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整体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的应用

系统化整体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系统化整体护理在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先入院36例设作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后入院36例设作观察组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对比两组应用价值。结果护理前,两组左室射心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试验距离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左室射心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试验距离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19.4%;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5.2±2.2)d短于对照组(20.6±2.4)d;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7%高于对照组69.4%;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平均(86.2±7.5)分高于对照组(70.6±7.6)分,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结论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系统整体化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系统化;整体护理;心力衰竭;护理措施;应用价值

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据统计,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达0.9%,在心血管患者中要占到20%,患病后病死率达50%。心力衰竭为预后不良综合征,需要长时间的治疗[1]。研究发现[2],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会有不良心理和不良习惯,影响疗效,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针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3]。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收治的72例心力衰竭患者分成两组分别应用常规护理与系统化整化护理,其中系统化整化护理效果更为理想,对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7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先入院36例设作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后入院36例设作观察组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1~80岁,平均(68.2±5.2)岁;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HYA分级:Ⅰ级10例,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4例;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0~80岁,平均(67.6±5.8)岁;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HYA分级:Ⅰ级11例,Ⅱ级11例,Ⅲ级11例,Ⅳ级3例;两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入选对象经心电图、影像学及其他检查方式,根据《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标准,均确诊心力衰竭,所有患者具备正常的语言表达功能,听力和理解能力处于正常状态。所有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分组研究[4]。排除标准:排除了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肝肾脾胃重要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

1.2方法:两组选择同一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后,为患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的卧床休息,忌随意下床活动,根据医嘱为患者溶栓治疗,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指导患者按计划饮食,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观察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2.1专科护理。心力衰竭患者要由心内科护理人员专科护士,按照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具体表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休息体位,以此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患者入院后立即应用心电监护,给予吸氧护理,维持6~8L/min的氧流量,指导家属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做好临床治疗和抢救准备工作。护理人员遵医嘱用药后要监测血压变化和药物反应,以输液泵对滴数严格的控制,记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同时做好24h输液出入量的详细记录。1.2.2心理护理。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自身免疫力较差,疾病反复发作导致患者缺乏治愈的信心,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影响了疾病的治疗,甚至影响预后。护理人员坚持整体护理措施,评估患者病情进展、心理变化等情况,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与支持。为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护理人员主动积极的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配合治疗的方式,讲解其他康复病例,以此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与临床护理工作,缩短住院时间,顺利康复出院。对患者临床表现出的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心肌梗死等症状,这时患者精神会高度的紧张,会影响疾病的顺利治疗,护理人员要多关心患者,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讲解治疗与护理内容,帮助患者解除不良思想,恢复康复信心。同时,护理人员指导家属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思想支持和家庭的关爱,对遵医嘱和用药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5]。1.2.3预见性护理。呼吸道感染是引发心力衰竭主要原因,所以,控制呼吸道感染是预防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方式。护理人员每日为患者病房开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30min,指导患者按季节与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患者感冒。帮助长期卧床患者定时翻身叩背,利于痰液顺利排出,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发生呼吸道感染后要及时治疗,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如果痰液过于黏稠要以雾化吸入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以此减轻肺淤血,帮助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同时给予氧疗[6]。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心功能各指标情况(左室射心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试验距离);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与住院时间[7];根据调查问卷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问卷满分100分,得分高表示患者满意度高,分成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69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根据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30)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总分100分,以得分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高[8]。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心功能各指标情况:护理前,两组左室射心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试验距离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左室射心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试验距离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并发心律失常1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1例,并发心源性休克1例,并发症发生率8.3%;对照组并发心律失常3例,并发房性心动过速2例,并发心源性休克2例,并发症发生率19.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6000,P=0.0179,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3对比两组住院时间: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5.2±2.2)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0.6±2.4)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5.7143,P=0.0168,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4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非常满意23例,满意10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91.7%;对照组非常满意13例,满意12例,不满意11例,满意度69.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6749,P=0.0172,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5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平均(86.2±7.5)分高于对照组(70.6±7.6)分,t=7.4592,P=0.006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发病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多发老年人群,患者很长时间内要接受康复疗养,随着症状加重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加剧家庭的经济负担。有研究发现,心功能情况、适量运动、饮食习惯等都是影响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9]。系统化整体护理是对患者实施计划性、有组织的护理干预服务,为患者创造健康休养环境,以此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危险,促进患者临床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力衰竭包括慢性与急性两种,此病并不是独立存在,是多种心脏疾病终末期表现,患者表现出心脏循环障碍症候。有效护理对疾病转归具有重要辅助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左室射心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试验距离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19.4%;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5.2±2.2)d短于对照组(20.6±2.4)d;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7%高于对照组69.4%;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平均(86.2±7.5)分高于对照组(70.6±7.6)分,与他人研究相符[10]。证明了以上论点。可见,不良生活习惯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可以监测患者病情,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预防性护理等服务,改善疾病的影响因素,以此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临床康复,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应用价值明显优于基础护理措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系统整体化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可以应用于临床在医护人员中学习应用。

作者:宋琳 单位:辽宁省大连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