革之中。

(一)英语文学经典作品的现代阐释

当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教材内容相对陈旧,一般较少涉及20世纪以来的英美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受教材内容所限,也很难把前沿理论和最新作品传授给学生,无法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结合文学理论和批评,对经典英语文学作品进行现代阐释。比如,在讲《鲁滨孙漂流记》时,教师在强调鲁滨孙荒岛求生所代表的人类意志和进取精神的同时,可以结合鲁滨孙与“星期五”的关系讨论文本中的殖民主义内容,而后尝试勾勒出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和当地民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结合尼日利亚小说家阿契贝描写伊博族抗击英国殖民主义的小说《瓦解》,讨论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对待英国殖民主义的复杂心态和行为,从殖民地人民的角度探讨原文本中作家对“星期五”这一人物的塑造。此外,还可以将《鲁滨孙漂流记》与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做比较,讨论英国殖民主义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小说人物的国家认同感,以及该人物对现实的理解、记忆与遗忘过程。这样一来,经典作品经过现代阐释被重新赋予了意义,也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立场思考经典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

(二)比较文学视野中的中国元素

曾艳钰认为:“把中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基点,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实施路径。”[6]《指南》中将“中国情怀”提到与“国际视野”并重的位置,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方向,开设了“中西文化比较”“中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专题”等多门课程。实际上,英语文学中也包含着中国元素与中国情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审美取向和风格,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进行深入梳理,并阐释其重要性。比如,中国古典诗歌是意象派诗歌代表作家埃兹拉·庞德重要的灵感源泉,不仅影响了他本人的创作,在审美、结构和风格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形式。教师在讲授庞德的《在地铁车站》一诗时,可以将庞德改写中国古诗的诗集《华夏集》作为拓展材料,通过解读庞德对李白的小诗《玉阶怨》的改写,联系到现代主义诗歌的情感主线和表现形式,再联系到此诗对海明威和艾略特创作风格的影响,全面解读中国元素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意义,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对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三)英美文学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与家国想象

英美文学教材中的一些近现代离散文学作品也值得深入探讨。在目前的英美文学教学中,这些作品因为不是经典作品,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但从思政的角度来看,离散文学涉及的诸多主题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不同的文化现象,加深其对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理解。

(四)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理论视角的引入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明确提出,英语文学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西方文论与文学批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后殖民批评等现代西方文学分析与批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最新的文学理论,从思政角度对教材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比如,在讲授《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时,教师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作品表面上推崇的“美国梦”在文本中如何体现为虚假的意识形态、小说中为什么会出现意识形态的模糊之处,再结合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和作家经历来探讨以“美国梦”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在讲授《简·爱》时,教师可与《藻海无边》做对比,分析勃朗特作品中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与殖民主义话语;同时,可以适当引入殖民地作家作品,与勃朗特的作品和离散文学作品做对照,引导学生深刻反思殖民主义的危害。

三、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除了在教材中深挖思政内容以外,英语文学教学改革还需要在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目标、评估形式和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结合课程思政进行创新。

(一)设置英语文学课程群,协同思政育人目标

在当前的英语文学课程设置中,英美文学课是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占总课时比例较低。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授课内容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和文学批评。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形成协同合作,共同提升英语文学教学的效果。同时,英语文学课程群的设置也势在必行。不同的课程群与课程组合,需要教师在授课内容、课程体系的安排和教学模式上都围绕课程思政进行整合和创新,建立文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为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思政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统筹教学过程和方法,让课程思政真正从文本、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贯穿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批判性写作的全过程。

(二)加强英语文学教学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培育

英语文学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还应该从审美、道德和思维层面引导学生形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积极向善的品德风貌和能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正确认识英语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时代背景,理性分析和解读作品中所体现的复杂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政问题,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语言、修辞、叙事上的审美,体会作品主题和时代精神,进而对文本形成深层次理解,由浅入深,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文本中的话题与现实话题相结合,从主题出发进行跨文化的比较,鼓励学生结合平时的阅读对多种文本进行重构式思考,并代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文学想象,对作品中人物的伦理选择展开深入讨论,更积极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在课堂讲授和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借助文学和理论的力量更好地理解现实问题,进而解决人生困惑,使学生真正对文学感兴趣,对文学理论有独到见解。

(三)以形成性评价为重心,改革课程评估形式

思政元素同样应贯彻到英语文学课程的评估中。学校应落实课程思政的评估细则,各专业进一步将评估理念和要求具体落实到各门课程的考核中。就英语文学课程评估来看,对课程思政进行形成性评价尤为重要,最能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发展,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教师作为引导者和激励者,要借助课堂讨论、分组演示、读书会、表演、文学批评论文等形式,推动学生更积极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政元素,自觉将文学理论与生活结合,认识自我,进而认识社会、国家和世界。

(四)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英语文学课程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满堂灌”的课堂讲授方法常常受到广大师生诟病。当前,许多近现代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甚或短视频和电子游戏,它们的表现力要比纸质媒体更加直观和有趣。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视频资源,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就视频的主题、意义、改编后的意识形态表现与教材文本的差异等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从熟悉的领域入手,思考教材中涉及的思政话题,以调动学生思政学习的兴趣。

四、结语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5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对于学校教育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科学的教育进程;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减少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促进健康的人格发展;第三,它是培养德育、智育和体育的重要催化剂,心理健康涉及到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健康的心理素质成就了一个健康的个体。随着现代社会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学校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特别是中小学群体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收到了高度的关注。传统的说教式心理教育仅限于在课堂上进行基本知识的灌输,缺乏针对性与互动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当前的需要。而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领域,应当被广泛的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塞利格曼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它关注人类的积极情感并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并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1]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传统的说教方式区分开来,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理念和研究方式。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将积极心理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之中[2]它能提升积极情绪,培养优秀品格,增强自主学习动机,而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要素。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能自觉的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沉淀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生成属于自身的独特意义。积极心理学要求教育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求知、让师生都获得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品格优势和人生态度。基于积极心理的学习策略可以概括为:1.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编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活动。3.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一)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编写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材却不多,大部分教材流于形式化,机械化,内容也相对陈旧。所以编写适合推动课堂变革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材中应当添加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一致的场景(如生活中由于某件小事和同学闹矛盾),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建构的能力。当学生观察到生活中的积极事件或者事件的积极方面,并知道如何焕发起积极的情绪来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根据自己的过去经验选择一种积极的解决办法,从而建构出自己独特的心理地图,去应对心理的消极方面。

(二)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和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课堂上提出的任务和问题,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学习,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经验给出个性化的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还可以积极构建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成知识。当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之后,会对自身的积极情绪有更深刻的理解;尽管这些理解可能和字典里的标准解释不同,但是却对学生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通过主动建而形成的自我认识,学生会更加有认同感,并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这是自身经验的总结,因此不会认为是在被老师灌输知识。

(三)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

积极心理学大量研究认为,人际关系是一个衡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在教案的设计中,要着重体现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应当多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合作互动,引导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在“感恩—助人”的课堂中,运用团队互助的游戏,设计出特殊情境,让同学去帮助处于困境的人。目的是让其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并对善意和助人有独特感悟和理解。如此一来,不仅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切身体会,还在脑海中建构出了助人自助的图式。这种交流互动符合了积极心理教育中认识观和教学观的要求,并且在积极与外界的建构中提升了主观幸福感。

三、结语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依据

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该指南从多个领域描述了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展要求,并提出相应的期望。此外,对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困难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解决的方法。这两部文件的实施,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作为衡量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这两部文件的颁布和实施有利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它作为引导幼儿教师发展的准则是考核教师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严格教师的职业准入制度,优化考试内容,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2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问题

2.1课程设置依旧注重学科化,课程理念没有得到革新

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是课程内容比较分撒,脱离幼儿园实际教育实践,就像学拼图玩具,只是将每块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没有告诉他们拼图技能。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将每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实际工作流程和内容一知半解,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真正进行相关工作,无法实现幼儿园教育活动整体性与多元化的理念。

2.2教师专业水平低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专业水平过低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部分高校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通过在相关公司兼职的方式,从而了解公司的运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有利于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过于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对学前专业课程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这也导致了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情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使很多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3教育内容与幼儿教育实际严重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都存在教材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的问题,教材内容过时。随着幼儿园教学新改革,全国各地幼儿园都打造出了自身特色,因其所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所发挥的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例如深圳市基建幼儿园是一所一级民办幼儿园,它的主要教育形式是主题探究,利用一日生活各环节来实施园本课程,让孩子们通过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与材料充分互动,与环境共同成长。太原市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教师发现下棋能使人的思维条理化,促使思想集中,充分开发幼儿的智能天赋和记忆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游戏化提高幼儿下棋的技能,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因此,杏花岭区实验幼儿园将国际象棋教学引入课堂,形成其教学内容的特色。

3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3.1明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坚持“幼儿为本,师德有限,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热爱幼教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幼教事业的发展中。其次还要将专业知识学的扎实透彻,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加强专业素养,能够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的趋势。此外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自信宽容、积极热情、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强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3.2改革课程的设置与结构

从构成上来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改革的原则是整合与梳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从学习选择上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以及幼儿园游戏等课程的内容都存在重复现象,通过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梳理,做到明确重点,知识点衔接顺畅。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教育教学技能,而技能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课程既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的具体活动内容,深化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也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建议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应从大一就开设,运用不同的实践方式,做到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完美结合。为了提升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专业广度和深度,发挥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专业必修课,还应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全面型发展人才。

3.3根据生源类别设置课程

结合不同生源的特点,在课程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上应有所区分,对普高生要增加专业基础课程,有利于这部分学生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比如在对口生教学计划中作为必修课的艺术鉴赏课程和文化素养课程,在普高生中可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

3.4改革教学方法

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幼儿园具有实践活动丰富的突出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如何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笔者认为将幼儿园的活动模式与内容引进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中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目前国内外有许多课程内容改革非常成功的幼儿园,可将其活动内容设计指导、主题教育活动等模块贯穿到高校课堂中,让学生亲密感知教学情境。

3.5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聘请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充足的幼教专家、幼儿园园长以及一些优秀教师进入高校授课、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研讨会,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获得更多最新的行业信息,学习经验。通过开设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和课题,以课题促教学,并且引领教学。可以说,真正融入幼儿园教学工作当中,有利于日后教学工作更加贴近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

3.6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

人才培养目标是评价与考核的出发点,通过改变传统的总结性评价方式,依据课程内容,采取多元化、全过程和实操性矫情的凭借与考核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考核形式上采用开卷、闭卷、作品展示、技能展示等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把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每个模块所占比例不同,计算总成绩。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课程实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改革的形势下,我国高校作为学前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应担负起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重任,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指导下,确立符合标准的课程目标,完善专业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为培养出更多适应新形势的学前教育人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观念过于陈旧、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加强、教育内容与社会现状脱节等问题。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级相关人员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中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此外,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只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科学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形式,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

[2]由显斌.浅析幼儿园教改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1):144-147.

[3]张永霞.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24-25.

[4]沙爽.NAEYC早期儿童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与关国幼儿教师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8-32.

[5]李玉华,华爱华,张云亮.上海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园发展状况调查[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4):30.

[6]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7

一、师资配备基本到位,场地器材规范、充足

近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体育条例,国家对各学校的体育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都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尤其对农村中小学更是投入更多,从根本上改变了体育教学环境和师资落后的面貌,现在农村中学都铺上了环形塑胶跑道,最少也达到了300米。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基本满足了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活动的需求,从人均占地面积上,农村中学大多优于城里中学。中学现在都配备了专业的体育老师,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更专业地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了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专业发展。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器材也能基本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因此现在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发展较好,很多坚守在农村中学一线的优秀体育老师不断地涌现出来,近年来农村中学的体育老师参加了县、市甚至省级优课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体育人才。

二、体育课堂教学规范

过去由于农村中学专职体育老师配备不齐,没有规范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充足的体育器材,所以导致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多“放羊式”教学。我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老师缺乏专业的体育素养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匮乏,加上领导的不重视。现在国家对学校体育高度重视,师资力量及体育教学设施齐备,老师的敬业精神的提升,使得现在的农村体育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优势

现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有超县城中学的趋势,原因我分析为:其一,现在城里中学学生体质多数不如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数受家庭影响,娇生惯养,不能吃苦。其二,城里中学大多数学校学生多、场地少,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其三,城里中学学生家长对体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追求高分的心理还是普遍存在。相反,农村中学现在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环境上都不比城里差,很多方面还优于城里学校。因此我相信农村中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将会越来越好。

四、农村中学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如今,不论是农村中学还是城里中学,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多一点,因此思想意识比较薄弱,体育教学上难度相对其他科目难度大一点。他们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是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富裕,因此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接触的外界坏境也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现在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因此体育老师还要有一颗爱心和耐心来教育中学生,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学生。上课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更是不能掉以轻心,要把安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减少或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总结:面对现在农村中学发展的良好局面,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教学新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段来完善和提高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用我们专业的知识和爱心来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打下良好的基础,拥有健康的体魄,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

作者:张丽 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南刘集初级中学

第二篇:中学体育课堂自主合作教学实践

一、注重“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氛围的创设

“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氛围的创设首先要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意识是个人的意愿、情感等的总和,如果学生意识到个人的成败与团体的成败同等重要,那么他就会自觉的投入到合作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观察每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个人要积极参到团体活动中,学生如果没有全面参与,将很难体现教学的本质意义。《新课标》把“运动参与”作为十分重要的学习领域,明确要求学生要有积极态度和行为,要注重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培养,用科学的方法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还要部分同学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学习,逐步培养小团体合作意识。当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根据教材要求、学生情况等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明确。上课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练习中去,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教师要加以启发引导,或让同学示范、师生之间切磋等等,让同学的注意力及时转回课堂。这样,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更加充分、自然,而学生也会因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激励,对教师会产生一种即尊敬又喜欢的情感。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则会自主投入到合作学习中。

二、重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小团体合作学习是一种新方式,学生开始可能会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缺乏与他人沟通,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要引导学生做到:1.学会收集资料,学生在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部分信息资料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意识和能力,这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2.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小团体合作学习需要每位学生去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相互了解自己的想法,进而相互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反思,学会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用几句简短的话谈谈对课的感受、想法,或者让学生周末写写小结,下周在各自的小团体内交流自己的一些体会等等。

三、要合理组合好各个小团体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有多种合作方式。第一,两人一组是便是最简便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形式易于组织,可以按照队形配对,也可以自由配对,同伴之间互相学习、纠错,最后还可以两人展示。第二是小团体合作,俗称小组合作方式,它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班级人数多而带来的一些问题。这样分组关键是怎样选择小组长,及如何引导小组长组织好本小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般采用稳定分组、阶段分组两种方式。1.稳定分组,即按照学生的队形、身体素质、性别、爱好等因素,分为较稳定的小团体,长时间不变,各小团体有一定的自主学练空间。其特点便于不同小组采用不同的内容和计划,区别对待各个小团体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更好的教学。2.阶段分组,阶段性分组持续的时间较短,可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组合,教学任务完成,小组也随之解散,例如在篮球教学单元中,学生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选择小组,水平高的小组可以选择直接进行教学比赛的练习方式,而水平较低的只能从运球等一些基本动作练习,假如让篮球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也练习运球,他会觉得枯燥无味的,只有合理的区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当然,也可以按技能水平高低搭配分组,让技术好的同学帮助技术差的同学,发挥同学之间的帮带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四、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中须注意的问题

小团体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的发展适应了课改的要求,但从当前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一些小团体合作学习方式来看,还多少存在一些问题:1.不能将教材与课程资源很好地结合。因此,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选定好教材,设定时间、人数,小团体合作方式,场地设施要求等,只有选择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模式,才能发挥优势。2.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够,有些教师对其在小团体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不明确,有些教师甚至认为不应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分组要求和任务后,把学生分好小组就可以袖手旁观。其实,运用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好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3.学生之间讨论的有效性不高,体育与健康课的合作形式是丰富多采的,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合作的前提,因此,要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质。

五、结语

总之,小团体自主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之间要经常地开展小团体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探讨,不断反思、改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小团体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有更好的发展。

作者:张大勇 单位: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第三篇:中学体育分组教学课堂构建

一、分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分组教学模式要根据项目选择合适的起点,按照自身能力的要求进行练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完成起点任务的同时,更好地超越自己,使自己向更高的目标挑战,这样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成长。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可以在分组教学的模式中受益,例如在进行球类教学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球类项目进行学习。学生在体育课中,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动作技术,但是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需要通过比赛的方式对其进行掌握,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比赛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时学生在比赛中分组应该按照力量进行分组,这样学生在比赛中的收获也是不同的,也可以享受到不同的快乐,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得到提高。在当前我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数量和年龄固定在一个集体中,然后进行男女混合上课,但是按照体育的特点,一般分组的方式是按性别分,这样就可以使教师按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中学体育分组教学的构建

1.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分组教学法,可以改变过去的被动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在分组比赛中,拥有更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可以通过比赛增强信心,使学生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的参与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出良好的身心素质。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进行分组比赛的时候,可以安排一名学生作为组长,组长在比赛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凝聚作用,要使得本组通过协调以及交流寻找不足,发挥优势,获得胜利。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分清问题的所在,使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沟通能力以及学会一些战略战术,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可以得到解决问题能力上的提升。

3.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增强

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使学生拥有独特的能力。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体育团队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使学生可以在比赛中,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可以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使之可以得到能力的全面提升,并且日积月累,可以将这些能力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分组教学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同时还可以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分组教学法还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经验,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并且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导向性,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感知体育,学习体育,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和教学目的。

作者:翟亚萍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七中学

第四篇:中学体育课体育游戏现状研究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运城中学体育课体育游戏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与中学体育课开展体育游戏相关的内容,通过查阅山西大学图书馆和CNKI、清华同方等检索,阅读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优秀硕博论文、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并对相关文件、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运城市运城中学体育课体育游戏开展现状和影响因素等,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了本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其中包括体育教师的问卷和学生问卷。本人亲自去运城中学发放并回收问卷,共发放240份学生问卷,回收问卷202份,其中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为82.92%,发放教师问卷8份,回收问卷8份,其中有效问卷7份,有效率为87.5%。

1.2.3数理统计法

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运城中学学生对于学校现有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

通过对运城中学学生对于学校现有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看,在调查的199人中,对学校现有场地设施满意的人数有167人,达到了调查人数的83.9%,不满意的人数则为32人,为总人数的1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是满意的,而且根据本人的实地调查发现,运城中学是全省唯一一所有游泳池的中学,它的操场为标准的400m塑胶跑道,在操场上还有网球场地两个,旁边的小操场是由8块篮球场地和一些健身器械所构成,并且同样是塑胶的,这是很多中学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场地设施这一因素对运城中学的体育课提供了好的保障,也就为体育课体育游戏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2.2运城中学学生觉得学校开展体育游戏的器材完备与否

体育器材是否齐全,是否够用直接影响到体育课上体育游戏的开展,通过对运城中学学生觉得学校开展体育游戏的器材完备与否的调查结果看,在被调查的199人中,认为学校用于开展体育游戏的器材完备的人数为161人,达到了调查人数的80.9%,而认为不完备的人数为38人,为总人数的19.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展体育游戏的体育器材是完备的,而且根据本人的实地调查发现,在运城中学的体育器材室中,有着数量很多的足球、篮球、软排球、铅球、跳绳、毽子等,甚至还有羽毛球拍,其中有新有旧,从本人实习时的经验来看,完全满足至少5个班同时上体育课使用,如果错开使用,能满足更多的班级,这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用于开展体育游戏的器材是完备的观点不谋而合,所以作为拥有着完备的体育器材的运城中学的体育课能更方便、更好的去开展体育游戏。

2.3体育游戏在运城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初一年级只有2.8%的同学觉得老师在体育课上是经常运用体育游戏的,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老师在体育课上是不经常开展体育游戏的,而且从收上来的调查问卷上发现,很多初一的学生在意见补充栏里都写着体育课上可以多一些体育活动、游戏时间,希望以后课上能多开展一些体育游戏等等相关的内容,反映了初一年级的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的频率并不是很好。高一年级虽然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体育课上体育游戏的开展是不经常的,但仍有32.3%的同学认为是经常开展的,相比初一年级是要相对好一些。但从整体上看,有63.8%的同学认为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是不经常开展体育游戏的,所以运城中学的体育老师开展体育游戏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运城中学体育老师在一堂体育课上用于做体育游戏的时间集中在10分钟以内,时间相对较短。总体来看,在运城中学的体育课中,由于体育游戏运用的频率低、时间少,体育游戏并没有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被很好地运用,这就影响了体育游戏在运城中学体育课上的开展。

2.4运城中学学生对体育课开展体育游戏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199名学生中,认为体育课运用体育游戏重要人数为130人,占总人数的65.3%,认为体育课运用体育游戏有点重要的人数为64人,占总人数的32.2%,认为体育课运用体育游戏不重要和很不重要的人数分别为2人和3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和1.5%。而且初一年级的学生和高一年级的学生意见惊人的统一,绝大多数学生能意识到体育课开展体育游戏的作用,这表明,在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是很受学生们欢迎的。根据体育游戏教材所知,体育游戏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体育活动,他对于全面发展中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有这很强的玩的欲望,如果体育课只是不停地跑步或是做操,很容易造成造成学生们的运动疲劳。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既然学生们都喜欢体育游戏,何不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体育游戏激发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

2.5运城中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运用的体育游戏的种类多少

在被调查的7名体育老师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5种以下的占85.7%,运用6—10种的占14.3%,10种以上的没有人运用过。整体来看,运城中学体育教师掌握的体育游戏种类基本都在5种以下,占调查总数的85.7%。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运城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游戏的种类不多,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体育游戏,对于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体育课上体育游戏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运城中学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游戏种类的数量需要增加。

2.6运城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运用什么特性的体育游戏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喜欢运用的是趣味性的体育游戏,这也符合体育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在体育课中运用体育游戏本来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以趣味性为主的体育游戏恰恰也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学生和老师的意见是一致的,这也就为体育游戏在体育课上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7运城中学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是否对体育游戏进行过研究

虽然没有一名体育老师认为课余时间研究体育游戏是没有价值的,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是没有对体育游戏进行过研究的。这说明运城中学的体育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体育游戏的重要性,但在课余时间,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花时间去研究它,思想上是重视的,但并没有为之付出行动。这可能就是教师掌握体育游戏数量不多的原因,对体育课上体育游戏更好的开展也有就有了一定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运城中学为体育课所提供的场地设施在运城地区的中学里是相对很好的,为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提供了基本的保障。(2)从学生的观点和本人亲自调查发现,运城中学体育课上用于开展体育游戏的体育器材是十分齐全的,使用合理的情况下,能满足5个以上的班级同时进行体育课,这就为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提供了有力的条件。(3)超过一大半的学生认为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是重要的,从侧面反映出学生们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和体育课上开展体育游戏的期待程度是很高的。(4)运城中学体育课上体育游戏开展的频率并不高,而且每次在课堂上开展体育游戏的时间也不长,在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齐全的情况下,说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游戏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体育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5)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喜欢运用以趣味性为主的体育游戏,这与学生们的观点相吻合,使体育游戏能更好的在体育教学中开展。(6)虽然体育教师都能意识到体育游戏的重要性,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并没有对体育游戏进行过研究,这就导致了体育教师所掌握的体育游戏的种类并不多,无法保障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3.2建议

(1)身为重点中学的运城中学,云集了很多优秀的学子,在平常学习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如果再进行一节枯燥无味而且相对很累的体育课,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希望体育教师们在保证体育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穿插着体育游戏,提高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能快乐地去运动。(2)学生们应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其开展体育游戏提供时间保障。(3)在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齐全的情况下,希望老师能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尽可能的用现有的体育器材做学生们喜爱、想做的体育游戏。(4)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能对体育游戏进行研究,掌握更多的体育游戏种类,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体育游戏,更好的在体育课堂中开展体育游戏。

作者:屈朝辉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第五篇:民族地区中学体育课程教学

1结果与分析

1.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学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对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独山县、平塘县、三都县民族地区部分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现状的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中普遍存在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与体育设施缺乏、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适合民族地区实情和与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不够和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等几方面的问题。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我国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滞后所导致的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运动场地、器材、体育设施缺乏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适合民族地区实际是制约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经费投入还存在很多困难,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与我国东部、南部及沿海地区相比较差距很大。由于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学校运动场地、器材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从不能在根本上保障学校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运动场地、器材及体育设施严重匮乏的约束下,再加上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因素影响,诸如篮球、足球、体操等源自于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体系的运动项目教学难以正常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严重地制约了民族地区学校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1.2利用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资源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及可行性

将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资源引入民族地区中学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是根据教育部民族地区教育有关文件精神,参照民族地区实际办学条件,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通过对其资源进行教材化处理后在民族地区中学实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在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体育教育设施严重匮乏,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条件下,如果能根据民族地区实情将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资源进行体育教材化处理,引入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实践,能克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设施缺乏的不利因素,因条件制宜与因势利导地开展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与阳光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此外,将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作为教育资源引入民族地区中学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通过充分开发与利用“蚩尤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其民族文化层次,对继承与弘扬苗族传统武术文化,构建和谐的民族地区社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用价值。

1.3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性特色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充分体现了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社会娱乐和体育表演功能。苗族“蚩尤拳”历史源远流长,拳种古老,有资料记载,苗族传统武术“蚩尤拳”的文化源流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武术文化的“活化石”。蚩尤拳是在苗族世代传承与发展的,以培养博击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增强身体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拳术套路,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竞技搏击、强身健体、武技表演等文化领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苗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沉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深为各民族人民喜爱和赞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蚩尤拳”,具有典型的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特征,其文化属性与价值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发展,是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蚩尤拳”具有强化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蚩尤拳”,具有明显的搏击价值与功能“,蚩尤拳”属于实用性技击武术类别,其动作追求克敌制胜的目的和动作技能的实效性与现代西方运动竞技文化具有非常相似的竞技体育属性。此外“,蚩尤拳”的武术表演具有新意、奇特的美学观赏元素,强调表演的动作技术结构的力度与美感,其表演价值与功能对于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建构,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将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资源引入中学学校体育,其最重要的功能体现在“蚩尤拳”的强身与健体价值上,当代“蚩尤拳”的价值取向对人体机能发展,增强体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资源引入中学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1.4“蚩尤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引入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通过对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二中高一年级9班、13班学生进行“蚩尤拳”为期两个多月,合计1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组织辅导,验证“蚩尤拳”引入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与教学效果。在进行课堂教学和组织课余体育活动之前,先对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进行教材化处理,充分挖掘苗族传统武术“蚩尤拳”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保留其健身性和技击性功能的民族文化特色,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材内容的选编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中心,遵循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武术,注重“蚩尤拳”所蕴含对人体机能全面发展方面的练习效果,强调教材的可操作性与适应学生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性。通过将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与篮球作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比较,结果表明,进行“蚩尤拳”的教学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简便易行。而以篮球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在场地和器材需求上不能得到保障。以民族传统体育苗拳为内容的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当地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及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增强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民族文化氛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蚩尤拳”作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引入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论证的结果表明,经过简化的民族传统武术“蚩尤拳”教学简便易行,不需要复杂的运动场地、器材及体育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缺乏的蔽端,能够因地制宣,合理地实施学校体育教学及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蚩尤拳”,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获得良好的健身效果。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对“蚩尤拳”作为学校体育教材的学习态度是75%的学生喜欢,21%的学生认为一般,仅有4%的学生不喜欢。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学习“蚩尤拳”对自身体质和机能的提高有帮助,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喜欢以“蚩尤拳”作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体育教学过程和认可其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化阶段,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下,各个学校都在根据自身实际条件与学生健康需求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民族地区学校虽然面临体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及其体育设施缺乏的困难,但其所蕴涵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利用,对发展民族特色体育课程教学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进学校体育,根据民族地区学校实际条件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则能克服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

2结论与建议

(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普遍存在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场地器材与体育设施缺乏、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适合民族地区实情和与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执行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不够和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等几方面的问题。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滞后所导致的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运动场地、器材、体育设施缺乏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适合民族地区实际是制约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地区中学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2)苗族传统武术“蚩尤拳”是以培养博击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增强身体机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拳术套路,是苗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沉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将“蚩尤拳”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引入中学校园,根据民族地区学校实际条件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则能克服不利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学校教育的途径对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3)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及基础教育管理机构,加大对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的工作力度、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武术教材的整合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从而推进民族地区中学体育教学及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同时注重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王亚琼 周兴刚 胡远洋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六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目的需要,本文以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期刊网查阅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论文主要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体育科学、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中国体育科技等。专著3篇,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导论》。这些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同时通过网络查阅、下载有关文件、法规,教育统计资料。(2)问卷调查法。针对所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拟定相关问卷,根据指导老师建议和意见,进行了反复修改、制定了学生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95份,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的材料进行基本的整理和效验,采用常规的数理统计发进行统计分析,并将调查所获得数据在EXCEL2003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1、临夏市高级中学器材设施现状

体育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监督、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夏市高级中学器材设施调查结果显示:临夏中学是400米的塑胶场地,有十多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还有室外的乒乓球场。回民中学现在的校区是250米的土操场,篮球场排球场为数不多。河州中学是300米的土操场,只有一些篮球场和排球场。体育器材设施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体育器材设施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不是唯一的,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体育项目离开体育器材设施都是无法进行的。再有,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特点是具有广泛性、选择性、连续性和深刻性。这四大特点就将注定必须得有良好的体育器材设施做后盾。

2.2、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

《新课程标准》把中小学体育课程统一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正式给这门课程赋予时代的色彩,符合学科发展观,更有利于实践工作的开展。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没有一位体育教师对课标是完全不了解的,但对《课标》改革缺乏必要的认识,教师的重视不够,不能更深一层的了解《课标》。所以,在以后的学习和改革中,要对体育新《课标》的性质、结构、以及实施新《课标》的意义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使体育教师统一认识,尽快适应现代社会教师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2.3、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教和学双方都应遵循的。临夏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36.7﹪、增强学生关注身体健康意识23.3﹪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20﹪,这与《课标》理念是相一致的,但是对于“健康第一”的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就是体育教师们对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情况需要达到什么要求却没能很好的体现。因此,虽说实施《课标》的教师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标》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4、临夏市高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

体育教学方法是师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它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的中介作用。教师问题意识增强,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气氛活跃。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这三所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临夏市高级中学的体育教师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像游戏法、合作学习法等。主要以游戏法为主,游戏法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的教学理念是相一致的。而讲解法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5、临夏市高级中学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

课程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拿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由于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而且学生们都处在相对活动的状态,因此教学组织活动更为复杂,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的方法。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这三所学校的学生是非常喜欢并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些说明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等让学生变得更爱上体育课,但部分学生的消极态度也是我们教学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对体育课有浓厚兴趣而喜欢体育课,而产生兴趣是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结果,由成功→有趣→喜欢这种心理过程。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临夏中学、回民中学、河州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中学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在具体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尤其针对高三学生,不但技能没有讲授,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指导,以至于学生阅读体育课本的习惯没有形成,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欠缺。体育教师多种的教学方法,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新课程的推进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在理解和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解决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困难与问题,做一个体育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反思者和高中体育新课程的建构者、参与者、开拓者。

3.2、建议

游戏指导论文范文8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其基本内容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方位发展,还要与时俱进,并强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的理想追求和终极的奋斗目标。可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研究个人成长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每位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规划发展的基石。当前较为广泛提出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基本上是指高校要结合新时展要求,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与知识、技能协调综合发展,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使高校大学生得到与时俱进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等),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情况。通过查阅国内文献,发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学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面比较广,专门研究素质教育的成果也很多,但是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成果较少。谢祥清(2001)在《素质教育导论》中系统阐述了素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目标、路径等。韩庆祥(2005)在《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系统化要求。苏博云(2017)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中提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四有”青年,更深层次地提高了大学生“德育”与成长的关系。刘泉葆(2015)在《浅析“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中指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实际素质教育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历史借鉴,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有力地指出学生必须全面地、充分地发展,包括个性化的充分发展。于晓威(2017)在《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与探讨》中,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路径,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及专长发展,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一是对素质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解释和应用的探索,如谢祥清等;二是通过实证分析及相关实践项目、案例,阐述素质教育和工作要求,如韩庆祥等;三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和强调个性化的充分发展,如刘泉葆、于晓威等。

(二)国外相关研究情况。通过查阅国外文献,发现国外学术界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高质量就业相结合的著作和论文很少,较多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教育的相关论文、著作。赫伯特•马尔库塞(1998)在《单向度的人》指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生产关系,而是人性的标准,社会主义必须以人性的实现作为根本目的”。学者亚当•沙夫(1996)在《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中指出社会主义将实现“以真正的人”和“实现人的幸福”的条件作为出发点,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为“人的充分发展和完全幸福”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成长环境。国外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基本上是通过“核心素养”“4H教育”“博雅教育”“3C教育”进行的,如美国科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1945)一直强调,教育政策要适应国家的需要,要重视贫困人民的教育,并认为忽视“贫困青年”的教育和就业问题,无异于埋置“社会炸药”;学校要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要实施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二、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待提升。由于新时代“互联网”信息的急剧发展,西方不良文化也伴随而来,当代大学生接触西方不良文化的机会和渠道不断增加。特别是,有些大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直播工具,短时间就能接触到一些不良文化,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下降。甚至,个别大学生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文化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走向误区、走向歧途。政治素质比较弱的情况下,就会不经意间加入一些不良组织,甚至成为崇洋媚外者,“堕落人生”,不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亟待提升。目前,还有一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了就可以休息一下了,经常玩手机游戏,逃课、旷课,甚至考试作弊,过度放纵自我。部分高校的辅导员、专业任课教师对沉迷于各种网络游戏的学生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相应阶段需要获取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不达标。部分学生突然从高中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升入高校成为一名大学生后放松了下来,没有了学习目标、学习规划和学习动力,逐步开始追求物质生活,迷失于“虚幻世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追求、研究和探索停滞不前,缺少了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致使其成绩日益下降、生活日益堕落,浑浑噩噩,因此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亟待提升。

(三)身体心理素质教育亟待提升。通过对部分高校辅导员、体育专业任课教师和相关大学生的座谈,发现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急剧下滑,令人担忧。当今大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的意识,课堂上坐姿不端正,课下“葛优躺”玩手机,一回到宿舍就开始网络游戏等不良活动,没有意识参与到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有益的活动中。体育专业任课教师也反映现在大学生的体能测试大不如以前了,学生的必要体能测试成绩下降得很是明显,体质较差。部分高校辅导员也反映有些学生的心理存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有时辅导员也要来做,辅导员一般不是很专业,就造成了几乎每年都有因为心理问题需要休学的大学生,当前大学生的抑郁症患者也开始增加。

(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很大一部分现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缺乏实践和劳动技能,多数大学生还把高中的“填鸭式”“被迫式”学习方法带到高校,每天进行理论记忆和概念背诵,不去思考和社会实践。加之,“5G+”“互联网+”的新时代复杂信息的大量冲击,一部分高校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下降严重,同时缺乏劳动素质教育和劳动意识培养,成为了新时代的“书呆子”。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不良要求和应试环境造成的不好习惯影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几乎没有“创新创业”“技术研究”的意识,没有创新思维,不具备新时代大学生必要的创新能力。同时,很大一部分高校虽然建设了省级、部级创新创业孵化器,但是因为双创师资问题、双创项目问题、双创思维问题,没有较为成功地运作,甚至没有达到设置时的规划目标。由于学校对新时代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学生毕业时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目标要求比较模糊,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指标和学生技能评价失控,致使一些学生毕业时不能顺利就业、高质量就业,甚至有些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也给学生家庭造成了负担。

(五)良好的习惯素质和严格的自律素养有待提升。据中国青年网报道,2019年度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5个小时,部分大学生已经没有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每天手机玩游戏、看短视频到深夜,导致白天课堂上迷迷糊糊。作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高校大学生应当有严格的自律素养,不仅在学习时间和业绩目标上有计划,在大学期间要有中期、短期的科学规划,而且在职业生涯、毕业就业上更是要有长远的专业规划,每一个规划的节点上都要有严格的自律素养,但是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已经迷失。

三、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路径

(一)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良好的习惯素质和严格的自律素养等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只有通过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路径,提高高校教书育人的理念,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度,提高大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积极性,才能更充分地解决这些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方位发展,还要有理想、有信念,有与时俱进的自我要求、自我规划和高质量发展”,这恰是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良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倡导多元素、多视角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让人的潜能发挥出来,尤其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的理想追求和终极的奋斗目标”,这就为每位大学生在高校成长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在完成自己的阶段性追求和阶段性成果时,高校大学生就会有更强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能够系统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不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积极构建和应用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图。首先,通过立德树人和党史教育,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站位、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水平,认清楚新时代要爱国爱党爱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仅为自己毕业时的高质量就业而努力,更要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家国情怀。其次,通过素质教育、人文修养、自我提升工程,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加强中国历史教育,时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更要加倍努力。同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提升大学生时事政治的学习力。再次,高校要积极成立由专业人士指导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健康辅导小组”,和辅导员、体育专业任课教师针对身心素质不高的大学生,共同研究有效提升的训练项目,如“大学生辩论赛”“钻电网项目”“无敌风火轮项目”“背摔项目”“有轨电车项目”“毕业墙项目”等,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配合能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学生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形成表彰成果,凸显学生的成就感,主动规范自己健康的大学生活行为。再次,高校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岗位的核心技能点,通过实训项目和课程思维训练,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思维能力,提高其综合素养,积极实行“学历证书+技能证书+综合素质证书”的“三证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达到“毕业即是岗位精英”的高质量就业目标。最后,要通过大学生的成就自我途径,设置一些有利于展示大学生能力和成果的项目,并隆重表彰,颁发相关证书,使其具有成就感、获得感、奋斗感和荣誉感,进而有效解决其不良生活习惯和自律较弱的问题。高校院系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要积极了解、关爱每一位大学生,通过价值引领、成果展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在升学、创业、就业方面分类指导,加强项目任务驱动教育,积极培养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切实改变学生的不良嗜好,为高质量就业储蓄力量。同时,基于高质量就业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路径研究,需要对大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要积极采用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大任务驱动式作业布置力度;要用课程思政创新学生思维,培养其艰苦朴素的精神,要用“精益求精”的实操训练,培养其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与时俱进地改革创新和实践提升环节,有力保障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路径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功、成才。

四、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