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探析

运动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某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视其临床干预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方案,42例)与观察组(持续运动康复方案,43例)。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观察两组入选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结果干预后,两组入选者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均高于干预前,二氧化碳斜率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峰值心率(135.43±9.16)次/min、运动耐量(6.95±0.69)、峰值摄氧量(19.86±2.87)mL/(min·kg)高于对照组(128.39±8.72)次/min、(5.31±0.84)、(17.67±2.98)mL/(min·kg),二氧化碳斜率(28.26±3.72)低于对照组(31.06±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1.63%)与对照组(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效果较好,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

【关键词】心力衰竭;老年;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心肺功能;运动耐力

康复方法是保障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运动训练可对心肌细胞产生良性刺激,激发细胞再生活力,从而对机体恢复产生促进作用[1-2]。临床常规干预多关注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等方面,对于运动康复方面的措施较少,难以达到理想干预效果。相关研究指出,运动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3]。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旨在进一步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视其临床干预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方案,42例)与观察组(持续运动康复方案,43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8.15±3.48)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Ⅲ级14例,Ⅳ级9例。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9±3.4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15例,Ⅳ级8例。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可对比性。

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4]中相关诊断标准;经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心脏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45%;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均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者;合并心肌病、急性心包炎者;未控制高血压者;合并有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者;合并致命性心律失常者。

1.3方法。1.3.1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案,患者入院后向其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定时测量血压、脉动等情况,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嘱咐患者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根据患者个人意愿进行康复训练。1.3.2观察组观察组接受持续运动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持续运动康复方案训练,从最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①呼吸锻炼:合目闭唇,用鼻深吸气至极限,屏息2~3s,经口缓慢吐出,吐气时间控制在7~10s,尽可能完全吐出气体。②静坐:取侧卧位,双腿置于床边,帮助患者保持坐立,15~20min/次,1次/d,静坐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情况,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立即摇高床头,改为半坐卧。③站立、行走:静坐无头晕症状后,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床边站立,若出现头晕症状立即卧床休息,若无不适症状可沿床边缓慢行走。④慢四韵律操:包括原地踏步、握拳伸掌、伸臂转腕、展肩扩胸、屈膝伸腰等动作,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调节活动强度,以感到轻度疲劳为宜。两组均连续干预4周。

1.4评价指标。①通过心肺运动试验检测两组入选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包括峰值心率、运动耐量(最大摄氧量/峰值摄氧量)、峰值摄氧量、二氧化碳斜率(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具体方法:采用PowercubErgo公司(德国)生产的心肺运动测试系统,运动器械:功率自行车,运动方案:递增功率,根据受试者日常活动能力及心肺功能状态选择合适功能负荷,在医师监督下进行症状显示最大量心肺运动试验。②统计两组入选者不良事件(头晕、呼吸困难、过度疲劳)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全部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比较(见表1)干预后,两组入选者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均高于干预前,二氧化碳斜率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更高,二氧化碳斜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传统观点认为,心力衰竭患者需卧床休养,尽可能减少运动[5]。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减少运动或不运动不但不会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反而会降低患者运动能力,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6-7]。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运动康复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心肺运动试验是评定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的金标准,可准确地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同时也是帮助患者制定运动方案的重要依据[8]。峰值摄氧量、二氧化碳斜率是评估患者运动耐力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峰值摄氧量可反映患者心肺功能的最大代偿限度[9]。而运动耐力下降是心力衰竭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患者预后存在紧密联系[10]。本研究采用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峰值心率、运动耐量、峰值摄氧量更高,二氧化碳斜率更低,提示该护理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分析其原因在于,运动锻炼具有产热作用,可增加细胞分子间运动速度,而生物热能可舒张心血管,从而改善心肌供血,增强机体活力。持续性有氧运动利于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加强心肌营养,进一步增加细胞生物活性,提升组织再生能力。此外,持续进行有氧训练还可增加脂肪消耗,减轻心血管阻力,改变血液黏滞性;同时有氧运动过程中肌肉收缩可刺激神经中枢,使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功能失衡,进而达到缓解疲劳的效果。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在发病初期即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呼吸锻炼、静坐、床上活动等训练,待病情稳定后逐渐进行床下活动、慢四韵律操,循序渐进增加训练内容及运动强度,可加速康复进程。此外,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安全可行。综上所述,持续运动康复方案干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效果较好,利于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力,促进机体恢复。

作者:赵晓明 徐宁 杜英东 李红霞 单位: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