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浅议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浅议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保险机制的完善,医疗费用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基于此,公立医院需要明确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并针对医疗费用控制提出可行性对策。通过公立医院主动控制医疗费用,控制医疗费用上涨速度,并提高医院服务水平,从而支持医疗保险机制健康发展,共同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医疗保险体系

引言

如今我国医疗体制深入改革,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明显增加,基本建立了人人享有医保的形势。但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医保支付弊端的暴露、医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到我国医保机制的平衡,医疗费用表现出升高趋势,形成了医保入不敷出的局面。社会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困扰我国发展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力度,控制费用控制上涨,不断完善医保体系。

1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加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老龄化问题。我国老龄化程度提高,老年患者数量增多,对医疗需求增加,也造成医疗费用上涨。在老年群体中高发的脑出血、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看诊需求显著增加,医疗需求的增加,也会提高门诊需求量,造成药品费用等快速上涨。(2)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如今医疗技术快速发展,临床诊疗手段逐渐提高,淘汰陈旧的或相对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的设备,采用先进的精密仪器,提高手术定位及检查的精准度,提高患者就诊舒适度减轻痛苦,是造成医疗费用升高的一个因素。如用CT、MRI等先进设备检查代替普通放射透视检查;用导航系统、腔镜下微创手术替代传统手术操作。另外,临床医生为了更加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提高诊疗依据的准确性,多采取完善的检查项目,造成部分检复,增加了医疗费用。(3)医疗保险体系与补偿机制不完善。由于我国医疗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也增加了医疗费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处于自负盈亏管理模式,政府提供的财政支出有限,为提高医院经济收益,出现了医疗费用上涨[1]。公立医院所承担的经济风险较低,部分医院缺乏成本意识,造成医疗费用管理力度不足。(4)人们健康观念改变。我国国民健康意识水平的升高,使得人们更加重视健康管理,但缺乏科学就医理念,造成医疗需求增加,医疗资源紧张,医疗费用增加。(5)医疗费用结构不合理。新技术的应用随之带来了新的医用耗材的大幅度增加,而耗材价格虚高甚至畸形,是导致医疗费用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6)缺乏科学适度的监管和考核。由于医院看诊量巨大,每天产生大量财务数据和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需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和考核。

2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的控制措施

2.1完善预防医疗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医疗体系主要围绕诊治展开,忽略了对疾病的预防,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疾病诊治上。反观其他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疾病预防体系的建设,投入大量精力建立在疾病预防和一级筛查上,通过降低疾病发病率或及早诊断,平衡医疗系统。如日本建立严格的食道癌筛查体系,通过早期筛查干预,预防食道癌发病,并于早期积极治疗,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节约大量资金。建立预防医疗体系具备节约医疗费用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各类恶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预后效果。预防医疗体系的建设要从慢性病管理、一级筛查以及预防宣教活动三方面展开。并结合我国医院分级建设,推动预防医疗体系的实施和发展。

2.2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和DRGs支付方式。在公立医院中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将患者诊疗费用实时呈现,保证收费项目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谓临床路径管理,事实上就是规范性管理模式,建立诊疗规范,做到同病同治。临床路径管理可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提高临床管理的安全性和预见性,从而达到诊疗目标,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对临床诊治的管理,可有效规范医疗行为,实现合理用药、减少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的问题,提高医院病床周转率。同时针对临床路径展开信息化管理,所有诊疗疗程完全在信息系统中呈现,按照信息系统操作,提高诊疗过程的规范性,保证诊疗费用和诊疗项目公开透明。推行DRGs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改革,基于临床路径管理形成医疗费用的动态化控制体系,根据不同疾病诊断分组原则,通过规范的流程,设置费用控制指标,在技术、人员和设备耗材等因素上加强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

2.3从源头上解决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取消各级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实行“零差率”,减少流通环节,带量采购等措施逐步落实。2021年1月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已在各地顺利完成,冠脉支架平均价格从上万元降至70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今后有望更多的医用耗材实行带量采购,解决医用耗材价格虚高问题。同时,医疗机构应加强耗材使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遏制医用耗材不合理增长。

2.4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公立医院要加强对医疗体系的监管,利用多种措施对医疗收费行为进行多方位监督与管控。首先,需要重视对药品的管理,加强用药管理,建立科学的用药体系,充分发挥出临床药师的作用,实现合理用药,杜绝非必要性用药,最大程度上降低用药费用。另一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监测,对大型设备检查进行阳性率分析,避免重复检查、过度检查的发生,减少检查费用和设备费用的支出,从而降低医疗费用[2]。临床医生要积极开展日间手术治疗,加快对床位的周转,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对择日手术患者,实行预入院管理,在入院前做好各项检查及手术前准备,预约手术时间,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加快患者出院速度。在床位管理上,需要要求临床严格控制住院和出院指征,必须要达到住院标准才允许患者住院,患者达到出院标准后要及早出院,提高病床周转率,也能提高医院诊疗效率,实现医保、医院和患者之间的共赢。另外,政府部门应通过采购平台,对药品、耗材进行全面监管,组织公立医院进行公开集中招标采购,对药械质量和市场价格进行严格监管。对于专利药物以及特殊药物等,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价格机制,进行全国范围内统一限价。通过对采购价格的控制,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2.5加强财务管理和考核。公立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年度为单位编制医疗费用预算,并分配给每个科室,要求每个科室按预算管控。各科室可继续分配给每位医护人员,严格按照预算限额进行审批。期间遇到重大经济事项,要按照集体决策制投票决策,降低决策风险。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行医疗费用审核制度及退费环节的严格监管,由医院的内审人员负责重点管理,梳理退费流程,实行开单科室与执行科室双审核控制,并系统化管理。医院要建立自己的医疗费用监控机制,严格管理不合理的医疗费用。设置药品收入比、门诊检查收入比、住院检查收入比、门诊人均费用、住院人数、住院患者费用等指标,展开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对比评估医疗费用管理成效,保证医疗费用得到科学管理[3]。以往医疗保险考核主要针对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的考核,医疗机构作为供方,也需要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对医疗保险服务展开考核,在考核中建立科学的保险资金管理理念,从而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更能提高医疗保险服务水平,面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务。针对医疗保险的考核需要对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展开管理,公立医院在用药、检查以及耗材上有决定权,因此需要从检查、用药以及耗材等方面加强考核,通过收集每个科室的数据,设置考核指标,对每个科室展开管理,从而约束医务人员的行为,从根本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2.6完善三级分诊制度目前我国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社区医院冷冷清清,无人光顾,三级医院熙熙攘攘,门庭若市,这一问题也导致患者看病难,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医院流转率低。近年来我国大力建设三级分诊制度,通过三级分诊机制实现引流作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问题,也能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加强医疗机构的合作。目前我国分级诊疗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区域开展程度差异巨大,推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群众到基层医院就医的意愿不强,政府财政支出有限,医院医疗资源差距过大,都影响到三级分诊制度的实施。因此首先政府部门要增加三级分诊制度建设的投入,在财政支出和资源分配上给予大力支持,在城市管理规划上增设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证每个社区街道都具备对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次需要促进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三级医院的合作交流,积极建设线上问诊系统,让三级医院和二级、一级医院进行点对点指导,促进医疗资源的再分配,鼓励居民到基层医院诊疗。最后在社区内部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三级分诊机制,呼吁居民非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均到社区医院进行救治。通过推广完善三级分诊制度,进行统一协调,分担三级医院的诊疗压力,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3结论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上涨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公立医院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可以通过完善预防医疗体系、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全程监管体系、加强财务管理和考核、完善三级分诊制度实现。公立医院应当积极应对问题,加强自我监管,建立科学的诊疗费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控制医疗费用上涨,从而解决医保资金不足等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鑫,杨林.我国财政卫生支出对医疗费用控制政策实效的异质性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20(02):72-81.

[2]徐本记,徐倩,冯瑞芳,等.DRG-PPS在云南省三级医院医疗费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03):83-85.

[3]何怀东.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的探讨[J].纳税,2019,13(10):266-267.

作者:李玲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