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

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治疗,研究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CIMT为(1.43±0.20)mm、FMD为(6.62±1.14)%,研究组CIMT为(1.43±0.14)mm、FMD为(6.60±1.13)%;治疗后,研究组CIMT为(1.13±0.11)mm、FMD为(15.13±5.25)%,对照组CIMT为(1.22±0.12)mm、FMD为(9.91±2.42)%;治疗前,两组CIMT、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IMT、FMD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使用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不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还可改善患者血管结构及内中膜厚度,因此可行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

近年来,缺血型心肌病的临床发病率显著增加,该疾病属于冠心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因心肌细胞在长时间缺血缺氧状态下形成心肌纤维化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伴有心力衰竭等症状,临床有着较高的病死率[1,2]。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药物对患者心肌缺血状态进行改善及提高心肌舒张功能,达到治疗目的,依拉普利和沙库巴曲缬沙坦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该疾病的药物。依那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有降低心脏负荷、扩张血管的效果。沙库巴曲缬沙坦为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两种药物结合的双效神经拮抗剂,其中缬沙坦有着降低水钠潴留、扩张血管的效果,沙库巴曲有着增强利钠肽系统的效果,因此该药物的使用有着扩血管、利尿排钠的功效[3,4]。为进一步对比上述两种药物的效果,本文纳入90例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展开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51.11%),女22例(48.89%);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43.45±7.08)岁。研究组男24例(53.33%),女21例(46.67%);年龄26~62岁,平均年龄(43.42±8.1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保障患者及家属知情权。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心导管等诊断,均符合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已成年,且不存在意识或认知障碍,可自行判断是否参与此次研究;③以纽约心脏协会(NYHA)对患者心功能进行判断,患者心功能均属Ⅱ级或是Ⅲ级,且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值均≤40%;④患者在参与此次研究前已接受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药物至少2周的治疗;⑤患者入院时,收缩压均超过100mmHg(1mmHg=0.133kPa)。排除标准:①排除对此次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②排除机体患严重疾病(除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患者,如恶性肿瘤等;③排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④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等疾病的患者;⑤排除血钾水平≥5.4mmol/L的患者;⑥排除处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失代偿期的患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加强心电监护,给予吸氧、利尿治疗、扩张血管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保证心肌营养等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933)进行治疗,10mg/次,2次/d。研究组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90001)进行治疗,200mg/次,2次/d。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CIMT、FMD。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至少Ⅱ级;有效:心功能改善约Ⅰ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心功能指标包括LVEDV和LVESV、LVEF。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78%,其中显效20例(44.44%),有效15例(33.33%),无效10例(22.22%);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8%,其中显效24例(53.33%),有效20例(44.44%),无效1例(2.22%);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LVEF、LVEDV、LV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V、LVESV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CIMT、FMD比较。治疗前,对照组CIMT为(1.43±0.20)mm、FMD为(6.62±1.14)%,研究组CIMT为(1.43±0.14)mm、FMD为(6.60±1.13)%;治疗后,研究组CIMT为(1.13±0.11)mm、FMD为(15.13±5.25)%,对照组CIMT为(1.22±0.12)mm、FMD为(9.91±2.42)%;治疗前,两组CIMT、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IMT、FMD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我国缺血型心肌病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该疾病是由于患者心肌长时间缺氧、缺血状态,进而出现心肌弥漫性的纤维化,导致心肌收张功能的损害,进而导致心力衰竭,该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威胁,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报道,抑制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阻断心肌重构是治疗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重点所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有着双重抑制作用,即可对血管紧张素受体进行抑制,也可对脑啡肽酶进行抑制[5],临床实践证实,ARNI可降低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且改善效果优于既往临床所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6]。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临床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对脑啡肽酶对肽类物质的降解过程进行抑制,进而增加利钠肽的水平,进而起到利尿排钠、扩张血管的效果[7]。另外,该药物中的缬沙坦可对血管紧张素作用于醛固酮系统的过程进行阻断,进而降低醛固酮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本文以对比形式展开临床研究,将90例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V、LVESV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IMT、FMD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相较依那普利,沙库巴曲缬沙坦对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更理想。综上所述,针对缺血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使用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不仅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还可改善患者血管结构及内中膜厚度,因此可行应用及推广。

作者:曲明 单位:丹东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