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在心力衰竭抢救中的应用

无创呼吸机在心力衰竭抢救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noninvasivepositivepressureventilation,NIPPV)在急性心力衰竭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为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观察组14。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抢救,观察组用常规方法抢救时,再采用NIPPV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R和BPM、PaO2、PaCO2以及APACHEI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R和BPM、APACHEII评分低于治疗前,PaO2、PaCO2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HR和BPM、APACHEII评分低于对照组,PaO2、PaC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抢救的过程中采用NIPPV的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改善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降低患者的疾病危重程度。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抢救效果

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因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或者急性心肌坏死/损伤等不良情况引起,也见部分患者由于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造成,患者可表现为疲乏、运动耐力显著降低或者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等症状[1-2]。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方法较多,包括用药、机械通气等,近年NIPPV广泛用于辅助通气中,亦得到良好的通气效果,且不会带给患者机体较大的创伤。为了解NIPPV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效果,本次旨在分析我院用不同方法抢救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情况,探讨NIPPV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为对象,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观察组14例。纳入标准:①病情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3]中诊断标准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在II-IV级;②智力正常,可以正常的听说读写,能与医务人员正常沟通;③临床资料完善,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临床治疗。排除标准:①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动脉收缩压<80mmHg)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或器质性损伤的患者;③意识障碍,自主呼吸微弱或无自主呼吸患者;④肺部感染重,气道分泌物多或存在误吸高风险的患者;⑤伴有消化道出血患者;⑥气胸/纵隔气肿未充分引流患者。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56~82岁,平均年龄(67.5±10.2)岁,疾病类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冠心病12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观察组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57~83岁,平均年龄(67.8±10.3)岁,疾病类型:高血压心脏病1例,冠心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方法抢救,以每分钟5-10L氧为患者吸氧,给予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患者的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密切监测,准确记录出入量,酌情使用强心、利尿、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解痉化痰等治疗措施,适当的使用糖皮质激素、吗啡等药物。观察组:常规方法抢救与对照组相同;NIPPV抢救选择BiPAP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NIPPV),氧流量设置为每分钟2~5L,备用频率设置为每分钟10~16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吸气末正压保持在12~20cmH2O之间;呼气末正压值可调控范围为3~5cmH2O;依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率、二氧化碳分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每天通气2次,单次通气时间为4h,持续通气到患者的呼吸衰竭改善。

1.3观察指标。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包括心率(HR)和呼吸频率(BPM)、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采用APACHEII系统,包括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总分71分,得分高表示危重程度高)。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用SPSS24.0,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_x±s)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R和BPM、PaO2、PaCO2以及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R和BPM、APACHEII评分低于治疗前,PaO2、PaCO2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HR和BPM、APACHEII评分低于对照组,PaO2、PaC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左心力衰竭,发病后患者体内的PaO2水平会大幅度降低,引起心输出量下降,造成体内组织循环障碍,机体供氧变差,致使患者的呼吸肌作功增加,逐渐出现疲劳的症状。马晓伟等[4-5]指出,呼吸肌疲劳会导致机体CO2潴留,组织循环耗氧量增加,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灌注不足,循环障碍持续加重,这是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键。急性心力衰竭持续加重的风险大,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所以目前临床上对该症的抢救工作非常重视,目的在于提高临床抢救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预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抢救时,需注重快速纠正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充分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循环稳定,龚冬生等[6-7]指出,这类患者吸气肌损伤是呼吸困难的重要诱因。说明临床抢救时单用常规方法治疗的作用并不显著,因为一般治疗和干预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力和呼吸功能。NIPPV属于无创通气模式之一,主要是通过鼻/面罩辅助患者通气,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胸腔内压力,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呼吸做功,从而减少机体循环的耗氧量,缓解呼吸肌疲劳状态。李敏等[8]指出,NIPPV能以多个途径缓解患者的左心室前负荷量,消除CO2潴留,强化组织灌注,促使患者的心率及呼吸频率等指标有效恢复,改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保持呼吸功能稳定,本次研究结果与上述无较大差异。综上所述,NIPPV在急性心力衰竭抢救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显著,可使患者的心力衰竭明显改善,病情加重得以有效遏制,促使患者的病情充分恢复。

参考文献

[1]林民,黄丽琴.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急诊急救中的应用价值体会[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24):44-46.

[2]李陟.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吉林医学,2019,40(11):2625-2626.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力衰竭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46(10):760-789.

[4]马晓伟.无创呼吸机在ICU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系统医学,2019,4(22):34-36.

作者:任清水 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空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