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干预中运用

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干预中运用

[摘要]目的研究护理程序在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患者均确诊白血病,总计收集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程序用于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不仅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程序;白血病;心理护理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恶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与生命安全,患者需要长期治疗,由于患者过多忧虑自身病情与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临床疗效受到影响[1]。对患者临床开展有效治疗同时,还要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才能确保疗效[2]。本文对常规心理护理与护理程序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6例。对照组男女比为16∶20;年龄8~45岁,平均28.22±5.21岁;白血病类型:淋巴细胞型20例,髓细胞型9例,粒细胞7例。观察组男女比为15∶21;年龄8~43岁,平均27.80±5.95岁;白血病类型:淋巴细胞型19例,髓细胞型10例,粒细胞7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年版)》诊断标准;②经骨髓穿刺和血常规检查,确诊急性白血病;③患者知情研究,自愿参与并签订同意书;④符合化疗相关指征;⑤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排除标准:①严重传染病;②本次药物有过敏史;③精神疾病;④其他血液系统疾病;⑤妊娠哺乳期妇女。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护理:临床常规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护患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以此更好地开展各项护理操作。观察组应用护理程序心理护理:①护理评估。护理人员由白血病患者入院开始,采用直接与患者沟通、侧面与家属沟通等多种方式收集患者心理信息,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此确保心理护理应用的可靠性。从患者入院开始,对患者情绪变化进行准确记录,包括焦虑、抑郁、失眠多梦、反应迟缓等情绪,对各种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此对下一步护理方式的制定提出准确的评估计划,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3]。②护理诊断。护理人员通过分析患者心理记录表,与患者沟通等多种方式确定患者性格特点、临床反应,通过多样化的交流方式完成与患者的沟通,以此确定患者内心真实的情绪反应,确定患者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③护理对策。分析出患者心理状况后,针对主要心理问题,结合患者的性格特点,根据患者的差异化进行区别护理,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干预与临床治疗可以互相辅助,对不合适的护理行为及时调节,通过动态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④护理实施。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为患者和家属讲解院区、科室和病房的基本环境,以此提高患者对陌生环境的熟悉感,日常护理人员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以此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患者对陌生环境及对疾病、对预后的焦虑心理,使患者可以稳定心态,配合临床各项治疗。护理人员要定期巡查病房,以患者为中心开展各项护理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⑤评价效果。护理措施实施后,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情绪的变化,对临床各项护理指标及时纠正,评估护理效果,及时纠正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不完善、不合适的护理措施及时补充和完善,从而保证心理护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配合临床治疗顺利完成[4]。

1.3观察指标

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对两组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行评估,分值越高,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5]。根据本院自拟生活质量调查表对两组生活质量评价,评价维度有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每项满分100分,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差[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x±s)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负担、忧虑预后、疾病认知程度差等因素,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对患者的心理、生存质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从而使临床疗效受到影响[7]。白血病治疗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既要延长患者的生命,还要提高生存质量。与其他疾病相比,白血病患者会表现出更复杂的心理情绪,具有隐匿性、多边性的特点。临床治疗时针对患者情绪的变化,要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8]。例如:确诊疾病后,患者会出现悲观绝望的情绪,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预后[9]。心理因素好坏会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长期不良情绪还会降低免疫识别功能,影响身体健康的恢复。根据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患者才能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分散注意力,减少对治疗结果的关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正视疾病,配合临床治疗[10]。护理程序作为疾病护理模式的一种已广泛在临床推广,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护理指导,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通过系统护理程序开展连续的、整体的、计划性的护理模式,分成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完成。收集患者的资料,作为护理判断依据,加强护患交流,结合患者资料得出护理判断,在护理工作中分清主次,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用于临床指导护理工作,使护理计划有效落实,护理工作中及时调整方案,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11]。综上所述,护理程序用于白血病患者心理护理中,不仅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配合护理的依从性,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姚静 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